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美國互聯網發展歷史

美國互聯網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5 09:03:13

⑴ 國外中小型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階段劃分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開始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在SAGE系統中把遠程距離的雷達和其他測控設備的信息經由線路匯集至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處理與控制。世界上公認的、最成功的第一個遠程計算機網路是在1969年,由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組織研製成功的。該網路稱為ARPANET,它就是現在Internet的前身。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了網路的雛形。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第四階段: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⑵ 求助,請問有人知道詳細的有關於美國互聯網金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嗎感謝!!!

網路銀行: 1995年SFNB成立,宣布了全球第一家網路銀行誕生。SFNB在1995-1998年間,充分發揮網路銀行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幾個月內擁有6000多萬美元的存款。但後來由於經營上存在問題,公司一直未獲盈利。在1998年被加拿大皇家銀行以2000萬美元收購了其除技術部門以外的所有部分。在被收購後,SFNB轉型為傳統銀行提供網路銀行服務。
網路券商: E*Trade於1992創立後不久,就趕上了美國第二波傭金降價潮,並成為美國傭金價格戰的先驅。隨著E*trade的興起,網路券商行業經歷了快速的整合和發展,包括嘉信理財和TD Waterhouse都開始進入網路券商領域。
網路保險(放心保): INSWEB公司1995年2月成立,隨後很多保險公司都開始設立自己的網站。網路保險主要第一種通過代理模式,與保險公司業務合作,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且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第二種則為網上直銷模式。
網路基金銷售: Paypal成立於1998年12月,1999年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是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於2007年達到峰值,規模接近10億美元。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基於宏觀金融環境的變化,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收益也直線下跌。
網路借貸: 截至2013年4月2日,美國兩家主要的P2P借貸平台——Prosper和Lending Club,各自促成了4.47億美元和15.21億美元的貸款。從天時來看,Zopa和Prosper都是在2005年成立的,Lending Club則成立於2007年,這幾家公司成立之初正好碰上了Web 2.0的興起和2008年金融危機,前者提供了P2P借貸產生的可能性,後者則是P2P借貸成長的助推器。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2013年美國P2P借貸的規模將會達到50億美元。
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
金融互聯網——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
現有金融體系通過採用通信、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金融服務的自動化、信息化和科學化,提高內容效益,增加銷售渠道。金融互聯網化還是在原有的金融框架內對金融傳統業務實施電子化,對傳統的金融消費模式並沒進行顛覆式的改造。比如電子銀行、網路證券、網路保險和網上基金銷售等。
電子銀行
電子銀行分為三種業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電話銀行。其中網上銀行的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依賴於互聯網的無形的電子銀行,即「虛擬銀行」,以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安全第一銀行為代表。這種銀行沒有實際的物理櫃台作為支持,一般只有一個辦公地址,沒有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採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與客戶建立密切聯系,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第二類就是現有的傳統銀行利用互聯網開展傳統的銀行業務交易服務,實際上是傳統銀行業務在互聯網上的延伸,目前是網上銀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採取的網上銀行發展模式。富國銀行是這類網上銀行的佼佼者。
Novantas發布的2010年美國網上銀行交易情況的調查發現,近年來,大量美國用戶在處理銀行日常交易時選擇網上銀行渠道,而不再選擇櫃台交易。2010年選擇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轉賬業務、查詢賬戶結余、購買銀行研究產品的用戶比例分別從2005年的34%、44%、46%急劇增加到67%、76%、77%。
網上交易業務逐漸取代櫃台交易的趨勢比較明顯,主要原因至少有三點:其一是網上銀行更節約時間成本,也不受傳統銀行固定營業時間的限制;其二是網上銀行相對傳統銀行櫃台交易,收費更低,為用戶節約交易成本;其三是客戶在網上銀行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網路證券
網路證券又叫電子券商,指證券公司通過互聯網建立線上商業模式,從而實現有償證券投資資訊、網上證券投資顧問、股票網上發行、買賣與推廣等多種投資理財服務。
美國網路證券採取的是網上折扣券商模式,即自由傭金制度下的美國模式,這源於1975年美國廢除了固定傭金制度。目前美國網上券商交易模式按照差異化服務可以分為Etrade模式、Charles Schwab模式和Merrill Lynch模式。
美國從1975年開始實行浮動傭金制度,之後傭金率一路下行。美國股市的交易傭金根據交易通道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網上交易、電話交易以及由經紀人協助下單。不同的交易通道,經紀商收取的交易傭金也是不一樣的。
收費標准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每單交易收取固定的傭金,不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高低;一般來說,每單交易傭金不超過10美元。另外一種是收費模式,為每單固定傭金外加百分比傭金,在這種收費標准下,就要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等情況。
網路保險
網路保險是通過互聯網開展保險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的行為,包括保險產品的服務信息、網上投保、承保等保險業務。保險公司看重渠道開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造了傳統的保險營銷模式,也催生出一批同時兼備保險業特性和互聯網基因的保險電商,包括全球最大的保險電商Insweb、交互性最好的網上保險站點Quicken Insurance、網上保險直銷站點Electric Insurance等。
當前比較成熟的保險電商主要採用兩種運營模式:代理模式和網上直銷模式。
代理模式:採用這種模式的保險電商多通過龐大的網路輻射能力獲得大批潛在的理想客戶,同時與適合的、知名的保險公司結成緊密業務合作關系,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獲得規模經濟的效益。該模式多由第三方建立平台,集中大量詳細、可比性高的產品價格,形成保險超市。
網上直銷模式:該模式多以傳統保險公司官網的形式出現,主要作為傳統銷售渠道的補充和輔助藉此增加產品銷售。模式缺點是維護成本比較高、難以進行不同公司產品之間的比較,因此難以獲得較高的公眾點擊率。
目前,美國基本上所有的保險公司均實現了電商化,保險電商的市場規模占整體保費收入的30%以上。
在線理財
在線理財,是指理財者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通過網路平台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進行理財。在線理財具有時間掌控靈活、選擇范圍廣、產品更新速度快等特點,相較傳統的櫃面理財產品,在線理財不受銀行或保險公司工作時間的影響,客戶可自行了解感興趣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在時間、地域選擇上有很大的優勢。
網上理財的代表公司包括全球最大的網上理財交易公司嘉信理財、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支付工具PayPal,以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者之一、傳統證券經紀公司轉型代表美林。其中PayPal是eBay旗下公司,它於199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從而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
美林公司成立於1885年,在2008年被美國銀行收購之前曾是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也是全球並購交易頂尖級顧問公司。公司從1999年開始在網上經營業務,推出廉價網上交易,實際上就是對傳統服務方式的創新,使得網上交易和傳統服務很好融合,進而投資人可以選擇最符合個人需求的金融服務。
網路貸款
通過互聯網解決個人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對傳統貸款渠道銀行由於成本、風控、流程等原因導致信貸盲區的嘗試,大幅降低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利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替代民間金融。主要運營模式有P2P網貸、眾籌和網路小微信貸等。

⑶ 互聯網發展史的90年代

⑷ 互聯網先是哪個國家研發的,是美國嘛

是美國。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網際網路或音譯網際網路、英特網,是網路版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權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World Wide Web),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單獨提起互聯網,一般都是互聯網或接入其中的某網路,有時將其簡稱為網或網路(the Net)可以通訊,社交,網上貿易。

⑸ 中國互聯網現狀究竟相當於美國哪一年

我問自己這個問題很久了。我隱隱約約的感到,我們好似正在中國上演了美國互聯網的1995 – 1998年的歷史,而不是大家所期望的「與世界同步」。我所看到越來越多的現象指向這個結論。其實,這個話題提出的本身就很不嚴密的,如此復雜的一個問題,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做出統一的結論不可能,所以沒有和大家討論的必要。但是一些細節還是可以注意到的。
大家講互聯網是一個中國和美國保持同步的一次的機會。因為信息的快速傳播,我們有了一種同步的假象:美國大會,小會,
blog
,媒體上的概念,當天就可以在中國被關注;矽谷新興的應用,要不了一個月,我們就有了復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業模式,同時在迅速被復制。。。最近的blog
, SNS, audioblog, podcast等等的火熱,就是有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備,只欠東風。而這最最重要的東風呢?恰恰是中美互聯網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來的。這東風就是用戶。
互聯網用戶數量
2005年的CNNIC報告,中國一周平均每周使用互聯網至少1小時的網民有9400萬,占總人口的10%以下。美國的互聯網用戶
,經過了15年的發展,總算穩定在了70%左右。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的上網用戶的絕對的數量,對門戶以及流量驅動的網站產生的效果或許和美國一致,(門戶網站和美國的同步崛起是個例子),但是更多新興的網路應用,互聯網相對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會性軟體,如果周圍的朋友都不上網,一個人加了朋友,又有什麼用處呢?IT圈子裡這個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興起,大家談論的話題最熱的,還是blog本身。劉勇所說的例子說,在blog和SNS裡面的用戶,關注的都是Yahoo推出360,而利物浦登頂冠軍杯這樣的新聞卻尋不到蹤跡,就可見一斑了。
新增用戶我的朋友開發了網站,問我意見。我說現在的用戶基數太小,不足以形成規模。他們告訴我,我們等。等到中國用戶達到3個億的時候,我的網站也就成功了。我卻說:千萬不要等,在過去的6個月里,
中國互聯網民新增了700萬。這迅速增長,新用戶超越老用戶的時段,恰恰是中國互聯網稍縱即逝的黃金時代,是一旦錯過,就再也找不回來的確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時期,這一點,很像美國95年到98年的互聯網歷史。
舉例:1996年,
在中國,這樣的神話也在上演。PCHOM
E.NET的李鍾偉知道這個訣竅。從2000年開始(未確認)他和電信合作,在上海安裝ADSL,安裝人員都要當著新用戶的面訪問一下PCHOME
忘了本的IT圈內人士,比如我
還記不記得第一次上網的樣子?還記不記得你到知道後退按鈕需要多長時間?右鍵打開新窗口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網幾個月後經高人指點才學會的?Google是什麼時候聽說的?最終搞清楚伺服器是什麼概念,伺服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統轉化為URL的地址,又花了幾年?做過個人主頁嗎?是在第一年就會的嗎?這些,就是我們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萬互聯網用戶的現實。
是笑話,更是現實
新用戶的湧入導致互聯網的設計要考慮到新的用戶,才能有真正大的發展空間。有些事情講起來像是笑話,更是現實。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聯網用戶調查,美國的用戶在1994年的時候,只有10%的用戶會拖動右邊的滾動條
,瀏覽第一屏看不到的內容,而絕大多數,90%的用戶,打開一個網站,就以為看到了全部,而不會線下滾動。這1994年美國的互聯網的現實,從宏觀上來說,和當今中國的互聯網現實很接近,在中國,在2005年,這個比例不見得比1995年的美國高太多(沒有數據支持,我隱約覺得)。
雅虎起家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網址站。雅虎的流行,是在美國新網民大量湧入的時期;Yahoo!的流行,「瘋狂張貼」的廣告策略立下了汗馬功勞,好似中國的「紅桃K」。中國的互聯網的現實,就像美國的1995到1998年。有人告訴我,中國會輸短消息的人遠遠大於會用鍵盤的人。我沒有核實數據,但覺得很有可能。3點6億的手機用戶遠大於與9400萬的互聯網用戶,基數就大得多。手機上面ABC在一個按鍵上,而電腦鍵盤上A為什麼和B隔那麼遠?光在鍵盤上找到一個字母已經不易,就不要說敲出一個單詞;更不要說,中國年紀稍微大些會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我習慣了盲打
,寫字反而不習慣了,這正應了一句話:做IT的,已經不是正常的人了。更要命的是,周圍的人都不是正常的人,我們以為世界就是我們所在的世界,腦子里的想法,設計出來的東西,都是給不正常的人用的。。。這是很危險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對電腦一竅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軟體做得很成功。這不是技術的力量,而是對用戶和市場了解的力量。中國的互聯網是滑鼠用戶遠遠大於鍵盤用戶。這個世界很奇妙

⑹ 美國沒有歷史嗎如果美國沒有歷史手機電腦互聯網是怎麼發動的二戰沒有美國

美國當然抄有歷史,1783年,美國擊敗了英軍,成功在北美肚裡。由此,開啟了美國。
在開始的階段,美國很弱小,一直都在北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在技術上領先,一戰中,美軍以軍火起家,開始擁有更強的實力。
最終,在二戰中,擊敗了德國和日本的聯盟,同時,實際上瓦解了英法老牌國家的殖民體系。
由此,美國和蘇聯,開始進入冷戰時期,同時,引領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電腦,手機,互聯網,的確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漸漸出現的科技產品。
當然有歷史,但就如上述所說,十分短暫。

⑺ 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及影響

1974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項目署(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開發了TCP/IP協議,定義了在電腦網路之間傳送信息的方法。這一協議於上世紀80年代初被世界廣泛採用,成為互聯網的核心。

1986年,美國建設了第一個互聯網骨幹網。1994年前後,隨著WEB技術等互聯網技術的發明,第一代互聯網全面成熟,也給世界互聯網的領先者——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促進了美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的繁榮。

1989年,我國正式開始了互聯網建設,但因為種種原因,進展遲緩。1994年,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建設為代表,我國互聯網建設進入加速期,先後建成了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和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四大骨幹網。

1998年,CERNET的研究者在我國第一次搭建了IPV6試驗床。2001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並通過驗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2003年,國務院批復了由發展改革委主導的8部委「關於推動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有關工作的請示」,隨後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NGI項目開始實施。

1994年4月20日中國教育科研網(NCFC)與美國NCFnet直接聯網,這一天是中國被國際承認為開始有網際網路的時間。

在20世紀九十年代才真正顯露崢嶸的網際網路,是本世紀人類社會向著資訊時代發展所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它的歷史作用已經超過了本世紀許多重大發明(如電子管、電視、雷達、半導體、電晶體、電腦、積體電路、微機以及人造衛星等)。網際網路從原來美國國防部冷戰時期的內部試驗網路Arpanet到美國教育科研機構的互聯網路,走過了緩慢的過程;自從1993年WWW站點主頁測覽器發明以來,發展到現在的國際互聯網僅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然而,其目前的規模和發展的速度卻是令人始料不及的。1993年互聯網的用戶僅為幾十萬人,而現在是網際網路在全世界180多個國家擁有大約1.3億個用戶,連接在網際網路上的主機約為3000萬台,PC機約為一億台。更為驚人的是,其目前的發展勢頭和速度絲毫未減。據美國電腦工業年鑒公司公布的報告說:

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今年底估計將達2.59億。據這家公司估計,1999年年底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最多的10個國家依次是:美國(1.1億)、日本(1800萬)、英國(140萬)、加拿大(1330萬)、德國(1230萬)、澳大利亞(683萬)、巴西(680萬)、中國(630萬)、法國(569萬)、韓國(568萬)。所謂網際網路使用者是指那些在辦公室和家庭每周都使用網際網路的成年人。預計到2000年其全世界的用戶可超過3億,屆時會有將近一億台主機和2.3億台PC連接在網上。2002年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將上升到4.9億,2005年可達7.65億。

浩瀚的資訊資源、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以及強大的多媒體功能,使越來越多的人都已經感受到網際網路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及其對傳統觀念的沖擊。正是由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才迫使人們開始思考建立真正的資訊高速公路??高速、寬頻資訊網路以滿足用戶對通信通道帶寬和能力日益增長的需求。
中國網際網路的現有格局
中國電腦互聯網已形成骨幹網、大區網和省市地區網的三層體系結構。中國骨幹網是由5家經政府批准成立,擁有獨立國際通道,各自在全國平行建一級網的「一級互聯網服務商」(ISP)。它們是:

1.中國公用電腦互聯網(CHINANET)。

2.金橋網即吉通通信(CHINAGBN),已形成一個以衛星為主幹的互聯網,有四個獨立國際出口,在全國已建I00多個衛星小站,有300多家非個人用戶。

3.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聯網的國內高校已 100多所,已建成用64kbPA、DDN專線連接全國八個大區網路中心的主幹網。

4.中國科技網(CSTNET),是面向科技用戶、科技管理及其他有關政府管理部門的全國性主幹網路。

5.聯通公用電腦互聯網(UNINET),面向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和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至1998年12月底,骨幹網已覆蓋全國各省會城市,網路節點遍布全國230個城市。

各省、市正在根據本地用戶的需求和計畫,加快省網、市網建設,全國已有20個省市的省、市網開通向用戶提供服務,其他省。市均處於規劃、建設之中。國務院及各部委局辦、各省市均已成立了資訊中心,建成各類資料庫1038個,gov.cn的政府功能變數名稱1470個,其中720個政府部門以WWW伺服器向社會提供服務。
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及帶寬容量情況
據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CNNIC)公布,截至1999年6月30日,我國上網電腦數共146萬台,上網用戶達到400萬人,分別是1998年統計數量的1.95、1.90倍。CN功能變數名稱共29045個,是1998年統計數量的1.58倍,其中北京10661個,占總數的36.71%,繼續位居首位,廣東。上海分別佔14.97%、7.73%,居第二。第三位。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政府城名(.gov)已達1663個,較功能變數名稱的平均增長率58%高出11個百分點,達69%,這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政府上網工程」的收效。我國WWW站點數約9906個,是1998年統計數量的1.89倍。據美國電腦工業年鑒公司估計,今年底全球線民數我國排位第八(630萬人)。

目前我國國際線路的總帶寬容量是241M,是1998年統計數量的1.68倍,其中中國公用電腦互聯網 CHINANET為 195M。中金橋資訊網CHINAGBN為18M、中國聯通互聯網為12M、中國科技網 CSTNET為8M、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 CERNET為8M,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有連接。
ISP和ICP的情況
中國直接從事互聯網資訊服務的從業者已達數萬人,加上原有資訊採集、資料庫人員已近百萬。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169)的注冊用戶有53萬,中國電信的公用電腦互聯網(163)的注冊用戶為98萬。

中國現在共有160餘家民營ISP,基本上是從一級服務商租用線路來經營網際網路的接入服務,但目前以ISP、ICP兩種業務混做的居多。比較知名的中文網站主要有搜狐、新浪、網易、國中網。上海熱線、瀛海威、悠遊、Chinabyte等等。

1998年12月,四通利方公司並購海外最大的華人中文互聯網「華淵資訊(Sina Net)」,首開通過國際並購尋求快速發展的先例。並購後,四通利方形成在中國、中國台灣、美國三地的三個網站、一個集團的經營模式。同年,中文搜索引擎「搜狐」網站的總裁張朝陽被評為全球500位元數字精英之一。今年4月6日,根海威與北京電報局簽約聯合發展,中國電信提供線路資源和網路平台,瀛海威發展用戶與資訊資源。在全行業人氣大升即將扭虧為盈的背景下,4月8日前述8家ISP宣布了結盟。
我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前景
如果網際網路流量每半年翻一番,我國到2000年底網際網路上網用戶將達到近3000萬戶,如果速度為每年翻一番則將於2002年達到3000萬戶。這個數目與今天行動電話和VCD用戶數目相近。屆時網際網路將對我國社會文化,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有3000萬戶的用戶群,網際網路將成為有重大影響的新的媒體。由於它是雙向交換式媒體,在某些方面它的作用將會超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單向媒體。網上廣告,購物,電子商務將會飛快發展,網際網路將成為政府和民眾溝通的重要渠道。網際網路虛擬專網(VPN)將取代租用專線DDN成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連網的主要手段。遠端教育,遠端醫療將非常方便——這將形成一個每年幾千億元的市場。網際網路的發展將帶動從基礎網路建設到內容製作,資料庫建設的整個資訊化建設以及新一代網路通信設備製造產業的發展。

前幾年被認為最寬頻綜合數位業務網(B-ISDN)的基本技術SDH和ATM,目前受到了基於互聯網協定(IP協定)的寬頻分組交換網路(寬頻IP網)的強烈挑戰。美國政府下一代網際網路計畫(NGI)和正在實施的第二代網際網路(Internet2)計畫,已經確定把寬頻IP網作為基礎。加拿大去年底也開始實施基於這一技術的全國先進光學網路計畫CANET3。這一技術的特點是,基礎傳輸網採用密集波分復用技術的全光網,基於IP協議的分組交換技術取代傳統的電路交換技術。和目前的技術相比,它可以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數十 Gbps至數千 Gbps,即每秒數百億位至數萬億位),而又成十倍地降低資料傳輸成本,是最具潛力的新一代網路技術。由中國國際網路通信有限公司負責的「中國高速互聯骨幹網——寬頻IP網示範工程」已進人實質性運作階段,其基本內容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廣電總局。鐵道部、上海市共同聯合,利用廣播電視、鐵道等部門已經鋪設的光纜網路,連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建設我國先導示範性的寬頻IP網路中國高速互聯網路(CAINET)骨幹網。此項目預計建設期為1~1.5年,試驗運行期1.5~2年。這一專案將建成一個高速率、低價位的資料通信示範骨幹網。

⑻ 互聯網的發展對美國的影響

互聯網(INTERNET,又譯網際網路、網際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專的國際屬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是指將兩聯網,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
1995年10月24日,「聯合網路委員會」(FNC:TheFederalNetworkingCouncil)通過了一項關於「互聯網定義」的決議:「聯合網路委員會認為,下述語言反映了對『互聯網』這個詞的定義。
『互聯網』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統:
1.通過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邏輯地鏈接在一起。這個地址是建立在『互聯網協議』(IP)或今後其它協議基礎之上的。
2.可以通過『傳輸控制協議』和『互聯網協議』(TCP/IP),或者今後其它接替的協議或與『互聯網協議』(IP)兼容的協議來進行通信。
3.以讓公共用戶或者私人用戶使用高水平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關的基礎設施之上的。」
這當然是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互聯網。這個定義至少揭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互聯網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聯網上的每一台主機都需要有「地址」;最後,這些主機必須按照共同的規則(協議)連接在一起

⑼ 簡述美國互聯網歷史,成就。急求!!!!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⑽ 國際互聯網路的歷史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認識到需要允許在不同計算機用戶和通信網路之間進行常規的通信。這促使了分散網路、排隊論和封包交換的研究。1960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項目署(ARPA)出於冷戰考慮建立的ARPA網引發了技術進步並使其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中心。1973年ARPA網擴展成互聯網,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國和挪威計算機。
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提出TCP/IP協議,定義了在電腦網路之間傳送報文的方法。1983年1月1日,ARPA網將其網路核心協議由NCP改變為TCP/IP協議。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幹網路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運營。1995年隨著網路開放予商業.互聯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路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種商用X.25網路。
網路世界透過超文本協議連結成一個廣大虛擬空間。
1990年代,整個網路向公眾開放。1991年8月,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創立HTML、HTTP和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幾個網頁之後兩年,他開始宣揚其萬維網(World Wide Web)項目。在1993年,Mosaic網頁瀏覽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學術和技術的互聯網上穩步增長。1996年,「Internet」(互聯網)一詞被廣泛的流傳,不過是指幾乎整個的萬維網。
其間,經過一個十年,互聯網成功地容納了原有的計算機網路中的大多數(盡管像FidoNet的一些網路仍然保持獨立)。這一快速發展要歸功於互聯網沒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聯網協議非私有的特質,前者造成了互聯網有機的生長,而後者則鼓勵了廠家之間的兼容,並防止了某一個公司在互聯網上稱霸。
互聯網的成功,可從「Internet」這個術語的混淆窺知一二。最初,互聯網代表那些使用IP協定架設而成的網路,而今天,它則用來泛指各種類型的網路,不再局限於IP網路。一個互聯網(internet,開頭的「i」是小寫字母)可以是任何分離的實體網路之集合,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網路。而互聯網(Internet,開頭的「I」是大寫字母)專指美國的前身為ARPA網、使用IP協定將各種實體網路連結成此單一邏輯網路。

閱讀全文

與美國互聯網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