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旅遊飯店發展歷史

中國旅遊飯店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18:58:58

Ⅰ 求:中國酒店發展簡史

酒店(HOTEL)一詞原為法語,指的是法國貴族在鄉下招待貴賓的別墅。後來歐美的酒店業沿用了這一名詞。我國南方多稱之為"酒店",北方多稱作"賓館"、"飯店"。雖然東西方酒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客棧"時期,但只是20世紀近幾十年來,酒店業才成為一種現代的產業。我國的酒店業則是隨著改革開放而大規模興起。今天,現代化的酒店已成為"城中之城"、"世界中的世界"、顧客的"家外之家"。
酒店是指以建築物為憑借,主要通過客房、餐飲向旅客提供服務的場所。換言之,酒店就是利用空間設備、場所和一定消費性物質資料,通過接待服務來滿足賓客住宿、飲食、娛樂、購物、消遣等需要而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個經濟實體。
當今現代化的酒店應具備下列的基本條件:
1、 它是一座設備完善、眾所周知的、且經政府核準的建築;
2、 它必須給顧客提供住宿和餐飲;
3、 它要有為顧客提供娛樂的設施;

4、 它有提供住宿、餐飲、娛樂上的理想服務;
5、 它是營利的,要實現合理的利潤;
6、 它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前提。

酒店溯源:
酒店之源始於古代,當時,或是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每天都要為生存而忙於覓食,找尋居所防避猛獸;或是因為天氣之變化而需遷徙;或是為了朝聖而千里跋涉。不管何種原因,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吃和住,人們都需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人類社會尚未發明貨幣時,沒有旅館的存在,人們外出比較容易找到借宿的、吃飯的地方,而且是免費招待。
隨著商品生產的出現,商人的旅行導致了酒店最早雛形--客棧的產生。後來,由於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刺激了人們的貿易和旅遊活動,酒店也就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相當的發展。

我國酒店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飯店的國家之一。
殷商時代的驛站,就是我國最早的外出住宿設施。周王朝時出現的館舍由專人管理,代供各種官司客沿途食宿。其中"侯館"的規模比較大,相當於現在的賓館或高級招待所,而當時接待一般旅客的旅館泛稱為"逆旅"。秦漢、魏晉時代,也都有專門提供食宿和服務的設施。
到了唐代,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使酒店業有較快的發展。當時首都長安等大城市有不同等級和性質的酒店供各階層人士居住,還有專門接待外賓的"四方館"等。在唐宋和元朝時代,許多主要城市和口岸也出現了專門接待外國客商的酒店。當時威尼斯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歷了元大都(北京)之後寫道:"有許多美麗的客棧,給商民居住。"明朝時代北京設有"會同館",以接待外國使臣和國內各兄弟民族的代表。

現代酒店在我國的出現,只不過是近百年的事。
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的入侵,外商的大量湧入,他們在我國大、中口岸城市相繼起了許多規模較大和設備豪華的酒店,並設有餐廳和酒吧。這些酒店,在南方稱大酒店,在北方稱大飯店,是專為帝國主義官商和達官司貴人服務的。如北京的六國飯店、北京飯店,天津的利順德飯店,上海的禮查飯店,廣州的萬國酒店等。1927年後,在北京、上海、西安、青島等大城市和風景區,都興辦了一批專門接待中外旅遊者的招待所,除提供食宿和服務外,還設有浴室、理發室、游藝室等附屬設施。與此同時,我國的一些沿海口岸城市如上海、天津、廣州也都相繼建起了一批高層的現代化旅遊飯店。如上海的國際飯店、廣州的愛群酒店,這些飯店在當時的東南亞也是比較著名的。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通過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酒店在企業性質、職業地位、服務對象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這期間,原有的老飯店不僅得到了改造,一批新賓館、酒店也逐步建立起來,這些酒店一般都建於全國各省的省會城市和風景游覽勝地,承擔著接待外賓的任務。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酒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即1978年以後),我國實行對外經濟政策,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我國的酒店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主要表現如下:
1.老飯店不僅更新和增添了設備,而且在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和改進。職工素質得到提高,經營手段有了改進,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為適應旅遊業的發展,我國採取了國家投資、地方集資和中外合資等多種投資形式,興建了一批規模宏大、設備先進的四、五星級酒店,並實行現代化的科學管理。像北京的長城飯店(Great Wall Hotel)、南京的金陵飯店(Jin Ling Hotel)、廣州的白天鵝賓館(White Swan Hotel)、中國大酒店(China Hotel)等。
3.許多新酒店的設計和構造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了中國式的園林藝術和風格。如北京的香山飯店、河北的涿縣桃園飯店、廣東的中山溫泉賓館等。

4.最為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的酒店都走上了自負盈虧的企業化道路。
據統計,至1996年底,全國已有涉外旅遊酒店4000多家。

西方酒店業:
據史料記載,酒店的雛形--客棧,大約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就已存在了,但真正大批興建和進行管理的酒店,直到19世紀才開始興起。國外酒店業從最早的驛站、客棧、旅店到現代化的大酒店、國際連鎖酒店公司,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時期。
(一)客棧時期
這是酒店最早的雛形,設備極其簡單,只能向旅遊者提供最基本的住宿服務,規模較小,價格低廉。
(二)大飯店時期
在19世紀的歐洲,隨著上層社會極為奢侈的生活方式的蔓延,專為王室、貴族、大資產階級服務的豪華飯店應運而生。以法國的"巴黎大飯店"為代表,這些飯店規模宏大,建築別致,設備豪華,餐食精美,講究禮節,服務周到,能盡可能地滿足賓客的各種需要,價格昂貴,是專為上層富有的顯貴和特權階層服務的。
(三)商務飯店時期
20世紀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新市場的開辟,導致了商務旅遊的急劇增長。商務飯店的特點是提供完善的設備和設施,進行優良的服務,使旅遊者感到舒適、方便、清潔、安全,而價格便宜合理。這些飯店主要是為商人和旅遊者服務的,美國人斯塔特勒在布法羅建造的一家300間客房的"斯塔特勒飯店"是其代表。該飯店應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實現了成本低、效益高的經濟效果。此飯店的出現標志著飯店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四)新型飯店時期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特別是由於汽車的普及和噴氣式客機的出現,加速了飯店業的發展和變化。
新型飯店時期也稱飯店聯號(連鎖飯店)階段。所謂聯號就是幾十、幾百家飯店同用一個名稱,在飯店的設備設施、服務水平、經營管理等主要方面都有統一的規格標准。這些公司首先在國內開始,繼而擴展到國外。
美國是世界上實行飯店聯號管理最早、最大和最多的國家。最著名的假日酒店(Holiday Inns)、希爾頓(Hilton corp)、喜來登(Sheraton corp)等飯店集團在世界各國都擁有幾萬間以上的客房。

Ⅱ 為什麼中國的公關事業最早從旅遊業特別是飯店業開始發展起來呢

中國的公關事業最早確實是從服務業行業發展起來的,因為公關最主要的就是人和人之間打交道。而旅遊業和飯店也是最早需要接待客人與人打交道的密切的行業。

Ⅲ 分析最近幾年旅遊業飯店的發展現狀(1000字左右)

2010年以來,在旅遊產業持續高速增長與房地產業結構調整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旅遊地產在全國范圍內得以快速發展,並且旅遊地產開發不僅是在賣房,而是與城市運營、產業結構調整等緊密結合,產業創新、服務提升、產品創新成為主流。
5月24日,專業研究機構克而瑞發布《2014-2015中國旅遊地產發展報告》顯示,近幾年旅遊地產開發持續升溫,截至2014年底,全國旅遊地產 項目已多達7965個,同比新增2666個。市場供應規模已十分龐大,旅遊地產難以是房地產競爭「藍海領域」,而是步入了「兵戎相見」的「紅海競爭」階段。
「2010年以來,在旅遊產業持續高速增長與房地產業結構調整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旅遊地產在全國范圍內得以快速發展,並且旅遊地產開發不僅是在賣房, 而是與城市運營、產業結構調整等緊密結合,產業創新、服務提升、產品創新成為主流。這一時期旅遊地產規模迅速擴張,並呈現出多中心的發展格局。華僑城、萬 達、萬科、世茂等實力房地產企業成為旅遊地產開發的主力軍。」克而瑞旅遊地產部總經理胡曉鶯表示。
報告指出,我國旅遊地產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性十分明顯,海南、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區域的旅遊地產項目數量最多,分別佔全國旅遊地產總數量的15%、 22%和17%。兩廣、西南和閩東南地區的旅遊地產發展十分迅速,這三大區域的旅遊地產項目數量也佔到全國旅遊地產總數的23%。
從旅遊地產項目的分布變化來看,海南、西南、長三角、環渤海、兩廣、閩東南六大傳統旅遊地產發展區域的項目數量佔比有所下降,旅遊地產發展的區域集中性特徵開始淡化。未來旅遊地產項目的競爭市場將比現在的更復雜。
和旅遊地產項目數量迅速增長相對應的是旅遊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的迅速增長。
「2012年我們統計到的旅遊地產開發企業僅為1629家,2014年已多達5324家,增長3倍多。從2013年和2014年兩年的數據對比來看, 我們發現佔地面積在5萬平方米以內的極小型旅遊地產項目佔比略有下降,而佔比在5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旅遊地產項目佔比則略有上升。」胡曉鶯告訴《第一財 經日報》記者,旅遊地產的空間規模並不單純反應建築體量,更多的是反應產品層次的豐富度,就目前旅遊地產的發展現狀而言,佔地面積正在逐漸擴大。一方面, 政府對旅遊地產項目的諸多配套要求,這使得開發商必須有更多的土地來平衡收益;另一方面,在累積了多年開發經驗的情況下,很多開發商都有著較強的開發自 信,在不斷擴大其開發項目體量的前提下,在產品組合方面,不斷創新的產品形態。
報告進一步指出,2014年,購買旅遊地產的潛在市場規模大增,根據克而瑞去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隨機抽樣的受訪者中近期就有購買旅遊地產的人員佔8%,兩年內有購買旅遊地產打算的人員佔到17%,相較前一年,分別上升了2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
此外,無論在哪裡餐飲都是最被消費者關注的元素,旅遊地產也不例外,調查顯示,49%的意向旅遊地產置業者最為關注的是餐飲配套。此外,購物、醫療和運動配套的關注度也比較高,分別為35%、27%和27%。
同時,隨著旅遊度假需求的多元化發展,特色化、個性化的新型配套服務的關注度急速上升。從物業類型偏好角度來看,度假體驗感較好的別墅物業最受意向旅 游地產置業者的歡迎,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希望購買別墅物業。同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理性回歸,產權式公寓等投資屬性較強的物業類型的市場偏好度有所回落。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投資價值的回落,中國個人資產在1000萬以上的高凈值人群掀起了一輪海外置業熱潮。伴隨著中國高 凈值人群的海外置業熱潮,中國開發商也開始頻繁出海。比如,中坤在美國收購了幸運之星牧場,陽光100塞班島落子旅遊地產。

Ⅳ 中國旅遊飯店歷史

http://www.ctha.org.cn/

Ⅳ 世界飯店業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世界飯店業發展經歷了4個時期:

1. 古代客棧時期(12 世紀一18 世紀),客棧是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最早期的客棧,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是為適應古代國家的外交交往、宗教和商業旅行、帝王和貴族巡遊等活動的要求而產生的。

2. 豪華飯店時期(18 世紀末一19 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旅遊業的產生和發展,旅遊開始成為一種經濟活動,專為上層統治階級服務的豪華飯店應運而生。在歐洲大陸上出現了許多以「飯店」命名的住宿設施。

3. 商業飯店時期(19 世紀末一20 世紀50 年代)商業飯店時期,是世界各國飯店最為活躍的時代.是飯店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它使飯店業最終成為以一般平民為服務對象的產業,它從各個方面莫定了現代飯店業的基礎。

4. 現代新型飯店時期( 20 世紀 50 年代以後),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經濟隊復和繁榮,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上出現了國際性的大眾化旅遊。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對外出旅遊和享受飯店服務的人們迅速擴大,加快了旅遊活動的普及化和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往的頻繁化。這種社會需求的變化,促使飯店業由此進入到了現代飯店時期。

(5)中國旅遊飯店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旅遊和商務活動自古有之,飯店餐館就應運而生。相傳歐洲最初的食宿設施約始於古羅馬時期,其發展進程經歷了所謂古代客棧時期、大飯店時期、商業飯店時期等階段,其間幾經波折起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各地隨著經濟形勢和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進入了新型飯店時期,並逐步形成了龐大獨立的飯店行業。

Ⅵ 急!!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史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Ⅶ 當今中國旅遊飯店的發展趨勢

這個論文有點難度 你可以去網路一下

Ⅷ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簡史是怎樣的啊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Ⅸ 分析我國飯店業發展進程及各個階段的特色

你這個題目太大了。
作為產業發展規劃,西湖區留下鎮將發展為休閑度假觀光商務區。
根據規劃,留下鎮將借西溪濕地的景觀,在沿北高峰、龍門山西北麓的山腳地帶,開發會議飯店和休閑度假設施,發展成休閑度假觀光商務區
具體請到西湖區門戶網站去查看。

附:
西湖區旅遊商貿發展規劃

西湖區旅遊商貿產業定位為:以旅遊發展為核心推動力,以生態休閑、鄉村度假、文化娛樂、保健養生等旅遊功能為特色,集社區服務、信息產業、專業市場和現代物流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商貿型休閑服務區。

功能分區:根據西湖區的現狀條件和未來發展目標,將全區旅遊與商貿業發展在空間布局上分為:黃龍商務圈;三墩科教文化、生態辦公區(EOD);西溪濕地休閑、會務度假區;龍塢鄉村度假、茶文化休閑區;轉塘旅遊集散城鎮;靈山幻境生態旅遊區;袁浦現代農業觀光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等八個功能區。

發展目標:(一)近期(2004-2010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按照國際標准,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優勢,創造旅遊和商貿精品。依據西湖區到2005年市區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確保到2005年將三產比例提高到45%以上,實現三、二、一的產業發展順序。為把西湖區建設成為生態優美、經濟科教發達、社會文明和諧、人民生活富裕的現代城區而努力。

(二)中期(2011-2015年):完善旅遊商貿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體系,發掘內涵,特色創新,形成一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合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消費層次的旅遊者需要的旅遊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國際化框架。

(三)遠期(2016-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化交通體系和其他基礎配套設施體系,建成以藍天、碧水、凈氣和森林、綠地為標志的優良生態環境,實現旅遊商貿業發展的質的提升,達到國際化要求。

產業發展框架

(構建一個商務圈、三大現代城鎮、五個著名景區)

(一)一個商務圈即黃龍商務圈。屬中央商務區CBD,發展方向為城市區域商務圈,由五個模塊構成:商務辦公區;電子信息;綜合商務區;休閑娛樂區;時尚購物區;產學研服務區。在這六個模塊中,重點突出兩個亮點:一是黃龍商和樓宇的總部經濟,二是文三路現代電子信息街。

(二)三大現代城鎮分別為留下鎮、轉塘鎮和三墩鎮。留下鎮發展為休閑度假觀光商務區;轉塘鎮以藝術為特色發展為旅遊集散、休閑觀光與商務服務區;三墩鎮發展為會展商務休閑度假辦公區。其中留下鎮和轉塘鎮的發展方向屬於遊憩產區RBD,形成以旅遊業為龍頭的遊憩商業區;而三墩鎮將依託浙江大學和省府機關形成EOD區塊,成為一個生態化辦公區。

(三)五個著名景區為: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西溪、龍塢、靈山和長安沙景區。其中: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開發成國內一流的生態型旅遊度假區,杭州市城西近郊的高檔次休閑娛樂和會展中心,同時與轉塘鎮互聯成為西部過境遊客的留宿和集散中心;西溪開發方向為中國最秀美的城郊濕地,龍塢為龍井茶鄉休閑區,靈山為城郊康體休閑山谷溶洞風景名勝區,長安沙為水上娛樂休閑區,是富春江上的「水上明珠」。

旅 游 業

(一)全區旅遊開發的空間布局體現為:一環、一廊、一中心和五大景區。簡稱為「三一五」工程。

(二)重點開發:鄉村體驗;生態康體;濕地野趣;水上娛樂;高檔次休閑度假五項旅遊新產品。

(三)重點建設:轉塘旅遊中心城鎮、西溪濕地綜合保護、龍塢茶文化休閑、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二環連三團」的形態結構、靈山、長安沙等項目。

(四)精品旅遊線路:「假日杭州、生態休閑」一日游;「鄉村度假、西溪尋夢」二日游;「高雅文化、健身康體」二日游;專題度假游等。

旅遊飯店餐飲業

(一)總體發展框架為「一心三區一圈」:以轉塘中心城鎮的客源為中心發展綜合型賓館群,客源再向南北輻射,輻射區包括北部的生態飯店綠色餐飲區、中部的商務與會展接待區、南部的農業觀光休閑區三區和環繞留下鎮的休閑度假圈。

(二)發展思路:依託休閑旅遊的發展,促進度假型飯店群的建設;搶灘商務旅遊市場,大力發展商務、會展型賓館飯店;在分時度假業本土化發展進程中,促進酒店式公寓、分時度假酒店和家庭旅館的發展;發展生態旅遊,促進生態酒店和綠色青年旅社以及綠色餐飲的建設;迅速提升星級飯店檔次;發展餐飲集群,擴大西湖區餐飲的福射面。

(三)重點建設項目:轉塘鎮綜合型旅遊飯店群;沿天目山路商務、會展中心;文三路商務簡餐特色街;龍塢鎮康體休閑度假餐飲;三墩鎮五星級生態酒店;黃龍商務酒店群;綠色青年旅社。

旅遊購物業

(一)規劃理念:一站式消費與個性化體驗性消費結合;體現「美感商業」及「商業人文主義」精神;應對「她時代」購物需要;增加購物情緒、情感價值,打造「信用西湖」。

(二)「四層次」發展模式:杭州城西特色休閑商業中心建設;區域商業中心建設,重點放在三墩和西城廣場;商業街區建設;社區商業和城鎮商業網點布局。

(三)重點建設:黃龍商務中心;文三路電子信息街區;西城廣場;三個特色商貿城鎮;七個專業市場,簡稱「11137」工程。將文三路電子信息街區(包括黃龍商務中心)和轉塘特色旅遊商品購物中心加以重點培育和打造,使之成為西湖區購物的兩大特色品牌。

旅遊文化娛樂業

(一)指導思想:把旅遊文化娛樂業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以適應市場需求,獲取經濟效益;同時堅持旅遊文化娛樂的社會主義方向,以優秀的、健康向上的產品教育人、鼓舞人,注重其社會效益。樹立品牌,突出重點;充分體現西湖區旅遊文化娛樂產品的多層面性、多樣性、多元化。

(二)「一鏈四圈」:以《京劇之友社》、《蘭里鬧宵燈》、《泥馬渡康王竹馬舞》、《杭劇武林班》、《越劇擂台》、籃球之鄉為基礎的「旅遊文化娛樂節慶鏈」;以文一路以南,天目山路以北,莫干山路以西及蔣村商住區以東的約10平方公里區域的文化休閑圈;以龍塢鎮茶文化為核心的生態休閑圈;以天目山路以南,保俶路以西,玉古路以東及北山路以北為區域范圍的娛樂休閑圈;以轉塘鎮為中心帶動周邊區域的藝術休閑圈。

(三)重點培育休閑娛樂:包括歌舞廳、卡拉OK廳、美容美發店、健身足浴桑拿館、運動休閑館、茶館、咖啡吧、酒吧及主題公園等休閑性娛樂項目的發展。健身娛樂:通過興辦各種類型的體育俱樂部、體育館、體育場、運動休閑館及全民健身設施的建設,開展諸如高爾夫球、網球、羽毛球、保齡球、乒乓球及游泳等各種體育活動,滿足不同檔次、不同類型的健身娛樂者需求。文化娛樂:主要包括電影院、錄像放映廳、音樂廳、劇院、圖書音像製品店、琴行及藝術街等場所。競技、競賽娛樂:開發各種競賽市場,組建一批競技俱樂部,引進國內外重大比賽,邀請高水平的如體操、球類、跳水等運動隊前來參賽,展演。文藝演出娛樂:發展公益性和業余的自娛自樂,挖掘潛在商業經濟價值。節慶文化娛樂:以各種節慶活動為牽引點來聚集人氣,實現旅遊節慶文化娛樂業的經濟、社會綜合效應。

旅遊交通與信息業

(一)「兩心四線一環」發展框架:黃龍一級旅遊集散中心和轉塘二級旅遊集散中心。四條特色交通觀光線:紫金港路——天目山路:休學會議交通觀光線;虎跑路——之江路:生態休閑交通觀光線;繞城高速公路:高速豪華交通觀光線;富春江——錢塘江——運河——西湖——西溪:新天堂水上風情游線。五大景區的快速巴士環線:西溪風景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龍塢景區、長安沙景區、靈山景區的快速交通環線。

(二)重點建設:「二心四線一環」基礎;城市快速公交;西溪濕地與西湖貫通三大工程。

(三)信息化、國際化:抓住杭州「旅遊西進」和城市國際化建設契機,藉助高新產業和旅遊景區的快速發展,通過信息資源的整合和行業規范的整改,發展現代化的電子商務和中介服務系統,加快杭州的城市國際化進程建設。重點建設:西湖區旅遊信息服務中心和重點景區旅遊信息中心建設;建立西湖區旅遊信息資源庫和商貿信息資源庫建設。

(四)城區國際化建設:緊密配合杭州建設國際性城市的目標,完善旅遊產品的國際化、市場營銷國際化和服務的硬體、軟體國際化戰略等,真正融入杭州國際化建設進程中去。主要項目:黃龍國際信息中心的建設;配合高校建設,提升西湖區和杭州的城市名片;加快轉塘物流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加快高新產業的發展;加強交通和通信設施建設;提升西湖區旅遊業的國際化戰略水平。

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

范圍包括:西至繞城公路(320國道以北)、轉塘科技園區(320國道以南),南至袁浦路,北臨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一期界限,東至錢塘江,總用地面積1811.70公頃。以之浦路、320國道和之江大橋連線為界,分為三個組團。320國道以北為「北組團」,320國道以南,之浦路以西為「西組團」,320國道以南、之浦路以東為「東組團」。開發導向:高檔次休閑度假、會展服務,以及康體健身和文化類休閑娛樂項目。並提供高檔次餐飲和住宿服務設施。與轉塘旅遊集散城鎮在產品結構上形成互補,共同打造一個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生態型城郊度假休閑中心區。

黃龍商務圈

范圍包括翠苑、西溪、北山、靈隱、古盪、文新街道。北至餘杭塘河;南至西湖景區北界;東至莫干山路環城西路;西至蔣村鄉和留下鎮邊界,包括浙江大學玉泉校區。開發導向:商務會展服務、總部經濟、IT商貿經濟。可分為:商務辦公;電子信息;綜合商務;休閑娛樂;時尚購物;產學研服務等六個小區。發展目標是將這個區域培育成為以電子信息產業、體育事業、會展服務和高校產學研基地的四大產業支柱,以旅遊接待、總部辦公、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提供全面配套服務的綜合性商務圈。

三墩科教文化、生態辦公區(EOD)

三墩鎮目前已經開發和將要開發的幾個大型項目主要有:西湖科技經濟園、三墩科技經濟園、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省政府廳局機關辦公區等。在提高現有農業科技水平,以高效農業增產的同時,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營造以幽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和優美的生態景觀為特色的綠色辦公區,吸引政府部門、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業入駐。三墩EOD可分為浙大校區、政府機關辦公區、三墩商務區三個模塊。開發導向:科教服務、政府型商務、公共服務和休閑度假。通過發展配套服務性企業來獲取經濟增長點,解決居民就業。

西溪濕地休閑、會務度假區

蔣村鄉和留下北面與蔣村交界,面對西溪濕地的山腳地帶。可分為沿天目山路為會議場館區、蔣村西溪原生態濕地休閑區、留下古鎮區等三個區塊。區內以西溪濕地以及千年留下古鎮及小和山文教園區為依託,打造休閑公務度假區。開發導向:休閑度假、觀光商務。

龍塢鄉村度假、茶文化休閑區

龍塢鎮及龍塢風景區所規劃的地域范圍。以大清谷、龍塢茶、美女峰為依託,利用茶農村落和大面積茶山,開發鄉村度假和茶文化休閑旅遊。龍塢鎮的村莊應以6300畝茶園為背景,庭院式茶鄉村落為依託,開展飲茶、品茶、體驗茶文化、感受茶鄉生活、吃農家飯、住農家等旅遊項目。可分為:大清谷休閑度假品茶、美女峰觀光康體、午潮山——龍塢、白岩山、茶園五個區塊。開發導向:鄉村休閑度假,茶園觀光,健身康體,營造中國最大的茶鄉休閑村落群。

轉塘藝術特色旅遊集散城

轉塘鎮地處近郊,是「三江兩湖」黃金旅遊線的必經之地,歷史上是上泗地區的中心,水路交通發達,區域位置得天獨厚,有條件打造成為杭州市通往西部地區的旅遊集散城鎮。同時,轉塘鎮已經與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范圍重合,周邊有龍塢風景區、未來世界、宋城主題公園、大清谷等眾多已經開發成熟的旅遊景點。隨著轉塘鎮旅遊餐飲住宿和休閑娛樂配套設施的完善,將會以相對低廉的價格、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夜生活,吸引西湖風景區的遊客,沿著虎跑路和錢塘江構成的旅遊走廊流入轉塘鎮。可分為旅遊城鎮服務區、旅遊集散中心、環轉塘鎮周邊旅遊憩區等三大模塊。開發導向:旅遊集散、餐飲住宿、商務會議、休閑娛樂、農貿市場等。以視覺藝術為該鎮的主要特色。

靈山幻境生態旅遊區

范圍包括周浦鄉,東與袁浦接壤,北以石龍山與轉塘鎮為鄰,西、南以大嶺、如意尖、狗頭山、萄葡山和富陽為界。可分為:大塢休閑度假、靈山幻境度假兩大區塊。開發導向:休閑、度假、時尚旅遊。本區山青洞異,風清氣爽,以靈山洞和風水洞及大塢盆地為依託,營造靈山幻境景區。

袁浦現代農業觀光區

袁浦鎮轄區。東南、東北瀕臨錢塘江,西南、西北與周浦、轉塘相接。本區處於三江交匯處(浦陽江、錢塘江、富春江),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以長安沙、元寶沙為依託,營造休閑農業觀光區。分為長安沙度假觀潮、袁浦高科技農業觀光兩大區塊。開發導向:休閑度假、傳統觀光、康體、科教。

Ⅹ 酒店的歷史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酒店行業的發展。首先是貨幣的產生,商品交易及商人的商業活動,這種活動的產生是酒店開端的必備條件,後來隨著商品活動使人類擴大活動的范圍,從而產生居住等更多的需求,也就使酒店的基本功能日益增加,這從酒店的四個發展階段不難發現。
客棧時期
產生於十八世紀前,當時名稱是客棧,設備簡陋,安全性差,僅能提供住、吃,服務質量差。
豪華酒店時期
產生於十九世紀初,當時英國的產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第一家豪華旅館別墅在法國建成。此時酒店的接待對象主要是王公貴族、達官顯貴、商人、上流社會度假者,接待目的為非盈利,常建於城市,鐵路沿線。
同時由於蒸汽機的出現,商品的進一步豐富,交通也開始發達,從而導致酒店的開設位置有所變化。
商業酒店時期
在20世紀初至二戰期間,第一家商業酒店在美國出現,其位置在於城市中心或公路旁,此時的酒店已能提供舒適、便利、清潔的服務,安全為服務宗旨,價格合理。此時汽車酒店已開始出現。
現代酒店時期
始於20世紀40年代,直到現在。此時的酒店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如酒店連鎖經營
用高科技(在客房裝上互聯網、使用新型的裝飾材料等);同時賓客要求酒店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服務。酒店的市場定位更為專業化、各類型酒店充分。 中國旅遊酒店的產生和發展:
最早殷商時代的驛站(官)逆旅(民)——(周)館舍——(秦漢)旅館——(魏晉)四夷館(外賓)——(唐元)蕃坊、四方館、會同館——(鴉片戰爭後)現代飯店。
20.30年代(北京飯店)最早——50、60年代(廣州東方賓館)(招待所)只提供吃、住——70、80年代酒店開始(長城、白天鵝)功能齊、設施豪華、幾乎什麼服務都有。
國外酒店的產生和發展:
商業發展促進酒店業的發展。
客棧<古希臘、羅馬>——飯店<十九世紀>
客棧——大飯店(十九世紀歐洲)(法)巴黎大飯店——商業飯店(二十世紀初)(美)斯塔特勒飯店——新型飯店時期(飯店聯號階段)(美)希爾頓喜萊登假日

閱讀全文

與中國旅遊飯店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