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世民救過楊廣嗎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四月,突厥始畢可汗率軍南侵,在雁門關圍困正在巡遊的隋煬帝,李世民率軍擊退突厥解雁門關之圍,也就此時李世民認識了守將尉遲恭。
② 從隋煬帝和唐太宗的統治可以悟出什麼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於大興, 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3]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謚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其孫皇泰主楊侗追謚為世祖明皇帝。 《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③ 隋煬帝大業末年雁門之圍時前來勤王的將領都有誰
雲定興,隋廢太子楊勇妾侍雲昭訓之父。大業十一年(615年)授左屯衛大將軍,奉命援救在雁門關被突厥始畢可汗圍困的隋煬帝。
④ 隋煬帝當年被困雁門關是為何
關於吳王李恪的生母楊妃,整部《舊唐書》中只有一句話:「恪母,隋煬帝女也。」
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且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不足一年,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唐太宗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更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當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八年前還是儲君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就是給李建成做妾,以後怎麼說也能混個正二品的皇帝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日後最多也只不過是個正五品的孺人。
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可見這位楊公主若非本身身份就不高且不得寵的話,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應該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德妃之子李佑謀反被誅,陰德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應當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雖然可以肯定楊妃是正一品的妃位,但由於其生卒年不詳,也無從推斷出這位楊妃確切的封號了。所以更有可能的是,這位楊妃早在武德末年或貞觀初年便過世了,而「妃」的稱號是死後追封。這樣一來,楊妃的具體封號不詳、墓葬不明的情況也便很好解釋了。
⑤ 隋煬帝北巡雁門,為何被突厥大軍包圍,他又是怎樣脫困的
因為始畢可汗對雁門城乘勝追擊,因此隋煬帝被包圍,他脫困也是多虧了義成公主和李世民的幫助。否則真的是力不從心,就此被突厥大軍攻打下。具體內容請讓我在下文來詳細談談。
最後,始畢可汗這邊久久都沒有攻打下剩餘的兩座城池,軍心也是有點低落了。而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帶著自己的軍隊來救援了,可是他們的兵力並不足,於是就想出了虛張聲勢的計劃,來擾亂始畢可汗的軍心,而此時這個計策對於當時來說是非常有效的,不出所料,始畢可汗的軍心真的被擾亂了,接著義成公主寫信騙始畢可汗說別的地方有情況,始畢可汗立馬趕過去,而隋煬帝也是因此僥幸又幸運地逃脫了。
⑥ 雁門關在什麼地方
雁門關關城踞於雁門山雁門之口,距山西省代縣西北的20公里。城周長1公里余,牆高2丈(約合今4米余)。 石座磚身,形勢雄固。有關門三座,即東門、西門和西門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門。北門門額石匾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其兩側鑲嵌磚鐫聯語:「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現僅殘存部分關城及三座關門。 雁門關是「外三關」中最大的一關。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路,盤旋幽曲,穿關城而過,異常險要。古時防備十分嚴密。關下的雁門山北麓,還建有新舊廣武二城,為山外防禦據點。舊城建於遼金時,東西長約300米,南北長約5O0米,有三座城門。現存城牆尚完好。新城與關城同時建,緊貼雁門關北口,依山修建,周長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積扇上。北門外又築有北關,此外,關外還築大石牆三道,小石牆二十五道,隘口十八個,以增強防禦力量。明代內長城橫於關北,彼此鉤連,形成嚴固的防禦體系。今明長城僅存遺跡。 雁門關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古時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內部的渠道,所以,自古為邊防戍守要地。雁門山是山西呂梁山脈北支雲中山向晉東北延伸的部分,東與恆山相接,略呈東西走向橫亘於晉北大同盆地與晉中忻代盆地之間,海拔15O0米以上,構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斷塊山,峭拔險峻,難以攀越,這更增強了山北山南的隔離性,以致山北地區在歷史上長期為漢族統治勢力所不及,而為北方諸民族所佔據。雁門關北通晉北重鎮大同,遠至蒙古高原,南通晉中重鎮太原,可轉達古代政治中心區中原和關中,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門關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從早期的匈奴、鮮卑、突厥,到後來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後與漢王朝在此進行過許多次戰爭。 早在戰國後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經相當強大,趙國大將李牧曾多年駐守雁門,以防匈奴。匈奴單於曾率1O萬余騎攻打雁門。李牧利用有利地形與匈奴決戰,結果大敗匈奴。 西漢前期,匈奴屢屢來犯,漢武帝曾先後(前129——前119)派李廣、衛育、霍去病率騎兵1萬至數萬出雁門關,北擊匈奴。除李廣兵敗外,其他都獲大勝。 西晉末年,中原板盪,北方的鮮卑族拓跋氏乘機率部南徙,到達雁門,雁門山成為拓跋魏與西晉的邊界,雙方屢次發生沖突。 隋代,北方的突厥漸見強大。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巡視北塞,到了雁門,被數十萬突厥兵包圍,突厥兵急攻雁門關。後賴吏部尚書樊子蓋設計送出詔書,募兵來救,始得脫險。 到了北宋,雁門關的戰事更為頻繁。當時雁門山——恆山一帶是宋與遼的分界,遼多次向宋進攻。宋抗遼名將楊繼業及其後代多年與遼作戰,主要就在雁門關內外。楊家將鎮守邊關,對遏止遼軍想從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牽製作用。宋對遼的戰爭是生死存亡之戰,戰爭很激烈,也極艱苦。陸游曾有詩雲:「全師出雁塞,百戰運龍韜。」「夜沙風破肉,攻壘雪平壕。」今日讀來,心緒猶不禁為所震撼!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第12O師曾輾轉眼門關與日寇作戰。1937年10月,第716團在雁門關以南伏擊南北對開的日軍汽車約500輛,經3小時激戰,殲滅日軍5OO餘人。八路軍曾幾度佔領雁門關,切斷敵人的南北運輸線。 古老、雄偉和風雲激盪的雁門關,今日蒞臨猶難禁激情飛動,感慨萬千!雁門關內至今尚存李牧祠舊址,有碑石數通,記載李牧率兵屢勝匈奴的事跡。關上原有宋楊繼業父子塑像,今已毀。雁門關北面遠處,在起伏的群山之間有一片方圓10公里的平灘地,據說就是楊家將與遼血戰的金沙灘。據記載,其他原有村莊田野,樹木草叢,由於歷代戰火的破壞,今已是一片覆沙的荒灘。另外,在代縣城東10公里鹿帝澗村,有楊家祠堂。古代州是楊繼業故里,因楊繼業破遼有功,後為鄉人所奉祀。元代,楊家十七世孫奉旨建祠,明清間又重修。現存祠內建築及塑像,大部分為明代遺物。正殿有楊繼業及佘太君坐像,八子彩塑分列兩側。祠內有「宗祖圖」碑一通,銘刻楊繼業後裔世系。大殿前豎有鹿蹄石一塊,形狀奇特,鐫刻秀美。相傳楊繼業第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梅花鹿,鹿帶箭而逃。楊友即隨後尾追,到鹿蹄澗,鹿忽鑽入地下,經挖掘,得一方石,上刻梅花鹿帶箭,並踏有蹄印。後移於祠內存放。鹿蹄澗村即由此得名。 在雁門關南的代縣城內有「雁門第一樓」,它正面對雁門關,並是拱衛這關的首座高樓,故有此稱。它是我國現存的最大一座木結構古樓,為北方文物中的一絕。這樓與雁門關在明初同期初建,後毀於火,成化十二年重建。清代續有維修。樓通高40米,寬7間,深5間,周有圍廊。樓底下為券洞台基,上為三層四檐歇山頂,最上層掛著兩塊巨匾,南面一塊書「聲聞四達」,北面一塊書「威鎮三關」,形勢雄偉。登高遠望,北面勾注山莽莽蒼蒼,雁門關蹲伏於勾注山下恰像一頭野獸,南面的五台山高入雲霄,滹沱河在腳下從東北向西南流去,蜿蜒如帶。山川美景,令人陶醉。 雁門關是可貴的古代軍事文化遺跡,並具有游覽價值,近年已吸引不少遊客來參觀游賞。今山西省有關部門准備修復這座雄關,辟為旅遊區。現在從大同通省城太原的公路線經過雁門關。這條公路是晉北至晉中的最便捷道路,故這里仍具有交通上的重要性
⑦ 隋煬帝下令守城有功者,,,語出
隋煬帝便又不來顧苦諫,自北巡突厥。然而卻遭到突厥襲擊,被圍困在雁門關。為激勵將士拚死突圍,他下令承諾,守城有功的人,如果五官,直接授予六品官職,並上次給物品;已經有官職的,依次晉升獎勵。於是廣大將士不顧生死,踴躍作者,奮力守城。然而,待隋煬帝安全脫險後,他卻沒有兌現承諾,得到官職的不到守城將士的十分之一,而且都是些小官,賞賜更是一律沒有。這顯然犯了治軍治政的大忌。在後來起兵反抗他的官兵中,就有很多是雁門關中沒有得到賞賜的將士。
⑧ 邊塞第一的雁門關曾有哪些名將守關
戰國時李牧。李牧是戰國四名將之一,趙國人,武靈王軍隊改革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對付北方的胡人,經過改革之後的趙軍也是相當勇猛,將匈奴驅逐至漠北深處,而武靈王身故之後,匈奴再犯。雁門關守將李牧堅守不出,以至於匈奴甚至趙國朝野都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一怒之下趙王撤其職位,派其他人守關,要求主動出擊,結果是損兵折將,對匈奴一點打擊效果都沒有。這時趙王又厚著臉皮去請李牧出山,李牧上任之後依然是堅守不出,並且對軍士好吃好喝招待著,日子久了,軍士個個心有愧疚,意欲出力報國,而李牧抓准時機,好好謀劃一番之後,將匈奴十萬主力全殲,匈奴大傷元氣,至少近一二十年沒有力氣反撲了,而李牧也成為雁門關第一代守關名將!後來若不是秦國反間之計除掉了李牧,秦一統六國可能要推遲一些日子了。
漢朝名將李廣。飛將軍李廣的事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對付匈奴還是有一套的,在任雁門太守時,百騎之兵能唬住匈奴數千人的大部隊。李廣功勛卓著,但是多以巧勝,只能說李廣對匈奴太過熟悉,玩弄匈奴才是李廣最拿手的事。與李廣同時期的大將程不識評價李廣道:「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李廣可以說在當時的將軍之中算是個異類,匈奴都很怕他,因為這個人很難搞,李廣作戰也比較隨性瀟灑。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做事的性格,造成了不得意的人生。
唐朝薛仁貴。唐朝時,匈奴早已不復存在,而北方的胡患並未停止。突厥的侵犯依然困繞著大唐帝國,從唐初為突厥壓迫,到李世民反攻,突厥的勢力已經分裂。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恢復,突厥新的一代又生出來了,不斷地滋擾著邊關。而薛仁貴曾三箭定天山,大挫回紇;後大軍征討高句麗;就連吐蕃也不能倖免,大唐第一名將聲名在外。晚年鎮守雁門關時期,突厥來犯,問守將何人,薛仁貴脫下頭盔,聲稱是薛仁貴,而突厥聽到名號不敢與其敵對,薛仁貴乘勢追擊,大破突厥,斬首萬余,俘獲數萬人馬以及牲畜。正所謂:「老來猶可破胡虜,將軍盡忠死封疆。萬言難書勇烈事,畫戟白袍永留香。」
宋朝楊業。楊業即楊家將中老令公的歷史原形,楊業本為北漢大將,在對陣大宋的戰役中基本上沒有勝過。後來北漢投降,楊業為大宋守衛雁門關,在與契丹的戰斗中,楊業逐漸成了無敵將軍,可見楊業不善於窩里斗,他與兒子楊延昭的事跡也被民間演義成了生動的故事。楊業在與契丹的作戰中屢出奇兵,聲威大震,契丹人都比較怕他,稱其為「楊無敵」。無敵將軍在986年和潘美領軍對敵契丹,可是潘美,曹彬都戰敗,楊業也因此主張避其鋒芒,然而遭到王侁的詆毀,說其有二心,畢竟楊業是北漢降將。楊業為證明自己的忠心,也有斗氣的成分,帯軍深入,結果被包圍,全軍覆沒,楊業被俘,悲憤絕食而死。有詩稱贊:「江跡留空壘,牙梟讖異徵。報君忠貫日,吞虜氣填膺。死戰悲楊業,生降唾李陵。哀榮褒典存,主上已中興。」
雁門關是古來打擊北方胡患的出擊之地,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是由此關出發;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也是經由雁門關;隋煬帝北游至雁門關,被突厥所圍,李世民也曾去救駕;雁門節度使李克用在此培育了「鴉兒兵」,為唐朝支撐了幾十年......雁門關是所有武將心中的一種情懷,也是古代每個盛世的君王關注的焦點。
⑨ 雁門關 出關是哪個國家
雁門關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從早期的匈奴、鮮卑、突厥,到後來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後與漢王朝在此進行過許多次戰爭。
早在戰國後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經相當強大,趙國大將李牧曾多年駐守雁門,以防匈奴。匈奴單於曾率10萬余騎攻打雁門。李牧利用有利地形與匈奴決戰,結果大敗匈奴。
西漢前期,匈奴屢屢來犯,漢武帝曾先後(前129——前119)派李廣、衛青、霍去病率騎兵1萬至數萬出雁門關,北擊匈奴。除李廣兵敗外,其他都獲大勝。
西晉末年,中原板盪,北方的鮮卑族拓跋氏乘機率部南徙,到達雁門,雁門山成為拓跋魏與西晉的邊界,雙方屢次發生沖突。
隋代,北方的突厥逐漸強大。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巡視北塞,到了雁門,被數十萬突厥兵包圍,突厥兵急攻雁門關。後賴吏部尚書樊子蓋設計送出詔書,募兵來救,始得脫險。到
了北宋,雁門關的戰事更為頻繁。當時雁門山——恆山一帶是宋與遼的分界,遼多次向宋進攻。宋抗遼名將楊繼業及其後代多年與遼作戰,主要就在雁門關內外。楊家將鎮守邊關,對遏止遼軍想從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牽製作用。宋對遼的戰爭是生死存亡之戰,戰爭很激烈,也極艱苦。陸游曾有詩雲:「全師出雁塞,百戰運龍韜。」「夜沙風破肉,攻壘雪平壕。」
⑩ 為什麼李世民讓將士們白天打著旗幟,夜裡敲起鑼鼓
隋朝末年,隋復煬帝巡視北方邊境,制突厥族的首領畢可汗得到消息後,帶兵前來偷襲。
隋煬帝被逼得躲進雁門關,等待救兵前來增援。不足歲的李世民,帶領一支軍隊前來解救被圍困的軍隊。他的士兵很少,李世民就想出了一條妙計,他讓將士們白天打著許多旗幟,夜裡敲起鑼鼓,連綿幾十里。
突厥的偵察兵還以為隋軍的主力到了,立刻跑回去報告突厥族的首領畢可汗。這個消息嚇得突厥兵慌忙撤逃,就這樣,李世民靠自己的智慧解了雁門關之圍。
後來,李世民看出隋朝腐敗,建議父親起兵反對隋朝,終於建立了唐朝,李世民成為著名的唐太宗。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