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服裝設計的發展
服裝設計顧名思義是設計服裝款式的一種行業,當今世上成功的服裝設計師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如∶夏奈爾…
「設計指的是計劃、構想、設立方案,也含意象、作圖、制型的意思。」服裝設計過程「即根據設計對象的要求進行構思,並繪制出效果圖、平面圖,再根據圖紙進行製作,達到完成設計的全過程」。
但大多的服裝設計師集中在法國、英國…在亞洲著名的服裝設計師集中在日本,日本特別在八、九十年代甚至在二十一世紀初在服裝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功,在中國建有很多的大型服裝加工廠!
中國雖然也有很多的服裝設計師,但大多成名度的范圍只局限於中國本土之內!
現在中國對服裝設計方面的重視度提高了很多,在所有的高等院校中開有專門的課程,但不管怎麼說再怎麼比比不了國外的那些教學條件,教學設備,所以希望網路多收集一點服裝設計方面的一些資料,以便能及時查找有關資料!
要想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需要有一定的天賦,而且更需要懂得學習方法並為之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學有所成。
一、要重視專業資料和各類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服裝中再生服裝的設計方法,盡管很實用,但從更高要求來看,它很難擺脫他人構思的影響,難以獲得創新和超越。因此,我們需要更廣泛地獲取專業以外的各種信息,比如科技發展的成果、文化的發展動態、各種藝術門類的作品以及存在於文學、哲學、音樂中的反映意識形態的各種思潮和觀念等,以此來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聞,博採眾長,從中獲得更多的啟迪進而產生更好的想法。
二、要善於在模仿中學習提高
模仿行為是高級生命共有的本性特徵。記得美國心理學家稱:作為人行為模式之一,模仿是學習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模仿手段,從行為本身來看,應該算是一種抄襲,是創造的反義詞,它不能表現出自己的技術或能力有多好,但是,應該看到,許多成功的發明或創造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應該視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三、要不斷提高審美能力,樹立起自我的審美觀
審美能力,也稱「審美鑒賞力」。是指人們認識與評價美、美的事物與各種審美特徵的能力,也就是說,人們在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作出審美分析和評價時所必須具備的感受力、判斷力、想像力和創造力。作為設計師,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審美能力強的人,能迅速地發現美、捕捉住蘊藏在審美對象深處的本質性東西,並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去創造美和設計美。單憑一時感覺的靈性而缺少後天的藝術素養的培植,是難以形成非凡的才情底蘊的。
四、 要盡快讓自己變得敏感起來
設計創作的最初靈感和線索往往來自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些事物看似平凡或者微不足道,但其中也許就蘊含著許多閃光之處,如果設計師對此熟視無睹,不能發現它們的存在,就不能及時地去捕捉它們和利用它們,那麼,許多有用的設計素材就會失之交臂。
五、要盡快讓自己變得時尚起來
雖然,有時時尚的東西不見得都好、都美,但設計師必須要有接納的胸懷,對待新觀念、新現象不能帶有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要學會把自己放進去,去接受,去思考,這樣才可能使設計作品能與時代同步,甚至引領時尚。
六、要主動為自己創造實踐的機會
服裝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真正認識服裝,才能獲有更多的直接經驗,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設計。
七、要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和合作
作為設計師,必須樹立起團隊合作意識,要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和合作。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校學習期間就開始注意鍛煉和培養,並努力使之成為一種工作習慣,這對今後開展工作會十分有益
1、從學習畫人體開始熟悉人體
2、學習了人體畫後就學習基本的色彩關系
3、開始學習一些服裝專業的知識,從畫款式圖開始
4、經過上述學習,基本掌握了人體、色彩、款式,下面進行人體著衣的效果圖學習。
5、推薦〈經典美國時裝畫技法〉基礎篇和提高篇兩本,按照上面的課程進行練習,相信經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熟練地繪畫時裝畫。
6、學習一些製版方面的內容,確保自己知道自己設計的服裝的工藝
下面推薦部分比較有用的書籍:
余強著 服裝設計概論 第一版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1
龐琦著 服裝色彩 第一版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1.9
徐雯著 服飾圖案基礎 第一版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02.6
李麗婷著 色彩構成 第一版 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1.10
蘇石民 包昌法 李青著 服裝結構設計 第一版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3.3
朱秀麗 鮑衛青著 服裝製作工藝 第一版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3.3
(日)文化服裝學院 范樹林 文家琴譯 文化服裝講座-原理篇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0.4
王受之著 世界服裝史 第一版 中國青年出版社
成為一個好的服裝設計師:
第一:對服裝有較高的造詣,把握流行敏銳力洞察力強!
第二:適合市場需求,市場佔有率高!
第三:好的設計師能獨力完成從一套創作設計到成衣的打板製作流程!
第四:對面料熟識,能用不同方式進行組合搭配!
做為服裝設計師首先要熱愛藝術、把握流行,再次要有深厚的藝術造詣,扎實地繪畫功底。又要有一種理想——創造自己獨有的藝術世界,希望美夢成真,敢為人先的時尚理念,是時尚的探險者、弄潮兒,對服裝情有獨鍾,對普通的面、輔料有一種獨特的欣賞。
那麼做為一名服裝設計師應具備哪些技能,應掌握哪些知識呢?有人認為,服裝設計很簡單,翻翻畫報、雜志,這兒找一個領子,哪兒找一隻袖子,東拼西湊,如此而已;有的人則認為只要會做衣服就可以搞服裝設計了;還有人認為只要會畫時裝畫,就可以當設計師了。事實上,第一種「設計師」的作品往往是各種毫無關聯的服飾部件堆砌在一起的「大雜燴」;第二種「設計師」往往被束縛於自己那一點製作工藝技能中,無法應變於飛速發展的市場需求;第三種「設計師」往往只會畫作品,由於不大懂如何才能做出來,所以,畫的作品中無法實現的居多。可見以上三種觀點均有些偏頗。
搞服裝設計要經常借鑒前人的成功之作,要從優秀的作品汲取營養和設計靈感,但絕不等於拼湊和照搬。裁剪、製作技術是服裝設計的重要基礎,是表達設計意圖的重要手段,但並不等於學會裁剪和製作衣服就是學會設計了,正像學會演奏鋼琴的技巧並不等於會作曲,學會砌牆並不等於會建築設計一樣。會畫時裝畫只是掌握了一種表達設計意圖的工具而已。從上述服裝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畫設計圖僅僅是設計的開始。不懂得如何實現自己的設計意圖,只會「紙上談兵」者,是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的,事實上,現在只會畫時裝畫的「設計師」是找不到工作的。
但是,上述三種觀點分別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服裝設計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328317.html?wtp=tt
『貳』 世界服裝發展史
縱觀服裝的發展史,之所以有中外服裝那麼大的區別和兩地不同的文化和穿著觀念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的。
從服裝的穿著看,中國人講究儀表的修飾,西方人崇尚顯露人體的美;中國人的服裝行為注重自我調節,所以比較保守,少變化,而西方人的服飾行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比較開放,多變革;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
服裝的製作工藝上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式服裝結構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視二維空間效果,不強調服裝與人體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曲線,服裝平直寬松,採用平面裁剪法。西式服裝結構是分割式立體型的,強調三維空間效果,在結構上以立體裁剪為主,注重試縫、修訂和補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和體,突出人體曲線美。
其次是中式服裝的製作是靜態的,西式服裝製作是動態的。傳統的中式服裝的剪裁都是放在案板上進行的,衣片的衣縫均以直線為主,所以衣縫線條等均是用粉線團彈出來的,在衣片中間也不做任何收省或分割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採用蓋貼的形式帖縫上去的。衣片縫合時也只是兩塊衣片上下對疊後沿邊縫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試樣或修正過程,所以是一種靜態式的製作過程。成衣後造型方正、整齊,穿在身上成為一種人體的偶像或禮儀習俗的象徵。這種靜態製作服裝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裝平面型結構有關,也和我國的民族性格喜靜不喜動有關。
『叄』 服裝結構設計發展歷史
服裝的結構設計(抄亦稱服裝紙樣設計)是從服裝設計到服裝加工的中間環節,是實現設計思想的根本,也是從立體到平面、從平面到立體的關鍵所在,可稱之為設計的再創造、再設計。
服裝結構設計,在我國的服裝工業中,多年來沿襲著傳統的手工藝式的方法,以師徒繼承、經驗積累的方式來維持著程式化的服裝生產。成衣的紙樣設計也只能從經驗到經驗,這與現代服裝工業生產所要求的系列化、標准化、規范化以及時裝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極不適應。因此,建立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現代化服裝設計理論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肆』 服裝業的歷史變遷
全球紡織服裝產業變遷史
由於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個國家在紡織品生產方面的比較優勢會逐漸減弱,後起國家往往更有競爭力,因此,紡織行業的困境和調整,是一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標志和必經階段。
1、近代世界紡織產業中心的三次轉移
第一次轉移:發生在18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世界紡織生產的中心從東方轉移到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第二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日本和西歐轉移到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如韓國、香港、台灣地區等;
第三次轉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仍在繼續,從韓國和台灣、香港地區向亞洲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等地轉移。
2、世界紡織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趨勢
(1)生產中心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2)消費中心(主要在發達國家)與生產中心的分離使紡織服裝貿易迅速增長;
(3)紡織領域迅速擴展,從傳統的服裝、家用紡織品向工業、醫療衛生、安全防護、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機電、交通水利、軍事等各個領域擴展。
3、世界紡織業格局的三個層次:
一、是技術密集型紡織業,集中在發達國家(美、歐、日),產品為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業用紡織品以及功能性、流行性強的紗線和面料;
二、是資本密集型紡織業,集中在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韓國和香港、台灣地區等),產品主要為紡織上游產品和後整理水平較高的中高檔紡織產品;
三、是勞動密集型紡織業,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東亞、東南亞、南亞), 以粗加工、中低檔大路產品為主。
4、世界服裝業格局的四個層次:
一、是obm型(0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自有品牌),生產銷售自有品牌服裝,如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服裝商;
二、是odm型(0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自主設計),為客戶提供款式設計,但沒有自有品牌,用客戶品牌銷售。如韓國、中國香港、台灣等地的出口商。
三、是oem型(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貼牌加工),用國產面料、客供品牌和款式,加工服裝。這是我國目前服裝出口最主要的模式。
四、是加工裝配型(assembly),沒有自行采購或生產面料的能力,用來料、來樣加工服裝,僅賺取加工費。
『伍』 20世紀西方服裝發展史
20世紀初,(又稱新女性時裝潮流)在起始階段,巴黎引領著潮流的同時很多國家的宮廷服裝還在作為流行源頭,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服裝產生變化,衣服的結實耐用,色深耐臟,穿著方便,便於快速行動已成為人們考慮的第一因素,裝飾的時髦性已經退居次位,女裙也進一步縮短(女裝的設計主調確立了適用,簡練,樸素,活潑而年輕)
20世紀30年代,(新外觀女裝潮流) 男孩風開始消失,曲線代替直線,女性優美線條又重新顯現(美國發明了松緊帶和針織女裝,拉鏈也廣泛的運用到了女裝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衣開始普及)20世紀40年代,在經歷過戰後緊張、勞累之後,婦女們急切的想擺脫掉「簡陋」,所以適度誇大縮小的新外觀女裝應運而生(領導這一潮流的是著名設計師迪奧)
20世紀50年代,(自由求新時裝潮流)直立衣領重新出現,女裙仍然到小腿肚中間,工裝褲開始流行(說明1850年李維斯特勞斯創造的牛仔褲得到了普遍的認同)。1954義大利風行結實的厚線衫,式樣屢變,色彩也時時更新追求美而富麗。20世紀60年代(瑪麗.匡特設計的)超短裙受到追捧,1966年英國(尼龍紡織協會)生產出透明和半透明面料。20世紀70年代,服裝的面料、款式、色彩更加豐富,人們的著裝觀念也更加開放多樣。
20世紀80年代,(中時裝設計注意國風時裝潮流)進入時裝設計多元化時期,1988年末約翰加利亞諾推出「中國軍服」系列,由此引發了東方熱,民族風情。
20世紀90年代,(環保自然時裝潮流)歐美國家經濟一直處於不景氣的狀態,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強環保意識,伴隨著環保的熱潮,消費的意識、審美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①強調新簡約主義的實用性與機能性。②「貧窮主義」時裝(故意未完成的半成品)故意把服裝做舊。(中性時裝潮流)由於女子和男子一同參與社會競爭,所以人們淡化性別,追求個性思想使得女裝男性化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服裝現象。
21世紀,人在著裝過程中總在尋求一種價值,同時又在共同的前提下尋求差異。
『陸』 服裝歷史變化(簡潔說明)
服裝面料的發展,引導著服裝潮流的變遷,也創造了服飾文化的歷史。自有人類以來,獸皮和樹葉便成為禦寒遮體之物,這就是最早的服裝面料。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對生存環境的逐步了解,漸漸從自然界中提取更多的面料用於制衣禦寒,即現在所稱的天然纖維原料——棉、毛、絲、麻等。用麻織布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棉花的使用則開始於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我國是著名的絲綢發源地,據《詩經》、《禮儀》等古書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就已有了綾、羅等絲織物。大約在2300年前「制絲」技術已日趨較成熟,不僅廣泛應用和盛行於當時的中國,還遠銷東南亞和歐洲,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與此同時,出現了織物染色,《呂氏春秋》中言「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可見當時的染色工匠和染坊已有一定的水平。 服裝面料的發展,經歷了非常緩慢的歷史過程,直到19世紀中下葉產業革命才使服裝及其面料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們在繼續使用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各種面料的同時,又創造了許多自然界所沒有的服裝面料,人造纖維長絲便是最早出現的人工製造面料,從此,各種新型的服裝面料不斷涌現,速度很快,開始和推動了化學纖維工業的發展。化學纖維發展從英國1905年正式投產第一家粘膠纖維廠起,到1925年已成功地生產了粘膠短纖維。而合成纖維的誕生則始於美國杜邦公司在1938年製造的尼龍纖維,到1950年,又一種腈綸纖維在美國宣布成功,三年後,滌綸纖維再告投放市場。僅短短的幾十年間,化學纖維已從無到有,並進一步發展為與棉、毛等天然纖維在消費領域里平分秋色,從而改變了千百年來傳統紡織服裝原料的結構格局。 縱觀服裝面料的發展、演變過程,可謂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記錄儀,科學技術進步的量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