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圓形方孔錢的意義

歷史圓形方孔錢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4 04:17:41

『壹』 圓形方孔錢幣在歷史上有什麼重大的影響 知道的請告訴我...謝謝了。。。在這里祝大家:新年快樂!!!

象徵天圓地方 錢幣的別稱很多,較文雅的稱呼為「孔方兄」。雖然這一稱呼有些貶義,但至今在文學作品和口語中仍然應用著。「孔方兄」來源於《魯褒傳·錢神論》:「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宋代詩人黃庭堅也在《戲呈孔毅父》詩中雲:「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自此以後,人們就稱外圓內方的銅錢為「孔方兄」了。後來,又簡稱錢為「孔兄」或「方兄」。古錢幣外圓內方,其方孔是為了用繩子穿起來,攜帶使用方便。古錢的方孔由來已久。漢書《食貨志》中就有「錢圓函方」句,注曰:「外圓而內孔方也。」方孔銅錢在我國使用的歷史悠久,自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幣制,製造方孔銅錢,直至1900年清朝末年方廢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這中間,無論銅錢的銅質如何不同,大小如何不一,錢幣的中間都有一個四方形的孔眼兒。為何製成方眼兒,而不製成圓眼兒呢?這主要是由製造銅錢的工藝所決定的。過去製造銅錢,採用的是熔銅鑄錢。也就是先把銅化成「水」,然後澆在錢模子里而鑄成。這樣,澆鑄出的銅錢的輪廓就不整齊,既不美觀,使用起來也會刮手。為了讓鑄出的銅錢周邊整齊,就必須用銼刀將其修銼整齊。可是,如果一枚一枚的修銼,費工夫,不方便。鑄錢工匠想出方法,那就是在銅錢的中間開一個孔眼兒,把百十來個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一銼刀下去,百十枚銅錢的外緣都能銼到。如果錢中間的孔是圓的,銼時銅錢會來回轉動,就會有的銼到,有的銼不到。於是他們把錢孔做成方形的,這樣穿進一根方棍,錢就不會來回轉動,銼起來方便多了。此法沿習下來,二千多年來的銅錢皆是外圓內方,錢也就有了別名「孔方兄」了。不但中國的銅錢當中開方孔,日本、朝鮮的古代銅錢也是外圓內方,銅錢中間有一方孔。中國古代講求"天圓地方"之說,因而統治階級在鑄幣之時便融入進這種思想,將錢外沿鑄成圓的,而中間的孔則是方的,天比地大么!,

『貳』 秦朝圓形方孔錢的意義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叄』 圓形方孔錢的由來

史海滄桑話方圓
石家莊精英中學 劉文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國,實現了四海一統.為了鞏固統一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他詔令統一幣制,規定圓形方孔錢為標准制式.自此,圓形方孔錢在中國流通了兩千一百多年,甚至影響到了朝,日等鄰國,民間對錢幣也有了"孔方兄"的謔稱.
圓形方孔錢外形美觀,內含"天圓地方"的宇宙奧妙和"外圓內方"的人生哲學.古人認為,"天"為圓,高遠遼闊深邃通透,"地"為方,沉穩規整朴實厚重.用以處世,則"外圓內方",對人對事圓融練達,立身處世恪守原則.可以說,圓形方孔的造型是智慧與美的絕妙結合.
當我們細細考究圓形方孔錢的由來時,卻發現這種造型的設計完全是出於製造和攜帶的需要.戰國造幣,基本上採用熔鑄法,為了便於攜帶首先設計了環幣.但當需要把錢幣邊緣銼齊磨平時,中間的圓孔往往使其無法固定,於是人們就把中間的圓孔改為方孔,用方形木棍穿數枚錢幣,一起打磨,大大提高了效率.從此,圓形方孔錢隨著秦統一而通行全國.

竊國大盜袁世凱鑄造的銅錢
秦半兩錢
王瑤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說做人要"外圓內方".他是搞現代文學的,但也是充滿傳統文學精神的.你在心裏面要有原則性,比如剛才這位朋友提的問題,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必須要有,沒有獨立性,學術上面就沒有進展.但是你不要因為自己有一些獨立性,有一些獨特的見解,就到處跟人家吵架.我們現在把這些人叫憤青,憤青有他可愛的一面,他有時候就是一根筋,他認為就自己掌握真理,他不檢討自己的知識來源,他像一個有好多稜角的人,用這幾個角跟別人碰撞.中國古代的貨幣,那個大錢,是非常有道理的,"外圓內方",象徵著中國人的人性,外表上不要割傷人家,要跟人家和諧相處,要寬容.《論語》里說孔子"威而不猛",就是這個意思.老子主張"方而不割","光而不耀",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職業壓倒人性的時代.你平時如果遇到一個意見跟你不一樣的人,不要把他看成敵人,但也不要輕易改變自己,意見不同,但是可以做朋友,這就是我與人交往的原則.要把獨立性保持在內心裡,這才是具有堅強生命力的大丈夫.

『肆』 圓形方孔錢對今天人的生活的影響,要詳細版的!!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貨幣從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域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元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圓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含天圓地方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兩。但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刮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 ——「交子」的產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復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 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 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范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 256 340貫,備本錢360 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准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關於貨幣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伍』 秦朝的圓形方孔錢有哪些優點

這種錢被稱作「秦半兩",「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方便攜帶,有天圓地方的象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國,實現了四海一統.為了鞏固統一局面,加強中央集權,他詔令統一幣制,規定圓形。方孔錢為標准制式.自此,圓形方孔錢在中國流通了兩千一百多年,甚至影響到了朝,日等鄰國,民間對錢幣也有了"孔方兄"的謔稱.
圓形方孔錢外形美觀,內含"天圓地方"的宇宙奧妙和"外圓內方"的人生哲學.古人認為,"天"為圓,高遠遼闊深邃通透,"地"為方,沉穩規整朴實厚重.用以處世,則"外圓內方",對人對事圓融練達,立身處世恪守原則.可以說,圓形方孔的造型是智慧與美的絕妙結合.
當我們細細考究圓形方孔錢的由來時,卻發現這種造型的設計完全是出於製造和攜帶的需要.戰國造幣,基本上採用熔鑄法,為了便於攜帶首先設計了環幣.但當需要把錢幣邊緣銼齊磨平時,中間的圓孔往往使其無法固定,於是人們就把中間的圓孔改為方孔,用方形木棍穿數枚錢幣,一起打磨,大大提高了效率.從此,圓形方孔錢隨著秦統一而通行全國.
「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陸』 秦朝圓形方孔錢在歷史上的影響

1.第一種統一的貨幣,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2.為後世的貨幣政策、貨幣形式立下了標准。

『柒』 圓形方孔錢的重大意義

指天圓地方,執掌乾坤(天地)。
同時又代表了做人要外圓內方。

『捌』 古時的錢幣為何是圓形方孔,有何意義

方和圓是古人最容易制模的形狀,古代的鑄造技術很難保證錢幣的圓內邊周圍不留下毛刺,容於是為了將錢幣的邊緣變光滑,就必須用鐵條將眾多銅錢串在一起打磨光滑,為了防止打磨時銅錢運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它們中間的孔鑄成方形的。

『玖』 圓形方孔錢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怎樣重大的影響

這種圓形方孔錢奠定了後來各朝代銅錢的基本形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拾』 圓形方孔形錢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影響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在秦統—六國之前,各國錢幣旳形狀不—,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旳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六國後,確定統—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旳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旳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旳雜亂狀態。
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旳生產共延續了130年。
秦半兩錢旳流通范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游,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旳貨幣。
「秦半兩」旳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旳大—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旳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旳—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旳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旳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旳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旳宇宙觀(這是—種普遍容易接受旳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旳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旳需要,在不斷旳實踐中形成旳較為科學旳制式)。青銅幣上旳「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旳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旳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史記 平準書 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錢徑—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旳,或說即《索隱》所載旳當百錢。
另:
「秦半兩」有治療人體跌打損傷旳特殊效果。原來,秦始皇時旳「半兩錢」中含有某種能促使人體骨質癒合旳特殊物質。但只有秦始皇用來鑄造「半兩錢」旳銅礦中含有這種特殊物質。此礦在秦始皇時已被采盡,所以以後各朝代鑄造旳銅錢都不含有這種特殊物質,也就沒有這種特殊療效。

閱讀全文

與歷史圓形方孔錢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