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三次歷史巨變意義

三次歷史巨變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4 03:06:50

⑴ 所說的三次歷史性巨變分別是指什麼

辛亥革合 新中國成立 改革開入 這三個了

⑵ 中國三次歷史巨變給我們的啟示

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⑶ 中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孫中山領導的.他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完成的.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勝利.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
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節選自江澤民《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⑷ 三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

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再到鄧小平,理念突進!!

中國歷史三次巨變作用

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 統一文字 統一貨幣 統一度量衡 確立了封建制度 重點是制度的統一
二 漢武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容 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重點是思想的統一
三 隋文帝設立科舉制度 解決了國家人才問題 重點是從根本上無限期的延長了封建社會的存在
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方封建社會最不一樣的地方

⑹ 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論述第二次、三次歷史巨變對中國人民、中國社會主義的深遠影響。

第二次歷史巨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佔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洗刷了我國近代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國家也重歸獨立完整。在建國後黨領導人民進行鎮反平叛土改和社會主義改造,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並在1954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即《中華人民國憲法》確立了我國的國家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改善,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我國也從三大改造結束後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三次歷史巨變是: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把我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在這樣的決策領導下,全國開始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在農村,改變了以往的「一大二公」平均主義嚴重,農民缺乏積極性的的人民公社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的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並在當年末糧食總量和農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同時,在農村也興辦了鄉鎮企業,也極大地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在城市,國企開始改革,改變了以往政企不分的局面,促進了企業效率的提高和員工的生產積極性的提升。同時,開辟了四個經濟特區和後來十三個沿海開放城市,是西方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生產技術傳到了中國,極大地促進了沿海經濟的發展。同時,政治上,我們的民主法治得到了不斷的健全完善,同時,理論也在不斷地創新,如鄧小平理論。並在黨的十二大確立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十三大確立三步走戰略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和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基本路線。並在這些方針、政策、路線的領導下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

⑺ 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一.通過辛抄亥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二.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建立了新中國.
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進行改革開放,我國的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飛速提高.

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完成的、堅持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蝕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成功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⑻ 三次歷史巨變是指什麼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的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孫中山領導的。他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完成的。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勝利。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

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⑼ 中國近代史上的三次巨變

1.辛亥革命

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2.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改革開放

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9)三次歷史巨變意義擴展閱讀: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

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

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閱讀全文

與三次歷史巨變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