㈠ 忻州的由來
忻州市歷史悠久復,文化燦爛。春秋時制期大部分為晉地,戰國屬趙。相傳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轍,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忻州文化積淀深厚,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摔跤之鄉」、「民歌海洋」等贊譽名聞遐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少頗有影響的人物如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白樸、薩都剌、徐繼畲等就出自忻州。革命戰爭年代,忻州是晉察冀、晉緩革命根據地的發祥地與中心腹地。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曾在五台縣創建了「模範病室」。著名的「忻口戰役」、「平型關大戰」、震驚中外,永垂青史。
參考資料:http://www.94868.com/china/1032.htm
㈡ 忻州市為什麼叫忻州市山西歷史
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追兵回。高祖歡顏答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自唐宋以來,一直設有州治,有「晉北鎖鑰」之稱,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㈢ 忻州偏關 歷史背景
在山西偏關縣。與寧武抄,雁門合稱三關,東銜管涔山,西瀕偏關河,因東仰西伏,又稱偏關。五代迄宋曾置偏砦,元時改關。現關城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築,並置偏頭所,太原鎮總兵駐此。清改置縣,屬寧政府,轄邊牆四道。頭道邊在關北60公里處,東接平魯縣崖頭墩界,西抵黃河,長150公里。二道邊在關北30公里處,北貫草垛山,西抵黃河岸老牛灣,南連河曲縣石梯隘口,迤東達老營好漢山。長城至此分為內外,外長城即山
㈣ 忻州的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忻州就有人類活動。相傳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圍時大軍南轍,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忻州地區春秋時大部分屬晉地,戰國屬趙,秦漢屬太原、雁門、太平等郡。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於九原縣置新興郡。
三國魏時雁門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廣武縣,故治在今代縣境。
晉元康中年改新興郡為晉昌郡。
北魏初年於肆盧縣置肆盧郡。
北齊廢永安、永定、新安、建安、廣安、廣寧、神武、齊、吐京諸郡,改武州為北靈州,尋廢,改廓州為北顯州。
北周廢繁峙、太平2郡及北顯州。大象元年(579年)肆州治徙今代縣境。
隋開皇元年(581年)復置新興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新興郡為忻州,改雁門郡為代州,建都督府。
五代唐改武州為毅州,後廢。五代北漢於今繁峙縣境置寶興軍,乾佑五年(952年)於今寧武縣境置寧化軍和固軍。五代周顯德元年(954年)於雁門縣置靜塞軍,故治在今代縣境,尋廢。
宋廢寧化軍和寶興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廢固軍。五年於嵐谷縣復置岢嵐軍,於寧化縣復置寧化軍。六年於今靜樂縣境置靜樂軍。
遼重熙九年(1040年)復於今五寨縣境置武州,於今偏關縣境置寧邊州。
宋熙寧三年(1070年)廢憲州,十年復置。政和五年(1115年)改憲州為汾源郡。
金天會六年(1128年)於雁門縣置震武軍,後廢。天德三年(1151年)改汾源郡為管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岢嵐軍、保德軍、火山軍、寧化軍均升為州。
蒙古太祖十四年(1219年)升崞縣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十六年廢岢嵐州,並寧化州入管州。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睟州廢入保德州。元至元四年(1338年)寧邊州廢入武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武州,改崞、代、堅、台4州為崞、代、繁峙、五台4縣,三年改管州為靜樂縣,七年改保德州為保德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於代州置雁門道。嘉靖中年改雁門道為雁平道,明末廢。
清康熙十年(1671年)復置雁平道。雍正二年(1724年)升忻、代、保德3州為直隸州。清末廢雁平道。
民國初年廢州。屬雁門道,後分別屬山西第一、第二專員公署。
1949年置忻縣專區,專署駐忻縣,轄忻縣、代縣、寧武、靜樂、五台、定襄、繁峙、崞縣、陽曲等9縣。1952年將原興縣專區所屬興縣、保德、河曲、偏關、神池、五寨、岢嵐、嵐縣等8縣劃入忻縣專區。1958年底,忻縣專區與雁北專區合並為晉北專區。
1961年復設忻縣專區,專署駐忻縣。原晉北專區所屬忻定、寧武、原平、繁峙、五台、靜樂、興縣、河曲、五寨、保德、偏關等11縣劃歸忻縣專區。恢復1958年屬晉北專區時撤銷的忻縣、定襄、代縣、嵐縣(駐東村)、岢嵐、神池等6縣;撤銷忻定縣。忻縣專區轄16縣。
1970年忻縣專區改稱忻縣地區,地區駐忻縣。1971年將興縣、嵐縣劃歸呂梁地區,忻縣地區轄14縣。1983年,忻縣地區改為忻州地區,忻縣改為忻州市,地區行署駐忻州市。1993年,原平縣改為原平市。忻州地區轄代縣、繁峙、五台、定襄、靜樂、岢嵐、保德、五寨、河曲、偏關、神池、寧武12縣,代管忻州、原平2市。
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忻州地區和縣級忻州市,設立地級忻州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忻府區。忻州市設立忻府區,以原縣級忻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忻府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光明東街。
㈤ 忻府區的歷史沿革
春秋忻府區地域前期為狄戎所居,春秋後期屬晉,三家分晉後屬趙;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王齒乞攻上黨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則在其轄境;
兩漢時期遺址為並州太原郡陽曲縣(治所在定襄縣境內)所轄;
東漢末,袁紹父子占據冀、燕、青、並四州,而並州以北郡縣因連年戰事頻仍、羌胡大擾,早已人民流徒、十室九空;
曹操消滅袁紹後,曾於建安十八年(213年)將並州歸入冀。不久著手「遷聚塞下流民」;
於建安二十年建置新興郡,在今(忻州豆羅鎮麻會築「建安城)為其治所。與此同時,將原在內蒙包頭市西北、下轄九原等十縣的五原郡撤並為一個九原縣,移治所於現在的忻州城。不久新興郡治所也遷於此地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曾將遷入並州腹地的匈奴分為五部,部酋均以帥稱之;
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司馬炎改五部帥位五個都尉,詔令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生育嵐縣的劉淵為北部都尉,占據新興郡一帶,九原縣自然在其下轄;
晉明帝永興元年(304年)劉淵稱漢,並州之地則幾乎盡其所有了;
東晉後期政權更迭,新興九原縣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占據(316~394年); 北魏在芝郡村建平寇縣(屬新興郡),在三交鎮建三會縣(屬肆盧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奇村與辛庄設置肆州;
北周滅北齊將肆州移置雁門廣武;
隋開皇五年(585年)因避諱太子楊廣諱改稱廣武為代州;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忻州(治所九原城),是忻州這一稱謂產生最早的時間。同時將奇村一帶的秀容縣移置這里;
隋煬帝大業二年 (606年)撤銷忻州,將秀容縣劃歸雁門郡(開皇初曾重置新興郡但很快廢置。大業四年將秀容縣改隸樓煩郡;
隋恭帝義寧元年(616年)曾復立新興郡;
唐高祖李淵立國,於武德元年(618)改為忻州;
玄宗天寶元年 (742)又改為定襄郡。肅 宗乾元元年(758),又復為忻州;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的統治;
宋為忻州。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分天下區劃為十五路,忻州屬河東路;
金代屬河東北路;
元代屬河東北路,在太原府轄下,領本境秀容、定襄二縣。至元二年(1265 )秀容省入忻州,四年復置;至元三年七月升州為九原府,以崞、代、台、堅四州來隸,四年復為忻州,領二縣;
明代為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省入,領定襄一縣;
明元帝永興二年(410年)同時設置 秀容郡和秀容縣;
清代為忻州。順治、康熙期間繼續為太原府轄;
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領定襄、靜樂二縣;
民國元年(1912)廢州為忻縣。十九年廢道改由省轄;
1950年設忻縣專署、轄忻縣等若干縣;
1958年12月1日忻定縣合並,治所忻州縣,屬晉北專署;
1961年8月1日忻定分治、忻縣屬忻縣地區行署;
1983年9月24日撤縣設市、仍屬地區行署;
2001年1月撤地設市,原忻州市改為忻府區,隸地級忻州市。
㈥ 忻州市人民醫院的發展簡史
醫院創建於1949年,現佔地面積74116平方米,建築面積42022平方米,固定資產超過3億元,實際開放病床750張。
㈦ 忻州古城的介紹
忻州古城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州歷史文化悠久。忻州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版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將近權1800年的歷史。忻州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 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歷代多為郡、州治所,險關要塞,人傑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州文化積淀深厚,漢族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有「摔跤之鄉」、「民歌海洋」之譽。地靈人傑,也養育了不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如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白樸、薩都剌、徐繼畲等就出自忻州。
㈧ 山西省忻州市詳情介紹
忻州歷史文化悠久。忻州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歷代多為郡、州治所 ,險關要塞,人傑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州文化積淀深厚,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有「摔跤之鄉」、「民歌海洋」之譽。
革命戰爭年代,曾經是晉察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發祥地與中心腹地。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曾在五台縣創建了「模範病室」。著名的「忻口戰役」、「平型關大戰」、火燒陽明堡飛機場等戰斗就發生在忻州。春秋時期大部分為晉地,戰國時屬趙。秦漢屬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為新興郡、雁門郡,唐、五代、宋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門郡,金、元、明、清為忻州、代州、保德州。
忻州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山、水、廟、關、林、泉、洞等名勝古跡遍布,佛教聖地五台山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屬國家首批頒布的35個風景名勝區。全市有10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五台山、蘆芽山、趙杲觀、禹王洞四座國家級森林公園,有歷史上著名的古長城重要關隘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有八路軍總部遺址、有現存最大的祠宇楊家祠堂、有舊中國最大的封建官僚私邸閆錫山故居,有黃河娘娘灘、寧武天池、萬年冰洞等一大批旅遊景點。
著名旅遊景點:
佛教聖地五台山,名冠四大佛教勝地之首。風景秀麗的管涔山,其主峰蘆芽山險及華山,香比黃山。代縣境內的趙杲觀神秘險峻。忻州境內的系舟山傳說是大禹治水系船的地方。陀羅山山色秀美,自古有陀羅八景之說。
境內地勢險要,忻州地區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宋朝時楊六郎鎮守三關就是偏關縣的偏頭關,寧武縣的寧武關和代縣的雁門關。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和忻口戰役,就發生在境內的平型關和忻口關。
境內有五台山、禹王洞、趙杲觀和管涔山四大國家級森林公園。林木以落葉松、雲杉為主,連綿幾十公里,松濤陣陣,十分壯觀。
全區鳥類有148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褐馬雞、丹頂鶴、黑顴、白顴等,褐馬雞是全國僅有的珍稀物種。二、三類保護動物有天鵝、金雕等。
禹王洞是華北最大的溶洞,洞內四季恆溫,洞連洞、洞洞有奇觀,洞中石佛、石塔、石瀑、石筍、石花數不勝數,雄渾壯觀。五台山的龍鳳洞規模宏大,正在開發之中。管涔山林區的萬年冰洞堪稱世界級旅遊精品,洞中千年結冰,萬年不化,冰瀑、冰花、冰柱晶瑩透亮,奇妙絕倫。
忻州基本信息
簡稱:忻
區號:0350
郵編:034000
面積:25472平方公里
人口:306.9萬
行政區劃:轄忻府區、原平市和定襄、五台、代縣、繁峙、寧武、靜樂、神池、五寨、岢嵐、河曲、保德、偏關一區十三個縣,185個鄉鎮,4971個行政村
經緯度:東經110°53′─113°58 ′之間
氣候描述:
忻州地勢西高東低、三面環山,特殊的地形使它具有冬暖夏涼、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這里年平均氣溫為4.3 - 9.2℃,是個避暑休閑的旅遊勝地。
夏秋季節是去忻州旅遊的最佳時間,此時的忻州天氣涼爽、陽光明媚,最適合遊山玩水、尋古探幽。境內著名的五台山、管涔山山清水秀、景色綺麗,山中古剎清幽、古跡遍布,遊人暢游在青山綠水之間,徘徊於古寺高塔之下,可以盡情享受這份寧靜與悠遠。
忻州地勢高低起伏,高低溫差較大,遠游時應注意氣溫變化,隨時加減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