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闡述韓愈和柳宗元論述師生關系的主要觀點,你怎樣評價
答:韓愈的師道觀:(1)尊師重道;(2)古之學者必有師;(3)傳道授業解惑;(專4)是否有道作為教屬師的根本標准;(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柳宗元的師道觀:「交以為師」。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師在傳道授業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無師便無以明道,要「明道」,必從師。如果沒有良師的教誨,就不可能成才,沒有益友的相輔,就不可能增進自己的才能。柳宗元並不是拒絕為師,而是謝絕教師之名,不敢受師之禮,但對來向他請教問道者,他無不盡其所知給予解答,誠懇指導後學者,確有為師之實。他提出「交以為師」的主張,他認為這樣既可以避世俗之議,又可以遂「好道」之心。評述鄉村教育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從事者及其活動特點。
最基本的師生關系是教育關系,也就是教育教學中的社會關系。它作為構成教育的一種基本條件和重要的教學變數,對教育、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及教學效果的優劣產生重要影響。師生關系融洽往往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獲得和接受,這也就是「親其師,信其道」吧!否則,師生關系因矛盾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反感而影響知識的獲得和接受
② 韓愈的師說中詮釋了一種全新的師生關系,這兩句話是
韓愈的《師說》中詮釋了一種全新的師生關系,這兩句話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說》
作者:唐代 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
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
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
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作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作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2)韓愈師生觀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師說》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於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藉助國子監這個平台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
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後,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鬆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
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師說》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
憲宗元和元年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
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③ 師說中表明師生之間也可以互有長短表明韓愈獨特先進的師生觀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
就算是老師,也不可能所有方面都勝過學生。
所以我們說師生之間也可以互有長短。
④ 《師說》中,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怎樣的
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釋義: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不必:不一定。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出自:唐 韓愈《師說》
主題思想:
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作者成就:
韓愈最具獨創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是那些以雄大氣勢見長和怪奇意象著稱的詩作。他「少小尚奇偉」(《縣齋有懷》)、「搜奇日有富」(《答張徹》),天生一種雄強豪放的資質,性格中充溢著對新鮮奇異、雄奇壯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沖動。
而他一再提倡的「養氣」說,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養的同時增添了一股敢作敢為、睥睨萬物的氣概,發而為詩,便是氣豪勢猛,聲宏調激,宛如江河破堤,一瀉千里。
韓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觀念極強,性格木訥剛直,昂然不肯少屈,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場後的一次次政治旋渦中屢受打擊,另一方面也導致其審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現出一種怨憤郁躁、情激調變的怪奇特徵。
⑤ 韓愈在師說中論述師生關系時說到,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且,而且每個人接受道理
1、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⑥ 韓愈的師說中有關於教師的功能、師生關系、擇師原則等問題有論述,你認為哪些
韓愈的《抄師說》中,有以下關於教師功能、師生關系、擇師原則的論述。
1、關於教師職能的論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
2、關於師生關系的論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闡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
3、關於擇師原則的論述:「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從正面回答了以誰為師的問題。
⑦ 幫忙寫一篇文章 從韓愈的《師說〉論當代師生關系
藍天和白雲的心一樣,希望白鴿自由翱翔.老師和父母的心一樣,希望我們健康成長.花開的日子我們走進校園這個快樂的地方,在平安校園愉快歌唱;花開的日子我們願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譜寫和諧校園的歡樂章.
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實現和諧,是古往今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願望.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也將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是老師給我們文化知識的啟迪,使們從無知到有知,從幼稚走向成熟.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的雨露,需要的是我們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師生互愛,從而打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同學之間友好相處,讓他們感受到和諧校園的溫馨,從而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好的學習,好的校風.我們需倡導一種腳踏實地的學習精神,將學風建設的目標指向"理想,團結,自強,成材".一種團結奮進的班風和刻苦勤奮的學風能促使個人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好的校風如春風化雨不聲不向地吸引每個學子奮勇向前,為了理想而努力拚搏.校風積極向上,從而打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誠信,文明的作風,同學之間相互信任,坦誠相待,說實話,做實事.考試時堅決杜絕舞弊現象,用誠實和實力給自己和老師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作風嚴謹,文明,從而打造和諧校園文化.
同學們,老師們,構建和諧校園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茫茫學海中,我們做勇敢的水手,乘風破浪,共赴前程.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諧校園的彼岸前進.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生命奏響時代的強音,當我們拋棄了迷茫,把握了航向;當我們共同努力,不懈地搖槳,和諧校園的樂章終將奏響.
花開的日子,讓我們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花開的日子,讓我們在和諧的興趣樂園中陶治情操;花開的日子,讓我們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健康成長.未來不是夢,今天,在我們手中.
⑧ 《師說》中韓愈對新師生關系概括的句子是什麼
《師說》中,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
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⑨ 韓愈師說里說明學識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長的師生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⑩ 韓愈師說表達師生關系相對教與學可以相長的觀點
《師說》中,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說》理解性默寫】
1、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2、韓愈認為擇師的標準是: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怎樣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4、《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原因: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麼,韓愈為什麼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並與那些教孩童的老師進行對比,以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的句子是: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於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並用一個反問句推斷聖人更聖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7、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廣泛學習,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的語句是: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8、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