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超級計算機發展歷史3000字
我國計算機研製工作起源於1956年制定的《全國年科技規劃》。同年9月中科院籌建計算技術研究所。1957年秋季決定以蘇聯M-3型計算機資料為藍本,由中科院計算所與北京有限電廠合作研製計算機。1958年8月完成生產調試,該機由800根電子管、2000個氧化銅元件、10000個阻容元件組成,分裝400個插件,插入3個機櫃。由於氧化銅元件性能不穩定,後改用鍺二極體。全機於1959年3月開始試算。不久,計算所三室成功地為該機配置了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從以磁鼓作存儲器時的每秒30次提高到每秒1800次。1959年8月1日投入運行,可執行短程序。738廠共生產了38台,並改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供各單位使用。
中國超級計算機歷史
世界上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誕生於1946年,中國電子計算機的科研、生產和應用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的。1956年,周總理親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就把計算機列為發展科學技術的重點之一,並籌建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誕生。
以邏輯電路器件作為標志,到目前為止的電子計算機可以分為四代。此外還有「第五代」即人工智慧計算機和「第六代」即生物計算機的說法。每一代計算機,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術工藝要求更高,價錢也更便宜。中國科學家研製從第一代到第四代計算機的工作,幾乎貫穿於整個毛澤東時代。
第一代計算機採用電子管。美國研製出第一代計算機用了4年(1943-1946,標志: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的ENIAC),而中國通過學習蘇聯的技術,僅用3年就完成了(1956-1958,中科院計算所的103機),並生產了38台。
第二代計算機採用晶體管。美國從第一代計算機進入第二代計算機花了9年時間(1946-1954,標志:貝爾實驗室的TRADIC),中國用了7年(1958-1964,標志: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即國防科技大學前身的441B機),生產了約200台。
第三代計算機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這段發展過程美國用了11年(1954-1964,標志:IBM公司的IBM360),中國用了7年時間(1964-1970,標志:中科院計算所的小規模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11機」)。
1965年,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在上海誕生,僅比美國晚了5年。在此後的歲月里,盡管國外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但這一領域的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階級,發揚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國早期的半導體工業,掌握了從拉單晶、設備製造,再到集成電路製造全過程,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和豐富的知識,相繼研製並生產了DTL、TTL、 ECL等各種類型的中小規模雙極型數字邏輯電路,支持了國內計算機行業。當時具備這種能力的國家除中國外,只有美國、日本和蘇聯。
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研製起步於60年代。到目前為止,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主要從事大型機的並行處理技術研究;第二階段,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從事向量機及並行處理系統的研製;第三階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從事MPP系統及工作站集群系統的研製。經過幾十年不懈地努力, 我國的高端計算機系統研製已取得了豐碩成果,「銀河」、「曙光」、「神威」、「深騰」等一批國產高端計算機系統的出現,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具備研製高端計算機系統能力的國家。
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研製,以前蘇聯當時正在研製的БЭСМ-II中型計算機為藍本,中科院計算所、四機部(15所)、七機部(706所)和總參56所的科研人員與北京有線電廠(738廠)密切配合,於1959年9月完成研製任務。104電子管計算機有22個機櫃,主機、電機組機房各佔地200平方米。全機共用4200個電子管,4000個鍺晶體二極體。字長40二進位,內存使用直徑2mm的環形鐵淦氧磁心體,容量為4096字,機器時鍾頻率500KHz,運算速度每秒約一萬次浮點運算,運行功率為100千瓦。1958年10月完成部件生產,1959年4月完成調試。 104機共生產了7台。為使計算機產業化,保證整機配套,60年代中期,全國建立了11家計算機主機和外部設備廠,職工人數1萬3千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貴州、黑龍江、山東、江蘇等地。1970年之前,僅738廠就生產了18種類型的174台晶體管計算機。
我國在研製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同時,已開始研製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8年7月,中科院應用物理所王守武與林蘭英等人,研製出我國第一根硅單晶;並開始籌建我國第一個晶體管廠——中科院109廠,從事鍺高頻晶體管的批量生產。該廠為計算所研製109乙型晶體管計算機(浮點32二進制位、每秒6萬次),提供了12個品種、14.5萬多隻鍺晶體管。
1964年3月,二機部(主管核工業)提出要在1967年底前,使用約20萬次的大型計算機。3月20日,中科院計算所在109乙型基礎上,開始研製109丙計算機。1967年4月,完成機器調試,開始進行試算,8月進行驗收鑒定。該機所需硅晶體管和鍺晶體管,由109廠和公安部遼河實驗工廠生產。109丙機是六十年代中期我國自行設計的比較成熟的大型計算機,字長48位,平均運算速度每秒11.5萬次。在國內首次採用了自行研製的匯編語言和BCY演算法語言,並建立了管理程序。該機共生產兩台,為用戶運行了15年,有效算題時間10萬小時以上,在我國核武器研製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國防科工委譽為「功勛計算機」。
"銀河"系列超級計算機
在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寬敞明亮的機房裡,矗立著一個紅黃兩色相間的大機櫃。這就是我國自行設計和研製的第一台每秒運算速度達億次的超級計算機——「銀河—I」。它的誕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獨立設計和研製超級計算機的國家。
研製「銀河」超級計算機的難度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當時文革剛結束,國家百廢待興,我國氣象部門急需巨型機做中長期天氣預報,航空航天部門急需超級計算機以減少昂貴的風洞實驗經費,石油勘探部門急需超級計算機進行三維地震數據處理。有一個部門租用了外國一台中型計算機,卻要由外方控制使用,算什麼題目都要交給人家,中國人不得進入主控室。為了研製新一代導彈核武器,必須進行大量的數值計算和模擬來計算核武器的殺傷效能等等數據,顯然不能再靠手搖計算機+人海戰那麼幹了。
1975年10月和1977年秋,時任國防科工委主任的張愛萍上將先後兩次指示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對巨型機研製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國防科工委於1977年11月14日向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呈交了「關於研製巨型機」的請示報告,黨中央和中央軍委11月26日就批准了國防科工委的報告。1978年3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專門聽取了關於計算機發展情況的匯報,明確由國防科工委系統承擔億次機研製任務,張愛萍將軍為該機命名「銀河」。
國防科大的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1958年「哈軍工」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由於歷史原因,1966年「哈軍工」退出軍隊序列,1970年學院主體南遷長沙,更名長沙工學院,直至1978年才變更為國防科技大學。面對小平同志的信任與重託,時任國防科大計算機研究所所長的慈雲桂教授立下軍令狀。
1983年12月4日,是我國計算機技術發展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我國自行研究與設計的第一台億次巨型計算機提前一年研製成功,通過鑒定;它的誕生標志著我國計算機技術水平踏上了一個新台階。
"神威"系列超級計算機
1996年為加強我國高端並行計算機系統的研製,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開始了神威系列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的研製。1999年神威系列機的第一代產品——神威Ⅰ型巨型機落戶北京國家氣象局,系統峰值為3840億次浮點運算,該機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於此同時,為順應國際潮流他們還同步開展了神威「新世紀」集群系統的研製。現已成功推出A、P兩個系列的「新世紀」集群系統,其中A系列採用Alpha21264處理器,P系列採用Intel Xeon處理器,兩款的最大規模均可擴至千餘節點。目前該系統已廣泛地應用於石油、物探、生物、氣象和材料分析等各個領域。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計算機領域悄悄地孕育著一場革命,傳統的向量機發展受到了限制,大規模並行機悄然問世。金怡濂教授敏銳地洞察到這一新的發展趨勢是實現中國計算機跨越發展的一次重要機遇。與此同時,機遇也落到了他的身上,他擔任了國家重點工程———「神威」巨型計算機系統的總設計師。
金怡濂教授當即提出了一個我國超大規模巨型計算機研製的全新的跨越式的方案。這一方案不僅當時在國內尚無先例,而且把巨型機的峰值運算速度從每秒10億次跨越到每秒3000億次以上,跨越了兩個數量級。在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召開的「神威」機研製方案論證會上,許多人對此方案表示驚訝、懷疑,甚至反對,提出繼續搞比較保險的傳統機型。金怡濂力排眾議:「不挑戰就會失去競爭的機會,不突破就沒有中國巨型機的崛起。」經過他的精闢分析,與會專家最終通過了他提出的總體方案。實踐證明,這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跨越,闖出了一條中國巨型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展道路。
氣象預報是超級計算機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在神威Ⅰ型機上運行的「集合天氣預報系統」採用了32套原始數據,輸入計算機進行運算,然後得出32個結果,再運用氣象學的知識和統計的規律,在這個結果群里,找出可能性最大的未來天氣的情況。以往10天的天氣數值預報,在百億次機上運算大約需要640小時,等預報結果出來時,就已經不是「預報」了。利用「神威」機進行運算,則只需要8小時。
「神威」機的另一項重要的應用就是石油勘探。要開採石油,必須鑽井。打一口井耗資巨大,差不多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如果選擇的鑽井地點有偏差,那麼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就會全部浪費,損失巨大。因此提前的精確測算格外重要。
在認為可能的地方進行人工爆破,然後搜集爆破後的反應,記錄它的反射弧,把這些數據送到計算機上進行處理,地質專家再根據得出的結論分析石油的分布。應用「神威」機後,可以明顯提高分析面積和准確程度。
「神威」機在石油領域的另一個重要應用是「油藏模擬系統」。類似大慶那樣的老油田,油采出來還要注水平以衡壓力。現在地下還剩下多少油,也是需要大量的計算。用普通的工作站,可能要算一個月才有結果,而為了提高准確度,一套程序要算好幾遍。一次就要一個月,顯然達不到要求。用了神威機之後,由一個月變成了一個星期,現在變成了幾個小時。
"深騰"系列超級計算機
90年代末以生產個人電腦和伺服器著稱的聯想集團,也加入了研製高端計算機系統的行列,且一鳴驚人。2002年由該集團研製的運算速度超過每秒萬億次浮點運算的「深騰1800」高端計算機系統在北京中關村誕生。它是我國第一台由企業研製開發的萬億次級計算機產品,標志著國內大型IT企業開始進入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研究開發。在當年11月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計算機TOP500排行榜中,「深騰1800」以每秒1.046萬億次浮點運算的實測性能排在第43位,這也是我國企業生產的高端計算機系統首次入圍TOP500。此外,該集團還於1999年和2000年分別推出NS10000及NS20000高性能伺服器集群系統,同期從事高性能集群系統研究的還有清華大學和上海大學等單位。1999年由清華大學研製的「探索108」大型群集計算機系統及高效能網路並行超級計算機THNPSC-1問世,其最高浮點計算速度達到每秒300億次;2000年由上海大學研製的集群式高性能計算機系統——自強2000-SUHPCS在上海誕生,其峰值速度為每秒3千億次浮點運算。
中國超級計算機譜系表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銀河」系列
銀河-Ⅰ1983年 運算速度每秒 1 億次
銀河-Ⅱ 1994年 運算速度每秒 10 億次
銀河-Ⅲ 1997年 運算速度每秒 130 億次
銀河-Ⅳ 2000年 運算速度每秒 1萬 億次
天河一號 2010年 運算速度每秒 2507萬億次(2010年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世界第一)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曙光」系列
曙光一號 1992年 運算速度每秒 6.4 億次
曙光-1000 1995年 運算速度每秒 25 億次
曙光-1000A 1996年 運算速度每秒 40 億次
曙光-2000Ⅰ 1998年 運算速度每秒 200 億次
曙光-2000Ⅱ 1999年 運算速度每秒 1117 億次
曙光-3000 2000年 運算速度每秒 4032 億次
曙光-4000L 2003年 運算速度每秒 4.2 萬億次
曙光-4000A 2004年 運算速度每秒 11 萬億次
曙光-5000A 2008年 運算速度每秒 230 萬億次
曙光-星雲 2010年 運算速度每秒 1271 萬億次(世界第三台達到千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
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中心——「神威」系列
神威-Ⅰ 1999年 運算速度每秒 3840 億次
神威3000A 2007年 運算速度每秒 18 萬億次
神威藍光 2010年 運算速度每秒 1100 萬億次 (我國第一台全部採用國產CPU的超級計算機)
聯想集團——「深騰」系列
深騰1800 2002年 運算速度每秒 1 萬億次
深騰6800 2003年 運算速度每秒 5.3 萬億次
深騰7000 2008年 運算速度每秒 106.5萬億次
深騰X 在研 運算速度每秒 1000 萬億次
Ⅱ 我國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回研製成功答我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
1974年研製採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
1985年6月中國第一台IBM PC兼容微型計算機長城0520CH研製成功,其後長城、聯想、方正等公司紛紛推出國產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中心研製出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
1995年曙光推出第一台大規模並行處理機曙光1000
1997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銀河—III;
1997—1999年曙光推出具有機群結構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
1999年神威I研製成功;
2000年曙光推出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2001年中科院研製第一款通用CPU—」龍芯「晶元。
Ⅲ 我國計算機的發展史
1956年,國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將「計算技術的建立」列為緊急版措施之一,並籌建中國科權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該所分別於1958年和1959年研製出我國最早的計算機一103小型數字計算機和104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我國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研究始於1965年。國防科技大學先後於1983年和1992年研製成巨型機銀河:和銀河h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於1995年研製成大規模並行計算機曙光1000;長城計算機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研製的0520機是國內最早的國產微型計算機。我國的微型計算機的裝機量已從1978年的500台猛增到目前的幾百萬台。在中文信息處理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目前計算機應用已深入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廣度和深度仍在不斷拓展和提高。
Ⅳ 什麼是超級計算機它在國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所起的作用談談我國超級計算機的發展的情況
超級計算機(chao ji ji suan ji):能夠執行一般個人電腦無法處理的大資料量與高速運算的電腦。其基本組成組件與個人電腦的概念無太大差異,但規格與性能則強大許多,是一種超大型電子計算機。具有很強的計算和處理數據的能力,主要特點表現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種外部和外圍設備及豐富的、高功能的軟體系統。現有的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大都可以達到每秒一太(Trillion,萬億)次以上。
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於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是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體現,它對國家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超級計算機是國家科研的重要基礎工具,在地質、氣象、石油勘探等領域的研究中發揮關鍵作用,也是汽車、航空、化工、制葯等行業的重要科研工具。
Ⅳ 我國計算機的發展現狀
國從年開始研製第1代計算機。1958年研製成功第1台電子管小型計算機103計算機。1959年研製成功運行速度為每秒1萬次的104計算機,這是我國研製的第1台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其主要技術指標均超過了當時日本的計算機,與英國同期已開發的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相比,也毫不遜色。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開始研製和生產第2代計算機。1965年研製成功第1台晶體管計算機DJS-5小型機,隨後又研製成功並小批量生產121、108等5種晶體管計算機。
我國於1965年開始研究第3代計算機,並於 1973年研製成功了集成電路的大型計算機150計算機。150計算機字長48位,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主要用於石油、地質、氣象和軍事部門。1974年又研製成功了以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的DJS系列計算機。
1977年4月我國研製成功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從此揭開了中國微型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我國的計算機發展開始進入第4代計算機時期。如今在微型計算機方面,我國已研製開發了長城系列、紫金系列、聯想系列等微機並取得了迅速發展。
在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性能計算機技術及應用水平已成為展示綜合國力的一種標志。1983年由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的銀河-I號億次運算巨型計算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1台億次運算計算機系統,該系統的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巨型機的空白,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研製巨型機的國家之一。1992年研製成功銀河-Ⅱ號十億次通用、並行巨型計算機。1997年研製成功銀河-Ⅲ號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該機的系統綜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國家選作軍事裝備之用。1995年5月曙光1000研製完成,這是我國獨立研製的第1套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1998年,曙光2000-I誕生,它的峰值運算為每秒200億次。1999年,曙光2000-Ⅱ超級伺服器問世,其峰值速度達到每秒1117億次,內存高達50GB。1999年9月神威-I號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並投入運行,其峰值運算速度達到每秒3840億次,它是我國在巨型計算機研製和應用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標志著我國繼美國、日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3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近幾年來我國的高性能計算機和微型計算機的發展更為迅速。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於2003年歲末推出了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商品化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它採用2192個主頻為2.4GHz的64位處理器,運算峰值達每秒10萬億次,位居世界高性能計算機的第10位,進一步縮短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與世界頂級水平的差距。2002年9月,我國首款可商業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2位通用高性能CPU龍芯1號研製成功,標志我國在現代通用微處理設計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2005年4月,我國首款64位通用高性能微處理器龍芯2號正式發布,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僅為3~5W,已達到PentiumⅢ的水平。我國的微機生產近幾年基本與世界水平同步,誕生了聯想、長城、方正、同創、同方、浪潮等一批國產微機品牌,它們正穩步向世界市場發展。
Ⅵ 超級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computer),通稱電腦,簡稱計算機(computer),是現代的一種利用電子技術和相關原理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電腦可以分為兩部分: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第一台電腦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通用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以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為信息技術。人們把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新出現一些新型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Ⅶ 超級計算機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超級計算(Supercomputing)」這一名詞在1929年《紐約世界報》關於「IBM為哥倫比亞大學建造大型報表機(tabulator)的報道」中首次出現。是一種由數百、數千甚至更多的處理器(機)組成的,能計算普通PC機和伺服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復雜課題的計算機。
把普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做成人的走路速度,那麼超級計算機就達到了火箭的速度。在這樣的運算速度前提下,人們可以通過數值模擬來預測和解釋以前無法實驗的自然現象。
自1976年美國克雷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運算速度達每秒2.5億次的超級計算機以來,突出表現一國科技實力的超級計算機,堪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高科技寵兒,在諸如天氣預報、生命科學的基因分析、核業、軍事、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大展身手,讓各國科技精英競折腰,各國都在著手研發億億級超級計算機。
對巨型計算機的指標一些廠家這樣規定:首先,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平均每秒1000萬次以上;其次,存貯容量在1000萬位以上。如美國的ILLIAC-Ⅳ,日本的NEC,歐洲的尤金,中國的銀河計算機,就屬於巨型計算機。巨型計算機的發展是電子計算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它的研製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程度,體現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實力。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研製運算速度達幾百萬億次的超級大型計算機。
某些分布式運算把叢集超級運算推至極限。例如SETI@home計劃現在平均有667.716 TeraFLOPS運算能力。2009年4月,Folding@home聲稱擁有超過8PFLOPS運算能力。GIMPS運算能力也高達18TFLOPS。Google的搜尋引擎系統Google server farm總處理能力界乎於126及316TFLOPS之間。Tristan Louis估計這個系統等於32000至79000台雙2 GHzXeon電腦。 由於散熱問題,Google的搜尋引擎系統應該屬於網格運算。
新一代的超級計算機採用渦輪式設計,每個刀片就是一個伺服器,能實現協同工作,並可根據應用需要隨時增減。單個機櫃的運算能力可達460.8千億次/秒,理論上協作式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的浮點運算速度為100萬億次/秒,實際高性能運算速度測試的效率高達84.35%,是名列世界最高效率的超級計算機之一。通過先進的架構和設計,它實現了存儲和運算的分開,確保用戶數據、資料在軟體系統更新或CPU升級時不受任何影響,保障了存儲信息的安全,真正實現了保持長時、高效、可靠的運算並易於升級和維護的優勢。
Ⅷ 簡述我國計算機的發展概況
我國從1957年在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在我國兩彈試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
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以後又推DJS-140小型機,形成了100系列產品。
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採用Z80,X86和6502晶元研製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
中國計算機取得的成就: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並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系統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晶元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騰」伺服器,龍騰伺服器採用了「龍芯-1」CPU,採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發的伺服器專用主板,採用曙光LINUX操作系統,該伺服器是國內第一台完全實現自有產權的產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揮重大作用。
2003年,百萬億次數據處理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一次刷新國產超級伺服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高性能產業再上新台階。
Ⅸ 中國巨型機的發展
巨型機研究帶給我的啟示
《光明日報》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怡濂
金怡濂 1929年9月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56~1958年在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進修電子計算機技術;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獲二○○二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超級計算機又叫巨型機,是計算機中速度最快、性能最高、規模最大的一類計算機。要把我們國家高科技搞上去,離開巨型機是很困難的。
計算機速度的提高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把元器件的頻率速度提上去;再一條路就是採用一些並行的措施,採用多機系統。這道理是很簡單的,一台機器不夠,兩台,兩台不夠十台、一百台、一千台,甚至上萬台。就跟人的工作是一樣的。一個人工作幹不了就兩個人干、一百個人干、一千個人干,當然並不是很多人簡單集合起來就行。必須有一個高速度的互聯網路,把幾百台、幾千台計算機連在一起,讓所有的計算機能夠互通消息,有組織、有調度。有了這些條件,這一群計算機就可以聯合工作了。
在20世紀50年代,周總理主持制定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12年規劃。當時是非常重視計算機,提出要加快發展。我們在1958年就造出了第一台計算機,1959年就造出了第一台大型電子計算機。後來很快就從電子管計算機跨越到晶體管計算機。前期我們發展還是比較好的。撥亂反正以後,1978年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迎來了科學技術的春天。從那時候開始,巨型機就開始起步,而且發展非常快。20世紀90年代以後,巨型機進入了快車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神威」計算機就是在這時提出來的。回想這段歷史,確實感慨萬千。
我記得一件事給我很深的刺激,大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急需一台超級計算機。當時要購買巨型機是很困難的,因為西方國家對我們實行禁運。經過了種種談判,我們花外匯買到了一台計算機。但是人家還要有一個條件,要有兩個專家來監督我們使用這台計算機,許干什麼,不許干什麼,要他來監督。專家有一個小房子,中國人是不準進的。這件事對我們搞計算機的人來說,大大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心,刺痛了我們。我們也深感自己沒能為國分憂。所以,我體會,關鍵的部位,我們要下決心自己開發,要讓我們的計算機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我工作的50年裡有兩點體會。一是在學校里必須要打好基礎。我在蘇聯學計算機的時候,計算機是每秒一萬次,占的地方大概是一百多平方米。而現在一台微機每秒幾億次,就一點大。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技術全要從學校學到是不可能的。我在清華大學的時候就沒有學過計算機,也不知道計算機是個什麼內容。主要靠學校給你的基礎知識,給你的工作能力。第二點是要培養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我在清華讀書時,有個教授叫閔乃大。他講的課理論是很深的,公式一寫兩黑板。但是他每次講完課以後,他就問學生一個問題,說你抓住了概念沒有。這給我很大啟示,不管這個問題多麼深奧、多麼復雜、公式多麼長,最重要的是你要抓住它的本質。
Ⅹ 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情況
是的 中國人的自豪
據新華社電記者從曙光公司獲悉,中科院計算所與曙光公司正在研發的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曙光6000」,將首次採用國產通用處理器龍芯作為核心部件。
據了解,曙光高性能計算機目前一直使用進口的英特爾或AMD的處理器,其中,中國首款百萬億次計算機「曙光5000A」使用的就是AMD公司的四核皓龍處理器。
曙光公司總裁歷軍告訴記者,「曙光6000」很可能會使用採用65納米工藝製造的四核龍芯處理器。目前四核龍芯的流片已經完成,即將進入量產階段。
歷軍表示,雖然單個龍芯的計算能力與英特爾及AMD目前的主流產品相比較弱,但由於高性能計算機採用了大量的龍芯進行並行計算,所以整個「曙光6000」的性能不會減弱。「曙光6000」大規模採用龍芯,是龍芯產業化的重要一步。
曙光公司董事長、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院士表示,「曙光6000」有望在兩年後研製成功。屆時國產高性能計算機將實現兩大突破:一是採用國產CPU,技術上已無障礙,龍芯的應用將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二是高性能計算機現有的機群體系結構將在千萬億次時代實現改變。另外,「曙光6000」除了超強計算能力,它還擁有超高密度、超高性價比、超低功耗以及超廣泛應用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