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嶗山佛教歷史文化

嶗山佛教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3 09:19:50

A. 嶗山名勝古跡與道教文化之間的關系

嶗山,位於山東半島東南部,距青島市中心約40公里。嶗山,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史書各有解釋,說法不一。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漫長海岸線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因而嶗山又被稱為「近海名山」。嶗山以巨峰為中心,分別向外延伸出4支主要支脈,有「巨峰支」、「三標山支」、「石門支」、「午山支」。在這些支脈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8座,其中以「巨峰支」分布最多。巨峰風景游覽區是以嶗山的最高峰為主體形成的風景瀏覽區,該景區的特徵主要是高山區自然景色。

鑒於嶗山與黃海組成的山海相依的自然景觀及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經過對這些資源的普查、評估、論證和規劃,國務院於1982年批准公布嶗山風景名勝區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嶗山地區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兩大體系,尤其以道教在嶗山地區流傳的時間最久遠,可見諸史料能溯到秦漢,距今2300年。佛教最早出現在嶗山的年代是東晉,距今也有1500餘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嶗山宗教活動隨著時代發展時興時衰,留下了無數的遺跡。

道教的產生年代在國內的史學界眾說不一,大多數歷史學家把東漢末年張陵創業的「五斗米道」看作是道教源頭。嶗山地區道教活動產生較早,從一些歷史資料中看,在漢末「五斗米道」之前,嶗山的道教活動已有一定的規模 。

嶗山《太清宮志·開山始基篇》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前140年),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來嶗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又於建元三年(前139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宮』,為開山始祖。」

《漢書·世文志》中載有道經36部,其中部分還是漢武帝從嶗山帶回去的。在既無造紙術又無印刷術的西漢時期,能有成部的經書也是相當不易,當然形成這些經書的時間更應向前大大推移。

南北朝時期,北魏士寇謙之為適應統治者的口味,把「五斗米道「這個與農民起義相關聯的名稱改為「天師道」,並在大江南北傳播發展,嶗山地區道教的經文典籍中又充實進一批符篆內容。 著名的詩人李白和當時為唐王朝宮廷軍師的李筠一起雲游嶗山,將宮庭音樂曲牌傳給嶗山太清宮的道士,成為太清宮沿用至今的早課經韻曲牌,這都證明了嶗山被唐王朝宮廷視為一座道教仙山是可信無疑的。

唐代天佑元年甲子(904年),河南道士李哲玄來到嶗山太清宮,新建一處殿堂以供奉「三皇」,並從整體上完善了太清宮布局。

後唐國光二年甲申(924年),道士劉若拙,從四川來到嶗山尋訪李哲玄,共談玄機,十分契合,便留住嶗山,在太清宮南側山坡上自建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以自修。 宋朝建隆元年庚申(960),宋太祖趙匡胤登基,聞知劉若拙的聲名,詔其晉京,敕封他為「華蓋真人」。歸山重修太清宮,新建上清宮和上苑宮(即今太平宮)。

明昌六年(1195年),邱處機、劉長生等7人來到嶗山「講道傳玄,宏聞教義」,嶗山各道教廟殿的道士很快接受了全真派「重叢林清修,不娶妻室,不食腥葷,注重內功修養」的教義,全部歸依道教全真派,成為道教全真派自開創北宋以來規模最大的叢林基地。

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末代皇帝的兩個愛妃謝麗、謝安從水路逃到嶗山太平興國院出家入道。謝氏姊妹精通宮廷音律,她們的加入,使嶗山道教的宗教音樂又一次與宮廷音律融合,使其既有山林的清雅之風,又具宮廷的華貴之質。這對流傳至今的嶗山應風樂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元朝建立以後,積極地提倡道教,朝廷先後召見多位全真派道士。在中國北方全真七子所創的各門派及從這些門派中繁衍出的支派紛紛崛起,道教的廟殿建設也進入空前階段。這個時期嶗山道教的發展也相當快,嶗山外圍的鄉村中相繼建起部分規模較小的廟庵。

明代嶗山道教中先後出了幾位修道有成的道士,其中首推聞名於大江南北的俠道張三豐。他以高深的內功修為和卓越的武術絕技培養出一批高徒,使龍門派在中華大地上衍生出數十個支派,嶗山道教中的鶴山派、金山派、金輝派就是這些支派中的一部分。 明萬曆年間的僧道之爭以道士勝訴而告終,萬曆皇帝除敕金重修太清宮外,還特意為太清宮頒賜了《道藏》和《續道藏》共計5485卷,使嶗山道教的經文藏典達到相當豐富的程度。

清代前期和中期,嶗山道教仍然處在興盛時期,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嶗山道教日益興盛,對外始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

近百年中,青島遭到帝國主義的輪番侵佔,天主教和基督教也隨之在中國傳播,使道教受到排斥。抗日戰爭期間,嶗山道教因為反對日本侵略政策,積極參與抗日活動,遭到日軍的多次圍剿、轟炸、燒殺和搶掠,許多道觀在這個時期被毀壞。 建國後,人民政府於1956年拔款對嶗山的一些廟宇進行再修復,但因破除迷信的觀念深受各界人士的歡迎,信徒越來越少,不少廟宇逐漸毀壞或移做它用。

B. 嶗山最早的記載是什麼時候`! 在嶗山最早的宗教是佛教還是道教拜託各位了 3Q

嶗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 嶗山歷史悠久,從史書上的確切記載起始於秦。自本期起,本欄目版將每權周刊發嶗山史記,以時間為序,敘述嶗山的歷史發展脈落,所有材料來自於嶗山風景管理局編寫的《嶗山志》。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置琅琊郡,嶗山在其境域內。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巡視琅琊郡,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名,由嶗山海域入海求長生不老葯。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以連弩射大魚,自琅琊經嶗山沿海北至榮成山。

C. 嶗山民間故事

1、嶗山茶的傳說

若干年以前,嶗山太清宮處來了一位年輕的白面書生。據說,該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實,只因自小兩大嗜好,一是酷愛品茗飲茶,二是廣習琴棋書畫,而於八股學業上則聊無用心。

所以屢試不第,遂心灰意冷,終致攜琴揣茗,離家出走,遍訪華夏名山大川,廣尋天下畫朋琴友。一日,來到嶗山太清宮處,但見山清水秀,石奇草異。

浩瀚大海,一碧萬頃,清風徐來,花香鳥鳴,大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悅心境。遂借居廟中,早晚與廟中道士或品茗論道,或撫琴賞樂,樂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來。

話說東海龍王的三女兒一日閑暇遊玩來至嶗山太清宮,似神仙窟宅、類靈異府地的嶗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在寂寞深宮中長大的小龍女。

走在綠蔭小徑上,忽然和煦的細風,從綠樹掩映的山路深處送來了一陣委婉幽雅的琴聲。循著琴聲,來到一處道舍窗外。但見屋內一白面書生正在撫琴,面前的幾案上放著一杯熱茶。

裊裊上升的熱氣中,股股濃郁的茶香沁人肺腑。近觀白面書生,耳聞陽春白雪,嗅品濃郁茶香,小龍女醉了。如是,他們相愛了,結為夫妻,嶗山就成了他們的家。

遊山玩水,品茗撫琴,終日廝守相伴,其樂融融。卻說光陰如梭,轉眼已是數月。忽一日小龍女見書生面帶愁容,經再三究問,原來書生自杭州帶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

嶗山當地又沒有茶,斷了吃茶這一嗜好之源,令書生整日無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歸故里的意思。小龍女一聽,原來如此。

笑對書生說:「相公,嶗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還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嶗山就有,何況是一株茶呢。嶗山巨峰頂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

趕明天,我和您一起去採回來,茶葉不就有了嗎?」小龍女說完,從頭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揚手一扔,只見這支簪子隨風飄飄搖搖,朝著比高崮飛了上去。

待到第二天書生和小龍女來到比高崮上時,但見崮頂上石縫中,已經長出了數株翠綠鮮嫩的茶樹來了。從此以後,書生和小龍女也就在嶗山安居樂業、白頭偕老了。

2、二龍山的傳說

有一年,天大旱,二龍山水庫靠近大壩的地方冒出了一個大士丘,人們在上面種了一年的白菜。水庫大壩的兩端卧著兩道蜿蜒的山樑,上面樹木蓊鬱,掩映著峭岩,這就叫「二龍戲珠」。

相傳,很久以前,這一帶常發水患,害得人們流離失所。一年,天降大雨,洪水泛濫,兩岸的房屋和田園淪落在汪洋之中。

這慘象被在天上巡遊的兩條土龍看見了,他倆商量後,想用身體攔住山谷里的洪水,使人們免遭滅頂之災。可是,因為他倆私下裡行動,違犯了天條,玉皇大帝便命天兵天將下界來斬殺他倆。

在他倆僅差600多步沒能會合的時候,天兵天將趕到,將他倆殺死。兩條土龍的軀體化作了兩條婉蜒的山脈,血液化作了一座土丘。

3、石老人的傳說

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嶗山腳下的一個勤勞善良的漁民,與聰明美麗的女兒相依為命。不料一天女兒被龍太子搶進龍宮,可憐的老公公日夜在海邊呼喚,望眼欲穿,不顧海水沒膝。

直盼得兩鬢全白,腰弓背駝,仍執著地守候在海邊。後來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際,龍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體漸漸僵化成石。姑娘得知父親的消息,痛不欲生,拚死沖出龍宮。

向已變作石頭的父親奔去。她頭上插戴的鮮花被海風吹落到島上,紮根生長,從而使長門岩、大管島長滿野生耐冬花。

當姑娘走近嶗山時,龍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從此父女倆只能隔海相望,永難相聚,後來人們把這塊巨礁稱為「女兒礁」。

4、仰口仙桃石的傳說

傳說當年孫悟空在花果山大敗天兵天將後,被玉皇大帝招安封為「齊天大聖」,專司桃園。一日閑來無事溜溜達達來到蟠桃園,見園中仙桃掛滿枝頭令悟空抓耳撓腮垂涎欲滴。

急忙喚來土地詢問方才知道,前園仙桃3千年熟一回,吃了可延壽萬年;中園5千年熟一回,吃了可位列仙班;後園萬年熟一回,吃了可與日月同輝。

悟空心中大喜,一個健步飛到後園,見園中高大恢宏的仙桃樹上掛滿了紅彤彤西瓜大小的仙桃,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開始大快朵頤。

不一會就將園中萬年仙桃一掃而空,吃飽喝足的悟空伸了一個懶腰,變化一個寸長小人躺在樹葉上呼呼大睡。這時七仙女奉王母之命到園中採摘仙桃,籌辦蟠桃盛會。

見園中熟桃大桃全無蹤影,大驚失色議論紛紛。躺在樹葉上呼呼大睡的悟空忽然被吵嚷聲驚醒。悟空,搖身一變恢復原形,大喝一聲:「何人在此宣嘩」!

七仙女指著蟠桃說明原委,悟空趕緊打聽:「蟠桃會是否邀請俺老孫」?七仙女哈哈大笑:「小小弼馬溫也痴心妄想參加蟠桃宴會」!

悟空一聽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一不做二不休一口仙氣定住七仙女,一個筋斗雲向蟠桃會騰空而去。 悟空的肚子是乾坤肚,大可吞天小可吃米。

他不但偷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又把蟠桃會上的山珍海味瓊漿玉液一掃而空。吃飽喝足後還不過癮,於是順手拿來太上老君裝仙丹的布袋子。

把蟠桃園內大大小小的仙桃一個不剩的全部裝了進去,抗起就走!帶回花果山給猴子猴孫們解饞延年益壽,不想太上老君的布袋子下角被天鼠咬了個小洞。

在孫悟空騰雲駕霧路過嶗山仰口風景區時,一個最小的仙桃從小洞中掉落下來,經過49天,恰好落在這里。又經過十萬八千年的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就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了。

5、仰口綿羊石的傳說

有一天,來福打柴回來,掀開鍋蓋一看,飯做好了。他給小羊舀了幾碗米湯冷著,心想:是哪家大娘嬸子幫我做的飯?我得好好謝謝人家。

一連四五天,天天都是這樣,雖然問了好幾家,都說沒有幫他做飯,來福端著飯碗,咳了聲說:「大娘嬸子幫我做飯,都不好意思說,我要有個做飯的,就不用難為人家啦!」

第二天,來福裝作上山打柴,快到做飯的時候,他躲在窗外往屋裡偷看,不多會兒,就見小羊在里間炕上打個滾,變成一個如花似玉的大閨女,到外間刷鍋洗米做起飯來。

炕上留下一張雪白的羊皮,來福一見,又驚又喜,啊,原來羊伯把閨女送給我了!他從窗內偷偷地把羊皮拽出來,披在身上說:「開門吧,外面可真冷啊!」

小羊聽到叫門聲,連忙跑進里間,找不著羊皮,急得不知該怎麼好,聽到來福在門外凍得直跺腳,小羊心裡又痛又慌,便羞怯怯地開了門。

來福進門就笑著說:「大妹子,你何必瞞著我,早知道你有這件皮襖,借給我穿著打柴,就不用挨凍了。」閨女羞得低著頭說:「你穿著我的皮襖,可我就變不回去了。」

來福紅著臉,靦腆地說:「大妹子,別再變了,你要是不嫌我窮,就在這和我做個伴吧!」閨女看著來福,抿嘴一笑,羞答答地點了點頭。

來福和閨女成了親,你敬我愛過了一輩子幸福生活。老綿羊因三腿狼下落不明,怕它再來報仇,每天在山上觀望,天長日久就變成一塊石頭,直到如今還伸著舌頭,卧在太平宮南門外的山上,人們都叫它「綿羊石」。

D. 嶗山道教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其因素在於什麼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
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
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
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
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近代,列強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
建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專款對嶗山道教廟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沖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1980年嶗山恢復道教宗教活動後,嶗山太清宮對收納道士出家制訂了各項新規定。10餘年來,在此出家已有20餘名道士。

E. 嶗山最早的記載是什麼時候`! 在嶗山最早的宗教是佛教還是道教

嶗山是著名的道抄教名山
襲嶗山歷史悠久,從史書上的確切記載起始於秦。自本期起,本欄目將每周刊發嶗山史記,以時間為序,敘述嶗山的歷史發展脈落,所有材料來自於嶗山風景管理局編寫的《嶗山志》。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置琅琊郡,嶗山在其境域內。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視琅琊郡,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名,由嶗山海域入海求長生不老葯。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以連弩射大魚,自琅琊經嶗山沿海北至榮成山。

F. 嶗山的傳說有哪些

嶗山的傳說——佛道之爭
到青島旅遊不上嶗山,就像到蘇州旅遊不到虎丘一樣實乃憾事也。而上嶗山,有許多人是為了去尋覓蒲松齡筆下《嶗山道士》中,那面曾讓居心不良的道士碰個鼻青臉腫的神秘之牆。殊不知,那隻是蒲松齡虛構出的故事,而在嶗山上的太清宮內,卻蘊藏著一個關於佛道相爭的真實故事。
嶗山是我國道教名山,而嶗山上的太清宮又以年代久遠、名士雲集而聞名遐邇。太清宮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太清宮內供奉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神位,道教名士張三豐、劉若拙、李哲玄等人均在太清宮留下過修煉佈道的印跡。太清宮也因此聲名日漸,為世人所矚目。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塊純凈的道教寶地上,我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塊矗立著的石碑,上書:海印寺遺址。這讓我吃驚不小,在這道家領地上,怎會突兀地冒出個佛家的廟堂呢?再仔細看時,卻見石碑右下方有兩行小字:明萬曆十三年佛憨山大師始建海印寺於太清宮前擋住太清宮,明萬曆二十八年皇降旨毀寺復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說來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明萬曆十三年,一位法名為憨山的和尚想在太清宮前修建一座寺廟,名為海印寺。可他的想法遭到了篤信道教的神宗皇帝的否定。可神宗皇帝的母親卻信奉佛教,她得知憨山想在太清宮前修建海印寺,便瞞著皇帝,派後宮嬪妃幫助憨山建寺,明萬曆十八年,海印寺落成,它矗立在太清宮前,以其雄渾的氣勢將太清宮遮擋個嚴嚴實實,並與太清宮形成了佛道對峙的局面。斯時,太清宮一位名叫耿文蘭的道人,對憨山的行為強烈不滿,還上奏朝廷,欲與憨山大師決一雌雄。朝廷中的一些官員懼怕皇太後的威力,不僅沒有將耿文蘭的訴狀呈遞給皇上,反而羅織了一大摞莫須有的罪名要抓耿文蘭治罪。耿文蘭只得逃離太清宮。明萬曆二十三年,耿文蘭逃到了北京白雲貫,他得知白雲貫主持王長月經常給神宗皇帝的鄭貴妃治病,於是他便請王長月趁給鄭貴妃治病之機,將訴狀轉呈給神宗皇帝。神宗皇帝聞知此事後龍顏大怒,於萬曆二十八年降旨搗毀海印寺,還太清宮本來面目,並將憨山發配到了廣東雷州,憨山只活到七十八歲便圓寂了。據說,他死後靈魂再次飄臨太清宮,並在太清宮後的嶗山上化為一尊石和尚,日夜窺視著太清宮動靜。果不其然,在太清宮左側山頂上有一石塊,形態酷似一位坐著的和尚,旁側還有一塊屏風般的巨石,有人說那是塊遮羞石。已化為石和尚的憨山大師,一面躲在屏風後面,羞於面對當初幫助他建廟的嬪妃與眾和尚,一面還在靜觀太清宮的興衰變幻,以圖有朝一日重建寺廟,再與太清宮比個高低。這個佛道相爭故事的結局並不讓人感到滿意。一個是把普渡眾生、慈悲為懷作為最高追求境界的佛家,一個是以清靜無為、苦心修煉,以求悟道得道為本意的道家,他們本可以在這里創造出一番相互寬容、相安共處的融和局面的,遺憾的是憨山大師過於張揚固執,而耿文蘭又缺少一份寬宏大度。如此一來,兩斗皆仇、兩敗俱傷的結局自然是在所難免了。
而今,就在海印寺依稀的廢墟上,矗立起了一面長十餘米、高三米多的白色花崗岩,上面記載了這個佛道相爭的故事。或許,它將會給後人留下某種啟示。

G. 嶗山是道教的山還是佛教的山

嶗山 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雲雖高,不如東海嶗。」 山光海色,道教名山。
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郁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是世界三大優質礦泉水地下水系中心之一。

http://ke..com/view/2384.htm

H. 嶗山的人文歷史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1943年間侵華日軍對嶗山的「掃盪」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
建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於1952年撥專款對嶗山道教廟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沖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嶗山相繼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1980年嶗山恢復道教宗教活動後,嶗山太清宮對收納道士出家制訂了各項新規定。10餘年來,在此出家已有20餘名道士。 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嶗山的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建於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這是嶗山最古老的寺院,應視為佛教在嶗山的發端。東晉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經的僧人法顯泛海返國,遇颶風漂泊到不其縣嶗山南岸栲栳島一帶登陸,當時不其縣為長廣郡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取經的名僧,便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講經說法,並在其登岸之處創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從此,佛教在嶗山聲名大振,廣為傳播。嗣後,嶗山相繼建起了石竹庵(後改名慧炬院)和獅蓮院(俗稱城陽寺),北魏時法海寺的創建,標志著嶗山佛教已初具規模。
隋、唐兩代,佛道並重,隋代重建即墨縣於今址後,獅蓮院、荊溝院和慧炬院等著名寺院得以重修,規模更加宏偉,香火日漸旺盛。唐代,僧人普豐由四川峨嵋山來到嶗山,在王哥庄鎮大橋村東修建了大悲閣,內祀大悲觀世音菩薩,後改稱峽口廟,其後又在鐵騎山東修了一座分院,名為林花庵,又在峽口廟東2.5公里的東台村建了另一座分院,名為普濟寺。嶗山巨峰之南還建有白雲庵。宋、元兩代,佛道兩教一直和睦相處。萬曆十一年(1583年)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和尚來到嶗山,於萬曆十三年起在嶗山太清宮三清殿前耗巨資修建了氣勢恢宏的海印寺,後因與太清宮道士發生糾紛,進士出身的道人耿義蘭進京告御狀,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降旨毀寺復宮,憨山亦被遠戍雷州。嶗山佛教雖遭此打擊,但並未一蹶不振,桂峰、自華及慈沾等著名僧人仍在嶗山進行了許多佛事活動,加之當地鄉宦士紳的支持,嶗山的佛教仍有所發展。據粗略統計,明、清兩代創建的寺院有20餘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清順治九年創建的華嚴寺。這座寺院規模宏偉,名聲遠播,藏有清雍正年間刊印的《大藏經》一部,還有元代手抄本的《冊府元龜》。直到清末民初,華嚴寺與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石佛寺、法海寺仍被稱為嶗山佛教的三大寺院。民國時期,嶗山佛教每況愈下,逐漸衰落。
建國後,嶗山的僧人在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引導下,積極參加了各項愛國活動。在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嶗山的僧道聯合創辦了生產合作社,過著亦禪亦農的生活,走上了自給自養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各寺院的神像被砸毀,經卷、文物被焚燒,僧尼被遣散,大殿被封閉。但也有些宗教文物受到了群眾的保護,華嚴寺的《大藏經》和《冊府元龜》被青島市的文化部門搶救出來;沙子口東風船廠的職工把石佛寺和大石寺的五尊鐵佛完整的保存下來;源頭村居民把法海寺的乾隆年間重修碑拉到家中隱藏起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進一步落實,「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的僧14人、尼7人,均落實了政策,並妥善安排了他們的生活。1985年青島市成立了佛教協會籌委會,政府還撥專款修復了嶗山華嚴寺和法海寺,並將這兩座寺院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嶗山山區共有27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 文物古跡古文化遺址古城古樓堂書院古墓康有為墓城子遺址古不其城玉蕊樓康成書院財貝溝東周墓群康有為原墓李家宅頭遺址鰲山衛城鏡岩樓華陽書院城陽漢墓群康有為新墓半阡子遺址浮山所城太古堂青峪書院房鳳墓——冷家沙溝遺址雄崖所故城大勞草堂石屋書院童恢衣冠冢——霸王台遺址——讀書樓勞山書院邱處機衣冠冢——西窯頂遺址——上庄別墅下書院藍銅墓——————紫霞閣——於七墓—— 古廟宇太清宮華樓宮太平宮蔚竹庵上清宮白雲洞百福庵明道觀明霞洞關帝廟通真宮法海寺凝真觀華嚴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在嶗山各地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56年和1982年先後進行了兩次文物普查,共出土銅器1045件,另有銅錢26斤,出土鐵器20件,這些出土文物都保存在青島市和嶗山區博物館內。惟《嶗山金石目錄》中之古銅器鐵器已散失。 古銅器鐵器大福島古銅印曬錢石古錢南城陽村古銅印明道觀古箭鏃高家崮古銅器霸王台古戟頭壽陽庵古銅像、銅器鐵瓦殿鐵瓦海印寺大銅佛像菩薩洞鐵佛像玉蕊樓古銅瓶迎真觀鐵鍾城陽古銅瓶太平宮鐵鍾

I. 嶗山的傳說故事

1、一杭州書生到嶗山玩,在廟里居住彈琴賞月,被一位龍女喜歡,於是二人結為夫妻。後來書生的茶葉沒了,想喝茶,可是當時的嶗山並沒有茶葉,龍女說在比高崮有棵茶樹,就用金釵飛去,第二天龍女和書生到在比高崮看到石頭縫里種了很多茶葉。

2、石老人是嶗山下的農民,有一天石老人的女兒被龍王搶走了,之後老人每天在海邊等女兒,可是女兒還是沒有回來,後來龍王就把老頭變成了石頭。女兒跑出來看到父親變成了石頭非常悲痛,把頭發上的釵扔掉變成了花朵,抱著石頭痛苦,龍王也把她也變成了石頭。

(9)嶗山佛教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

嶗山的余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東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方向的余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形成了市區的十餘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嶗山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岩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千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岩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岩」,但在它誕生時,並沒有露出地面。

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岩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為現在的輪廓。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

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岩。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乾冷。

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岩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岩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下層的花崗岩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後期形成的。

此時,大海回歸,化學風化佔了優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岩由表及裡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塊,或原來沒動的岩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

J. 關於嶗山的歷史資料

「嶗山」 最早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紹傳》。明末黃宗昌修《嶗山志》後,「嶗山」一名逐漸被採用,。《神農百草》、《本草圍經》沿用「嶗山」,清黃宗昌修《嶗山志》以後至今使用「嶗山」。

「大勞山和小勞山」出自天順聖皇後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賢《後漢書注》,書中把該山北部的一部分稱為「大勞山」,把該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稱為「小勞山」,又簡稱為「二勞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勞山和小勞山」。

「輔唐山」出自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牛素《紀聞》,是唐玄宗時所改,時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寵,南嶽道士李華周恐玄宗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於是勸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煉丹的請求,玄宗准許,並改「牢山」為「輔唐山」。《太平廣記》沿用「輔唐山」。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處機始用「鰲山」,僅見於元、明兩代的碑記。元代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邱處機到嶗山後,見嶗山背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於東海萬里碧波之上,遂作詩:「陝西名山華岳稀,江南尤物九華奇,鰲山下枕東洋海,秀出山東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為國師神仙後,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

(10)嶗山佛教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晉時期,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

1959年,嶗山有法海寺、潮海院(即石佛寺)、清涼寺、菩薩廟(即文殊普賢廟)、峽口廟、 華嚴寺、毗盧庵、觀音寺和靈聖寺9座寺院。其中完好和比較完好的有華嚴寺、法海寺、觀音寺、清涼院,破舊的有潮海院(即石佛寺)、毗盧庵、靈聖寺、菩薩廟,已傾圮的有峽口廟。

嶗山佛教寺院有名可循的有32處,建於隋代之前有6座,建於唐代的有4座,建於宋代的有1座,建於明代的有16座,建於清代的有5座。

佛教節日很多,有紀念性活動,有佛制性戒法活動,還有超度性活動及順俗性活動。嶗山地區佛寺的重大節日為佛誕、觀音誕和盂蘭盆會。

閱讀全文

與嶗山佛教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