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革開放江西新余的變化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時光已然劃下30道年輪。歲月留痕,30年間,社會經濟長足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城鄉建設、衣食住行、學習工作、娛樂情感等也悄然發生著變化,許多新的元素撞入百姓生活視界,風行當今時尚;有些舊的畫面在記憶中漸行漸遠,成為歷史一頁。
翻開歷史的典籍,我們可以獲悉:1960年,新余因鋼興市;1963年,新余又因鋼撤市;1983年,新余還是因鋼撤縣復市。沿著歷史的足跡,我們可以發現:新余撤縣復市以來的20多年,正是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年代,也是新余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日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的《新余市志》續修工作,正是要用客觀、准確的篇章來記載這段特殊的歷史變革。
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新編《新余市志》初步定為200萬字左右,這一鴻篇巨著的上限定為復市的1983年,下限一律斷至2007年。為完整地反映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革,市志將在一些連續性的事件中將內容上溯至1978年,而2008年以後至續志成書期間我市的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主要以特別形式反映。續志將用高度概括的敘述,從各方面記述25年來新余政治體制、經濟改革和人民生活中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多層面展現百萬新餘人民闊步邁向城市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鄉村城鎮化、生活小康化的奮斗歷程
Ⅱ 新余是工業城市嗎
新余可以說是一個鋼鐵上發展而來的城市,因為新鋼公司的存在每年上繳的稅收都內是很大的,然後新余政府用容這些錢再來改造新余,由於06年賽維的加入使得新余的發展速度更上一層樓。
現在的新余和5年前的新余完全是兩樣的了。
Ⅲ 中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與成就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4、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
5、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洋務運動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6、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7、「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8、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
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
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9、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
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中國近代工業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
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
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
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
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
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
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等。
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
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復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
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
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
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
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復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
3年中試制了上千種新產品。
Ⅳ 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
工業發展的進程相對說這個工業發展進程還是特別大的。我覺得因為這個工業發展相對來說也特別可以張照正
Ⅳ 新余歷史有多久
新余市歷史悠久。在市區東北部拾年山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自三國吳寶鼎二年(267)置新渝縣(分宜春置新渝,因境內有渝水,故名)以來,其行政建制幾經變更。隋朝開皇九年(589)撤縣,並入吳平縣。開皇十八年(598)由宜春劃出復置新渝縣。唐朝武德五年(622)撤縣,分新渝東北部置始平縣,縣西南地域為西吳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吳州俱廢,復置新渝縣。唐朝天寶元年(742)縣名因傳寫之誤將渝改為喻,以後相承作喻。元朝元貞元年(1295)因有人口5萬余戶,升為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州復縣,隸屬臨江府。清沿明制。中華民國時期亦為縣建制。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0~1934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1930年5月在良山鎮的上木元村成立新喻縣蘇維埃政府,下轄東區、西區、南區。1932年3月,新喻、峽江兩縣蘇維埃政區合並,成立新峽縣。新喻設水口、豐城、東路、姚泗等4個區。1934年10月,紅軍長征,蘇區全部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仍為縣建制。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屬袁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宜春)。1953年,新喻縣屬南昌專區(袁州、南昌兩專區合並,稱南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昌)。1957年5月,國務院公布,將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1958年,新余縣屬宜春專區(專署駐地由南昌遷宜春,改名宜春專區)。1960年9月,為適應鋼鐵工業發展,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新余縣設立新余市,由省直轄。1963年,由於新余鋼鐵工業建設規模壓縮,撤銷新余市,恢復新余縣,仍屬宜春專區(後改稱宜春地區)。以後,新餘地區工業建設得以復甦並迅速發展,以鋼鐵工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形成體系,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新余市,並將宜春地區的分宜縣劃歸新余市管轄。1983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縣管轄的范圍內設置渝水區至今。
Ⅵ 新余經濟開發區的歷史沿革
新余經濟開發區原名新余市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於2001年11月掛牌成立,全區下轄1鎮專1辦事處,屬人口12萬人,面積266平方公里,其中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核准,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為省級開發區;2007年12月,被國家商務部、科技部命名為「國家新能源科技興貿創新基地」,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開發區;2008年8月,被省政府命名為「江西省光伏產業特色工業園」,是江西省唯一的特色產業工業園。
新余經濟開發區毗鄰新余市母城區,區內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西至長沙280公里,東距省會南昌135公里,浙贛鐵路、滬瑞高速、贛粵高速、武吉高速直達長珠閩主要城市均在六小時左右。所處的新余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居民收入、工業化速率均排在全省前列,曾孕育了唐朝江西第一個狀元盧肇、北宋江南第一個宰相王欽若、現代國畫大師傅抱石,是著名美籍華人世界艾滋病專家何大一的故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仙女湖」就是傳說中「七仙女下凡」之地。現有大中型國有企業擁有產業工人近20萬,民辦院校教育被教育部譽稱為「新余現象」,在校大中院校學生8萬餘人。
Ⅶ 歷史,我國的工業發展
一、近代工業的起步
洋務運動引進機器生產,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這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業生產的新興工業形式。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開始起步。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隨著封建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代表企業: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機器繅絲廠。
三、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
主要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
四、「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短暫繁榮。
其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五、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尤其日本),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等因素,民族工業停滯不前。
六、新中國的工業化
1、工業化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並舉;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
成就:①工業:鞍鋼、沈陽機械、長春汽車、東北工業基地形成。②交通運輸:武漢長江大橋、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曲折發展(1956~1876年)
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但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左」傾錯誤,影響了工業化進程。
②成就: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靠「洋油」的時代;新興工業,如電子、航天、原子能工業從無到有。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②從農村到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由經濟體制中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③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2年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滿意請採納,謝謝
Ⅷ 工業經濟的歷史發展
自19世紀以來,世界發達國家陸續完成了工業革命,科學技術取得了巨回大發展,拖拉機、答機床等代替了手工生產工具,汽車、貨車、輪船和飛機代替了落後的交通工具,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這一時期,知識對於經濟的作用尚未起到決定性作用。鐵礦石、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並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
Ⅸ 新余的工業都有哪些
新余的主要工業就鋼鐵,江西省最大的鋼廠在新余,你可以從到下網址,很清楚的了解到新余工業的發展.
http://www.xinmi.org.cn/bbs/printpage.asp?BoardID=6&ID=88
Ⅹ 新余的歷史管轄問題
新余市歷史悠久。在市區東北部拾年山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
自三國吳寶鼎二年(267)置新渝縣(分宜春置新渝,因境內有渝水,故名)以來,其行政建制幾經變更。隋朝開皇九年(589)撤縣,並入吳平縣。開皇十八年(598)由宜春劃出復置新渝縣。唐朝武德五年(622)撤縣,分新渝東北部置始平縣,縣西南地域為西吳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吳州俱廢,復置新渝縣。唐朝天寶元年(742)縣名因傳寫之誤將渝改為喻,以後相承作喻。元朝元貞元年(1295)因有人口5萬余戶,升為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州復縣,隸屬臨江府。清沿明制。中華民國時期亦為縣建制。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0~1934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1930年5月在良山鎮的上木元村成立新喻縣蘇維埃政府,下轄東區、西區、南區。1932年3月,新喻、峽江兩縣蘇維埃政區合並,成立新峽縣。新喻設水口、豐城、東路、姚泗等4個區。1934年10月,紅軍長征,蘇區全部喪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仍為縣建制。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屬袁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宜春)。1953年,新喻縣屬南昌專區(袁州、南昌兩專區合並,稱南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昌)。1957年5月,國務院公布,將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1958年,新余縣屬宜春專區(專署駐地由南昌遷宜春,改名宜春專區)。1960年9月,為適應鋼鐵工業發展,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新余縣設立新余市,由省直轄。1963年,由於新余鋼鐵工業建設規模壓縮,撤銷新余市,恢復新余縣,仍屬宜春專區(後改稱宜春地區)。以後,新餘地區工業建設得以復甦並迅速發展,以鋼鐵工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形成體系,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新余市,並將宜春地區的分宜縣劃歸新余市管轄。1983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縣管轄的范圍內設置渝水區。2000年3月,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中共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委員會和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賦予其縣級黨政管理職能。2001年11月,中共新余市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和新余市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分別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
新余縣的行政區域自唐朝武德七年後幾無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新余東部區域稍有變動;1959年,新余北部行政區域有少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