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E 說明採用包容要求,其邊界尺寸為最大實體尺寸,即dM=dmax=49.975mm; 零件的體外作用尺寸為dfe=49.966+0.01=49.976; 可見回,dfe>dM,超出邊界答,不滿足包容要求故不合格。直線度的測量方法有: 1)把要測量的矩形零件放在精密平板上,用百分表的測量表頭打在零件的上表面,推動測量的零件順著一個方向移動,就可以測量出零件的直線度。如果把測量的零件在X、Y方向,前後左右移動的話,就可以測量出零件的平面度。 2)如果是測量圓柱形的零件的直線度,則要把要測量的零件架在V型鐵上,或者專門測量圓柱形零件的測量台上,或者兩端用頂尖頂在中心孔上,用百分表的測量頭打在圓柱體的表面,順著軸線方向移動,則可以測量出圓柱體的直線度。 3)有些零件則可以使用刀口尺對零件表面進行測量,也可以測量出零件的直線度。具體哪個方便,就要自己判斷了,我個人認為,採用百分表和偏擺儀的方法比較方便。希望能幫到你。
㈡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的內容簡介
本書的編寫結合了近年來教育改革成果和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將理論與回實際應用緊密聯系,實用答性強。全書前後呼應,整體性強; 採用了最新頒布的國家標准,表述獨特、通俗易懂; 便於自學。
全書共分8章,內容包括: 緒論,軸、孔結合的極限與配合(其中包括滾動軸承的精度和互換性),測量技術基礎,幾何公差及檢測,表面粗糙度及其檢測,光滑工件尺寸檢測和量規設計,零件典型表面(鍵與花鍵、螺紋、齒輪、圓錐等)的公差配合與檢測,尺寸鏈。全書重點介紹了常見幾何參數的精度設計方法和各類公差選擇、標注、查表與解釋,介紹了幾何量的常見檢測方法和數據處理。
本書可以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設計、製造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成人教育學院、函授大學、電視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機電類專業本科及專科的教材,還可作為從事機械設計與機械製造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㈢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是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近機類、儀器儀表類專業的一門主要的技術基礎課,其概念多、涉及面廣,牽涉的國家標准多且標准更新快
㈣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的基本概念
互換性與測來量技術自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技術基礎學科,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機械、電子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關。該學科將實現互換性生產的標准化領域與計量學領域的有關知識結合在一起,涉及機械電子產品的設計、製造、質量控制和生產組織管理等諸多方面。從事機械工程的技術人員應具備這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學習互換性與測量技術,首先應有識圖和制圖能力,懂得機械的一般機構原理,掌握機械製造的初步基礎知識。測量技術基礎部分將涉及概率論的有關知識,因此,應該對《工程數學》有所了解。
㈤ 跪求《互換性與技術測量》 周哲波,北京大學出版的。
㈥ 測量技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摘要:測量技術的發展也同其他技術一樣,由原始的、落後的方式,經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一步步的發展起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測量科學的發展,同時測量技術的應用又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最終服務於科學研究、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
關鍵詞:測量技術;發展歷史;現狀;高新技術
1 引言
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測量科學也不例外,它是人類長期以來在生產、生活方面與自然斗爭的結晶。測量技術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艱難的歷程,且至今仍處在不斷發展之中。本文主要對這一歷程進行了總結概述。
2 測量技術的發展歷史
2.1 地圖測繪方面
目前見於記載最早的古地圖是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圖。戰國時管仲著有《管子》一書,書中第十卷專門論述了地圖的重要用途和內容。但遺憾的是,秦代以前的古地圖都已失傳。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陪葬的古長沙國駐軍圖和地形圖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古地圖。圖上有軍事要素、道路、河流、山脈和居民地等。西晉時裴秀編制了《方丈圖》和《禹貢地域圖》,並創立了《制圖六體》的地圖編制理論。此後,歷代都編制過各種地圖,如明代鄭和下西洋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清代康熙年間繪制的《皇輿全覽圖》;1934年,上海申報館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地圖》等。在我國歷史上,能繪制出如此水平的地圖,與測量技術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我國古代測量長度的工具有記里鼓車、步車、測繩和丈桿等。測量高程的工具儀器有水平(相當於現在的水準儀)和矩。測量方向的儀器有指南針和望筒。測量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數理知識的支撐。公元前問世的《九章算術》和《周髀算經》都記載有利用相似三角原理進行測量的知識。之後,三國時期劉徽所著的《海島算經》,介紹了利用丈桿進行兩次、三次甚至多次測量的方法求解河寬、山高的實例,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測量技術的發展。
2.2 研究地球大小和形狀方面
早在公元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通過丈量子午線上的弧長來推斷地球大小和形狀的方法。唐代在僧一行的主持下,實際測量了北極的高度及從河南白馬,經扶溝、浚儀到上菜的距離,算得子午線上一度的弧長為132.3km,為正確認識地球做出了巨大貢獻。17世紀末,惠更斯和牛頓從力學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地球是兩極略扁的「地扁說」,從此與地緣說展開了一場大論戰。直到1739年經過弧長測量才證實了地扁說的正確性。1849年,斯托克斯提出利用重力觀測資料確定地球形狀的理論,之後又提出了用大地水準面代表地球形狀,從此確認了大地水準面比橢球面更接近地球真實形狀的觀念。
㈦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的前言
前言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應用型高等院校機械類、儀器儀表類和機電結合類各專業重要的主幹技術基礎課程,是和機械工業發展緊密聯系的基礎學科。本教材切合當前教育改革需要,側重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工業發展要求的機械類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
在機械產品的精度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如何正確應用相關的國家標准和零件精度設計的原則、方法進行機械產品的精度設計,如何運用常用的、現代的檢測技術手段來保證機械零件加工質量是本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類、儀器儀表類和機電結合類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對畢業生的基本要求,本書本著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原則,既保證了必要、足夠的理論知識內容,又增強了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實用性; 既突出了常見幾何參數及典型表面的公差要求的標注、查表、解釋以及對幾何量的常見檢測方法和數據處理的內容,又適當地保證了對國家標准制訂的基本原理的解釋、分析。本書以實際例子,說明理論內容,尤其是重點化解難以理解的理論內容。為了滿足教學和自學的需要,鞏固和加深對有關內容的理解,本教材提供大量的實訓、適量的習題。
隨著經濟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標准也在不斷更新和修訂。為了保證先進性,本教材絕大部分依據最新國家標准進行編寫。
本書由福建工程學院邢閩芳副教授主編,山東交通學院房強漢副教授和沈陽建築大學蘭利潔副教授任副主編。本書第1、2、4、6章由邢閩芳編寫,第7章由房強漢編寫,第3、5、8章由蘭利潔編寫。參加編寫工作的還有: 山東交通學院劉澤深、吳承格。全書由邢閩芳統稿和定稿。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不足和錯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