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道雷州歷史的朋友請進
雷州市
雷州市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中部。地跨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東瀕南海,西靠北部灣,北與湛江市郊、遂溪縣接壤,南與徐聞縣毗鄰。南北長83公里,東西寬67公里,總面積353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為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23度C。全市總人口141萬,轄20個鎮,鏡內有11個國營農林鹽場,雷州城為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積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全市耕地面積152萬畝,海岸線長達406公里,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里先後為越楚的勢力范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雷州由於歷史的淵源地緣關系,成為歷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進而逐漸形成獨特的雷州文化。在雷州鍾靈毓秀的紅土地,人文薈萃,保留下來的文物古跡遍布城鄉,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頒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57處,其中雷祖祠為國家級,三元塔為省級,真武堂、韶山古戲台、東嶺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處為地市級。市博物館收藏文物數量之多,檔次之高,均居全省縣級博物館之首。該館是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文物古跡是雷州數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雷州先輩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十分重視文物收集、保護和利用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撥巨資,群眾積極籌善款修葺、恢復文物面貌,搶救了大批文化瑰寶。以文物為依託,結合自然景觀,在雷城修建了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和雷祖祠旅遊區,形成城內、城外和近郊三點一線的參觀旅遊網路。當遊人漫步雷州,徜徉於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連於名勝古跡之間,面對詩情畫意,其樂融融。
雷州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如留下「九耳呈祥」動人故事的唐代俊傑陳文玉先後任東合州、雷州刺史,功勛卓著,曾被太宗降詔褒獎:「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他被後人尊為雷祖,立祠紀念,又如歷官福建古田、台灣知縣、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的陳瑸,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灣仍流傳膾炙人口的「陳瑸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大家者陳昌齊(字觀樓),他書示村民的「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的哲言至今仍振聾發聵。明、清之秀,僅雷州府轄下的海康縣就孕育出22名進士。
雷州廣袤的紅土地留下歷朝賢臣名將的足跡。西漢、東漢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銜命維護祖國版圖的統一,先後揮師南下,屯兵雷州,庇護民眾,雷人築「伏波祠」以紀其功;唐代名宦李邕、宋代名臣寇準、李綱、胡銓、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後被貶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被文天祥稱譽「敬賢如師」的雷州人民為之建十賢祠、蘇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紀念。後人躡賢蹤,懷先哲,無不勵志修身立品,愛國愛民。
雷州景色美不勝收,既有西湖翠擁、雁塔題名、一龍煙繞、萬頃連雲等舊雷陽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寶林禪寺等新景點。登臨三元古塔,極目東眺,萬頃良田,莽莽蒼蒼,南海波濤,天水一色。眼前景物,令人目不暇接,遊人到此,莫不塊壘盡消,驚嘆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元宵佳節,城鄉各地的飄色遊行勢恢宏;陽春三月,松竹、南興、覃斗等地的儺舞(走成倀)及流行各處的散花舞引人入勝,這兩個古老的舞蹈被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古樸的雷州歌,有三百年歷史的雷劇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雷州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饒。肥沃的大地慷慨地為勤勞的人們奉上香甜的優質大米,鮮美的魚蝦,晶瑩的白糖,圓渾的南珠,壯碩的牛羊,爭奇斗艷的花卉,甜美的嶺南佳果。還有那風味獨特的雷州小吃----葉搭餅、嘉嶺白餅、烏石甜糟、英利燒豬肉、客路白切狗等令人大塊朵頤,回味悠久。雷州是一顆熠熠生輝的南國明珠,是蘊藉歷史文化的「大觀園」。
雷州半島居民的祖先原來屬於黎族,唐宋以後,又有瑤族、苗族和壯族等少數民族遷入,相傳大多來自福建,途經粵東而至,在雷州定居,雷州至今倖存的大量石狗與遷居的少數民族圖騰崇拜有關,例如瑤族歷來就有敬重狗的風俗。但後來隨著大量漢族人口的遷入,伴隨著佛教的傳播,打破了石狗一神獨尊的局面,在不以狗為圖騰崇拜的人群中,引入了吃狗的習俗,所以由於民族交融和觀念的沖突,今天在雷州出現了尊狗和吃狗相背的兩種民風。
② 參觀雷州博物館的作文四百字怎麼寫
參觀雷州博物館後的感想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里先後為越楚的勢力范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今天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參觀了雷州博物館,進一步了解到雷州的歷史文化。在雷州博物館內陳列著陶瓷器、金銀器、玉器、石刻、古書畫、錢幣等項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動物化石約3000件。經全國及本省著名專家鑒定,其中1級文物16件,2級101件,3級428件。這些文物中以當地古墓群、古遺址、古窯址出土的文物最具地方特色。該館是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文物古跡是雷州數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雷州先輩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十分重視文物收集、保護和利用工作。 讓我印像最深刻是裡面的陶瓷瓦罐。在唐宋時期,雷州的手工業經濟已經相當發達。陶瓷、紡織、鐵工、木雕等項目成為重要的行業。尤其是雷州陶瓷生產,曾發展成為古雷州半島最具特色、影響最大的手工業部門。它興起於唐宋時期,是古代廣東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其造型美觀,技藝精湛,色調鮮明,是當時遠銷國內外的精品。明代,由於實行海禁,導致雷州航運業的衰落,陶瓷外銷被迫停止。由此,雷州的陶瓷業也陷入了一躡不振的境地。直到現在雷州的陶瓷還是有一定的名氣的。從博物館內的一些壁畫和資料中我們都還可以隱約看到雷州當年灌溉農業的發達程度,因為從宋代開始,雷州半島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廣東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時期,雷州城西有西湖,城北有特伯塘,湖、塘均築有引水渠道,可以引水灌溉農田。南宋時期,引水灌溉工程又大規模開發、修建,使之縱橫交錯,灌田方便。紹興年間,在原來的基礎上開鑿擴大特侶塘的面積,增大容水量,並且從東、南、西三個方向,開挖出3條引水渠道,起名為東渠、南渠、西渠。東渠即從特侶塘向南流動,匯入湖水,灌溉城東片;南渠既從西湖引水東去,灌溉城南片;西渠是從西湖導水西出,灌溉城西片。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雷州的水灌溉工程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各種設施,也越來越好。據史料記載,乾道的數年中,又有兩度大規模地整修了引水渠道,增建了有關設施:一是在已堵塞的東渠東面,另外開通一條渠道,以引塘水南流,並修築8條支渠,支渠的兩頭還各建有水閘1座,二是在已堵塞的南渠北面,又增加一條渠道,繼續引導湖水和東渠合流。三是在特侶塘加建8座水閘、24條渠道,以擴大灌溉面積。四是修築拱海大堤。經過這一番整治和新建工程之後,一馬平川的雷州城郊東西洋,「滄海變桑田」,成為「萬頃連雲」的良田佳景,有力地促進了整個雷州半島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流傳「洋田豐,雷州足」,「洋田歉,合浦飢」。的確,這里素稱「雷州糧倉」,當之無愧!
③ 雷州縣的歷史是什麼
1.始建前, 2.秦屬象郡地; 3.漢屬合浦縣地; 廉江市羅州大道 4.晉屬高涼郡高涼縣地; 5.南朝宋、齊,屬高涼郡羅州縣地。 6.南朝梁、陳,為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 7.隋朝,仍屬高州高涼郡石龍縣地。 8.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 (註:羅州城遺址在河唇鎮龍湖村東側,面積約6萬平方米。 此遺址布局有仿唐代長安城的明顯跡象。1962年,此城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時,在縣境之西及西南同時建招義、零綠兩縣。唐天寶元年,招義縣改為干水縣),此縣名即為石城縣之始。 9.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羅州徙治石城縣。 10.唐玄宗天寶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為濂江縣。 11.宋朝,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劃入吳川,屬辯州(今化州,太平興國五年即980年,改辯州為化州)。 12.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復析吳川西鄉置石城縣,屬化州。 13.元朝,屬化州路。 14.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屬化州府。 15.七年(1374年)屬化州。 16.九年(1376年)屬高州府。 17.清朝,屬高州府。 18.民國元年(1912年)至3年,屬高州道。 19.民國3年(1915年),改石城縣為廉江縣,屬高州道。 20.民國9年(1921年),廢除道制,仍屬高州善後處。 21.民國12年(1924年),屬高雷廉欽瓊崖羅陽八屬聯軍總指揮部。 22.民國15年(1927年),八屬聯軍全部覆滅後,屬廣東南路行政公署。 23.民國25年(1937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公署。 24.民國38年(1940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屬廣東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25.1949年11月11日: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 26.1950年9月,屬高雷專區。 27.1952年11月,屬廣東粵西行政區。 28.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 29.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縣合並為雷北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 30.1960年11月,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屆廣東湛江專區。 31.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廉江、遂溪、海康三縣。按原縣區域分治和歸屬。 32.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公署。 33.1983年9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屬湛江市。 34.1993年12月,經國務批准,廉江撤縣設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並委託湛江市代管。
④ 海康縣的歷史文化資源
海康文化,即「雷州文化」,素稱「天南重地文化」,與雷州歷史的淵源存在深刻的地緣關系,是「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交匯地衍生的另一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積淀厚重的獨特文化的集合體(日不落語)」。 1.名吏文化
a.「九耳呈祥」-唐陳文玉(雷祖),先後任東雷刺史,太宗詔:「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
b.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的陳瑸,為官清廉,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今台灣仍傳「陳瑸放犯」。
c.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陳昌齊(字觀樓),其「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哲言。
d.明、清之秀,僅雷州府轄下海康,出22名進士。
2.賢臣名將文化
a.兩漢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銜命維護統一,師屯雷州庇護,雷人築「伏波祠」。
b.唐名宦李邕、宋名臣寇準、李綱、胡銓、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後被貶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帶來中原文化。 寇準(961-1023年),陝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任北宋真宗宰相時,主張真宗親征抗遼,在「澶淵之役」中戰功卓越。為人剛正不阿,禮賢下士,不趨炎附勢,敢直言進諫,故被排擠陷害,而致兩度罷相,後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在雷州時,指導當地居民學習中州音;傳授農業技術、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群眾解說天文地理,力避邪說;同時還修建真武堂,收徒習文學藝,傳播中原文化,對雷州文明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李綱(1083-1140年),福建邵武人,著名政治家,南宋第一任宰相。任相期間極力主張抗金,反對議和,遭罷免。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丞相李綱被貶海南,途經廣東雷州,受湖光岩楞嚴寺當時的長老釋琮之邀(兩人既是福建同鄉,又是京師同窗)到雷州府遂溪縣的湖光岩一游。與僧月下對飲,世道世情。入夜,月色晴好,月光灑滿湖,湖光映壁,光彩動人,李綱情不自禁即席揮寫「湖光岩」,後刻於白雲岩上。「白雲禪庵」一直香火不斷,到了清代才更名「楞嚴寺」, 「楞嚴」取自《楞嚴經》,迄今不變。
路過雷州時,曾寓居天寧寺。在雷州期間,寫了20多首詩歌,並留下《天寧寺留題》、《祭雷廟文》等若干篇文章,它們是雷州文化的瑰寶。
蘇軾(1037-1101年),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翰林學士。因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被一貶再貶。南貶經雷州,雖時間短暫,但留下了豐厚璀璨的文書墨寶,文風氣節對啟化雷州文明功不可沒。赦歸經雷州時拜謁伏波廟,寫下《伏波廟記》,為後人經常誦讀。
蘇轍(1039-1112年)四川省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嘉年間進士。因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到雷州。在雷州讀書著述,留下不少佳作。在雷州期間,熱愛雷州山水和人民,雷民感謝蘇軾與蘇轍兄弟之德,遂建一座小樓供二蘇讀書避暑。
湯顯祖(1550-1616年),江西臨川人,明代傑出劇作家、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官至南京太常寺博士。生性剛直,目睹當時官僚腐敗而上疏觸犯明神宗,被貶為徐聞縣添注典史。任內見徐聞「其地人輕生,不知禮儀」,與知縣熊敏捐資創建貴生書院,著有《貴生書院說》、《明復說》等一批詩文,以「君子學道以愛人」為宗旨,宣揚「天地之性人為貴」、對當時社會教化起了很大作用,尊師重教在徐聞從此蔚然成風。 a.「舊雷陽八景」:西湖翠擁、雁塔題名、一龍煙繞、萬頃連雲等。
b.新景:天成台、高山寺、寶林禪寺等。
c.三元古塔:極目良田,莽蒼海濤,天水消塊壘,天地造神工。
d.文天祥譽雷民「敬賢如師」---建:十賢祠、蘇公亭、寇公亭、真武堂。 a.元宵佳節,城鄉飄色游。
b.陽春儺舞(走成倀)、散花舞(兩古舞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c.古樸雷州歌、三百年雷劇。 1.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行列。
2.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有人類繁衍生息。
3.先秦-越楚范圍。史載:前355年,楚滅越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
4.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清末,幾乎為縣、州、郡、道、府治級行政設置。 1.紅土地文化,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57處。
2.雷祖祠為國家級,三元塔為省級。
3.真武堂、韶山古戲台、東嶺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處為地市級。
4.雷州博物館收藏文物數量檔次,均居海南省縣級博物館之首。
5.改革以來,搶救了大批文化瑰寶。
6.以文物為依託,結合雷城自然景觀,建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和雷祖祠旅遊區。
⑤ 關於雷州歷史的故事40字左右
雷州市,建市前稱海康縣,是廣東省湛江市轄縣級市,位於雷州半島中版部。屬熱帶季風氣權候。雷州市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城區。雷州市境內交通有粵海鐵路、國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北部灣的城鎮群經濟圈,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廣東七大、粵西地區唯一且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獨特的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
⑥ 廣東雷州市有什麼好旅遊景點
雷州市位於廣東省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中部,雷州古城距湛江市區70多公里內,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容,歷史文化積淀厚重,眾多的文物古跡,獨特的雷州文化,迷人的半島風光,構成雷州古城得天獨厚的旅遊風景線,名列國家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 雷州景色美不勝收,既有西湖翠擁、雁塔題名、一龍煙繞、萬頃連雲等舊雷州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寶林禪寺等新景點。登臨三元古塔,極目東眺,萬頃良田,莽莽蒼蒼,南海波濤,天水一色。眼前景物,令人目不暇接,遊人到此,莫不塊壘盡消,驚嘆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雷州的三元塔非常雄偉漂亮,雷州石狗文化也是全國少有,真不愧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國家歷史名城的風韻特別濃厚,像雷祖祠、石狗文化、三元塔公園等
⑦ 雷州市屬於哪個省
雷州市屬於廣東省,是廣東省湛江市代管的縣級市。東莞市屬於廣東省(地級市)。
雷州市地處雷州半島腹部,東臨南海,西瀕北部灣,北接遂溪與麻章,南通海南,素有「天南重地」之稱。地理坐標:東經109 42' 12」~110 23' 34」,北緯 20 26,08」~ 21 11 06」。總面積3664.44平方公里。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
先秦時期,雷州先後為越楚的勢力范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州由於歷史的淵源地緣關系,成為歷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進而逐漸形成獨特的雷州文化。在雷州鍾靈毓秀的紅土地,人文薈萃,保留下來的文物古跡遍布城鄉,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頒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57處。
(7)雷州歷史文化大觀擴展閱讀
建置沿革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唐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轄境相當今中國三大半島之一的雷州半島全境等地區。北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改雷州為雷州軍(軍,古時行政區劃)。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雷州府治。清承襲明代的體制,仍為雷州府。民國二年(1913年)實行省直管縣,廢府治(即雷州不作為行政區劃名),存雷州首縣海康。
雷州市直接繼承原海康縣建制。據《今縣釋名》:「縣南、西皆瀕海,本漢徐聞,隋改徐聞為隋康,析隋康地置縣,因名海康。西漢設徐聞縣(縣治在今雷州城),隋開皇九年(589)改置海康縣。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1961年恢復海康縣建制。1994年4月26日撤銷海康縣,設立雷州市。
⑧ 雷州市屬哪個省
雷州是廣東省的,在雷州半島上面。
關於雷州的概念有兩個,一是民繫上的雷版州,二是權現有行政區域的雷州,即雷州市。民系的雷州是指歷史上的雷州府所屬各縣(徐聞、海康、遂溪);即現在大家所認同的「雷州民系」;雷州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島上(南方第一大半島)。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底蘊積淀厚重,是粵西地區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2000多年裡雷州城一直為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⑨ 參觀雷州博物館的作文四百字怎麼寫
參觀雷州博物館後的感想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里先後為越楚的勢力范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今天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參觀了雷州博物館,進一步了解到雷州的歷史文化。在雷州博物館內陳列著陶瓷器、金銀器、玉器、石刻、古書畫、錢幣等項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動物化石約3000件。經全國及本省著名專家鑒定,其中1級文物16件,2級101件,3級428件。這些文物中以當地古墓群、古遺址、古窯址出土的文物最具地方特色。該館是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文物古跡是雷州數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雷州先輩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十分重視文物收集、保護和利用工作。 讓我印像最深刻是裡面的陶瓷瓦罐。在唐宋時期,雷州的手工業經濟已經相當發達。陶瓷、紡織、鐵工、木雕等項目成為重要的行業。尤其是雷州陶瓷生產,曾發展成為古雷州半島最具特色、影響最大的手工業部門。它興起於唐宋時期,是古代廣東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其造型美觀,技藝精湛,色調鮮明,是當時遠銷國內外的精品。明代,由於實行海禁,導致雷州航運業的衰落,陶瓷外銷被迫停止。由此,雷州的陶瓷業也陷入了一躡不振的境地。直到現在雷州的陶瓷還是有一定的名氣的。從博物館內的一些壁畫和資料中我們都還可以隱約看到雷州當年灌溉農業的發達程度,因為從宋代開始,雷州半島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廣東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時期,雷州城西有西湖,城北有特伯塘,湖、塘均築有引水渠道,可以引水灌溉農田。南宋時期,引水灌溉工程又大規模開發、修建,使之縱橫交錯,灌田方便。紹興年間,在原來的基礎上開鑿擴大特侶塘的面積,增大容水量,並且從東、南、西三個方向,開挖出3條引水渠道,起名為東渠、南渠、西渠。東渠即從特侶塘向南流動,匯入湖水,灌溉城東片;南渠既從西湖引水東去,灌溉城南片;西渠是從西湖導水西出,灌溉城西片。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雷州的水灌溉工程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各種設施,也越來越好。據史料記載,乾道的數年中,又有兩度大規模地整修了引水渠道,增建了有關設施:一是在已堵塞的東渠東面,另外開通一條渠道,以引塘水南流,並修築8條支渠,支渠的兩頭還各建有水閘1座,二是在已堵塞的南渠北面,又增加一條渠道,繼續引導湖水和東渠合流。三是在特侶塘加建8座水閘、24條渠道,以擴大灌溉面積。四是修築拱海大堤。經過這一番整治和新建工程之後,一馬平川的雷州城郊東西洋,「滄海變桑田」,成為「萬頃連雲」的良田佳景,有力地促進了整個雷州半島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流傳「洋田豐,雷州足」,「洋田歉,合浦飢」。的確,這里素稱「雷州糧倉」,當之無愧! 雷州文化源遠流長。不過,在隋朝之前,由於地處天涯海角,瘴雨蠻煙,所以,這里的文化教育還比較落後。從唐代開始,雷州出現了「閻有塾堂、巷有校室」的喜人局面。唐宋名宦:李晉、寇準、李綱、胡桂、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岩良等先後受貶南來,他們在雷州不遺餘力倡教辦學,傳播輝 1/2 煌的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為雷州的文化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北宋名相寇準的功績尤為顯著。成淳七年(1271年),雷人在旅忠詞旁邊興建了一所「萊泉書院」,既以紀念寇公,又以培育雷州立子。從史料統計得知,到了明代,雷州城區已擁有9所社學和雷陽、平湖、崇文、懷坡、文會等5所書院。清光緒年間,雷陽書院已經發展為廣東六大書院之一。這些社學、書院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為發展雷州的文化教育事業,發揮了歷史性的巨大作用。雷州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如留下「九耳呈祥」動人故事的唐代俊傑陳文玉先後任東合州、雷州刺史,功勛卓著,曾被太宗降詔褒獎:「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他被後人尊為雷祖,立祠紀念,又如歷官福建古田、台灣知縣、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的陳瑸,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灣仍流傳膾炙人口的「陳瑸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大家者陳昌齊(字觀樓),他書示村民的「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的哲言至今仍振聾發聵。明、清之秀,僅雷州府轄下的海康縣就孕育出22名進士。國家的未來掌握在年輕人的手中,而教育為年輕人更好地發展提供了基礎。當代雷州的發展大計還是落實在教育上。 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革命斗爭史室,展出本地區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文物。有大革命時期的農會會旗、農協會會員證章、農民講習所學員證章、農協會傳單,武器、文件。抗日戰爭時期宣傳印刷品、土地雷等,還有日寇在雷州的暴行圖。解放戰爭時期粵桂邊區縱隊編印的《人民報》、《半島導報》。還有革命烈士黃學增、黃傑、程庚、廖培南、歐汝穎等的照片和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連環圖。展室內陳列著雷州各個時期革命烈士英名錄,反映了雷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前仆後繼的革命斗爭史實。這個展室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 有人說:「參觀歷史博物館,就是感受前人的生活文化,搭乘一次免費的時空之旅」。走在雷州博物館內,到處都可以領略到古代文明的氣息。銅器有戰國銅劍,宋代紀年墓出土的銘文銅鏡、元代紀年銅權、康熙銘文鐵炮、乾隆銘文鐵鍾等。 館藏古書畫,有雷州清代福建巡撫陳瑸、清翰林院編修陳昌齊;翰林院庶吉士李晉熙;進士蔡寵;舉人陳喬森;兵部主事吳應性;拔貢梁成久等人的書畫和著作手稿以及民間畫家陳鶴年、林槐等人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雷州清代名人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清咸豐年間舉人陳喬森的書畫更為其中之伎住者。該館除了固定展覽外,還舉辦臨時性展覽,先後舉辦《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展》、《香港回歸圖片展》;並引進《康熙皇母太後宮庭珍寶展覽》、《廣東博物館珍品展》等30多個展覽。所以在如此的文化熏陶下,我
⑩ 雷州歷史有多少年的歷史
2000多年的歷史
雷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島上。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底蘊積淀厚重,是廣東六大、粵西地區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作為獨特的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2000多年裡雷州城一直為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