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松崗的民俗風俗有哪些
松崗碉群,位於馬爾康縣松崗鄉,共有四座,兩座在直波村寨旁,另兩座在河對回面的山樑上。建於清代中葉答。
直波村的兩座為八角碉,相距50米,石塊合泥砌成,內有木製樓梯,內呈圓形,外面呈八角形。南碉內徑8米,每角兩測邊長2.05米,牆厚0.95米,調高29米,共7層。北碉內徑8.5米,每角兩測邊長2.15米,調高24.7米,共6層。第二層開一門,據傳內有地道與河流相連。
位置:位於馬爾康縣松崗鄉
2. 熟悉松崗和沙井的朋友進來一下
打的就說到廣深高速廣州入口,講價大概四五十蚊雞,狠一點的可以砍到二三十,一般是順風車,呵。坐公交2蚊雞到沙井汽車站,再打十五兩十蚊的或者幾蚊雞三輪、摩托到剛才的地方
3. 深圳沙井鎮有哪些村
截至2015年8月,沙井街道下轄壆崗、新橋、新二、上星、上寮、黃埔、蚝一、蚝二、蚝三、蚝四、辛養、萬豐、沙一、沙二、沙三、沙四、東塘、衙邊、共和、步涌、後亭、民主、沙頭、和一、大王山、沙企、馬安山、茭塘、沙井,29個社區。
沙井街道位於深圳市西北部,地處北回歸線以南,西瀕珠江口的伶仃洋,東鄰光明新區公明辦事處,南靠福永街道,並隔茅洲河與東莞市長安鎮交界,北與松崗街道相連。2014年,沙井街道總面積60平方公里。
(3)松崗沙井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沙井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位於深圳市西北部,珠江口東岸,東鄰光明新區公明辦事處,南靠福永街道,西瀕珠江口,並隔茅洲河與東莞市長安鎮交界,北與松崗街道相連,是「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廣東省教育強鎮」、「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素有「蚝鄉」之稱。
沙井街道有歷史風貌較為完整的古村落4個,有永興橋、沙井曾氏大宗祠等古建築100餘處。
沙井街道2004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的沙井金蚝節是廣東省旅遊節的重要節慶活動。
粵劇粵曲在沙井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並且是沙井最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和「非遺」項目之一,在沙井街道還開展有粵劇文化節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井街道
4. 深圳的歷史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回答者:水薇星 - 舉人 四級 10-5 12:20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歷史文獻記載 深圳市的歷史可分為4個時期:
歸附時代
歸附時代(即未獨立建縣時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區域的百越部族,稱為「南越部族」。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進行開發,這時屬於南海郡的深圳,便納入中國的版式圖,也融合了中原文化。東晉咸和6年,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其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帶,郡治在寶安縣。隋朝開皇10年,東官郡被廢,寶安縣改屬廣州,到唐朝至德2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從南頭遷往東莞。宋朝期間,深圳不但是中國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而且是食鹽產區,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這里出產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的防禦性衛所組織。稍後,在南山半島又設立了南頭寨,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中國出使南洋,艦隊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方可成行。
建縣時代
建縣時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義,在東莞守御千戶所基地進行擴建,建立新安縣治。范圍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區,經濟上以產鹽、種植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清朝初期,為防鄭成功及明代遺民在沿海進行抗清活動,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有2/3的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後至康熙23年始復原界。
縣境分割時代
縣境分割時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使新安縣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即咸豐10年11日,新安縣的九龍半島也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即光緒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又將新界租給英國,為期99年。此後,新安縣原有的3076縣,縣治仍在南頭。抗戰時期,南頭在日本南侵下淪陷,寶安縣政府遷往東莞縣。當時的深圳雖然成為日治區域,卻有支威震南疆的東江游擊縱隊在山嶺活動。全國解放後的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便將寶安縣治東遷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於這一帶水澤密布,田邊又有一條大水溝,故取名深圳。
建市時期
建市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發布38號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內把深圳建設成為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建設成為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建設成為新型的邊境城市。3月,中央和廣東省委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惠陽地區和省委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直屬省領導。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4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搞好特區建設,並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從此,深圳正式定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頒發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對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10月,廣東省委宣布恢復寶安縣建制,同時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與廣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包括財政計劃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7月,全國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決議,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訂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1992年撤消寶安縣建制,設立深圳市寶安、龍崗兩個市轄區,於1993年1月1日正式掛牌。1998年設鹽田區,3月30日掛牌辦公。
現有羅湖、福田、寶安、龍崗、鹽田、南山6個市轄行政區,24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福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10月7日成立。區政府駐深南中路田面。全區總面積78.8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紅嶺路與羅湖區相連,西至車公廟工業區與南山區相連,南臨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接寶安區。轄園嶺、南園、福田、沙頭、梅林、華富、香蜜湖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7.7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5.8萬人。
羅湖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特區城市開發較早的商業中心區。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1日成立。區政府駐文錦中路。全區總面積74.2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鹽田區,西至紅嶺路與福田區相連,南臨羅湖橋與香港毗鄰,北連龍崗區。下轄黃貝、蛟湖、南湖、桂園、翠竹、筍崗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7.99萬人。
南山區
位於深圳市經濟特區部。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4日成立。區政府駐南頭。全區總面積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線為119.4平方公里,二線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內伶仃島和大鏟島),行政區域東至車公廟工業區與福田區相 連,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與寶安工相連,南臨香港。轄沙河、西麗、南頭、南山、粵海、招商、蛇口7個街道辦事處 。總人口44.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0.8萬人。
鹽田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東部。該區於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區政府駐沙頭角鎮。全區總面積67.36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連,西接羅湖區,南連香港新界,北接龍崗區。下轄沙頭角鎮,梅沙、鹽田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6萬人。
寶安區
位於深圳市西北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政府駐新安(原寶安縣城)。全區總面積733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龍崗區,南連南山區、福田區、西臨伶仃洋,北靠東莞市,深圳機場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岩、龍華、觀瀾8個鎮和新安、光明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4.2萬人。
龍崗區
位於深圳市東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與寶安區同時建制。區政府駐龍崗,全區總面積940.9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連羅湖區、鹽田區及香港,西接寶安區,北靠惠州市、東莞 市,大亞灣核電站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布吉、平湖、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鵬、南澳10個鎮。全區總人口9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6.8萬人。
深圳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春風沐浴,往日的老城區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氣勢非凡的「地王」,綿密林立的高樓大廈,大街上、商場內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華燈初上時那絢麗奪目的霓虹燈……一片繁華欣榮的景象,無處不透露著勃勃生機。即便是見證了特區的發展與成長的拓荒者們,看到這一奇跡也感慨不已。
與今日的經濟特區深圳相比,舊時的深圳只是一個人煙稀少的 邊陲小鎮 那時的房屋結構形式基本上只有兩種,即縱向式屋和大齊頭屋。本地人(講粵語的人)的住房,多為縱向式,入大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越過天井是正廳,廳後是卧室,卧室有樓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天井前建一廳一房。前者稱縱向式「二進」,後者稱「三進」。建築材料多以三合土(黃泥、沙、石灰)砌牆,房頂光線極暗。客家人的住房,多為大齊頭式,一進門為廳,兩邊為廂房,用作卧室及廚房,以靠牆開一小窗和明瓦採光,光線不足,建築材料與本地人建材相同。在客家地區,有一種被建築學界稱為漢族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圍屋。圍屋一般為正方形,城堡式,四面有高牆,四角有樓閣,圍牆和樓閣下有槍眼。圍內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萬世居,坑梓的龍田世居,龍崗的羅瑞合等都是寶安比較有名的客家圍屋,其中以雙層復合結構,九天十八井的大萬世居最為顯著,是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漁民一般都以船為家,船小人多者,則在沿海較高處搭茅棚棲身。建材以竹木為框架,茅草作牆和房頂,只能勉強遮蔽風雨,常受台風摧毀。
改革開放以後,傳統的房屋結構 被淘汰,農村的房屋全都蓋成二三層以上,樣式別致,色彩絢麗,空氣流通,採光良好,還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園。城區居民住宅,都是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層以上的樓宇,內設若干單元套房(二房一廳)、三房二廳、四房一廳),舊式瓦房已不存在。
建國前,深圳居民所穿衣服的布料 是自織自染的「十丈烏」,結實耐用,顏色多為黑、青、暗紅色。服式為唐朝裝便服。男上衣開胸,七紐四袋或五紐二袋。女上衣右邊開紐大襟。男女褲一樣,闊褲頭,寬腳,用帶子束縛。少數教師、學生及機關工作人員、城鎮部分居民穿中山裝、西裝和襯衫西褲,少數女教師和女學生穿裙裝。建國後,逐漸過渡為中山裝,青年穿青年裝,但老農民並無多大改變。布料以棉布為主,間有卡嘰、呢絨。80年代後盛行西裝和多種裝式。
清未男子小梳辮 民國初年剪辮,剃光頭腦,繼而逐漸採用平頂或圓頂發型,後來流行西式發型。女子從小裹腳,梳辮。民國初年禁止纏小足,少女梳辮,已婚婦女梳髻。建國後,男子仍流行西式發型,再加頭臘。女子盛行齊眉發,梳短辮。80年代後,部分男女喜歡燙發,女子還有波浪、流雲、菊花等發型。
在裝飾方面 舊時的深圳居民穿著多樸素,隨俗而變。女子頭帕、圍裙、客家婦女涼帽頗有特色。頭帕俗語稱「冬裙」或「包頭仔」,長三尺,闊一尺的黑色細布,邊緣綉有白色花紋。綴以系帶,未婚女子白色綉系帶,已婚少婦紅色綉花系帶,中年以上用青色或黑色系帶。婦女喜歡在上衣外加一條素色的圍裙,未婚女子用白色裙帶,已婚婦女用青色或紅色裙帶。而布吉一帶,未婚女子用紅色圍裙,已婚的用青色或黑色圍裙。涼帽以竹篾編織成扁平圓形,頭頂是空的帽框,邊緣飾以黑色帽裙。系帶婦女自己編制,未婚女子用白色系帶,已婚少婦用紅色系帶,中年以上婦女用青色或黑色系帶。建國前,人們逢喜事外出男的多穿布鞋,女的多穿布花鞋,在家男女老幼都穿木屐。建國後,鞋的種類多樣,有布鞋、皮鞋、橡膠鞋、人造革鞋,款式五花八門牌號,傳統的木屐幾乎絕跡。
此外,在建國前,婦女頭上梳髻,飾以釵、簪、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客家婦女婚後喜歡穿戴銀質耳環、手鐲。老年婦女戴有刻上「長命富貴」的壽鐲。小孩胸前掛一把銀鎖。建國後,婦女戴首飾減少,六七十年代幾乎絕跡,但男女帶手錶逐漸增加。80年代後,婦女又興起戴耳環、戒指、項鏈之風,男人也普遍戴戒指。
回顧鵬城歷史,古代的內地移民曾來到這里創造了鵬城的古代文明,而現代的內地移民又來到深圳,再造了深圳的輝煌。由此看來,新的深圳應該是舊的深圳的延續和創新,歷史是不能忘懷的,民族文化的創新終究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
5. 深圳的歷史來由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6. 深圳的歷史
1.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又稱鵬城。
何謂「鵬城」?
在深圳東部50多公里開外的南澳鎮,有一處名叫鵬城的地方,城門象北京的德勝門,只是規模小了很多。
城牆經風雨侵蝕,一番破敗景象;
城樓雖不及山海關雄壯,仍古味十足。進入城門,只見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兩旁平房都是磚木結構,鱗次櫛比,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敗,看起來年代已相當久遠。當地居民稱這個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鵬,這座城就叫鵬城。「鵬城」由此得名。
曾幾何時,有人把這個鵬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頭上。特別是深圳自建立特區以來,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綜合經濟實力已經位列全國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滿生機,充滿美好發展前景,潛力無限的城市。而深圳的版圖正象展翅高飛的大鵬,搏擊風雲,遨遊長空,勇往直前。所以,鵬城也就名符其實地叫響了。
2.百越部族
(
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3.秦皇設郡
(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4.東晉建縣
(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於南頭設屯門軍鎮。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椎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島設立了南頭水寨(廣東6大水寨之一),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管轄與牽制范圍東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國艦隊出使南洋,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廣東省東南的政經重鎮,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5.新安古城
(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意,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清朝初期,政府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復置新安縣,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復原界。
6.縣境分割
(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1月11日,九龍半島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給英國99年。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7.復名寶安
(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
8.縣治遷移
(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9.深圳建市
(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區內設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蛇口5個管理區。1990年1月,撤銷特區內管理區,設立福田、羅湖和南山3個區。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1997年10月,從羅湖區分出鹽田區。2004年成為一個無農村的城市。郵政編碼:518000,區號:0755。
7. 請問寶安區的松崗沙井片區未來發展如何呢
寶安區近期的主要規劃是空港新城,其中核心是國際會展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國際會展中心計劃2019年6月試運營,9月全面運營。目前由於周邊道路及軌道12號線建設相對滯後,軌道12號線預計2022年底建成通車,地鐵20號線開通時間暫無法確定。為了解決會展中心運營初期的交通出行問題,寶安規劃了國際會展中心快速智慧公交接駁工程。該項目建成後將會成為世界第二大,全國第一大的會展中心。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項目是關系深圳未來發展的重大標志性工程,對於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有著重要意義。可見國家對該項目的重視,相信有這樣的大型工程坐落在該區域,區域內的基礎建設以及整個片區的發展和改善一定會有大的提升。可期性強。
8. 深圳歷史
據歷史文獻記載,深圳市的歷史可分為4個時期:
歸附時代
歸附時代(即未獨立建縣時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區域的百越部族,稱為「南越部族」。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進行開發,這時屬於南海郡的深圳,便納入中國的版式圖,也融合了中原文化。東晉咸和6年,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其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帶,郡治在寶安縣。隋朝開皇10年,東官郡被廢,寶安縣改屬廣州,到唐朝至德2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從南頭遷往東莞。宋朝期間,深圳不但是中國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而且是食鹽產區,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這里出產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的防禦性衛所組織。稍後,在南山半島又設立了南頭寨,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中國出使南洋,艦隊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方可成行。
建縣時代
建縣時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義,在東莞守御千戶所基地進行擴建,建立新安縣治。范圍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區,經濟上以產鹽、種植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清朝初期,為防鄭成功及明代遺民在沿海進行抗清活動,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有2/3的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後至康熙23年始復原界。
縣境分割時代
縣境分割時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使新安縣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即咸豐10年11日,新安縣的九龍半島也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即光緒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又將新界租給英國,為期99年。此後,新安縣原有的3076縣,縣治仍在南頭。抗戰時期,南頭在日本南侵下淪陷,寶安縣政府遷往東莞縣。當時的深圳雖然成為日治區域,卻有支威震南疆的東江游擊縱隊在山嶺活動。全國解放後的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便將寶安縣治東遷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於這一帶水澤密布,田邊又有一條大水溝,故取名深圳。
建市時期
建市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發布38號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內把深圳建設成為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建設成為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建設成為新型的邊境城市。3月,中央和廣東省委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惠陽地區和省委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直屬省領導。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4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搞好特區建設,並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從此,深圳正式定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頒發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對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10月,廣東省委宣布恢復寶安縣建制,同時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與廣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包括財政計劃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7月,全國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決議,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訂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1992年撤消寶安縣建制,設立深圳市寶安、龍崗兩個市轄區,於1993年1月1日正式掛牌。1998年設鹽田區,3月30日掛牌辦公。
現有羅湖、福田、寶安、龍崗、鹽田、南山6個市轄行政區,24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
9. 寶安歷史
寶安區為原寶安縣的一部分。寶安縣設於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番禺縣地,置寶安縣,後設今南山區,屬東官郡。因境內有一山名曰寶山,山有寶,得寶者安,故而得名,明朝曾改名為新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重改為寶安縣,解放後續稱寶安縣。1979年,寶安縣升格為深圳市,撒銷寶安縣。1981年中央決定恢復寶安縣建制,轄深圳經濟特區之外的部分。1982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恢復寶安縣建制,隸屬深圳市。1992年11月11日國務院再次批准撤銷寶安縣,分設隸屬於深圳市的寶安、龍崗兩區,寶安區於1993年元旦掛牌辦公。寶安區現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岩、龍華、觀瀾、光明10個街道辦事處,設173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198.703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3.0986萬人,暫住人口165.6045萬人。
寶安是嶺南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沿海己有先民聚居。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縣,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在這里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這里"劃了一個圈",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從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寶安也是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胞10多萬人。寶安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四季鮮花飄香,綠樹蔥寵,是理想的置業和居家之地。
寶安民風淳樸,具備創新與包容並重的人文環境。寶安經濟發達,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18億元,是未來現代化經濟中心城市——深圳的工業基地和西部中心,正建設成為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工業、加工貿易、「三高」創匯農業和生態旅遊基地。寶安科技進步、社會文明,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示範點,榮膺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全省教育強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稱號。
寶安現已初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過渡,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出口創匯型"三高"農業和規模經營的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動"三來一補"、"三資"、內聯、自營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利用深圳高交會和區政府舉辦的各種招商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目前已有來自日本、美國、英國、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在寶安投資,項目包括電子、機械、化工、印刷、倉儲等20多個行業。2004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52宗,實際利用外資13.5億美元,完成外貿出口總額560.7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4.85%、31.7%、21.42%。以電子信息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先後引進了施樂、友利電、北大方正、長城計算機、富士康、砂感微訊等一批高科技項目,2004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94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1%。穩步發展"三高"農業,建立了蔬菜、水果、畜牧、水產、花卉五大鮮活產品基地和創匯農業基地,走出了一條有寶安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重點開發了富有寶安特色的生態型旅遊觀光項目。全區擁有星級酒店24家。觀瀾高爾夫球會是全球第一大高爾夫球會,享譽海內外。位於沙井鎮西海堤沿線,配合發展觀光農業誕生的旅遊龍頭項目西部海上田園風光旅遊區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旅遊景區。
建區以來,先後創辦了《寶安日報》、有線廣播電視台,建成了寶安體育館、區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技檔案館等文化設施,全區建成村級圖書館130多座,藏書總量達到217萬冊。全區共有25間非營利性醫療單位,共有病床3410張,醫護人員6586人。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全面推進教育強區工作,普及全民12年教育,現有中、小學校200所,其中公辦92所;幼兒園184所。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在校學生達到27.4萬人。設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寶安發展中心,規劃建設桃花源科技創新園,加快發展科技事業。高度重視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工作,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寶安女足代表深圳市多次獲得廣東省冠軍。創建文明區、文明鎮、文明村、文明企業和"文明單位"活動不斷深入,一批粵劇隊、醒獅隊、龍舟隊、文藝隊和各類球隊長年活動活躍全區,全區廣場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等群眾性社區文化活動異彩紛呈。以沙井鎮"愛心一族"為代表的先進典型,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全區文明創建蔚然成風。寶安區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沙井鎮沙一村被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寶安先後還獲得"全國村民自治模範區"、"全國先進文化區"、"全國先進科技城區國體育先進區達標區"、"全省雙擁區"、"全省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10. 沙井憑什麼在深圳有名
沙井是全國著名的輕工業重鎮。沙井街道現建有50多個工業區、標准廠房1100萬平米。2012產值3983億元人民幣,引進外資簽約68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