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挖掘歷史文化資源 助推經濟發展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Ⅱ 如何正確處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好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歷史文
淺析古建築復保護措施的合理制性
古建築修繕不同於建設工程,它是對古建築實施保護的實踐活動,是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合理與否,對古建築的安全與價值至關重要。文物不能再生,在保護措施上的任何一點疏忽,其造成的後果往往是不可挽回的。
Ⅲ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Ⅳ 如何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異彩紛呈,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對於不同地區而言,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有共性要求,也有個性發展的現實需要。在實踐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體現中華文化精神與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於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地域特點、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滲透著中華文化的主要精神,又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對於不同地區和民族而言,弘揚中華文化,既應准確把握和體現中華文化的主要精神,又應堅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積極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山東省東營市是我國古代軍事家孫武的故鄉,也是呂劇的發源地。1925年建立的中共劉集支部,是山東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保存著全國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之一。此外,東營還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入海的地方,擁有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也坐落在東營。底蘊深厚的古齊文化、薪火相傳的革命文化、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艱苦創業的油田文化、神奇獨特的生態文化交匯融合,構成了東營特有的黃河口文化。在制定文化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東營市把發掘、整理和發展黃河口文化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既注意歸納其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普遍意義,又注意彰顯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豐富文化發展內容與創新文化發展形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其有機組成部分的地方文化也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過程中,我們既應充分發掘、整理和詮釋中華文化與地方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文化發展內容;又應精心選擇文化發展的載體和抓手,不斷創新文化發展形式。近年來,東營市對此進行了一些探索:一方面,通過實施濕地生態旅遊等五大建設工程,以及舉辦黃河國際論壇、首屆黃河口旅遊文化博覽會和孫子國際文化節等,做好中華文化與地方文化的研究、宣傳和普及工作;另一方面,全面推進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積極扶持發展民間文化藝術團體,初步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有效解決了基層群眾尤其是偏遠地區群眾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看電影及參與文化活動難的問題,夯實了文化發展的群眾基礎。
發揮黨委、政府主導作用與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各級黨委、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不斷加大財政投入,保障文化建設順利推進。同時,應尊重群眾主體地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環境熏陶等,支持群眾性文化組織發展,鼓勵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當主角、唱大戲,形成文化建設的合力。在實踐中,東營市由黨委、政府牽頭,組織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文明標兵評選活動,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廣大幹部群眾在參與中受教育,在評選中提高文明素質,在典型和榜樣的示範作用下進一步領會中華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道德的內涵和要求。
Ⅳ 提案-如何挖掘古城文化
圍繞「保護遺產、傳承文化、完善設施、提升業態、居民受益」的原則...
轉摘參考
為充分挖掘古城區歷史文化內涵,切實彰顯古城歷史文化傳承的延續性和發展性,早在古城區管委會成立之初,管委會領導班子就將古城歷史文化的挖掘傳承,列為管委會的重點工作來全力開展。一是在市檔案局和市文廣新局的積極配合和支持幫助下,在全市范圍內邀請了本土文化專家,專題組織成立了古城區歷史文化挖掘傳承工作小組,負責全面開展古城區歷史文化保護、挖掘、整理、傳承和展示工作。通過近四個月的努力,古城專家組專家不僅對古城文化打造,歷史文化挖掘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同時也收集了大量的古城老照片,參考了大量的歷史檔案,並幾易其稿撰寫和整理了展示古城區歷史文化文稿,對古城區充分展示古城歷史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二是根據古城專家組提供的文稿和老照片,製作成古城文化展板及時向社會各界和遊客進行展示,內容豐富、整治大方的展板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公眾的一致歡迎。三是精心策劃的編輯出版了《古城旅遊指南》一書,將古城歷史文化及古城吃住行游購娛等信息進行收集和展示,即讓本地居民詳細了解古城歷史文化,對古城恢復重建充滿信心,又能讓遊客方便、暢通、安全地游覽古城區的游覽手冊。《指南》的出版,對宣傳古城區悠久歷史文化,弘揚古城豐厚的文化積淀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Ⅵ 如何挖掘一個地方的文化
以歷史做背景,以經濟為支撐。
Ⅶ 如何加強對歷史文化的挖掘,
歷史中有無盡的謎題,這些都是史官們留下的,如果我們可以解開,才能版得到真正的歷史。至權於為什麼史官要留有謎題,那是因為,每一個統治階級都會改寫歷史,歷史是由人記錄的,聰明的史官,會為我們留下某些蛛絲馬跡來解開真實的歷史。
Ⅷ 如何有效地挖掘及發展城市文化
城市的魅力來源於歷史文化的積淀,作為一座古城,應該更加註重挖掘城市的歷史版文化。比如說,要權注重保護古建築、古文化,將這些寶貴的資源移建到博物館或歷史文化保護區內,進行合理布局、集中保護;發現、挖掘歷史名人,發揮名人效應,提高城市知名度。
Ⅸ 整理挖掘地方文化與文化史價值的意義
區域歷史文化所積淀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是因為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發展至今,中國傳統文化已為世人所瞻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是兩個相依的概念,就如人的精神與肉體的關系,軀殼與靈魂的關系。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如視為一個機體的話,應是經濟與文化相互依存,是物質與精神的關系。
我國近年經濟的猛迅發展,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讓眾多關心國運的有識之士重新思考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是社會健康前進的雙邊互動,若用發展經濟的功利思想來發展文化,那麼文化就會成為經濟追求,文化的自身就丟失了。片面地追求經濟價值,以發展經濟價值為尺度,衡量區域歷史文化的價值,歷史文化的自身價值就會被埋沒,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發展,各有其自身規律。雷州半島有著豐富的區域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正是因為它的非功利性,優秀性,做為民族思想精華、民族魂而傳承下來的。因此,我們今天對歷史文化的研究、繼承和發揚應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和文化價值判斷力,發輝文化對人們精神的強大支持作用,以保障社會經濟的正常、健康發展,保障人們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能維護自身的純正品格,不至於被物慾所吞沒。
人類慾望的膨脹往往會沖破道德的底線,所追求的經濟價值往往會由利益轉化為危害。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是側重於道德倫理、修身為學的文化,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展。對這些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顯揚其當代意義,並適當經濟投入,保護其持續性,為歷史文化的傳承盡一份歷史責任,不一定要考慮經濟效益,正象人們在生活中,必要從經濟收入中花些錢買些必讀書,不須考慮經濟收益一樣。
Ⅹ 如何挖掘地方文化
1、政府建立地方文化博物館
2、組織人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
3、政府部門要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