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3 12:52:08

1.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哪些姓李的大人物

李思摩:
李突地,
李國昌:
李勣
李粲:
李子和:
李抱玉:
李忠臣
李國臣
李寶忠:
李光進:
李元諒:
李全略:
李茂勛:
李利貞(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

,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悝: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斯:(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

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台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曾在東漢時任三朝(順帝、沖帝、質帝)太尉,博學多才、能言善變,不畏權貴、敢於抗爭,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滿腹經綸,被譽為「天下模楷李元禮。」
李育:東漢一代名儒。
李尤:東漢文史學家。廣漢雒(今四川廣漢雒城)人。年少時以能文著稱,曾撰《蜀記》。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共撰《東觀漢記》。
李傕(?-198)涼州北地郡人,漢末三國時群雄之一。東漢末年的涼州軍閥、權臣,曾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任左校令。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李密: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李式:東晉書法家。
李顒:東晉文學家。
李暠: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武昭王。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沖: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北魏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騫:字希義,趙郡平棘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博涉經史,富文藻。
李孝貞:趙郡柏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少好學,能屬文。孝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本傳》行於世。
李鉉:字寶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南北朝北齊名儒。
李同軌:東魏趙郡高邑(今河北柏鄉縣北)人。一代名儒。
李公緒:趙郡柏人(今邢台市隆堯縣)。約北齊文宣帝天保初年前後在世。撰有典言十卷,又撰質疑五卷,喪服章句一卷,古今略記二十卷,玄子五卷,趙記八卷,趙語十二卷。
李概:趙郡柏人人。撰戰國春秋及音譜,並行於世。又自簡詩賦二十四首,謂之達生丈人集。
李神威:趙郡人。撰樂書近百卷。
李安世:趙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議實行均田制。
李謐:趙郡人。少好學,博通諸經,周覽百氏。初師事小學博士孔璠。數年後,璠還就謐請業。同門生為之語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著有《明堂制度論》。
李德林:(530-590),字公輔,博陵安平人。生於魏廢帝中興元年,卒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年六十一歲。少有神童之譽。
李百葯:(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於寫詩。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餘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李延壽:安陽市人。唐代史學家。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李嶠:趙州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少有才名。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李華:趙州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唐代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並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其傳世名篇有《弔古戰場文》。亦有詩名。後人輯有《李遐叔文集》。
李翰:趙州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唐代文學家,為文精密,為序張巡守城事跡,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李守素:趙州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尤諳氏族學。
李端: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今存《李端詩集》三卷。
李嗣真:趙州柏人。撰明堂新禮十卷、孝經指要、詩品、書品、畫品各一卷。博學曉音律,兼善陰陽推算之術。工畫鬼神,舉李仲昌同師於尹琳,亦工雜畫,有禮圖等雜畫五十六卷傳世。見於《歷代名畫記》、《新舊唐書本傳》、《藝文志》、《榆園畫志》。
李觀:先為隴西人,後家江東。為文時謂與韓愈相上下。韓愈稱其「才高於當世,而行出於古人」(《李元賓墓銘》)。大順中,(公元八九一年)陸希聲集其遺文,為文編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全唐文》錄存文四卷,《全唐詩》錄存詩一卷。
李翱:隴西成紀人。唐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系在師友之間。
李乂:趙州房子人。年十二,工屬文,與兄尚一,尚貞俱以文章見稱。兄弟同為一集,號為李氏花萼集,凡二十卷,並行於世。
李善: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廣陵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李邕的行書對後世行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元的幾位大書法家如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等無不受其影響。
李頎:趙郡(今河北趙縣)人。詩內容涉及較廣,尤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於世。擅長五、七言歌行體。後人輯有《李頎詩集》 。
李益:隴西人。著名詩人。貞元末,與宗人李賀齊名。每作一篇,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辭。其《徵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畫為屏障。又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
李公佐:隴西人。唐代小說家。撰有傳奇:《南柯太守傳》。
李朝威: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著有《柳毅傳》,本人也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譽之為傳奇小說的開山鼻祖。
李復言:隴西人,唐代小說家。著有《續玄怪錄》。
李思訓:著名畫家。擅畫青綠山水。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
李昭道:著名畫家。
李陽冰: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
李龜年:著名樂曲兼演唱家。後人稱為「歌聖」。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台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葯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唐朝著名將領。


李淵:唐高祖(566~635)。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
李世民:唐太宗(599~649年),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李純:唐憲宗(778年~820年),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著手削藩,開創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史稱「元和中興」,是唐朝後期最傑出的皇帝。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將領。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吉甫:趙郡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唐朝宰相,地理學家。
李德裕:(787—850),趙郡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學家﹑政治家。代表作有《會昌一品集》、《左岸書城》、《次柳氏舊聞》等。
李賀:(公元790~816年),中國唐代詩人。想像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
李商隱: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頻:著名詩人。
李谷:(903—960),《宋史·李谷傳》。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後主,被稱為「千古詞帝」。
李穆:善篆、隸,工丹青。
李沆:北宋「聖相」。
李維:博學,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廢書。嘗預定《七經正義》,修《續通典》、《冊府元龜》。
李淑:著有文集一百餘卷,嘗修國朝會要、三朝訓鑒圖、閣門儀制及康定行軍賞罰格,又獻擊訓三篇,均《宋史本傳》並行於世。
李虛己:著有《雅正集》十卷。
李成:北宋著名畫家。和范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
李常:黃庭堅之舅。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最早的會計學著作《元祐

會計錄》三十卷。
李格非:北宋學者。著《洛陽名園記》。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公麟:北宋著名畫家。傳寫人物尤精。李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蘇軾謂入刀筆三昧。
李廌:蘇門六君子之一。蘇軾謂其文章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說其是子之才,萬人敵也。
李誡:北宋著名土木建築家、《營造法式》一書的編纂者。
李從周:著有《字通》。
李綱:北宋名相。李唐:南宋著名畫家。
李侗: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老師。
李燔:南宋著名學者。
李覯:南宋名儒,著《周禮致太平論》、《平土書》、《禮論》。
李攸:南宋學者、藏書家。撰有《宋朝事實》一書,對考證北宋一代典章制度有幫助。
李冶:宋元四大數學家之一。對天元術進行了全面總結,寫成數學史上的不朽名著——《測圓海鏡》。
李杲: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等。
李俊民:金代文學家。有《庄靖集》十卷。
李孝光:元代詞作家。少年時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著作有《五峰集》11卷。
李釜:明代著名圍棋棋手。
李夢陽:(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學家。前七子之一。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葯物學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攀龍:明代文學家。後七子之一。
李春芳:有「青詞宰相」之稱。在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李廷機:著有《四書臆說》《春秋講章》《通鑒節要》《性理刪》《燕居錄》《李文節文集》等。
李中孚:明清之際哲學家。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為「海內大儒」。
李鱓: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李漁:(公元1611 ~1680年),戲曲理論家、作家。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
李氏,女,廣東番禺(有史料作廣州三元里)人,順治七年(1650),清軍圍困廣州,被朔騎所擄,為免其辱,賦詩10首自縊而亡。在今人編輯出版的《三編清代稿鈔本》中,收入有其詩若干,可管窺其部分詩作精華。
李調元: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其詩作《萬善堂詩》清婉雍容,名震一時。
李兆洛:清代學者、文學家。精輿地、考據、訓詁之學。為文主張混合駢、散兩體之長,與桐城派散文立異,是陽湖派代表作家之一。所選《駢體文鈔》為歷來最好的駢文選本,標舉魏晉、六朝宗旨。書學功底極深,尤善行草。
李審言:江蘇興化人。國學大師。工詩文考證,著作豐富,著有陶齋藏石記釋文《楓園藝友錄》。
李惺:清代教育家。有《西漚全集》10卷、《西漚外集》8卷刊印行世。
李汝珍:博學多才,精通文學、音韻等,留存現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鏡花緣》。
李伯元:多才多藝,擅長制藝詩賦,繪畫篆刻,金石考據。《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李慈銘:(1830~1894)晚清著名文史學家。嗜書成癖,承乾嘉漢學之餘緒,治經學、史學,蔚然可觀,被稱為「舊文學的殿軍」。 著有《越縵堂日記》。
李毓秀: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著有《弟子規》。

2.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哪個省份的歷史文化最厚重

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在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這一地域為中心來發展的。所以,如果從當前來分析的話,歷史文化最厚重的省份當屬陝西了。作為中華民族與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陝西在秦漢、唐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

無論是陝西也好,還是河南也罷,都是研究歷史文化比較重要的省份,作為黃河流域的中心地帶,這兩個省份承載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是研究古代歷史不可或缺的地區。而除此之外,河北省、北京市、江蘇省等也是比較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的城市和地區。

3.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你有什麼想法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歷史使人聰明.」這是著名的歷史學家龐朴先生在回答一位大學生的問題時說的名言.他接著說道:「因為歷史是前人成功和失敗的記錄,由成功而失敗或由失敗而成功的經驗積累.」

今天,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干年》這本書後,使我不僅知道了以前從未學過和聽說過的歷史知識,還深深地了解了我們生長在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和具有博大精深歷史文化的國家.代代精英嘔心瀝血,終於創造出了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演繹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形成了厚重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這種積淀是無形的,但無處不在,無處不起作用.每一個炎黃子孫出生就會受到這種文化的熏陶,使他的整個身心都逐漸融入巾華民族的大集體.因此,厚重的優秀民族文化積淀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我們應該大力發掘,大力弘揚.遠古傳說及中古時期和近古時期的歷史篇章中,有許多膾炙人口、名垂青史、轟轟烈烈、至今傳頌的民族英雄和歷史名人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人的一生只是短暫的一瞬.縱觀古今中外,凡名垂青史而被後人景仰者,莫不有遠大的抱負、憂國憂民的胸懷.只有擁有這種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才能有百折不撓的毅力,才能有不為任何困難壓倒的氣魄,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請你站到五千年歷史的肩膀上吧!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優秀的文化傳統,不能忘記前人為我們樹立的光輝榜樣.五千年對於宇宙來說只是一瞬,可是,對於世世代代在地球的東方繁衍生息的中華民族來說,卻是非常漫長的歷史.現在我們已經進入2

1世紀,人類社會在高科技的沖擊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不僅要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科技,而且要懂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書是知識的源泉.歷史長廊里,書籍是多麼高貴和神聖.我們要到浩瀚的書海里去探尋,從中不斷吸取營養充實自己.知識猶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口我們不僅要學好文化課,還要多了解一些歷史知識.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 那為什麼說有五千年歷史

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因為中國有近五千年的歷史,故通常說「上下五千年」就是指代整個中國歷史.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簡易敘述中國歷史的書籍,從中國傳統的史前傳說至明清時期,前後四千多年的歷史,書中描述了在歷史上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此書有助於歷史興趣愛好者粗線條了解中國歷史,串聯歷史梗概.
另有《世界上下五千年》一書,是描述世界各國歷來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的書籍.
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記載以來的歷史就有幾千年.在華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編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但本書不僅僅局限於歷史,而是廣泛涉及哲學、軍事、藝術、教育等領域,使本書從一般的歷史性介紹上升到對中華文化各個層面的廣泛介紹.帝事夏一千年左右.這樣算來,從黃帶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台古城遺址,在這里發現了標志文明的青銅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與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5.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國的歷史到底有多長

1、中國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了。這些沒有文字記載,靠的是考古資料。
2、經常說有五千年文明史,是從黃帝算起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黃帝被稱為「人文初祖」。
3、第一個國家是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但外國不承認,沒有文字記載。
4、中國文字是甲骨文出現在商朝,外國才承認。
5、現在有確切年代開始的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
總之,歷史有170萬年,文明史有五千年。

6.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經過24朝代的變更,有哪些別稱呢

1、九州

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2、赤縣神州

《史記 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3、海內

《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4、華夏

《史記 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5、中夏

《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6、函夏

《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7、九牧

《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8、九區

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9、九域

《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10、八州

《漢書 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11、Seres(絲國)

「絲綢之路」為世界所聞名,正因為我國就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出口大量絲綢。

所以在古代,西方亞細亞及希臘、羅馬等諸國對我國的稱呼為:Seres(絲國)

12、Sinian(震旦)

「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稱呼,指中國本部及與中國相鄰接之部分地方。

在大唐西域記卷五(大五一·八九四下):「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亘,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余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震旦還曾被認為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所以稱中國為震旦」。

7.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產生了哪些傳統文化

一種思想——儒家文化思想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歷來被奉為官學。甚至在西方也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儒家文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能夠影響世界的文化,至今還在人類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

儒家思想講求"和"。不管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在探討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都是有益的借鑒。儒家文化「和」的思想值得全世界學習。

一種精緻——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垂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所蘊含的獨特的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技藝的高超,也對世界的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瓷"作為展現中國文化的代表推向世界當之無愧。

8.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急求!!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火槍,火箭,火炮等武器全部由中國發明,宋朝由於單兵作戰素質不高,因此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以求平衡,影響世界的火葯武器由此誕生。明朝期間對各種火葯武器都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造,因此明朝的軍事科技達到了世界的巔峰。同時明朝還積極地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從17世紀開始,當西方國家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清廷統治者卻開始對外實施徹底的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各國。

9. 寫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一段話,80字,急急急!

《中華上下五千年》記載著我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帶領著我們尋訪先祖版,探詢先人的足跡,開權天闢地的魄力,戰勝自然的勇氣,從遠古深化走來,中國歷史在紛繁中前進。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有一段話,告訴我們要用心體會前人的智慧,來充實自己。這段話就是:以史為鑒,用歷史的銅鏡對照今日的興衰與得失;讀史明智,用心體會前人的智慧,武裝自己的頭腦,充實自己的心智。
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我知道了是盤古創造了事物。盤古倒下後,從他口中呼出的團團氣體變成了天上飄動的浮雲和吹動的風;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雷聲;他的那雙眼睛,一隻變成了太陽,一隻變成了月亮;他的手變成了一座座名山;他的血變成了川流不息的河流;他的筋脈變成了縱橫交錯的路;他的肌肉變成了肥襖的田地。所以後人稱盤古為「垂死化身」。
在三國中王允計除董卓,表現了王允的聰明才智。從劉備三顧茅廬中表現了劉備請諸葛亮的誠心。從華佗治病中表現了曹操的霸佔心理,我更佩服和敬佩華佗眼中沒有高官與平民區分的高貴品格!

10. 中國歷史有五千年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說法從何而來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回那時算起答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因為中國有近五千年的歷史,故通常說「上下五千年」就是指代整個中國歷史。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簡易敘述中國歷史的書籍,從中國傳統的史前傳說至明清時期,前後四千多年的歷史,書中描述了在歷史上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此書有助於歷史興趣愛好者粗線條了解中國歷史,串聯歷史梗概。
另有《世界上下五千年》一書,是描述世界各國歷來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的書籍。
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記載以來的歷史就有幾千年。在華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

閱讀全文

與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