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飲食類的書籍有哪些
《食珍錄》
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問起烹飪的秘訣,談得投機,皇帝不覺醉了,非常難受,虞宗就獻上「醒酒鯖」,算是幫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錄》里,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各物。例如,「煬帝御廚用九牙盤食」,「謝傳有湯法」,「韓約能作櫻桃,其色不變」,「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八個門類,共238條,佔全書三分之一強。文字具有消遣取樂的幽默風格,從多方面反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書中記載隋代的《謝諷食經》、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兩代宮廷與官府筵席唯一較為齊全的食單。其他如:果、菜、禽、獸、魚等烹飪原料,有的寫其營養價值,有的談到烹調技法,都是研究烹飪技術發展的可貴資料。
《食經》
謝諷著的《食經》成書於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餚,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 從有的各目前冠經人各來看,如「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國公碎金飯」、「虞公斷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華飯」等,都是王侯貴族的飲饌。而有的各目講究,如「千金碎香餅」、「乾炙滿天星含漿餅」、「撮高巧裝壇樣餅」等,反映出當時飲饌已達到非常精美高貴的水平。
《本心齋食譜》
作者署名是宋代陳達叟,因為室名本心齋,所以又稱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書房裡起居閑坐,玩味《易經》,床上圍著畫有梅花的紙賬,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飲食崇尚清淡。有客人從外地來訪,臉上流露出飢餓的神色。作者叫書童端上凈素飯菜,客人品嘗後說,沒有塵俗氣味。主客討論食譜,就形成了這本書。 全書記蔬食二十品類,均以蔬菜類名標目,如:菜羹、韭菜、山葯、筍、藕、綠豆粉絲、水引蝴蝶面、水團、白米飯等。每類後面都附有贊語,贊語簡括,均為十六字。還有「小引」說明其製法,或揭示其特點。如「水團」條,製法是「秫粉色糖,香湯浴之。」贊文為「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這種記述方法,表現了作者富有文學素養,又因所用贊體簡要,類似歌訣,容易背誦,所以就便於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容以素食為中心,包括當時流傳的104個食品,夾敘夾議,豐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詩雲:「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南宋時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詩中的山家、野飯,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飲饌。全書二卷,上卷列舉飲饌47種,下卷列舉飲饌57咱。記述以素食為主,亦有少量的葷菜,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選料大部分為家蔬、野菜、花果、糧米,部也有取料於禽鳥、獸畜、魚蝦的。用料盡管平常,但由於烹飪方法奇妙,同樣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發和借鑒。許多菜餚別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窺見當時烹飪技術、烹飪藝術所已達到的水平。
書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葯加工制配的食療飲饌。如:蘿菔面這一條下稱:「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使餅,謂能去面毒。」而麥門冬煎,則是純葯物,其標目下稱:「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熬,如飴為度,貯之磁器內,溫酒化溫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見是用純葯物加工和蜜製成,並加溫酒後服用的一種保健飲料。總之,此書對了解江南飲食風貌和南宋烹飪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飲膳正要》
這是一部融合蒙漢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製成的菜餚。每種菜餚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葯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製法及療效。
《飲膳正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此書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除了闡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即注重飲食與營養衛生的關系,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沒有的。第二,書中將蒙漢飲饌並蓄,所述用料,獸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馬、駝、鹿、豬等,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
《飲食須知》
元代烹飪著作《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字文鼎,自號華山老人,浙江海寧人。他生於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職為萬戶,卒於明初,歷經三代,活了106歲。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賈銘的飲食養生之道很感興趣,召見他時,問他保養之法,他回答道:關鍵在於飲食。隨後以他撰著的《飲食須知》呈進御覽。 賈銘在自序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重視養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檢點,掌握適度。不然的話,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生禍害。因此,本書選錄 許多本草疏注中關於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編,以便掌握飲食調配,避免因飲食調配不當而損害健康。
《飲食須知》全書八卷,第一卷水類30種,火類6種;第二卷谷類50種;第三卷菜類86種;第四卷果類59種;第五卷味類33種;第六卷魚類65種;第七卷禽類34種;第八卷獸類40種。另附幾類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這部書不僅對廚師取菜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無錫人倪瓚,字元鎮,號雲林。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隱居於太湖和三泖之間,家有雲林堂,因而將所著菜譜定名為《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專著。書中匯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頗有參考價值。 書中有不少菜餚,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干、雪菜、青蝦卷等,都是做得比較精緻的。書中菜餚有些被後世烹飪書籍復錄,特別是「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此外,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中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確實是獨具風味,名她中外。「蜜釀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中菜餚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鄉的飲食特色的反映。
元代家庭日用大全式的烹飪類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由元代無名氏編撰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是一部家庭日用手冊式的古代類書。全書內容豐富多彩,教育子女、孝敬長輩、冠婚喪祭與攝生療病等都應有盡有。書中關於烹飪類的內容,分別介紹以漢族為主的菜點烹調法,也有當時回族、女真族的菜點烹調法,這對於研究當時的漢族 和少數民族飲食是大有裨益的。全書共收錄了四百多種飲料、調料、乳製品、蔬菜、葷菜、糕點、麵食、素食的製法,在烹飪史上頗有影響。後來成書的《多能鄙事》、《飲饌服食箋》中,轉錄了此書中大量的飲料、菜點面種。直到清代,這部家庭日用大全式的類書中所收菜點仍然被一些菜譜所轉引。
《易牙遺意》
元明之際的韓奕撰著飲食專書,託名齊桓公時的名廚易牙,稱為《易牙遺意》,實意是仿古代食經之作。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共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餚、蜜餞、食 葯的製作方法,內容非常豐富。 此書菜餚有四大特色:一是濃淡適宜,適應面廣。二是製法簡明,一看便能製作,如:蒸鰣魚、爐焙雞、糖蒸茄、肉油餅、五香糕等等。三是收錄了一些比較特殊的菜點的製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製法就別具特色。四是將飲食和治病結合起來,其中「食葯類」收錄13種食葯的製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多能鄙事》
《多能鄙事》題名是明代劉基(字伯溫)所撰。全書十二卷,內容包括飲食、服飾、百葯、農圃、牧養等許多方面的製作技能,都是強調切合民生實用的。有關烹飪的四卷,卷一有造酒法、造醬法、造豉法、造法、糟醬淹藏法等。卷二有酥酪法、烹飪法、餅餌米麵食法、回回食品、女真食品。烹飪法是專題介紹烹飪基本技術的文獻,很為可貴。卷三有糖蜜果法、治蔬菜法、菜湯法,則屬點心、飲料的製法。卷四有老人飲食療疾方,專述老年保健飲食,介紹利用食品醫治老年常見病的食療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隨園食單》
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不族無鱗單 、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
《醒園錄》
清代李化楠撰,其子李調元整理,因家中 有「醒園」故取名《醒園錄》。全書分上下兩卷,共記載了一百二十多種關於調料、飲饌及食品製法。書中所收菜點以江南風味為主,也有四川當地的風味。
『貳』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史
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餚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餚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和一定之規。概而言之,則是「精」、「細」二字,所謂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所謂「精」,指所選取的原料,要考慮其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特點,以新鮮肥嫩、質料優良為佳。漢唐時代,習慣於將美味佳餚稱作「八珍」。大約從宋代開始,八珍具體指稱八種珍貴的烹飪原料。到了清代,各種系列的「八珍」不勝枚舉,主要指的是八種珍稀原料組合的宴席。如「滿漢全席」的「四八珍」,即指四組八珍組合的宴席。四八珍即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各指32種珍貴的原料,具體是:
山八珍: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攏、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大鯢)。
禽八珍: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
草八珍: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火候,是形成菜餚美食的風味特色的關鍵之一。但火候瞬息萬變,沒有多年操作實踐經驗很難做到恰到好處。因而,掌握適當火候是中國廚師的一門絕技。中國廚師能精確鑒別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練控制用火時間,善於掌握傳熱物體(油、水、氣)的性能,還能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的次序,加以靈活運用,使烹制出來的菜餚,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爛就爛。早在古代,中國廚師就對火候有過專門研究,並闡明火候變化規律及掌握要點:「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必以其勝,無失其理。」(《呂氏春秋》)北宋大詩人蘇軾不僅是位美食家,而且還是一位烹調家,創造出著名的「東坡肉」菜餚,這和他善於運用火候有密切關系,他還把這些經驗寫入燉肉詩中:「慢著火,少著水,火候到時自然美。」後人運用他的經驗,採用密封微火燜熟法,燒出的肉原汁原味,油潤鮮紅,爛而不碎,糯而不膩,酥軟猶如豆腐,適口而風味突出。
火候是烹調中最重要的事,同時也是最難把握和說明的事,真可謂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一位烹飪者能否成為名廚,火候乃其關鍵,所以中國飲食中的廚者在操作時,積一生之經驗、悟己身之靈性,充分發揮自己細微的觀察體驗能和和豐富的想像能力,進行飲食藝術的創造。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得失寸心知」了。 調味,也是烹調的一種重要技藝,所謂「五味調和百味香」。關於調味的作用,據烹飪界學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
矯除原料異味;無味者賦味;確定餚饌口味;
增加食品香味;賦予菜餚色澤;可以殺菌消毒。
調味的方法也變化多樣,主要有基本調味、定型調味和輔助調味三種,以定型調味方法運用最多。所謂定型調味,指原料加熱過程中的調味,是為了確定菜餚的口味。基本調味在加熱前進行,屬預加工處理的調味。輔助調味則在加熱後進行,或在進食時調味。
這么說來,所謂「五味調和」中的五味,是一種概略的指稱。我們所享用的菜餚,一般都是具備兩種以上滋味的復合味型,而且是多變的味型。《黃帝內經》雲:「五味之美,不可勝極」;《文子》則說:「五味之美,不可勝嘗也」,說的都是五味調和可以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
總之,調味得恰到好處與否,除了調料品種齊全、質地優良等物質條件以外,關鍵在於廚師調配得是否恰到好處。對調料的使用比例、下料次序、調料時間(烹前調、烹中調、烹後調),都有嚴格的要求。只要做到一絲不苟,才能使菜餚美食達到預定要求的風味。 中國飲食文化情調優雅,氛圍藝術化,主要表現在美器、誇名、佳境三個方面。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引用過一句「古人雲」的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是說食美器也美,美食要配美器,求美上加美的效果。
中國飲食器具之美,美在質,美在形,美在裝飾、美在與饌品的諧合。中國古代食具之美,主要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玉器、漆器、玻璃器幾個大的類別。彩陶的粗獷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銅器的莊重之美,漆器的透逸之美,金銀器的輝煌之美,玻璃器的亮麗之美,都曾給使用它的人以美好的享受,而且是美食之外的又一種美的享受。
美器之美還不僅限於器物本身的質、形、飾,而且表現在它的組合之美,它與菜餚的匹配之美。
周代的列鼎,漢代的套杯,孔府的滿漢全席銀餐具,都體現一種組合美。孔府專為舉行高級筵宴的滿漢全席銀餐具,一套總數為404件,可上菜196道。這套餐具部分為仿古器皿,部分為仿食料形狀的器皿。器皿的裝飾也極考究,嵌鑲有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刻有各種花卉圖案,有的還鐫有詩詞和吉言文字,更顯高雅不凡。
孔府的滿漢全席餐具,按照四四制格局設置,分小餐具、水餐具、火餐具、點心盒幾個部分。美器與美食的諧合,是飲食美學的最高境界。杜甫《麗人行》中「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的詩句,同時吟詠了美食美器,烘托出食美器美的高雅境界。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沒有無名的菜餚。一個美妙的菜餚命名,既是菜品生動的廣告詞,也是菜餚自身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菜名給人也有美的享受,它通過聽覺或視覺的感知傳達給大腦,會產生一連串的心理效應,發揮出菜餚的色、形、味所發揮不出的作用。
『叄』 古代關於食譜方面的書有沒有
有,《食珍錄》、《食經》
1、《食珍錄》是中國古代飲食專著之一。它寫於南北版朝。作權者是餘姚人。《食珍錄》已經丟失,而現存的《食珍錄》收於《說郛》,全文只有200字,這也與後世的一些事情混在一起。本書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關於各種菜餚的「飲食食譜」,即介紹烹飪材料和烹飪方法、程序和一些飲食療法。
2、謝諷著的《食經》成書於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餚,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
(3)古代飲食文化發展歷史書擴展閱讀:
《食珍錄》作為以南方風味為主要特徵的飲食經典,只是崔浩以北方風味為主要特徵的飲食經典的反映。它代表了當時北方和南方不同的飲食特點和風味,是南北士族地主所獲得的最高層次的飲食。它還表明,當時已經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不同口味的菜餚。
『肆』 找古代飲食類的書籍
隋代謝諷《食經》;
唐韋巨源《燒尾食單》;
宋虞宗《食珍錄》;
司膳內人《玉食批》;
陸游《老學庵筆記》所錄「宴金國人使九盞」;
周密《武林舊事》載宋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進御宴節次》;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記「六司百官食次」等。
食譜有:
唐楊曄《膳夫經手錄》;
鄭望之《膳夫錄》;
宋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
林洪《山家清供》;
元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浦江吳氏《中饋錄》;
明劉基《多能鄙事》飲饌部分;
無名氏《墨娥小錄》飲饌部分;
松江宋詡《宋氏養生部》;
吳門韓奕《易牙遺意》;
古杭濂《遵生八箋》中的《飲饌服食箋》;
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饌部分;
無名氏《調鼎集》
清朱彝尊《食憲鴻秘》;
李漁《用情偶記》飲饌部分;
周亮工《閩小記》飲饌部分;
袁枚《隨園食單》;
童岳薦《童氏食規》;
李代楠《醒園錄》;
顧仲《養小錄》;
曾懿《中饋錄》;
黃雲鵠《粥譜》;
宋陳仁玉《菌譜》;
僧贊寧《筍譜》;
高似孫《蟹略》;
傅肱《蟹譜》;
明屠本畯《海味索引》,《閩中海錯疏》;
顧起元《魚品》;
清陳鑒《江南魚鮮品》;
郝懿行《記海錯》;
唐陸羽《茶經》;
宋蘇軾《酒經》;
朱肱《酒經》;
張能臣《酒名記》。
第二類是飲食市場方面的資料。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
吳自牧《夢梁錄》;
周密《武林舊事》;
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
清無名氏《如夢錄》;
李斗《揚州畫舫錄》;
顧良《桐橋倚棹錄》;
近代《成都通覽》;
當代鄧雲鄉《燕京鄉土記》。
第三類為飲食掌故。
宋陶谷《清異錄》;
元無名氏《饌史》。
是要這些嗎?
『伍』 有沒有關於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書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林乃燊
內容:一 中國飲食文化概述
二 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
三 中國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
四 中國七大菜系的形成和發展
五 茶葉和米酒的故鄉
六 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的三個重要環節
七 飲食文化的兩極世態
八 飲食文化向其他文化領域的延伸
九 對飲食文化貢獻較大的若干歷史人物
十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徵和出色的歷史性貢獻
2.《中國飲食文化概論》趙榮光
3.《老饕漫筆》趙珩
內容:
是文壇宿將的主題回憶。文筆清淡含蓄,文品平實端莊,頗有「粵菜」之風。書中記錄的,或人或事或風物或名勝或花絮或掌故,一概與吃相關。它用平實的語調鉤沉與飲食相關的方方面面,卻並不拔高,非將口腹之慾升華為文化精粹。
4.《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王仁湘
內容:第一章 飲食之源
一 從漁獵到畜養 從採集到種植
二 從茹毛飲血到炮燔烹炙
三 陶烹的滋味
四 食具及進食方式
五 最早的酒釀
第二章 鍾鳴鼎食
一 五穀六畜
二 青銅之美與饕餮之謎
三 烹飪始祖
四 五味調和
五 食飲有道
六 九鼎八簋
七 飲食之禮
八 儒家的飲食思想
第三章 奢靡時世
一 西來美食
二 胡食風氣
三 地下食案
四 漢代宴樂圖
五 餅餌麥飯
六 庖廚圖卷
七 舉案齊眉
第四章 亂世食風
一 漿酒藿肉
二 蒓羹鱸膾
三 歲時飲饌
四 仁漿義粟
五 耽酒名士與隱士
六 烹調有術
第五章 美酒盛世
一 盛世燒尾宴
二 選勝游宴
三 胡姬美酒
四 茶道
五 酒中三味
六 以食當葯
七 金樽銀盞
八 分餐與會食
第六章 修身養性
一 酒樓食肆
二 羊大則美
三 毳飯與斫鮮會
四 廚娘本色
五 龍團鳳餅
六 葯膳
七 養身兼養性
第七章 味中乾坤
一 都下食事
二 御筵定規
三 菜系
四 蔬食與素食
五 紅樓飲饌
六 知味者如是說
5.《中國飲食文化》嚴益康
內容: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第三章 中國飲食科學
第四章 中國的食制、食禮和食俗文化
第五章 中國飲食原料與技術文化
第六章 中國飲食審美
第七章 中國飲食風味流派
第八章 中國茶酒文化
附錄一 九十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
附錄二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
『陸』 中國的飲食文化發展歷史
10分並不高哦!
http://bbs.qianlong.com/viewthread.php?tid=1031165
http://www.gz-travel.net/canyin/shiwenhuayanjiuhui/200704/3854.html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filename=HLMZ199903019&dbname=CJFD1999
http://www.jiutai.net.cn/view.php?id=1898
『柒』 古代的飲食著作有哪些
1、清·薛寶辰《素食說略》
本初按類別分為四卷,除記述了清朝末年比較流行的一百七十餘款素食的製作方法之外,書中還充分論述素食的益處。
2、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全書廣收博採,收錄以山野所產的蔬菜(豆、菌、筍、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動物(雞、鴨、羊、魚、蝦、蟹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記其名稱、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間有涉掌故、詩文等。
3、元·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倪瓚,元末隱居於太湖,家有雲林堂,故著此書。全書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書中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匯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
4、明·高濂《飲饌服食箋》
首列序古緒論等專論十五篇,介紹孫真人、黃庭堅、蘇東坡及《酉陽雜俎》等書中有關食養論述;次載各種飲食方二百五十三首,分湯品、熟水、粥糜、粉面、家蔬、野蔬、釀造、甜食、神秘服食、法制葯品十一類,並載錄十八條治食條例。
5、明·吳祿《食品集》
全書收載食物342種,分為谷、果、菜、獸、禽、蟲魚、水七部。每種食物分別介紹其性味、有毒無毒、服食利弊、功能主治、單驗方等內容,還記載了烹制方法、名醫論述、食品別名等。卷末收載與葯性理論有關的論述。
『捌』 中國飲食文化起源、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特徵概述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從食物中獲取的,大地萬物的生靈全部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維持生命。再看這部《閑話中國人》,開頭第一炮便是在大談「飲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算得上是傳統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佔地位之重。
外國人重於情趣,中國人則重於飲食。中國人既然能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國人甚至認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認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來解決。這就是現代中國人對千百萬年前的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文化的認識,這也是書中所說的「泛食主義」。
說到這「泛食主義」,它也包含在飲食文化內,只不過是口語上通過文字來表達的。就像是說人就叫「人口」;謀生就叫「糊口」;職業和工作就叫「飯碗」。干什麼工作就吃什麼飯,就像書中所說的:「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與「吃」扯得上邊。
飲食,說白了也就是吃飯。但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終於深刻的了解了中國人的「吃飯」文化。
何為「吃飯」文化,我想這也只能在中國才尋找得出答案。在中國人看來,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給人食物,請人吃飯,是一種很重的禮儀;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則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須加以回報。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吃飯」文化的基本准則。但在這一來一往,你一席我一頓的過程中,這「吃飯」文化漸漸的變了味兒。中國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豐滿的腰包也閑不住了,開始流行起「請客吃飯」,而「吃飯」文化的基本准則也漸漸成為中國人請客吃飯的正當理由。大家也習慣起這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這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漲了工資,搬了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客吃飯。有人來了要「接風」,送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撮一撮」,沒事也要「聚一聚」。用書上的話總結:中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這飲食飲食,說完了「食」,接著得說「飲」了。
既然說到「飲」,那麼「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
中國人愛喝茶,西方人愛喝酒。「西人飲酒而取其汁,國人飲茶乃取其氣」,這是書上的原話。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中國人品茶則是為了意境。
自古以來,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熱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於陪襯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從這品茶中還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啟迪,從而自古產生那麼多的偉大詩人來「頌」茶。就連這品茶中,還品出了茶術之道。
不單「食」能請,這「茶」也能請。比如這「吃早茶」,則是如今商場上用來談生意的辦法之一。吃早茶不過於排場,但也不過於寒酸,幾疊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決早餐問題,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點「意境」。它也確實比請客吃飯少了一點銅臭味,少了一點利益和關系。
柴米油鹽醬醋茶,廚房中的繁雜瑣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時代中的巨大變遷,歷史中的中國文化。
這本書可謂籠萬物於形內,把生活中最繁雜卻又最簡單的事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讀完此書,必定能領悟到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玖』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本書目錄
一 中國來飲食文自化概述
1 飲食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2 飲食文化的發生和烹調業在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3 中國飲食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4 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現狀和前瞻
二 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
1 舊石器時代烤肉飄香
2 新石器時代炊煙四起
3 夏商周飲食文化初結碩果
三 中國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
1 農業生產躍上新台階
2 食品製造業的新突破
3 漢代的時尚飲食
4 飲食文化著述大量涌現
四 中國七大菜系的形成和發展
1 經濟中心南移
2 七大菜系的形成和發展
五 茶葉和米酒的故鄉
1 茶的起源及其商品地位
2 茶韻悠悠
3 6000多年的米酒世家
4 酒與國民生活
六 與飲食文化密切相關的三個重要環節
1 農業開發
2 生態變遷
3 民族交流
七 飲食文化的兩極世態
1 鍾鳴鼎食與數米而炊的飲食反差
2 文學作品中反映飲食的兩極世態
八 飲食文化向其他文化領域的延伸
1 向文字學延伸
2 向政治哲學延伸
3 向文學延伸
4 向藝術延伸
5 向養生學延伸
6 向宗教延伸
九 對飲食文化貢獻較大的若干歷史人物
1 體現古代飲食文化三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2 為中國飲食文化傾注活水的人物
十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徵和出色的歷史性貢獻
1 飲食文化的特徵
2 中國飲食文化傑出的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