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敦煌的歷史與藝術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為多。它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里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可供參觀洞窟10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其間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使莫高窟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發現了「藏經洞」,洞里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蘊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貳』 以____為代表的敦煌藝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
應該是,,
莫高窟
『叄』 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點
敦煌莫高窟的藝術特點如下:
1、早期是敦煌石窟藝術的成長時期,壁畫內容有佛像畫、佛教故事畫,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裝飾圖案和供養人畫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畫為主。
2、中期壁畫是石窟藝術的極盛時代,包括隨唐兩上朝代。壁畫內容,故事畫減少,一開始就是按照當時的風土人情來描繪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廣泛,而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更加深刻,對主題的表現也更加明顯。
3、晚期壁畫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個時期,供養人的畫像,各族首領及其屬集於一窟。為莫高窟壁畫藝術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畫題材簡單,只有樓台亭閣、佛說法,天人圍繞,蓮花、水池、化生,沒有任何故事情節,竟不知所畫何以為名。比較普遍採用的題材。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里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網路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肆』 敦煌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技術,故事情節,藝術成就,深刻道理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改為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保護、研究工作。
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
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
敦煌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粟 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1900年農歷5月26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這個藏經洞,那些古代文獻赫然堆滿整個窟室。由此,產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
1910年,敦煌藏經洞劫餘文獻運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而今,藏經洞發現已經整整一百年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敦煌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舉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專題文獻展覽,旨在揭示敦煌遺書的流散歷史,展示敦煌遺書的風采及內涵,介紹敦煌遺書的保護與研究現狀。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敦煌學的研究;對於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遺產,帶動我國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激發社會公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敦煌是全人類的敦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編輯本段]【敦煌歷史】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漢之前,這里居住著月支、鳥孫等民族。西漢初,漠北的匈奴趕走月支,佔領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漢軍隊打敗河西匈奴,敦煌與河西走廊歸入西漢王朝版圖。元鼎六年(前111)西漢在敦煌設郡,與酒泉、張掖、武威並稱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築了長城,在西部設立了陽關、王門關。從此,敦煌成為西域進入河西走廊與中原的門戶和軍事重鎮。為了鞏固敦煌的戰略要地,政府從內地移民來此定居,調遣士兵屯田戎守。西漢王朝對敦煌的經營與開發,確立了敦煌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經過東漢王朝與曹魏政權的繼續經營與開發,敦煌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成為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糧食生產基地。中原文化在這里生根和發展,儒家經典得到傳播。產生於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傳到了敦煌,西晉時號稱「敦煌菩薩」的譯經大師竺法護及其弟子在此譯經傳教。
十六國時期,先後由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五個政權統治敦煌。此時中原大亂,戰爭頻繁。唯敦煌相對平安,人口增加,中原與河西走廊的百姓避亂在此,中原漢晉文化在敦煌與河西走廊得以保存和延續。敦煌產生一批著名儒家學者,他們設館講學,著書立說。中原傳統文化在敦煌已十分成熟。與此同時,西行求法與東來傳教的佛教僧人都經過敦煌,促進了敦煌佛教的發展。《魏書·釋老志》說:「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敦煌莫高窟應運而生。據唐代聖歷元年(698)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門樂僔,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仗錫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干僔師窟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二僧。」此後,北魏宗室東陽王元太榮、北周貴族建平公於義先後出任瓜州(敦煌)刺史,信奉佛教,莫高窟的開窟造像活動逐漸發展興盛起來。
隋代統一南北,擊敗西北的突厥和吐谷渾侵擾,保持絲路暢通,商貿繁盛。文帝和湯帝倡興佛教,今天下各州建造舍利塔,瓜州也在崇教寺(莫高窟)起塔,宮廷寫經也傳至敦煌。短暫的隋代,在敦煌大興開窟之風。唐王朝前期扼制了西域最大的威脅——西突厥的進犯,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和安西四鎮。為加強軍事防衛,在敦煌和河西走廊設立豆盧軍、墨離軍、王門軍、赤水軍、建康軍等河西十軍,使敦煌經濟得到穩步發展,絲綢之路全線暢通,「伊吾之西,波斯以東,朝貢不絕,商旅相繼」。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敦煌石窟的營造達到了極盛,敦煌文化進一步凝聚了來自中原的漢文化,以及來自印度、西亞、中亞的文化。
天寶十四年(755)發生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而衰,吐蕃乘機攻佔隴右、河西。建中二年(781)吐蕃佔領沙州,推行吐善行政、經濟制度和習俗,同時,大力抉植佛教,佛教勢力迅速膨脹,推動了莫高窟繼續興建。
會昌二年(842),吐蕃內亂,勢力大衰。大中二年(848)沙州張議潮乘機率兵起義,陸續收復伊、西、瓜、肅、甘、涼等十一州,並遣使奉表歸唐,被唐王朝冊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從此開始了歸義軍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時期。張氏歸義軍政權恢復唐制,推行漢化,使敦煌的政局得到了穩定,佛教在張氏歸義軍政權的保護下,繼續興建寺院和石窟。宋乾化四年(914),曹議金接替張承奉政權在瓜沙二州六鎮地區重建歸義軍政權,一直保持與中原王朝的密切來往,接受中原王朝封號,奉中原為正朔,利用舊日唐朝在各族人民中的聲威,以求在西北各民族中樹立自己的地位,又以和親的方式,東與甘州回鶻,西與西州回鶻、於闐政權結好。曹氏政權與中原王朝及周圍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良好關系,不僅保持境內相對穩定的局面,且共保絲路暢通,促進了敦煌與中原和西域佛教文化的交流,為敦煌佛教藝術繼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宋景佑三年(1036)和南宋寶慶三年(1227),敦煌先後為黨項羌和蒙古族佔領。西夏和蒙元統治者篤信佛教,敦煌莫高窟作為佛教要地,依然受到重視,仍有建造。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蒙元疆域的擴大,敦煌失去了中西交通中轉站與西域門戶的重要地位。莫高窟也告衰落。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但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給中國人民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心靈創傷。
從開鑿的第一天起,莫高窟便以它那兼容並蓄的恢宏氣度,吸取和融合了當時歐亞大陸所有人類文明的精華。當我們面對那一尊尊塑像,那一方方壁畫,那一卷卷文書時,就會被莫高窟那博大精深的多元化藝術進力及其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打動,內心感到震撼和折服。我們同時也會深刻地認識到,如果沒有古代河西地區繁榮的經濟文化,就沒有莫高窟;如果沒有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也就不會有莫高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莫高窟劫後餘生的文物才得到了真正有效的保護和科學合理的利用。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敦煌文物保護事業步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世紀之交的2000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敦煌學也將走過了百年歷程,全世界敦煌學學者和關心敦煌的人士都在關注著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燦爛的敦煌文化遺產,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敦煌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人類。敦煌文化代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敦煌文化必將在新世紀發揚光大。
『伍』 敦煌石窟藝術的重大意義
敦煌是我國著名的文化聖地。莫高窟的壁畫、彩塑藝術忠實記錄了中國美術的發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歷程,具有無可估量的藝術價值和歷史考古價值,堪稱世界上保存最好、石窟數量最多的佛教藝術寶 庫。。藏經洞在古代戰亂的特殊歲月里,保存下來一批非常寶貴的文化典籍,這些典籍對於研究古代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義。敦煌莫高窟不僅是中國的巨大文化寶藏,也是全世界的珍貴文化遺產。
100年前,敦煌藏經洞被發現、打開以後,許多外國探險者蜂擁而至,掠奪走大量珍貴的經藏、藝術珍品,在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美國掀起了敦煌學研究的狂潮。而直到1930年,陳寅恪先生始提出中國的敦煌學之名,國人才明白到敦煌的價值,許多國人才投入到敦煌的研究、保護中。
最初的敦煌學主要研究敦煌文書,現今的敦煌學,是以敦煌文書、敦煌石窟、敦煌史跡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宗教、藝術、歷史、考古、語言、文學、民族、地理、哲學、思想、科技、建築、古籍校勘、中西交通等學科。
敦煌學要揭示敦煌、河西及至我國古代社會、中亞古代社會和中西交通等歷史的本來面貌和規律;探求主要研究對象之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發揚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以促進現代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敦煌學仍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
『陸』 敦煌莫高窟反映的是哪個朝代的藝術
有個中國節目叫千手觀音,服飾設計上是佛教文化,配樂奇美瑰麗又容易聯想到敦回煌壁答畫,看她們就非常像泰國佛的裝扮,而泰國佛教又有上千年歷史,大家知道,藝術家的靈感來自於人文歷史,而突出宗教色彩的藝術能嚴肅尊重歷史就更突出藝術境界,所以,我腦中才出現了千手觀音和泰國佛陀的重合,歷史上佛教進入中國到達敦煌,可以早在魏晉甚至漢朝就已興起;從現代人看,可以說是魏晉;但從當時看,佛教的裝束等等肯定高度吻合於南亞地區。敦煌逝去已千百年,但泰國的原始佛文化可以說絲毫未變,所以這部中國現代舞蹈就和泰國如此相近。
『柒』 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敦煌藝術表現出有哪些不同的變化
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敦煌藝術表現出哪些不同的變化?不同的變化有很多。
『捌』 敦煌歷史文化藝術的介紹
敦煌,有著源遠流長的古代文明,這一文明,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敦回煌地區特殊的地答理位置和地理環境,特別的自然生態面貌及其演變,奠定了它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文化藝術發展中別具一格的重要地位。敦煌石窟藝術是敦煌藝術的一部分,是敦煌學研究的,由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壁畫藝術三者緊密結合而成的綜合體藝術。敦煌藝術主要是指敦煌石窟藝術,還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絹畫、麻布畫、紙畫、寫本以及敦煌地區的其他文物藝術品,如古墓壁畫、畫像磚、漢簡書法等。
『玖』 甘肅除了敦煌,歷史上還有什麼文化記憶
歷史上還有文化廊道,很多傳統的建築等等都是珍貴的文化記憶。: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
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沒有相對較強大的工業。這在全國縣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為敦煌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拾』 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價值
藝術價值
1、敦煌石窟藝術
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2、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3、彩塑藝術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4、壁畫藝術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這些壁畫既有反映宗教題材的,也有反映當時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的,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學者都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5、敦煌藝術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
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10)敦煌歷史文化藝術擴展閱讀:
莫高窟的建設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
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