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年級下冊歷史重點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葯:(七下P68-69)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范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Ⅱ 七下歷史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綱要
八下歷史與社會復習綱要(一)
八年級下冊單元復習綱要 第五單元工業文明的來臨(14—18C) 提要:本單元敘述了工業革命前的世界和中國明清史,屬近代史范疇。共5課。1-4課是世界近代史,共約10件大事;第5課是中國明清史,共4個方面。在約500年的時間內,歐洲封建社會開始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主義制度在英、美、法三國建立。 一、知識梳理 第1課工商業的興起(14-16C西歐)抓兩件大事 1、手工工場的出現(經濟上新的生產力) ①商業發展→手工作坊擴大→手工工場出現(14C義大利) ②手工工場特點:規模大,工人多,分工合作,效率高,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是工業文明的曙光,但當時西歐仍處在農業文明時代。 ③范圍:地域:義大利→西歐各國(英、法、德) 行業:紡織——采礦(煤)、冶金 2、兩大階層生產(政治上、新的生產關系) ①國家的經濟政策變了——重工商業 ②商人經濟政治地位變了——商人從政當官 ③階級結構變了,兩大階級產生—早期資產階級和早期工人階級 第2課沖破思想的牢籠(14-18C西歐)抓4件大事 解題:即14-18C西歐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沖破中世紀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兩大思想的牢籠,即反神權、反王權。 1、文藝復興(14—16C義大利→西歐) ①核心思想:重視人的作用、人的需要,宣傳人文主義(人文精神) ②代表人物:達芬奇(意)《蒙娜麗莎》;莎士比亞)(英)《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及台詞 ③意義: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嶄新的解放運動,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願望,使人們的思想逐漸從中世紀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來。 2、德意志宗教改革(16C) ⑴核心思想:反對天主教,反對購買贖罪劵,信仰上人人平等,創立新教 ⑵代表人物:馬丁.路德(與馬丁路德•金區別) ⑶意義:擺脫了羅馬教會的控制,走上了宗教獨立發展道路。 3、法國啟蒙運動(17—18C) ⑴核心觀點:自由、平等、民主;反對神權、王權、特權,反對君主專制。 ⑵代表人物:伏爾泰(旗手):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 盧梭:提出人民主權(主權在民)思想,一切權利屬於人民,反對君主專制。 法國網路全書派:編《網路全書》宣傳科學、理性,反對迷信專制。 ⑶啟蒙運動的影響:為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4、近代科學的誕生(15—17C) ----人們自然觀念的變化 ⑴培根(15C英國)---「知識就是力量」「人能征服自然」; ⑵哥白尼(16C波蘭)----提出「日心說」,否定教會「地心說」,被譽為「科學革命的開端」; ⑶布魯諾(16C義大利)----提出宇宙無限的觀點,為捍衛真理而獻身; ⑷牛頓(17C英國)----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把科學發展推向新高峰。 意義:近代科學的誕生,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動了工業革命技術發明的高潮。 第3課新航路的開辟(15—16C)抓1件大事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見P18---19大小字) 2、經過:(參見《航線圖》)主要國家 航向 代表人物 國籍 時間 經過及結果葡萄牙 向東 迪亞士 葡萄牙 1487--1488 沿非洲西海岸南行到達非洲好望角;葡萄牙 向東 達•伽馬 葡萄牙 1497--1498 沿迪亞士航線前行到達印度;西班牙 向西 哥倫布 義大利 1492年 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新大陸美洲西班牙 向西 麥哲倫 葡萄牙 1519--1522 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3、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開辟,加強了各大陸之間的聯系。拓展了人們的眼界,使世界開始聯成一個整體; ②.為各大洲之間人口的遷徙、新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方便; ③.極大促進了國際貿易發展,人民的飲食習慣、生活條件也大大改觀;(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茄、花生等農作物傳入歐洲;歐、亞洲的馬、牛、羊、葡萄等傳入美洲) ④.促進了不同區域文明之間的傳播與交流;(歐洲的科技成果如武器傳入亞非拉地區;中國的儒學倫理、印度的宗教等也影響著歐洲) 4、消極影響 ①.新航路開辟後,西歐殖民者搶奪殖民地,掠奪土地和財富; ②.歐洲殖民者野蠻屠殺美洲印地安人,古老的印地安文明遭到毀滅; ③.歐洲殖民者販賣黑人到美洲,罪惡的奴隸貿易給非洲造成了慘重損失; 第4課資產階級革命:創立新體制——3件大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9) 背景:(見P26)國王查理一世專制統治(王權專制) 國王與議會的矛盾議會與王權的斗爭 方式:資產階級革命和不流血的資產階級政變 領導人:克倫威爾 法律文件:《權利法案》(1689)(重點) 目的:通過法律限制王權 內容:(P27小字) 結果: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並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西班牙、荷蘭所採用(中國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也希望仿效英、日建立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但失敗) 2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 ⑴、獨立戰爭 ①原因:英國在北美13個殖民地的殖民統治 ②開始:來剋星頓槍聲(1775) ③建國:頒布《獨立宣言》(1776、7、4)宣布獨立(美國國慶節) ④領導人:華盛頓 ⑤戰爭結束:英國承認美國獨立(1783) ⑵、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了美國的政治體制是共和制和三權分立制。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任總統。 三權分立,相互制約 行政權 (總統) ↙↗↖↘ 立法權--------→司法權 (國會)←-----(最高法院) 後來,許多國家都採用了美國創立的總統制、共和制和三權分立制,如1912年中國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法國也是共和制。 3法國大革命(1789) ⑴原因:封建君主專制,路易十四:「朕即國家」 稅收加重,財政危機; 階級矛盾尖銳,人民不滿; ②經過:(注意人民的三次起義,) 攻佔巴士底獄(1789.7.14)(人民第一次起義,革命開始) 頒布《人權宣言》(1789.8)宣告人生來自由平等(深受法國啟蒙運動影響) 打敗外國干涉,廢君主制,建共和國(1792.8人民第二次起義) 人民第三次起義(1793)羅伯斯庇爾掌權,採取一系列革命措施,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③影響:結束了法國封建專制統治,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資產階級領導了革命,但人民群眾三次起義,顯示了人民的偉大力量;建立新的共和政體(共和制) 說明:要注意英國革命的曲折性,美國革命的民族性,法國革命的人民性。 第5課面臨挑戰的中國明清時期(1368—1840年) ------主抓4個方面(4大特點) 一、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最後的盛世)(經濟) 1、人口多到19世紀初,中國人口到達3億多,佔世界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 2、商品經濟繁榮 ⑴手工業方面繁榮 江南地區的絲紡織業,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業發達。 榨油,制瓷業,采礦,冶鐵,造船業繁榮 ⑵商業發達:商人資本雄厚,形成大商幫,如徽商、晉商等 ⑶農業方面:「湖廣熟,天下足」,與宋朝「蘇湖熟,天下足」區別 ⑷商業城鎮形成 ⑸對外貿易增長:18世紀中國經濟實力居世界第一,對外貿易長期出超 3、社會生活的變化:各種服務性行業興盛,茶館、酒樓、戲園增多(市民生活) 4、農業仍是中國當時經濟的主體,生產生活方式是:男耕女織。(與同一時期西歐、美國相比---工業革命) 二、專制皇權高度加強(政治) 1、表現:①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分相權給六部 ②明朝設錦衣衛,東廠、西廠等「廠衛」特務機構 ③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軍國大事由皇帝一人獨裁 ④清朝大興「文字獄」(文化專制) ⑤實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 2、批判君權神授的思想家-----黃宗羲(明末清初) 與同時代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等相似,都反對專制皇權(君主專制)。但影響較小。 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與發展(民族關系) 1、民族政策:明朝:防禦政策(修長城) 清朝:懷柔政策(修寺廟、聯姻、宴飲等聯絡感情) 2、鞏固措施 ⑴、對西藏地區(藏族) A、清朝冊封西藏歷世達賴和班禪(冊封制) B、1727年,設駐藏大臣,使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C、實行金瓶掣鑒制選擇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 ⑵、對西南少數民族 明朝從中央派官員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直接管理 ⑶、對新疆地區平定叛亂 清軍粉碎了蒙古族准格爾貴族的分裂勢力;平定了天山南路的回部貴族叛亂。 ⑷、蒙古族土爾扈特部不願受沙俄的壓迫,千辛萬苦回歸祖國,受到乾隆帝的接見。 ⑸、清朝對內外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兩級管理制度(盟旗制) 3、意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開發與內地文化交流,奠定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 四、來自海上的挑戰(對外關系) 1、明朝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重點p41) 目的:揚國威而非發展對外貿易(與哥倫布航行對比) 2、天主教傳教士帶來西方文明 明朝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清朝義大利傳教士朗世寧等來華,帶來科學,如數學知識、西洋風格建築設計、醫學知識等 3、西方海上侵略 ⑴1553年葡萄牙侵佔中國澳門 ⑵17世紀初,荷蘭人侵佔中國台灣 4、中國的應對 ⑴、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收復台灣。 ⑵、1684年清朝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⑶、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全國只設廣州一處對外通商) ⑷、1793年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派馬戛爾尼率使團來華,要求中國開放通商口岸,遭乾隆帝拒絕,錯失一次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學習先進技術的機遇。 本課線索:明清時期(1368---1912)正是西方工業文明來臨和席捲全球時期。這一時期,明清仍是農耕時期,有4大特點經濟上高度發展;政治上專制皇權高度加強;民族關繫上,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對外關繫上,西方工業文明對實行閉關鎖國的中國帶來了危機和挑戰。二、框架搭建西歐:手工工場出現 (新的生產力) ↓ 文藝復興運動 早期資產階級\→ 宗教改革運動 英國建立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 早期無產階級∕ 啟蒙思想運動 >—→美國建立共和政體和三權分立制 (新的階級結構) 近代科學產生 法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 (新的思想觀點) (新的政治體制) 經濟:高度繁榮發展(封建的農業經濟佔主體) 中國明清時期 政治:專制皇權高度加強(封建專制的舊體制) 民族關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對外關系:清朝閉關鎖國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空前挑戰
Ⅲ 七年級下冊歷史(關於明清時期的科學發展)
初一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火的使用 觀念 社會組織 生產活動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 採集、狩獵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保留猿特徵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採集、狩獵
山頂洞人 一萬八千年 和現代人基本一樣 打制石器 磨光、鑽孔 人工取火 審美 氏族 採集、狩獵、捕魚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製造工具
3、我國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時間 生產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 長江流域 約七千年 磨製石器 耒耜 干欄式 家畜 紡織 陶器
半坡居民 黃河流域 約五六千年 磨製石器骨箭頭 半地穴式 豬狗 紡織 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於半坡彩陶 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第三課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 暴君 亡國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紂 紂
西周 周厲王 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農業上以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2、、於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國古代稻、黍、粟、麥、豆被稱為五穀。
時期 青銅器鑄造情況
原始社會晚期 出現青銅器
夏 朝 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商 朝 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西 周 青銅器種類更豐富,大量用於祭祀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勝。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
1、戰國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後,獲得「天府之國」美稱的是成都平原。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後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會開展變法運動?(見《課課練》127頁)。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是什麼?內容是: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1)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骨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3、商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稱「銘文」。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農歷又稱「夏歷」,據說來源於夏朝。
5、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葯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6、屈原代表作《離騷》,離:遭遇 騷:憂愁
7、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其中以整套編鍾最為珍貴。
8、《詩經》記載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現象。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2)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備注
孔子 春秋晚期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墨子 春秋戰國時期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孟子 戰國 「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保護環境
韓非 戰國末期 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孫武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1、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2、規定我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始於秦朝。
3、秦朝興建的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工程是靈渠。
1、創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4、秦始皇為了 2、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鞏固統治 3、焚書坑儒
4、北築長城,抵禦匈奴
5、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5、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6、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7、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8、秦統一六國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課 「伐無道,誅暴秦」
秦的 1、徭役繁重 1、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大澤鄉
暴政 2、賦稅嚴重 引發農民起義 在陳建設政權,陳勝為王。
3、刑法殘酷 起義失敗
4、秦二世更加殘暴 2、項羽取得巨鹿之戰(前207)勝利
3、劉邦進逼咸陽,秦朝滅亡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時間是公元前209年。
秦滅時,正式接受秦朝統治者投降的農民軍領袖是劉邦。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第十二課 大統一的漢朝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被皇帝譽為「強項令」的東漢敢於執法的廉吏是董宣。
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出現在西漢。
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
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第十三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西漢時比較徹底地治理黃河是在漢武帝時。
王景治理黃河是在漢明帝時。
地方鑄幣權收歸中央始於漢武帝時。
「水排」是一種鼓風冶鐵工具。
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第十四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1、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3、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嫁呼韓邪單於,促進了漢匈友好。
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第十五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歐洲的古羅馬帝國被中國稱作「大秦」。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
3、《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
4、張仲景寫成的《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5、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造紙術未發明以前,古埃及人將字寫在紙草上,古代歐洲人將字寫在羊皮紙上。
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戲》。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後,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西漢為前206——公元25)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是張陵(道教徒尊稱他為張天師)。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
《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它的傑出代表詩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十八課 三國鼎立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袁紹十萬大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萬人,曹操火燒袁軍糧草,大敗袁軍。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南北,孫劉聯軍五萬人馬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和曹軍對峙,周瑜指揮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蜀國丞相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稱「卧龍」。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餘人,橫渡台灣海峽,到達夷洲。
第十九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位,建晉朝,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從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282年建業改為建鄴,313年又改為建康,今南京)。
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383年,苻堅以八十多萬兵力,欲滅東晉。東晉軍隊8萬人與秦軍隔淝水對峙。東晉要秦軍稍後退,便於晉軍渡河與之決戰。苻堅欲乘晉軍渡河時擊之,同意後退。誰料秦軍中漢人多,不願為秦賣命,一退潰不成軍。苻堅「草木皆兵」,秦軍「風聲鶴唳」。晉軍乘機進攻,大敗前秦。淝水之戰結束了前秦的統治,東晉在南方暫時穩定,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北魏建立以後,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洛陽迅速發展為一座壯觀城市。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一步實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他生活在北魏和東魏時期,做過東魏太守。他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紙、墨、筆、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
Ⅳ 求人教七年級下冊歷史各朝代發展、經濟;人物評價、功績等一切對比
這樣的情況,其實看一下教參就好了。
Ⅳ 七下歷史
18課、1、明朝建立時間:1368年
2、明太祖建國初期實施的政策:獎勵墾荒、輕徭薄賦、提高手工工匠身份
3、明太祖中央集權的措施:廢除實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揮、設立錦衣衛、設立特務機構東廠、設立廷杖制度(樹立權威)
4、明清科舉內容:八股文
19課、1、戚家軍台州九戰九捷:1561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意義: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對亞洲其他國家也間接起到保護作用。
3、鄭成功在台灣實行開放政策的意義:大力發展海外貿易,派士兵四處屯田,幫助高山族人民發展經濟,對台灣的開發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4、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時間:1689年
20課、1、賜「達賴喇嘛封號」的皇帝:順治帝
2、賜「班禪額爾德尼」封號的皇帝:康熙帝
3、設立將軍、參贊大臣的意義:大大加強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
21課、1、故宮意義: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體現了我國古代城市建築和宮殿建築的典型風格,是東方建築藝術的結晶。
2、明長城起止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3、明長城的意義:防禦,是出盡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確保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和安寧,熔鑄成中華民族聰明智慧、艱苦勤奮、堅韌剛毅和充滿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徵。
22課、1、《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2、《天工開物》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網路全書
3、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4、《水滸傳》是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題材創作而成。
5、《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
6、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紅樓夢》
23課、1、鄭和下西洋次數:7次 時間:1405-1433年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 目的: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
2、鄭和下西洋意義:加強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積極)不計經濟效益,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國力衰退,被當成「弊政」而糟廢止。(消極)
24課、1、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間,經濟迅速恢復,國力空前強盛,史稱「康乾盛世」。
Ⅵ 七年級下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內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隋唐容時期,江南經濟繼續發展,安史之亂以來,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形成「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兩宋時期:最終完成。「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就是例證。
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Ⅶ 七下歷史關於政治、經濟部分的復習提綱
七下古代史重要朝代的政治經濟復習提綱
秦朝
1
、秦的統一: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
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各
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
2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一整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治、軍事和監察;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
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
文化上:統一文字;
(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後來又推廣更為簡單的隸書)
思想上:
「焚書坑儒」
,加強思想控制。
軍事上:北築長城,御匈奴;開發南疆,修靈渠。
3
、秦末農民戰爭:
原因:秦的暴政
,
包括: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嚴刑峻法等。
性質:陳勝、吳廣領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大一統的漢朝
1
、公元前
202
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始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2
、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時期,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農業,輕徭薄賦,提倡節儉,
減輕刑罰,
「以德化民」
,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它為漢武
帝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漢武帝的大一統
1)措施:①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的實力,加強中央集權;
②思想文化上,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大力推行儒
學教育,舉辦太學。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的正統思想。
③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
④軍事上,大規模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2
)影響:漢武帝時期,西漢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
時期。
4
、劉秀建立東漢與「光武中興」
公元
25
年,參加過農民起義的西漢皇族劉秀(襄陽市棗陽人)稱帝,定都洛陽,史稱
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光武中興」
。
三國兩晉南北朝
1
、赤壁之戰:公元
208
年,曹操率軍南下,想要統一南北。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合孫權共同
抗曹,
周瑜指揮孫劉聯軍用火攻,在赤壁以少勝多,大敗曹軍。赤壁之戰為三
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2
、
三國鼎立的形成:
220
年,
曹丕在洛陽稱帝,
國號魏。
221
年,
劉備在成都稱帝,
國號蜀。
222
年,孫權在建業(南京)稱王,國號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3
、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①北方勞動人民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是江
南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②南方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③南方戰亂較少,
社會秩序相對安定;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
4
、北魏孝文帝改革:⑴內容:①說漢話、改漢姓、穿漢服、與漢族通婚;
②用漢制、學漢禮、尊漢俗、倡漢族文化。
③遷都洛陽。
⑵意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