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與科技

歷史發展與科技

發布時間:2021-02-05 09:17:39

㈠ 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原定於1960年5月9日首次進行平洞試驗,但為了更快取得實用導彈彈頭,並集中力量研製氫彈,這次試驗改為測量彈頭威力和性能的大氣層試驗,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時才首次進行平洞核試驗。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試驗取得大量重要數據,對後來的地下核試驗貢獻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試首度在花崗岩內進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試是中子彈的首次原理實驗。這顆驗證彈圓滿成功並為全面突破中子彈技術瓶頸和首次中子彈核試驗打下了基礎,並在時程上反駁了美國對中國「竊取」中子彈機密的指控。

中國在1967年4月選定羅布泊西北的辛格耳為豎井核試驗場,這種方式是地下核試驗的主要類型。1975年4月鑽成深300公尺,直徑2.5公尺的第一口花崗岩豎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時才首次豎井核試驗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氣層核試驗後,後來的中國核試全面轉入地下;包括中子彈和近年的核試,也都採用豎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對科學規律認識不充分,中國有3次核試全部或局部失敗,但比例並不高。

從1964年11月2日起,外國開始記錄羅布泊地震數據,從全球標准化地震研究網和地震聯合研究機構等地震記錄,可獲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和美國國際地震中心報告。90年代中期,美國利用電腦程序一天三次自動訪問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的資料庫,監控中國的核試驗情況。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開始利用商業衛星偵察羅布泊核試驗場,採用多光譜掃描、反射束光導攝像管、地形測繪儀、高解析度照相機、紅外偵察儀器、太空梭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宇航員也進行人工攝影。羅布泊在北部以西約2300公里,曾選擇甘肅敦煌以西,新疆羅布泊以北4個地點,中俄兩國專家都認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區最好。核試驗場分3個區。馬蘭科學城位於試驗場西北,在兩條干線公路交匯點附近是主要指揮所和技術人員居住區。馬蘭西北幾十公里有一個保密研究所,即核試驗中心,三面環山,有一條對外公路。核試驗在試驗場東南方距馬蘭不遠的沙漠中進行。中央分區在馬蘭分區和東南分區之間,是地下核試驗場,但早年也進行過幾次低當量地面核試驗。中央分區又分為3個地下核試驗區;南部試驗區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頭2次地下核試驗就在此進行。這兩次核試驗檢驗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閉技術。這兩次試驗後,平洞核試驗轉移到西部試驗區,這個試驗區的核試驗都是低當量的,在試驗的同時也檢驗了地震武器的試驗數據和核試場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彈的原理性試驗和首次試爆都是在此進行的。東部試驗區是西山之間的一塊低斜坡地,進行深豎井地下核試驗。近年的核試驗有很多在此進行,包括東風-41的彈頭試驗。

㈡ 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從古到今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


(1)四大發明傳入歐洲以後,對歐洲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造紙術、印刷術,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火葯在歐洲的應用與發展,使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衰落;指南針的使用,使西歐人開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開始將世界聯成一個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整體;西歐率先進入近代社會,整個世界在其推動下,逐步從古代向近代演變。(6分)
(2)新式交通工具和電訊器材的出現;運河的修建和輪船的改進;跨洲鐵路的修建;世界通訊網路的形成。(4分)
(3)蒸汽機的發明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發電機和其他電力技術發明的出現,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人類進入信息時代。(6分)
(4)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㈢ 科學跟歷史有什麼關系

科技進步對世界經濟的決定作用
21世紀第一年頭,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大大放慢,使人們為新千年而構想的宏偉藍圖黯然失色.對待世界經濟當前的形勢和未來的走向,樂觀論與悲觀論兼而有之,要從本質上把握它們,有必要回顧歷史,在一個比較寬廣的層面上進行分析,以加深對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
科技進步 決定世界經濟的形成
縱觀歷史,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到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世界市場、從而形成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無不依靠科技進步的作用.近年來出現的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實際上是世界經濟這一概念的延伸,它和世界經濟一樣,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信息傳遞更快、更便捷,促進了全球經濟協調機制的形成.當前國際分工的資源基礎不斷削弱,技術基礎大大增強,科技進步的水平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依據.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發揮各有關國家的技術優勢,一件產品的零部件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國家生產,然後在某國組裝,這說明當代國際分工與協作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空前緊密.受科技進步的作用,當代國際交換的規模、速度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國的生產和消費越來越離不開世界市場.對經濟全球化起巨大推動作用的國際投資近年來迅速發展,這也是因為科技進步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國際投資機會大大增加,並使金融、交通、通訊等行業空前發展,為國際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
科技進步 決定世界經濟的增長
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後,雖然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經濟總量是不斷增長的.僅從1958年算起,全球生產總值由1.2萬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32萬余億美元,增長了近28倍.世界經濟總量的增長,是由科技進步推動的.
二戰前,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是不夠緊密的,戰爭期間和戰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科學對技術的指導作用越來越大,技術對科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沒有量子物理學就沒有現在的電子技術,沒有分子生物學也就沒有現在的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還體現在從科學發現到技術形成的時間大大縮短,科研機構與技術開發機構相互滲透,有的甚至是完全融合在一起.
隨著商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產品創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決定了企業的盛衰成敗.科學、技術、生產之間以及各門科學和各項技術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在西方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現在已達到80%.
科技進步 決定世界經濟的結構
科技進步對世界經濟結構的決定作用,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由於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員和科技活動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作為一個整體,製造業就業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就業比重不斷上升,呈現出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過渡的趨勢;另一方面,佔世界人口7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投入較少,大部分國家還處在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的階段.
科技進步通過影響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和勞動力等生產力諸要素,推動了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以現在的美國為例,信息產業對美國GDP的貢獻不斷增大,已經取代汽車製造業、建築業而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柱.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美國各類產業的各個部門,極大地提高了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使社會分工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美國的收入和就業人口,在第一、二產業中的比重下降,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上升.信息技術替代了一部分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使勞動方式和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導致藍領工人減少,白領階層擴大.信息技術動搖了美國傳統貿易的基礎,增加了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世界貿易結構中科技和服務產品的份額增加.信息技術還影響了美國人的消費方式,使娛樂、教育等消費的比例上升.信息技術所起的這些作用,不僅僅是在美國才有,在其它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也程度不同地存在.
科技進步使勞動力和資金在整個要素中的比例下降,技術和組織要素的比例不斷上升.有研究表明,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投資至少能為社會帶來30%的收益,而新機器設備等有形資本投資只能帶來8%至10%的收益.目前,美國私營和公共部門每年用於研究和開發的支出高達2000多億美元,而聯邦儲備委員會認為這一支出還應該比現在的實際支出高三倍以上.近年來頻繁出現的知識經濟這一概念,實質上是突出科技和管理在生產要素中的作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在提升科技和管理在生產要素中的地位.
科技進步 決定世界經濟的格局
科技進步的快慢,對各國經濟實力的對比,進而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至關重要.現在世界經濟格局是「三足鼎立」,即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實力最強,美、歐、日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是與它們的科技水平相稱的.從總體上看,目前美國的科技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並且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還在拉大;它的大學教育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並仍在以優越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條件從世界各地吸引人才,是人才薈萃之地.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超級大國地位不會改變.
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關系是相互滲透、影響和依存,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居主導地位.世界經濟組織,如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都由它們把持著,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主要由它們來制定,這是由它們的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決定的.盡管發展中國家在資源、勞動力和個別技術上有比較優勢,但由於整體的科技水平較低,要將這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優勢還存在許多困難.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任重道遠.
正確利用科技進步 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帶來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要看到,科技進步總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其作用受到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當美國經濟實現了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增長後,有人聲稱在高技術條件下美國經濟的周期規律已不復存在.誠然,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美國當局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提供了便利條件,一些企業也確實依靠信息技術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但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化的矛盾並沒有解決,只是表現形式有了很大變化,由這對根本矛盾派生出的從信息產業開始的生產過剩,是當前美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事實表明,科技進步本身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科技進步的成果運用不當,也將阻礙經濟的發展.
現在世界上仍有一些人只把科技進步當作自己致富的手段,他們利用科技進步的成果,將自己的富裕建立在別國的貧窮基礎之上,使世界經濟中南北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如果說二戰結束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用槍炮去打開落後國家的市場、掠奪其資源,那麼戰後它們則主要是以科技為武器來達到同樣的目的.近年來,有的發達國家在亞太經合組織中極力推動商品貿易,阻撓技術貿易,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市場,同時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封鎖,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技術壟斷,進而進行經濟壟斷,從發展中國家榨取更多的壟斷超額利潤.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各國經濟協調發展,世界經濟才能發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緩慢,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乃至世界經濟的增長都是非常不利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發達國家憑借自己的科技優勢和以此為基礎的經濟優勢、綜合國力優勢,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只能加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局勢的動盪,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甚至使世界經濟出現大倒退.過去兩次世界大戰都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人類的這一慘痛教訓是應該牢記的.因此,只有公正、和平地利用科技進步的成果,才能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否則只會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
應當看到當前世界經濟不景氣,不是科技進步造成的,而是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制度性因素造成的.世界經濟要走向復甦離不開科技進步.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不僅需要資本的全球化,更需要技術的全球化,一切阻礙科技進步和技術全球化的因素都應該被清除.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作為經濟生活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的發展終將沖破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經濟舊秩序,代之以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盡管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可能較長,但這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㈣ 科技技術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

1、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

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

2、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

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

3、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

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

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

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人類,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消極後果。

例如,科技發展使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計算機的發明便利了我們信息的交流,卻也使得無數青少年陷入非法網路的泥沼無法自拔;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科學與價值的矛盾,它不僅是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各種社會認識和整體實踐的復雜問題。

四、科技價值觀:

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社會是進步的,矛盾推動著社會的前進,我們應該正確看待科學技術發展的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具有的科技價值觀是:

1、充分認識到科技是一柄「雙刃劍」,益處和弊端是相生的,盡可能地多發揮科技的正面效應即創造價值,盡量減少損失。

2、科技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要正確看待它與社會其它因素的關系。

3、科技並不是單向地決定著社會,它同樣也受社會的影響,要解決它的負面效應,就要正確認識科技同社會的關系,要使科技和社會同時進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觀活動的產物,所以應該從根本處做起,即從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總之,科學技術的作用是巨大的,從經濟發展上講它是生產力;從政治上講它是影響力;從社會發展上講它是推動力;從軍事上講它是威懾力。科學技術正以一種空前的威力,向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滲透,全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活。只有對科學技術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單說來,通過科學技術發展經濟與環境能源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㈤ 歷史上自然觀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

正確的自然觀來有利於推進科學技術源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利於人對自然的進一步認識。研究知道原理後,非常好的造不出來先造出來一個一般的,能用的,誰一開始都不是造出來非常好好的,早出來後可以改進提高,這就是科技發展的過程,想要一下子造出非常好的,結果可能是什麼都造不出來了,因為違背事情發展的規律和過程,光想好的,就停留在其他之上,專心與那,而忽視中間的規律過程。

㈥ 論中國歷史興衰與科技發展的關系(字數不限),急用參考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國興則科技興盛提供物質基礎,科技興盛推動內國力發展。國力衰弱,科容技就會失去發展基礎。科技衰落,國家也難以強盛。 但 在中國古代,科技進步對王朝興盛影響不大,因為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而不是工業社會。在現代,科技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

㈦ 歷史與科學的關系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內真實性。歷史容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二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

㈧ 中國科技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㈨ 是戰爭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科技的發展嗎

這只是一方面嘛。主要是因為人類永無盡止的追求更加美好更加便捷的生活。蒸汽機的發回明取代了純手工。電報答機的發明是遠距離通訊成為可能。而電話的發明是在電報的基礎上使通訊便捷更近了一步,往後的無線電聯絡,網路通訊,乃至衛星通訊都是在電報機發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嘛。在說說武器方面的。比如說飛機,飛機的發明無疑是順應了人類自古至今的飛天之夢,而不是因為戰爭才發明的(飛機應用到戰爭是在飛機發明出來的基礎上才被人類用到戰爭中的,從沒聽說過有天才能想到打仗時如果有一個在天上飛的東西往下扔炸彈的情景而發明了飛機)。至於軍艦的發明嘛,主要是歐洲人的功勞了,歐洲人探險精神可嘉啊,自己的地盤呆膩了想要開辟新的大陸,而要發現新大陸則要飄洋過海,沒有堅固的船是無法想像的,而在船上安裝大炮則是為了抵禦海上的老鼠(指海盜)和搶地盤(比如葡萄牙跟西班牙,荷蘭與西班牙,英國與荷蘭)
由於不是正統科班出生,講的比較老百姓。

與歷史發展與科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