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背景
背景:
政治: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國企業、國內企業等內對我國環境破容壞變得更加嚴重,人民生活水平想得到進步的提高,我國經濟能夠進步發展,時代要求必須要實現人與自然協調。因此,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以及根本方法:統籌兼顧。與此同時,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們最根本的利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充分說明了,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為人民謀福利的,是為人民服務的。
經濟: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當中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它促進了我國經濟進一步邁向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並且使「綠色GDP」觀念逐步的深入人心。
文化:科學發展觀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同時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這一理論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步升華,對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❷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
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科學發展觀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是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進人21世紀後,我國面臨的仍將是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環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努力取得發展的主動權。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
❸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是前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所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在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上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第二,全面發展觀。
第三,協調發展觀。
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發展歷史
2003年4月15日,胡錦濤在廣東視察時首次提出:「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同年7月28日,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的工作會議上又一次比較完整地提出了:「要更好地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這被認為是科學發展觀一詞的首次出現。
2003年10月14日,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並提出了「五個統籌」。該次會議將胡錦濤的講話精神寫入最後決議,科學發展觀概念得到了完善,並正式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之一。
其後,中共中央迅速組織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2004年2月29日,在研究班的結業式上,溫家寶要求全黨「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將科學發展觀提高到全黨「統一思想」的高度。
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就科學發展觀發表講話,「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堅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將科學發展觀提到與「三個代表」並列,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對科學發展觀最完整、最全面的闡述。
2007年11月21日,科學發展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被寫入黨章。
2008年9月開始,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從2008年9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時間,在全黨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第一批:2008年9月開始,2009年2月基本完成。包括:中央和國家機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機關;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政協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人民團體機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機關;中管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
黨中央、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央直屬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管理的事業單位,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事業單位。
第二批:2009年3月開始,2009年8月基本完成。包括:市(地、州、盟)、縣(市、區、旗)黨政機關;市(地、州、盟)、縣(市、區、旗)人大、政協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人民團體機關;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師、團機關;中央企業;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企業,市(地、州、盟)直屬企業事業單位;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
第三批:2009年9月開始,2010年2月基本完成。包括:鄉(鎮)、街道;村、社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基層單位;中小學校;未參加第二批活動的企業、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等。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上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如何全面認識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背景擴展閱讀:
如何落實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速度,並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這樣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第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快社會發展,努力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第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要站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第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第五、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
第六、堅持改革開放。統籌推進各方面改革,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處理好內需與外需、利用外資與利用內資的關系,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第七、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❹ 如何認識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1、繼承了馬克思主義
第一,把經濟發展作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的首要任務,是馬克思主義以一貫之的一個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還繼承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堅持並發展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進一步拓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借鑒了國外的有益經驗
毫無疑問,我國基本的經濟、政治制度,與經濟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都有本質的區別。但在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和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點。因而這兩類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是有警示和啟示作用。事實上,這些經驗和教訓對科學發展觀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
在我國歷史優秀文化中,以人為本或類似以人為本的思想屢見不鮮。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等,古已有之。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與我國古代社會樸素的以人為本思想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社會的共同利益,而且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說來,二者是統一的。
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
1、在理論方面,概括地說,「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個命題包括三層意思:
(1)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它集中體現了作為唯物論基本要求的實事求是,具體說來,就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基本國情;
(2)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於它集中地反映了作為辯證法的主要內容之一的主要矛盾,具體說來,就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3)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集中體現,在於它概括地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如何分配發展成果這樣一些有關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2、在實踐方面,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基礎理論和總綱。所以,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理論一個歷史性的重大發展。
❺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
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
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科學
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
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科學發展觀
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
於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
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
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進人21世紀後,我國
面臨的仍將是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環
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
來思考,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努力取得發展
的主動權。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
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我國社會主義建
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
狀況和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
❻ 簡述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以及其指導意義
形成背景: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2.我國在新內世紀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容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重要內容: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指導意義。1.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注意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3.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戰略思想。
❼ 怎樣認識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首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思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強調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同時,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此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十七大報告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
其次,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以上這些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它表明,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時期。我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要適應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最後,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就。但是,由於一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致使世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有的國家走了一條先發展、後治理的路子,為解決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問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有的國家由於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後,導致發展質量不高、後勁不足;有的國家則出現了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盪等問題。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而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要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總結世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它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吸收了當今世界各國在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上取得的積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