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甯氏的起源問題
一、姓氏起源
據史載,甯氏為康叔(姬封)的後裔,《左傳全譯》道:"甯氏出自衛武公,至甯喜為九世,並做衛卿,故言九世之卿族"。年齡時衛國國君衛武公(姬和),將其子季亹分封於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其後代以甯為氏,來源於姬姓。
二、郡望堂號
甯氏是衛國三大宗族之一,從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連任醫生職位,有「九世卿族」之說。並一度支配朝政,衛獻公曾體現「政由甯氏,祭則寡人。」後來甯喜被殺,甯氏在衛國之勢盡失。
但另有一位重要歷史人物甯戚,與管仲配合幫手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其後代在齊魯漸成望族,堂號「齊郡堂」。
三、遷徙漫衍
「甯」與「寧」雖均是以邑為氏,卻有所差別,由於寧姓還有另外一支組成。所以學者們主張嚴格區分這兩個姓氏,不宜混為一談。甯氏的另一支源於蒙古,元代蒙古將領忙哥鐵木爾擁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衛,數代皆顯宦。元末明初,常德甯氏遷居寧鄉、長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B. 寧氏很少見,姓寧的歷史名人有嗎
1、寧戚
寧戚(生卒年不詳)(應作甯戚,「寧」氏系後世訛傳),春秋衛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時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現代甯(寧)姓始祖,衛國(今河南衛輝)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齊桓公拜寧戚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2、寧調元
寧調元(1883—1913),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仙霞,號太一,筆名有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湖南醴陵人。1904年加入華興會,次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創辦雜志,鼓吹反清革命,遭清政府通緝,逃亡日本。萍瀏醴起義爆發後,回國策應,在岳州被捕,入獄3年。
出獄後赴北京,主編《帝國日報》。1912年初在上海參加民社,創辦《民聲日報》。後赴廣東任三佛鐵路總辦。二次革命期間來滬,參與討袁之役。後赴武漢討袁起義,二次革命失敗後,寧調元不幸被捕,1913年9月25日在武昌英勇就義,年僅30歲。其詩篇激昂悲壯,風格沉鬱,作品多寫於獄中,著有《太一遺書》。
3、寧成
南陽穰(今河南鄧州)人,西漢酷吏。貪暴殘酷,武帝時任內史,後畏罪解脫歸家。再起為關都尉。人說:「寧成治,如狼牧羊。」他任濟南都尉時,執法十分嚴厲。後來任關都尉時,出入關的人都哀嘆:「寧見乳虎,無直寧成之怒」。後來寧成辭官回鄉經營,居然也大富大貴,家族昌盛。
4、寧越
(生卒年待考),中牟人(今河南中牟)。著名戰國時期周朝大夫。寧越家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太辛苦,便問朋友說:「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呢?」他的朋友說:「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散失年,就不用再辛苦種田了。」
寧越說:「那麼,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十五年,應當有所成就吧。」果然,寧越從此刻苦讀書十五年,因為品學兼優,周王室的成公就聘他為老師。終於實現了他的志願。
5、寧喜
又稱寧子、寧氏,謚悼子,寧殖之子。著名春秋時期衛國卿大夫。衛獻公姬衎三十~三十一年間(公元前547~前546),寧喜擔任衛國卿大夫。早在周靈王十三年(衛獻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衛獻公被寧喜的父親寧殖驅逐出國。
到了周靈王二十五年(衛獻公三十年,公元前547),逃亡在外的衛獻公派使者悄悄告訴執政上卿寧喜:「苟返,政由寧氏,祭則寡人。」於是,寧喜遂設計謀殺了衛殤公姬秋,迎衛獻公返衛國。
當時,老子的弟子、著名政治家文子聽說此事後就尖銳地指出:「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他用「舉棋不定」的圍棋術語來比喻寧喜在政治上的優柔寡斷,指出其必因此而亡。
C. 寧姓歷史名人有誰
1、寧戚
寧戚,春秋衛惠公時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現代甯(寧)姓始祖,衛國(今河南衛輝)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齊桓公拜寧戚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傑出的政治家管仲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2、寧喜
又稱寧子、寧氏。謚悼子,寧惠子(姬姓,名殖)之子。春秋時期衛國卿大夫。衛獻公三十~三十一年(公元前547~前546)在衛國任卿大夫。衛獻公復位後厭惡寧喜恃傲專權,於是在衛獻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6年)借大夫公孫免余之手殺死了寧喜,並將其陳屍於朝。
3、寧悌原
一名寧悌原,世稱寧諫議,欽江縣人,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44年)出生於欽江縣。 出生宦海門第,寧氏家族在當時的欽廉地區為顯族,能以中原文化教導蠻夷,開化族民。在南朝梁至唐初的一百多年間,寧氏「五世七刺史」。曾祖為廉州刺史,父封諫議大夫。
唐武後永昌元年(689年)會試考取進士,又參加宮廷賢良策試,當時應試者有1000多人,以成績優異排名第九,官授秘書省校書郎。武後時授職校書郎,後累次升遷為諫議大夫。睿宗時,積極參與國事諫議,其見解深得睿宗賞識。唐玄宗時,原悌以諫議大夫兼修國史。
4、寧成
西漢酷吏。南陽郡穰縣人。景帝時,先後任濟南都尉、中尉。因貪暴殘酷,宗室豪傑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徙為內史。後畏罪解脫歸家,在家鄉放高利貸,購陂田千餘頃,役使貧民數千家,致產數千金,從騎數十。
約公元前124年,義縱從河內調任南陽太守,聽說寧成在南陽家中閑居,等到義縱到達南陽關口,寧成跟隨身後,往來迎送,但是義縱盛氣凌人,不以禮相待。寧成也被株連有罪,至於孔姓和暴姓之流的豪門都逃亡而去,南陽的官吏百姓都怕得謹慎行動,不敢有錯。
5、寧完我
寧完我(1593—1665年),字公甫,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清朝初期大臣。後金天命年間,投降努爾哈赤,隸漢軍正紅旗。久預機務,遇事敢言。歷任內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謚號文毅。雍正年間,入祀賢良祠。
寧完我。是明末遼陽的邊民,清太祖天命年間,寧完我投降了後金。投降初期為穎親王薩哈廉做事,隸屬於漢軍正紅旗。天聰四年,清軍攻克了永平,後金命寧完我與滿達海一起到永平宣諭安撫民眾。接著又跟從清軍攻克了大凌河並招撫察哈爾,因功被授為世職備御。
D. 姓氏甯與寧的區別,兩個姓應該不通用吧
「甯」雖然是「寧」的異體字,但是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姓。
甯氏起源於公專元前770年春秋時代,衛武屬公將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分封給兒子季亹,後代以邑為氏,從而繁衍成「甯」氏一脈。
甯氏在2800年歷史長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家族保存的書籍、族譜、碑刻,一直用的「甯」。《百家姓》中也只有「甯」姓,而沒有「寧」姓。
寧(寧)氏則起源於明末清初,入關的滿族寧古塔氏、寧爾佳氏改漢姓為「寧」,形成滿族寧氏。在文字改革時,滿族寧氏都簡化成「寧」氏。
E. 甯氏刊物字輩排名表安徽阜陽我爺爺是國字輩我爸爸是克字輩,我是成字輩,我下面是什麼輩,急
你好:
貴族族譜始創清康熙時,甯世簪創修族譜,字輩「若大繼文南,光內國克承傳,容尚寶毓爾家,學道永其年」,今已六修。故你應是承字輩而非成字輩。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另外,你可參考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link?url=UekV9uPNp6__98-9h_t7auzCtRETo-
F. 甯在清朝是什麼地方
甯與繁體字的「寧」相通,作為地名,通常前面有一個主詞,如「海寧」、「濟寧」、「江寧」、「南寧」等。單獨的「甯」不是地名。清代江寧(南京)有時簡稱「甯」。
G. 中國有多少人是姓甯的
甯氏】姓氏「甯」字辨析
甯氏,為古老顯姓之一,擁有二千八百多專年歷史。但自屬50年代實施「簡化字」以來,「甯」一直被誤為「寧」,且延續至今,積重難返。今特此發文辯證,以求正本清源,恢復甯姓之本義。
一、甯氏的起源:
據史載,春秋時衛國國君衛武公(姬和),將其子季亹分封於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其後代以甯為氏,來源於姬姓。
甯氏是衛國三大宗族之一,從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蟬聯大夫職位,有「九世卿族」之說。並一度把持朝政,衛獻公曾表示「政由甯氏,祭則寡人。」後來甯喜被殺,甯氏在衛國之勢盡失。但另有一位重要歷史人物甯戚,與管仲共同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其後代在齊魯漸成望族,堂號「齊郡堂」。 二、甯字的寫法:
「甯」作為姓氏,有 「 」、「寗」兩種寫法。《篇海類編
H. 寧氏宗祠的江西蓮花縣
關於寧姓(也作甯)起源
公元前770年,進入春秋時代。衛國十世君武公,將其幼子季亹(wěi)封於邑治,食采於甯,厥後子孫以邑為氏,此乃甯姓起源。時值衛武公43年、周平王元年,距今已近2800年歷史。
甯氏的血緣歸屬,源於姬姓,出自周族。遠祖康叔乃周文王第九子,周族始祖後稷為黃帝之玄孫。甯氏只有這一個祖源,其它二源、三源之說,經稽考證實都不成立。
據戰國《世本》和晉代杜預《世族譜》載,甯氏先姐世系為:季亹—頃叔—文仲跪—穆仲靜—莊子速—武子俞—成子相—惠子殖—悼子喜。甯氏系衛國公族,七世襲爵為卿,而九世卿族,皆名其流也。
關於寧氏宗祠--達孝堂
江西蓮花縣神泉鄉甯氏「達孝堂」宗祠,已有幾百年歷史,是「蓮邵系」的『蓮』支祖居地。「蓮」的始祖甯時發(1163-1243),南宋光宗時出知吉州,卜居江西蓮花神泉。後裔播散於贛西、湘東等地,入湘的分支逐漸融入「三陽系」,睦族聯宗稱為「蓮邵系」。
神泉鄉集市中心約100米處有一很是宏偉的寧氏宗祠,大概有幾百年歷史了。宗祠的木雕技術非常高深,整座宗祠以巨大的木材為梁.各類木雕裝飾.宗祠內有天井兩座。造型別致的閣樓與精巧的側門。更讓人叫絕的是石刻藝術.蓮化盛產有牛筋狀的青石板,這種石板一般藏在地下,質地非常堅固,一般無法拿鐵錘擊碎。宗祠內的青石雕刻隨處可見,木柱的鼓形底座門洞兩側台階正大門豎有八處青石對聯,上面刻有標準的隸書碑文。
宗祠整體呈中軸對稱分布,庭寬約50米長約220米高12米。飛檐精緻,青磚牆面,兩側設有下水溝,是難得一見的古代宗祠。宗祠前是一個廣場,是寧氏第三代妻陳姓氏的墓地。半圓形朝南,全以青石板覆蓋。主墓碑呈宮妃帽狀,碑面刻有文字。據傳,很多人在夜間看到過冢中現祥光。每年清明時分,周邊宗親紛紛前來祭拜,甚為熱鬧。寧氏後裔環祠而居,共有族人2000餘。達孝堂是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寧姓宗祠之一。
另外,神泉地處羅宵山脈,山清水秀,尤其是海拔千米的棋盤山,雲霧繚繞,古木竹林,勁松澗泉,陳毅元帥當年游擊斗爭時就居於此處.
路線:火車到萍鄉市,出站改乘到蓮花縣城的汽車,約1個小時;縣城車站下車及換神泉鄉的班車,約40分鍾到達神泉集市,下車100米處的小山坡就是宗祠了.另外,還可以坐計程車,30元到達神泉.飛機可以直接飛到南昌,南昌到萍鄉上午有特快列 車,4小時到達.
住宿:蓮花縣城賓館較多,最好的縣賓館約120元,其它的約60元/天;神 泉鄉沒有招待所,寧姓宗親可免費接待.住在當地經濟條件寬裕的宗親家裡.當地人好客,食宿費用全免.
旅遊:神泉的山水可盡情欣賞,全免費,當地最有特色的菜餚是血鴨和 家雞,還有上好的臘肉與竹筍干.口味偏辣.包一輛計程車整天約 200元,可以帶你到棋盤山地湧泉以及寒山古森林等地.
I. 關於甯氏的起源問題
【尋根溯源】 甯姓來源有四:1、春秋時衛大夫甯俞之後。2、出自姬姓。據《姓氏急就篇·注》及《姓氏考略》所載,文王之子衛康叔之後有衛成公,成公封其子季?於寧邑(今河南修武),子孫以邑為氏(實與?相矛盾,甯俞為衛成公時忠臣,成公不可能把一地封於兩人,與古制不符)。3、出自嬴姓。據《元和姓纂》所載,甯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甯公,支庶以諡為氏。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清滿洲八旗姓甯古塔氏、寧佳氏等均有改為寧姓者;今滿、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 甯俞。即甯武子,春秋時衛國人,衛文公、成公時大夫。成公無道為晉所攻,失國奔楚、陳,卒為晉侯所執。甯俞不避艱險,周旋其間,卒保其身,而濟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甯俞機智果敢,忠心耿耿,故後世甯姓尊甯俞為其得姓始祖。【繁衍播遷】 甯姓發源於春秋時衛國之寧邑,得姓不久,便風光顯赫,見諸史冊者有甯俞(甯武子)及其子甯相,甯殖(甯惠子)及其子甯喜(寧悼子),甯速(寧莊子)等均為衛大夫,另有被放逐於秦的衛國大夫甯跪,這樣寧跪子孫和秦甯公之支庶便在陝西相融合,另甯戚仕於齊,子孫便落籍山東。戰國時,有周威王師、趙國中牟(今屬河南)人甯越,秦時有魏(今河北臨漳)人寧昌,東陽(今安徽天長)人寧君,西漢時有東平亢父(今山東濟甯)人甯壽,南陽穰(今河南鄧州)人甯成,東漢有朝歌(今河南淇縣)人甯季,廣漢(今屬四川)人甯叔。這些史實表明,在兩漢時寧姓已分布於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黃河中下游省份,並有進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晉南北朝時,甯姓曾繁盛於今山東濟南一帶,故後世寧姓有以濟南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這一時期的寧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有避亂南遷進入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連祖國西南端的廣西也有了寧姓人家的足?。隋唐兩代,寧姓名人再次多見於史冊,一改魏晉南北朝時期沈頓的局面,使寧姓發展呈現新局面。兩宋以後,甯姓人南遷者漸漸多起來,並逐漸播遷於廣東、福建。明初,山西寧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山東、河北、北京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寧姓進入山海關以北繁衍生息,並有四川、廣西之寧姓入遷雲貴。張獻忠屠川後,有湖南、湖北之寧姓填四川。清康乾年間以後,山東、河北、河南之寧姓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吉林等地,並有閩粵沿海之甯姓入居台灣,山西之寧姓入遷內蒙,陝西之寧姓進入甘肅。如今,寧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吉林、陝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之寧姓約佔全國漢族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J. 江西贛州108姓氏宗祠有甯氏嗎
江西贛州108姓氏宗祠是沒有這個姓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