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曾侯乙編鍾在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
一.編鍾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曾侯乙編鍾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堪稱「編鍾王」。凡有機會耳聞目睹過的人,無不為此千古絕響驚嘆叫絕,贊譽它不愧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世界音樂史之奇跡。 在曾侯乙編鍾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系的錯金銘文2828字,加上鍾架筍梁(橫梁)、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磬銘文、磬盒銘文總字數3775字,其內容是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一部珍貴的音樂理論論著」,「一部不朽的古代樂律學典籍」。 64件編鍾(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 鍾除外),每件都能發出兩個樂音,每鍾雙音並呈和諧的大小三度關系,其音階相當於現代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全套編鍾音質純正、音色優美、音域寬廣,達五個多少8度(C2——D7),12個半音齊全、且有變化音,能旋宮轉調,演奏各種 採用和聲、復調以及轉調手法的中個樂曲。實踐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此前有些專家認為是秦漢時代,更不是來自古希臘傳入的泊來品),我國音樂就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在7聲音階、5個8度音、12個半音以及旋宮轉調的表現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論與實踐。因而,編鍾的出土,使用權傳統樂律學不得不重新估價,世界音樂史不得不重新改寫。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說:「曾侯乙編鍾的出土,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
二.編鍾是古代鑄造史上的頂峰
編鍾及其曾侯乙墓中的文物,不僅為考古學、天文學、古文字學、歷史學、古代科技史、音樂史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還對研究古代青銅鑄造史提供了大量實物。 墓中出土的4640餘件青銅禮器、樂器、加上青銅質地兵器、車馬器在內,重達10噸之巨,消耗的銅、金、錫、鉛等金屬約12噸。這些青銅器物造型之復雜,紋飾裝璜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見的。通過現代科學鑒定,在其製做工藝上,綜合使用了渾鑄、分鑄、錫焊、銅焊、雕刻、鑲嵌、鉚接及溶模鑄造技術。尤其是編鍾鑄造,為保證其樂鍾的音響效果及綜合性能,合金原料高純銅及鋁錫的科學配比以及鍾壁厚度的科學設計,都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這些都表明,當時我國金屬冶煉和鑄造的工藝水平,也達「世界之巔」。
三.編鍾是中華文明所創造的輝煌「 中國是鍾的王國」。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鍾,並有過「鍾鳴鼎食」的燦爛文明。 我國的鑄鍾史從原始到戰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時期。據考,鍾的前身是鈴,從原始的瓷甬鍾到早商的扁園形銅鈴,至殷商的鐃,西周中期三件一組的穆王編鍾發展到八件一組,歷經春秋時期的九件、十三件一組,繼而發展到戰國時期的大型 編鍾。從單音鍾到按音階編列演奏的樂鍾,凝聚著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結晶。 史料表明,世界文明古國的埃及、巴比倫、印度也都有過鑄鍾的實踐,但他們的鍾口都是園形,而園形鍾無論怎樣敲,都是一個基音,且延續(餘音)長,很給形成音律。而曾侯乙編鍾之所以能成為樂鍾,關鍵在於它洽當地運用合金材料在科學配比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了「復合陶范」鑄造技術、鋁錫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鍾壁厚度的合理設計、鼓部鍾腔內的音脊設置、爐火純清的熱處理技術,才能使鑄件形成「合瓦形」,產生「雙音區」,構成「共振腔」。才能達到編鍾的浮雕花飾,還在於對它所在的振動區起著負載作用,達到加速高頻的衰減,有助於編鍾進入穩態振動。所有這些,無不折射出那個遙遠時代中華文明所創造的輝煌。 華中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克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認為:「曾侯乙編仲是科學技術史上一項最早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鑄造技術,在工程圖學上極有價值,是世界任何一部科學技術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寫照,同時,它也為科學技術技術的未來發展做出了楷模。堪與古埃及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巴比倫空中花園等世界奇跡相媲美。
B. 淺談曾候乙編鍾對中國音樂史的重大意義怎麼寫急急急.......
☆世界第八奇跡——編鍾
1978年5月11日,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城關鎮西北郊擂鼓墩正式發掘一座古墓,在後來鑒定為戰國早期的、曾國國君名「乙」的這座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的樂器尤為引人注目。共出土有鍾、磬、鼓、瑟、琴、笙、排簫、箎,計8種125件,還相伴出土有與部分樂器配用的擊奏工具(如鍾槌、磬槌、鼓槌等)12件和各種構件、附件1714件,合計1851件,充分展示了規模宏大的宮廷樂隊的基本建制。在這些樂器中,極有價值的是一套編鍾,計65件。
曾侯乙編鍾的意義
曾侯乙編種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證明古代中國在聲學與音樂上的成就遙遙領先於世界。曾侯乙編鍾所保留下來的12音階,證實在2500年前中國音樂家已可利用旋宮樂理在5個半八度的音域之間進行音樂演奏與創作。在歐洲,半音階直到公元16世紀才在大鍵琴上出現,且只有4個八度的音域,在18世紀初問世的鋼琴上出現時才有5個八度的音域,仍落後於曾侯乙編鍾。
其次,它集我國先秦科學文化之大成於一體,從多方面多學科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偉大成就,如它是樂器史上的罕見之作,是青銅鑄造史上的奇跡,是工藝美術史上的佳品,是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的珍貴資料,還是樂律學的不朽典籍。
第三,它糾正了一些史傳謬誤,解開了一些久爭不下的疑團,還提出了一些有待今人去深入研究方能揭示的課題。
正因為如此,曾侯乙編鍾才被喻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跡。
編鍾分類及構造
在曾侯乙墓中,鍾分三層懸於架上。上層三組19件,為鈕鍾,體較小;中層三組33件,為甬鍾,體形居中;下層二組13件,除兩架正中的一件鎛鍾外,余均為大型甬鍾。
甬鍾扁如合瓦,體態大小不一。各部分名稱如圖5—3所示。銑邊有棱,舞平,上有長甬;甬下部有旋、斡(音干)。體上部略窄,下部稍寬,呈直線外侈;於部(口部)向上收成弧形。甬均上細下粗,多呈圓柱體。
合金配比揭示了編鍾的奧秘
現代實驗表明,鍾的化學成份比例對音色變化關系重大,當含錫量低於13%時,音色單調、尖刺;含錫量在13%—16%時,音色豐滿,悅耳。但含錫量愈高,青銅愈脆,鍾易被擊破。如何既使聲音悅耳,又使鍾不易被擊破,從現代冶金學研究繪出的曲線(見圖5—4)知,當含錫量在15%左右時,鍾有最大的抗拉強度,硬度達100HB,才符合鍾鼎類器物的要求。
用現代科學手段對編鍾進行的檢驗證明,全套鍾用高錫青銅鑄成,銅含量為77.54%—85.08%,錫含量為12.49%—14.46%,鉛含量一般小於2%,其它元素的含量都很少,都在0.1%以下。這就是說,曾侯乙鍾的錫含量是十分符合現代科學理論的。回想一下,1793年在美國宣布獨立的慶典會上,美國自製的那口銅鍾根本不能用力敲擊,因為它太脆了,即使小心翼翼,即使加了防護措施,那口銅鍾還是破裂了。相比之下,中國在戰國時期已總結出銅鍾中錫的最佳含量,這該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
對元素鉛和鍾音衰減及音色改善關系的認識是編鍾鑄造中另一重要的技術成就。用現代電子掃描技術得到的編鍾試樣中鉛的電子掃描圖相表明,鉛不熔於基體,而以獨立相存在於合金組織中,它割裂了基體,使α相不連貫,因而使彈性系數降低,阻礙了聲波的傳遞。鉛相分布越均勻,對聲波的阻礙作用越明顯。曾侯乙銅鍾中鉛含量在2%以下,個別略高於3%,遠遠高於鐵、鋅、鈷、釩含量,說明鉛是有意識加入的。均勻分布的獨立鉛相可以保證鍾聲能很快衰減,從而使它能作為樂器使用。
磨礪是不可少的工序
鍾被鑄成後均經過了磨礪工序。這不但因為在鍾體無紋處鍾腔內、鈕鍾舞部等處留下了極細的磨礪橫向擦痕,而且在鍾架上層擺放有一個完全未經磨礪的鈕鍾和一個內腔稍經磨礪的鈕鍾。
對編鍾進行磨礪常出於四個目的:一是清除鑄件表面的缺陷,達到外觀美的目的;二是提高主要振動部位的光潔度,以減少不必要的阻尼,收到更好的音響效果。三是為了改變鍾的振動頻率。《考工記》記載,「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由出。……鍾已厚則石,已薄則播」,說的正是振動頻率和鍾體厚薄的關系,而鍾體厚薄的精確把握,全靠對鍾腔內壁的磨礪。四是為了保持鍾體的基本對稱性,以保證鍾體共振,取得較純正的音色。
曾侯乙全套編鍾音色優美,音域寬廣,音列充實。下層的大鍾聲音低沉渾厚,音量大,餘音長;中層里較大的鍾聲音圓潤明亮,音量較大,餘音較長,而較小的鍾聲音清脆,音量較小,餘音較短;上層鈕鍾聲音透明純凈,音量較小,餘音稍長。
編鍾的形狀與結構也是
發出樂音不可少的條件
為什麼編鍾可以作為演奏用的樂器?除了前面提到的在青銅材料中有意加入一定量的鉛,形成獨立金相,從而加速聲音的衰減速度這一原因外,更重要的與編鍾的幾何形狀和其它結構有關。
編鍾的鍾體主要由鉦部和鼓部組成,它們構成了編鍾的共振腔,振動時腔內形成駐波。敲擊指定部位時(正鼓音處與側鼓音處),該處成為振源然後波及鍾體各部而發聲。若鍾體的截面為圓形,鍾體只能發出一個基音,也就失去了作為樂器的價值。但由於編鍾鍾體的截面是「合瓦形」,它具有對應於編鍾截面長短軸呈正、反兩種對稱的基頻振動模式,因而使編鍾可以發出兩個基音。合瓦形鍾體與圓形鍾體的區別在於,「合瓦形」體兩側有棱,它是鍾體剛性最大的部位。當敲擊正鼓部時,兩側的棱就起到阻尼作用,加速振動的衰減。當敲擊側鼓部時,棱恰處於振動的節線位置,起不到阻尼與加速衰減的作用。但因為這時的振動模式為相距很近的八條(或四條)節線,振動可延伸至舞部,舞部上方的甬或鈕就可代替棱起到阻尼作用,從而改善鍾的演奏效果。棱和甬可以互為補充地起到阻尼和加速衰減的作用,這正是合瓦形鍾體上加個甬所產生的,也只有中國人才想出了這一奇妙的發明。
此外,與圓鍾相比,合瓦形鍾體由於不存在僅由兩條節線所構成的振動模式,從而可消除「哼聲」,大大改善音色和音質。
甬鍾上有「枚」,它對編鍾進入穩態振動也是有影響的。因為作為振動物體的編鍾,具有許多固有頻率,受擊時會產生復合音。每一個固有頻率都有各自的振動單元,頻率愈高,振動單元愈小。而那些按一定規律分布在鍾體鉦部的「枚」就成了振動小單元的負載,它會對相關的高頻振動起到加速衰減的作用,從而改善音質。用尺寸相同基頻一致的甬鍾(有枚)與鈕鍾(無枚)進行的穩態共振實驗也已經證實枚的上述作用。可見「枚」絕非只作裝飾用,它對編鍾音色也有一定影響。
音脊和隧的存在是使編鍾基音得以校準的又一重要因素。音脊和隧位於鍾腔之內,從鍾口延伸至鉦部下緣,呈突起狀者為音脊,凹狀者為隧。所有的編鍾鑄成後都要對音脊和隧處進行銼磨。如果編鍾質量對稱,音脊與隧的位置、大個都很有規律,且對稱分布;如果編鍾質量不對稱,為獲得同樣的音律,磨削部位就必然偏離正常幾何位置,造成各鍾音脊和隧位置的不同。一般說來,音脊與隧分別與第一基頻和第二基頻的節線位置相吻合。這樣音脊與正鼓部的厚度就成為決定第一、第二基頻高低的充分條件。古代的匠師們已從經驗上認識到這兩處厚度、大小與范圍對音響的影響,掌握了節線的走向,並在節線位置上進行調音。這不僅是獲得准確的音律的條件,也符合現代聲學原理,是十分了不起的傑出成就。實踐證明,在節線上調音,不僅可以得到兩個准確的基頻,而且可使兩個基頻的相互影響達最小。
銑長的大小也和鍾的第一基頻有密切聯系。現代實驗表明,這種關系如圖5—5所示。從圖知,可將銑長變化對第一基頻所產生的影響分為三個區域:在惰性區內,銑長的變化對第一基頻產生的影響很小;在敏感區內,銑長的變化對第一基頻會產生很大影響;在正常區域內,隨著銑長增加,第一基頻按指數曲線連續下降,同時在某一固定銑長之下,有一個頻率可改變的區間,這正是調整鍾壁厚度能改變基頻的原因。可見銑長大小和改變鍾體厚度都可改變編鍾的第一基頻。但對理想的編鍾來說,銑長和壁厚有一個最佳比例,片面地從單一因素來調整基頻,會使音質變壞,是不可取的做法。
C. 曾侯乙編鍾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曾侯乙編鍾是至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被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跡」。有關部門曾對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編鍾進行調音,結果表明戰國時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樂音體系,打破了過去認為十二律是古希臘傳來的說法。
曾侯乙編鍾擁有迄今所知最為完整的周代樂音系列及其樂律稱謂體系,同時,作為禮樂之器它還蘊含著豐富的禮樂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世紀中國文明的一個璀璨的縮影,是中國先秦社會的文化符號,是中國青銅時代巔峰的藝術精品,是人類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在曾侯乙編鍾的鍾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注了各鍾的發音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
曾侯乙編鍾的出土,證明中國歷史上已成功解決了一鍾雙音在物理學、音樂學、鑄造學上的一系列難題。它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音域
曾侯乙編鍾深埋地下二千餘年,至今仍能演奏樂曲,音律准確,音色優美。這套編鍾音域寬廣,自C2(64.8Hz)至D7(2329.1Hz),共有五個八度音程,又一大二度。
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演奏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的音樂作品,音色十分優美。每個鍾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即正鼓音、側鼓音。音差:小三度41個,大三度23個),且互不幹擾,亦可同時敲擊產生和聲。
全套編鍾可以發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種聲音,下層的大鍾,聲音低沉渾厚,音量大、餘音長;中層較大的鍾,聲音圓潤明亮,音量較大、餘音也較長;中層較小的鍾,聲音清脆、嘹亮,音量較小、餘音較短;上層鈕鍾聲音透明純凈,音量較小、餘音稍長。
曾侯乙墓中還有敲擊編鍾的工具,中上層編鍾用T字形木槌敲擊,下層的大型甬鍾用長圓木棒敲擊。這種演奏方式在墓中出土的彩漆鴛鴦盒的彩繪上得到了印證。
(3)曾侯乙編鍾在歷史的意義擴展閱讀:
出土經過
開挖曾侯乙墓後打開槨板,發現槨板下已被泥水浸泡,待水逐漸抽去,編鍾露出水面,大致保持下葬時的狀態,分兩面呈直角摺尺形立放。編鍾中,45件甬鍾上有銘文「曾侯乙乍𠱾」,因此得名曾侯乙編鍾。
形制
曾侯乙編鍾數量巨大,完整無缺。編鍾的鍾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面木架垂直相交組成,長面位於墓西,長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長3.35米,高2.73米。
在木架中有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6個銅鑄佩劍武士和8根圓柱承托住整個編鍾,形成上、中、下三層。鍾架及掛鉤有246個。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
D. 曾侯乙編鍾對中國音樂史學科建設的意義
曾侯乙抄墓編鍾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鍾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E. 古代編鍾的寓意和現代的寓意是什麼
對於企業:大的編鍾放在企業的大廳里、會議室里、以及大的會客室里,或者陳列室等內地方,可容以作為企業文化的象徵和載體,它象徵企業的和諧與發展,象徵企業凝固的團隊精神和企業對客戶及社會的忠誠,也可以象徵企業的品味、品質和追求進步。小的編鍾則放在領導辦公室里,可以體現一個領導的文化內涵、博古通今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的態度。
對於樂團:編鍾是我國古代的禮樂重器,是皇室貴族的獨享樂器,「此樂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對於個人:編鍾是我國所特有的文化之禮,它代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代表者孔孟思想及禮儀之邦。贈送編鍾給上級表示對領導的敬意和「(鍾)忠心」,忠心耿耿,以禮為本;送編鍾給朋友編鍾表示「(鍾)忠信與友」、「忠誠相待」,體現出個人的待友精神和高貴品質,以禮相待,禮尚往來;為了給異性朋友表達愛意也可以贈送編鍾,寓意為「一見鍾情」、「鍾情一世」、「鍾愛一生」。
對於家庭:在家中擺放一件青銅器,可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編鍾既是一件青銅工藝裝飾品,又具有文化教育意義,在家中擺放一排編鍾,實乃居家裝飾之珍貴的觀賞收藏佳品。
F. 曾侯乙編鍾出土的意義是什麼
1、中國歷史上已成功解決了一鍾雙音在物理學、音樂學、鑄造學上的一系列難題。它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曾侯乙編鍾是至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被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跡」。有關部門曾對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編鍾進行調音,結果表明戰國時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樂音體系,打破了過去認為十二律是古希臘傳來的說法。
3、曾侯乙編鍾擁有迄今所知最為完整的周代樂音系列及其樂律稱謂體系,同時,作為禮樂之器它還蘊含著豐富的禮樂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世紀中國文明的一個璀璨的縮影,是中國先秦社會的文化符號,是中國青銅時代巔峰的藝術精品,是人類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4、在曾侯乙編鍾的鍾體、鍾架和掛鍾構件上,共有3700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注了各鍾的發音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
(6)曾侯乙編鍾在歷史的意義擴展閱讀:
文物特徵
曾侯乙編鍾高273厘米、寬335厘米,架長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鍾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鍾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千克。
曾侯乙編鍾的鍾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托,構成上、中、下三層。鍾架及掛鉤(含可以拆裝的構件)達246個。
G. 曾侯乙墓葬的歷史文化意義在何處
曾侯乙墓葬不但有我國古代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制曾侯乙編鍾,還出回土了其他樂器、禮器答、漆器等隨葬品共1.5萬多件。墓葬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冶鐵鑄造水平、音樂發展水平等文明成果,是研究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H. 古代編鍾的寓意和現代的寓意
一、對於企業:大的編鍾放在企業的大廳里、會議室里、以及大的會客室里,或者陳列室等地方,可以作為企業文化的象徵和載體,它象徵企業的和諧與發展,象徵企業凝固的團隊精神和企業對客戶及社會的忠誠,也可以象徵企業的品味、品質和追求進步。小的編鍾則放在領導辦公室里,可以體現一個領導的文化內涵、博古通今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的態度。
二、對於樂團:編鍾是我國古代的禮樂重器,是皇室貴族的獨享樂器,「此樂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這句話充分說明編鍾乃是稀罕之物,如鳳毛麟角一般空前絕後。將編鍾引入的樂團,則可為樂團爭光添色更上一層樓,2400多年前的古代樂器,可以通用至今,足以令人驚奇不已,在演奏中,編鍾可與樂隊合奏古今中外任何樂曲,小鍾聲音清脆悅耳,大鍾聲音通透渾厚。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在聽了編鍾的演奏後,激情的賦詩道:「離奇,不可思議,仙樂出神器,六十五件編鍾成一體,小叩而洪聲四起,霎時間,《東方紅》奏,使所有在場的炎黃子孫,如夢乍休,喜的是,天高海闊天宇舒。此刻人們的思想,正在向新境界飛渡,一直向前,勢無可顧。」
三、對於個人: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交際禮儀文化不斷繁榮更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需求也在發生改變,過去傳統的土特產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精神文化才是這個世紀最寶貴的財富。曾侯乙編鍾是我國所特有的文化之禮,它代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代表者孔孟思想及禮儀之邦。贈送編鍾給上級表示對領導的敬意和「(鍾)忠心」,忠心耿耿,以禮為本;送編鍾給朋友編鍾表示「(鍾)忠信與友」、「忠誠相待」,體現出個人的待友精神和高貴品質,以禮相待,禮尚往來;為了給異性朋友表達愛意也可以贈送編鍾,寓意為「一見鍾情」、「鍾情一世」、「鍾愛一生」。
四、對於家庭:家是很重要的場所,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每天放鬆精神的地方就是家,於是人們將家庭裝修的溫馨別致,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自然也少不了文化的鋪墊,不管是歐式的裝修風格,還是中式的風格,在家中擺放一件青銅器,可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編鍾既是一件青銅工藝裝飾品,又具有文化教育意義,在家中擺放一排編鍾,實乃居家裝飾之珍貴的觀賞收藏佳品。
在網上找的。字有點多,樓主想知道的話,還希望能看下去。。
I. 論述曾侯乙墓出土編鍾的科學價值及其歷史意義
剛好考試也考這個 希望可以幫到你
湖北隨縣擂鼓墩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編鍾,是目前同類出土樂器中一支數量較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音律較准,保存較好的樂器。是我國十二樂音體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階關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調樂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的編鍾音樂文化所達到的驚人成就。
曾侯乙墓編鍾的出土對我國古代音樂史有著重大意義。
1)整套編鍾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鈕鍾19枚,分三組排列。中下兩層為甭鍾,有45件,也分三組。編鍾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鑄贈曾侯乙的銅鈸。這套編鍾是目前所見古代編制最為龐大的一套編鍾,為後人了解曾國宮廷音樂的規模、音樂活動情況進一步提供了實物資料。它標志著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文化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2)編鍾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十二律齊備。鍾上共有2800多個錯金銘文,記載了當時楚、齊、晉、周、申、曾等國的各種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對照情況。這些都反映出春秋戰國之際各地音樂文化交流的實際情況,並為研究戰國時期的古代樂律提供了實證資料,這也說明我國音樂文化中的旋宮轉調問題不止是確鑿有據的理論,而且已有音樂實踐成果。
3)多數甬鍾可發兩音(分別在鼓部和隧部)引發了研究者對雙音規律實際運用的范圍、意義及出現時代的思考。
4)編鍾的上層鈕鍾的律制與三分損益律近似,說明三分損益律較早運用於實踐中。各組編鍾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戶層三組編鍾的律制近似純律,說明這套編鍾是復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從編鍾製作、月律學理論等方面,研究者都能從曾侯乙墓編鍾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啟發。
J. 曾候乙墓編鍾出土的意義及音樂特點
在曾候乙古墓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
出土了規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擊樂器——曾候乙編鍾
這套編鍾為青銅鑄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設計精巧,造型壯觀。
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質還是很好。
這套編鍾由十九件鈕鍾,四十五件甬鍾,一件鎛鍾組成,
分成八組懸掛在一座曲尺(L)形的鍾架上。
十九個鈕鍾分為三組,掛在上層。
四十五件甬鍾分為五組其中十二件最大的掛在下層,另三十三件中、小型的掛在中層。
下層的中央則懸吊鎛鍾。
四十五件甬鍾所發的樂音涵蓋了五個八度再加一個小三度,
只比現代鋼琴少了最高和最低的那兩個八度音程。
由於音域夠大,半音又齊全,足可以演奏各種調性和調式的旋律。
另外,隨同這套出土的編鍾還有六支鍾槌和兩根撞鍾棒,
演奏者可以雙手各持一支鍾槌敲擊中層與上層的鍾,
或者雙手持棒撞擊下層的大鍾,每次演奏要動員五個人。
腔內不設鍾舌,單用槌或棒從外面敲擊,是中國樂鍾固有的發音方式。
曾侯乙編鍾的出土除了展現先秦樂鍾的最高成就之外,
它的鍾架也增廣了世人對先秦音樂的認識。
這座鍾架出土時仍一如下葬之時那樣矗立在墓室里,
大多數的鍾都掛在架上,清楚顯示了正懸與側懸的具體形態。
整套編鍾最大的鍾重二○三‧六公斤,最小的鍾重二‧四公斤,全部重量為二五六七公斤,結果竟由這座鍾架穩固的承載了二千四百多年!
古代鍾磬的架子特稱為簨虡,簨是橫梁,又作、旬,虡是立柱,又作鐻。
曾侯乙鍾架高二‧六五公尺,分三層。各層之間設有三個武士裝束的人形立柱。
這種造形為考古中首見,
恰能明確解答《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所指的「鍾鐻金人」的意義。
除了實物之外,六十五個鍾上有二八二八個銘文字,
連同鍾架上合計共三七五五個字。
它們記載了曾國以及楚、晉、周、齊、申等國各自的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相互對照。
銘文中提到五十四個樂律用語,有三十六個是今人從未見過的,因而展現了先秦樂律的真實面目。除了樂律外,
每個鍾都有銘文標示正、側鼓音的音名,確認了古代樂鍾的雙音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