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歷史作文怎麼寫給個範文
最經典的是余秋雨的!
永恆的坐標
終於來到了奧林匹亞。
沒想到會有這么好的風景,在快要到達之時就已經是密樹森森、清溪淺淺,道路、房舍也變得越來越齊整,空氣間洋溢著一種不知來自何處的自然清香。一腳踏人這個休育聖地,偽卜定會猛然停步;無數蒼老的巨石,不管是當年的樓礎、殿基還是雕塑,全都從千年的頹弛或掩埋中踉蹌走出,整整規規地排列在大道兩旁。就像無數古代老將軍們煙塵滿面地站立.著,接受現代人的檢閱。這條大道看不到盡頭,只知道它通向一個最簡單的終點:為了人類的健康。
見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砂白孟動會前點燃聖火的路線,抬頭仰望無數石柱,終於明白,健康振封也們的宗教。
走進一個連環拱廊,便到了-.人類黎明期最重要的競技場。殘彭直四周的觀眾看台是一個綠草茵茵的環形斜坡,能坐四萬人.中間有幾個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貴賓的席位。實在忍不住,我在這條神聖的起點性跑道上跑了整整一圈。許戈輝在一旁起鬨:『耿雨老師跑得不對,古代奧運選手比賽時全都一絲不掛!"
我說:「這要怪你們,當年這里沒有女觀眾。」確實,當年有很長時間是不準女性進人賽場的,要看,只能在很遠的地方。據說,進門左側背後的大山坡上,可讓已婚女子觀看,未婚女子只能在進門正前方一公里處的山頭上遠眺。許戈輝說:「原以為運動場是少女挑選如意郎君的好地方呢!"
聽這里的人介紹,當年有一滬個母親化妝成男子進人賽場觀看兒子卜嚷,)L子獲得冠軍她一聲驚呼露出女聲,上前擁抱又露出女形。照理應該懲罰,但人們說運動冠軍一半是人一半是神,我們怎麼能懲罰神的母親?此端一開,漸漸女性可以人場觀看比賽了。
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然後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們有關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臘哲人、賢者的全身雕像,大多是須發茂密,肌肉發達,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別針和腰帶固定,上身有一半擔露,赤著腳,偶爾有鞋,除了憂郁深思的眼神,其他與運動員沒有太大的差拐叨。別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這兩方面的提倡,但做起來常常顧此失彼,或流於愚勇,或流於酸腐,或追慕騎士,或仿效寒士,很少兩相熔鑄。因此,奧林匹亞是永恆的世界坐標。
我歷來認為各種文明自成結構,很難拆開了作局部比較,但在奧林匹亞,我明確無誤地感受到了古代中華文明的差距。這個差距的產生,不是由於局部,而是關及.人的整體。
中華文明較少關注個體意義和機體意義上的自我,在人際關繫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結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標志,也缺少賽場。只有一些刃側險的個人,在林泉之間悄悄強健,又悄悄衰老。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日,希臘伯羅奔足油膠半島的奧林匹亞(olylll禪a),夜宿Eu哪旅
2. 求一份鄉土歷史資料
廣東歷史源遠流長,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早在十萬年前的遠古時代,嶺南這片土地上就有居民居住。現在韶關境內的曲江馬壩人遺址,就是考古發現的最早在南粵大地上生活的人類的遺址。現在的廣東人,很多都是馬壩人的後代。 廣東簡稱粵,相傳是由於古代這里百越民族的居住地而得名。古代的廣東,遠離中原,相隔萬重山林,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中原人稱之為「南蠻」。周朝時,統治者為了促進南越地區與中原的交流,在廣州地區設置了「楚庭」。這裡面還有一個優美動人的傳說,至今還為人樂道。話說周朝時,廣東一帶連年飢荒,周夷王時,有五位仙人騎著口含谷穗的五頭羊飛臨楚庭(即當今的廣州),把谷穗贈給當地人,祝願當地永無飢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故現在廣州又叫羊城、穗城。人們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在他們當年降臨的地方建造了五仙觀,這個五仙觀現在就座落在廣州市的惠福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批的軍民到廣東來開發居住,為廣東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秦漢時期開始,廣東省的廣州市就已經成為了繁華的商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境地一直是歷代皇帝流放囚犯的邊境之地,那些流放來的罪臣、囚犯們,在這里開發、生活,把他們從中原學到的先進文化帶給廣東的人民,促進了這里的生產經濟的發展。 宋代以後日趨發展,明清之際日益顯示出其優越性,歷史的沉積形成了嶺南文化。在近代史上,廣東這片土地上更是上演了一幕幕的民族英雄血淚史,是中國維新運動和中華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涌現出無數傑出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許多令人緬懷的史跡。 三朝十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征發五十萬軍民平定南蠻(即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統一了嶺南,設南海、桂林和象郡三個郡來管治,增強了南北的交流,促進了嶺南的發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現在的廣東省境內,郡所在番禺(即當今的廣州市)。 當時秦始皇委派任囂為南海郡尉,任囂在今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城,俗稱「任囂城」。今倉邊路一帶,古時是源自白雲山的甘溪下游(又名文溪)的古溪道。任囂城依山傍水,既可防禦外敵入侵和免遭水淹,又便於取得甘溪的淡水。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終前囑咐手下得力干將趙佗繼位,並要他趁中原戰亂之機擁兵自立。趙佗於公元前206年建南越國,自命為南越武王。趙佗去世後,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子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即今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墓主。趙昧在位十多年後病逝,嬰齊回國繼位,他在位僅七八年,死前囑立次子趙興為王,但趙興後被丞相呂嘉殺害。呂嘉擁立嬰齊大兒子趙建德為王,並發兵叛漢。後來漢武帝派路博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秦末漢初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兵荒馬亂,數十萬中原人大規模南遷,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漢朝時的絲綢之路,廣東省的廣州市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個重要出發點。當時往來廣州進行交易的有十多個國家,廣州成了海外貿易的中心。 唐末,公元917年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在兩廣地區立國,定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這是廣東地區繼南越國後出現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歷四個皇帝共五十五年。當今廣東首府廣州市的流花湖,就是當時南漢統治者修築的芳春園,宮女們梳妝時擲花於湖中,飄浮無數而得此名。 明末清初,廣東地區出現了兩個反清復明的南明政權。1646年,明朝大學士蘇觀生擁立唐王朱聿釒粵(左為釒,右為粵)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紹武政權。同年,明朝桂王朱由榔也在廣東肇慶稱帝,改元永曆,史稱南明永曆政權。這是繼南越、南漢之後在廣東地區出現的第三個封建割據王朝。紹武政權只存活了四十四天,而永曆皇帝朱由榔也被清軍追逼逃入廣西。 虎門銷煙 清末,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輸入鴉片,使中國的白銀不斷外流,吸食者的身心的極度受到摧殘。1839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東查禁鴉片。他在兩廣總督鄧延禎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支持下,查封所有煙館,並收繳全部鴉片。最後把收繳來的164萬多公斤的鴉片,連續20多天,在虎門兩個銷煙池內當眾銷毀。現在,東莞虎門的鴉片戰爭紀念館內的銷煙池遺跡尚存,供人們參觀憑吊。 鴉片戰爭-廣東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 虎門銷煙後,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發動鴉片戰爭。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對虎門炮台發起攻擊,溯珠江直逼廣州城。1841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以身殉國,英軍攻入廣州,在三元里一帶實行搶劫,並侮辱婦女,引起三元里人民的強烈反抗,經過一天激戰,打死英軍兩百多人,大獲全勝。今天,三元里人發誓師抗英的三元古廟遺址,是廣東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豐碑。 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今廣州花都市),他領導發動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革命,強烈地沖擊了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和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入侵,為中國近代史寫下光輝一頁。解放後他的故鄉花都市的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陳列洪秀全早期革命活動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的史跡。 辛亥革命 廣東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孫中山,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曾在廣州發動起義,並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創辦黃埔軍校,與共產黨合作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廣東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廣東雖然開發較晚,但商品性生產卻出現比較早。據歷史記載,在六世紀南北朝時,廣東的甘蔗已分出糖蔗和果蔗,糖蔗取汁製成沙糖在市場銷售。到鴉片戰爭後,在西方資本和技術的影響下,清同治五年(1866年),廣州籌辦了槍炮廠(漢陽兵工廠前身);1873年又開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工業南禾昌隆繅絲廠,廣東成為中國現代工業和民族工業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面貌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1984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躍居全國第一位後,出口總額、利用外資、固定資產資、國內生產總值、地方稅收等經濟指標,也先後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第一位。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也取得顯著成績。 在近百年的革命斗爭中,廣東涌現出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中國人民的傑出代表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以及葉劍英等一批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許多重大活動也在此進行,並留下許多令人緬懷的史跡。
求採納
3. 中國的甘蔗主要產地在哪裡
中國的復甘蔗產地主要在廣東、福制建、四川、雲南、江西、湖南、浙江等南方眾多個省、自治區。
1、至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蔗糖產區已經發展到廣西、雲南等西部地區。在1999年,廣西雲南的蔗糖產量佔全國的70.6%,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在中國大陸的中原地區也有大棚種植甘蔗。
2、甘蔗是溫帶和熱帶農作物,是製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煉乙醇作為能源替代品。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出產甘蔗,最大的甘蔗生產國是巴西、印度和中國。
(3)廣東果蔗歷史文化範文擴展閱讀:
根據甘蔗生長、產量形成以及糖分含量與氣候的關系,提出以日平均氣溫≥20℃的活動積溫和限制甘蔗能否越冬和長年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的年極端最低氣溫(Tm)作為甘蔗氣候區劃指標,劃分為以下四個甘蔗種植氣候區:
1、積溫在5000 ℃以上, Tm ≥-2℃為最適宜種植氣候區;
2、積溫在4000-5000 ℃, -5℃ ≤Tm ≤-2℃為適宜氣候區;
3、積溫在3000-5000 ℃, -5℃ ≤Tm ≤-2℃為次適宜氣候區;
4、積溫≥3000-4000 ℃, -8℃ ≤Tm ≤-2℃為可種植氣候區。
4. 中國民俗風情,歷史文化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 歷史上的廣東
地理環境:廣東處於珠江三角洲面臨大海,交通發達;毗鄰港、澳、台及東南亞地區,接受新信息較快。
歷史背景:在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下,只允許廣州一地對外開放;廣東首先受到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沖擊;由於接觸西方文化,一批先進的廣東人眼界打開,他們積極投入到救國救民道路中來。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嶺南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1921年5月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
(5)廣東果蔗歷史文化範文擴展閱讀:
翻來近代史,無論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三元里抗英事件,還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抑或是康梁的維新運動,更或是孫中山主導的辛亥革命,廣東爆發了多少起義,進行了多少斗爭很難說清。
幾乎每一次起義或斗爭都波及全國,影響深遠,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這在其他省份是比較少見的。歷史上的廣東一直是對外貿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閉關鎖國期間,與外一直有密切的往來。
正因於此,廣東得風氣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來思潮的影響。有人說,在古代廣東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雜糅集聚,而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
廣東地偏南端,遠離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這無形中給革命思潮成長提供了條件。廣東鄰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敗的風險。
6. 求廣東鄉土歷史資料
廣東歷史源遠流長,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早在十萬年前的遠古時代,嶺南這片土地上就有居民居住。現在韶關境內的曲江馬壩人遺址,就是考古發現的最早在南粵大地上生活的人類的遺址。現在的廣東人,很多都是馬壩人的後代。
廣東簡稱粵,相傳是由於古代這里百越民族的居住地而得名。古代的廣東,遠離中原,相隔萬重山林,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中原人稱之為「南蠻」。周朝時,統治者為了促進南越地區與中原的交流,在廣州地區設置了「楚庭」。這裡面還有一個優美動人的傳說,至今還為人樂道。話說周朝時,廣東一帶連年飢荒,周夷王時,有五位仙人騎著口含谷穗的五頭羊飛臨楚庭(即當今的廣州),把谷穗贈給當地人,祝願當地永無飢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故現在廣州又叫羊城、穗城。人們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在他們當年降臨的地方建造了五仙觀,這個五仙觀現在就座落在廣州市的惠福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批的軍民到廣東來開發居住,為廣東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秦漢時期開始,廣東省的廣州市就已經成為了繁華的商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境地一直是歷代皇帝流放囚犯的邊境之地,那些流放來的罪臣、囚犯們,在這里開發、生活,把他們從中原學到的先進文化帶給廣東的人民,促進了這里的生產經濟的發展。
宋代以後日趨發展,明清之際日益顯示出其優越性,歷史的沉積形成了嶺南文化。在近代史上,廣東這片土地上更是上演了一幕幕的民族英雄血淚史,是中國維新運動和中華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涌現出無數傑出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許多令人緬懷的史跡。
三朝十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征發五十萬軍民平定南蠻(即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統一了嶺南,設南海、桂林和象郡三個郡來管治,增強了南北的交流,促進了嶺南的發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現在的廣東省境內,郡所在番禺(即當今的廣州市)。
當時秦始皇委派任囂為南海郡尉,任囂在今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城,俗稱「任囂城」。今倉邊路一帶,古時是源自白雲山的甘溪下游(又名文溪)的古溪道。任囂城依山傍水,既可防禦外敵入侵和免遭水淹,又便於取得甘溪的淡水。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終前囑咐手下得力干將趙佗繼位,並要他趁中原戰亂之機擁兵自立。趙佗於公元前206年建南越國,自命為南越武王。趙佗去世後,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子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即今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墓主。趙昧在位十多年後病逝,嬰齊回國繼位,他在位僅七八年,死前囑立次子趙興為王,但趙興後被丞相呂嘉殺害。呂嘉擁立嬰齊大兒子趙建德為王,並發兵叛漢。後來漢武帝派路博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秦末漢初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兵荒馬亂,數十萬中原人大規模南遷,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漢朝時的絲綢之路,廣東省的廣州市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個重要出發點。當時往來廣州進行交易的有十多個國家,廣州成了海外貿易的中心。
唐末,公元917年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在兩廣地區立國,定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這是廣東地區繼南越國後出現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歷四個皇帝共五十五年。當今廣東首府廣州市的流花湖,就是當時南漢統治者修築的芳春園,宮女們梳妝時擲花於湖中,飄浮無數而得此名。
明末清初,廣東地區出現了兩個反清復明的南明政權。1646年,明朝大學士蘇觀生擁立唐王朱聿釒粵(左為釒,右為粵)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紹武政權。同年,明朝桂王朱由榔也在廣東肇慶稱帝,改元永曆,史稱南明永曆政權。這是繼南越、南漢之後在廣東地區出現的第三個封建割據王朝。紹武政權只存活了四十四天,而永曆皇帝朱由榔也被清軍追逼逃入廣西。
虎門銷煙
清末,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輸入鴉片,使中國的白銀不斷外流,吸食者的身心的極度受到摧殘。1839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東查禁鴉片。他在兩廣總督鄧延禎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支持下,查封所有煙館,並收繳全部鴉片。最後把收繳來的164萬多公斤的鴉片,連續20多天,在虎門兩個銷煙池內當眾銷毀。現在,東莞虎門的鴉片戰爭紀念館內的銷煙池遺跡尚存,供人們參觀憑吊。
鴉片戰爭-廣東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
虎門銷煙後,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發動鴉片戰爭。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對虎門炮台發起攻擊,溯珠江直逼廣州城。1841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以身殉國,英軍攻入廣州,在三元里一帶實行搶劫,並侮辱婦女,引起三元里人民的強烈反抗,經過一天激戰,打死英軍兩百多人,大獲全勝。今天,三元里人發誓師抗英的三元古廟遺址,是廣東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豐碑。
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今廣州花都市),他領導發動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革命,強烈地沖擊了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和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入侵,為中國近代史寫下光輝一頁。解放後他的故鄉花都市的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陳列洪秀全早期革命活動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的史跡。
辛亥革命
廣東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孫中山,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曾在廣州發動起義,並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創辦黃埔軍校,與共產黨合作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廣東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廣東雖然開發較晚,但商品性生產卻出現比較早。據歷史記載,在六世紀南北朝時,廣東的甘蔗已分出糖蔗和果蔗,糖蔗取汁製成沙糖在市場銷售。到鴉片戰爭後,在西方資本和技術的影響下,清同治五年(1866年),廣州籌辦了槍炮廠(漢陽兵工廠前身);1873年又開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工業南禾昌隆繅絲廠,廣東成為中國現代工業和民族工業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面貌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1984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躍居全國第一位後,出口總額、利用外資、固定資產資、國內生產總值、地方稅收等經濟指標,也先後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第一位。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也取得顯著成績。
在近百年的革命斗爭中,廣東涌現出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中國人民的傑出代表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以及葉劍英等一批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許多重大活動也在此進行,並留下許多令人緬懷的史跡。
7. 郭小川詩歌《青紗帳甘蔗林》原文
《青紗帳甘蔗林》
作者:郭小川
看見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紗帳!
北方的青紗帳啊,你至今還這樣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紗帳,我怎能不迷戀甘蔗林的風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動戰士的衷腸。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夢想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染上戰斗的火光!
哦,我的戰友、我的親人、我的兄長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浴過壯麗的朝陽!
哦,我的歌聲、我的意志、我的希望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紗帳里生出翅膀!
哦,我的祖國、我的同胞、我的故鄉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紗帳里煉成純鋼!
這里卻是南方,而不是遙遠的北方;
北方的高粱地里沒有這么甜、這么香!
這里卻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紗帳;
北方的青紗帳里沒有這么美,這么亮!
北方的青紗帳喲,常常滿懷凜冽的白霜;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氣的芬芳!
北方的青紗帳喲,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霧的蒼茫!
北方的青紗帳喲,平時只聽見心跳的聲響;
南方的甘蔗林呢,處處有歡欣的呤唱!
北方的青紗帳喲,長年只看到破爛的衣裳;
南方的甘蔗林呢,時時有節日的盛裝!
何必這樣問呢——到底更愛南方,還是北方?
我只能回答:我們的國土到處都是一樣;
何必這樣問呢——到底更愛甘蔗林,還是青紗帳?
我只能回答:生活永遠使人感到新鮮明朗。
風暴是一樣地雄渾呀,雷聲也一樣地高亢,
無論哪裡的風雷喲,都一樣能壯大我們的膽量;
太陽是一樣的熾烈呀,月亮也一樣地甜暢,
無論哪裡的光華喲,都一樣能照耀我們的心房。
露珠是一樣地明澈呀,雨水也一樣地清涼,
無論哪裡的雨露喲,都一樣是滋養我們的瓊漿;
天空是一樣的高遠呀,大地也一樣地寬敞,
無論哪裡的天地喲,都一樣是培育我們的溫床。
啊,老戰士還不曾衰老,新戰士已經成長,
啊,老一代還健步如飛,新一代又緊緊跟上,
我們的人哪,總是那樣胸寬、氣壯、眼睛亮。
看吧,當敵人挑釁時,甘蔗林將叫他們投降;
那甜甜的秸稈啊,立刻變成稅利的刀槍!
看吧,當敵人侵犯時,甘蔗林將把他們埋葬;
那密密的長葉啊,立刻織成強大的羅網!
北方的青紗帳啊,你為什麼至今還令人神往?
因為我們的甘蔗林呀,已經是新時代的青紗帳!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為什麼這樣翻動戰士的衷腸?
因為我們的青紗帳呀,埋伏著千百萬雄兵勇將!
(7)廣東果蔗歷史文化範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由現代詩人郭小川創作於1960-1962年間,那時我國三年自然災害剛剛過去,百廢待興,國家建設遭遇到嚴重的困難,但在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建設重新煥發生機,人民群眾的建設熱情也十分高漲,面對這種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場景,詩人作下了這首《青紗帳甘蔗林》。
賞析:
這首詩大量使用賦的手法,使整首詩排列整齊,講究對稱且押韻嚴格,讀起來朗朗上口。詩中歌詠的青紗帳,作為革命的搖籃,代表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中的戰斗意志和革命精神;而香甜的甘蔗林是今天的新的景象,從青紗帳聯繫到甘蔗林寓意著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後定能度過現在的難關,收獲好的成果。
8. 甘蔗的味道非常甜美,可你知道甘蔗的起源嗎
甘蔗在中國的起源非常的早,在公元五世紀,南方地區就已經有大片野生甘蔗里的存在,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擅長農田耕種,人們只是在閑暇時間就會採集野生的甘蔗嚼汁吃。但是我們之所以在古代書籍上並沒有看到甘蔗的記載,主要是因為古代的甘蔗並不叫做甘蔗,它被叫做柘,雖然讀音一樣,字形卻不一樣。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甘蔗在明清時期就已經是我國的主要的農作物,隨著勞動人民的選育,甘蔗與早先的甘蔗品質完全不同。並且在公元18世紀的時候,我們國家通過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引進了很多不同品種的甘蔗,很大程度的豐富了我們國家甘蔗品種。並且因為我們國家培育甘蔗的時間非常的長,千百年的甘蔗種植歷史讓古代勞動人民積累了大量的種植甘蔗的經驗。古代人從最開始的嚼取甘蔗汁來解饞消渴的最簡單的甘蔗食用辦法,到後邊使用甘蔗進行榨糖,給我國糖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9. 吳川的歷史文化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發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環境寬松,原有民俗民風、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沖擊,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外地外國傳入的禮儀習俗,與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時尚,互相交融、共存共榮。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喪祭、歲時節日喜慶、社會禮儀習俗、生產生活習俗、陋規陋習惡習等,既受到嚴重沖擊,又與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共存。人們碰到相對應的事,往往既行舊禮、沿襲舊俗,又行新規,開創新時尚。
吳川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縣委、縣政府重視開展文化活動,形成了文藝輔導、圖書閱覽、有線廣播、粵劇演出、民間文藝大巡遊等多元化文化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後,群眾文化活動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術、書法、攝影、詩歌、文學、民間文學等創作熱潮,創作出一大批文藝作品,在省級以上發表和展出。
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傳統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頭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島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游,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吳川三絕(飄色、泥塑、花橋)、吳川元宵享譽海內外。1987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音樂系民族音樂博士孫旦禮到吳川考察戲劇和民間藝術。1988年3月8日晚,中央電視台首次播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活動實況專題節目。吳川的飄色、花橋、泥塑、活動彩塑、花塔於1990年應邀赴廣州參加「中國首屆旅遊藝術節」。 吳川境內有土白話、東話(黎話)、海話等幾種口音。土白話又有吳陽口音、梅錄口音、塘綴一帶口音的差別。吳川講吳陽口音的人數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吳陽、黃坡一帶口音最為正宗。吳川話一般泛指吳陽、黃坡一帶的話音。
吳川話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古味濃重。融合了高陽片粵語、閩語、俚僚古越語的特殊混合型語言,某些發音至今還保留著閩語的特徵。後來由於受高州府白話的影響,逐漸白話化,然而其始終與其他白話保持著巨大的差距,與其他白話分支皆無法溝通。吳川話屬於粵語吳化片,也是吳化粵語的代表方言之一。發音上,吳川話平平仄仄極為協調,全國少有。
對親人的稱謂上,吳川話則頗具古意。如稱呼父親為爸或老竇,也有稱叔、稱哥的;稱呼母親為媽、娘或娜;稱呼父親的大姐為(杯奶),稱呼大姐為(女甫)。稱呼祖父為亞爹,祖母為亞奶,曾祖父母為公祖、婆祖;媳婦稱丈夫的父親、母親為家君爺、家婆;稱媳婦為新婦;稱外祖父為外公,外祖母為外婆;稱母親兄弟的妻子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為舅公、妗婆;稱兒子為仔兒或馬騮仔等。
吳川境地除土白話之外還有東話(即雷話)、海話(吉兆話)。
一、土白話分兩類:
一類是以梅錄話為代表的土白話,有梅錄口音、塘綴口音、長岐口音之分。梅錄口音主要通行於梅錄街道;塘綴口音主要通行於西北部的塘綴區;長岐口音主要通行於北部的淺水區和長岐區,和相鄰的茂名、化州白話口音接近。另一類是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土白話」(當地亦稱為黑話)。它通行於吳陽、黃坡、塘尾、振文等鎮街。據統計,講吳陽話(黑話)的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今坡頭區屬湛江市,舊屬吳川縣轄,九成的居民也是講吳川話。梅錄話、吳陽話都屬白話,具有白話的共同特徵,大體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較之下,梅錄話跟「廣府話」稍接近,吳陽話跟「廣府話」有明顯不同,這就是所謂「土」。
二、東話
東話即黎話,也叫雷話,和雷州、徐聞一帶的雷話很接近,都是屬於閩語方言。它主要分布於蘭石、王村港、覃巴等鎮。據估計,說東話的人數近十萬人。這幾個鎮地理位置上正好位於吳川市東部,且與鄰近電白縣水東鎮相連,電白縣把水東鎮的話叫「東話」,吳川的東話也因此得名。
三、海話
海話也叫吉兆話,分布在吉兆一帶,這是一種瀕危語言。 【元宵風俗】
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遊人如潮,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盪盪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尤其是飄色、泥塑、花橋,被為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萬千海內外人士前來觀賞。
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元宵節期間,直接參與藝術活動的人數達十萬人,前來觀賞元宵的遊客達100萬人次。中央電視台和廣東電視台曾先後幾次向海內外播放《廣東吳川三絕》和《吳川元宵節大巡遊》專題片,贏得了很高的聲譽。2000年,吳川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吳川市把元宵節正式定為「吳川元宵民間藝術節」。
【吳川三絕】
廣東湛江的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吳川飄色1992年和1997年兩次進京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2003年吳川飄色造型作品晉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既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泥塑)」, 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飄色)」;2006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入編「吳川飄色」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吳川飄色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7月,吳川飄色作為廣東省唯一一支受邀隊伍參加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節」。2009年10月,吳川泥塑應邀參加無錫全國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國泥人博物館收藏。2010年6月,吳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飄色
吳川飄色始於清代,以兒童喬裝各種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遊行時手舞足蹈,飄飄如仙,驚險美妙,被譽為「隱蔽藝術」和「東方飄游藝術」。2003年9月,吳川飄色造型赴京參加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暨民間工藝品展,榮獲金獎,被專家學者譽為「獨具中國嶺南民間藝術風格」。2005年,吳川飄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6月,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邀請,吳川飄色參加了7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香港各屆慶回歸暨特區政府成立九周年慶典大巡遊活動,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香港各大報刊、電視台作了專題報道。2006年元宵節,吳川舉辦全國首屆「鼎龍杯」飄色大匯演,吳川飄色3套獲金獎、4套銀獎、1套銅獎。
泥塑
泥塑源於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態,逼真動人,思想性藝術性很高。吳川民間雕塑園是我國首間民間雕塑園。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潘鶴,為雕塑園題寫「吳川民間雕塑園」園名,園內已塑造一批泥塑藝術品,供遊人欣賞。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鄉」的美譽。據傳梅菉的泥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與梅菉發達的陶器磚瓦業有關。據傳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節,梅菉瓦窯村一個制陶藝人閑著無事,隨手用陶泥捏起人像來,吸引了許多人來觀看。這樣一來,別的制陶藝人也都來捏泥人,無形中形成了元宵節的泥人展覽。以後,瓦窯村人便捏泥塑像慶元宵,逐漸形成地方習俗,繁衍開來,泥塑藝術也就播及周圍村莊,如梅菉頭、窯地等村莊都深受影響。每逢元宵佳節,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莊都會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吳川市梅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能獲此殊榮,吳川泥塑功不可沒,只要說到泥塑,人們就會想到吳川,泥塑為吳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橋
吳川花橋始於明代。它橫跨河流兩岸,橋上面高蓋布棚,掛滿五光十色的燈籠、彩旗、綵帶、氣球;橋兩側各種鮮花爭奇斗妍,詩畫琳琅;橋頭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細,巧奪天工。夜色的花橋,彩燈閃爍,清波流華,有如彩虹橫空,極為壯麗。 【菜式系統】
吳川菜屬於粵菜系統,與廣州菜是一脈相承的。吳川菜承繼了粵菜之傳統,汲取了粵菜之精華。什麼是現代粵菜流行的風味?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個字可以做概括,這六個字也可以用於概括吳川菜的特點。吳川的街頭小炒的特點是重香味,求鑊氣。吳川街頭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蔥、蒜茸做「料頭」爆香,而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較濃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會太過濃重。吳川菜香而不濃,是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鑊氣指用武火把鑊(炒菜的大鐵鍋)燒熱,加油,把油燒開後,放下少量姜、蔥、蒜泥爆香,然後猛火快炒,炒出來的菜特別香。這樣炒出來的菜稱之為有「鑊氣」,也就是火候恰到好處的意思。
吳川喜宴的菜式豐富,鄰近縣市的喜宴一般為十三道菜,其中一湯一糖水,而吳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見,因為吳川人喜歡「十八」的諧音為「實發」,也就是「一定會發達」的意思。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吳川人擺酒請客,都很多人喜歡在家裡擺,有的甚至臨時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壘起灶,酒肉滿街飄香。左鄰右里,三姑六婆,一起來幫忙,劏雞殺鴨,洗鍋涮碗,搬台擺凳,忙得不亦樂乎。現在有了專業的家庭宴席隊伍,主人家只需點好菜,其餘的一切工作和雜務全部包給了專業隊伍。比起在酒店辦宴席,在家辦宴席既省錢、菜式也豐富,家裡還可以熱熱鬧鬧,親朋摯友一片喜氣洋洋。
吳川人對於別人請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請必到的,這是對請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況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禮金也必到。
【名優特產】
吳川,物華天寶,資源豐富。這里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產稻、糖蔗、花生、黃麻、西瓜、柑橙、龍眼和北運菜等農產品。萬畝生態保護區,是各種珍禽、候鳥的天堂,有「天上人參」之稱的禾花雀就是雲集於此。水產品以海蜇、沙螺、米蟹著名。礦產資源有石墨礦、鈦鐵礦、黃金礦以及石英、花崗岩、高嶺土、玻璃砂等。
吳川美食聞名四方,旅遊文化美食節更是吳川的特色和品牌。吳川飲食文化發達,聞名遐邇的沙螺、中國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負盛名。除了大型賓館酒樓外,小型飲食檔遍布大街小巷,各種風味小吃通宵營業。吳川美食之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下面主要列舉幾種比較普遍的美食。 爛鑊炒粉
吳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鑊並不用完整的鑊,而是先去掉兩個鑊耳,再把鑊沿削小,戲稱「爛鑊」。據說爛鑊炒粉火勻、火旺、粉香,有「鑊氣」。炒粉時,先把鑊燒旺,下花生油,再下豬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絲猛火急炒,接著下醬油、白糖、味精,攪勻後再慢火炒至黃色,最後撒下蔥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頭、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檔酒店都有爛鑊炒粉出售。爛鑊炒粉是吳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吳川第一炒」之美譽。
吳陽沙螺
吳川地處海濱,水產品極其豐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聲遐邇。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吳陽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湯甜潤可口,吳陽沙螺粥尤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產於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於鑒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體肉質嫩美,頂部膏結如子,有「米蟹」之稱,每年農歷二月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羨山珍羨海鮮」的名句。 吳陽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吳川人俗稱海蜇為「撈」,吳陽沿海的海蜇最為出名。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
塘尾粉皮
粉皮經濟、美味可口,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此項純手工作坊技藝幾乎失傳。現今粉皮食品成了廣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選和至愛。粉皮因為凝聚了風土人情,也蘊藏著厚重飲食文化。
吳川粉皮製作極其簡單:將大米去凈雜質,用清水浸泡1小時,磨成稀粉漿,取適量的粉漿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內,放進大鍋沸水上,加蓋用旺火蒸熟。取出後反倒在准備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則成。
吳川粉皮皮薄,韌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種多樣:可撈,可湯煮,可炒。撈粉皮是一種既簡單又實惠的吃法。粉皮現在在吳川的農村很少見了,在梅菉、塘尾、吳陽、黃坡等市場里倒有不少。吳川的粉皮,當數塘尾市場的粉皮最有歷史,把成塊的粉皮捲成卷條狀,切段,澆上醬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吳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滯化積,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於吳陽的芷寮、限口和黃坡、中山沿海一帶的灘塗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長滿灰綠色的田艾,一般採摘頂部田艾芯,然後曬干製成田艾絨,用煮好的田艾絨紅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後包上白糖、花生、椰絲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則用新鮮蝦仔、生蔥、瘦肉等作餡。吳川田艾米乙尤以黃坡出名。還有番薯餅、蝦餅也非常美味。
吳川八寶飯
吳川八寶飯於1922年在吳川梅菉鎮創制的。參照宮廷八寶飯,根據吳川的物產條件,結合當地群眾的口味習慣,創制出吳川風味的八寶飯,按吳川的風俗習慣,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
黃坡蒜頭
黃坡鎮位於鑒江平原,具有製作蒜頭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頭選用黃坡鎮出產的優質白蒜,去掉須根,放置大缸內,倒入濃醋、鹽,浸三四天,然後撈起另置缸內放淡醋、紅糖、白糖浸十幾二十天。成品呈灰綠色,有光澤,蒜辣醋香撲鼻。
吳川麻通
吳川糖果生產中的獨特名優產品,成品粗如甘蔗,長7~8公分,中空充滿泡沫,入口鬆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製作,在吳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其製作技術長期秘傳,直至60年代才公開。 吳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馳名粵西的風味食品,吳川的瓦窯煲狗肉,更以其獨特的香滑味濃而壓倒同行。吳川瓦窯煲狗肉歷史悠久。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
蘇村番薯
「吳川番薯貴過米。」這是許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話。吳川長岐鎮蘇村種植的番薯尤為出名,是吳川特產之一。蘇村的地理環境獨特,這里的土壤屬粘質土,含各種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種鈣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產而且味道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