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裙裝的發展歷史

裙裝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04:16:57

1. 裙裝發展歷史

裙子自從其誕生以來一直在服裝領域中佔領著它獨有的一席之地.裙子的魅力在於它總是能產生令人新奇、振奮的變化.

2. 20世紀 各個年代 裙子的介紹

從十九世紀起的長衫到現在21世紀的裙裝轉變發展階段,最明顯的轉變特點四個字總結:越來越短.

3. 連衣裙的歷史篇

連衣裙自古以來都是最常用的服裝之一 中國古代上衣與下裳相連的深衣,古埃及、古希臘及兩河流域的束腰衣,都具有連衣裙的基本形制,男女均可穿著,僅在具體細節上有所區別。
在歐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婦女服裝的主流一直是連衣裙,並作為出席各種禮儀場合的正式服裝。一戰後,由於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工作,衣服的種類不再局限於連衣裙,但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服裝。作為禮服來說,大多還是以連衣裙的形式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連衣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中國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可看作連衣裙的一種變體。元代的質孫服,下裙如百褶裙。但是,整體來說,連衣裙的樣式在中國古代較為少見。近代,西式連衣裙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人常穿著的服裝之一.。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完整的、各色紗羅絹綺質地的綿袍共11件,其中屬於續衽直裾式綿袍(即深衣)的,共有4件。深衣是漢承秦制的服裝款式之一,其實就是將上衣與下裳接縫在一起,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連衣裙,由於被體深邃,故名「深衣」。這里要補充說明一下,古代的下裳與現今婦女穿的裙子有所不同,它有點象後世的圍裙,當然在裳的裡面仍穿有褲子。這種褲子無褲襠,也無褲腰,只有兩個用帶子系在腰間的褲管,而陰私處全靠裳來遮掩。
深衣的演變經歷了兩個過程:先是採用「曲裾」。在深衣出現之前,人們的衣服分為上下兩截,即上衣和下裳。衣、裳和裡面的褲,三者各司其職,衣襟與裳裾(下擺)各不相干。後來由於深衣去掉了圍裙,下體部分就不容易處理了:如在下擺處兩邊開衩,就難免春光乍現;若不開衩,勢必影響走路。為解決這個矛盾,古人想出了「曲裾」相掩的辦法,也就是將衣襟接長,形成三角,穿著時將其繞在身後,用帶子系結,從背後看上去就象一個燕尾。這樣一來既便於走路,又無露體之虞。當人們的內褲得到完善後,進而發展為「直裾」。與傳統的上衣下裳相比,這種深衣的穿著要簡便多了,而且也更加適體。所以,在先秦時期,它是諸侯、大夫、士人的家居服,同時也是一般庶人的禮服。 絳紅紗印彩續衽直裾綿深衣就是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衣長130厘米,通袖長236厘米,袖寬41厘米,袖口寬30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57厘米,領緣寬29厘米,擺緣寬38厘米。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領、右衽、胡袖、直裾,袖與下擺均鑲大幅的寬緣。此件衣服有一大特點,就是有一個寬大的續衽,即衣襟(古代稱「衽」)自腋下鑲於下裾部位,直通與下擺平齊,好像是右衽的繼續,故名「續衽」。這種續衽寬邊直裾式深衣是西漢長沙地區流行的款式,但保持著以前的直裾形式,這在當時是為了與剛才介紹的「曲裾」形式相適應。它可以將寬大的衣襟覆包於身後,再用腰帶束緊,在冬天能起到取暖的效果。 此件深衣的面料是透明的紗(一種有著方孔的輕薄平紋絲織品),其經緯絲的纖度為10.2旦,絲經非常纖細。由於它的經緯密度較接近,所以紗的質地較為密緻。
這件衣服的色染工藝也非常傑出。衣料以絳紅色為底色。這種絳紅色是由茜草素經媒染後染成的,時至今日,這種紅色仍艷麗無比。在絳紅色的紗地上進行印花並加以彩繪,古人稱為印花敷彩工藝。其所印刷的花紋為藤本植物的變形紋飾,是用朱紅、粉白、銀灰、金、棕灰、黑色等顏料,經過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工藝,製作了花、葉、蓓蕾和花苞,最後用粉白色勾繪雲水紋和點,花地分明,華麗多姿。
該衣穿著時,里衽掩入左側腋下,外衽折到右側身旁,底擺呈喇叭狀。雙手平放,大的袖胡呈弧形下垂,衣紋顯示出當今蝙蝠袖的外觀。到中世紀以前.西方大多數裙子屬於連衣裙,到了16世紀以後,上衣和裙子就逐漸分離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婦女服的主流仍然是連衣裙。連衣裙的種類也就變得多種多樣。從16世紀中期 至20世紀初,西方的男童在幼年時通常穿著長袍或連衣裙。

4. 各種裙子的起源

英國: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英國史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裝,白色的襯衫,花格呢裙,羊毛襪,再配上同樣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獸皮裝飾的系於腰間的酒壺,一個標準的蘇格蘭男子的形象就躍然眼前。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志。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准,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一套蘇格蘭民族服裝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系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

在英語中,蘇格蘭短裙被稱為「kilt」,這是地道的蘇格蘭語。關於此短裙的起源,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一直有爭論。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名叫湯姆·羅琳遜的英格蘭人最早倡導穿蘇格蘭短裙。據記載,1715年,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英格蘭、蘇格蘭兩地的人們互通貿易,湯姆·羅琳遜便是從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蘇格蘭北部開了家木炭畫加工廠,蘇格蘭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廣的工作服。傳統的蘇格蘭服飾「kilt」,原本包括寬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連成一體,在砍樹時很不方便,湯姆·羅琳遜便向裁縫提出,將「kilt」一剪為二,蘇格蘭短裙由此誕生。

但是,也有記載表明,早在1624年,蘇格蘭軍隊就將蘇格蘭短裙作為軍隊的制服了。

「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也一直在流傳。一種解釋是:只有在跳舞的時候才需要穿內褲;如果穿有襯里的蘇格蘭裙,內褲似乎就成了累贅;穿沒有襯里的毛料蘇格蘭裙,內褲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內褲取決於天氣、個人習慣以及要出席的場合等。

另一種解釋是個典故。據說,300年前,在蘇格蘭高地的一次保衛戰中,蘇格蘭部隊的一個軍官突然下令,讓士兵脫掉蘇格蘭短裙和內褲,只穿著襯衫向對方進攻。對方的士兵見此情況,以為他們的敵人都瘋了,便調頭而逃。從此,「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便傳開了。

講完了裙子裡面的奧秘,還要提一下蘇格蘭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階級的說法,說「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大英帝國的歷史」,真的一點兒也不誇張。據說,英國蘇格蘭格子注冊協會記載著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著不同的蘇格蘭家族。黑灰格被稱為「政府格」。也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製的格子圖案,貴族的身份高貴,他們穿著的格子圖案也被稱為「貴族格」。在17世紀和18世紀,蘇格蘭高原部落之間的戰爭終年不休,戰場上的男人們便以所穿的格子圖案來辨認敵我,有點兒像現在的「軍服」。
----------------------------------
印度族男人的傳統服裝是白袍,腰間扎一根白帶;女子則穿裙子,披紗麗。-------------------------------------中國:男人穿裙子比女人還早======在中國,根據記載,早在商代,男性就開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才形成穿裙子的習慣。

商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衣長到膝蓋;下身穿「裳」,裳長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條寬邊的腰帶,腹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子形狀的裝飾物「齻」,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講究雅緻和禮儀的周代,開始把下裳的兩片布合成一個圓筒,類似現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觀,就是騎馬不很方便。

春秋戰國時期,上衣和下裳乾脆合在一起,從上下兩截單獨穿的衣和裳,變成了上下一體,走了簡潔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後展開,布的右下角繞過雙腿,從雙腿前包到身子左側,之後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樣的方式裹到身子右側,再用腰帶束住,這就是風靡戰國時代的「深衣」。看起來頗有點兒連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於禮服,也就是說,在某些特別的場合,人們必須穿裙子才不失禮。

後來,「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現了褲子,中國男人才告別了穿裙子的時代

5. 裙子的來歷是怎樣的

裙子是人類最早的一種服飾,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那是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穿的裙子專是用樹屬葉或獸皮製成的。在我國古代,裙子男女皆用,後來才漸漸變成了婦女的專用品。

裙子盛行是從漢代開始的,當時最盛行的要數「留仙裙」了。它的盛行相傳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在金蓮花上跳舞有關。

唐代以後,上至皇妃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穿裙子,而且裙子的色彩、款式多種多樣。

現代,我國婦女的裙子不僅款式新穎,美觀大方,而且品種繁多,風格各異。

6. 歷史上裙裝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

在遠古時代,人們用獸來皮樹葉圍源在腰間,這便是最早的裙子,同時也是人類最早的的服裝.當然,這時的裙子談不上美觀.從古埃及時就有裙裝出現,開始是把布纏繞在身上或縫成單純的筒形,到了中世紀,又設計出了應用省縫和喇叭形的裁剪法。此時,裙子的製作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並且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隨著服裝整體的裝飾化,到了16世紀中期,又有一部分人使用了裙環(hooP,為裙子造型用的一種襯裙),把它放入裙子的裡面,使裙子的造型有了膨脹感,在裙子的歷史中,被認為最具有豪華與裝飾性的是18世紀的洛克克時代。從那時以後,由於法國革命的爆發,被加以誇張的裙子也一時消失,再次又流行了把硬襯布襯裙(crinoIine,用馬尾和麻的混紡布製作的襯裙)放人裙內的裙子,19世紀末期,又出現了在臀部放入後腰墊(bustle)的裙子。
20世紀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伴隨女性加入社會生活的同時,裙子也變為易於活動的短裙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像長裙、超短裙等,根據流行出現了各式裙形,直至如今。

7. 請問有誰知道連衣裙的發展史

連衣裙,是指上衣和裙子連接在一起的服裝.與其相對的還有上下衣成套的裙裝.由於其穿脫版方便,不必考權慮上下身搭配問題等諸多優點而廣受人們的歡迎.

連衣裙的分類
連衣裙可分為接腰型和連腰型兩大類.
在接腰型中,包括低腰型(腰位置在腰圍線以下)、高腰型(腰位置在腰圍線以上)和標准型;
在連腰型中,包括襯衫型、緊身型、帶公主線型(有從肩部到下擺的豎破縫線)和帳篷型(直接從上部就開始寬松)等.

連衣裙的歷史
連衣裙自古以來都是最常用的服裝之一.中國古代上衣與下裳相連的深衣,古埃及、古希臘及兩河流域的束腰衣,都具有連衣裙的基本形制,男女均可穿著,僅在具體細節上有所區別。
在歐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婦女服裝的主流一直是連衣裙,並作為出席各種禮儀場合的正式服裝.一戰後,由於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工作,衣服的種類不再局限於連衣裙.但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服裝.作為禮服來說,大多還是以連衣裙的形式出現.
近代,西式連衣裙傳入我國,成為中國人常穿著的服裝之一.

8. 中國傳統的裙子是誰發明的

武則天。

回溯中國的歷史,女性從褲子到改為裙子的時代,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著裝除了貼身內衣外,仍然是外褲和長短衫。由於唐代崇尚豐滿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選宮妃彩女時,除了注重面貌的秀麗之外,體態身材則以胖為美,傳說武則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時就被選進宮里做才人。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雖然嚴刑峻法,但能夠選賢用良,精心治國,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她也越發心寬體胖起來。平時,她的各種活動雖然都能出車入輦,但還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於她的腿偏於肥胖,再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起路來,很容易擦來擦去,蹭得褲子「哧哧」直響,這讓旁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出聲的地方。這種事無法怪罪別人,她覺得很難堪,此時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贅。

武則天心裡很煩,瞧著過於肥胖的雙腿,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乾脆用一塊緞子蓋住,眼不見為凈。這一來,倒讓她想著想著開竅了,於是拿了塊緞子在鏡子前上下左右比劃起來,後來乾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她高興極了,趕忙叫人加工製作,然後讓宮女們穿上,走上一圈讓自己看看,隨後又親自加以改進,下令給自己也做條合體的穿上,感覺非常輕松自如,心裡很滿意。

但是,穿上這樣的新服裝,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身上穿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乾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

不過事情還沒有了結。當武則天穿上自己發明的裙子,興高采烈地到興慶宮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綢緞煩心的磨蹭聲多少又會響起來了,這讓她內心感到很掃興。於是她又認真琢磨著改進的辦法。一會兒,她正走到一座樓閣前,那樓閣四角飛檐上掛的鈴兒被風一吹,都「叮鈴鈴」地響起來,而裙子煩心的磨蹭聲卻被蓋住了。她心裡靈機一動,輕鬆了許多,不禁想出個美妙的辦法。

回宮以後,她讓人在裙子上綴了幾個小銅鈴,然後再穿上裙子,這樣走起路來就不會聽到磨蹭的聲響了。

從此以後,裙子開始由宮中傳到了民間,社會上的婦女們也相繼興起了穿裙子這種方便的服裝。

9. 裙子的發展歷程

遠古裙子這種服裝,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眾所周知,在遠古時代,我們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 先秦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花綉,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後世加文飾耳。」《實錄》又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說明了裙子的演變。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略有不同之處. 漢朝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從漢代開始,裙子的樣式逐漸接近現代樣式。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漢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著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勞動時將裙撩起來塞在腰間,以便於勞動。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載,「(管)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晉南北朝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羊欣本善書,得此真跡,書法大有長進。裙子是六朝時富貴子弟的常見裝束,有「裙屐少年」之稱。《北史·邢巒傳》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務」即可為證。 隋唐隋代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人們所採用,唐代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所鍾愛。唐代的服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全唐詩中描寫裙子和穿裙子的風姿的詩作將近有三百多篇。如:王昌齡的《采蓮曲》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把穿著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杜審言的《戲贈趙使君美人》則是另一番情景。好一句「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地曼妙無比。「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紅裙碧袖。「花低愁露醉,絮起覺春狂;舞旋紅裙急,歌垂碧袖長。」 宋遼金元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染的黃色最為高貴(此處鬱金,所指應為中葯里姜科鬱金,而非現代所說的鬱金香花);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宋代因襲了唐代的襦裙,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由於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為主;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朝明代恢復了漢族傳統習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水滸傳》:「(洪教頭)脫衣裳,拽紮起裙子,掣條棒,使個旗鼓......」。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傳入京師後,京師人多「買服之」。最初,能織做者很少,價錢昂貴,只在一些富商貴公子中流行。以後商家及販售者增多,「於是無貴無賤,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連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陸容《菽園雜記》)。 清朝清代,由於清朝貴族的壓迫,漢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壞,裙子基本退出男裝領域,但廣大漢族婦女仍沿襲明朝的服裝。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 截,上用紅色或 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清朝後期,穿裙漸少。古代人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襇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者才可以穿。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紅裙。 近現代時期近代,西式裙傳入我國,成為人們日常穿著的重要服裝,逐漸取代了以前傳統的裙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蘇聯影響,流行布拉吉連衣裙。文革期間,裙裝受嚴格限制。改革開放後,裙裝重新流行。超短裙,吊帶裙等紛紛傳入中國內地,裙子的種類日漸增多。

10. 裙子的歷史知識,有多少人知道哦

裙子,主要是指女性的下體衣。人們通常所說的裙子是指以獨立形式存在的。但有時也指連衣裙中的下半部分。一般從成人女子到少女都被穿用。作為例外,也有蘇格蘭男子穿的打褶短相等。
裙子的歷史在女性的衣服中是最古老的。從古埃及時就有,開始是把布纏繞在身上或縫成單純的筒形,到了中世紀,又設計出了應用省縫和喇叭形的裁剪法。由此可見,裙子的製作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並且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隨著服裝整體的裝飾化,到了16世紀中期,又有一部分人使用了裙環(hooP,為裙子造型用的一種襯裙),把它放入裙子的裡面,使裙子的造型有了膨脹感,在裙子的歷史中,被認為最具有豪華與裝飾性的是18世紀的洛克克時代。從那時以後,由於法國革命的爆發,被加以誇張的裙子也一時消失,再次又流行了把硬襯布襯裙(crinoIine,用馬尾和麻的混紡布製作的襯裙)放人裙內的裙子,19世紀末期,又出現了在臀部放入後腰墊(bustle)的裙子。
20世紀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伴隨女性加入社會生活的同時,裙子也變為易於活動的短裙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像長裙、超短裙等,根據流行出現了各式裙形,直至如今。
因為現代時裝不僅要注重其實用性,而且還要重視其自由著裝的個性,所以裙子也不例外。特別是以欣賞組合變化的服裝已成為主流,所以,裙子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它的形狀與著裝也越來越向多樣化發展。這樣,裙子根據各個時代的不同要求與流行,經歷了各種演變至今,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服種之一。相信根據穿著人個性的充分表現,還會展現出更多的裙形變化。
裙子的定義——裙子是覆蓋人體下半身的一種服裝。由一個長度(裙長)和三個圍度(腰圍、臀圍、擺圍)所構成。

閱讀全文

與裙裝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