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走訪調查身邊的歷史文化遺跡,寫出調查報告或歷史小論文。字數卜多於500-600左右。別太多。
這很簡來單啊,有條件可以到當地的博物自館看看,記一記一些東西,很容易就寫出來了,或者上你當地的博物館網站,更甚的話,走訪一下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家家庭,也可以的,你會有很大的收獲的,歷史嘛,就是過去的事情。中國5000年歷史那麼淵源,只要用心,幾千字都是很容易的,祝你幸運。
❷ 歷史遺跡的調查報告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❸ 歷史遺址調查報告怎麼寫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二:下面是範文,仿照著寫就可以了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卧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橋頭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困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胄,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美麗的洛陽
❹ 文化遺產實踐調查報告怎麼寫
第一項就是我們所面對的這個遺產項目,如果要列入世界遺產,它必須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像雅典的衛城,它代表著當時古代希臘最高的藝術成就,反映了希臘人的創造力,反映了他們的智慧。雅典衛城這個項目就符合我們世界遺產的第一項標准,特別是當中的這些神廟,是由希臘最著名的一些藝術家建造完成。
第二項標準是講遺產項目在一定的時期內或者在世界的某一個特定的文化區域內,它反映了建築藝術或者這種紀念性建築物的這樣的一個藝術,包括城鎮規劃景觀設計方面,所體現的這樣的一種人類觀念的轉變。如果我們簡單來概括它,可以說它是一個表達了人類觀念的一個轉變。那麼像這樣的例子比如說像德國的一個遺產項目,叫做鮑豪斯學院,這是一個存在了僅僅十幾年的一個藝術學校,但是在它存在的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當中,這個學校把古典的或者說傳統的建築教育和藝術設計教育轉化為一個現代主義的教育方式。它反映了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人類思想觀念、審美觀念包括教育觀念的轉化,所以盡管它只存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但是它的學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為它反映了在這樣一個時期人類大的變革時期,人的觀念的變化。
第三項標准,是我們面對的這個遺產項目它能夠成為一種已經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傳統,它能夠提供這樣的一種見證。比如說像耶路撒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遺產項目,它反映了古老的人類文明在這里產生發展,可能有一部分這樣的文明,或者這樣的一個文化,今天已經變了,已經消失了,但是耶路撒冷是他們發源地,是他們曾經存在的一個歷史見證,如果能夠滿足這樣一項標准,我們這個項目也可以列入到《世界遺產名錄》當中。
第四項標准,是它可以作為人類一個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它的一個典型的一個代表性建築,能夠反映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的建築或者景觀的傑出範例。如果我們簡單來說一個時代的傑出範例。比如像我們的故宮,實際上就是這樣的,大家一講到明清,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這樣一個時期的話,你馬上可以聯想到故宮,聯想到北京的故宮,聯想到沈陽的故宮,它們已經變成這樣一個時代的一個象徵,那麼另外比如說像克里姆林宮和紅場,也是《世界遺產名錄》上的一個項目,一講到俄國革命,講到早期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這個克里姆林這個紅場就是一個象徵,已經變成這樣一個時代的象徵。
第五項標準是我們所面對的遺產它可以作為人類傳統的寄居地和怎麼樣使用土地,人類怎麼樣居住這樣的一個傑出範例。特別是它可能反映了一種或者幾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又在一個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現在變得非常容易受到損害。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像威尼斯,義大利的這座名城威尼斯,那麼它就是這樣的一個範例。從中世紀的時候,有一些人逃避戰亂在這兒定居下來,然後在這樣建造這樣一個城市,隨著義大利經濟的發展,隨著威尼斯經濟的發展,隨著威尼斯的強大,這個城市逐步發展,然後建立了許許多多非常傑出的建築。然後在這兒培養出了一大批的藝術家,像威尼斯畫派,這樣一大批的藝術家,那麼隨著整個世界貿易體系的變化,隨著世界各國在海上的權利的一個逐漸變化,威尼斯後來失去了原來的地位,它可能那一度的輝煌今天已經消退了,但是威尼斯這座城市本身,見證了這樣的一個文明,像這樣的城市也可以列入到《世界遺產名錄》當中,實際上我們的麗江,我們的平遙也都屬於這樣一個類型的項目,它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和怎麼樣使用土地。比如說麗江,怎麼樣和雪山和玉龍雪山之間的關系,和周圍濕地之間的關系,那麼這些都可以驗證人和自然之間的這種平衡。
第六項標準是一項特殊的標准,這項標准通常來說,不可以直接作為單獨的一項標准,來評價一個世界遺產項目能否列入到《世界遺產名錄》當中來,那麼這就是與有特殊意義的世界或者現行的這種傳統、思想或者文學藝術有直接關系。這個項目和前面我們講到的五個標准稍微有不同,前五項標准只要滿足其中的一項,就可以列入到《世界遺產名錄》當中,但是對於第六項來說,它需要滿足前五項的其中的一項,然後第六項作為一個補充項可以列進去。比如說像我們的故宮,因為和我們歷史當中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有關,所以它也可以滿足這一項標準的要求。
《世界遺產名錄》在1978年第一次公布,一共有12項,那麼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754項,數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遺產在這樣的一個變化過程當中,遺產的項目也在不斷出現一些新的類型。比如說我們剛才講到城市的問題,從遺產公約規定紀念物,然後建築群遺址,發展到後來的城市,後來覺得僅僅有城市還有這些建築還是不夠,還希望進一步擴展,於是1992年的時候提出一個新的品位,屬於文化遺產當中一個新的品位,就是文化景觀,提出一個文化景觀的概念。文化景觀實際上反映的內容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一個結果,而產生一種和特殊的人類文化的這樣的一個面貌。
文化景觀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就是人類設計建造的,具有明確規劃的景觀,包括像具有美學價值的這種花園廣場這樣的一種景觀,這是一種類型。
另外一個就是它逐漸發展而成的,可能不是人們一次設計出來的,逐步發展而成的,它是基於一種社會文化甚至是一種行政或者是宗教的要求,與環境相適應最後形成了一種景觀,另外一類實際上是一種結合類的,比如說它包括一些自然的風貌,同時又有一些人文的東西共同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具備通過某些物質遺產所表現出的強烈的宗教或者藝術和文化的一種影響。對文化景觀來說這是三種類型,那麼我們的廬山,實際上也是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它逐漸形成發展的過程,可能更多適合的應當是第二種類型,因為它是一個逐步有機發展而形成的由於社會文化或者宗教的要求,逐漸形成並且和環境相適應形成了一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樣一個非常獨特的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價值的這樣的一種景觀環境。這對於遺產保護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的類型。
❺ 急求關於成都市的歷史文化古跡(如都江堰,金沙遺址等)的調查報告,1000字左右,2篇。謝謝。
都江堰:
都江堰[1]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2]。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由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這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平均最高氣溫僅28℃;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4.6℃,平均最低氣溫在2℃左右。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
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金沙
❻ 有關於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一)歷史村鎮的文化價值和搶救歷史村鎮的重大意義一個村落、一個集鎮的形成,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特有的歷史環境以及村鎮文化則需要更長時期的歷史積淀才能形成。長沙地區各種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傳統建築與古道、古村、池塘、山崗、寺廟、溪流、小橋以及寬敞的曬谷坪等等相映成趣,構成了長沙村鎮所特有的自然景觀。加上蘊含在這些有形物質背後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固有觀念,使長沙先民血緣團體上得到凝聚,精神上得到陶冶,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這種日益缺乏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今日長沙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長沙歷史村鎮自然和人文的背景,或與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因素緊密結合,或與村落區域在空間上相互融合,並給予靜態和動態的影響,從而形成自然與歷史融為一體的環境,其價值是無法用確切的語言和數量來表示和衡量的。隨著日月的推移,這種文化意義上的價值將會越來越大。文脈是歷史的延續。許多歷史文化遺存散布於廣大的鄉村和集鎮,它是我國深厚歷史文化的寶藏,是社會文明的源頭。在農村小城鎮建設時,應當充分挖掘這些寶藏,讓它們流傳下去,發揚光大。國際社會對村鎮歷史文脈的保護越來越予以關注,因為任何一個村鎮的歷史,都是人類史的一部分,都是全社會和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在進行小城鎮建設的時候,我們只有保護和延續這些文脈的責任,而沒有破壞和中斷它們的權利。文脈由多方面組成:傳統和具有特色的建築,街區、村落的格局,見證過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場所和其它物體,甚至古樹、奇石以及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風土人情等都是歷史文脈的載體,即使已經是斷牆殘垣,,不夠完整,仍然可以通過合理的手段,讓它們化腐朽為神奇,發出誘人的光輝。無數教訓證明,由於人們不珍惜,許多有價值的文化傳統已經中斷或正在消亡。在建設農村小城鎮時,應當盡可能地把這些曾經存在過的歷史發掘出來,用各種方式把它延續下去,以彌補前人的過錯或缺憾。而它們的留存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現代城鎮建設提供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向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最好的實物標本和歷史教材;三是為發展現代旅遊事業提供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二)歷史文化村鎮歷史風貌的保護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關鍵是歷史風貌的保護。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歷史風貌保護理論不斷深化,其保護內容寫進了國際歷史保護憲章。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徵的建議》指出,風貌保護是:「保存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修復無論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文化或藝術價值,或構成典型自然環境的自然、鄉村及城市景觀和遺址的任何部分。」而ICOMOS(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1987年發布的《保護歷史城鎮和城區憲章》則指出了歷史街區和地段風貌保護的內容:「(一)用地段和街道說明的城市的形制;(二)建築物與綠地和空地的關系;(三)用規模、大小、風格、差築、材料、色彩以及裝飾說明的建築物的外貌,包括內部和外部的;(四)該城鎮和城區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五)長期以來該城鎮和城區所獲得的各種作用。」並指出:「任何危及上述特徵的威脅,都將損害歷史城鎮和城區的真實性。」歷史風貌保護的對象是有特徵的組群景觀,其中不一定要有特別重要的文物或古跡,但作為一個整體,這種景觀的形體、形象已成為某個地點、區域,或某種文化的標志;歷史風貌保護的目標則是基於對文獻和遺存實物的研究來反映歷史場景,以獲得地方文化上的認同感。規劃中的個體不一定都是過去的物質真實,而是採取「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異地搬遷」等方式創造出來的為環境氣氛服務的景觀。由於風貌保護手段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以及許多人對「風貌」的簡單化理解,許多為保存「多樣性」和「獨特性」而進行的風貌保護,單純在「仿古」上做文章,反而導致「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喪失。歷史風貌保護的精髓在於: 1.保持文化的延續性保持文化的延續性,首先要從文化地理的視野中觀察村鎮的來龍去脈,把握並延續村鎮所根植的文化。古代的匠師們沒有受過任何關於「保持文脈」、「風貌協調」的說教,可是他們的作品都在豐富之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理,這是受同一種文化熏陶而自然產生的結果。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和建設要綜合「原存」、「修繕」、「重建」和「新建」,而且「以舊襯新」,新舊結合,使中國磚木結構建築群與其它傳統景觀風貌達到和諧統一。2.保持場所特徵的延續性保護場所特徵的延續性,意味著風貌保護中應當盡可能保留場所的標志性特徵。這種標志性特徵可以是形象上的,如朗梨鎮陶公廟的山門、戲樓、主殿等景觀中特徵最鮮明的部分,即通常所謂的「地標」。地標通常是占據空間中重要位置或能與背景形成對比的景物,它是人們確認場所的重要參照,風貌保護中保留標志物已是一種共識:諸如風水塔、村口的大樹、城鎮的門樓之類都是村鎮景觀海產中的首選之物。場所的特徵也可以是整體形態上的,特定的標志性空間和形式對於識別特定的場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銅官鎮民居的特徵三廠鎮建築材料特有的陶磚陶瓦及其造型。場所的特徵也可以是文化上的,如靖港的老街、溈山的密印寺、文家市的里仁學校等。但是這種文化上的特徵同樣是需要空間和形態去表達的。如密印寺山門和大殿之間的庭院,作為溈山鎮景區一個特別的休息場所,給人的感覺是獨特的、印象深刻的。人們在這里休息會聽到典雅古樸的佛教音樂,看到作法的僧人們魚貫走入一個側院,殿前香爐中青煙裊裊升起,古樹、大殿、山門、廊院形成相對閉合的廣場空間,充滿了歷史的神秘感和感染力。3.保持生活的延續性風貌保護的目的就是維系和加強居民之間以及與他們生活的村鎮環境的情感紐帶。日本學者早川和南認為「保存、保護歷史環境就是保存、保護從古至今的人的關系。」歷史村鎮風貌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護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包括傳統院落中的淳樸民風、民間風俗、民間節日、傳統文化藝術、傳統工藝、歷史地名等等。我們並不是作為原封不動的保護主義者來完成這個項目的,而是要營造一個有創造力、有活力、善於應變的環境。任何歷史環境中的活動都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化。我們所強調的延續生活,是希望歷史環境不成為死文物,而是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居環境發展下去。(三)精心塑造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村鎮形象在推進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過程中,必須增強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的文化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歷史環境、具有地方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的村鎮形象。1.准確定位歷史村鎮類型歷史村鎮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生命力。要根據城鎮的地域特色、歷史傳統、資源條件、現代城鎮功能以及在城鎮群中所處的地位,確定城鎮的形象基調。如文家市是瀏陽市東南部的中心集鎮,在商貿、煤炭、食品、花炮等輕工業以及旅遊服務業等方面雖有一定實力,但是這些產業在全國均沒有明顯的特色和比較優勢,相反,其作為中國革命重大轉折點的「秋收起義」在全國幾乎婦孺皆知。可見,文家市塑造城鎮形象首先應立足於革命文化,定位於「革命老區名鎮」。而大圍山鎮境內有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是高品位風景名勝聚集的地區,其城鎮性質應定位於生態旅遊城鎮。2.科學編制歷史村鎮規劃村鎮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諸多因素,必須規劃先行。在制訂形象總體規劃過程中,要有全局觀念,總攬歷史、文化、村鎮格局等因素,做好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堅持以功能調整為主,在強化管理功能、服務功能、集散功能的同時,突出文化功能;在抓好村鎮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完善優化文化基礎設施;把保護村鎮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形象設計的基本點,最大限度地保護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力求做到建設的總量有控制,給後人保留開拓的餘地。維護城鎮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一定要精心設計,精心塑造.突出地方建築和環境特色。3.繼承和提升村鎮的歷史文化特色特色文化是村鎮發展的靈魂和精髓。每一座村鎮的發展都面臨著對歷史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的繼承和發展,都面臨著如何將歷史民族文化和具有時代特徵的現代風格相結合的問題,都不能割斷歷史和文化。對朗梨、靖港、銅官這樣的歷史文化城鎮進行規劃和建設,就要保護文化古跡和歷史地段,保護和延續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保護歷史文化村鎮特色,不僅僅是保護幾處古跡文物、幾棟建築、一段城牆,更重要的是要保留歷史特色的現狀格局和整體風貌,要保留成片的重點歷史街區和歷史村落。這些街區或村落以建築群為整體環境風貌展現著村鎮的歷史特色。印證著歷史脈絡。它們是村鎮記憶「檔案」,是村鎮歷史的瑰寶。是村鎮保護建設的重中之重。4.構建適應村鎮居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設施網路當前,村鎮建設中忽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傾向十分明顯,圖書室、文化館、體育場等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於村鎮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村鎮居民的文化需求,遠不能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村鎮規劃和建設中,必須把村鎮公共文化設施納入重要內容,切實做到公共文化設施與歷史建築的協調統一。長沙地方風情濃郁,民間節日眾多,如龍舟節、花炮節、廟會等,在村鎮規劃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民俗文化的繼承發展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重視表演場所等必備的硬體設施、民間文化主題公園、民俗文化生態博物館所等項目的建設。5.切實保證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和建設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切實提高歷史村鎮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並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籌資渠道主要有政府、社會、外資3個途徑。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更多的是依靠後兩個途徑。6.加強地面文物保護,落實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措施這次調查除推薦了7處村鎮為候選歷史文化村鎮外,還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94處,其中,古文化遺址45處,古墓葬和名人墓132處,古建築(含古橋、古道、古井等)7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20處,其他26處。各縣(市)及各區要按照《文物法》的規定:「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並公布」。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領導和群眾對歷史村鎮及其地面文物的保護意識,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對所轄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造冊登記,在報刊上予以正式公布,並公布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市級主管部門匯總市區、各縣資料基礎上擇定36處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擇價值更高者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組織申報歷史文化村鎮的工作將同步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建立制度保障機制,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定》,各縣、區文物主管部門與下可移動文物使用、管理單位、個人簽訂保護責任書,將保護職責落實到組、到人。各縣(市)對擬定申報的歷史文化村鎮首先要保持原貌,停止大拆大建,然後制定保護規劃。規劃包括對區域內歷史風貌和各文物點的保護措施,及對村民房屋改造,新建房屋的建設風格,街道環境規劃等,逐步達到文化名鎮的要求。無論申報成功與否,這些村鎮的歷史風貌都要得到合理的保護。同時配合旅遊、園林等部門做好文物旅遊線路的規劃,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文資源合理利用,為發展地方經濟增加新的增長點,為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增輝添色。
❼ 歷史古跡調查報告
蚌埠地區名勝古跡調查報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許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跡,許多美麗的故事曾傳遍淮河兩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跡幾盡磨滅,美麗的故事已被人遺忘。作為淮河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責任宣傳它,並使之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騰飛作出貢獻。 關鍵詞 蚌埠 歷史文化 一、調查目的: 眾所周知,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地屬中原腹地,也是聯結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蚌埠雖是個新興城市,但這塊土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蚌埠市的中學生,為了更好的了解故鄉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它,並讓她為蚌埠的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開展了本項調查。 二、調查方法: 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們不但查閱了大量資料,而且做了實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們通過圖書館、網路等途徑,掌握了一部分資料,對蚌埠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蚌埠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幾處古跡——禹王宮、卞和洞、白乳泉、湯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實地考察。 三、調查研究過程: ⒈ 第一階段(2001 年10 月): 在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如:《中國文化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 社會學》、《安徽風光 皖北風光》。 通過網路查尋。相關網址:歷史博物館(http :// www.bta.net.cn/travel/ )。 通過查閱,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區歷史文化起源和發展的有關情況,為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提供了線索。 ⒉ 第二階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實地考察蚌埠地區歷史文化遺跡,以驗證所查資料的真實性,了解這些古跡的現狀。 重點考察對象: ① 禹王宮(蚌埠與懷遠交界處的塗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懷遠荊山上) ③ 湯和墓(蚌埠東郊龍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鳳陽縣境內) ⒊ 第三階段(2002 年2 月): 篩選、整理資料、圖片,總結成果,撰寫論文,反復修改,列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個新興城市。最初是一個小漁村,因盛產河蚌而得名。古書有雲,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變為鳳陽縣西北邊陲的一個小鎮。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發展成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為祖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默默地做著貢獻。 蚌埠城市的歷史雖然不長,可這一地區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上至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過足跡,並在此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經歷,創業的艱難;…… 我們懷著對歷史的崇敬,摸著歷史的脈搏,開始了調查。 ⒈ 禹王宮 禹王宮地處蚌埠與懷遠交界處,位於塗山之上,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所建。塗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與荊山相峙,相傳為夏禹娶塗山氏女和會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啟的誕生地。塗山古稱塗山氏國,並留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傳說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大禹治水時,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峽谷,並使之分離,今二山間尚有斷梅谷遺跡。塗山頂建有禹王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代。廟有禹王殿、啟母殿。兩側廂房陳列歷代修建的碑刻。庭內有一株古銀杏樹,曾被雷火擊傷,樹中長出兩株桃樹,蔚為奇觀,人稱「樹中樹」,有詩贊曰:「山外有山都如畫,樹中生樹不知年」。廟西南有一石矗立,極目遠眺,宛如婦人正襟危坐,人稱啟母石,又稱望夫石。相傳大禹治水,終年奔波在外,其妻塗山氏女(啟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為石。山上還有聖泉、靈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點。山下有禹會村、防風冢等遺址。歷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覽,留下大量詩文。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紀念夏禹誕辰,當地均舉行盛大廟會,延續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於懷遠縣荊山東北麓。相傳為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獻玉歸隱之處,唐代詩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國,風疑古所聞。良寶終風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詠其事。石洞由巨岩覆蓋,天然巧成。洞內寬闊如屋,可容數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帳」四字。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古人有「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洞口有亭,匾題「抱璞岩」,建於明萬曆年間。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龜泉,位於懷遠縣城南荊山北麓,因傳說泉內有白龜而得名。宋元祐年間,蘇東坡偕子出遊至此,見泉水濃白似乳,四時不竭,水滿杯而不溢,頗為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詩句,後人遂改名白乳泉。經水質分析,泉水富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大,故能滿出杯口而不溢。泉左側有望淮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樓內四壁鑲掛歷代名流書寫的楹聯。泉右側有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側有亭,名為半山亭。白乳泉現已辟為「乳泉公園」,成為蚌埠地區主要名勝之一。 ⒋ 湯和墓 湯和(1326 ~1395)是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後以功授千戶。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余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湯和墓位於龍子湖畔,地處曹山之上,坐北朝南。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馬、石羊若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陵道盡頭立一祠堂。祠堂內供有湯和靈位,下通湯和墓地宮。地宮石門前卧有墓誌銘和湯和將印碑刻。石門內即主墓室,正中為湯和靈柩。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於靈柩四周。主室旁有一側室,陪葬一童女。墓內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後因墓室被盜,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價值的文物,如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全國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墓室因年代久遠和盜墓破壞而塌陷,後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鳳凰山之南,這里三山相連,向陽高亢,淮水縈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他的發祥地臨濠(今鳳陽)建中都。中都皇城具有我國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圍25公里;第二道磚城為皇城,城圍7.5公里;內城為紫禁城,城圍3公里,四周設午門、玄武、東華、西華四門。主要建築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樓台。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淵殿等散布其間,此外皇城內還有太廟、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築,整個建築成為後來北京故宮的藍本,後歷經滄桑,殿宇宮闕盡毀。現僅存殘破的午門和西華門一段城牆。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鳳陽縣西南7公里的太平鄉,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個哥哥、三個嫂子、兩個侄子的墳墓。皇陵陵勢若崗阜,列以石人石獸,氣勢雄偉。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內有正殿、金門、碑亭、華表、石人石獸36對,神路,宮廳等建築。現僅存墓冢、華表、《皇陵碑》等。雖殘缺斷裂,仍巍然屹立。特別是神道兩側的石雕群像,神態各異,栩栩如 生。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寢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藝術珍品。《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皇陵石刻與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收獲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我們對家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從夏朝之前的禹王宮到明朝開國皇帝的中都城,從春秋時楚國的卞和隱居之處到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價值的人文景觀。面對著我們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歷史再添光彩! 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⒈有些部門對古跡的保護不夠。 有的古跡雖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卻管理不善。如:鳳陽明中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損壞嚴重,甚至遺失。有的古跡甚至無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只有無奈地任憑雨打風吹去。如:湯和墓孤零零地「廢棄」在龍子湖畔,上層墓室破損嚴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遊客已根本無法了解有關湯和的經歷。 ⒉政府對古跡的宣傳和開發利用不夠。 由於有關部門的疏忽,古跡年久失修,破壞嚴重,遊客數量越來越少。我們在市內進行了小范圍的調查,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還有這些文化遺跡。由此可見,政府對這些古跡的宣傳、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投入資金太少。這不僅會直接導致遊客減少,旅遊業衰落,甚至會使一些古跡徹底消失,我們的子孫後代很可能再也見不到它們了。這是多麼大的遺憾!將來如何向後人交代! 鑒於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蚌埠地區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並加大資金、人力的投入,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跡進行保護、修整;還應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開發利用這些文化遺產,使它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六、備註: 由於本次活動時間緊迫,我們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學期完成。在此,我們對為我們的研究活動提供幫助的劉建堯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❽ 福建歷史遺跡調查報告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保護我們蔚藍的天空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之本。同時它也影響到旅遊業發展的興與衰。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和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國家,具有眾多珍貴的歷史遺跡、人文景觀和奇特的風俗民情,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但是,所有這一切都必須以藍天、碧水和青山為依託,都離不開環境保護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才能激發人們的旅遊願望並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因此,環境保護是所有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從總體上看,全國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森林植被被嚴重破壞,生態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別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漬化等土地荒漠化進一步加劇,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態平衡嚴重失調,江河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位下降,水患災害日趨頻繁;生物多校性銳減,珍稀瀕危物種滅絕速度加速了,益蟲益鳥益獸種群數量減少。 由此可見,生態日益遭到破壞正嚴重製約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為此,筆者認為,要發展旅遊業,就必須倡導旅遊者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意識,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中國生態環境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山川秀美的目標一定能夠達到! 旅遊業的明天必定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❾ 黑龍江歷史人物歷史遺址之類的調查報告
納蘭性德
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專納蘭容若),號楞伽屬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
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
來自《辭海》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