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傳承古老優秀文化為題的高中作文
中國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而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我們更有責任傳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
從古至今,青少年人才輩出,古代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到了現代,更是有獨自照顧癱瘓養母十二年的孟佩傑,在他們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中華文化的
縮影。他門的心都是最美的。孟佩傑照顧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養母十二年,十二年,難以想像十二年中她上如何用她稚嫩的肩膀撐起這個家。可是,她從來不
說苦不說累,沒有一絲怨言。她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人嗎?
其實,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不需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只需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件小
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啊,美德就是藏在在點點滴滴的小事里。在生活中我們應樹立起我們的榜樣,樹立自己的理想,積極學習,用我們的
實際行動來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詮釋美德,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我們的美德感染更多的人。
每一個人都是美德的化身。青少年時期是我們一生中的黃金階段,也是我們性格形成的階段,我們更要挖掘自身的潛能,開發自己的優點,讓自己的優點
變成一種美德。「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這並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多的是要喚起我們心中的美德。時間匆匆,但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心中的美德。我們要
努力,要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要讓自己的美德在中華文化中熠熠發光。
② 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論文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六、執筆寫作
執筆寫作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寫作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採用醫學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
論文寫作也和其他文體寫作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在寫作時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寫作效果較好。
③ 如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形勢與政策論文
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
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 「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 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說明我們黨越來越重視由文化 所構成的親和力、影響力、競爭力。我們必須從歷史文化的淵源,弘揚中華文化,從戰略高 度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從而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關鍵詞:弘揚 傳統文化 軟實力
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淵源和基礎 中華民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積累了博大豐富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優秀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傳統是我們提升軟實力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離開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弘揚和繼承發展,所謂提高軟實力,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中華文化包含豐富的軟實力理論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由兩部分組成:一為硬實力,一為軟實力。硬實力主要指一個國家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物質力量;軟實力主要指國家的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意識形態的感召力、文化的影響力與滲透力、外交的說服力以及領導人與國民形象的魅力和親和力等等無形的精神力量。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軟實力理論。比如,誕生於公元前512年的《孫子兵法》,它是一部兵書,但是其最理想的戰略追求卻不是戰爭,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老子》也有相似的言論:「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這就是老子「柔弱勝剛強」的理論。軟實力強調柔性的軟性的力量,強調讓他人信服,自覺地靠攏,心悅誠服地追隨,而不是以武力相強迫。文化能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與情感,使人在不知不覺間受到感染,所謂滴水穿石、潤物無聲;文化還可以淡化政治色彩,突破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相互了解,能化解分歧,消除誤會,增進友誼,彼此尊重,進而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共築和諧世界。
2、中華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礎與前提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和睦相處、攜手發展的共同精神家園,也是構成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幾大文明古國之中絕無僅有的延續至今的國家,中華文化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中華文化仍將是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華騰飛的重要思想保障。中華文化具有巨大的親和力和感召力。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中華文化講究「和而不同」,承認差異性、多樣性,不排斥矛盾甚至沖突,但最終是達成更高層次的統一與協調,實現多樣統一。在以合作、說服、滲透為主要特徵的軟實力競爭時代,在國際矛盾日趨尖銳化的今天,這種注重「和諧」、「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體現出合作、說服等競爭優勢,更容易被別的國家認同和接受,更能發揮獨特的協調、平衡和包容的作用。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中華文化,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凝結著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中國氣派,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獨立的品格。
二、弘揚中華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影響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標志。更確切地說,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必須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即從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考慮,需要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通過全民閱讀文化經典提高國民素質、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而且要把這件事作為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考慮。我們不僅要發揮文化軟實力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的素質和增強綜合競爭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
④ 我們應當怎樣傳承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論文,300字左右,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愛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中國古人提出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及人們所熟知的「岳母刺字」等民間傳說,都是在倡導一種為國家、為群體獻身的精神。中國人歷來把「天下為公」、「公正無私」作為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是激發後人愛國主義情操的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明言警句。因此,在學生的素質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將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發奮讀書的責任感。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道德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規范。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自古就把道德作為評價一個人的首要標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道德中心傾向。「尊老愛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傳統道德觀念一直是人們所認同的美德。所以,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注重對優秀傳統道德觀念的繼承。這是學生道德素質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華。當然,現代學生的道德遠遠不同於中國的傳統道德,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不要以偏概全,盲目向學生灌輸早已被歷史淘汰的陳舊道德觀念。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學會學習的指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代社會的發展非常快,只有善於學習的人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形成了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知識。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發展,學生更需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兩個重點。中國傳統文化既能為學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上的參考,如「學而時習之」等,又能為學生提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生動的案例說明,如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管仲的改革等。
⑤ 怎樣在歷史學習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文
在歷史學習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文,這是一篇很好的論文,可以弘揚中國文化,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寫。
⑥ 如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議論文
中國,泱泱大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在理解中國歷史的過程中,《中華上下五千年》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
《中華上下五千年》講的是五千年來中國——這個大國的改革和變遷,生動有趣地介紹了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或歷史現象。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滄桑,歷盡了數不勝數的悲涼與歡喜。 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了,我們祖先所締造的國家,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熱愛自由、熱愛和平的民族。 我們的祖先,經過原始社會後,首先在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的黃河一帶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多民族國家。 從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數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兩個代表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城和秦兵馬俑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匯集了人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當讀到越王勾踐為過犧牲時我為他的滿腔熱血所振奮:當讀到大禹治水時,我被大禹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當讀到夏朝國君暴虐荒淫時,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團團怒火,為當時的平民百姓抱不平;當我讀到清王朝腐敗而簽訂一條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時,不時覺得心寒。 上下五千年,好漢千千萬。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民族孕育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則徐、文學家陶淵明、科學家張衡等,他們以優異的成績為中華民族添光增彩。 曾幾何時,巴比倫、古羅馬等國家和中國一樣,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但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卻失去了昔日的光澤,惟獨中國——這條東方巨龍還閃耀著光輝,中華浩浩五千年創造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是中國北京的故宮,世界上最高的宮殿是布達拉宮,世界上最早最全的醫葯書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最早的兵書是春秋孫武的《孫子兵法》,最早的傳記文學是西漢的《史記》……
這些都凝聚著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歷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識寶庫,蘊藏著人類文明的光輝成果與高深的智慧。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的確,讀史能讓我頭腦變得睿智,讓心胸變得開闊,讓目光變得敏銳,讓志向變得高遠,真正成為天地間一個大寫的「人」。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知有過多少奇跡,我真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我們的祖國而感到驕傲!書中一個個生動的歷史故事,一位位鮮活的歷史人物,激勵著我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奮。 我們在學習現代科技時,也要扎扎實實地學好我國的歷史文化,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樣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把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代代相傳,這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⑦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0字論文(歷史)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我認為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是從國家制度層面,要將優秀傳統文化吸納、融入到國家的若干政策、制度、規劃、法律中來。例如,能否將孔子的生日定為教師節?眾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和核心,其代表性人物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將孔子的生日定為教師節,更能體現我們對師道尊嚴這一傳統的尊崇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
二是要在社會建設層面強調文化傳承。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體現在人們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之中。過年時貼窗花,清明時掃墓,端午時包粽子……這些看似平常的風俗習慣,實則蘊含了許多傳統文化元素。在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遷的今天,不少風俗習慣因失去了傳承的載體而漸漸寂寥,讓人深感痛惜。應加大這個層面上的文化傳承力度。又如在人們的思想觀念方面,以教育為例,中華傳統文化把老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謂「天地君親師」,尊師重教是中國民眾一貫的價值取向。過去,我們的老師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傾注一生心血,教師也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如今我們在這方面丟掉了太多寶貴的傳統。如何做一位好老師,守護好師道尊嚴這一傳統,恐怕值得每一位老師深思。
三是以家庭文化為抓手,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2010年至今,我主編了《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選取了山東省歷代在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教育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家族共28家。主編這部書系讓我深刻感受到,家風、家訓、家學、家規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財富,很值得我們吸取、弘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的橋梁。優良的家風家教,可以使個人獲得進入社會的基本品質,在道德觀念上進行自我約束。如果億萬個家庭都崇尚良好的家庭文化,那對於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不可否認,中華傳統文化瑕瑜互見,需要我們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理性分析,有所批判地繼承、吸收。但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一內核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拋棄的。它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保有獨特的民族精神。
⑧ 歷史論文《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教育既要從歷史的財富中尋找源頭,要體現鮮明的時代性,凸顯愛國主義的當代價值。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既凝聚了民族傳統,又富有時代特徵。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不朽的靈魂和血脈延續的根本,也是中國歷來認同國家與否的重要標准。胡----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愛國如愛家」「愛國如飢渴」的光榮傳統的傳大民族,愛國主義自始至終貫穿在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歷史中,也歷來是凝聚動員和鼓舞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共同前進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鄧小--同志指出:「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他還諄諄告誡我們:「如果中國不尊重自己,中國就站不住,國格沒有了,關系太大了,中國任何一個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都會垮台的,中國人民不會原諒的!」
在開放的環境和視角中的愛國主義與民族凝聚力,是國家和民族增強國際競爭力、真正繁榮昌盛的源, 而它歷來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基礎之上。只有保持了民族的獨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獨立鮮明的自我,才能在現代化進程中找到各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充分重視引導廣大師生深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蘊藏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傳承和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歸屬感。
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經常集中體現在為祖國為人民全心全意、赴湯蹈火、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的崇高氣節上。同時,也表現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對國家政治、歷史發展的關心和憂患的態度與樸素感情上。回顧一下我國的歷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愛國主義這面旗幟既喚起、聚集和引導了一批前赴後繼、以死明節的民族英雄,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團結進取,奮發圖強,從而使我們這個飽盡憂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盡戰亂而不氣餒、屢遭挫折而不懈怠,終於建立起了今天這樣一個強大的新中國。「詩言志、歌詠言,文以載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孕育、抒發、蘊含歷代民族精英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方面,其載體作用和樞紐效應功不可沒。那種氣貫長虹、一脈相承的鴻論遠識更是餘音繞梁,不勝枚舉:古代有屈原的「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司馬遷的「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李白的「國恥未雪,何由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飛的「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詩篇箴言無不表現出對祖國前途、民族命運的神聖責任感。到了近現代,反映愛國主義的詩篇時代性更加鮮明、凝重性尤為突出:從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從孫中山的「中國非革命不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到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從五四時代「科學民主」的時代強音,到抗戰時期「用我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無不思潮激盪、氣吞山河,無不把「救亡圖存」作為愛國主義的核心。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始終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終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力量。這種精神,寄託著對民族命運的拳拳之心,傾注了對中華大地的茲茲之念,凝聚了對國家富強的殷殷之望。國家強盛,百姓幸福,這是愛國主義最為樸素的價值指向,也是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以下幾種精神:
1、人本精神。儒家文化強調的人是指社會的人,社會性是人的主要內容。重視做人、以義為上、推己及人、學者為己等處世做人的傳統美德每每出現。儒家文化有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人禽之別」,專門討論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指出「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人與禽獸的區別,在於有「義」。人「最為天下貴」,強調人之所以為人是在於人有人倫、有道德。儒家提出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思是古代學者學習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做秀,給別人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處世做人的觀念是我們民族道德精神的精華,今天仍有批判繼承,賦之於時代內容的價值和必要,對於培育「四有」新人有借鑒意義。
2、華夏民族主義精神。歷來愛國者從來都是把憂國與憂民聯系在一起的。歷史上屈原的上下求索雖九死其未悔,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等,無一不是這種愛國精神的典型寫照。愛國主義有著不可割裂的繼承性和歷史延續性,到了近代這種憂國憂民思想內涵愈來愈深刻,湖南留日學生衛種在《二十世紀之支那·初言》曾深情疾呼:「吾人之主義,可大書特書曰愛國主義」。「支那乎!支那乎!吾將崇拜而歌舞之,吾將頂禮而忭賀之,以大聲疾呼於我國民之前曰:「支那萬歲!」於是近代的愛國者「人人心憂國之心,人人事憂國之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實現了偉大的升華。強調以民族、國家、家庭利益為主,正是這種精神培養了中華民族氣質,從而給世界以覺醒、自尊、凝聚、奮斗的嶄新形象。
3、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孔子強調要實踐,樂而忘憂。《易經大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句話,凝煉地道出了中華民族銳意進取的優良傳統和創新精神。
4、和諧精神。認為社會是一個整體,由不同等級和處在不同關系中的人組成,而維持人與人之間和等級間關系的核心就是保持平衡,取得協調,追求和諧。強調天下大和諧局面的到來,在於普天下人修身律己。《易·乾·九三》中有「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必須誠意、正心、修身、然後才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修睦」、和諧統一,並不排斥自然,而是強調「天人合一」、「萬物與我一體」。這種「和為貴」,求和諧於對立的政治倫理思想,從辯證法角度講有其積極的一面。
愛國主義教育要重點培育年輕一代的大國胸襟。中國要在新世紀成為和平崛起的大國,首先,它要求廣大青年一代應在全面了解國家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理性地看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權益的關系,培養與我國經濟、政治、科技實力相匹配的成熟的大國民心態,即一種科學、理性、自信、寬容、開放、博大,具有創造性、貢獻性和責任感的國民強勢心理和人文精神。其次,能夠主動、積極地汲取 30年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經驗與教訓,以一種開闊的國際視野、寬廣的胸懷、昂揚的精神風貌,積極面對國際化的各種挑戰和困難,善於學習一切有益的人類文明成果,奮力推動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再次,既要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 又要在全球化浪潮對傳統民族國家思維方式、國家主權等觀念的沖擊中,清醒地認識到在當前客觀形勢下加強民族國家意識、強化主權觀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捍衛領土和主權,保護國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