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濟南的歷史文化發展

濟南的歷史文化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4 01:54:59

『壹』 泉城濟南文化歷史

黃河之南、大明湖畔的「泉城」濟南,有72名泉,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譽。趵突泉為72泉之首,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亦久負盛名。
濟南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有舜文化遺址舜耕山,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11世紀)等。
濟南山靈水秀,人才輩出,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這里寫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比如,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名臣房玄齡,中國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中國公共圖書館的首倡周永年,著名建築師魏祥等。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詩人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游歷。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黃河中下游和環渤海經濟帶南翼的重要戰略城市,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山東政治、文化、經濟、金融、教育中心,也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濟南軍區和濟南鐵路局本部位於濟南。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具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舉辦城市,和第七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的主辦城市。

『貳』 濟南的歷史意義

濟南的歷史沿革
濟南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濟南地區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目前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現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的遺址,已在境內發現8處,是山東省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
此後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濟南地區的活動更加頻繁,因而遺留下來分布較廣、數量較多的遺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長清的大柳杭,平陰的周河等,內涵豐富,面積廣大。與大汶口文化一脈相承的是山東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龍山文化於1928年在今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被命名。通過對城子崖遺址的進一步發掘,發現在龍山文化時期,該處已有一座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城址,其規模居全國已發現的8處同時期城址之首。1961年國務院將城子崖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東地區繼龍山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夷人文化。目前,濟南地區已發現該時期遺址達數十處,其中尤以章丘縣境內數量最多,城子崖遺址仍是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遺址。遺址上的龍山文化城址之內,存在一個面積17萬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這是國內發現和確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已進入奴隸社會的商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在城子崖一帶,建立了譚國。西周建國後,行分封制,濟南地區屬齊國。此時,譚國仍繼續存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剌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一篇有關濟南的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此時的濟南,仍地屬齊國。春秋時期著名的齊晉「

『叄』 濟南的歷史沿革

濟南歷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位於歷城區大佛村,鑿山而成,建於隋代,為山東第一大佛)。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舜(約公元前22世紀)曾「漁於雷澤,躬耕於歷山」。歷山即濟南市歷下區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內還散落有各種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華路」、「舜耕山」等。
進入奴隸社會的商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在城子崖一帶,建立了譚國。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紂)克東夷時甲骨文卜辭中的「濼(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趵突泉,從而把濟南泉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西周建國後,行分封制,濟南地區屬齊國。此時,譚國仍繼續存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一篇有關濟南的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濟南屬齊國,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其時著名的齊晉之戰,即發生在今濟南市南部馬鞍山一帶。
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郡縣制。今濟南市區地屬濟北郡,稱歷下邑。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於東平陵(今章丘市平陵城)。西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濟南郡置濟南國,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濟南歷下區、市中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濟陽以及濱州市鄒平縣等市縣。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濟南王劉辟光謀反被誅,國除為郡。西晉永嘉中,移治歷城縣(今濟南市區)。
東漢,為濟南國。靈帝時,曹操任濟南相,政績頗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濟南多處於戰亂之中。晉永嘉(307~312年)年間,濟南郡治由東平陵移至歷城。自此,歷城便成為濟南地區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於濟南郡僑治冀州,北魏皇興元年(467年)復名齊郡。
隋朝開皇三年廢郡,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治所仍在歷城。大業初復置齊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齊郡為齊州,次年置總管府。貞觀元年(627年)撤總管府,貞觀七年又置總督府。天寶年間先後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齊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5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被稱為「文學之國」(濟南二安)、「富饒之地」,為中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
金仍置濟南府,屬山東東路,領歷城、臨邑、齊河、章丘、禹城、長清、濟陽7縣。此時,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濟南成為重要的鹽運集散地,對後世本地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元初改為濟南路,屬元王朝的「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領歷城、章丘、鄒平、濟陽4縣及棣、濱2州,棣州治厭次(今惠民縣),轄厭次、商河、陽信、無棣4縣;濱州治渤海(今濱州市),轄渤海、利津、沾化3縣。
金元之際,濟南仍是文化繁榮之鄉。文學家元好問曾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
明初仍為濟南府,屬山東布政使司(簡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濟南,濟南遂成為山東首府,是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駐地。
清仍置濟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濟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濱州3州升為直隸州,新泰、萊蕪、長清,陽信、海豐、樂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10縣分屬3州。光緒年間,濟南府仍轄有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陵縣、德平、平原15個縣及德州。明清以來,濟南府一直為山東的治所所在地。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湧入中國,宰割掠奪,濟南亦未倖免。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城市區域隨之擴大,工商各業有長足發展。1911年末,津浦鐵路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濟南成為南北交通樞紐。
中華民國成立後,改府為道,濟南初屬岱北道,1914年改稱濟南道。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國內建立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之一。
1928年5月3日,日軍在濟南製造了五三慘案,屠殺濟南人民1.2萬,每年這一天,濟南在濟南市范圍內,包括各區縣,都要拉響防空警報,以示紀念。
1938年,日軍侵佔濟南後,劃為11個區,稱城內東區、城內西區、城外東區、城外西區、商埠東區、商埠西區、商埠中區、東鄉區、南鄉區、西鄉區、北鄉區。1945年日本投降後,仍為11個區,總面積177.62平方千米。
1945年6月何思源秘密入魯,並在9月1日返回濟南。何思源返回濟南後,先是把遠在阜陽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機關遷回濟南,接收了國民黨控制下的山東日偽政權。
1948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 新華社在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
1949年5月改為濟南市。下轄第一至第十一共11個區。1950年改為市區6個、郊區5個。1951年4月17日,撤銷直屬鄉,設立郊六區。1954年合並調整為市、郊各5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共山東省委員會、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山東省人民政府、政協山東省委員會、濟南軍區和山東省軍區機關、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均設駐於濟南,濟南繼續保持著山東省的政治、經濟中心地位。
1991年,設立國家級濟南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4年2月,濟南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肆』 急需濟南歷史文化資料!!!急!!!!!!!!!!!!!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22世紀)舜耕山,現在濟南還有一條路叫舜耕路,就是來紀念舜當年在濟南耕作的事。
濟南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等。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濟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隋建四門塔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公元618~907年)開國元勛房玄齡、秦瓊,著名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中國公共圖書館的首倡者周永年,著名建築師魏祥等。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作家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游歷,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
濟南是山東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國家教育部211工程的重點大學山東大學,以及山東師范大學等一系列大專院校,每年為國家輸送大量人才

『伍』 濟南的歷史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22世紀)舜耕山,現在濟南還有一條路叫舜耕路,就是來紀念舜當年在濟南耕作的事。
濟南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等。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濟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隋建四門塔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公元618~907年)開國元勛房玄齡、秦瓊,著名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中國公共圖書館的首倡者周永年,著名建築師魏祥等。另外,李白、杜甫、蘇軾、曾鞏等歷代傑出的作家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游歷,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
濟南是山東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有國家教育部211工程的重點大學山東大學,以及山東師范大學等一系列大專院校,每年為國家輸送大量人才

濟南高校

『陸』 急需濟南歷史文化資料!!!

秦始皇建立郡縣制時,今天的濟南地區屬於濟北郡。漢初,設立濟南郡,含義為「濟水之南」,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濟水即俗稱大清河,古濟水(音己,三聲)發源於現河南省濟源市,流域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黃河山東段。後因黃河改道被其奪取河床,成為了黃河下游的幹流河道。而濟源、濟南、濟陽、濟寧等地名還是保存了下來,濟南由此得名。自明清以來,濟南一直是山東省省會。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
濟南自然風光秀麗,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稱。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濟南擁有的泉水之多,流量之大,景色之美,獨步天下.這些泉,縱橫分布,錯落有致,既有趵突、黑虎、珍珠、五龍潭四大泉群,又有郊區泉群,譽稱72名泉.趵突泉為72名泉之首,泉水分三股而淌。泉北有宋代建築「濼源堂」,西南是明代建築「觀瀾亭」,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立木牌樓,橫額上書「洞天福地」、「蓬山舊跡」。清高宗乾隆南下游覽,觀趵突泉後大為興奮,當即題「游湍」,封「天下第一泉」,留《趵突泉游記》石刻碑文。趵突泉東北側有金線泉。泉中金線忽 隱忽現,彎曲多變,明亮有光,奇妙有致。金線泉以東為漱玉泉,綠柳飄指,清水碧波,金魚戲水,十分優美。泉北,有幽雅恬適、翠竹婆娑的「李清照紀念堂」。漱玉泉東北,峽壁下奇石峭立中,馬跑、淺井、洗缽泉等,似綠帶攜為一體。黑虎泉在金線泉東,深凹如洞穴,泉水汩汩上涌,幽深清澈,綠如翡翠,清似瓊漿,叮咚過洞前石雕虎頭三個,飛濺於方池。附近有琵琶泉,常年流水淙淙,似琵琶樂聲不斷,又有九天泉,似九天仙女梳洗,花蓮泉,似亭亭玉立出水芙蓉等14處美泉。72名泉,千百年來,有的新生,有的湮沒。眾泉如翡翠在濟南大綠毯上鑲嵌,日夜叮咚,光彩閃耀。眾泉匯流成的大明湖與周圍的千佛山、五峰山、靈岩寺雲山等構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風光。山光水色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結合,這就是有「泉城」之稱的濟南。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舜曾在歷山耕作,而歷山即現在的千佛山。趵突泉邊有娥皇、女英祠(約創建於2000年前),又有祀堯、舜、禹的三聖宮。泉水流經之護城河,即是北魏時期的娥英河,河水東流,經過舜井街的南端,北為舜井。如果再往東北遠眺,便可以指向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也令人想起了制陶能手大舜了。 濟南歷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位於歷城區大佛村,鑿山而成,建於隋代,為山東第一大佛)。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濟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隋建四門塔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柒』 濟南的歷史簡介。

歷史概況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

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

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

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濟南歷史悠長,人才輩出。屬今濟南市籍的歷史名人主要有:

中國傳統醫學的傑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本名秦越人),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今文《尚書》28篇於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輔公祏;

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齡和名將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宋代中華詞壇「婉約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傑,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岩,明代文壇前「七子」之一邊貢、後「七子」之一李攀龍;

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曆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於慎行,清經學家張爾岐,清《四庫全書》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古文獻學家、清《玉函山房輯佚書》的纂輯人馬國翰,近代民族實業家、「祥」字型大小商業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7)濟南的歷史文化發展擴展閱讀:

一、文學

濟南歷史上涌現了很多文人墨客,最著名的就是所謂的「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和辛棄疾(字幼安),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詞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了「易安體」,同時也被稱為「婉約派」之宗。

辛棄疾被認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多表現其愛國熱情,被譽為「詞中之龍」。元代的張養浩,散曲造詣極高,元曲在他的時期達到頂峰。

歷代許多墨客騷人也曾造訪濟南,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鞏、蘇軾,金元時期的元好問,明代的李攀龍、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禎、蒲松齡,民國的老舍等。杜甫曾詩曰:「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其中「此亭」指大明湖中小島上歷下亭。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已被選進中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如今在大明湖南岸亦建有老舍紀念館。


二、民俗

1、千佛山廟會

濟南自元代開始,就在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在千佛山上舉行廟會。舊時趕廟會者大多會購買一定數量的柿子,遂有「柿子節」之稱。

廟會鼎盛時段,千佛山上的各種攤位可以達到1000以上。全國各地的葯商會趁此時機在山上進行葯材交易,此被單獨成為「葯市會」。

廟會期間亦有各種雜技、馬戲、歌舞表演等。

近年來,千佛山廟會依然興盛,舉辦時間為農歷春節期間、農歷三月初三、重陽節。以春節廟會為例,眾多市民前來上香祈福,並有各色民俗活動,敲大鼓等活動亦允許市民參與。商販亦藉此機會在上山步道兩側擺攤設點販賣商品,以特色小吃及工藝品為主,亦有書攤及其他特色攤位。

2、放河燈

據濟南當地的傳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為「超度亡魂」,每逢農歷七月三十日晚,濟南市民以及寺廟的僧侶會製作眾多的河燈及紙船,放入護城河及大明湖水中。

北極廟的道士亦同在此日悼念亡魂,他們在大明湖畔放置大量「法船」並在岸邊做法,後將「法船」一一燒毀,場面壯觀。這個習俗在文化大革命後徹底消失。

3、曲水流觴

從魏晉開始,濟南市民及文人墨客在農歷的三月初三上巳節會舉行一種名叫「曲水流觴」的詩酒宴會。人們圍坐在溪水周圍,把置有酒杯的托盤放在上游的水面,任其沿水流漂流。托盤若停下,則誰離停下的酒杯近,誰就得飲酒作詩,若作詩未果則要被罰酒。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後經考證,「流杯池」即為今日的王府池子,市民舉行詩酒宴會的溪水便是其分流,被稱作「曲水河」,所在的街巷因此而叫做曲水亭街。此習俗止於清末民初。

4、趵突泉燈會

自1980年起,濟南每逢元宵節和中秋節,會在趵突泉公園舉行燈會,從未中斷。燈會以老濟南特色為主,亦吸引了不少外地及外國遊客。近年來之燈會,強調環保、創新、參與,不僅逐漸使用LED燈替換原有鹵素燈,還製作如掃碼抽獎、頭像合成等供市民參與的燈組。

三、語言

濟南話屬北方官話體系,與普通話相差不大,會普通話的很容易聽懂濟南話。而由於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來濟南工作定居的外地人的增多,90後出生的「新濟南人」在家庭和學校里通常使用普通話,因而導致了濟南話使用者的逐漸減少,傳統濟南詞彙逐漸流失。

濟南話的語調相對簡單。一般在雙音節詞中首字為普通話的一聲,濟南話則為三聲,普通話的三聲濟南話為一聲(即一三對換),如末字為一聲多數情況下保持一聲,末字普通話為二聲濟南話則為四聲,四聲調基本相似。

句法方面濟南方言在比較句、反復問句和補語結構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但其基本語序和句子的主要組織方式上與普通話差異不大。因此大多數人可以聽懂濟南話,但有很多方言性片語及俚語需要額外解釋。



『捌』 山東省濟南市的歷史發展有哪些

濟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早在春秋時期,齊國曾在這此築城。名曰濼邑。後來,齊國又改濼邑為歷下。秦代,屬濟北郡。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歷下屬濟南國,其首府設在東平陵城。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濟南國的首府又由東平陵城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佔)之南而得名。至唐,這一帶經濟已相當繁榮,據歷城縣志載:「唐秦瓊為濟南人,世代冶鐵,有『鑄鐵秦家』之稱」。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首府設於歷城。元代時,馬克波羅曾描述濟南之繁榮「園林美麗,堪悅心目,產絲之饒,不可思議」,當時歷城已成為全國游覽勝地。明代,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會,曾一直至清代。1929年7月,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有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遠古時期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境內發現以紅褐色陶器為標志的西河類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遺址10多處。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說明濟南作為城市的歷史在4000--5000年以上。濟南文物古跡眾多,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22世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廟,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公元7世紀)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11世紀)等。

在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泉城文化有其傑出的地位,為祖國和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戰國時期的齊國大思想家鄒衍(今濟南章丘人),創立陰陽五行學說,為稷下學派著名學者;扁鵲(今濟南長清人),精通內科、婦科、五官科、小兒科,創立望、聞、問、切的診病方法, 為中國醫學的奠基人之一。

漢初,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於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時,年過九旬的秦博士伏生(今濟南市人)口授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傳後世。東漢,為濟南國,靈帝時,曹操任濟南相,政績頗著。

隋唐時期,佛教在濟南十分興盛,唐代高僧義凈(今濟南長清人),繼玄奘之後赴印度取經, 譯佛經百餘部,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唐代(公元618-907年)的房玄齡(今濟南市人)、秦瓊(今濟南仲宮人)等均為大唐的開國元勛!

宋開國後,濟南稱齊洲社會的長時期相對穩定,使濟南呈現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著名詩人黃庭堅曾以「濟南瀟灑似江南」的詩句贊美濟南的湖光山色。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勤政之餘,飽覽勝跡,每至一地,總賦詩撰文,為濟南山水錦上添彩。北、南宋之交,濟南「二安」 相繼蜚聲文壇: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今濟南長清人),詞作情真、意深、語新,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婉約派」之宗,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閨情,流露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她後期的詞,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以表達她的愛國思想。李清照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現在在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畔,及章丘百脈泉邊都建立了李清照紀念堂;「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字幼安,今濟南歷城人),不僅是一位畢生致力於國家 統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產的文學家,他創作的詞慷慨 悲壯,筆力雄厚,他著有《稼軒長短句》、《稼軒詞》等。現在大明湖內遐園西部建有辛稼軒紀念祠,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金代著名散曲家杜仁傑(今濟南市人)博學多才,詩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學家元好問共游濟南。元好問在遍游濟南山水後,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元代,濟南文風日盛。著名者有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岩。另外, 散曲作家張養浩(今濟南市人)的散曲造詣極高,元代的散曲至他達到高峰。書畫家趙孟兆元代曾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任職3年間留下許多詩畫,最著名者當推《鵲華秋色》圖,成為傳世之作。地理學家於欽,亦曾在濟南做官,他游覽山川,走訪故老,考察齊地風土人情,完成了著名地方誌書《齊乘》。

明初,曾置山東行省,濟南始為山東首府,從此,濟南成為山東地區的政治中心。明代文壇著名的「前七子」之一的邊貢(今濟南歷城人),詩作以清新婉轉、平淡和粹、興象飄逸見長, 對明代文壇產生過較大影響;著名戲劇作家李開先(今濟南章丘人),有《寶劍記》等傳世;清代著名學者周永年(今濟南歷城人)是《四庫全書》的主要編纂者之一。

中華民國時期,設立濟南市。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生王盡美、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學生鄧恩銘等人成立了共產主義學會,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國內建立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之一。王盡美、鄧恩銘還代表濟南共產主義小組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

『玖』 濟南歷史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

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

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

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

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

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

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

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

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

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9)濟南的歷史文化發展擴展閱讀:

「濟南」,顧名思義,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是一條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發源於河南省的濟源縣,在山東境內的故道大約就是現在的黃河。

上古時代,濟、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濰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並稱「四瀆」,都是古中國的聖河,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名川。

濟水,是溝通中原與山東半島沿海地區的黃金水道,她在濟南上古歷史中的地位和意義,用任何語言形容之都不過分。然而「濟南」作為地名,卻出現較晚。

西漢初年,設置濟南郡,郡治在東平陵。東平陵今屬章丘,位於今濟南以東大約二三十公里處。東平陵西側2公里,就是舉世聞名的城子崖古城遺址。

城子崖古城遺址面積20萬平方米,它創建於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當時應該是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時候,它是贏姓譚國的都城;商周時期,它是子姓譚國的都城。

春秋前期,齊桓公滅掉譚國,設置平陵邑。到了戰國,齊國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東側,新建一座360萬平方米的東平陵城。

漢代,這座東平陵城成為濟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濟南國的都城。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曾做過濟南國的國相。

所以,上古時代,今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今濟南以東的章丘一帶,只是到了西晉末年,才轉移到現在的濟南。論其原因,主要在於生態環境的變化。

具體說,東平陵由於是漢魏時期的一座繁榮的大都市,人眾物阜,居民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過多,勢必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過度的開發,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而影響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問題日益突出,最終迫使人們放棄東平陵城,而將濟南郡治遷到歷城,也就是今日的濟南。

閱讀全文

與濟南的歷史文化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