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趨勢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趨勢

發布時間:2021-03-04 07:38:18

❶ 簡述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體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演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普遍採用集成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4、第四代計算機(1971~現在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從1953年開始研究,到1958年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計算機,在1982年我國研製出了運算速度1億次的銀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機。

(1)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趨勢擴展閱讀

計算機是新技術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動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活躍因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學科之一。計算機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戰略產業。

現代計算機是一種按程序自動進行信息處理的通用工具,它的處理對象是信息,處理結果也是信息。利用計算機解決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經營管理、過程式控制制或人工智慧等各種問題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演算法進行的。這種演算法是定義精確的一系列規則,它指出怎樣以給定的輸入信息經過有限的步驟產生所需要的輸出信息。

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是計算機使用者針對待解抉的問題,事先編製程序並存入計算機內,然後利用存儲程序指揮、控制計算機自動進行各種基本操作,直至獲得預期的處理結果。計算機自動工作的基礎在於這種存儲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礎則在於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共性方法。

參考資料網路——計算機發展史

❷ 計算機的發展史,發展趨勢,特點和應用領域

第一代是電子管計算機時代,從1946--1958年左右。這代計算機因採用電子管而體積大,耗電多,運算速度低,存儲容量小,可靠性差; 主要用於科學,軍事和財務等方面的計算;
第二代是晶體管時代,約為1958--1964年。這代計算機比第一代計算機的性能提高了數10倍,軟體配置開始出現,一些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相繼問世,外圍設備也由幾種增加到數十種。除科學計算而外,開始了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等應用;
第三代是集成電路(IC)計算機時代。約從1964--1970年。主要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其電路器件是在一塊幾平方毫米的晶元上集成了幾十個到幾百個電子元件,使計算機的體積和耗電顯著減少,計算速度、存儲容量、可靠性有較大的提高,有了操作系統,機種多樣化、系列化並和通訊技術結合,使計算機應用進入許多科學技術領域;
第四代便是大規模(LSI)電路計算機時代。從70年代到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是在一塊幾平方毫米的半導體晶元上可以集成上千萬到十萬個電子元件,使得計算機體積更小,耗電更少,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百萬次,計算機可靠性也進一步提高。
目前計算機技術已經在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和人工智慧化等幾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佔地170平方 ,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r and calculator)全稱叫「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1964-1965)(1965-1970)
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現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❸ 試說計算機的發展歷史的未來趨勢

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

❹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與發展趨勢!!

從古到今,信息技術共經歷了五次重大變革,每一次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版大的權推動力:
第一次是語言的產生和應用;
第二次是文字的發明和使用;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
第四次是電信技術的發明。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多元化、網路化、多媒體化、智能化、虛擬化。

❺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現狀、發展趨勢

未來的計算機技術將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處理、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盡管受到物理極限的約束,採用硅晶元的計算機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還會持續增長。作為Moore定律驅動下成功企業的典範Inter預計2001年推出1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並預計在2010年推出集成10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其性能為10萬MIPS(1000億條指令/秒)。而每秒10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將出現在本世紀初出現。超高速計算機將採用平行處理技術,使計算機系統同時執行多條指令或同時對多個數據進行處理,這是改進計算機結構、提高計算機運行速度的關鍵技術。
同時計算機將具備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將具有多種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語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輸入手段(如語音輸入、手寫輸入)外,讓人能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各種交互設備已經出現,虛擬現實技術是這一領域發展的集中體現。
傳統的磁存儲、光碟存儲容量繼續攀升,新的海量存儲技術趨於成熟,新型的存儲器每立方厘米存儲容量可達10TB(以一本書30萬字計,它可存儲約1500萬本書)。信息的永久存儲也將成為現實,千年存儲器正在研製中,這樣的存儲器可以抗干擾、抗高溫、防震、防水、防腐蝕。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獻可以原汁原味保存、並流芳百世。

❻ 簡述計算機發展史 及發展趨勢

1946年2月,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加州問世,ENIAC用了18000個電子管和86000個其它電子元件,有兩個教室那麼大,運算速度卻只有每秒300次各種運算或5000次加法,耗資100萬美元以上。盡管ENIAC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它畢竟是計算機的始祖,揭開了計算機時代的序幕。

計算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共經歷了四個時代,從1946年到1959年這段時期我們稱之為「電子管計算機時代」。第一代計算機的內部元件使用的是電子管。由於一部計算機需要幾千個電子管,每個電子管都會散發大量的熱量,因此,如何散熱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電子管的壽命最長只有3000小時,計算機運行時常常發生由於電子管被燒壞而使計算機死機的現象。第一代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研究和工程計算。

從1960年到1964年,由於在計算機中採用了比電子管更先進的晶體管,所以我們將這段時期稱為「晶體管計算機時代」。晶體管比電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機時間,消耗能量較少,處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計算機的程序語言從機器語言發展到匯編語言。接著,高級語言FORTRAN語言和cOBOL語言相繼開發出來並被廣泛使用。這時,開始使用磁碟和磁帶作為輔助存儲器。第二代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來了,計算機工業迅速發展。第二代計算機主要用於商業、大學教學和政府機關。

從1965年到1970年,集成電路被應用到計算機中來,因此這段時期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這個晶片比手指甲還小,卻包含了幾千個晶體管元件。第三代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更小、價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計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計算機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億美元開發的IBM 360系列。
從1971年到現在,被稱之為「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第四代計算機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電路,不過,這種集成電路已經大大改善,它包含著幾十萬到上百萬個晶體管,人們稱之為大規模集成電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簡稱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ery Large 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簡稱VLSI)。1975年,美國1BM公司推出了個人計算機PC(PersonaI Computer),從此,人們對計算機不再陌生,計算機開始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❼ 求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18世紀
1775: 英國Charles製作成功了一台與 Leibniz's 的計算機類似的機器。但更先進一些。
1776: 德國人Mathieus Hahn成功的製作了一台乘法器。
19世紀
1801: Joseph-Maire Jacuard 開發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動織布機。 1820: 法國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 (1785-1870),製作成功第一台成品計算機
1880: Herman Hollerith,後來他的公司發展成了IBM公司。借鑒了Babbage的發明,用穿孔卡片數據,並設計了機器
1896: Herman Hollerith創辦了IBM公司的前身。
20世紀初期
1906: 美國的Lee De Forest發明了電子管。在這之前造出數字電子計算機是不可能的。這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39 1月1日: 加利福尼亞的David Hewlet和William Packard 在他們的車庫里造出了Hewlett-Packard計算機。
1939: 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軍事需要大大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941夏季: Atanasoff和學生Berry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
1943: 1943年到1959年時期的計算機通常被稱作第一代計算機。
1946: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和 Computer):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1950: 軟磁碟由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發明。其銷售權由IBM公司獲得。開創存儲時代新紀元。
1951:美國空軍的第一個計算機控制實時防禦系統研製完成。標志著計算機的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商業應用的時代。
1953: 磁芯存儲器被開發出來。
1957: IBM開發成功第一台點陣列印機。
20世紀50年代
1958年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創始人)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
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二代計算機。大量採用了晶體管和印刷電路。計算機體積不斷縮小,功能不斷增強,可以運行FORTRAN和COBOL ,接收英文字元命令。出現大量應用軟體。
20世紀60年代
1960: ALGOL:第一個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推出。
1965: 第一台超級計算機CD6600開發成功。
1969 年4月7日: 第一個網路協議標准RFC推出。
20世紀70年代
1970: 第一塊RAM晶元由INTEL推出,容量1K。
1972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
1972: Hewlett-Packard發明了第一個手持計算器。
1974 : INTEL發布其8位的微處理器晶元8080。
1974: MITS發布Altair 8800,第一台商用個人計算機。
1976: Cray 1,第一台商用超級計算機。
20世紀80年代
1985 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碟的系統。
1988: 光計算機投入開發,用光子代替電子,可以提高計算機的處理速度。
1989年4月10日: 80486 DX發布,集成120萬個晶體管。

20世紀90年代
1990: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
1993年3月22: Pentium發布。集成了300多萬個晶體管。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發布,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發布。大大不同於其以前的版本。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發布Windows 『98。
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計算機將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向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高、存儲容量更大、功能更強。目前正在研製的巨型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可達每秒百億次。
微型化
微型計算機已進入儀器、儀表、家用電器等小型儀器設備中,同時也作為工業控制過程的心臟,使儀器設備實現「智能化」。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筆記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計算機必將以更優的性能價格比受到人們的歡迎。
網路化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特別是家用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一方面希望眾多用戶能共享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計算機之間能互相傳遞信息進行通信。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己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銀行系統、商業系統、交通運輸系統等。
智能化
計算機人工智慧的研究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之上。智能化是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新一代計算機,將可以模擬人的感覺行為和思維過程的機理,進行「看」、「聽」、「說」、「想」、「做」,具有邏輯推理、學習與證明的能力

❽ 計算機的發展及歷史發展趨勢

http://ke..com/view/3314.htm#4

建議來直接自參考這個··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