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朝歷史文化博物館怎麼樣
免費的博歷史文化物館,主要講述了南京十朝古都的歷史文化淵源。交通還回是比較方便的。答在整個園區的4號樓。一共有四層。負一層是賣旅遊紀念品的地方。一層主要介紹的是南京十朝分別為哪些;二層為現代南京德發展等等;三層介紹的是南京的佛教文化發展歷史。夏天去很是舒服的,因為很涼快,還有歷史資料電影可以觀看。
㈡ 梅李鎮的歷史文化
文物
截至2015年7月梅李鎮文物20多處,列入保護范圍的建築單體有82處,每年7月定為全鎮版「孝廉文權化月」,建成孝愛文化廣場,建立「孝愛親情林」和「孝愛學堂」。 梅李歷史文化博物館集收藏、研究、陳列、教育功能於一體的博物館。 時期品名西漢仿桐雙耳環弦紋陶瓶 西漢雙系紅陶弦紋罐 東漢雲紋陶瓶 唐陶俑 方言
梅李境內方言系吳語方言,口語詞彙十分豐富。屬常熟東鄉方言小區,與普通話區別甚大,即使本鎮內東西南北之間語言也不盡相同。下面遴選境內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部分鄉土俚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等,以示梅李域內民間方言的特點。
㈢ 建川博物館的歷史文化
十幾個博物館扎堆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古鎮,主題從抗戰到「文革」到民俗到地震都有,樊建川給它們取了一個名字叫「聚落」。200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這座佔地500畝,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博物館首次向世人開放。在建川博物館聚落整個的設計當中,抗戰系列無疑是一台「重頭戲」。2010年8月初開放的有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川軍抗戰館、援華美軍館和抗日俘虜館5個單館,以及中國壯士群雕廣場、抗戰老兵手印廣場兩個主題廣場。而侵華日軍館和漢奸丑態館是即將落成的重要項目,這兩個館後來被規劃入同一個建築內,「上面是日軍館,下面是漢奸館,寓意很清楚,正是靠這些偽政權、偽軍的支持,日本軍隊才能在中國橫行這么久。」樊建川說。
65年過去了,還有多少關於這場偉大戰爭的故事和細節不為我們所了解?時光悠悠,當年20歲的青年如今都已是年過八旬的老人,誰還能以親歷者的角色講述那些驚心動魄的戰斗?盡管正趕上建川博物館聚落大興土木,還是有不少人遠道而來尋找歷史的答案。
抗戰博物館的8個分館均由國際一流的設計大師設計,整體規劃是張永和,設計援華美軍館的是切斯特·懷東,漢奸館找的是台灣的王維仁,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則主動請纓設計侵華日軍館,以表達日本人對中國人民的歉意。
「我們不說話,讓歷史說話!」「噓!別壓過歷史的聲音」博物館隨處可見的銘牌,記錄著這里的細微變化。如果說前些年收藏和展覽可能還帶有一些樊建川自己的好惡,盡量不帶個人色彩地去保有時代的原貌,讓參觀者自己去感知、思考、評判。「藏品的分布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不以編年為順序,也不會像傳統的博物館那樣嚴肅,這里更為關注的是普通生命,整個建築群落會試圖營造出一個真實的場景,再現社會生態。」樊建川說。
在文物收藏中升華責任
殘破襤褸的血衣、彈孔尚存的冰冷鋼盔、仍然可以發出尖利鳴叫的報警器、泛黃的戰時良民證、血跡斑駁的日記本、冰涼刺骨的侵華紀念章、照片上一張張有著或驚恐或憤怒表情的面孔……
除了這些博物館里展示的戰爭的血腥,園區角落的庫房裡還緊鎖著歲月的滄桑。白晃晃的日光燈下,鋪天蓋地的舊報紙、老照片、書信、鏡鑒、雕塑、像章,讓人感覺像是掉進了一片淤積了幾十年的泥塘,心中感慨卻又沉重無語。
在收藏界,唐詩宋詞、梅蘭竹菊、才子佳人這類收藏買了就能賺錢,可是樊建川覺得太「清淡」,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他追求的是一種擔當和責任。「抗戰館也好,地震館也好,最大的作用是敲警鍾。」樊建川始終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責任心,一個民族不能失去血性,我們這個民族歷史上經受過太多的苦難,「我想讓建川博物館成為增強國民憂患意識和奮發圖強精神的『鈣片』。」
樊建川收藏抗日文物的激情,當年是被一部老電影《血戰台兒庄》點燃的。他的父親就是一名抗日戰士,曾面對過鬼子的刀槍,在血火中拼殺,他自己也是一個有過11年兵齡的軍人。通過收集川軍資料他了解到,抗戰期間先後有300萬川人赴戰,但是關於300萬人命運的記載卻是令人驚詫的空白。內心強烈的震撼迫使他要做點什麼。他開始閱讀研究川軍抗戰史,並收集抗戰文物,十幾年間,他常常在全國各地奔走,尋找,追索。
30年職場打拚,樊建川的身份不停變換,他曾經是農民、民工、知青、軍人、老師、政府官員,2010年是商人,但在他心中,有一條主線一直沒變——對近代文物的鍾愛。他說自己是在收藏「歷史的細節」,在完成一本「歷史啟示錄」。
盡管這個抗戰博物館是他傾其個人所有建起來的,但他從來沒有把博物館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始終認為自己只是社會財富的暫時看護者。「我只是替國家保存記憶,這些東西是我私人搜集來的,但它們更屬於這個國家。」樊建川說。他說,盡管自己有個女兒,可他身後還是要把所有藏品交還給國家。
如今樊建川的收藏網已遍布全國各地,每日還有很多慕名而來的人們把祖上保存下來的抗戰藏品贈送給他。但是,每逢空閑,樊建川依然親自到市場淘寶,原因是抗戰時期的藏品已經越來越少,很多外國藏家出手很猛,而他能做的就是不讓它們繼續流失。
讓博物館自己養活自己
2000年,樊建川精選自己早期收藏的500件抗戰文物圖片和資料集結成書,名為《一個人的抗戰》,此書後來被評為第13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他的一位朋友解釋,取這個名字還有一層寓意:「即使只剩一人,也要抗戰到底。」
憑借開辦房地產公司的財力,憑借多年來的積累收藏,更憑借著超人的智慧和膽識,樊建川做了一件別人不敢做也做不成的事情。自稱超級「館奴」的樊建川,其實心裡非常明白,博物館在經濟上是個殘疾人、低能兒,一個中等城市建一個博物館都很費勁,自己要邊賺錢邊養活十幾個該有多難。況且,和國有博物館相比,民間博物館無法享受財政撥款和免稅政策,可以說花的每一分都是自己的錢,而且賦稅還很重。怎樣賦予博物館經濟上自己造血的能力?恐怕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在尋找答案。這件事,從籌建建川博物館之初,樊建川就在想。只做中國近現代100年的歷史,因為這是中國變化最大的100年,在這100年的歷史里,樊建川說他要做到壟斷。
眼下,公司每年都要貼1000多萬元在博物館上,對於這個還沒學會謀生的「傻兒子」的將來,樊建川已經有了自己的安排:
「在博物館多樣化、豐富化的前提下,我們不斷慢慢地融入商業,比如古玩店、旅遊商品店、國民大食堂、國民接待站、阿慶嫂茶館、龍門鎮客棧等等,門票收入不行,我就賣水、飯、旅遊品、書、光碟,辦夏令營、拓展訓練住宿、會議,慢慢把產業鏈條拉起來,現在已經初見成效,至少在吃喝方面能自食其力了。」
樊建川說自己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是,不靠政府財政,也不靠別人的施捨和贊助,博物館就可以自己造血,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㈣ 歷史博物館。古跡或遺址的報告
「半坡遺址」挖掘主持者石興邦、「兵馬俑之父」袁仲一等史學大腕與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研究員王世平等知名學者一起,28日登上由省委宣傳部與省文物局、省社科聯共同主辦的「長安講壇」,作了「歷史陝西」系列的精彩首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等出席了啟動儀式。
昨日的講壇可謂精彩紛呈,主持人王世平從柯林頓、薩科齊等國際政要訪華首站均定在西安入手,談起了陝西歷史文化的魅力。85歲的石興邦先生介紹了仰韶文化的最新研究進展,還提到了關於乾陵開挖的爭議,同時也表達了對乾陵地宮文物的憂思。而袁仲一先生則就歷博的鎮館寶物之一「煤精印」,笑言印主——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獨孤信,是「中國第一老丈人」。王世平認為用13朝或14朝古都來概括陝西並不全面,陝西稱得上是亞洲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及其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沖突融合之地等等。成建正則稱:「陝西是一支歌,她將黃土高原的豪邁、關中平川的坦盪和秦巴山區的婉約,融匯在自己悠揚而久遠的旋律之中;陝西是一首詩,她用獨特的語言和優美的韻律,描述了遠古的艱辛勞作、西周的森嚴儀禮、秦代的赫赫軍威和西漢的漫漫絲路,還有魏晉的兼並融合與隋唐的強盛輝煌。」
據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介紹,「長安講壇」系列講座,除史學外,還將涵蓋哲學、社會、經濟等主要社科領域,各方面權威專家將依次登壇開講。另悉,「長安講壇」之「歷史陝西」系列,近期將有張豈之、劉雲輝、袁仲一、焦南峰、王學理、韓偉、李浩等著名學者,就炎黃文化、西周文明、秦俑與秦文化、漢文化與茂陵、法門寺、唐長安文化等,將周秦漢唐挨個兒過一遍。本報記者 王鋒
第一期
史學泰斗漫談陝西歷史文化
2008-6-29 09:32 來源:三秦都市報
●柯林頓、薩科齊爭著來西安,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的集中象徵。。
●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純而又純,封閉的,保守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註定是要消亡的。
「長安講壇」昨日開幕
本報訊(記者 夏明勤)醞釀已久的「長安講壇」昨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幕。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主持儀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到會並致辭。
薛保勤指出,「長安講壇」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引領社會科學界、服務社會、滿足幹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人文陝西和文化強省的現實需要和基礎性工作。
為將「長安講壇」辦成一張繁榮學術、服務陝西、服務文化、服務大眾的文化名片,薛保勤強調要通過百姓化的視角、通俗化的表述、學術化的理論支撐、學者化的報告團隊,打造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亮點,構建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平台,生產我省公共文化的精神產品,形成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體系,在服務大眾和服務決策、服務黨政兩條戰線展開,在通俗化與學術化兩個領域同時推進,在普及的過程中提升、提煉、提高,在提高的實踐中進一步普及。
隨後舉行的首場講座中,專家們漫談陝西歷史文化,剖析深刻、幽默風趣,讓大家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受益匪淺。
嘉賓主持
王世平: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嘉賓
石興邦: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袁仲一: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
成建正: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
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
王世平: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訪問中國,把西安作為訪華的第一站。去年,新上任不久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首次訪華,第一站又是直奔西安。他們把訪華的第一站選在西安,實際上就是要表達美國和法國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的一種尊重、一種敬意。也許柯林頓個人未必就那麼喜歡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但他是代表美國來到西安,表達的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尊重。他們爭著搶著要來西安,實際上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一個集中的象徵。
一說到西安,人們總喜歡說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但我認為僅僅用十幾個王朝不足以概括陝西。我給陝西下了幾條定義,第一個就是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請石興邦先生給大家做一個闡述。
石興邦:河南是最早發現仰韶文化的,在後來的進一步考古發掘中發現,仰韶文化的范圍極大。中國的北方,甚至中國的南方,以及泰國、越南這樣一些地方,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響。而陝西發現的有關仰韶文化的數量和重要性都比澠池有很大的增長。僅寶雞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存數量,就相當於一個河南省的。
王世平:石先生談到仰韶文化,我給各位稍微補充一下,仰韶是一個地名,在河南的澠池縣。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澠池仰韶發現了一種彩陶文化,他將之命名為仰韶文化。
第二個定義,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起文明的發祥地,這一點請成建正先生做一個闡述。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
成建正:我是晚生後學。黃帝一直是被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陝西無論從古史傳說還是古遺跡來說,都理所當然的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第二,中國是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國家,在西安建都的朝代總共是14個,有說13朝。大夏在陝北統萬城曾經建過都,如果從整個陝西省的角度來說,應該是14個王朝。建都的時間累計起來長達1077年,這恐怕在世界上都很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
第三,陝西是中國各種文明相融合、發揚光大的地方,陝西四周跟七個省、一個直轄市相接,是和周邊省份交往最多的地方。對絲綢之路各省都很重視,我們和鄰省之間關於絲綢之路也有過爭議,但是絲綢之路從長安開始,由張騫完成是肯定的。
還有一點,陝西是中國的大地原點所在地,涇陽有一個「永樂鎮」,這里是測定的中國大地原點。作為封建的中央政權,恐怕在這建都是最合適的了。
我還想說陝西是中國歷史上發生大事最多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件大事》,從人的起源一直列到中共十六大,在中國發生的100件大事,發生在陝西28件,占將近30%。
另外我們陝西一直是富庶之地,黃土自肥,是一種天然的沃土,只要一下雨,他就產生肥力,最適合人的生活。
我插一件小事,今年3月26日我們館正式對外開放,全國各省和直轄市的博物館館長看了這3002件文物之後,有五六個館長給我表達一個類似的意思,就是你這么個搞法我們以後還做不做展覽了。他們的意思就是你們的東西太豐富了,這也反映了我們陝西歷史文化的厚重。
王世平:剛才成建正館長激情洋溢地講了炎黃,說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我給他稍微補充一下,輕松的話題。
1961年中國確定了180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要根據這個地方有什麼重要的文化遺存,有沒有經過比較重大的科學發掘。但有一個是完全根據傳說定的,就是咱們的黃帝陵。黃帝陵並沒有非常確鑿的、可靠的歷史記載,但它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被定為古墓葬第一號,根據的是中華民族的感情。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在黃陵這個地方開始祭祀軒轅黃帝,一代一代傳下來,有東西沒東西已經不重要了,人心所向,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認同、一種血緣認同。
現在很多地方在爭歷史古跡,比如說我現在用推土機半個鍾頭就可以推起一個土堆,現刻一塊碑,現蓋一個房子,把它做舊。但黃帝陵有一棵大柏樹,高23米,七摟八拃半,這個柏樹大約5000年,正好和傳說中軒轅黃帝的時代相吻合。我們只要知道在5000年以前,一直有後代不斷地在這兒種樹,黃帝陵有5000年的樹,有3000年的樹,有2000年的樹,一直種到現在,整個山上現在有八九萬棵柏樹,這個東西做不了假,是鐵證。
我給陝西的第三個定義,曾有十多個王朝在陝西建都,具體是13個、14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周、秦、漢、隋、唐在陝西建都,這是中國古代的精華,其他多一個、少一個的沒關系。請袁仲一先生給大家講一講!
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在陝西建都
袁仲一: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這就13個,如果加上大夏是14個,另外還有。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但是這些王朝里頭,最主要的還是周、秦、漢、隋、唐這五朝,其他幾個朝代時間都比較短,影響較小一些。
這幾個朝代就是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都是極其輝煌的時代。陝西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漢唐時代就有長安了,她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性的大都市、國際性的大都市。這一部輝煌的歷史,不單純寫在文字上,而且大量刻印在三秦大地的實物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可以觸摸的歷史。
西周時代燦爛的青銅文化,埋藏著豐富的地下文物寶藏。寶雞農民要動土,經常有大批的文物被發現,像1976年扶風庄白村的一個農民,在平整土地的時候,一下發現一窖青銅器,達103件,有一個都達到了284千克。其他的就多了,窖藏墓葬的,經常動土就會發現。再舉一個例子,1966年扶風一個農民在修豬圈的時候,挖出來青銅器,兩件大型物體。所以講西周文明不能不提到燦爛的青銅器文化。
另外,周王室採取了分封制、禮樂制和宗法制,這個整體的文化體系,像一個精神紐帶一樣,從政治、經濟、社會、信仰等各種層面上,把華夏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歷史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秦始皇時代,消亡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是有跨時代意義的。
當然漢代的東西就更多了,走在這個地方,不由得引起你的遐想。漢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在中國文明的發展史上,具有輝煌的意義。到了唐代就更為輝煌了,用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話來說,從夏商周以來,中國的強盛、發展的高度沒有超過唐的。咱們歷博庫房裡頭藏有敦煌壁畫500多幅,每一幅都是價值連城。你往碑林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大家書法,它們成為後世書法的典範。
唐代那種包容性、那種廣納百川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無窮的創造力,這種包容、開拓的精神直到今天也鼓舞著我們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純而又純的文化,事實上是沒有的,封閉的,保守的和外圍不接觸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是要消亡的。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融合的中心
王世平:剛才袁先生用全方位的眼光把陝西的歷史文化做了一個勾畫。我關於陝西還有一點定義,簡單的說就是,陝西是農業民族和草原民族包括他們的文化,長期沖突、交流、融合的中心,也就是說陝西是一個民族融合的中心,是一個文明融合的中心。
我們今天一說起陝西,可能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封閉、保守,但是在2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 「改革開放」的先驅,「對外開放」第一人就是張騫,他就是陝西漢中人;維護絲綢之路的一個著名的人物班超,他也是陝西人,也就是說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這個「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㈤ 為歷史文化博物館擬定主題語
1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2了解史實,掌握人生
3
最憶人文美景,獨戀本博風情。
4走進本博,快樂你我。
㈥ 廣州寶寶文化博物館 現在營業嗎
廣州文化博物館還營業的,但是1推薦其他的幾個
南越王墓博物館
國內難得可以進入墓洞內的所以可以去看看,藏品也很珍貴,絲鏤玉衣、國王章、青銅器等等。
南越王宮博物館
漢朝一個位於廣州的偏遠王國的王宮園林遺址, 十分震撼的考古遺址,但附屬的博物館藏品是不如上面那個的博物館的。
廣州民間工藝博物館
陳家祠,其實建築比展品精彩的多。不是展品不好而是建築太棒,上面的雕塑栩栩如生,廣府建築藝術的完美體現。(媳婦兒的奶奶家族就曾捐資修過陳家祠,也是一段奇緣)
廣東省博物館
印象最深的是潮州木雕展,其他其實沒有省博的氣勢(建築有),隔壁的廣州圖書館也可以去逛逛。
歷史相關類博物館
廣州近代史博物館
廣州除了南越時期最為璀璨的恐怕的是近代歷史,而對近代史要有所梳理的話就必定來此處,原本的廣州咨議局舊址,對於我這個近代控簡直完美所在。
大元帥府紀念館
孫中山在廣州時就呆在這,被炮炸的就是這里,也是廣州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州市博物館
展品一般水準,但大致講述了廣州的歷史,在越秀公園內,值得看的是他的建築(鎮海樓),另外由於在山上也可當爬山便是。
黃埔軍校and辛亥革命紀念館
雖然這兩個館並不在一起,但距離並不太遠,黃埔軍校雖然主體為重建建築,但周邊建築均為當年所留下(國保),一牆之隔就是海軍基地,相當奇幻。革命紀念館所布展也比較精美,若去了軍校則不要錯過。
十三行博物館
在文化公園裡面,展品主要是當年通過十三行外銷的產品
魯迅紀念館and國民黨一大舊址
在文明路上,看在文明路的美食上都值得一去,該博物館是多內容為一體,有關於魯迅在廣州的一些資料和布景,也有國民黨一大的原會址陳列以及廣東貢院的遺址發掘處。 農講所紀念館
其實陳列一般,但千萬不要因為是紅色景點而錯過,其原番禺學宮的建築相當值得一看
廣州起義紀念館
印象中就在公園前,交通比較方便,講述的是當時ZG短暫奪取廣州政權的故事。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 作為第一批國保,想去看看也無妨,雖然這段抗爭目前有些許爭議,但也是歷史
專業性博物館(對該方面感興趣可前往,若不太感興趣在附近也可去看看)
珠江英博國際啤酒博物館
位於海珠有軌電車站附近,現在已經回想不起來看了什麼了除了圍觀了珠江啤酒的生產線還有原漿啤酒好好喝(真心話,愛喝啤酒的人可以買一紮,我只喝了門票附贈的一杯)
東平大押博物館
以前的典當行的博物館,藏在鬧市間,主體便是一座碉樓。(澳門有一家類似的博物館,如果去過可以不用來這家)
錦綸會館
講廣東紡織業的博物館,一樣是以老建築為主體。(建築曾經整體平移過)
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
展品真的沒啥真的沒啥,建築真的好看(畢竟是粵海關大樓)
廣州外事博物館
沙面島上,開放時間略詭異。展覽的是各國送給廣州市的禮物。
廣東省華僑博物館
就在星海音樂廳的旁邊,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海外華僑抗戰這一方面的內容了
廣州民間金融博物館
原民國金城銀行舊址,關於金融業的展品頗多。
廣州粵劇文化博物館
在恩寧路上,上次路過時還未開放,但建築頗有特色,有幾分天守閣的樣子,展品大致是粵劇戲服和道具資料。
廣州地鐵博物館
在萬勝圍地鐵站出來就是,地鐵集團建的博物館,展覽的是關於廣州地鐵相關的資料,互動性的設施不少。
地區性的歷史博物館(對了解區域歷史是一個好地方)
荔灣博物館
兩棟老民居改的博物館,介紹西關的,有西關大屋的相關展覽,也是對廣州文化了解的好地方。
新河浦歷史文化博物館
廣州當年的洋房區東山口的歷史陳列室,如果前往這片區域是值得去看看的,專程則無必要。
東濠涌博物館
對這條河道的歷史介紹和政府如何整治的博物館
越秀博物館
五仙觀,有講為什麼是五羊。。。。咩咩咩,另外裡面現在還開放了南粵先賢館,可看性更多了
海珠博物館
就是鄧世昌故居紀念館
㈦ 中國歷史博物館簡介
國家綜合性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館址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
。前身是1912年7月成立的北京歷史博物館,1926年定名為國立歷
史博物館,1930年更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1934年4月
改為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1949年仍定名北京歷史
博物館,1959年遷入館址,並改用今名。現館藏文物三十餘萬件
,代表性藏品如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鏤
空高柄黑陶杯,夏、商、西周、春秋時的銅爵、原始青瓷尊、「
虢季子白」銅盤、蟠螭紋銅 ,戰國、秦、漢時的錯金銀雲紋銅犀
尊、「中國大寧」神獸銅鏡、擊鼓說唱陶俑、綠玻璃碗、彩綉雲
紋囊,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甘露元年」青瓷燈、彩繪畫像磚
、青瓷仰覆蓮花尊,隋、唐、五代的白瓷龍杯、雞首壺、綠釉陶
俑、三彩駱駝載樂俑、白釉蓮瓣座瓷台燈、鎏金觀音銅造像,遼
、寧、金、元時期的倪雲林設色山水圖軸、宋代各名窯瓷器,明
、清時期的瓷器、康熙朝服等。基本陳列為中國通史陳列,不定
期舉辦如敦煌文物展覽、望都漢墓壁畫展覽等專題展覽。出版有
《簡明中國歷史圖冊》、《中國古代銅鏡》、《中國體育史文物
資料》、《長沙出土漆器圖案選》、《河北望都漢墓壁畫》、《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等畫刊圖冊。
㈧ 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和長崎原爆炸紀念館是同一個館嗎
不是
這里是日本少數以對外交流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展覽由長崎歷史、長崎奉行所、海外文化交流史等三個常設展,搭配一個特別企劃展區所組成。海外文化交流史區以近代對流歷史為主題,主要展示與葡萄牙、荷蘭、中國及朝鮮等往來最頻繁的國家交流珍貴資料。主要的收藏品自17世紀初期南蠻人前進日本進行貿易開始,有中國的瓷器、西洋的照相機、或是對當時日本人相當陌生的品酒套組,在博物館內可以迅速認識長崎的歷史與文化。
長崎原爆資料館坐落於一個當時被原子彈炸毀的教堂之上,教堂僅僅剩下一面牆,至今,你依然可以看到一面被沖擊波毀壞變形的時鍾掛在牆上,時針停止在11點02分,原子彈落下的剎那。原爆資料館的建立初衷很簡單,為了不忘記過去的悲傷,為了激勵前行的鬥志。展館系統的介紹了長崎被原爆毀於一旦之後到如今發展的復興近況,從中你可以了解原子彈和戰爭的毀滅之大,可以了解長崎人從悲痛中堅強不息的生存精神。
長崎原爆資料館主要分為2個展區,一是特別展出被原子彈毀壞的所有倖存物件,小到一粒碳化的米粒,大到擠壓歪斜的自行車,它們的所有狀態都是見證悲劇的最好證明。另一處展館展現著原爆後期的深遠影響,陳列的照片中有被輻射後發生病變的人們,有匍匐於臭水坑中河水的孩童,還有泡在福爾馬林中畸形的嬰兒。這些鮮活的案例無一不透露著戰爭的殘酷,相信在此能夠有所感悟與審視。
㈨ 請在暑假期間選擇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館或一處歷史文化遺址,講所了解的內容和感受寫下來。(500字)
在港期間,參觀了香港的歷史博物館,我的感受很多。
我了解了香港歷史上和南越國的關系,突然覺得越南,就是越以南,以前華南大部都稱越或百越。出土的文物里,按時間的先後,先是青銅的兵器和陶制的日用器皿,後來是青銅的禮器和日用品(包括編鍾)之類,我當時由衷地感覺到,一開始地域安全不能保證時,最先進的工藝將用於軍事意圖,隨著疆域的穩定,軍轉民,軍用工業開始為民用服務,可惜在南越國,還是為帝王們個人所享受與壟斷的。疆域的穩定不代表社會和人心的穩定,在看到隋唐時期的眾多的精美佛像時,我真能體會到宗教對於世道人心的撫慰和安定。
我了解了香港本地人,客家人,水上人家和福佬的分類,並且參觀他們的居住住所和服飾以後,我發覺其沿革可能是這樣的,本地人先來先得,佔有了最好的土地,而且很容易成為地主。客家人後來才到,只能佔用比較貧瘠的土地,並且容易為前者打工成為雇農。等水上人家過來一看,地都沒了,只好出海打漁過日子。福佬比較特殊,他們過來一看,有人在打漁了,自己正好也有點錢和老關系,那咱們就邊打漁邊做鹽販吧。
中國人,是不喜歡四處流動的,因為土地是死的,你擁有了土地的同時,意味著你可能終生就守在這里。商業是需要流動的,中國從古以來就重農輕商,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農業比流動的商業更容易被管理。中國比較容易形成穩定的格局,但要發展和前行則大不易耳。在古代中國可不怎麼講法制,大姓欺負小姓時有發生,而且一旦有大的沖突,小姓會有被滅族的風險。所以農業人口絕對認為多子多福,因為人多別人就不敢隨便欺負,農業人口都很注重生育。婚姻在於中國人的生活里可是一件大事。
在西方的國家,法律到哪裡都是一樣的。所以在西方,人才或人口的流動是很自然和風險很小的事情,收益對於個人或國家都可能會很大,但在中國則不然,從香港居民層面的分類就能看出些端倪了。
最後,發現在廣東,道教盛行,有個集會好象叫太平集會(名字可能記錯)。這反應當時民眾的價值觀就是求個太平,也印證了當時社會的不穩定。包括那個金田起義的太平天國國號太平,也正迎合了當時社會的普遍心態。只是,用暴力的殺戮手段獲得的「太平」,反而會鼓勵更多的人採用這種「成熟」手段(其實是易獲「成功」的不成熟手段),結果加劇了社會的動盪。
出來的時候,我由衷地感覺到,香港的文明,不能不說是西風東漸的成果啊。科學,把社會精力真正導入到和平的方向。
㈩ 寫梅李歷史文化博物館的作文
梅李歷史文化博物館是梅李鎮黨委政府投資400多萬元,歷時近兩年時間將常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愛日精廬」移建而成,佔地1000平方米,其中布展700平方米,是江蘇省第一家由鄉鎮一級政府投資興建的公益性博物館。「『愛日精廬』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藏書家張金吾的藏書處,原址位於虞山鎮西門大街187號。張金吾一生篤志藏書,達8萬余卷,辟「愛日精廬」蓄之,為當時著名藏書室之一。藏書屋名「愛日」,有尊敬父母之意,『愛日精廬』藏書樓的條目被列入了《辭海》之中。」
梅李鎮從2006年底開始,對「愛日精廬」屋面按原式樣恢復,使用原有木構件,並做好防腐處理,對有所損壞的斗拱等藝術構件,則按其原形式、材料補配齊全。並於2008年9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建成後的「梅李歷史文化博物館」館內分設「通史廳」、「革命斗爭史廳」和「文物廳」。底樓是東、西兩大「通史廳」,裡面布置了還原境內北羅墩馬橋文化遺址的發掘現場、表現久負盛名的古時『梅李十八景』模型、梅李鎮鎮名由來以及歷代梅李籍文人名士資料說明等等,通過一系列珍貴、有價值的實物和照片,充分反映了梅李深厚綿長的文化歷史底蘊。在二樓分別有「革命斗爭史廳」和「文物廳」,「革命斗爭史廳」內陳列了中共常熟縣委重建的紀念碑、著名的梅李抗日三英雄李建模、薛惠民、任天石和一大批梅李革命烈士的事跡介紹和照片。在「文物廳」內陳列了境內發現、發掘出來的翁同龢、何紹基雙面板對以及一些馬橋文化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