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歷史

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21:52:14

A.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的發展歷史

1、2002年啟動愛心獻孤兒系列活動,包括給我一個家助養、給我新的生命助醫、給我新的希望助學三大主題項目。
2、2003年9月,我會學習民政部部長辦公會議精神,研究社團管理現代化體制,重新確定了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務,確立在各專業委員會實行主任領導下的總幹事負責制的管理體制。
3、2003年12月5日,舉行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大會。宋平、姜春雲、周鐵農等領導人出席大會,聯合國駐中國總代表馬和勵先生代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宣讀了賀詞。
4、2004年8月21日,我會成立成龍、楊受成公益慈善基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付鐵山、該基金名譽主席、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和該基金捐贈人成龍、楊受成等到會祝賀。在此先後,我會共成立了五支專項基金。
5、2004年10月18日,我會老年福利服務工作委會和香港爐峰獅子會在北京聯合推出耳聰行動行動並舉行了啟動捐贈儀式。
6、2004年12月12日-14日,我會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合召開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研討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7、2005年1月,舉辦中國首屆構建和諧社區高層論壇。同年8月5日,我會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人民網聯合舉辦全國第二屆構建和諧社區高層論壇。
8、2005年2月,舉辦2005首屆中國婚博會暨北京結婚展大型會展活動,被稱為北京2005年春天的第一時尚活動。
9、2005年5月,通過榜樣公益系列活動組委會及專家委員會名單、倡議書和2005年重點開展的項目。組委會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10、2005年5月23日,啟動愛心2008大型公益活動。將集合全國及海外的愛心力量,募集資金2008萬元為2008名貧困家庭的病殘兒童提供手術費用,讓他們2008年健康快樂看奧運。
11、2005年5月27日民政部與我會聯合舉辦愛心獻孤兒文藝晚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民政部部長李學舉等領導出席晚會。
12、2005年8月4日下午接待美國南加州大學代表團,就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認證和社會工作教育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13、2005年8月17美國社工協會主席兼國際社工聯北美地區副主席貝雷團長帶領美國社會工作協會代表團訪問我會。就如何加強合作、如何聯合發展社會工作教育等問題展開討論並參觀北京社工學院。
14、2005年8月18日,召開以構建和諧文明家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主題的和諧文明家庭高峰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出席了論壇。
15、2005年9月16日,舉辦志願精神與和諧社會--中國社區志願服務高層論壇,發布了《中國社區志願者注冊管理辦法》。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與會並做重要講話。
16、2005年10月16日,第二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表彰大會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司馬義o艾買提,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彭佩雲等領導人出席表彰會。
17、2005年11月3日,兩岸四地社區服務工作實務交流會召開。全國政協張懷西副主席出席會議並做重要的講話。
18、2005年11月23日-26日,全國福利企業'三優一星'表彰大會及全國福利企業成果匯報展開幕。表彰117家優秀福利企業、115名優秀福利企業家、103名優秀福利企業管理工作者、103名明星殘疾職工。
19、2005年12月26-28日,全國英烈紀念機構講解員演講大賽舉行。200餘處英烈紀念機構、300餘名講解員參加。2006年3月6日,大賽紅色豐碑晚會在中央電視台第三頻道播出。
20、2006年3月3日,中國國際婚博會第三屆北京結婚展開幕。十餘國120多展商參加,展出面積15600平方米,展位800多個,參觀人數8萬多人,現場簽單八千多萬人民幣。同期舉辦中外婚紗禮服大典、首屆中國結婚產業領袖企業高峰論壇暨第二屆全國婚紗攝影業發展論壇和第二屆京城最靚麗新郎新娘風采大賽等活動,首次發布中國結婚產業發展調查報告。
21、2006年4月18日,2006中國慈善排行榜在人民大會堂發布。前兩屆中國慈善排行榜影響巨大,已成為中國公益領域的年度盛事。

B. 從各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及現狀來看,對社會工作的理解,包括以下的哪些方面

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傳統福利制度的內在缺陷,矯正異化職業福利,社會福利能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現實,並沿著系統規格,高層次,社區實施基礎,多層次發展的道路,實現良性和自我發展。
1,構建系統的目標,新的社會福利制度應符合有中國特色的法律的社會團體,社會福利和發展會員的需求,從板狀的傳統模式,封閉式和異國情調的混合結構變化的風格和諧,開放,透明的關系,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合理。它應該是基於社區的服務於各種社會福利(包括傷殘補助金,老人福利,兒童福利,婦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會補助等)為主要職業福利的補充。與傳統的福利制度相比,新系統將有以下變化:一是更換三個級別層次不分;二是設置摒棄了傳統的福利計劃不規范,考慮勞動分工和內在規律性的福利項目,適應需求的目標群體,如納入新的社會福利制度的教育福利,由職業福利的定義企業或自主僱主提供的,以及設置老年人福利,兒童福利,婦女福利等項目,以適應老人,兒童,婦女和社會福利等其他社會群體的需求,這反映了一系列規范性福利計劃。三是使尾巴搖狗理性福利計劃的狀態,即職業福利計劃由獨立的創業公司或僱主的嚴格定義,社區成員將主要依靠七大社會福利計劃社區和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來獲得社會福利和保障,未來是相當要承擔的社會成員提供福利由國家和社會,由企業或僱主的責任。第四,從殘缺的項目系統完成了一些具體的項目,屬於三級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共同構成的社會福利子系統的完整體系。因此,創新和社會福利架構和走向規范,定型,最終其健康發展的根本基礎,社會福利制度可以從整體推進,協調發展來獲得。
2,在保護目標方面,社會福利應繼續完善和提高為追求目標的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換句話說,是在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等社會保障子系統區分保障社會不提供其成員的生存發展,也不是安全的基本生活水平,而是專注於一個更高的水平,以滿足社會成員或高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包括其他的服務需求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與此相適應,社會福利不能只免費提供,有償服務也應包括或低成本的服務,當然不能有償收費牟利。
3,在實施例中,社會福利應該社會。首先,不同的社會福利設施應該出板狀自我封閉,開放給整個社會,並通過社會福利的發展方式的社會化;二是社會福利機構應當既不是安排社會福利官員,也無法安排由公司或僱主,但必須通過廣泛的社會公共組織或協會機構來具體實施,因此, ,應逐步減少政府辦的福利和職業福利的規模,加快了各種社會公共機構(或組織機構)建設和規范化管理,運作,使其承擔起首要責任,落實各項社會公益事務。公共福利機構,非政府的技術應該成為中國社會福利實施方案的發展方向。
4,在服務級別結構,社會福利應該是多層次的。這應根據社會和生活水平,社會福利多級分層結構不同成員的不同需求,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福利人士的多方位,多層次的需求;並以家庭,社區仍然有空間來充分發揚了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有一些保障措施,如養老負擔能力是舊的,甚至已經進入了往往是因為現有的政府福利較差的條件孤兒院,並停止的願望。這需要改變傳統的觀念,根據老人和承受能力等建立福利設施的不同需求,否則政府辦的孤兒院,永遠只能被剝奪,收入老人福利無生活來源,而不是孤兒院的真正意義社會化,這是決定中國的實際情況。酒店在建設一個新的社會福利制度的過程中,一些中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相結合的教授和人民的傳統特色,比如物理安全和安全服務,以幫助各國聯合救災和發展生產生活的結合,社會福利和整合相結合的家庭安全等方面的發展,還是應該有所體現。

C. 1.西方國家社區工作的發展歷史:社區工作的早期發展、專業社區工作的形成、社區工作的發展趨勢

一、古代社會救助制度及其實踐
我國古代的社會救助制度屬於一種官民結合的社會福利體制。這種以政府為依託的社會救助制度始自周代,之後不斷完善,機構也不斷膨脹,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相對齊全的政府職能沒置。特別是發生大范圍的貧窮、飢荒、災害時,政府的社會救助機構能夠很好地發揮救助功能,用於維持社會穩定,維護封建社會統治。
(一)民間社會救濟和社會救助
民間社會救濟和社會救助具有強烈的自發性特徵,它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是家族。在傳統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農耕社會,家庭是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單位,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為了提高生產力,獲取充分的食物,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或家族很自然地聯系起來,共同從事農業生產,並進行合理的社會分工。同時也是為了能互助互濟.共同抵禦因為自然災害或疾病帶來的困窘。
二是同鄉。在血緣關系無法顧及的情況下,人們因為同處一地,朝夕相處形成了濃厚的鄉土觀念,同鄉、同村之間的幫助結成的地域關系成為提供生活安全保障的另一道安全網。
三是行會。行會是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一種民間組織,指有共同利益的人以行業為紐帶結合起來,「在維護同行的經濟利益、調節商業糾紛、訂立行規訓練學徒、介紹熟人尋求職業等方面,提供了經濟照顧和服務,很大程度上免除了人們的後顧之憂」。
四是宗教。宗教是另一種不可忽視的民間社會救助力量。在中國民間,佛教和道教都有很強的影響力。佛教的濟世渡人、樂善好施,道教的積功累德、安己利人等宗教道義在調節人與人和諧相處、教導教徒幫助他人、救濟貧民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唐朝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設置的「悲田院」、「養病坊」等,主要收容孤兒、老人、窮人和生病的人,經費由官府出,而管理則由寺院的僧尼來負責。
(二)政府的社會救助制度
1、保息六政。據《周禮》記載,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這就是慈幼、養老、賑窮、恤貧、寬疾、安福,即愛護兒童,贍養老人,提供社會救助、醫療保健,維護社會安全等,可以說基本上涵蓋了現代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周代還以本俗六安萬民,一日微宮室,二日祖墳墓。三日聯兄弟,四日聯師儒,五日聯朋友,六日同衣服。也就是說,住宅建設和精神倫理建設要並重。福利的真義應該是物質與精神兼有,整體和個體兼顧,政府與民眾並舉。為使民眾能夠生得其所、活得愉快、死得安全,不僅要慈幼、養老.而且還要賑窮、恤貧、寬疾、安富來配合,此外還需要本俗來呼應。
2、九惠之教。《管子》一書中寫道:「人國四荀五,行九惠之教,一日老老,二曰慈幼,三日恤孤,四日養疾,五日合獨,六日問疾,七日通窮,八日賑困,九日接絕。」這些內容類似於現在各國實施的老人福利、兒童福利、社會救助、醫療服務、婚姻咨詢、健康服務、創業服務、就業服務等。
3、社倉鄉約。常平倉就是通過儲存糧食的方式調節糧食價格,各地都修建常平倉,儲備糧食以備荒年之用。義倉就是把政府征糧或是由富戶義捐的糧食儲存在倉庫里,由官府派人管理,荒年或是青黃不接時,出倉以賑濟災民。社倉是由人民自行組織,或是由政府督導人民辦理,類似一種農貸合作組織的救濟設施,由當地群眾捐集 糧食,或是由政府貸給糧食,在各鄉設倉儲存,在災荒之年救濟百姓。鄉約,就是住在鄰近地區的人,共同遵守的規約,大約起始於北宋的「呂氏鄉約」。該鄉約由宋代藍田呂大鈞及其兄弟、鄰里親友以書面的形式約定而發起,內容分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和患難相恤四大項,後經朱熹倡導而推之至全國。「由於鄉里民眾自訂規章,作政府律令之輔助,而有人約者彼此信守,雖無民主之名,但已有民主之實。『呂氏鄉約』其綱止於四條,而人生善惡功過,可法可戒之事已盡在其中,見之今日,用作社區研擬公約之依據,仍有可采之處。」
二、我國近現代社區工作的發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社會事業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鄉村建設運動。鄉村建設運動是在20世紀初中國農村經濟日益走向衰落的時代背景下,以鄉村教育為起點,以復興鄉村社會為宗旨,由知識精英推進的一場鄉村社會改造運動。在這一運動中,由不同的理論流派組織進行的「鄉村建設」實驗活動,對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共有600多個團體參加。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晏陽初的定縣平民教育試驗區、陶行知的南京曉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和江蘇寶山師范學校、梁漱溟等人創立的河南村治學院和山東鄒平鄉村建設研究院等。這些由社會學者推動的運動都是力圖通過改造鄉村社區促進社會變遷,「可以看作是我國現代社區發展和社區服務事業的一個開端,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面臨著許多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為了建設一個新社會,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救助、救濟以及社會改造運動。針對社會貧窮問題,提出了「生產自救、群眾互助、以工代賑,並輔之以必要的救濟」的總方針,開展了廣泛的社會救濟。一方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重視預防自然災害,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採取得力措施,組織開展了糧食征調、公糧減免、社會募捐、組織移民、整頓義倉等活動,特別是以民政部、勞動部為代表的政府部門在安置災民、救災救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針對遊民、娼妓、土匪等社會丑惡現象,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改造活動,力圖將他們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中國政府採取了說服動員和強制收容相結合、定期收容與經常收容相結合的方法,取締各地的妓院、賭場、煙館、流氓窩點等非法活動場所,設立生產教養院、婦女教養院、新人習藝所等勞動培訓、改造機構,將妓女、遊民和乞丐組織起來,為其提供安定的住所和純凈的生活環境,在體力改造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深入的思想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上述社會問題的解決大都是依賴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動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居委會、居民小組為單元的社區組織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加速了社會改造的完成。
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經濟上國家實行了全方位的計劃經濟,社會管理上推行單位體制。在城市社會,隨著功能的日益完善和擴張,單位成為社會整合的主要手段。通過單位體制,國家「廣泛控制著家庭以外的主要日常活動——工廠、辦公室、學校等地方的活動」。國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社會資源,控制了單位中所有就業者,將國家政權深入到居民個體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了對城市社會的全面控制。單位功能的泛化使得單位以外提供服務的組織或中介機構喪失了發展空間。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的管理對象只是極少數沒有單位的城市居民,專業的社區工作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條件。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些高校曾經創立了社會學系,介紹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在1952年院系調整的時候,社會學系被錯誤地取消,從事相關學科研究的科研人員也不得不轉行。這種不正常的狀態一直持續了30多年,直接導致了我國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工作教育及其實踐的嚴重滯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社會學等學科逐漸恢復,也帶動了社會工作教育和實踐的發展。在教育層面,1987年,當時的國家教委同意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等四所高校設立社會工作專業。當時確定的專業名稱是「社會工作與管理」。1989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國家民政部合作,開始招收、培養社會工作本科生。截至2003年,國內設置社會工作專業的高等學校已近200所,還在繼續增加之中。這其中不僅有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也有理工農醫師范等各類專門高校,還有高等專科學校等等。專業社會工作在我國逐步恢復並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完善,我國的 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社會利益群體多元化、多樣化特徵日益明顯。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比如兩極分化、失業、老齡化、空巢家庭、青少年犯罪等。這些問題的緩和和解決都需要引進專業的社會工作技術。另外,從「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社區建設的深人發展、住宅商品化的普及、社會福利事業的社會化等都呼喚並催生著我國本土化的社區工作。
三、當代社區建設與社區工作
(一)社區建設的提出與發展
在我國,社區建設實際上就是建設和發展城市社區。我國當代城市社區建設是在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提出並發展起來的。根據我國現行憲法規定,區是城市基層政權機構,街道是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居委會是群眾自治性組織,經政府授權承擔一定的社會管理職能。我們所說的社區建設中的社區,一般是指規模調整後的居委會。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我國660個各類城市中共設有830個市轄區,5576個街道辦事處,8.5萬個社區居委會。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位居民,都需要與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或者區政府等基層管理組織發生關系,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城市政府的管理。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難看出,城市居民接受政府管理的方式以及基層社區內部處理公共權力的方式都處於不斷調適和變化當中。基層管理體制的變遷,既反映了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互動,也反映了居民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甚至也反映了居民個人權利的享有程度,是政治制度的一個縮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在內的各種經濟成分獲得快速發展,社會結構不斷分化,城市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社會的轉型對以單位制為主體的二元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構成了巨大挑戰。一方面,社會組織的多樣化特徵日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具有傳統的「單位」體制特徵的行業和組織,且從業人數 增長很快;另一方面,「單位人」在社會改革的大潮面前,或自願或被迫地轉向「社會人」,單位的服務職能也不斷向社會剝離,這就要求社會必須及時提供足夠多的、高質量的服務。再加上社會流動人口的增加、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多、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等,這一切都使得城市基層管理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單位」制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正在走向衰落,其整合社會的組織功能不僅日益弱化,而且不可避免地最終要走向瓦解。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在維護轄區社會治安、引導下崗工人再就業、落實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在形成城市社會管理的微觀重心。因此,以「單位」組織為主體,以街居組織為輔助的城市二元基層管理體制也必須適應新形勢,進行相應的變革。
面對社會形勢的迅猛變化,民政部門逐步認識到,街居工作的重點必須從發展經濟向提供服務轉變,必須從單純的社區服務向整合的社區建設轉變。1991年5月31日,當時的民政部部長崔乃夫在談到基層政權建設工作時,明確提出推進社區建設的要求。1992年10月,民政部下屬的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在杭州專門召開了「全國城市社區建設理論研討會」。這樣,以開展社區建設為標志,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徐徐拉開。以上海、石家莊、青島、沈陽、武漢等地的試點經驗為基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2000年11月19日轉發了《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強化社區功能,鞏固黨在城市工作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加強城市基層政權和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擴大基層民主,密切黨群關系,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這樣,社區建設在全國各城市蓬勃開展起來。
(二)社區建設與社區工作的關系
1、社區建設與社區工作的目標一致
按照羅斯曼對社區工作目標的兩分法來分析,兩者的過程目標和任務目標是相同的。如前文所述,社區建設的過程目標就是要維護社會穩定,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社區工作則是指以社區和社區居民為工作對象,發現和解決社區問題,整合社區資源,協調社區居民之間、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之間的關系,促進社區居民參與能力的培養,提升參與意識,促進社區發展。如果從任務目標來分析,二者也有很大的相似性。為了實現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就必須落實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目標,解決社區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目前我國社區建設中遇到的普遍問題是:居民的社區參與率低,對社區的認同感不強,社區組織發育不完善,在老年人的社區照顧、社區經濟、社區教育、社區資源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社區建設就是要解決這些和社區居民的生活與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才能實現。社區工作的任務目標同樣是解決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達到一定的社會福利目的,滿足社區的一些現實需要。社區工作的工作對象就是整個社區和社區居民,所面臨的問題和社區建設中的問題大體是一致的。
2、社區建設與社區工作有著相同的社會背景
我國政府提出社區建設的原因是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可迴避的社會問題,比如老齡化、貧困、高失業率、青少年犯罪、環境惡化等,社會的穩定受到嚴峻的挑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遇到巨大的障礙,為了應對社會的變化和解決社會問題,政府從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思路出發,改統治為治理,強調執政就是服務,在一些領域內讓權於民,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將社區建設成為安定、祥和的居家休閑場所,通過社區建設解決和緩解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
社區工作是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逐漸提出來的。其背景就是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伴生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高犯罪率、環境污染、種族沖突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社區發展被證明是一個很好的思路。社區是社會的縮影,各種社會問題都會在社區體現出來,從社區人手有助於從根本上緩和社會矛盾,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各國政府紛紛將社區發展列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政策,逐漸實現居民利益的社區化,社會福利各項措施的落實也放在社區這個層面上。社區工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具體執行社會福利社區化政策、化解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
3、社區建設為社區工作本土化、職業化和專業化提供了發展空間
社會工作在我國剛剛起步,社會上對社會工作還很不了解。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一方面要積極向西方學習,學習和借鑒西方一百多年來積累的豐富而優秀的社會工作理論,另一方面也要深入總結我國傳統的社會救助和社會救濟實踐,反思我國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積極探索並努力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
從本質上說,包括社區工作在內的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過程就是如何實現社會工作本土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的過程。所謂本土化就是要結合自己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文化傳統、社會心理,在學習和發展社會工作的同時,形成獨特的工作模式和體系。專業化就是要成為一門獨立的專業和行業,從事社會工作的人要接受正規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教育和技術培訓。當前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途徑有兩個:一是社會工作教育對實務的參與,二是推動社區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意味著社會工作成為一門獨立的職業,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守則,有自己的考核標准和任職程序。
社區建設為我國社區工作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平台。首先,政府主導發展社區,成立相關的職能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為社區工作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社區與每個居民的生活與利益息息相關。解決復雜的社區問題,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尤其是隨著住房商品化和社會福利社區化,社區居民急需大量的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進入到社區的管理體系中來,為居民解決現實問題,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最後,我國目前的社會工作教育方興未艾,為社區培養和輸送了許多接受過正規專業教育的社區工作者,他們是社區工作專業化、本土化和職業化的最好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因此,社區建設為社區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社區工作的實踐過程也正是建設和發展社區的過程。兩者的相互配合、互相促進將共同促進我國城市社區的健康發展。

D. 為什麼把《濟貧法》看做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發展源頭

《濟貧法》裡面很多福利制度很有用,幫助了很多人,先是幫助有困難的人,然後漸漸擴大到全社會。就跟社工一樣吧,先是一些特殊群體,然後漸漸擴大到全社會的福祉。

E. 社會工作在香港的發展歷史

香港復的社會工作起步於第二次制世界大戰以後,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戰後的香港百業凋零,由於大批新移民的到來,又使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貧困、就業、住房、犯罪等社會問題十分嚴重。在社會團體的推動下,香港開始採用社會工作的方式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2、進入70年代,香港的經濟逐步起飛,經濟的繁榮為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為了能更深入及時地了解居民的服務需要,協調社工機構的服務工作,整合利用服務資源,提高服務質量。港英政府在80年代大力開展了服務熱線和社會工作轉介機構的建設。進入90年代後,香港社會工作界進一步提出「發展全面照顧,提供優質服務」。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香港的社會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條例和政策,大力推進香港社會工作的全面發展和改革,實行了專業社會工作者注冊制度,並努力促進香港與內地在社會工作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為了提高社會工作的服務質量和資金的使用效率,香港目前正在試行對非政府社會工作機構服務質量的考核和撥款制度的改革。

F. 求95年開始到現在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新趨勢

21世紀是一個「文明大轉換」的世紀。21世紀的中國社會在變革:社會成分日益復雜,社會結構再度調整,社會利益重新分配,社會生活急劇變化。在社會職能不斷轉變與完善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的生活、醫療、教育、服務、調節等廣泛領域中去實現人與社會和諧一致,促進社會進步的專業與實踐。社會工作研究與實踐者,面對社會變革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必須去了解、去適應、去解決。

中國社會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發展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現代意義的社會工作產生之日起,各國的社會制度如社會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掌握專門知識的人去具體實施,並使社會福利等朝著社會工作研究指引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作為活動的准則、作為調動和約束人們行為規范的社會工作相關政策,有了長足進展。政策理論研究,亦結合各國的實際正逐步深入。中國的社會工作開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紀初,中國的歐美留學志士,就對社會工作開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牽涉面是局部的,發展是緩慢的。新中國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來,在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保障、教育、保健、服務、行政等社會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對個性的政策規定,另一方面更重視諸多方面的政策理論研究。發展意味著在現實基礎上的提升。隨著社會各層面的深度改革,穩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弱勢人群追求,這促使社會穩定機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著作為有效機制的社會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據社會工作的鮮明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針對我國社會工作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客觀需求的事實,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在政策上必將有一新發展。

一是根據不同內容,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體系。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社會保障體系「在『九五』期間,要加快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今後15年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存在城鄉差別的社會救濟制度將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在21世紀,社會互助政策、法規將臻於完善,工作機構和運用體系趨於完整,形成規范化的社會互助制度。加強社會工作考量及服務評估制度。確立社會工作者應有的職業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證下開展工作,制定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規劃規則等等。

二是鑒於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現實,採用靈活的政策制定形式。從東部到西部,從城市到海島、到農村、到山區,我國社會工作的開展與發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國各項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紀一個發展趨勢。在利用現有的政策資源,在引進、消化、本土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較規范的法律、法規,以國家行政機關頒布的形式固定並實施。社會工作政策也可以針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結構存在的差異性,以全國性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制定實施范圍相對限制的相關政策。社會工作政策還可以注重專項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如結合社會工作資源與特點,民間群眾團體制定一些適用於團體內部的條例、規定、指示,具化為符合社會工作對象特點,操作性強的要求、方法與措施,並在實踐中完善。如中國志願者活動,經過幾年的發展與運作,就很有必要將之制度化,健全機制,有明確的章程制度、志願服務站、扶貧接力、社會招募等志願服務項目完整的運行規則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會工作政策的實施能力。改變多頭管理的現狀,向統一管理機構發展。改變政策制度的實施機制與監督制度較為薄弱的現狀,執行與監督分設,加強法制責任制度。改變當前政策實施范圍大部分局限於城市的傾向,面向廣闊的農村新天地,擴大政策有效覆蓋面。在實施過程中,時刻接受社會工作實踐的評判與檢驗,及時作原有政策修訂、補充與豐富。及時注意與社會各項政策的配套與銜接。

中國社會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擴大

一是城市社會工作新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研究。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卻未達到工業化初期水平。調整社會結構已是當務之急,亦是趨勢。國家也要加大力度,採用適當的政策加快城鎮建設。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強,個體心靈封閉日益加深,心靈對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需求日益強烈。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來的自我,他們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認同,增加「人」與「域」之間的契合,這對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作為城市基本細胞之社區,隨著其功能的完善,人們對社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無論採取諸如「新老樓區結合」、「現代化小區」、「高層建築」、「企業封閉小區」等模式,社區都離不開地域條件,因地理環境(自然的、文化的、經濟的)、人員結構的差異而各不相同,社區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這是社會工作新的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

二是農村(包括海島、山區、水鄉)區域社會工作新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研究。在側重都市社會工作研究同時,另一個現今常被研究者所忽視的社工領域佔地球版圖相當大比例的城市之外的農村,包括海島、山區、水鄉等區域社會工作研究,在21世紀,將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的重要領域。各個社區將要根據不同的區情、縣情、鄉情來確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島特色、山區特色、水鄉特色的社會工作新路子。同時,為大多數人謀求利益的社會活動必須在各地方得以實踐,像健全農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者的合法權益,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農村區域社會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將是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

中國社會工作社會化研究新趨勢

一是加強社會工作對象社會化研究。人的社會化,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他人的聯系與互動,不斷反映並調適與他人關系,形成人的社會屬性,促其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21世紀人的社會化的內容形式將更為廣泛。從20世紀的「單位人」轉向「社會人」乃至更高層次的社會活動家,21世紀人的社會化,突出表現首先是融入市場,在更為激烈、更為成熟的市場競爭中,具備更深蘊意;其次是走向社會,21世紀將改變20世紀以來的個體在社會上有單位行政領導,在家庭中依靠家長親友的狀況,跳出行政與家庭親屬網路的社會支持體系,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實現文化的融合、心理的歸依,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新的和諧。社會工作一個突出功能是整合新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網路,協調關系,擺脫困境。因此,在人社會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針對上述特點,針對人們在教育、生活、就業、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應使「多數人為少數人服務」與「少數人為多數人服務」相結合,遵循個人目標與組織相一致的原則。如社區工作的開展採取聯合體、聯絡站、聯誼會等多種形式,不僅僅從管理性、保護性上服務,更從發展性服務著手。

二是強調社會工作的社會化工作程度。社會工作主動參與性與社會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為21世紀文明標志的環保問題,其關鍵是建立公眾參與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機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不僅是一種有效的社會監督,更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社會工作的社會化理論,重要一個方面是意欲尋找社會工作的主動參與的准確契合點,以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三是探索社會工作的社會化工作模式。這是近年來形成的創新思路。針對人們的衣、食、住、游、購、娛生活領域的無限拓展,社會工作模式值得探討。如今後社會工作中,政府突出作用相對減弱,但其作用發揮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並持續,因此,要發展社會化的、具有一定獨立資金與資源的民間機構並探索新型的工作機制。如社會保障體系,要逐步形成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又如社區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要增加感召力、號召力與影響力,建立社區工作社會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化向自治化發展的態勢。

中國社會工作「網上社區」研究新動向

21世紀,更加豐富多彩的Internet吸收越來越多的各階層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成為「網友」,使他們沉湎於「網上世界」。他們為了過網癮毫不吝惜地加大投資電腦硬、軟體。「網上一代」在網路中獲得知識、交流思想、參與活動。一個「虛擬」的社會大群體現實地存在著。面對由此形成的更機械的、冷漠的和功能的人際,如何建構「網上社區」結構、機制和功能,把「網上一代」引向高雅而不粗俗、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向發展?

社會工作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和「網上社區」的特殊性,突破行政管理區域,通過建立「網上社區」,發揮其正面效應。社會工作介於以法律、法規、行政力量等對個人與社會實行強制性干預和以輿論宣傳、思想信仰、倫理道德等力量對個人與社會產生導向性干預這兩者之間,而網路,其涉及領域寬廣,很難用完全一致的法令法規去約束網民的行動,何況,「網民」更具有匿名性、間接性等特點。社會工作「網上社區」社區工作的開展由此更具挑戰性。「網上社區」社會工作因此更應注意強化對策性研究,找問題、擺原因,更要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緩解矛盾。「網上社區」的工作思路要突破傳統在封閉環境中建立的說教式的意識形態,結合傳統的工作方式與思維模式,採取靈動活潑的形式,融入「網民」生活,激活「網民」的主動性與參與性,不斷放大、增加認同感與歸屬感,並可探索在新領域建立相應專業化的「網上社區」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廣東深圳市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架設在互聯網路上的「深圳青少年網」,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會,通過開放各種學習培訓、法律輔導、心理咨詢、就業指導、婚戀家庭、健康生活等信息網點,設立「網上文學社」、「網上學院」、「網上義工站」,將這納入大范圍的、普及的社會工作渠道。浙江湖州團市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讀書網」等,亦發揮強大先發優勢、領域優勢,「寓教育於服務」,做好引導青年、教育青年與服務青年的工作。

「網上社區」的社會工作必須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高其響應速度、服務效率。將計算機管理、信息網路技術、中介服務、城市救助、再就業等內容引進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提高服務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滿足成員要求,使信息資源、服務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中國社會工作者專業化與職業化研究新態勢

目前,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工作實踐者對社會工作的認識是有距離的。政府部門多從社會工作管理層面來考察,專家學者多從學術、理論高度進行分析,社會工作實踐者多從教育、服務細節入手。如何使這三方面有機糅合,使理論研究、實際操作與對策性研究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統一狀態?根據國情,應經常組織由黨、政、團、院、所等人員參加研討座談會;組織省、市、區社會工作的經驗會、理論會、觀摩會等,使中國的社會工作者達到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培養造就既具有科學理論,又具有實踐經驗的成功職業工作者。

社會性工作必然以人為本,以前述的社會化為基礎,以法制化為保障,以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為方向,全面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人才效益。

一是院校的專業建設。建立並擴展專門從事社會工作教育的院校,安排實用可行的系列訓練課程,加強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在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培育學術環境、氣氛與條件,為人才的成長與學術的成熟做一些實質性的工作。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尚處於恢復發展初期,專業教育的現狀遠未達到現實對專業的需求(如浙江省)。在高等院校中,應大力加強學科建設,拓展學科領域,擴大招生對象,廣泛吸引有志於社會工作的青年學生,使之真正地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用社工的方法和價值觀去應對實際問題,從而走專業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二是專門機構建設。建立有專門從屬的社會工作團體及下屬從事各類福利服務的機構。既讓專業教育的社會工作者有專門的實踐部門,又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職業崗位,壯大專門從事社會工作專業的骨幹隊伍,並為社會上熱心於社會工作的義務者,創造他們投身於社會的大服務中去的有利環境,使之在參與和體會中得以成熟。

三是專業制度建設。建立公認的職業守則和保證守則被執行的審核與證照制度。建立保證工作順利進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職業權利保障。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工作者的錄用與聘任制度,建立激勵機制與制約機制等等。唯有如此,社會工作者才能不是單憑愛好、興趣而業余的、義務的,亦使社會工作的開展與發展有切合實際的政策依據、法律依據,更讓政府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監督如社區等的工作與對象。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社會工作者以其專業化、職業身份得到社會的認可。從而使社會工作不只是專業化的解困救難手段,更為保障良好的社會秩序與社會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發揮專業功能。

G. 中國社會工作的起源、背景與發展

專業社會工作20世紀50年代以前就已傳入中國,1952年的院系調整被取消。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學簽訂了聯合辦學的協議,決定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這標志著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內地開始恢復。
上海浦東新區在2000年前前後開始在醫院、學校和社區設立社會工作站,這成為中國內地社會工作實務的重要標志。
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論證暫行辦法》,同年11月開始,社會工作者資格考試,這些都標志著社會工作者的資格開始在我國實行。
2004年6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了《國家職業標准——社會工作者(試行)》,該標准成為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重要象徵,標志著中國社會工作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從教育領域逐步發展到實務領域,並在國家層面和全國范圍開始推廣。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聯合發布了《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國人部發[2006]71號)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過社工「1+7」文件,社會工作專業化在深圳獲得迅速發展。
2007年10月,民政部確定75個地區和90個民政事業單位為民政部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單位。
2008年6月,進行了首次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13.3萬名考生參加了考試,20086人取得助理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證書,4105人取得社會工作師職業水下證書。

目前事業單位從事民政社會工作的有40萬工作者,全國社區從業人員約有40多萬,加上基層的民政助理員、民政幹部5萬人。
全國有200多所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每年培養的社工人才約為10000人,盡管按照社會需求,這些人遠遠不夠用, 但實際上卻僅有10%-30%的學生選擇了相應的社會工作,其他相當部分則進了機關、企業等單位從事「不對口」的工作。不少社工專業的學生覺得自己「就業前景太不樂觀」了,專家認為,造成這種「不樂觀」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專業化走在了職業化的前面。

H. 社工組織成立的歷史

中教聯盟老師:社工組織的成立和演變很復雜,最早應該是從西方的宗教中衍生的,是一種慈善性質的。開始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伴隨時間就有一些變換。找了一些大概的,沒有太具體的,要是寫論文的話去找一些相關的書和論文看一下,要是只做了解的話知道是西方宗教衍生,在中國的傳遞。我也給你找了一些,你看一下吧。

美國城市中最早的社會福利機構出現於19世紀中期。
世界上第一個睦鄰館是1884年在倫敦建立的湯恩比館。
睦鄰組織運動的重點是改造環境。
第一批拿工資的社會工作者是慈善組織協會的執行秘書。
1917年出版的《社會診斷》(Mary Richmond著)是第一本有關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教科書。該書集中於個案工作。【1,研究(收集信息);2,診斷(發現問題);3,預後和制定治療計劃(確定幫助案主的具體做法)】

我國社會工作的各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萌芽期——個人的慈善事業階段(20世紀上半葉社會工作開始在我國 起步發展) 1.教育方面: (1)標志性事件:1925年燕京大學建立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 (2)19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軍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國人自覺向西方尋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20世紀初至20~30年代,一些傳教士在我國開辦社會服務,並在我國的大學講授社會服務等課程,一些大學開始從事社會服務教學並從事服務實踐活動,這樣,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開始出現。1925年燕京大學建立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可視為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 2.社會服務方面: (1)標志性事件:晏陽初倡導並極力推行的華北平民教育運動。 (2)一些上層社會的人士開展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孤兒救助、貧民救濟等活動。另外,一些在西方受過正規教育同時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為了救國救民也從事農村發展活動,其中以晏陽初倡導並極力推行的華北平民教育運動最為典型。這是我國知識界施行的、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社會工作實踐活動。雖然因戰爭等原因,這些實踐活動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它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40年代,當時政府將社會工作引入我國,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 (二)第二階段:斷層期——受政治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發展的斷層。(1949年至改革開放期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出於對社會學、社會工作的錯誤理解,1952年政府決定在大學里取消社會學、社會工作學科和相關教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斷。 (三)第三階段:發展期——有組織的開展社會活動(改革開放至90年代末期間) 1.1987年國家民政部為了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在北京馬甸舉行了社會工作教育論證會,確認了社會工作的學科地位。
2 2.1988年,國家教委決定在部分高等學校試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在制度上開啟了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講程。國家教委首先批准了北京大學設立社會工作專業。 3.1991年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成立,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成立,推進了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進程。 4.1992年正式加入國際社會工作者協會,這可視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或教育)的開端。 5.高等學校則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方面矢志不渝,並探索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道路。 6.不同部門也在進行社會工作專業培訓,如民政、婦聯等。 (四)第四階段:專業化時期——科學的專業服務階段。(21世紀至今) 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在此階段由於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積累,使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突飛猛進,進入高速、專業的發展期。於是在這個時期我國社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專業化、職業化和法制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故作詳細分析。 1.建立、健全職業化體制 (1)標志性事件: 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聯合發布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首次將社會工作者納入專業技術人員范疇,為進一步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7年12月,民政部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編寫的《全國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大綱》正式發布,相關考試於2008年6月底在全國舉行。首批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即將在我國誕生。毫無疑問,上述幾個重要文件的發布、實施及專業社會工作者的誕生,是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影響深遠。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指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加快高等院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抓緊培養大批社會工作急需的各類專門人才。這就對社會工作制度建設作出了全面規劃,並強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 (2)制定了相應的社會工作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有計劃、分步驟地推動社會工作在兒童服務、青少年服務、老年人服務、殘疾人服務、家庭服務、社區建設、矯治服務、醫療衛生等各領域的發展,實現社會工作的多元化和專業化。 (3)建立包括資格認證、從業規范、登記管理、繼續教育、評估監督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工作職業制度,推動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 (4)設置相應的行政管理機關,構建社會工作的行政管理體制,統籌協調社會工作的發展。 (5)增加「政府購買服務」等用於社會工作發展的財政預算,創建有利於社會工作發展的財政體制。建議在每年財政支出的公共服務項目的預算中,劃撥一定比例的經費用於社會工作事務的固定投入。並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參考GDP的增幅,按比例提高社會工作的經費投入比率,為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 2.推進和加快社會工作法律制度建設 (1)標志性事件:2006年民政部聯合人事部在改革社會管理體制,大力加強社會建設的大趨勢下,民政部抓住機遇,聯合人事部正式出台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國人部發[2006]71號),這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標志著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的正式建立。 (2)法制化是社會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一些社會工作比較發達的國家及地區,均建
3 立了完備的社會工作法律制度體系,從根本上確定了整個職業體系的合法地位。然而,我國社會工作事業剛剛起步,各項法律法規亟待建設。從社會工作發展的長遠來考慮,應重視社會工作的立法研究及實踐,加快社會工作的法制化進程,確立社工的職業地位,維護社工的專業形象和職業尊嚴;保障社工的職權及執行力,提高社工的工作效率;保障社工在工作中的合法權益,降低社工的職業成本及風險。 3. 實踐和確立社會工作運行機制 (1)標志性事件: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確定職業規范和從業標准,加強專業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強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 (2)以社區為平台,以各類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為載體,以專業社會工作者為抓手,創建「社區、社團、社工」三社互動和「社工、義工」兩工聯動機制,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間運作、社工引領、義工服務、群眾得益」的社會工作運行機制。採取一種科學化、專業化、人性化、大眾化的方法開展公共事務的管理,逐步理順社會工作與政府、社區、機構、居民間的關系,形成運轉流暢、資源共享、和諧互動的工作運行機制,促使政府轉變職能,降低管理成本,整合人力資源,擴大社會參與,推動社會民主法制的進程。 (3)設立配套的社會工作激勵機制。設置專職社工崗位,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薪酬制度,以「體現專業人才價值」為指導思想,設計及實行一套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工作激勵機制。在薪酬設計上,採取學歷、資歷、資格、業績、崗位等多種指標相結合的方案,「以崗定薪、以績定獎、按勞取酬」,設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標准,使其高於同等工作的一般從業人員,合理體現社工的專業人才價值。 (4)具體來說有以下四種實施辦法: 一.建立職業資格制度。如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會同市人事局出台了《上海市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認證暫行辦法》,將社工列入專業技術人才,規定每年組織一次社會工作師和社會工作師助理的資格認證考試。 二.建立注冊管理和繼續教育制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社會工作師(助理)注冊管理試行辦法》,對取得社工職業資格的人員進行注冊管理,使其成為注冊社會工作者,以促進社工的職業發展,規范社工的職業操守和實務工作。 三.是建立崗位配置制度。如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關於在本市民政系統及相關機構配置注冊社會工作者的意見》,明確提出在社會福利機構、社區公益組織配置社會工作者,並要求採取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力求上述目標在3年內到位。 四.是探索建立崗位輪訓制度。如協調社會工作各領域的有關部門,共同對實際在崗人員開展分期、分批、分層的崗位輪訓。 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是社會工作知識和經驗不斷積累和發展的反映,也是社會工作領域不斷擴大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不斷創新的過程。隨著社會福利政策的全面化、系統化及社會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社會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三、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特點 (一)非一般發展規律,開始由政府主導起步,而非民間志願的慈善事業先行起步。通過民政部主導的與北京大學的合作而開始了中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發展的進程。與先有社會需求,再由民間發起,並以慈善組織出面組織對貧弱階層的社會服務,然後再向專業社會工作轉變模式不同。實際上,當時民政部的目標就是培養若干掌握社會工作與管理知識的人才,然後到民政部門從事「民政理論研究」,著眼點並非一線的實務工作者。於是,社會工
4 作與管理的專業教育就在既沒有公眾認可的社會基礎,也沒有合適的社會載體的情況下,突如其來地「被恢復」了。這樣的恢復和發展,其實是與「社會」脫離的。如果用現在「制度嵌入」的理論來解釋的話,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在中國的被恢復,表現出一種「硬性嵌入」特點。 (二)發展過程中,民間組織表現並不活躍,政府協調社會工作中起主導作用。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首先我國社會工作起步工作就是由政府的民政部主導完成的,所以對歷史發展模式的依賴導致這一現象;其次政府對民間組織的信任還沒有建立起來。改革開放前30年中期有一很客觀的實例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當時中國除了一部分從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教育的教師還算得上「內行」之外,並沒有專業社會工作者,但卻有了社會工作者的「自己的組織」。實際上,這個組織並不是為社會工作者成立的,而是為了方便民政部門對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會工作」的觀念的影響下,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都「被納入」社會工作者的行列。 (三)「跳躍式」發展模式。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借鑒國外多,自主創新少;政府引導多,自我實踐少。可以看到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開始發展至改革開放前期都沒有很大的進展,但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卻是突飛猛進的,社會工作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種短期內跳躍式的發展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取外國的先進經驗得來的。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的社會工作的推進主要是由政府完成的,而政府在一些事情的覺得上具有社會實體、社會各團體所不能具有的強制力,所以形成「跳躍式」發展模式。 (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就表現出政府積極探索、社會工作教育率先發展、行政性社會工作與專業社會工作同時並存、專業社會工作不斷發展的特點。

I. 請簡述企業社會工作的內涵和發展歷程

「社會工作來價值觀」是社源會工作實踐的靈魂,是社會工作者的精神動力。作為一種專業價值觀,它的基礎是社會主流價值和社會工作專業的獨特追求。一般而言,社會工作價值觀,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撐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實踐的哲學信念。
社會工作價值觀以人道主義為基礎,充分體現了熱愛人類、服務人類、促進公平、維護正義和改善人類與社會環境關系的理想追求,激勵和指導著社會工作者的具體工作。

J. 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狀況

親,您的問題也問得太大了,需要寫一篇論文回應?
首先,我假設你問的是版「專業社會工作」的發權展狀況,那麼:
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狀況:目前據說我國有兩百多所高等院校設置社會工作這個專業。但是師資往往不是社會工作專業出身,稍好一點多是心理學、社會學、馬哲之類的老師在教。而學生畢業後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並不多。
二社會工作實踐的發展情況,上海可以說是較早發展社工服務的一個城市,但是自2007年深圳開始推動這個工作之後,就是珠三角這邊,特別是深圳、東莞以及廣州的推動力度較大,包括推動社工服務、政策配套都相當到位。廣東省還成立全國首個目前也是唯一的社工委。

閱讀全文

與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