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22:09:55

❶ 我想知道電腦操作系統的詳細發展歷史

七種操作系統發展歷史及特點
CP/M系統篇
CP/M其實就是第一個微機操作系統,享有指揮主機、內存、磁鼓、磁帶、磁碟、列印機等硬設備的特權。
通過控制匯流排上的程序和數據,操作系統有條不紊地執行著人們的指令……
主設計人:Gary Kildall博士
出現年月:1974年>>>>>詳細內容

MS—DOS系統篇
DOS系統是1981年由微軟公司為IBM個人電腦開發的,即MS-DOS。它是一個單用戶單任務的操作系統。在1985年
到1995年間DOS占據操作系統的統治地位。
主設計人:Tim Paterson
出現年月:1981年>>>>>詳細內容
文件管理方便
外設支持良好
小巧靈活
應用程序眾多
Windows系統篇
Windows是一個為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用戶設計的操作系統。它的第一個版本由微軟公司發行於1985年,
並最終獲得了世界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軟體的壟斷地位。所有最近的Windows都是完全獨立的操作系統。
主設計:微軟
出現年月:1985年>>>>>詳細內容
界面圖形化
多用戶、多任務
網路支持良好
出色的多媒體功能
硬體支持良好
眾多的應用程序
Unix系統篇
Unix是一種分時計算機操作系統,1969在AT&TBell實驗室誕生。從此以後其優越性不可阻擋的佔領網路。
大部分重要網路環節都是Unix構造。
主設計:AT&TBell實驗室
出現年月:1969年>>>>>詳細內容
網路和系統管理
高安全性
通信
可連接性
Internet
數據安全性
可管理性
系統管理器
Ignite/UX
進程資源管理器
Linux系統篇
簡單的說,Linux是Unix克隆的操作系統,在源代碼上兼容絕大部分Unix標准,是一個支持多用戶、多進程、
多線程、實時性較好的且穩定的操作系統。
主設計人:Linus Torvalds
出現年月:1991年>>>>>詳細內容
完全免費
完全兼容POSIX 1.0標准
多用戶、多任務
良好的界面
豐富的網路功能
可靠的安全、穩定性能
多進程、多線程、實時性較好
支持多種平台
FreeBSD系統篇
FreeBSD是由許多人參與開發和維護的一種先進的BSD UNIX操作系統。突出的特點FreeBSD提供先進的聯網、
負載能力,卓越的安全和兼容性。
主設計:加州伯克利學校
出現年月:1993年>>>>>詳細內容
多任務功能
多用戶系統
強大的網路功能
Unix兼容性強
高效的虛擬存儲器管理
方便的開發功能
Mac OS系統篇
Mac OS是一套運行於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操作系統。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用戶界面。
現行的最新的系統版本是Mac OS X 10.3.x版。
主設計人:比爾·阿特金森、傑夫·拉斯金和安迪·赫茨菲爾德
出現年月:1984年>>>>>詳細內容
多平台兼容模式
為安全和服務做准備
佔用更少的內存
多種開發工具

❷ 操作系統發展歷程

最初沒有操作系統的概念,每一台計算機必須配專有的程序,然後某些程序可以在部分計算機上實現通用,再然後,為了實現硬體無關,也就是不管硬體如何、程序都能運行,有了設備驅動程序的概念,於是就有了在底層運行的、集成設備驅動程序的操作系統,最初的操作系統,或者說最初的電腦上,一次只能運行一個程序,可以理解為一次只能算一道題目,為了節約人力、不用時刻監視著計算機,就有了批處理操作系統用於自動批量運行程序,再然後,計算機性能提升了,有能力可以同時運行幾個程序了,便有了多任務的操作系統,再然後,計算機不再是科學家用的東西,於是,有了面向企業、個人用戶的操作系統,直到今天的操作系統

❸ 簡述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 簡述office辦公系統發展歷程和區別 簡述網路的發展史

美國微軟公司1983年開始研發WINDOWS,1985年window1.0(1.01)1987年 window2.0(2.03)1990.05window3.0 1991年window 3.1和3.2 1995年 window95 之後是window98 2000 ME

XP(XP2003 2008 XP for2000)XP SP1 SP2還有針對伺服器的NT 2000ADVANLED SERVER 2000DATACENTER SERVER SERVER2003 針對掌上的CE POCKET PC2003之後是windows LONGHOM 然後是熟悉的VIENNA (即window VISTA的前用代號)在以後就是今天的WIN 7 WIN 8
WIN 8.1 WIN 10除微軟的window外還有MACOS VNI LINUX SUN 紅旗 古老的AT&X UNIX VMX之類
OFFICE包含 93-03版 07版 10版 13版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❹ 電腦系統的發展史

❺ 計算機系統的發展歷史

下面我們結合計算機的發展歷史來回顧一下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
1、第一代計算機(1945-1955):真空管和插件板
40年代中期,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些人使用數萬個真空管,構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開啟計算機發展的歷史。這個時期的機器需要一個小組專門設計、製造、編程、操作、維護每台機器。程序設計使用機器語言,通過插板上的硬連線來控制其基本功能。
這個時候處於計算機發展的最初階段,連程序設計語言都還沒有出現,操作系統更是聞所未聞!
2、第二代計算機(1955-1965):晶體管和批處理系統
這個時期計算機越來越可靠,已從研究院中走出來,走進了商業應用。但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完成各種科學計算,需要專門的操作人員維護,並且需要針對每次的計算任務進行編程。
第二代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與工程計算。使用FORTRAN與匯編語言編寫程序。在後期出現了操作系統的雛形:FMS(FORTRAN監控系統)和IBMSYS(IBM為7094機配備的操作系統)
3、第三代計算機(1965-1980):集成電路晶元和多道程序
60年代初,計算機廠商根據不同的應用分成了兩個計算機系列,一個針對科學計算,一個針對商業應用。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對統一兩種應用的計算機需求出現了。這時IBM公司試圖通過引入System/360來解決這個問題。
與這個計劃配套,IBM公司組織了OS/360操作系統的開發,然後復雜的需求,以及當時軟體工程水平低下使得OS/360的開發工作陷入了歷史以來最可怕的「軟體開發泥潭」,誕生了最著名的失敗論著----《神秘的人月》。
雖然這個開發計劃失敗了,但是這個願望卻成為了計算機廠商的目標。
此時,MIT、Bell Lab(貝爾實驗室)和通用電氣公司決定開發一種「公用計算機服務系統」----MULTICS,希望其能同時支持數百名分時用戶的一種機器。結果這個計劃的研製難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最後這個系統也以失敗結束。不過,MULTICS的思想卻為後來的操作系統很多提示。
60年代未,一位貝爾實驗室曾參加過MULTICS研製工作的計算機科學家Ken Thompson,在一台無人使用的PDP-7機器上開發出了一套簡化的、單用戶版的MULTICS。後來導致了UNIX操作系統的誕生。
UNIX操作系統主導了小型機、工作站以及其他市場。也是至今最有影響力的操作系統之一,而Linux也是UNIX系統的一種衍生,下一講我們將專門介紹一下UNIX的發展歷史。
4、第四代計算機(1980-今):個人計算機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更新與發展,計算機神奇般地闖入了人們的生活,以低廉的價格就可以獲得強大計算能力的計算機。
價格不再是阻攔計算機普及的門檻時,降低計算機的易用性就顯得十分重要!由於UNIX系統的本身特點,使得其不太適合於在運行在個人計算機上,這時就需要一種新的操作系統。
在這一歷史關鍵時候,IBM公司由於低估了PC機的市場,並未使用最大的力量角逐這一市場,這時Intel公司趁機進入,成為了當今微處理器的老大。同時善於抓住時機的微軟公司的總裁比爾·蓋茨適時地進入了這一領域,用購買來的CP/M搖身一變成為MS-DOS,並憑借其成為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領域的霸主。
雖然是蘋果公司在GUI方面先拔頭籌,但由於蘋果公司的不兼容、不開放的市場策略,未能擴大戰果,這時微軟又適時地進入了GUI方面,憑借WINDOWS系統再次稱雄!

❻ 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

DOS(Disk Operating System,及磁碟操作系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年,當IBM在8086的基礎上開發出IBM-PC時,卻對PC所採用的操作系統感到為難,最後IBM選中了三種操作系統,CP/M-86、P-System和MS-DOS 1.0,MS-DOS 1.0中包括了諸如COPY、DIR、FORMAT命令,它還引進了批處理文件解釋程序;最後DOS戰勝了其他兩種操作系統,成為PC機的主流操作系統。
1983年IBM在其IBM-PC/XT中預裝了MS-DOS 2.0,DOS2.0有著嶄新的層次結構的文件系統(樹型目錄結構)和可安裝的設備驅動程序(SYS文件);它用文件句柄(File Handle)代替了文件控制塊(File Control Block)來打開文件;DOS 2.0還第一次有了一個可駐留DOS程序:PRINT.COM,由此產生了DOS TSR程序(內存駐留程序)。DOS 2.0能支持XT硬碟,盡管它只有10M。
DOS 3.0與IBM-PC/AT機同時發布,它充分利用了80286的性能,增加了對20M硬碟和1.2M軟盤的支持,同時加入了電池供電的CMOS。DOS 3.3的發布使DOS達到了完美的階段,它支持1.44M軟盤,可以將硬碟分成32M的分區;它擴展了以前的命令集,使得DOS命令的功能更強大,這許多優點使DOS 3.3一直取代了充滿錯誤的DOS 4.0(DOS4.0本身也是個面向歐洲的版本,大陸並不曾見),直到DOS 5的發表。
DOS 5發表於1991年6月,它是DOS的一個巨大的進步;DOS 5突破了硬碟分區32M的限制;提供了使系統更安全的UNDELETE和UNFORMAT命令;它提供了高速緩存技術SMARTDriver的DOS版本,使磁碟訪問更迅速;DOS 5使用了EMM386.EXE,使得DOS能訪問640K以上的內存,它將DOS內核裝入HMA,將TSR裝入UMB,留出最大的內存空間給用戶使用;DOS 5還提供了一個可視化圖形環境DOS-SHELL,Shell所提供的任務交換器極富潛力,它將Windows的特色引入到DOS中;此外DOS 5提供了菜單式的QBASIC和EDIT,使用戶不用再去強記行編輯器單調的命令。
1993年,在DOS 5的巨大成功之後,Microsoft推出了MS-DOS 6,它使用了許多新技術,增加的新功能使得一些著名的DOS實用程序黯然失色。DOS 6能將磁碟上的文件壓縮近一半而在讀盤時自動還原,這使磁碟可用空間大大增加;Memmaker能自動使用改進的EMM386按照計算機的硬體配置優化內存空間;DOS 6提供了新的BACKUP、UNDELETE、AntiVirus(MSAV)實用程序;DEFRAG合並了磁碟碎片,使得訪問磁碟速度更高;SCANDISK(DOS 6.22)取代了CHKDSK,能修復更復雜的磁碟錯誤;多重配置啟動選擇使用戶在啟動時選擇需要的系統配置。MS-DOS 6.22使DOS達到了它的巔峰時代。
Microsoft公司將MS-DOS 6.22作為MS-DOS的最終版本。但IBM依然對DOS充滿信心,PC-DOS 7.0的發布使DOS的功能更加強大。至今,DOS已經從單純的操作系統骨架發展到一個功能強大的操作系統軟體集。
補充:
DOS從3.0 (or 4.0)開始有了兩個版本:IBM的PC-DOS,Microsoft的MS-DOS
MS-DOS 6.22是DOS的最終版本是指不依附於任何Windows並且功能健全的版本

Windows(視窗)是一個為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用戶設計的操作系統。它的第一個版本由微軟公司發行於1985年,並最終獲得了世界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軟體的壟斷地位。所有最近的Windows都是完全獨立的操作系統。
微軟自1985年推出Windows 1.0。最初運行在DOS環境下,有Windows 3.0,windows3.1,windows3.2,其時已經捆綁了word和excel軟體,後來升級到Windows 95時就是獨立的操作系統,不再依賴於DOS,再後來就是耳熟能詳的windows97(95改進版)、windows98、Windows 2000、windowsME、windowsNT、windows2000(windowsNT5.0)、Windows XP等等。由於優秀的圖形操作界面取代了DOS曾經的地位。
Windows系統發布時間表
1985.11 Microsoft公司推出Windows 1.0。
1988.10 受雇的David Cutler與其以前的Digital同事一起開始NT的開發工作。
1989.6 由Chuk Whitmer領導的項目組開始從事NT的圖形工作。開始時,項目組試圖使用C++來編寫代碼,但後來因性能原因,部分代碼使用C來編寫。
1989.7 NT項目組完成的首個系統首次使用Intel i860處理器運行。
1990.1 比爾.蓋茨將主要設計師集中在一起,討論在Intel公司的386+處理器上運行NT的重要性,並選擇非Intel i860的一種新RISC處理器。一個月後,首個NT專門測試項目組組建。
1990.5 Windows 3.0發布。代碼名稱為Chicago,該版本具有一個增強的程序管理器和圖標系統,一個新的文件管理器,支持16色,運行得更好且更快。這一年,該軟體銷售了3百萬套。
1991.5 Microsoft公司向其合作者公開NT的一些詳細內容。
1992.4 Windows 3.1發布。前兩個月,軟體的銷售量為三百萬套,直到1995年Windows 95接替其前,其一直保持為首號操作系統。
1992.10 推出NT的第一個Beta版本。
1992.11 用於Windows NT的首個Win32軟體Development Kit發布。
1993.8 Windows NT 3.1最終發布。
1993.10 Microsoft公司發布NT 3.1的首個補丁(Service Pack),其修復了90處以上的錯誤。
1993.12 Motorola和Microsoft公司宣布將Windows NT引入PowerPC平台。
1994.8 NT首次發布升級版本(NT 3.5)。Office for Windows NT的第一個版本包含了Word和Excel的32位版本。同時,發布了BackOffice。
1995.2 首台運行NT的PowerPC系統推出。
1995.5 Microsoft公司宣布了一個小但很重要的升級(3.51),以允許NT與即將出現的、專門為Windows 95設計的應用程序兼容,這令用戶感到很驚奇。
1995.8 Windows 95發布,這是不要求MS-DOS的第一個Windows版本,且被看作是一個用戶界面相當友好的操作系統。其包含了一個集成的TCP/IP堆棧、拔號網路和長文件名支持。
1996.8 Windows NT 4發布,其帶有類似於新95的外殼。
1996.9 Microsoft公司宣布64位支持將被添加到NT 5.0這個專門的版本中。
1996.10 Microsoft公司宣布在PowerPC上的NT支持將被取消,而只讓Alpha和x86作為唯一剩餘的選項。
1997.9 Microsoft公司在PDC將NT 5.0的首個測試版本公諸於眾。
1998.6 Windows 98發布。基於MS-DOS內核的最新Windows版本內置有IE 4。
1999.4 Windows 2000 Beta 3發布。
1999.11 Windows 2000 Release Candidate 3(RC3)在美國發布。
2000.2.17 Windows 2000最終版本的發布日期。
2000.3.20 Windows 2000在中國的發布日期。
2000.10 Microsoft發布了面向家庭的Windows Me 。
2001.10.25 Windows XP發布。
2003.11 Windows2003 家族發布。

❼ 電腦的操作系統的歷史是

微軟發布:DOS系統、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windows VISTA、windows7(即將發行)
還有一種同期的內Linux操作系統,沒變過名字容,只是版本不同

❽ 計算機操作系統軟體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按照時間順序來講。

一、手工操作(無操作系統)
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誕生--20世紀50年代中期,還未出現操作系統,計算機工作採用手工操作方式。
手工操作方式兩個特點:(1)用戶獨佔全機。不會出現因資源已被其他用戶佔用而等待的現象,但資源的利用率低。(2)CPU 等待手工操作。CPU的利用不充分。
二、批處理系統
批處理系統:載入在計算機上的一個系統軟體,在它的控制下,計算機能夠自動地、成批地處理一個或多個用戶的作業(這作業包括程序、數據和命令)。
三、離線批處理系統
為克服與緩解:高速主機與慢速外設的矛盾,提高CPU的利用率,又引入了離線批處理系統,即輸入/輸出脫離主機控制。
這種方式的顯著特徵是:增加一台不與主機直接相連而專門用於與輸入/輸出設備打交道的衛星機。
四、多道程序系統
所謂多道程序設計技術,就是指允許多個程序同時進入內存並運行。即同時把多個程序放入內存,並允許它們交替在CPU中運行,它們共享系統中的各種硬、軟體資源。當一道程序因I/O請求而暫停運行時,CPU便立即轉去運行另一道程序。
五、多道批處理系統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前述的批處理系統中,引入多道程序設計技術後形成多道批處理系統(簡稱:批處理系統)。它有兩個特點:(1)多道:系統內可同時容納多個作業。這些作業放在外存中,組成一個後備隊列,系統按一定的調度原則每次從後備作業隊列中選取一個或多個作業進入內存運行,運行作業結束、退出運行和後備作業進入運行均由系統自動實現,從而在系統中形成一個自動轉接的、連續的作業流。(2)成批:在系統運行過程中,不允許用戶與其作業發生交互作用,即:作業一旦進入系統,用戶就不能直接干預其作業的運行。
六、分時系統
由於CPU速度不斷提高和採用分時技術,一台計算機可同時連接多個用戶終端,而每個用戶可在自己的終端上聯機使用計算機,好象自己獨占機器一樣。
七、實時系統
雖然多道批處理系統和分時系統能獲得較令人滿意的資源利用率和系統響應時間,但卻不能滿足實時控制與實時信息處理兩個應用領域的需求。於是就產生了實時系統,即系統能夠及時響應隨機發生的外部事件,並在嚴格的時間范圍內完成對該事件的處理。 實時系統在一個特定的應用中常作為一種控制設備來使用。
八、通用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的三種基本類型:多道批處理系統、分時系統、實時系統。 通用操作系統:具有多種類型操作特徵的操作系統。可以同時兼有多道批處理、分時、實時處理的功能,或其中兩種以上的功能。
九、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
個人計算機上的操作系統是聯機交互的單用戶操作系統,它提供的聯機交互功能與通用分時系統提供的功能很相似。 由於是個人專用,因此一些功能會簡單得多。然而,由於個人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對於提供更方便友好的用戶介面和豐富功能的文件系統的要求會愈來愈迫切。
網路操作系統
十、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通過通信設施,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自治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實現信息交換、資源共享、互操作和協作處理的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在原來各自計算機操作系統上,按照網路體系結構的各個協議標准增加網路管理模塊,其中包括:通信、資源共享、系統安全和各種網路應用服務。
十一、分布式操作系統
表面上看,分布式系統與計算機網路系統沒有多大區別。分布式操作系統也是通過通信網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自治功能的數據處理系統或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協作完成任務。——硬體連接相同。

❾ 世界上最早的操作系統是什麼計算機操作系統發展史。

你輸入:蓋茨,搜索就可了。你要的答案,數也數不清。

❿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目前計算機技術已經在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和人工智慧化等幾個得到了很專大的發展屬.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
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佔地170平方 ,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r and calculator)全稱叫「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1964-1965)(1965-1970)
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現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