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元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其歷史發展主流是
D
經濟中心南移主要是因為都城的南移帶來的發展機遇和由於北方戰亂,專大量的農民、手工業者、屬商人南移,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加之南方的自然條件較北方更為優越,因此在宋元時期內,經濟中心較明顯的南移。
民族關系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戰爭帶來的機遇。宋朝軍事實力並不十分強盛,因此在邊境問題上比較弱勢,漢族與少數民族通婚、雜居的現象漸漸變得普遍。北宋王朝失敗後,原先大片的北方的疆土以及那裡的漢族進入了少數民族的統治范圍,直至後來元朝的建立及在中華大地上的統治,少數民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接受了封建文化及其通知方式。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民族關系有了較大的發展。
因此應該選擇D選項
Ⅱ 宋朝是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回度,在中國整個答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這說明,封建社會在當時還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還處於向前緩慢發展的階段,而不是已經到達了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也還沒有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
Ⅲ 黨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
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即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時期
其中革命時期是指黨的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建設時期是1949年到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時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至今
Ⅳ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發端——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關於真理問題的討論 ①原因: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但「左」傾錯誤延續,「兩個凡是」占據統治地位。 ②經過:1978年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發表,展開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 ③結果:討論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形成了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撥亂反正、開創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礎。 (2)內容 ①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②肯定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3)意義:重新確立了中共正確的思想、政治和組織路線,實現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歷史性轉折。 2.創立——20世紀80年代 (1)背景:80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 (2)過程 ①科學的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②中共十二大提出走中國特設社會主義道路。 ③在實現工作重心轉移的同時,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④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和解決台灣、香港、澳門問題的「一國兩制」理論。 ⑤中共十三大闡述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發展目標。 3.深化——20世紀90年代 (1)背景:中國的改革走到了一個關鍵時期,人們對於中國要不要搞市場經濟而爭論不休。 ①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再次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③中共「十五大」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簡單的說就是以下四個階段: (1)醞釀:粉碎「四人幫」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產生:十一屆三中全會。 (3)逐步發展:十二大,十三大。 (4)走向成熟深化並形成體系:1992年南巡講話、十四大、十五大。
Ⅳ 1920到1949年間,中國歷史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版救亡運動權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長城抗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937年11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939年10月)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0年12月)
晉南戰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滇湎路戰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緬北滇西戰役(1943年10月-1945年3月)
解放戰爭(1946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
Ⅵ 黨的十八大指出當前我國正處在進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回。《決定》指出,當答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給我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Ⅶ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歷史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在各個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恢復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7年)。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並在此貧窮落後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一五」時期開展了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
2、動盪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8~1978年)。
1958~1966年,是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時期,前幾年是失誤,後幾年糾正和彌補失誤。
總的來說,1958~1978年的20年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一五」計劃成功的喜悅開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最後帶著對「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困惑而結束。
3、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中國經濟(1979~1991年)。
中國20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經歷的曲折、挫折、災難、困惑,孕育著一場新的探索。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曲折。
4、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1992~2002年)。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於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在各個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第一階段
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承上: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問題。啟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1)鞏固了人民政權;
(2)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4)一五計劃制定及超額完成;
(5)召開全國一屆人大,制定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由於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過於迅猛,在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 。
2、第二階段
中共八大制定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滿足人了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開始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
(1)鋼、煤、原油、發電等主要工業品產量都有很大增長。大慶油田建成,結束了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
(2)涌現出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社會主義建設的傑出代表;
(3)新興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1958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3、第三階段
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在曲折中前進,糧食、鋼、煤、原油持續增產,成昆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十年間,使我國經濟損失約五千億元。
4、第四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工業上,建成了上海寶山鋼鐵公司、湖北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南昆鐵路等一批重點工礦企業。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針-強國之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立國之本。
新中國成立以來50多年的歷史昭示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7)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擴展閱讀: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據此我們可以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發展的主線。
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今年是中共八大勝利召開60周年。
60年前,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八大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是基本正確的,但是由於當時黨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思想准備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確意見後來沒有能夠堅持下去。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981年作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32年特別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歷史。
再次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這一提法一直沿用下來。6年之後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更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我們在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既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麼不斷解決這一矛盾就構成這個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線。經濟是基礎,是手段,落實到社會層面就是要著眼於民生問題的解決,這也是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一致的。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把新中國60餘年的歷史分作六個階段加以討論。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之前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革故鼎新,為新中國未來的社會建設奠定環境基礎和制度基礎。
從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歷經曲折,但是大規模開展的工業化建設為下一步的民生改善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人們從親身經歷的探索和曲折的反思中獲得了開辟新路、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之所以將這20年放在一起來看,主要是基於這一時期的民眾生活變化不大,相關體制包括計劃經濟、二元結構、單位體制等等也一直延續下來,還有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戰略和越來越「左傾」的指導思想等。
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到1982年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時間不長,是一個結束動亂後休養生息、撥亂反正的階段,執政黨的工作重點重新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從醞釀、徘徊、躁動中逐步形成改革開放的新思路,中國再次迎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春天。
從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開啟了全面改革的新征程,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從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五個階段,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接下來的10年是第六個階段,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更為全面的小康社會,民生建設民生保障受到空前重視。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階層利益多元化,社會矛盾易發多發且極為復雜,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需要實現更加和諧更加協調的發展,因而社會建設的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國60餘年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圍繞民生主線開展的社會建設史。特別是改革以來幾個階段的民生進步和發展取向,也暗合著馬斯洛揭示的人類需求層次階段性台階式提升的基本走勢。
Ⅷ 請簡述茶文化發展歷史及幾個關鍵時期轉折點
茶文化的狹義說
狹義說認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產、培植、製作、化學成分、葯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王玲《中國茶文化》)。」茶史專家朱自振認為:「茶文化是飲茶或飲茶衍生、發展起來的文化。」作家王旭烽認為:「茶文化是作為物質形態的茶進入人們的精神領域之後所體現出來的種種文化事相。」北京大學滕軍副教授認為:「茶文化屬於生活文化、書齋文化之列。」
由此,給茶文化做一定義,即是:以茶為載體,以茶的品飲活動為中心內容,表達民俗風情、審美情趣、陶冶情操道德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大眾生活文化和精英文化。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文化自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農時代起源,經歷了秦至兩漢的萌芽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茶文化形成時期,唐代茶文化的興盛時期,兩宋的繁榮奢華時期,到元明清的變革時期,發展到今天的新時期茶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也深受各界關注。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更別提研究喝茶了。
茶文化並不忽悠,她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Ⅸ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經歷了哪三個歷史時期,其中第一個時期又分哪幾個重要階段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大革命階段(1921-1927年)——民主聯合戰線內;
2、土地革命戰爭階容段(1927-1937年)——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3、抗日戰爭階段(1937-1945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4、解放戰爭階段(1946-1949年)——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50-1978年)——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9年至今)——愛國統一戰線。
(9)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三個偉大貢獻和三次偉大飛躍影響深遠,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Ⅹ 中國歷史發展幾個的重要時期
中國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播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世界上綿延不斷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自黃帝時代算起,至今已有五千年。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代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若從政治和社會形態來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據史書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完結。19世紀60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餘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首都定於北京,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