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主義發展歷史
·1949年 開國大典在京舉行 新中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抗美援朝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河北省政府公審劉青山、張子善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
·1954年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54憲法」頒布
·1955年 海陸空三軍大授銜 十大元帥、十大將軍
·1956年 「解放」牌第一批國產汽車試製成功
·1957年 馬寅初在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新人口論》
·1958年 大躍進、全民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大慶油田被發現
·1960年 蘇聯單方面召回全部在華專家
·1961年 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從善戰犯獲特赦
·1962年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1963年 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1964年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 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成立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
·1967年 八個樣板戲風行中國
·1968年 各地開始大規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1969年 中蘇爆發珍寶島武裝沖突
·1970年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
·1971年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 尼克松訪華 發表《中美聯合公報》
·1973年 文革「白卷英雄」張鐵生被推到「台前」
·1974年 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並開始發掘
·1975年 中國農林科學院鑒定並推廣雜交水稻
·1976年 粉碎四人幫 十年文革結束
·1977年 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
·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9年 對越自衛反擊戰
·1980年 最高法院公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
·1981年 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
·1982年 計劃生育定位基本國策
·1983年 中央台首屆春節晚會舉辦
·1984年 新中國代表團參加洛杉磯奧運會
·1985年 鄧小平宣布我國政府裁軍100萬
·1986年 863高科技發展計劃開始實施
·1987年 大興安嶺特大火災
·1988年 價格闖關
·1989年 團中央、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
·1990年 上海證交所成立
·1991年 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
·1992年 鄧小平南巡並發表重要講話
·1993年 「汪辜會談」
·1994年 全國足球甲級(A組)聯賽開始
·1995年 雙休日改變生活
·1996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台灣海峽進行陸海空聯合演習
·1997年 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8年 長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大洪水 全國抗洪救災
·1999年 全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
·2000年 成克傑、胡長清、廈門遠華貪腐事件被處理
·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2年 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
·2003年 眾志成城 抗擊非典
·2004年 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 保護私產入憲
·2005年 神舟六號載人飛行圓滿成功
·2006年 農業稅退出歷史舞台
·2007年 十屆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物權法》
·2008年 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
·2008年 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和殘奧會
·2008年 神舟七號載人太空行走成功
❷ 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啥
成功的「中國道路」和「發展模式」是什麼?3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表述和解釋,仔細揣摩,大多數人,包括中國一流的經濟學家,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有些外行的侃侃而談甚至流於膚淺、失於歪誤,故有必要討論一下。
回顧中國近代史,尤其新中國六十年演變史以及最近30年的發展史,筆者只能得出如下的結論:中國近現代史,就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被動或主動地,錯誤或正確地融入全球化進程的歷史,融入得不好,與國際社會尤其是世界發達先進國家的關系沒有搞好,就會給中國帶來災禍,社會就會在低位徘徊,經濟就會在潛在增長率之下運行,或陷於緩滯狀態,甚或倒退負增長;融入得好,與國際社會尤其是發達先進國家的關系處於良好正常狀態,中國就會贏得大好發展機遇,就能比較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經濟就會處於向上通道。
上世紀50年代,中國雖然遭受西方封鎖,但因與前蘇聯正處於蜜月期,得到了前蘇聯大手筆援助,故第一個五年計劃仍能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1979年中美建交,與中國經濟踏上牛市長途,發生在同一年,這不是巧合偶然,兩者存在因果關系。30年來一系列的史實反復證明,成功的「中國道路」和有效的「發展模式」,與中外關系行情的向上攀升存在著至為密切的關系:1982年,中國人均口糧達到700斤,這與大唐開元盛世時的水平相當;1980年代前半段,中國紡織品出口逐年大幅增長 ,這促使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1986年,中國正式申請恢復進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2001年,中國成為WTO正式成員後,中國外貿出口連續六年半持續大幅增長,今天中國逾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多是在中國加入WTO後賺得的。
在表述「中國道路」、解讀30年來之「發展模式」的時候,國人應該實事求是,尊重歷史,正視現實。筆者以為當年梁啟超先生之「三個中國論」仍有必要重溫一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梁先生之「世界之中國」似應被置於最高位,由此擺妥「亞洲之中國」、「中國之中國」、「世界之中國」的關系。中國人應該多多強調自己是國際社會之一員,強調中國道路就是走全球化之路,中國的發展模式就是與世界合作,與世界自由貿易,公平買賣,與世界和平相處,與世界和諧發展。
萬物皆備於我,天地與我為一,世界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文化思想科學資源)遠比中國本土豐富,國人不必拘泥、凝滯於那些可用的資源原存、原創於哪裡,只要它於我有利,我們就大方地拿來為我所用,不必去刻意追求 「中國式話語體系」,也不要苛求是不是「中國文化本有的概念」。坦克原創於一戰時的英國,是德國人在二戰時將其強大功能發揮出來;魏源之《海國圖志》原創於中國,是日本人運用並發揮了它的巨大價值。世界萬物本無主,誰用屬誰利於誰,世界各國的發展演變興衰成敗史有足夠多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國人好好總結。如果對「中國道路」的理論概括和話語表述,其使用的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必須是中國文化本有的概念,那無異於作繭自縛,用李斯《諫逐客書》中的話說,就是「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當今,全球化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也只能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礎之上,被封鎖沒有出路,自我封鎖也沒有出路,國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合時宜地偏狹地對「中國道路」和「發展模式」的解釋、表述是不利於中國的進一步前進發展的。(上海證券報)
「中國模式」問題研究述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引起國內外的普遍關注。與之相聯系,近年來有關「中國模式」的研究和討論逐漸興起。深入剖析國內外對「中國模式」的研究和討論,對於進一步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經驗,進一步深化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具有積極意義。
關於「中國模式」的內涵與特徵
一般來說,「中國模式」也稱「中國道路」或「中國經驗」,是對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經驗及其原因的描述與總結。國內外對「中國模式」內涵與特徵的理解雖然立場不同、角度不一,但普遍看到了中國在體制方面的巨大優勢,也看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採取的正確發展策略。
「中國模式」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主要包含四個方面內容:從所有制角度來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從分配角度來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模式;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實行市場調節為基礎、國家調節為主導的雙重調節模式;從統籌國內外發展角度來看,實行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強調全方位開放的模式。
❸ 社會主義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第一個階段,歷史轉折時期,是醞釀和准備階段。
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9月。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轉折,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政治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鄧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中,開始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還提出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十條主要之點,實際上是鄧論的最初框架。
第二個階段,全面改革、迎接挑戰時期,是理論提出到逐步形成階段。
從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鄧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二大以後,改革全面展開。十三大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全面闡述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還概括了十二個重要理論觀點,構成了鄧論的輪廓。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總結了全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的共同認識,提出了十二條有深遠指導意義的原則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指導原則作出明確規定。江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著重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作了闡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黨勝利地經受住了一場政治領域風險的嚴峻考驗,毫不動搖地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大力推進改革開放。
第三個階段,繼往開來時期,是發展和完善階段。
從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1992年初鄧視察南方時的重要談話,精闢地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地回答了這些年來經常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以新的論述和新的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鄧論。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對鄧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新的概括,從九個方面進行論述,並且提出了用鄧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
第四個階段,再造輝煌時期,是進一步發展和確立為全黨指導思想階段。
從黨的十五大至今。黨的十五大把鄧論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不僅對鄧論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闡述,而且取得新的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論。從此進入高舉鄧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階段。
❹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1、社會主義發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發展必然選擇;它是過去社會主義政權建立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它是當代社會主義改革成效的現實的驗證;它是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精髓,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的規定。
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事業的艱巨性、曲折性,不能因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巨大挫折而得出馬克思主義「大失敗」、社會主義「歷史終結」的結論。
(4)有關社會主義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科學社會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體系,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廣闊的理論與實踐空間,堅持社會主義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和創新。這就要反對僵化的觀點,不能抱著那些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和附加到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不放,堅持把那些探索中的東西看成馬克思主義的固定模式不改;這就要反對西化的觀點,不能數典忘宗,離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隨心所欲地胡「改」、亂「革」,甚至搞「意識形態多元化」、「指導思想多元化」等「全盤西化」那一套;這就要反對理想化的觀點,不能削足適履,把那些關於社會主義的帶有空想因素的個別論斷作為理想模式,甚至把對這種理想模式的突破看成是離經叛道。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探索符合本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認知與探索: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❺ 社會主義發展過程
第一個階段,歷史轉折時期,是醞釀和准備階段。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9月。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轉折,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政治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鄧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中,開始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還提出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十條主要之點,實際上是鄧論的最初框架。 第二個階段,全面改革、迎接挑戰時期,是理論提出到逐步形成階段。從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鄧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二大以後,改革全面展開。十三大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全面闡述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還概括了十二個重要理論觀點,構成了鄧論的輪廓。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總結了全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的共同認識,提出了十二條有深遠指導意義的原則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指導原則作出明確規定。江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著重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作了闡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黨勝利地經受住了一場政治領域風險的嚴峻考驗,毫不動搖地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大力推進改革開放。 第三個階段,繼往開來時期,是發展和完善階段。從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1992年初鄧視察南方時的重要談話,精闢地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地回答了這些年來經常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以新的論述和新的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鄧論。我認為這個重要談話,是鄧論成熟的重大標志。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對鄧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新的概括,從九個方面進行論述,並且提出了用鄧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 第四個階段,再造輝煌時期,是進一步發展和確立為全黨指導思想階段。從黨的十五大至今。黨的十五大把鄧論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不僅對鄧小平理論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闡述,而且取得新的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從此進入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階段。 在階段劃分問題上,有幾點需要說明:1、醞釀和准備階段,有人向前延伸到1975年。我認為這不科學。研究鄧個人思想發展,這樣追朔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鄧論,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把十三大說成鄧論形成,不十分准確。因為十三大雖然描述了鄧論的輪廓,但只是論述了一個理論基石。3、有的教材劃分為三個階段,對鄧南巡談話的地位重視不夠,是不對的。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作為鄧論的第二個理論基石,正是在南巡談話中論述的。4、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指導地位,以「高舉鄧論偉大旗幟」載入史冊,應該作為一個新的階段。
❻ 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
1917年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在蘇聯的影響下,二戰後東歐成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
1949年社會主義新中國誕生。
❼ 社會主義各階段發展史是什麼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基石之一,中共前書記趙紫陽在中共十三大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涵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正視而不能超越這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有: 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 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 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轉變為全國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廣大人民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