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潮汕風俗變化
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有著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眾性,凝聚了潮人群體力量的智慧。隨著近、現代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傳統文化正逐步離我們而去,這是人類目前無法迴避的問題。
一、潮汕民俗文化在建設文化大市中的作用
(一)、民俗文化與潮汕民俗文化
1、民俗文化的含義
民俗文化是溝通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間社區和集體的人群意願,並主要通過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習和傳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如服飾、飲食、民居、禮儀習俗等。它透出濃烈的底蘊,民俗活動服務於時代,服務於人民。是一種基礎文化,是特定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民俗文化是構成我國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在自己的長期歷史發展中經過自覺和不自覺地選擇與淘汰,承繼下來的民間文化。
2、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而潮汕民俗文化作為它的支流,是潮汕文化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它是潮汕民間習俗的文化總和。潮汕民俗資源豐富,歲時節俗、禮儀習俗、用品服飾等均有特色,自成體系;既有駟馬拖車、下山虎、四點金等民俗建築,又有水布、市藍等民俗用品;既有吃七樣羹、食冬節丸等飲食習俗,也有做四句、吃丁酒、食紅桌、出花園等婚娶、生育習俗;有賽花燈、游標旗、「營老爺」等游藝民俗,也有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儀;有「三山國王」、「天後宮」等的神文化,也有潮語歌曲、潮劇等的民間曲藝文化。以及以「和、愛、精、潔、思」為特徵的潮汕工夫茶。等等。在某種層面上通過對這些民族文化的考察,我們可以認識一個族群的精神內核。
(二)、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1、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
第一、民俗對民間社會的所有成員行為方式具有約束作用,這就是民俗的規范性。民俗在制約、規范人類行為的過程中,一直發揮著其他意識形態無法取代的作用,大到國家、民族,小到氏族、家庭、行業,人們在群體行為模式的養成過程中,民俗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第二、民俗能表現該文化共同體的經濟發達程度,成為聯系該文化共同體中成員的紐帶。強勢群體的民俗往往是超國界的,如我國歷史是許多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等等,幾乎影響到所有鄰國,而那些經濟欠發達的弱勢群體,其民俗的影響力則要小得多,許多民俗往往只能在本民族,甚至本氏族內傳承。它也是該文化共同體聯系情緒的紐帶,形成了凝聚力。
2、潮汕民俗文化在建設文化大市中重要作用
作為潮汕傳統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更具濃厚的地方色彩,對潮人的影響十分深遠的。
其一,潮汕民俗文化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群體性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生動體現了潮汕族群的歷史源流和文化特徵,透露著群體的共同心理、價值觀、思維模式和審美情趣,也就是潮汕民俗的規范性。如:有共同的神崇拜心理,「三山國王」、「天後」、「玄天上帝」等是潮人普遍神崇拜的對象;有共同飲食習慣,清淡精細,體現在潮汕美食上等等。這些都透露著潮人的共同心理、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審美情趣。
其二,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民俗文化使潮人更具有自信心和自豪感。潮人移居海外,往往也會把其民俗帶往居留國。從而使世界更了解潮汕民俗文化。例如,如今潮人普遍崇拜的「三山國王」、「韓文公廟」、「媽祖宮」等,遍布潮人足跡所到的港、澳、台及東南亞各國。工夫茶、潮汕美食、潮劇等一些特色的民俗文化,影響的范圍更廣。
其三,具有家鄉特色的潮汕民俗成為潮人團結在一起的凝聚點。在潮汕文化共同體下,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文化志趣。使得特色民俗成為一根碩長的看不見的紐帶,連接著普羅百姓的心,得到大家的認同,這種認同態度的本身也就是對我們自己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家鄉有「認同感」,從而會使潮人有一顆建設自己家鄉的熱心與責任心。
過去汕頭藉助文化的推動力走到今天,今後汕頭的發展更需要文化提供動力源泉。而潮汕民俗文化作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因此,汕頭在建設文化大市中離不開民俗文化為其提供動力源泉。以新的姿態、新的氣魄,積極推進文化大市建設。大力弘揚潮汕優秀文化,並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使之成為一種開放兼容的、與時俱進的、生機勃勃的民族文化形態,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前進的不竭動力。
繼續追問:要分節日的,比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什麼的,回答的好我再加分
補充回答:中秋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端午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② 潮汕的民間工藝文化有哪些,有什麼旅遊價值
一、潮汕的民間工藝文化。
潮汕地區的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如花似錦,馳名中外。早在新石器時代,潮汕就已經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產工藝,到了東周時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藝,玉器、木器、青銅器工藝,已具有廣東先進水平。東晉時期,青瓷、銅鐵冶鑄工藝,特別是金銀飾品工藝,已形成較強的地方特色。宋元兩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產規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產品種類,技藝水平,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睞,出口貿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明清是潮汕工藝美術的鼎盛時期,大批工藝美術精品遺存於世,潮汕開元寺大殿龕桌和圓雕《金千佛塔》以及玉雕產品鼻煙壺、玉印、頭插、懷古、如意等,令人拍案叫絕。
二、潮汕的民間工藝文化的旅遊價值
潮州戲曲、民間舞蹈古老悠遠,潮汕傳統工藝技能精細高超,民風民俗禮儀優雅而重內涵,富有中原文化格調。2006年5月,潮劇、潮州音樂、英歌、剪紙、潮綉、潮州木雕等六項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潮州工夫茶、澄海蜈蚣舞、潮陽大寮嵌瓷、楓溪瓷燒技藝、揭陽陽美翡翠玉雕等五項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外,澄海燈謎、揭陽潮劇、潮州歌冊、汕頭瓶內畫、潮州大吳泥塑、潮州花燈等也於2008年6月被收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它們都是潮汕的民間工藝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門類。可見,潮汕歷史悠久,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博大深厚,它們保留著濃縮的地域族群文化精具備打造民俗創意品牌的良好基礎,旅遊價值大。
③ 作文,寫潮汕人除夕到元宵做什麼事的過
爆竹聲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這是古人.現代人常用的語句,常言說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隨著新年鍾聲的敲響,虎年到了,金牛離去 辭舊迎新。 記得一到過年最高興的就是為大家拜年,當然拜年的其主要目的呢 就是要紅包了。 新年好 過年好。 除夕之夜,放鞭炮 吃餃子 和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春晚,吃著糖果 瓜子。 除夕 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每逢農歷最後一天的晚上每家每戶往往通宵不眠,這就叫守歲,而這天晚上則叫除夕。 古有蘇軾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這不正是描寫了除夕之夜的熱鬧場景了嗎。 其實,每個與我一般大的孩子最喜歡的還是春節了,在這一天不但到處串門拜年,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長輩的祝福與壓歲錢∩惜的是,父母總是對我說 這壓歲錢我替你收著,等你長大了再給你。 過年好,過年好。 每一聲問候雖很短暫 但是卻包含了很多祝福。 來~~~來~~~來:吃湯圓咯,賣湯圓 賣湯圓 今年的湯圓是園又圓,你一個 我一個 我一個還是我一個。 各地風俗不同,我比較喜歡叫湯圓叫做元宵,白白的 圓圓的 等到下鍋之後四處尋找黑芝麻餡的元宵,一邊吃一邊喝著湯。美味也。 元宵節,古人對於農歷的元月稱之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古人稱之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此叫法一直流傳至今。360作文 不過元宵節最有意思的不是吃元宵 而是看花燈 對對聯,古代的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然是其味無窮啊。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 就這樣過去了,虎年已經開始。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
④ 燈會的來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回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答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⑤ 潮汕傳統節日的習俗都有哪些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回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答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 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 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 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 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 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
三、迎財神,放鞭炮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子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
⑥ 潮州花燈有怎樣的發展歷程
潮州花燈獨具特色,散發著濃郁的鄉土藝術的芬芳。最早的潮州花燈是以竹作架,用絹綢裱成空專心人物,表屬面淡施粉彩,描繪衣飾,夜間燈火點於其中,透照出來,綽約動人。
隨著花燈藝術的發展,歷代民間藝人,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不斷推陳出新,使這朵藝苑奇花越發美麗可愛。
他們以鐵線紮成人物的軀殼,然後像真人般穿上精心綉制的絢麗多姿的衣裳,配上和諧的景物和輝煌的燈光如,以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情節為題材和內容,組成層疊有致的花燈屏,更顯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成為一種雅俗共賞、老少咸愛的特種工藝品。
此後又有藝人別出心裁,以盛裝的真人雜處花燈人物間,以真亂假。
⑦ 潮州花燈的傳承意義
花燈是廣東潮州民間喜聞樂見的漢族傳統工藝品之一。但始於何時,已難查考。潮劇傳統劇目《荔鏡記》(也稱陳三五娘)中,有元宵觀花燈一節,這故事發生在明代中葉,故可知潮州花燈至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元宵佳節鬧花燈是潮州人民大眾的賞心樂事,元宵伊始,高潮則在正月廿四日前後三夜,一直要鬧近十個晝夜。鼎盛時期,全城共有兩百多屏大花燈,連同龍鳳燈、魚燈、果子燈共達數百之多。分八社遊行。
華燈初上,男女老幼,傾城而出。(農村人趕來城看花燈也眾多)這時,勞動的艱辛,生活的茹苦,人們都忘卻了。但見數里長街,鼓樂喧天,火光燭天,到處人山人海,整個古城變成了一個狂歡的海洋,實堪稱為潮州民間特有的盛事了。為此潮州花燈又被編成《百屏花燈》歌冊在民間傳唱至今。
據悉,潮州花燈工藝的全盛時期,是在清末以至抗日戰爭前,當時全城有花燈工藝作坊近十家,如林盛記、劉景新、陳萬順號等。就中以林盛記最負盛名。其坊主兼藝人林樂笙曾於民國廿年前後應邀製作《鳳儀亭》、《八仙過海》、《水漫金山寺》、《九曲黃河陣》等大花燈屏赴香港、新加坡遊行和展覽,轟動一時。
潮州花燈獨具特色,散發著濃郁的鄉土藝術的芬芳。最早的潮州花燈是以竹作架,用絹綢裱成空心人物,表面淡施粉彩,描繪衣飾,夜間燈火點於其中,透照出來,綽約動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代民間藝人,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不斷推陳出新,使這朵藝苑奇花越發美麗可愛。他們以鐵線紮成人物的軀殼,然後像真人般穿上精心綉制的絢麗多姿的衣裳,配上和諧的景物和輝煌的燈光如(大光燈),以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情節為題材和內容,組成層疊有致的成屏花燈屏,更顯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成為一種雅俗共賞,老少咸愛的特種工藝品。此後又有藝人別出心裁,以盛裝的真人雜處花燈人物間,以真亂假。
在沒有了解潮州的花燈藝術的藝術內涵以前,是很難想見其紛繁和講究的。單其用材就近千種。而其藝術表現更是細致入微:在形式上,可分為「熱燈」和「素燈」兩大類。「熱燈」又稱「戰燈」;「素燈」又稱「文燈」。前者講究盤弓走馬姿態;後者著重表情關目。
然而一屏燈的優劣,主要還以人物形象是否妙肖和生動傳神而定。它們的藝術形象十分細膩,如開面的臉譜就分生、旦、丑、凈四大類。生又有文武小生、文武老生,還有白須文武老生,二小生等;丑則有鴨尾須丑、花鼓丑、女丑、和尚丑、肥丑、公子丑、家僮丑和閑人丑等;旦有文武旦、短旦等;而「凈」則多達四十餘種。真是名目繁多,比舞台表演藝術還要講究呢。
巧思的藝人們,在花燈的基礎上,又創造了「紗燈」。如果說,花燈屏是藝人們奉獻給人們的華麗的牡丹花,那麼紗燈就是藝人們獻給人們的嬌小璀璨的金菊花了。
紗燈是花燈的縮影。其人物身材一般從三寸至尺余不等,而名目、內容則同花燈屏相仿,不過按比例縮小和較簡單罷了。然而紗燈有小巧玲瓏之妙,造價不高,又便於移置,又是贈禮佳品,也為群眾所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風俗的推移,潮州游花屏燈也跟著停止了。間或由文化部門選聘藝人們製作一些有代表性的花燈屏在潮州西湖廣場展覽,如《金山戰鼓》、《木蘭從軍》、《楊門女將》、《小刀會》、《白毛女》、《五朵金花》、《紅色娘子軍》等,很受群眾喜愛。1979年,潮州花燈曾應邀參加廣州文化公園的中秋佳節全國花燈展覽會。潮州花燈以《水漫金山寺》、《三打白骨精》、《蝶戀花》等大型人物花燈屏備受觀眾喜愛、好評如潮。
元宵張燈風俗起源很上。潮州素有元宵鬧花燈的民俗,紗燈(花燈)是節目里耀眼的明珠。
紗燈分「企燈」和「活燈」企燈把人物、亭台數閣固定在燈屏上,活燈則安裝上不同的機關,使人物的頭與手能轉動,以至全屏走動。紗燈的特色是:工藝細致,造型美觀,比例准確,舉手投足,極富舞蹈動感;物飾華麗,一折一皺,皆自然灑脫,栩栩如生。這一盞盞精緻的花燈,上下爭妍,水天煥新,令人留連忘返,撩人情懷。
⑧ 一篇關於潮州文化遺產的調查報告(至少400字)
一、潮州剪紙
潮州剪紙為潮州民間優秀傳統藝術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潮州剪紙藝術始於宋代。剪紙是廣大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傳統節日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給剪紙藝人和剪紙愛好者提供藝術交流及展示比賽的機會。藝人們發揮聰明才智和技藝,創作出絢麗多姿的剪紙作品,或裝飾於神壇上、或貼於禮品上,讓群眾欣賞品評。優勝者得戲一台,既增添節日歡樂氣氛,又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這種風氣促進了潮州剪紙的不斷傳播與發展。
二、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又稱潮州金漆木雕,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並譽於世,尤以金碧輝煌的多層鏤通雕為世所稱重。「潮州木雕」成為專用名詞,載入《辭海》和有關書刊。
三、潮綉
潮州刺綉源遠流長,始自唐朝,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潮綉獨特風格形成於明代。如明清潮州所建的廟宇、祠堂中除了金漆木雕外,其它裝飾品皆為紅綠金碧的潮綉品。傳統的民俗活動和節日,潮劇的蓬勃興起給潮綉工藝的發展帶來良機。清乾隆年間潮綉品銷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一帶,佔領南洋市場,享有較高聲譽。
四、潮州大吳泥塑
潮州大吳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為中國三大泥塑。潮州大吳泥塑源遠流長,相傳在南宋天年,始祖吳靜山自福建漳浦攜眷到大吳定居後,以塑造泥玩具為生。其技藝世代相傳,逐漸發展,蔚為大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五、潮州花燈
潮州花燈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大瑰寶。潮州花燈起源何時,已難查考,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新安余民刊本《荔鏡記》第六齣《五娘賞燈》中,有多處描寫元宵夜潮州游花燈的情景,可知潮州花燈至少有400多年的歷史 一、六.潮劇
潮劇又稱潮音戲、潮州戲,系從宋、元南戲衍變而來。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大量吸收地方民間藝術和民間音樂,使音樂、唱腔及表演藝術日趨豐富並逐步形成自身獨特的地方風格。早在明代中葉,潮劇已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完整的戲劇演出形式。
六、潮州鐵枝木偶
潮州木偶戲俗稱「紙影戲」,是中國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因採用三段鐵枝安在木偶人物背後和雙手的竹孔上進行動作操縱,後定名為「鐵枝木偶」。它歷史悠久,廣泛流傳於粵東以至閩南一帶,表演技藝精湛,頗具特色。長期以來與人扮演的戲劇相並行,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是潮州民間戲劇藝術的一朵瑰麗之花。
一、潮州鯉魚舞
潮州鯉魚舞源遠流長,歷史始自唐代,從宋代開始一直流傳於民間。至今已形成一套較為固定的表現形式,表演者是5名男子,由12個基本動作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數,形象地現出鯉魚出灘、躍埂、啃泥(降塗)、搶食、穿蓮、送魚、三相、比目、打春、產卵、五相、化龍等動作一氣呵成,具有男子漢的陽剛
⑨ 潮州文化
潮州文化是一種民系文化,為海內外全體潮州人所共有,其涵蓋范圍甚廣,主要包含:
潮州方言 即潮州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它的詞彙豐富,幽默生動,富有極強的表現力,並保存著很多古漢語的成份,因而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
潮劇 即潮州戲,歷史悠久,風采獨具。
1976年在潮州西沙溪工程中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潮劇演出本。數百年來,潮劇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民間藝術精華,使其音樂,唱腔,表演形式日趨豐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風格,成為全國十大劇種之一。1957年、1959年潮劇團二次晉京獻演,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先後觀看了演出並接見演員合影留念。潮劇不但活躍於潮汕和閩南地帶,在東南亞諸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潮州音樂 源遠流長,優美動聽,馳名中外,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其門類有:以三弦為領奏樂器,伴以彈撥、弦索樂器的弦樂;以琵琶、三弦、箏組奏的細樂;以佛場主要法器,伴以嗩吶、橫笛領奏的廟堂音樂;以笙、簫、管、笛為主要樂器的笛套音樂;以潮州大鑼鼓伴以嗩吶領奏的潮州鑼鼓樂等。其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既可表演出千軍萬馬,氣勢磅薄,壯懷激烈的場面,也可奏出輕快活潑、悠揚悅耳的情調。千百年來,潮州音樂備受世人喜愛和歡迎。1957年潮州音樂團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表演並榮獲金質獎章。據傳六十年代初,周總理訪問瑞典時,瑞典國王饋贈的禮物中,便有兩張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樂唱片。由此可見,潮州音樂已被視為稀世奇珍。
潮州工藝 琳琅滿目,光彩照人,是優秀的潮州文化的一部份,是潮州人民智慧的結晶。潮州的陶瓷,自晉以來,已有深厚的根基,至宋代的筆架山窯,更是名震遐邇。筆架山宋窯有百窯村之稱,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產品源源不斷地遠銷海外,使潮州成為廣東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環。前些年,紐西蘭學者露易.艾黎來潮訪問,當他在博物管的陳列室見到筆架山宋窯出土的瓷器時,高興得叫起來:「啊,它的故鄉原來在這里!」近年,日本福岡市的一批學者組團攜帶當地出土瓷器的照片,尋根訪祖來到潮州,印證了他們出土的瓷器正是筆架山窯的產品。解放後,潮州的陶瓷業得到繼承和發展,並不斷推陳出新。盛產瓷器的楓溪被譽為「南國瓷鄉」。1978年,鄧小平同志將楓溪陶瓷工人創制的1.3米高,三層《友誼》通花瓶,作為國禮品贈送朝鮮的金日成主席,更使潮州陶瓷聲譽鵲起,身價百倍。
潮州木雕 是工藝美術的佼佼者,說來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辭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專訪性之強,影響面之廣。潮州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多層次的鏤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為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三類。在應用上則大致分為建築裝飾,傢具裝飾,神器裝飾和案頭陳設等四類。在潮州,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譽稱。
潮綉 是我國四大名綉之一——粵綉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現,明、清兩代更趨成熟。《潮州府志》雲:「潮州婦女多勤紡織」,「織任刺綉之功,雖富家不廢也」。清末,潮州還出現過二十四名「綉花狀元」,並赴南京參加全國刺綉比賽。潮綉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其品種大致可分為日用品、欣賞品和劇服三種,形式有絨綉、紗綉、金銀線綉、珠綉四大類。針法千變萬化,主要有「過橋」、「鑾乾」、「歷艮」、「二針鎖」、「三針鎖」、「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針」、「亂針」、「點綉」等六十多種。潮綉因其瑰麗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稱,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深受青睞。
此外,還有巧奪天工的潮州抽紗,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燈,潮州剪紙,潮州銀飾,潮州嵌瓷等等,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潮州民俗文化獨特。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潮州工藝巧奪天工。潮州古箏是中國六大流派之一,潮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中粵綉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潮州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最為外人熟知和稱道的文化應該是潮州工夫茶和潮州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