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建築是什麼
甚至在我想像中,由巍峨的城樓和逶迤的城牆銜接的北京城,本身就如同巨大的四合院,坐北朝南,自成方圓。是誰把它搭起來的?又是誰,將其一舉推翻? 城門沒有了。城牆消失了。胡同拓寬了。灰磚黑瓦的老式民居,也一片接一片地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及種種現代化設施。可以說北京的積木搭得越來越高了,越來越大了,不,它不再像積木一樣生硬與單調,簡直燦爛如一塊塗滿奶油的生日蛋糕,剛剛出爐的。 作為在四合院住慣了的人,我仍然有淡淡的遺憾。記得拆遷的前夜,我並未因即將搬入帶電梯的高層建築而欣喜若狂,卻做了一個很懷舊的夢:推土機一直開到我的門前,我四處張望,發現偌大的北京,只剩下這一座四合院了。我不知是該堅守還是該退卻,只能徒勞地呼喊:請等一等,等一等……生怕匆忙間會遺漏了什麼。說實話,我真想把這孤零零的院子,連同傢具、行李一起運走。因為它更有價值。 幸好這僅是個夢而已。 夢中的抵抗,是很無力的。 醒來之後,我還是搬家了。沒法帶走完整的院落,卻帶走了對它的記憶。 在夢中,北京最後的四合院,是屬於我的。或者說,我願意做四合院最後的居民。 我住過的四合院已經拆了,無影無蹤。可在我的意念中,它依然保留在原地,等我歸來。直至今天,我仍收藏著原先那把作廢的鑰匙。沒准什麼時候能用得著,哪怕是在另一個夢中。它或許會成為另一個夢的道具。 假若北京的四合院全拆了,那隻剩下故宮了,作為最後的標本。紫禁城是皇帝住過的四合院,也是全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座四合院,體現了古典建築的精髓,可惜需要買門票才能進去參觀。況且,我真不希望故宮是後人了解消失的四合院的「樣板間」。 說起最後一座四合院的話題,似乎有點危言聳聽。請不要笑話我杞人憂天。畢竟,北京的四合院,越來越少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區的改造,它還將面臨更大的危機。我的擔心,並不見得是多餘的。 保衛四合院,快成為一句口號了。想不到四合院也像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那樣,需要保護了。還是趁早清點一番吧,數一數,北京城裡,究竟還剩下多少座四合院? 沒有了四合院,北京,還能叫北京嗎?正如沒有了城牆,北京城,已非嚴格意義上的北京城,念起來總有點拗口。 要想了解真正的老北京,怎麼能不穿過曲里拐彎的胡同,到四合院里坐坐呢?在我的記憶里,任何一座四合院,都是老北京的縮影。從中可透視到局部的北京。任何一座四合院里所發生過的故事,都堪稱北京的故事(或北京歷史)的組成部分。 和最後一座四合院類似的話題,還有最後一條胡同、最後一座牌樓、最後一眼水井、最後一段長城抑或最後一個老字型大小呀什麼的。這說起來就沒完了。 說來說去,都是為了給大家提個醒兒,都是為了一個目的:但願老北京的故事,不至於失傳。 橫空出世的北京城,曾經由一座座古色古香、毗鄰而居的四合院與胡同組成。可以說每一座四合院都是北京的標本,從其苔痕斑駁、光線黯淡的鏡面中可透視到局部的北京。每一座四合院里所發生過的故事,都可以說是北京的故事(或北京歷史)的組成部分。 後來,高樓多了,立交橋多了,可並行六輛以上汽車的現代化公路多了,胡同被拓寬,四合院被拆遷,推土機在古城裡耀武揚威,舊式風格的居民區遭到工業社會的蠶食。我驚訝地發現,一方面,北京在擴建(周邊已延伸到四環以外);另一方面,北京又在不斷地縮小(另一種意義上的北京,傳統的北京)。它越縮越小,在市政建設規劃地圖上收縮得只有一隻拳頭般大小,像一隻被蒸發了水分的干癟的蘋果(邊緣有蟲蛀的痕跡)。 讓林語堂或老舍再來看現實中的北京,他們會覺得面目全非。我不禁擔心,若干時期以後,被高層建築與現代化設施包圍的北京城已再無退路,只剩下最後一座四合院,遺世獨立,搖搖欲墜,那樣,我們將留給子孫以何等的遺憾與惋惜呀! 【四合院,中國的盒子】 四合院的造型與結構在我眼中有一種神秘的美。我常想,住在四合院里的人是有福的。 說起北京的民居,自然要說到四合院。其實所謂的四合院,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形成基本格局,但不知為什麼就像跟北京有緣似的,一直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築。北京現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兩代的遺物,住在四合院里,就是住在一種歷史感里,等於守護著祖宗的遺產,你能說這不是一種福氣嗎?也許若干年以後,想住還住不到呢。 現代社會,住高樓容易,住四合院難。老北京常誇耀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大抵是四合院里才能找到的陳設,再不留心,這種風景也快消逝了。 汪曾祺形象地把四合院比喻為「一個盒子」。為什麼要造這個盒子,因為「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圓地方的全封閉式四合院里其樂融融,可算舊時代北京人對生活的最高理想。據說只有在那樣的境界里,才知道什麼叫天倫之樂,以及什麼叫大隱隱於市。 喜歡住在盒子里的北京人,他們的四合院大多分內外兩院,內院用於居住,由正房、耳房及東西廂房組成;外院則用作門房、客廳和客房。還有大型的住宅,向縱深發展,增加幾進院落,或橫向發展,增加幾組平行的跨院。雖然都叫四合院,但四合院也是可以分出貧富來。可以造得很簡潔,也可以造得很繁復乃至豪華。這魔方般的中國盒子,裡面究竟還藏著什麼? 四合院裝飾性的附屬設施,還有景壁、垂花門(或屏門)、抄手廊、南山牆、後罩樓等等。只是經歷了歲月滄桑,把它比喻為「盒子」的汪曾祺也不得不感嘆——這個盒子已快磨損了:「除了少數宅門還在那裡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很殘破,有的地基基礎甚至已經下沉,只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稜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 縱然如此,北京的四合院在我這個外鄉人眼中,依舊充滿了神秘的美,彷彿那裡面收藏著某種不為我所知的古老的傳說。或者說,它的神秘感就是它的美感,它的美感就是它的神秘感。這是一個可以無窮復制、放大的中國式盒子。 我在北京尋訪過許多遺留的王府、衙署,發現它們基本上都屬於四合院的結構;於是我讀《紅樓夢》時,大觀園在我想像中也是四合院的模樣,一座風花雪月的大四合院。及至參觀故宮,覺得也是四合院的翻版與擴張,那不過是供皇帝居住的四合院。 推而廣之,清朝的整個北京城,乃至那個時代的中國(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不都是一座全封閉式的超級四合院嗎?我真擔心四合院不僅是一種建築,更是一種心理。 趁四合院還在,正是後人們參觀、剖析這個盒子的時候。了解四合院佇守過的歷史,就等於進入一隻心靈的黑箱,會有思想曝光的。 四合院是舊中國的影子,有一種頹廢而令人心痛的美,所以我對北京的四合院總是百讀不厭,它像線裝書一樣孤零零地橫插在城市的書架上,周圍全是鋼筋水泥的新潮建築。 我甚至覺得,沒在四合院里住過,不能算真正地了解北京,即使你自以為很了解它的現狀了,也應該去四合院里補課。不了解一座城市的往事,絕不能算了解一座城市。在四合院里住過的人會有思想的,因而也是有福的。 北京的居民,若按居住條件來劃分,大抵可分為住樓房的和住平房的(多指四合院)。樓房一般帶「雙氣」(煤氣與暖氣),平房則要靠蜂窩煤生爐子,所以冬天的四合院有一點點冷,但也能使你清醒地看見它的過去,過去的北京人在圍牆里生活的情景。你可以坐在天井裡曬太陽,想一些有關或無關的心事。 很幸運我剛來北京時,在東城的某座四合院里借住過半年。可隨著北京城區的改建,四合院快拆得差不多了,只怕未來的文人懷舊時想住四合院,要比住五星級飯店難得多。聯想至此,我加倍覺得自己幸運。甚至想對四合院哼一首流行歌曲:讓我再看你一眼…… 北京確有星級飯店是模仿四合院建造的,即香山腳下的卧佛寺飯店。一律平房,帶天井,室內不鋪地毯,不設席夢思,代之以板床、藤椅,明清風格的木質傢具。仿古的建築,刻意呵護客人做一個傳統的夢。我曾在那裡開過一星期的會,卻找不到住具正的四合院的感覺。看來這就是文物與贗品的區別。真正的四合院並不是一種形式,它更具有古老的內容。這只不起眼的盒子里裝的東西可太多了。 【大宅門是四合院的極品】 老北京灰濛蒙的胡同地帶,真可以說是魚龍混雜,既有駱駝祥子一類販夫走卒居住的破舊院落,也不乏公子王孫、達官貴人的豪宅。一路走過該怎麼區別呢? 主要是看它的門樓。因為刻意保護住戶隱私的四合院是封閉性的,一旦大門緊鎖則滴水不漏。即使宅門是虛掩或敞開的,你也很難認得廬山真面目,通常還有影壁作為第二道防線遮擋住外人的視線。 四合院的門樓,類別繁多,名稱各異,譬如「清水脊」、「道士帽」、「花牆子門」、「洋門」什麼的。但門的建築形式分為牆垣門和屋宇門兩種,牆垣式大門較單薄。無疑屬於貧民的;屋宇門的空間更富於立體感(相當於蓋一間房的面積),還有聊楹、門簪、門墩、石階等具有裝飾意味的附件。真正的大戶人家的宅門,肯定屬於後者。 如果你發現哪座四合院的門前還設有上馬石什麼的,它原先的主人肯定是當官的。不僅僅自用,還可以方便前來做客的同僚。武官在此上馬,文官在此坐轎。只可惜現在,也一律門可羅雀了。 大宅門的門墩兒,又叫門枕或門鼓,分別是長方形的鼓形的,一般都是石制的(也有少數木製的),雕有形形色色的圖案、花紋。偶爾能見到雕有石獅的門枕,說明這是昔日的王府。沒有爵位的人家哪怕再有錢,也不敢請石獅守門的,那叫「越制」,會受到懲罰的,輕則抄家,重則殺頭。 所以,即使過其門而不入,僅僅從宅門的規模與氣勢,也大致能判斷出主人的家底與身份。當然,我指的是它的老主人。我談論的是它的往事。 還需要強調一點:現在人們常隨口說的「大宅門」(有一部紅火的電視連續劇就叫《大宅門》),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大戶人家的宅門」。「宅門」還有特定的意義,指具有垂花門等的多進院的住宅(即復合式的高級四合院),與只有東西南北房的一般的四合院相區別。 大宅門,至少可分為前、後院,甚至更多的院落,豪華點的還有後花園呢。住在宅門里的,自然是人丁興旺的大家庭了。有的還「四世同堂」呢。 什麼叫垂花門,為什麼構成宅門的標志?垂花門由柱端雕有蓮蕾狀垂珠的垂蓮柱出挑屋檐組成,像一座典雅的亭榭,只不過安裝有開閉的屏門。它之所以是宅門的核心,因為劃分著內宅與外宅,普通的賓客是不允許穿過垂花門進入後院的(那屬於主人家庭的私密空間),大多隻能在作為外宅的第一進院里逗留。用現代房地產的概念來說,客廳歸客廳,主卧室歸主卧室,井然有序,涇渭分明。 聽行家賡昭詳細解釋過:「俗話說的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二門,就是指的宅門中的垂花門。垂花門用垂蓮柱加深出檐不佔地面很符合二門的功能需要。婦女們在此寒暄、行禮、殷殷話別需要一定的空間,如果兩根檐柱落了地,那門前活動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蓮柱,地面就寬敞多了,上面有遮陽擋雨的屋頂,再加上華美的垂花門的襯托,環境、氣氛均極恰當……」可見,沒有垂花門,就稱不上是大宅門。它是大宅門詩意最濃的部分,堪稱是其靈魂。 想把老北京的風味給琢磨透了,是要有技巧的:不僅需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還應對中國古代的建築藝術充滿興趣。最好是有備而來,但也不妨邊參觀邊補課。 「天棚魚缸石榴樹」,是四合院一景。可最有權勢的大宅門,瞧不上石榴樹了,種的是海棠樹。也摒奪了小家子氣的金魚缸,而就地挖掘了模擬的池塘。貴族的作派,是市井人家沒法比的。大宅門啊大宅門,胸有城府,深不可測。因而藏龍卧虎。進進出出的皆非等閑之輩。在花開花謝的舞台上,演繹過數不精的繁華富貴、悲歡離合。也可以算作豪門恩怨吧。 老舍的《四世同堂》,應該發生在大宅門里。曹雪芹的《紅樓夢》,同樣是大宅門的故事.。榮、寧兩府,都是有資格安裝石獅門礅兒的大宅門。 虎坊橋附近,紀曉嵐的閱微草堂(今晉陽飯庄),屬於文化意義上的大宅門——書香門第,這位頗受乾隆皇帝器重的清代大學士、禮部尚書在此寫了著名的《閱微草堂筆紀》。恭王府、攝政王府什麼的,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宅門。至於皇帝住的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呢,堪稱大宅門中的大宅門了。 只不過,歲月無情,人事變幻,所有的大宅門,都已經飽經滄桑了。溫故而知新。要想了解這座城市的變化,要想重溫老北京的生活,又怎麼可能繞過胡同深處那一座座殘存的大宅門呢? 成吉思汗為征服金發女郎而打到歐洲?【圖】想像著多年前愛過的一個女人2009年最讓我驚嘆的三本書【圖】她是一個處女網路上開博客最多的是什麼群體?[圖]誰是世界第一美女 中國哪座城市的愛情最開放?[圖]嫦娥與後羿為何鬧兩地分居?中國四大美女之外傾國傾城的美女[圖]中國哪座城市的女人最大方?新疆的女人和刀中國四大美女之外的少數民族美女[圖]中國哪座城市的女人最愛美?誰是美國精神的代言人?中國四大美女之外的悲劇美女 八大胡同,老北京的紅燈區?[圖]中國的哪座橋最適合賞月?中國哪座城市最女性化?慈禧太後為什麼要修頤和園?[圖]李白為什麼要跳水撈月亮?哪位女人配做南京的形象大使? 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是是非非韓美林聽見哪三個詞就想哭?\東西方推舉出的兩大頂級美女[圖]誰是西方文學之父? 蘇東坡與楊貴妃有共同的嗜好?中國歷史上最缺德的亡國之君是誰?[圖]新疆的睡美人哪位外國作家與魯迅一樣酷?哪座城市的人比上海人更精明?【圖】新疆那被搶奪的王位 魯迅為什麼走下聖壇?毛主席為何題寫「勞動人民文化宮」?[圖]美麗的混血兒毛澤東為什麼選擇中南海為辦公室?【圖】毛主席在哪家圖書館辦過特殊借書證?[圖] 青年毛澤東在北京的戀愛史【圖】毛主席為何愛吃武昌魚?[圖]在西域遇見香妃【圖】這個女人美麗得就像是一件樣品那麼多不食人間煙火的空姐所有偉大的愛情都不過如此中國哪座城市最有詩意?[圖]實在想不出還有誰比你更美?延長一位美女的青春期嫦娥的裸奔康熙皇帝最喜歡的地方魯迅未獲諾貝爾獎照樣令人尊敬[圖]「中華第一街」的世代變遷八十歲還會愛上十八歲姑娘的大師比四大美女更美的新疆美女為了染紅一位美人的石榴裙上大學有哪些敲門磚?現場支招[圖]我獲散文金獎的《母親》最新增補稿[2]高居在月亮上的皇後最美的花是最美的女人變成的屈原的姐姐比國王更重要我的寶馬在流血,我的妃子在流淚 能讓讀者淚流滿面的文章為美女打起來才算得上聖戰[入選中國散文排…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帝王?記憶中的一位少女【獲央視電視詩歌散文大賽…北京有多少傾國傾城的名女人?[圖]90年代最流行哪一部外國小說?[改革開放]把月亮當成三陪小姐80年代最流行哪一部外國小說?[改革開放] 中國的哪座城市最孤芳自賞?中國的哪座城市最憂傷?慈禧太後為什麼三十晚上包餃子?你想遇見最美的女人嗎?韓國人過生日必須喝什麼湯?誰是最愛吃火鍋的一位皇帝?什麼是中國的頂級美味?對帝國的第一夫人產生了單相思
❷ 中國有哪些代表性建築物
中國古代建築物代表:
一、萬里長城
(2)中國具有現代歷史意義的建築擴展閱讀
建築是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並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
❸ 中國現代的建築特色
世界文明古國、巍然屹立在東亞大陸的偉大國家中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佔世界總數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和超過三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建築藝術就是整體中華文明之樹中特別美麗的一枝。
籠統而言,古代世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主要的獨立建築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築等,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其中又以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築,誕生於距今約10000年的舊、新石器時代之交,即原始農業開始出現,人們的定居要求開始增強的時候。而最早顯現出初步的關於美的也即廣義藝術要求的建築,則出現於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築終結於二十世紀初。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始終完整保留了體系的基本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以分出幾個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唐宋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認為是中國建築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盛清以前是發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現,都相應地伴有國家的統一、長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劇交流等社會背景。例如秦漢的統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統一增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以及中國內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統一又加強了中國各民族之間、並開始了中西建築文化的交流。與其他藝術例如詩歌常於亂世而更見其盛的情況不同,可以認為,統一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築藝術得以發展的內在契機。
中國傳統建築以漢族建築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築、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梁大致十五種類型,以及如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築小品。它們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基於中國長期的宗法社會土壤,中國建築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體現了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倫理觀,而與歐洲、伊斯蘭或古印度建築以神廟、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築成就更高明顯不同。宮殿從夏代已經萌芽,隋唐達到高峰,明清更加精緻。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規劃觀念,重視規整對稱突出王宮的格局,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規整式格局有所破壞,漢代又開始向規整的復歸,隋唐完成此一過程,元明清則更加豐富。隋唐長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國歷史最負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及於其他幾乎所有建築類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賢聖哲的准宗教建築壇廟,以及在特別強調血緣宗親關系、特別重視「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等觀念的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帝王陵墓等,它們幾乎是中國特有的建築類型,以規模之隆重,氣氛之肅穆而令人矚目。
中國主要流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還有石幢、石燈等建築小品。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響,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和文化性格,充滿了寧靜、平和而內向的氛圍,而與西方宗教建築的外向暴露,氣氛動盪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觀向佛寺學習,同樣具有安詳的風韻。大別而言,佛道寺觀可分為敕建寺觀和山林寺觀兩類,前者更接近宮殿,嚴謹壯麗;後者更接近民居,自由靈巧。佛塔在中國建築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類型多樣,形式豐富,發展脈絡歷歷可尋,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體現得更加鮮明。
基於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築鑲嵌在自然中,彷彿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築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這在中國各建築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屬於自然式,而與歐洲或伊斯蘭的幾何式園林有別。中國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種,兩漢時以前者為主,成就高於後者,唐宋以後私家園林的水平漸高,到了清代,皇園轉而要向私園學習了。它們雖具有共通的藝術性格,而私家園林更多體現了文人學士的審美心態,現存者以江南地區成就更高,風格清新秀雅,手法更為精妙;皇家園林主要在華北發展,現存者以北京一帶最集中,規模巨大,風格華麗。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歐洲人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種類繁多的民間公共建築如宗祠、先賢祠、神祠、會館、書院和景觀樓閣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無不深深浸染著傳統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較少,現存較完整的幾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規定的布局模式,為示清廉,風格都比較樸素。屬於居住建築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現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種類繁多,形式十分多樣,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對普通人生,所體現的群體文化心態也特別率真而質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質明智之美,有時並不在皇皇巨構之下。
中國建築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但有些類型如園林、某些山林寺觀和某些民居則採用了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而與歐洲等其他建築體系突出建築個體的放射外向性格、體形體量的強烈對比等有明顯差別。
中國建築與世界其他所有建築體系都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是獨具風姿的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結構不但具有工程技術的意義,其機智而巧妙的組合所顯現的結構美和裝飾美,本身也是建築美的內容,尤其木結構體系,其復雜與精微都為磚石結構所不及,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對有機的結構構件和其他附屬構件的進一步加工,就形成為獨特的中國建築裝飾,包括內外裝修、彩畫、木雕、磚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豐富的手法和生動的發展過程。
中國各少數民族建築也都各具異采,大大豐富了中國建築的整體風貌。藏族建築深植於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土壤之中,雖吸收了漢族建築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體系,非常富於特色,規模宏大,色彩鮮明,性格粗獷巨麗,其代表性傑作,不愧為世界級的建築藝術精品。維吾爾族以伊斯蘭教建築成就最大,屬於世界伊斯蘭建築體系,造型渾朴含韻,性格靜穆沉思,其民居也與漢族民居有顯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築受同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區的泰、緬等國影響較大,除富於特色的干闌式民居外,以嫵媚玲瓏的佛寺佛塔更具風韻。侗族建築雖受漢族影響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樓和風雨橋聞名中外,藝術性格質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築、納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也都各具異采。這些民族的建築藝術作品,象閃現在天空的點點明星,與漢族建築一起,共同組成為中華建築的燦爛。
中國建築以中國為中心,流波泛及朝鮮、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廣大東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們與中國一起,共同構成為以中國建築為核心的東亞建築。明清時期,中國建築特別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園林藝術,又開始為歐洲所知,並產生了實際影響。同時,中國建築早在漢晉時代又接受了主要來自南亞和中亞的外來影響,這些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被中國融化為自身的有機部分。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古代並沒有給我們留下有關建築理論的系統專著,但中國建築的高度成熟及其偉大成就,證明中國建築不但擁有而且已發展為十分富於中國特色的建築藝術理論,包括一整套建築哲理,也包括建築或環境的空間和形體構圖方法。它們散見在各種文史典籍之中,而且採取了「中國式」的闡述方式。有的雖然還沒有被古人總結為文字,但從大量的建築作品中,人們還是有可能讀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來直到今天,中國建築在傳統的土壤上,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建築手段,吸收外來建築文化,繼續前進著。特別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契機,更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已經產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中國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已深切認識到,建築藝術應該與時代緊密同步,應該立足於中國現代生活的堅實土壤上,堅持創造既具有時代特色同時又具有中國氣派的新建築文化。「中國」是對應於異域而言的,基於共時性的理由,其中就不能不包含那些可以吸收為自己一部分的因素,這部分因素,就既是異域的,也是中國的。同樣,「現代」是針對過去而言的,基於歷時性的理由,也不可能不包含那些可以溶化為自身一部分的因素,這部分因素,就既是傳統的,也同時是現代的。所以,立足於中國現代,既包含「中國現代」本體生發出來的活力,也包含可以為它接納的異域和傳統。這個「包含」,就不是全盤照搬,既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全面復古,而是以之為營養,作出自己的創造。
80年代以來的大量作品正是建築藝術步入健康發展軌道的最好證明。
黃鶴樓歷史悠久,是武漢三鎮的標志,最後一次毀於本世紀初,有重建的理由。新黃鶴樓基本按照人們記憶猶新造型也比較成功的清代黃鶴樓重建,層數從三層加到五層,氣勢更大,周圍布置成民俗文化旅遊公園,已成為武漢遊客必到之處。
陝西是在漢唐時代演出了多少壯闊史劇的地方,唐代是中國藝術史的發展高峰,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要借鑒唐代建築形象並加以改造和簡化,顯得氣度不凡,雍容大度,明朗而簡潔。傳統中往往也有許多很符合現代觀念的東西,越古的也可能越現代。
雨花台紀念館雖然是全對稱的構圖,但仍有明顯新意,採用了簡化了的古典建築重檐廡殿屋頂,米色的外牆,只綴以少量純白,性格莊重、沉靜,紀念性十分突出。
北京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的首都,現在仍保留有大量優秀的古建築,形成豐富的城市景觀,透出濃郁的古都氣息。所以,在作為北京的大門甚至中國的大門的西客站,更多借鑒傳統建築形象,給到達這一古都的中外旅客一個強烈的第一印象,是有充分理由的。西客站座南向北,以北立面為正面,常處於逆光之中,為減輕大片逆光面不可免地會產生的朦朧而沉重的印象,立面處理更強調天際輪廓線的高低錯落,在正中開了一個大空洞,顯得比較通透,又寓意為「大門」,構思是成功的。
新疆迎賓館的維吾爾族建築風格十分鮮明,也很細膩,又十分現代化。室外那一對喇叭形的冷卻水塔高高聳立,內輪廓組合成尖拱,表面嵌砌來自維吾爾石膏花飾意匠的花格,造型秀雅而富特色,標志性很強。根據地區氣候較冷,綠化期短的情況,在二層設置了室內花園。新疆人民大會堂的轉角塔柱是體現性格的點睛之筆,那是禮拜寺叫經塔的簡化變形,內部是管道井。
拉薩飯店也是很好的作品,抓住西藏傳統建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重視簡單團塊體量的組合,意在傳神。庭園小品和室內裝修與傳統有更多形似,濃烈而鮮麗。
國際展覽中心的意義在於,在不一定直接借鑒傳統的創作中如何走出中國人自己的路子。在這個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任何「傳統」,甚至連「符號」也沒有,顯示出一定的國際式的傾向,但它的內在的富於理性節奏的造型邏輯還是中國式的。國際展覽中心還成功運用了西方後現代主義鋼筋混凝土凌空構件作為裝飾的手法,在單元體之間的上空橫連折板。鋼筋混凝土的拱廊也是後現代式的,與折板上下呼應。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在當年日寇在南京的13個大屠場之一江東門「萬人坑」原址。基地東北角最高,陳列館就放在這里,平頂,通過大台階把憑吊者引上陳列館平屋頂,可俯瞰屠場全景。全場幾乎鋪滿白色卵石,宛如死難同胞的枯骨,寸草不生,象徵著死亡,與周邊一線青草表達出生與死的鮮明對比,一片凄厲慘烈的悲憤之情彌漫全場。沿院繞行一周,在斷垣殘壁似的圍牆上有長段浮雕,再現出種種慘劇。經枯樹、母親像,遺骨室里屍骨累累,再現「萬人坑」的土層斷面,悲憤之情更加深化。建築物低平簡潔,摒棄一切瑣細裝飾,其體形、體量、流線、色彩、浮雕和單體的組合,都極其單純簡煉,盡量不使突出,重點在於整體環境氣氛的渲染。色調統一為灰青色,深沉而莊重。場庭布局借鑒了傳統建築園林的布局手法。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是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主場館,其總體構思充分考慮了功能與形式、現代與傳統、環境與建築的結合。兩座最主要的建築—游泳館和體育館造型相近,兩端採用60~70米的塔筒,以斜拉鋼索吊起雙坡凹曲屋頂,十分強勁有力,符合體育建築應具有的力度,同時又使人產生傳統建築凹曲屋頂的聯想。雙坡頂上再突起一個形似傳統廡殿頂的小屋頂,形象新穎,既加強了與傳統的聯系,又富有時代感。
中國建築藝術還在發展,有理由充滿信心地期望,新的中國建築藝術,在非常傑出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成就的強大蔭庇之下,經過與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將取得無愧於祖先也無愧於時代的更大輝煌。
我們渴望全面展現中國建築藝術,她的光采照人的美麗風貌,她的波瀾起伏的發展歷史,和蘊藏於其中的中國文化精神。
❹ 中國歷史建築
縱觀中國復建築歷史,5000年人類文明築制起無數瑰寶,並為後人稱道;然改革開放至今,建築市場空前繁榮,所得廣廈何止萬千,但映入我們眼簾的多為求高、求大、求洋、求怪之作,鮮有精品。究其原因,乃浮躁的心態及模糊的建築文化觀念使然。
2010年舉辦第一屆「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最終名單出爐。
具體名單如下:北京盤古大觀、沈陽方圓大廈、安徽阜陽市潁泉區政府辦公樓、重慶忠縣黃金鎮政府辦公樓、邯鄲元寶亭、四川宜賓五糧液酒瓶樓、河北燕郊北京天子大酒店、濰坊市民文化藝術中心、江蘇阜寧天鵝港灣酒店、深圳大中華國際交易廣場。
醜陋建築產生的惡果,一是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二是造成極其惡劣的視覺污染,三是為「以怪比怪」不良風氣的滋生創造了土壤。
❺ 中國古代建築對現代建築的意義是什麼
木結構的舉世無雙啊,我覺得你還是看的少吧,即使我不是學建築學的,你專可以看看經典古建,屬木結構的連接方式現在都模仿不了。外國的風格是比較奢華,中國是比較低調,沒有什麼可比性的。如果你覺得沒有什麼借鑒意義,你可以獨創一格流派,前提是你有那個天分
❻ 中國古代 建築文化及對現代建築的影響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勤勞智慧的華夏子孫創造出了絢麗多彩的傳統文化。其中,我們的園林建築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為人們編織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世界中,起著巨大的作用,這「凝固的詩,立體的畫」以其多姿多彩的形式,豐富美化著我們的生活。中國園林、古代建築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獨特的風格,在世界園林、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園林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勤勞智慧的人民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渴望,作為一種藝術的綜合體而出現的。它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地融為一個整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人為地加工、提煉和創造,出於自然而高於自然,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在新的基礎上統一起來,形成賞心悅目、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又具有實用功能的良好環境。中國園林在世界園林體系中,作為一個獨立的園林體系而享有盛名。
人類社會進步到了一定階段,當社會生活和生存環境已不能滿足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種種需求時,感情和理念的眼睛便在更大深度和廣度上投向氣象萬千的大自然,去尋找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這種欣賞視線的開拓和審美趣味的轉移,使人們更加地崇尚自然,於是去妙造自然。在城市高樓林立,空間狹小的今天,人們為了追求潛意識中親近自然的心態,人為地在生活和工作的空間,盡可能的創造自然的景觀,以彌補城市空間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因此,形成了城市之中眾多的公園、綠地及室內庭院,將自然界中的山水、植物經過加工、提煉後搬進了喧囂的都市和室內,還給人們一片安靜的生活環境。
如何將大自然中的山水、植物有機地融進現代建築之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首先,我認為在當今城市建築設計中,建築物是人類生活功能的主體,作為山水、植物是其主體的背景和襯托,也是建築物功能的延伸和發展,缺少山水、植物景觀,城市中的建築物就缺少了生氣,當然,沒有建築物便失去了使用功能,也就缺少了主題和中心。這與園林設計中「山水為主,建築是從」的原則並不矛盾,二者相互依存,是缺一不可的。這也同時符合我們國家的建築方針的。我們在模仿自然創造意境的設計中,常常採用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和成熟手法,並加以提煉和發揚光大,也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在城市建築的庭院設計中,由於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們只能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可以將室外的大自然美景搬入室內再創造,也可以將建築物融入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去,或者在其周圍再造自然景觀,使室內外的景物相互穿插,互相借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視覺效果。例如,北京的香山飯店在這一方面設計手法獨特,別具匠心,它既可以有效地引景入室,又能夠巧妙地烘托周圍的環境,建築與環境交相輝映,密不可分。使我們領會到了建築大師的風采,受益匪淺。再如,賓館飯店的大堂中庭,人們常常的慣用手法是將山石、水面、噴泉及花草、樹木置於其中,將建築物中的「四梁八柱」有效地弱化,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的寧靜感受,既親切又有生氣。廣州白天鵝賓館的中庭造景,是設計者的一個佳作,它將建築(亭子)、山水、植物及人文景觀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無論在那一個角度看,均是一幅山水畫,聽著那潺潺的流水,看著那「故鄉水」三個大字,使那些改革開放後歸國的廣大華人華僑心情舒暢,感慨萬千,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之中去。在室內利用假山、疊石、低處挖地作潭,使水自高處瀉下,擊石噴濺,儼然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勢,其落差和水聲使室內變得有聲有色、靜中有動,使得文人墨客不得不低吟小詩一節。既豐富了室內的空間變化,又提高了賓館飯店的檔次。真有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風韻.
❼ 論述學習中國古代建築的現代意義
中國建築中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徵形式和風格。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築,特別是西方建築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
藝術特徵
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徵:
①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
②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這些基本特徵具體表現為:
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范圍也都遠遠超過城牆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布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
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築的式樣並不多,但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換,各個單體建築才顯示了自身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 中國古代建築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
面作出曲線,並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築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出來。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於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築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結構美。
adf
❽ 簡述一下中國近代建築發展概況
國近代建築基本上是指在中國國土上於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築。
從樣式研究的角度來看 中國近代建築主要有三大類型
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封建社會里,雖然政治上有二十餘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對外交流,但是,中國文化基本上是連續的一元文化。中國的建築,在中國整個環境總影響之下,雖各個時代有時代的特徵,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則卻始終一貫。
歷史進入十九世紀後,封建主義的清王朝經歷「康乾盛世」而日趨衰落;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卻因工業革命而迅猛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從明末清初開始,就不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鴉片戰爭以後,則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進行了。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會,以此為開端的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進程,也由此被動地在西方建築文化的沖擊、激發與推動之下展開了。其間,一方面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繼續,一方面是西方外來建築文化的傳播,這兩種建築活動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的主線。
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外國文化的大規模侵入,在中國國土上除了傳統的古代建築仍在延續、演變之外,外來的歐洲建築樣式逐漸多起來,在中國近代的建築歷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築為特徵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則又出現了以模仿中國古代建築或對之改造為特徵的另一股潮流。這兩股潮流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中時隱時現,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歐美「國際式」新建築潮流的沖擊,使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呈現出中與西、古與今、新與舊多種體系並存、碰撞與交融的錯綜復雜狀態。中國近代建築正是這種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洋式建築: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築為特徵的中國近代建築
由於中國國土幅員廣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中國沿海地區、長江沿岸地區的一些城市,由於輪船航運業的興起、外國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較早作為商埠開放,因此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這些城市出現的某些洋式建築。而大部分內陸地區的城市由於交通不便,仍處於與外部世界較為隔絕的狀態,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表現為強;只有個別城市或臨近邊界、或因鐵路建設的發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築興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築以上海外灘(Bund of Shanghai,又稱「黃浦灘」)和南京路、天津九國租界、廣州「十三行」和沙面、廈門鼓浪嶼、青島膠澳租界「青島區」的建築為代表。
長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築以南京下關、武漢漢口租界的建築為代表。
內陸地區沿邊城市哈爾濱早期的建築主要通過中東鐵路的修建和開通,受俄羅斯傳統建築和十九世紀末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運動」樣式影響,在中東鐵路系統的建築和東正教堂中表現為多。滇越鐵路(1903--1910年)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建成加速了雲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參與了滇越鐵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開發過程中,間接地把其所受法國建築文化的影響帶到滇越鐵路沿線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築則以東交民巷使館區建築為濫觴,以資政院、大理院為代表。
洋式建築的設計者基本為外國來華的建築事務所或建築師。
2、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傳統式建築:
以模仿中國古代建築或對之改造為特徵的中國近代建築
本世紀的第二個二十年,中國建築的歷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現代建築思潮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建築師面對列強的入侵而激發的民族意識,這兩種因素有劇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傳統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是在中國近代建築歷史中具有傳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築師呂彥直(1893?929年)設計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園總體平面呈鍾形,引人發「木鐸警世」之想,寓意深遠;墓在祭堂後合乎中國觀念,式樣采古制,建築朴實堅固,形勢及氣魄極似中山先生之氣概及精神。
呂彥直生年僅36歲,但他以設計並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確立了自己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中國近代跨度最大的會堂建築。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後於1929年所作「首都計劃」,則是中國進行的較早、規模較大的城市規劃設計。「首都計劃」的詳細方案中,全部政府辦公建築均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造型,極力提倡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意為發揚光大本國傳統的文化。這在二十年代是一種開創性的設想。
在北京,傳統式建築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協和醫學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簡稱 PUMC )新校舍建築群體、燕京大學校園建築、輔仁大學、國立北平圖書館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較早出現的傳統式建築的設計者主要是外國來華的建築事務所或建築師。反映出外國建築師處在中國近代社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式建築:
歐美「國際式」新建築潮流沖擊下的中國近代建築
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進入重要的發展時期。其標志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興辦,並日益完備;中國建築事務所陸續開業,中國人建築師成長起來;中國建築團體先後成立,學術活動得以開展。
楊廷寶(1901-1983)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中出類拔萃的人物。他的設計作品運用中西建築處理手法,不墨守陳規,刻意創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譽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國近代建立較早、規模較大的建築事務所,中國有相當影響,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許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華蓋建築事務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築事務所」、「範文照建築事務所」、「董大酉建築事務所」、「興業建築事務所」等都是中國近代極為重要的建築設計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慶、成都、無錫、桂林、貴陽、昆明等地主持設計了許多建築項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是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研究工作的創始人。建築設計創作不是他一生建築活動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對建築設計創作問題多有著述,為數不多的作品表現了世界現代建築潮流的影響,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鋪面改造設計為代表。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代中國建築師設計創作的許多重要建築物,都是今日中國的寶貴財富,成為當地城市的重要景觀,給中華大地增添風采。
中國近代建築是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但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築師創作的樣板
早在本世紀之初,兩位中國人建築師就分別在北京和南京作過不同的嘗試:供職於陸軍部軍需司營造科的沈琪,於1906年為陸軍部衙署設計了一棟以西洋樣式為主、但頗多中國裝飾的主樓;受命於兩江總督的通州師范學校工科畢業生孫支廈(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設計了一棟基本為西洋樣式的江蘇省諮議局建築。此後近九十年間,中國近代和現代建築師有無數設計作品問世,樣式繁雜。但是,雖然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摸索,時至今日,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問題,仍然是困擾著每一個中國建築師的難題。
雖然今天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不再是伴隨著侵略而來,但中國建築師仍始終跳不出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幾千年歷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環。雖然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代建築師設計創作的許多重要建築物,都成為今日中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但他們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築師創作的樣板。我想,這當是我們對中國近代建築認識的一個方面。
對作為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的中國近代建築應予以積極的保護
我們對中國近代建築認識的另一個方面是:
中國近代建築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巍然屹立的歷史建築,作為先輩辛苦耕耘的歷史見證,是我輩的光榮,也是對後代所應盡的責任。只要我們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問題是我們一定要正視這個課題,仔細想想我們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寶貴歷史文物的代價。」《活的歷史棗保護香港的歷史建築》(1982年)一書中的這一段話,寫得是何等地好啊!
關於近代建築的保護,有兩方面的工作:
1、對具體建築物調查、實測,進行建築歷史研究。
這項工作主要由民間學術團體開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第一時期,有部分初步成果問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擾,除偶有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外,大陸上對中國近代建築史的研究實際上是處於停頓狀態。
進入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建築歷史學界,隨著對涌進國門的五彩紛呈的眾多國外建築流派的介紹、評論,進而變為對其發生、發展之淵源的關心,並引發了如何認識建築傳統與現代風格關系的討論。這樣一來,中國建築歷史中處於承上啟下的中介環節和中西交叉的匯合狀態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汪坦發起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揭開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進入第二時期的序幕。
第二時期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建設部城鄉建設科學技術基金會的聯合資助,從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間,舉行了五次全國性會議,提出論文 179篇,出版四本論文集(收入論文92篇)。同時,通過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進行了哈爾濱、青島、煙台、南京、武漢、廣州、北京、廈門、重慶、昆明以及廬山16個城市(地區)的近代建築調查,填制調查表2612份,出版《中國近代建築總覽》十六個分冊。上述工作對於推動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開展和深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第二時期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正處在深入發展的階段。定於1996年9月在江西廬山舉行的「第五次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討論會」,將是一次承上啟下的盛會。
2、對有價值的近代建築保護、再利用。這項工作主要由政府機構推進。
1988年11月10日,建設部、文化部聯合發出《關於重點調查、保護優秀近代建築物的通知》,體現了在新的形勢下,國家主管部門對近代建築價值的認識和評價,並開始重視其保存與再利用問題。《通知》發出後,在各地主管部門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進行的中國近代建築調查互相配合,經過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薦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近代優秀建築名單和資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共56項。其中27項為近代建築。
同時,各地對有價值的近代建築保護、再利用的具體工作也逐步進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近年來亦做了部分工作:
1993年7月,在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和北京市規劃局支持下,受北京鐵路分局文化宮委託對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建築進行復原改建設計,以保護北京的歷史風貌;1993年10月,受國家文物局委託對三峽工程淹沒區四川境內的近代建築進行考察,對有重要價值的進行論證,提出保護與再利用方案,以保護長江沿岸景觀;1994年6月,受西城區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託對西城區北京水準原點、陸徵祥家族墓廬等近代建築進行實測,以建檔定級保護;1995年6月,受宣武區建設委員會委託對宣武區大柵欄、天橋、白紙坊地區14棟近代建築進行實測,以提出保護與再利用方案。
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近代建築的保護日益受到重視,逐步付諸實踐。作為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的中國近代建築,對其進行保護的現實意義正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其歷史文化價值也正在逐漸體現出來。
❾ 誰知道具有影響力或特色的中國近現代建築,列舉幾個就好了,謝謝
貝聿銘先生:中國復銀行(制西單那個),蘇州新博物館。 北京香山飯店.
王曉東:新疆大巴扎,很有新疆建築特色。因為民族特色濃厚。
崔楷:外研社也算一個吧,不過外研社的立面材質對於西三環的整體基調來講太沉重了。就數他顏色最深。
你的補充可真夠外行的,什麼叫經典,我說句難聽點的話,和中山陵等是一個級別的就不是具有影響力或特色的建築了。明白不?那樣的建築隨便一抓一大把。
❿ 中國為了紀念20世紀到21世紀跨世紀的意義,建了什麼建築物么
C.P.S.百貨公司大廈,美國芝加哥(1899~1904年)
建築師:L.H.沙利文
C.P.S.芝加哥百貨公司大廈建於1899~1904年間,由著名建築師、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L.H.沙利文設計,並作為沙氏的代表作載人史冊。在社會經濟和技術發生變化的時刻,他主張適應新的條件,創造新建築。C.P.S.百貨公司大廈分兩期建造,1904年落成。它的立面處理直率地反映出框架結構的特徵,大部分採用橫向長窗。但是L.H.沙利文並不完全拋棄已往的建築手法,大樓細部有不少裝飾,底部還用了許多鐵的花飾,樓頂原來有小挑檐。L.H.沙利文沒有把建築看作單獨的實用工程。自C.P.S.百貨公司大廈問世以後,因採用框架結構而誕生的橫向扁平窗成為風靡一時的新形式,被人們贈以「芝加哥窗」的美名。該建築是一座跨世紀的建築,它既包涵著過去,又啟示了未來。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師A.高迪(Atonio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5)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採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