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研究電影史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一部好的電影抄給你更開闊的眼界襲,讓你更多的用腦思考,而不是單純的追求視覺刺激。電影里的哲學,比書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電影讓人類延長了近三倍的壽命,它讓人明白了許多窮盡一生都無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終究平凡的現實,卻永不放棄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熱愛生命,享受當下。也許,明白了這些,你就領悟了人生的真諦。
B. 你覺得什麼電影有歷史意義,值得學習
《完美陌生人》:我們之間親密無間,但是我認識的你卻還是那麼不真實。有時版候呀,無論誰都沒有手權機更加了解我們,同時手機不會歧視和對我們作出評價。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無論再親密的關系,請留給我手機這個小(ju)小(da)的空間。
C. 結合當下影視如何對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用影視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那麼,影視資源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有哪些作用呢?我們應該怎樣正確運用影視資源呢?本文主要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運用影視資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課程標准實施建議中提到:歷史課要「結合具體、生動的史實,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利用影視資源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我在給七年級學生上第一課《鴉片戰爭》的時候,首先給學生播放了電影《鴉片戰爭》的片段,導入新課。講完課文後,要求學生課下觀看電影《鴉片戰爭》的完整影片,下一堂課講一講看到的故事情節,談談自己的感想。結果第二節課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談出了自己的感想,極大地刺激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曾經有一位家長說:我兒子現在對歷史課很感興趣,不只經常觀看歷史影片,現在只要和歷史有關的內容,他都很感興趣!是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歷史課有了濃厚的興趣,何愁學不好歷史呢?
2.運用影視資源,可以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歷史氛圍。現在學生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淺顯,對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無從了解,而單純靠老師的講解,往往學生感觸不深,不能身臨其境,也就無從理解歷史事件在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和意義。所以我就充分利用影視資源,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歷史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我在講《內戰烽火》一課的時候,先給學生觀看了電影《重慶談判》片段,其中蔣介石在發電報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要看到的,是和談邀請電報如何被中共拒絕。這時,學生就會思考:面對蔣介石的陰謀,毛澤東去還是不去?去會有什麼危險?而不去又有什麼後果?把學生帶入了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對於毛澤東的良苦用心和大無畏的精神,學生就有了更深的體會。
3.運用影視資源,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教學效果得到升華。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1版)》中提到:歷史課要讓學生「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決定作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歷史責任感」。那麼,如何使這么抽象的目標落實到教學中來呢?只靠老師的簡單講解是不行的,學生必須有一個具體的認識,使他產生共鳴,這樣才能達到我們這方面的目標。我又想到了影視資料。通過讓學生觀看影視作品,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鳴,認識上得到升華,行為上得到規范。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通過《大決戰1.遼沈戰役》、《大決戰2.淮海戰役》、《大決戰3.平津戰役》系列作品的片段,給學生呈現出戰略大決戰的宏大場面,使學生體會毛澤東等領導人以戰略家軍事指揮家的偉大膽略和雄偉氣魄,把握戰略決戰這一歷史機遇,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而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這一課中,影視資料的作用發揮得非常充分,比起教師單純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合理利用
1.影視資源運用的時間、時機。影視資源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是越多越好,要合理把握影視資源在課堂上展示的時間。如果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影響本節課的正常教學,把一節歷史課上成了影視課。在運用的時機上,如果有些知識點、有些細節單純靠老師講解或文字表述效果不好,就可以運用影視資源,起到直觀的效果,比起老師講解或文字表述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影視資源的選材。首先,要注意題材的選取。課程標準的課程開發與利用建議中提到:歷史教師要「合理利用歷史題材的視頻資料」。近年來歷史題材的影視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為一種非常重要而且容易獲取的歷史課程資源。文獻紀錄片一般能夠具體、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某些重大歷史事件,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認識歷史,是應重點利用的影視資源。對於歷史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對那些比較接近歷史實際、與課程內容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利用,因為它們或多或少能夠提供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有益於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增強他們的歷史感和歷史理解能力。在選材時,如記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規律的《大國崛起》,系統地梳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復興之路》等等,都是很好的歷史資源,可供歷史老師選擇。其次,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合適的影視資源。如初一可以看《中華上下五千年》,根據教材進度,講到哪兒看到哪兒,再如《中國通史》也不錯。初三年級學習世界歷史,選用《大國崛起》就非常合適。
3.要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影視作品和歷史史實的聯系與區別。近一段時期以來,抗日「神劇」頻現熒屏,各種娛樂化、商業化甚至低俗化的情節出現在電視作品中,作為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的中學生來說,極易形成不良影響。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電視劇中有很多情節是編劇、導演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而杜撰出來的,我們要學會辯證地去認識影視作品中的歷史情節。如果要了解接近歷史史實的影視作品,我們可以看一些文獻紀錄片。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源,可以與教材相互補充,使抽象、枯燥的語言敘述形象化、具體化。只要運用得當,就可以為我們的歷史課堂增光添彩。
D. 如何認識人民電影事業建立的歷史意義
如何認識人民電影事業建立的歷史意義?
答:解放區人民電影事業的建立,預示著中國電影中一個新的歷史傳統的開創,極其深 遠地影響到新中國電影的發展道路。1938年春陝甘寧邊區成立了「陝甘寧邊區抗敵電影 社」。1938年夏天,袁牧之、吳印咸等人到延安,於1938年10月開始拍攝人民電影事業的第 一部影片,反映根據地人民生活斗爭的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並成立了解放區的第一個 電影製片組織「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即人們通常說的「延安電影團」。 在抗戰八年中,電影工作者轉戰前線和後方,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拍攝了大量紀錄革 命領袖和人民斗爭生活的珍貴歷史資料。 抗戰勝利後, 人民的電影事業開始從延安向全國各地發展, 先後成立了延安電影製片廠、 西北電影工學隊、華北電影隊和東北電影製片廠等組織。拍攝了不少歷史資料,還為未來的 新中國電影事業培養和積聚了一批幹部。 在黨建立的電影組織機構中最重要的是東北電影製片廠。 「東影」是解放區建立的第一 個較正規的電影製片廠,新中國的第一批故事片,就是「東影」從解放前夕就開始製作的。 「東影」為建立黨領導下的正規電影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在這些工作的成果中, 有許多都對解放後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E. 關於歷史的電影,最好是有歷史意義的。
如果不要求是國內的,我強烈推薦《V字仇殺隊》。
如果求國內的,我覺得《建國大業》《辛亥革命》不錯。如果不要求純歷史,《霸王別姬》通過戲子的一生看舊社會,文革歷史也有很好的體會。
F. 要看懂這部電影需要去了解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對這段歷史不感興趣不了解的人看這部電影沒意義
當然不是,電影的魅力在於不管你看沒看過它背後的歷史,你都能從中獲得知識或其他。
G. 從電影中到底能不能學到歷史
好萊塢喜愛前史體裁。今年的奧斯卡獎中,最佳影片中提名中有三個(「藩籬」、「血戰鋼鋸嶺」以及「隱藏人物」)關於今日的青少年都是「前史體裁」,在他們出世之前開端或即將開端發作的工作。
前史影片與大多數影片一樣,在美國有龐大的觀眾群。即便是迪士尼身敗名裂的2004版的阿拉莫之戰也有數百萬人觀看。這比最熱銷的前史書的銷量多得多。
大多數的觀眾都是小孩子,在影片院、家裡以及校園看這些影片。我曾多次見過老師們運用「阿拉莫之戰」教育。
但這種影片適宜學習前史嗎?作為一名社會教育研討的專家,我(原文作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育副教授Scott Alan Metzger)也用過影片教前史,以為影片的確能支撐學習,只需將其用於滿意特定方針並與適宜的主題相聯系。
前史影片的誘惑力
有實踐根底仍是虛擬的,實踐仍是夢想,前史影片會刻畫大家考慮過去的方法。在一項關於15個家庭怎麼評論越戰的前史意義的研討中,孩子和爸爸媽媽都不謀而合地回憶起影片「阿甘正傳」,兩代人均將此作為參閱。
老師們也會運用這種文明力量,在課程上放映影片激發學生對前史的愛好。在一項包含84名威斯康星和康涅狄格州老師的研討中,近93%的老師稱每周最少運用一次影片片段。盡管尚不足以得到明晰的結論,但這項研討標明老師們很也許在教育中頻頻運用前史影片。
那麼為何老師們挑選在課上放影片呢?
大家關於在課上放影片不做「實踐」教育的老師,有一個呆板形象即是繁忙、懶惰、壓力山大。可是,研討標明這類老師實踐上有傑出的起點。
在上述包含84名老師的研討中,大多數感覺到運用影片時,學生積極性更高,學得更多。個案研討也描繪了老師在課上運用影片的教育方針,包含了解前史爭議,前史的可視化敘述以及將影片作為反映時代背景的「第一手來歷」。
在近來一項涉及200多名澳大利亞老師的研討中,大多數老師均描繪了影片是怎麼給教育添加視聽元素,展示以個人和代入的視角看待前史場景和時刻的,並以為這兩方面與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偏好相一致。
學生信賴影片嗎?
大多數年輕人領悟滿足,知道影片和電視是小說化的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將前史與好萊塢分開。究竟,前史時期中盛行的影片和電視也會被大家很多研討,實踐與虛擬就會被混合到一起。
在一項包含兩個美國前史班級的研討中,受訪的高中生稱「好萊塢」影片是一種不怎麼值得信賴的信息源,但在講堂活動中,他們卻將其與別的合理來歷同等對待。這也許是因為老師挑選了這些影片,然後無意識地將其賦予了必定的合理性。一個學生解釋道:「老師必定從中看到了某些極好的前史」。另一個說:「我以為老師不會是隨意選的影片」。
教育教授Alan Marcus進行的個案研討標明,學生以為在課上看的大多數影片都最少有必定的可信度,並將此作為搜集實踐的一個信息源。
一項包含26名威斯康星青少年的研討顯現,學生信賴的程度也與他們的先驗常識或者文明觀點有關。該研討包含了一半白人一半美洲原住民,對於1993年Kevin Costner的影片「與狼共舞」,印第安少年比他們的同齡白人略微愈加信賴一些。而白人學生則比他們的印第安小夥伴更信賴教科書。
教育應戰
老師們在課上運用前史影片教育時,遇到的應戰之一是實踐與虛擬之間的復雜聯系。這不僅僅是簡略的點一下「播放」。
比方:
大多數前史影片都是兒童不宜的,爸爸媽媽也許不期望孩子會在講堂上看到;
某些領導也許不同意在上課時刻看影片;
因為有講授教育大綱請求的內容和給學生預備測驗的壓力,沒多少時刻放影片。
本來恰是校園日子的構成特徵致使很難將觀影填入課程表中,特別是還要包含講堂評論和溫習。
不過也許最令人泄氣的仍是不確定影片究竟是否適宜學生學習前史這個疑問。
在一項澳大利亞研討中,大多數參加的老師都以為影片很有用,但某些老師也說到影片也許會令學生利誘於不精確的前史寫照。一名老師說道:「好萊塢扭曲了前史,但相比實踐,孩子們更簡單記住他們所看到的。」
一項心理學研討發現當前史影片與前史書籍相吻合時,能令人記住更牢。不過當影片與讀物沖突時,學生就會被很多誤導性信息帶偏,因為學生會記住看到的東西,而不是書本上的文字。即便事前警告了學生前史影片是虛擬的,這種工作也還會發作。
假如特別指出某些過錯的細節,大多數學生就能將精確的信息和過錯的信息都記住。放影片之前老師們要做好預備,協助學生在腦子里給影片中的各種元素打上精確和誤導等標簽。
怎麼從好萊塢學習前史
前史影片有作為學習東西的潛力,但要將潛力成為實踐並不簡單。
老師們對即將展示的主題有必要具備豐富的常識,這樣才幹解析影片,清晰其間實踐與虛擬的聯系。老師們還需要確定合理的教育方針,並意識到學生帶給講堂的多樣文明視角。在觀影後要給學生必定的時刻和資本進行有意義的評論和考慮。
只是單純地放影片或者別的媒體材料,並不是教育。
假如老師們清晰並做好了影片挑選、教育方針、主題常識以及講堂活動等,那麼學生就有也許真正從好萊塢影片中學到前史。
H. 電影具有什麼歷史教育意義
電影具有什麼歷來史教育意自義
電影的意義在於將生活的鏡子打碎,然後將碎片重新拼貼成另一面鏡子。一部好的電影理論著作不是簡單的影評呈現,也不是枯燥的學術名詞的堆砌,最起碼要超越純粹視聽感性,去思考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
I. 你心中哪些電影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
《戰馬》
影片描述了戰爭的殘酷,和在戰爭中人性的光輝。
Joy在兩軍對峙的疆場上狂奔,不幸陷入鐵刺網的牢籠。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舉白旗暫時休戰,兩個本源是兄弟,卻成為仇敵的年輕人一邊用鐵鉗剪斷Joy身上的鐵刺,一邊用英語流利地交談。大戰中許多英德士兵兼有兩國血統,然而這就是戰爭。
在戰爭中最可怕的就是子彈和爾虞我詐,所謂兵不厭詐已成光明正大的作戰手段。可是在這個戰場上,兩個互相敵對的軍隊,為了共同拯救一匹陷入鐵刺網的戰馬而暫時休戰,各派一名士兵,舉著白旗,慢慢的試探著走到一起,像和平時期一樣的交談甚至拉著家常,沒有背後放冷槍,沒有計謀。共同商量著如何把這匹可憐的戰馬從鐵刺網中救出來。好在後來製片方說鐵刺網困住戰馬這一段是電腦特效合成,不然電視機前的我們也會為這殘忍的一幕而揪心。我還記得有個士兵查看了戰馬的傷勢後,對著自己的戰壕喊了一聲需要鐵鉗,結果無數個軍用鐵鉗從戰壕被扔出來,像雨點一樣的密密麻麻。如果不是戰爭,這兩個年輕人是兄弟是朋友,但是現在,他們只能是敵人,回到各自的戰壕,各自的軍隊,又會打的你死我活,他們的目的就是消滅彼此,消滅更多的敵軍。消滅更多的如你我一樣善良鮮活的生命。
所以說戰爭可怕,戰爭殘酷,發動戰爭就是對人性的摧殘,發動戰爭的人都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們是善和美的毀滅者。
求贊~~~~~么么噠~~~~~~
J. 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 談一下對類型電影歷史與現狀的認識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出版社)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導演、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導演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機構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