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

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5 09:30:02

① 舊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歷史

舊中國的商業銀行 及其成立時間
1.中國通商銀行 中國近代第一家銀行 1897-1911
2.「北四行」 北四行是指金城銀行、大陸銀行、中南銀行、鹽業銀行。於1921年成立聯合營業事務所,標志四行聯營集團的形成,由於這四家銀行總行都設在北方,故稱其為「北四行」。
1) 金城銀行 1917年成立,周作民是金城銀行的創始人,並長期擔任該行總經理
2) 大陸銀行 成立於1919年
3) 中南銀行 1921年6月5日,中南銀行召開創立會,黃奕柱為該行董事長,胡筆江為總經理,7月5日正式開張。
4) 鹽業銀行 成立於1915年
3.「南三行」 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三家私營銀行的通稱,由於這三家銀行總行都設在上海,故稱其為「南三行」。
1)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成立於1915年6月2日,是「南三行」的支柱銀行,也是舊中國最大的私營銀行。
2) 浙江興業銀行 1907年成立
3) 浙江實業銀行 1909年創辦
4. 四明銀行 1908成立 5. 舊中國上海銀行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銀行)是一家以經營管理見長的民族資本金融企業,它是陳光甫在1915年創設的
6舊中國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系國民政府國家銀行,自1924年開始創辦
7.中國企業銀行
8.中國墾業銀行 俞佐延、童今吾等人於1925年發起,1926年4月在天津創辦
9.新華銀行 1914年創立,原為華儲蓄銀行
10.中華懋業銀行 成立於1919年,由中、美商人合辦,總行設於北京,後遷到上海
11.信成銀行 中國第一家商業儲蓄銀行。成立於1906年
12.中國實業銀行 中國實業銀行原名為國民實業銀行,創辦於1919年,總行設天津。1919年4月26日中國實業銀行成立於天津
13.香港汕頭商業銀行 1934年12月31日由銀行家陳有慶在香港創立
14.中國絲茶銀行 中國絲茶銀行創立於1925年,總行設天津,1927年發行鈔票。
15.殖邊銀行 殖邊銀行於1914年成立,總行設北京。
16.邊業銀行 邊業銀行於1920年由西北籌邊使徐樹錚創辦,總行設北京。以調劑金融,發展邊疆實業為主旨。
17.勸業銀行 勸業銀行於1920年在北京成立,民國二十年停業。西北銀行在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時創立,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四月開幕。
18.華北銀行
i. 1948年4月12日,冀南銀行總行與晉察冀邊區銀行總行在石家莊合並為華北銀行。
ii. 1948年4月15日,冀南銀行發行的冀南幣和晉察冀銀行發行的邊鈔在兩大地區流通使用,冀南幣與邊鈔的比值為1:10。
iii. 1948年10月5日,北海銀行發行的鈔票也可在華北流通,冀南幣與北海幣的比價為1:1。
iv. 1948年10月20日,華北與陝甘寧、晉綏貨幣也開始流通,冀南幣與西北鈔的比價為1:20。
v. 1948年11月18日,華北銀行(石家莊)與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延安),合並為中國人民銀行
vi.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統一的貨幣 19.北海銀行 1938年12月,北海銀行在山東掖縣成立。
20.西北農民銀行 1940年5月成立,由晉綏邊區政府領導。1948年1月,晉綏邊區與陝甘寧邊區統一為西北解放區,該行與陝甘寧邊區銀行合並,仍稱西北農民銀行。1948年12月1日以該行、華北銀行和北海銀行為基礎成立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4月該行改組為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區行。
21.戶部銀行 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戶部銀行」
22.中央銀行 於1928年設立中央銀行
23中國人民銀行 於1933年設立中國農民銀行
24.中國銀行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在上海大清銀行商股基礎上組建了中國銀行。
25.交通銀行 交通銀行是1908年清政府設立的另一國家銀行
26.中國農民銀行 1935年6月4日成立
27.中央信託局 中央信託局系國民政府金融體系重要機構之一,成立於1934年,由中央銀行負責籌備創立
28.中央合作金庫 1946年11月1日,中央合作金庫正式在南京開業
29.東萊銀行 該分行開設於1919年,選址在天津法租界的杜總領事路。
30.大中銀行 大中銀行創立於1919年,總行設重慶。
31. 農商銀行 於1920年成立,總行設北京。
32. 蒙藏銀行 創辦人為蒙藏院總裁貢桑諾布,副總裁陳廷傑,於1921年設總行在北京。
33. 中國農工銀行 於1918年籌辦開業,原屬財政部官辦,自1920年起改為商辦 二、我國目前存在的商業銀行:
5家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華夏、招商、光大、民生、浦東發展、深圳發展、渤海、廣發、興業、浙商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110家城市商業銀行。

② 商業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1580年建立的威尼斯銀行是最早的近代銀行,也是第一個採用「銀行」為名稱。 1694年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由私人創辦的英格蘭銀行是最早的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現代銀行制度的產生。 1897年在上海設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我國自行開辦的第一家現代銀行。 二、金融機構體系:以中央銀行為中心,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和非銀行的金融機構並存,構成現代世界各國的金融體系。它包括了存款性金融機構和非存款性金融機構。 1、存款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 儲蓄貸款協會、互助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社、貨幣市場互助基金。 2、非存款性金融機構人壽保險公司、財產與災害保險公司、投資銀行私人和政府養老基金、金融公司。 3、政府所屬的專業信用機構國際性——世界銀行(1)開發銀行 區域性——亞洲開發銀行等本國——國家開發銀行它專門為經濟開發提供投資性貸款的銀行。(2) 農業信貸機構為了支持農業穩定發展,向農業提供信貸資金而設立。 第二節 商業銀行的性質和組織形式一、商業銀行的性質和職能:(一)商業銀行的性質——特殊的企業商業銀行是直接面向企業單位和個人,具體辦理存貸款和結算等金融業務而獲取利潤的企業。商業銀行的經營對象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

③ 銀行的歷史和起源

銀行一詞,源於義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長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場上貨幣兌換商的營業用具。英語轉化為Bank,意為存錢的櫃子。在我國,之所以有「銀行」之稱,則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相關。

在我國歷史上,白銀一直是主要的貨幣材料之一。「銀」往往代表的就是貨幣,而「行」則是對大商業機構的稱謂。把辦理與銀錢有關的大金融機構稱為銀行,最早見於太平天國洪仁玕所著的《資政新篇》。

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義大利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德國在漢堡、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發展。

在17世紀,一些平民通過經商致富,成了有錢的商人。他們為了安全,都把錢存放在國王的金庫里。這里要注意,那個時候還沒有紙幣,所謂存錢就是指存放黃金。

(3)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西方國家的銀行結構非常繁雜,主要有:政府銀行、官商合辦銀行、私營銀行;股份銀行、獨資銀行;全國性銀行、地方性銀行;全能性銀行、專業性銀行;企業性銀行、互助合作銀行等。

按職能可劃分為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和其他專業信用機構。它們構成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股份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並存的現代銀行體系。

20世紀以來,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在世界各地陸續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區性的銀行組織,如1930年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1945年成立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1956年成立的國際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開發銀行、1966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等,銀行在跨越國界和更廣泛的領域里發揮作用。

④ 急:中國商業銀行的起源和發展

是。

中國銀行有近百年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共計11,000餘個,境外機構共計600餘個。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引進國際管理技術人才和經營理念,不斷向國際化一流大銀行的目標邁進。

⑤ 商業銀行及其發展歷史

要看是什麼商業銀行,國內的國外的,哪個商業銀行?

⑥ 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

1978年改革開放後,國家採取了多項舉措,使國內銀行業呈現多元化發展措施,包括:
(1) 恢復了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
(2) 新辦了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
(3) 向深圳、廣東、福建、上海四地政府發放了銀行牌照,由當地政府主持創辦深圳發展銀行(1988)、廣東發展銀行(1988)、福建興業銀行(1988)、上海浦東發展銀行(1992);
(4) 向招商局集團、中信集團、光大集團、首鋼集團四家國有企業發放了銀行牌照,開辦了招商銀行(1987)、中信實業銀行(1987)、中國光大銀行(1992)、華夏銀行(1992);打破了銀行由政府創辦的壟斷局面。
1978-1994年間,國內銀行業初步形成了以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為主,交行、招行、中信、華夏、浦發、深發展、廣發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輔的競爭局面。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及其他文件,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將工農中建由專業銀行轉變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此,從四大行中剝離了政策性業務,組建了國開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三家專門執行政策性業務的專業銀行(即政策性銀行)。
為解決國有獨資銀行長期積累的不良資產的問題,國務院於1999年先後成立了四家直屬國務院的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1999.10.19)、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1999.10.18)、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1999.10)、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1999.10),專門對應解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不良資產的問題,為四大銀行發展成為大型商業銀行奠定了基礎。 2002年2月,中央在京召開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銀行辦成現代金融企業,推進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是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無論是充分發揮銀行的重要作用,還是從根本上防範金融風險,都必須下大決心推進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此後,降低不良資產、實行審慎原則的會計制度,到實行股份制,再到上市這「三步走」的改革步驟已成共識,隨後的銀行業改革基本遵照這一思路。
2003年,為了改革當時的銀行業監管體制,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同年4月28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掛牌;12月27日,《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頒布。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明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當前國有銀行走出困境的戰略抉擇。
2003年12月16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
2004年1月6日,中央政府創造性地運用外匯儲備注資大型商業銀行:由匯金公司拿出450億美元外匯儲備(合計3724.65億人民幣),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並引進戰略合作夥伴,標志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拉開序幕。
2004年8月24日,中國銀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9月21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對外掛牌,標志著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經完成。
2004年,交通銀行通過定向募股方式,補充資本金191億元,其中財政部、匯金公司和社保基金分別投資50億元、30億元、100億元。交通銀行通過財務重組由股份制商業銀行改制為國有商業銀行,為建立真正的現代金融公司治理結構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2005年4月,中央匯金公司又拿出150億美元外匯儲備對工商銀行注資。
2008年11月,中央匯金公司拿出190億美元對農業銀行注資。
在成立股份公司之後,在金融監管部門的協調下,國有商業銀行開展了極富創意的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
2004年8月6日,交通銀行與匯豐銀行(HSBC)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匯豐銀行以每股1.86元人民幣的價格購入交行19.9%的股權,即77.75億股,成為僅次於財政部的第二大股東,投資金額達17.47億美元。
2005年6月17日,建設銀行和美國銀行簽署了關於戰略投資與合作的最終協議。根據協議,美國銀行將分階段對建行進行投資,最終持有股權可達到19.9%。首期投資25億美元購買匯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2005年7月1日,建行和淡馬錫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簽署了關於戰略投資的最終協議,亞洲金融以14.66億美元購入建行5.1%的股權。
2005年8月,中國銀行與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9月與瑞銀集團,10月與亞洲開發銀行;2006年3月與全國社保基金,分別簽署協議。5家機構作為新的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出資總計31億美元,購入中行10%的股權,其中將一半股權賣給了高盛、李嘉誠私人基金;淡馬錫購得中行5%股份。
2006年1月27日,工商銀行與高盛投資團簽署了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高盛投資團出資37.8億美元購買工行新發行的股份。2006年4月28日順利完成資金交割。這筆當時最大的境外投資者對中國金融業的單次投資,約占工行股份比例總計的8.89%。
作為五大國有銀行的最後一名「登陸者」,2009年農業銀行股份公司成立之後,根據當時國內外資本市場的情況,沒有延續前期經驗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只引進了幾家財務投資者。
在成功改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基礎上,國有商業銀行隨即展開首次公開發行和股票上市工作:
2005年6月23日,交行H股在香港上市;
2005年10月27日,建行H股在香港上市;
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在香港上市,7月5日中行A股在上海上市;
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同步上市;
2007年5月15日,交行A股在上海上市;
2007年9月25日,建行A股在上海上市。
2010年7月15日和16日,農行A股和H股先後在上海證交所和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至此,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圓滿「收官」。

⑦ 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體系重建階段(1977-1986年)
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了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銀行體系迅速擴張。1985年人民銀行出台了專業銀行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和「銀行可以選擇企業,企業可以選擇銀行」的政策措施,鼓勵四家專業銀行之間開展適度競爭,從而打破了銀行資金「統收統支」的「供給制」,四家專業銀行還開始將其觸角伸向農村,為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提供貸款。

擴大發展階段(1987-1996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為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動力。1986年12月,鄧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各類銀行為主體、各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國銀行業在改革中不斷擴大發展。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提出國家專業銀行要進行企業化改革,實行商業化經營,但由於這些專業銀行既從事政策性信貸業務,又從事商業性信貸業務,既難以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又不利於進行金融宏觀調控。

深化改改階段(1997-2002年)
經過近20年的改革和發展,到1996年底,我國已形成了一個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骨乾的龐大的商業銀行體系,在支持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陳舊觀念和歷史包袱一時難以化解,再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的制度缺陷,改革的任務十分繁重。
1997年年中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金融業敲響了警鍾,商業銀行的風險防範問題受到關注。當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主要問題在於:
一是信貸資金的融通仍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
二是政府對銀行運營的干涉較多。
三是銀行管理層從其利益最大化出發,具有規模偏好和費用偏好。
四是銀行的內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
盡管自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不斷推進商業銀行的改革,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轉變經營機制、健全管理制度、變更業務范圍、調整營業網點等較淺的層次上,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也比較薄弱。

改革攻堅階段(2003年至今)
經過十15年長期艱苦的談判,我國於2002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承諾加入後5年內,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幣業務客戶對象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對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允許外資銀行設立同城營業網點,審批條件與中資銀行相同。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設立分支機構和許可證發放進行限制的非審批性措施。允許設立的非外資銀行金融機構提供汽車消費信貸業務,享受中資同類金融機構的同等待遇;外資銀行可向中國居民個人提供汽車信貸業務。
在金融業開放及外資進入的威脅下,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在以下幾個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為:
(1)競爭能力較差。
(2)不良資產率高。
(3)資本充足率低。
為了應對上述嚴峻的挑戰,我國政府決定進一步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推進商業銀行的改革。從2003年開始,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不斷向深層次發展,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制度(包括體制和機制)的變革,向建立現代金融企業的方向邁進。
根據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於2003年4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行使原由中國人民銀行行使的銀行監督管理職權。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了要「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健全金融調控機制,完善金融監管體制」。2003年12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商業銀行法)的決定》,明確規定了銀監會的職能,使其對銀行業的監督有法可依,同時也對中國人民銀行職能重新進行了定位,強化了其與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有關的職能。

⑧ 銀行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銀行一詞源於義大利語Banca,意思是板凳,早期的銀行家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時使用。英語轉化為bank,意思為存放錢的櫃子,早期的銀行家被稱為「坐長板凳的人」。

近代銀行產生於中世紀的義大利,由於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當時的貿易中心。

1580年,威尼斯銀行成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銀行,隨後義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國、荷蘭的一些城市也先後成立了銀行。

在我國,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具有銀行性質的錢庄,到清代又出現了票號。第一次使用銀行名稱的國內銀行是「中國通商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國家銀行是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一直沿用至今。

近代最早的銀行是1580年建於義大利的威尼斯銀行。此後,1593年在米蘭、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紐倫堡、1629年在漢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繼建立了銀行。當時這些銀行主要的放款對象是政府,並帶有高利貸性質,因而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要求。

最早出現的按資本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股份銀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規模巨大的股份銀行紛紛建立,成為資本主義銀行的主要形式。

隨著信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干預的不斷加強,又產生了建立中央銀行的客觀要求。1844年改組後的英格蘭銀行可視為資本主義國家中央銀行的鼻祖。

到19世紀後半期,西方各國都相繼設立了中央銀行。早期的銀行以辦理工商企業存款、短期抵押貸款和貼現等為主要業務。西方國家銀行的業務已擴展到證券投資、黃金買賣、中長期貸款、租賃、信託、保險、咨詢、信息服務以及電子計算機服務等各個方面。

現代西方國家的銀行結構非常繁雜,主要有:政府銀行、官商合辦銀行、私營銀行;股份銀行、獨資銀行;全國性銀行、地方性銀行;全能性銀行、專業性銀行;企業性銀行、互助合作銀行等。

按職能可劃分為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和其他專業信用機構。它們構成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股份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並存的現代銀行體系。

20世紀以來,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在世界各地陸續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區性的銀行組織,如1930年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1945年成立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1956年成立的國際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開發銀行、1966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等,銀行在跨越國界和更廣泛的領域里發揮作用。

⑨ 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

最初使用「商業銀行」這個概念,是因為這類銀行在發展初期,只承做「商業」短期放貸業務。放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放款對象一般為商人和進出口貿易商。
人們將這種主要吸收短期存款,發放短期商業貸款為基本業務的銀行,稱為商業銀行。中國的商業銀行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
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有辦理放款業務。
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
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
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
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貸放人代理支付。
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
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
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據《2013-2017年城市商業銀行市場前瞻與發展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
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
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中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中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主要的信用機構。
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中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
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為了擺脫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

閱讀全文

與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