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歷史意義體現怎樣的精神
原因:
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的27個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派出了陸征祥、顧維鈞等5位代表參加會議。巴黎和會不顧中國提出的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三項提案,背信棄義,把德國在青島及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
5月初,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激起各界人士的強烈義憤。
5月4日下午二時,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以及工業、農業、醫學、政法等十幾所專科以上學校的3000餘名學生,高呼「還我青島」、「取消21條」、「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
沖破反動軍警的阻撓,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天安門前,舉行抗議集會,並火燒簽訂21條時的外交次長、賣國賊曹汝霖的家――趙家樓。一場震驚中外的反帝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了。
反動軍警當場逮捕32名愛國學生。反動政府的倒行逆施更激起了社會各界義憤,紛紛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5日,北京各大專學校開始總罷課。
6日,天津、上海等20多所院校行動起來,聲援北京學生。社會名流和各界人士也紛紛譴責反動當局。6月1日,反動政府接連發出兩道命令:一道為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辯護;一道誣蔑學生愛國斗爭為非法行為。
賣國竟然有功,愛國反而有罪,反動當局的罪惡行徑,刺痛了愛國學生和民眾的心,一場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興起了。
6月3日,北京各校學生2000餘人走上街頭,展開反帝愛國演講,當天有170名學生被捕。4日4000多名學生上街演講,又有700餘人被捕。
消息傳到上海,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工人階級挺身而出,投入反帝愛國斗爭的行列,發起影響深遠的「六五」政治大罷工。五四運動進入了第二階段。
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態,展開了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
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1949年後,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科學,民主。一說: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敢於奉獻、敢於斗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⑵ 簡述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過程,發展階段,結果,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爆發時間:1919年5月4日
一、原因:
(1)巴黎和會外交失敗
(2)《新青年》雜志創辦以及各類先進思想的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
(3)《凡爾賽合約》簽訂,將山東交由日本管轄
二、過程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3000多名學生走上街頭舉行集會,事件演變愈發愈烈,導致「火燒趙家樓」事件。
(2)1919年6月4日,800餘名學生被逮捕,引發了又一次的大規模抗議
(3)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
(4)1919年6月12日以後,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
(5)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三、發展階段
(1)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罷課
(2)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
四、結果
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合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最終取得勝利。
五、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2)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0]。
(3)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⑶ 3、簡述五四運動發生的原因及其偉大的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新申報對「五四運動」的報道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如果說,辛亥革命的根本弱點之一,是沒有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那麼,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 第四,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五,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開始的標志。
編輯本段產生背景
新思想的傳播與社團的發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青年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⑷ 試述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是中國來近代史上一次徹底自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2.廣泛的動員和組織了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方面,工人階級運動促進知識分子尋找同其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實際斗爭中逐步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此後,無產階級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⑸ 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及歷史意義
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群眾運動,革命浪潮迅速席捲全國,各界民眾同仇敵愾,共同奏起一曲浩氣長存的時代壯歌。是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了戰後和平會議。
會上,中國代表最初提出的取消列強某些特權的七項希望條件及廢除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均被無理否決,最後和會竟將原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轉由日本接管。
消息傳入國內,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幾所學校3000餘名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喊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
遊行隊伍到東交民巷使館區請願未果,就前往趙家樓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是北洋政府與日本具體交涉的親日派官僚。
當時,曹已嚇得躲了起來,憤怒的學生就將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頓,並放火焚燒了曹宅。這時,大批軍警趕到,當場逮捕了32名學生。在廣大學生針鋒相對的斗爭下,在各界的強烈聲援下,被捕學生很快被釋放了,但運動的目的並未實現。
5月19日,北京大中學校2.5萬多人舉行總罷課,並進行大規模的愛國運動。6月3、4、5日,更多的學生走向街頭,抗議軍閥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學生被捕入獄,當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臨時監獄來關押學生。
駭人聽聞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國各地更強烈的反抗。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群起響應,正義凜然、不畏強暴的愛國斗爭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據統計,全國有20多個省區,100多個大中城市捲入到這場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發的六三運動規模最大。
6月5日,上海工人自動舉行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以日商內外棉第三、四、五紗廠工人帶頭,全市六七萬工人罷工。同時,上海商人也舉行了罷市。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積極響應,推動了斗爭的發展。迅猛擴大的斗爭形勢給反動當局以極大壓力。
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6月10日,下令撤銷了曹、章、陸的職務。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電令中國代表,同意在和約上簽字。
為此,又引發了新的一輪抗爭,拒絕和約簽字的呼聲如潮,全國各地發往巴黎抗議簽字的電報就達7000餘份,中國代表終於沒有出席和約簽字儀式。
歷史意義: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偉大斗爭。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
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再加上歐洲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爆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⑹ 五四運動的原因,結果,性質和歷史意義分別是什麼
原因:1919法國巴黎和抄會,中國外交全盤失敗。
結果:釋放被關押學生,罷免曹汝霖 章宗祥 陸宗輿 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性質意義:徹底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⑺ 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與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對中國加緊侵略及北洋政府對內壓榨對外妥協所造成的民族危機;是由於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新興社會力量的成長、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及十月革命的影響;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這些為學術界所公認並多有論述。另外還有一點,尚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那就是留日學生愛國斗爭對國內的影響,也是五四運動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擬就所見到的史料來說明這一問題。
一
1918年5月,留日學生歸國後發起的反對《中日軍事協定》的斗爭,在廣大學生中掀起了全國性的反帝愛國怒潮,成為五四運動的預演。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帝國主義無暇東顧,而日本帝國主義卻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成為中華民族最凶惡的敵人。留日學生「從日本人學到的近代知識,和從他們得到的輕蔑對待,混合了他們自己對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政策的憤恨,產生了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意識」【注:〔日〕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中譯本,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428頁。】。因此,在當時的愛國運動中,他們很自然地走在前列,「『五四』前夕幾次大規模的學生斗爭,就是由留日學生首先發動的」【注:彭明:《五四運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頁。】。
早在1915年初,當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的消息透露後,留日學生便怒不可遏,當即成立了留日學生總會,2000多學生集會抗議;隨後500多人組成歸國請願團,開展愛國救亡運動。留日學生總會幹事李大釗起草了《警告全國父老書》印發全國,呼籲「舉國一致」,「眾志成城」【注:《李大釗選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頁。】,督勵政府,不許賣國。5月7日,日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政府遞交了日本政府的最後通牒;5月9日,袁世凱表示承認,並命令外交總長陸征祥在條約上簽字。消息傳出後,留日學生總會又立即開會表示反對。李大釗再寫《國民之薪膽》一文,編入《國恥紀念錄》中廣為散發,要求全國上下「永永世世勿忘此五月七日」。這些活動對當時及以後國內愛國運動的開展,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1918年反對《中日軍事協定》的斗爭,如同郭沫若所評價的那樣:「當時在國內留下了不小的影響。公平地說來,這當不失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之一。」【注:郭沫若:《鳧進文藝的新潮》,《五四運動回憶錄》(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538頁。】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日本也參與干涉並趁機擴大在華利益。1918年初,日本參謀次長田中義一和北京政府駐日公使章宗祥商談中日軍事行動問題,不久,日本外務大臣本野和章宗祥交換了關於「共同防敵」的照會。5月16日和19日,中日兩國政府代表先後在北京簽訂了《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和《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日本簽訂該協定的目的,一方面是干涉蘇俄革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藉此進一步控制中國,特別是為鞏固其在北滿的統治。日本政府的一份內部文件中這樣寫道:「根據日中同盟,帝國將取得絕大利益,即在軍事上以協同作戰為理由,可在中國領土內之必要方面,自由出動帝國的軍隊,而且在軍事上當然以相互支援之名義,參與編練中國軍隊;尤為重要的是有利於我控制掌握軍火製造的原料。在政治上,基於同盟關系,積極參與其內政,以便於從各方面扶植帝國的政治勢力。在經濟上,以同盟協作之名,開發其豐富的資源,努力開拓市場,以利於帝國經濟的發展。」【注:《日本外交文書》大正六年第1冊,第594頁。】這里,日本企圖利用中日結盟的關系,將中國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完全置於自己控制之下的侵略野心,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中日軍事協定》的談判,是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但在交涉過程中,其部分內幕仍不時為中外報紙所探知披露。留日學生聽到消息後無不義憤填膺,連日晚間舉行集會。5月4日各省同鄉會、各校同窗會的聯合會議,一致通過留學生全體歸國問題;5日的聯合會議討論了救國大綱,宗旨為「一致對外」,擬組織「先發隊」歸國。5月6日,留日學生各省各校代表46人(內有女生3人)在東京神田維新號中國飯館集會,議決歸國程序、方針等問題。日本警官數十人與偵探數人持刀闖入,不問情由,對學生拳腳交加,並全部逮捕至西神田警署加以審問、毆打和侮辱。學生們毫不畏懼,慷慨陳詞。署長理屈詞窮,次日黎明不得不將其全部放出。
日本警察的暴行,進一步激起了留日學生的憤慨,加速了他們的罷學歸國。據5月17日《朝日新聞》報道,截至16日有390多人回國,「這一騷動,使歷來招收中國學生的學校一時無法繼續上課,大多要停課」。而實際歸國者比日方報道的數字多得多。當時留日學生共約3000人,其中95%以上參加了罷課抗議斗爭。據中國「五月十七日報載,僅至上海者已達一千四百餘人」【注:彭明:《五四運動史》,第195頁。】。到8月為止,「回國者共達兩千餘人,約占當時中國留日學生的三分之二」【注:李新、陳鐵健主編:《偉大的開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8頁。】。
留日學生歸國後大部分滯留上海。他們組織了留日學生救國團,頒布了數條工作方法,旨在喚起全國民眾,拒簽《中日軍事協定》。救國團總部在上海創辦發行《救國團日刊》、《救國日報》,以激烈的言詞,鼓吹救國;組織演講隊,通過幻燈、電影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派代表往見軍政各界人士,並通過談話會等形式促進各界民眾的交往與合作,使上海市內很快出現了國民救亡會等群眾團體。5月31日,上海13校2000餘名學生前去淞滬護軍使署請願,要求召開各界聯合會,得到允許。經過留日學生籌備,上海各界聯合會議於6月23日開會,後來它成為上海民眾聯合進行愛國活動的半合法組織,在五四運動中起過重要作用。
分赴各省區的留日學生,先後組織起本省或本市的留日學生救國團支部近20個,基本上遍布全國,他們發動並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反日愛國活動,為全國性的愛國運動的掀起打下了基礎。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北京學生的請願斗爭。留日學生派到北京的代表是李達、龔德伯、王希天和阮湘4人,由阮負責。1918年5月15日,李達等到達北京之後,立即去北京大學進行聯絡。第二天,北大學生積極分子鄧中夏、許德珩等便到其下榻的湖南會館,共同商定在北京學生中發動一個群眾性的反日愛國運動。經過幾天的奔波,很快得到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簡稱「高師」)、法政專門學校、高等工業專門學校(簡稱「高工」)等校學生的熱烈響應。高工學生張傳琦曾斷指血書「亡國條件不取消不達目的,勿限於五分鍾之熱血」,以此激勵他人。北京高師學生匡互生等聞訊「慷慨握拳擊案,促速圖之」【注:《師大月刊》第5期,1933年7月1日出版。】,不遺餘力地參加救國活動。5月20日晚,由阮湘等人發起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了學生大會,除北大學生外,北京其他各校學生代表也應邀出席。會上留日學生代表首先發表了要求廢除賣國的《中日軍事協定》的演說,許多人在會上痛哭流涕,紛紛表示和留日學生一致斗爭,並定於次日去總統府請願。
5月21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兩千餘人,集合在新華門大總統府前遊行請願,要求廢除《中日軍事協定》。學生們情緒十分激昂,出發時高工學生夏秀峰當眾斷指血書「條件取消之日,為我輩生還之時」的誓言,表達了堅強的決心。學生們推舉許德珩、易克嶷、段錫朋等8名代表,手捧清願書,去見當時北京政府大總統馮國璋,大隊學生則在新華門外肅靜等候。馮被迫接見了學生代表。
由於學生們缺乏政治斗爭的經驗,事前沒有組織,聽信了馮國璋的花言巧語。「幾個被推去見馮國璋的代表被馮一場園滑而兼恐駭的話騙了出來;所有同去的學生也就不得不各自跟著代表回到學校里去了。」【注:匡互生:《五四運動紀實》,《五四愛國運動》(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492頁。】第二天便宣告復課。後來,由於政府當局的阻撓壓制,在京的留日學生只好南下或北上繼續斗爭。
天津學生愛國運動,也是留日學生到達後才大規模開展起來的。阮湘離京赴津後,立即同各校學生建立聯系。5月22日,1200名學生赴省長公署請願,要求省長向北京政府轉達學生們不承認賣國條約的意見。6月8日,近千名學生在老西開集會,留日歸國學生代表和北京學生代表均到會。會後又召開了京津各校代表聯合會議,決定協同行動,分步進行。留日學生的愛國舉動,在山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蘇、江西等地的學生中,也產生強烈影響並得到響應。這在實際上已形成了初步具有全國規模的學生愛國運動,它為五四學生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實為五四運動的預演。
二
1918年反對《中日軍事協定》的斗爭,不僅成為五四運動的預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青年學生對國家命運的密切關注和各種社團的大量涌現,從而為五四運動作了思想准備和組織准備。
留日學生發起的這場斗爭,雖然沒有取得什麼結果,北京學生的請願也以失敗告終,留日學生除極少數留在國內外,大部分重新東渡扶桑,但是它產生了深遠的作用及影響。學生們從中受到了鍛煉,增強了團結,激起了對國家命運的進一步關心,也取得了深刻的教訓。「他們初步認識到兩點:第一,就整個國家的情況說,在軍閥的統治下,這種喪權辱國的事總還會不斷地發生的。第二,事先沒有準備,沒有核心的組織,單靠臨時由激於義憤組織起來的隊伍是沒有力量的。」【注:劉熏宇:《憶工學會》,《五四時期的社團》(二),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525頁。】「覺悟到作事以前,大有組織堅固的有力量的小團體的必要」【注:匡互生:《五四運動紀實》,《五四愛國運動》(上),第492頁。】。自此,學生們更加關心議論國事,各種社團如雨後春筍紛紛涌現。如北京的部分學校聯合成立了「學生愛國會」,並派代表許德珩等經天津、會同天津學生代表南下濟南、武漢、九江、南京,最後到上海與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河海工程學校、南洋公學等學校的學生及在滬的一些留日歸國學生取得聯絡,隨即誕生上海學生會。此間,上海女子救國會的朱劍霞及天津來的劉清揚,拜會了孫中山、廖仲愷、朱執信等民國領袖;並與史量才、黃炎培等知名人士取得聯系。經過一番奔走、聯絡,各地學生紛紛加入救國會,使之幾乎成為全國性的學生團體。到1919年春,北大學生會成立,北大的學生救國會會員均加入了學生會。
留日學生在救國會組織過程中起了較重要作用,這從北洋政府內務部的檔案中可以得到證明。1918年7月22日《內務部取締留日學生抗議中日軍事協定回國組織救國團愛國會咨稿》中寫道:「留日學生代表阮湘等前因抗議中日軍事協定條件,廢學回國。業經本總長多方開導,諭令刻日東渡,繼續就學。乃傾聞該生等出京之後,有仍在天津以救國團、愛國會名義,招引校生徒集會、結社,並將遍設支會、分會於各地方等事。該生等此種行動,實屬軼出教育范圍,亟應查禁。」【注:《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53頁。】反動政府對留日學生的恐懼,恰好說明了留日學生的功績。
為了加強聯系和進行反帝愛國宣傳,學生救國會1918年10月20日在北京大學成立了《國民》雜志社。其宗旨是:「增進國民人格,灌輸國民常識,研究學術,提倡國貨」【注:《國民雜志社組織大綱》,《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17頁。】。0把不同階級立場和不同覺悟程度的青年學生團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反帝愛國的統一戰線組織。其中既有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黃日葵、鄧中夏、高君宇、許德珩、謝紹敏、顧頡剛、周炳琳、李澤彰等;也有無政府主義者、國家主義分子、基爾特社會主義者易君左、曾琦、吳載盛等。1919年1月,他們創刊了《國民》雜志,主編為許德珩、鄧中夏、黃日葵等。黃日葵也是為反對《中日軍事協定》而回國的留日學生,1918年8月和留日同學易君左報考北京大學。黃日葵與李大釗認識,並取得李大釗對《國民》雜志社的幫助與支持,李的《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一文就是在《國民》雜志上發表的。另外,北大校長蔡元培、《京報》主編邵飄萍也曾對《國民》雜志社予以援助,蔡親自為《國民》雜志創刊號作序,稱贊「學生之犧牲其時間與心力,以營此救國之雜志」,並提出「正確」、「純潔」、「博大」三項辦刊要求【注:見《國民雜志序》,《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24~25頁。】。這個刊物的突出特點是公開談政治,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發表了不少政論文章。其中有些是許德珩、黃日葵撰寫的。
⑻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五四來運動是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自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2、廣泛的動員和組織了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方面,工人階級運動促進知識分子尋找同其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實際斗爭中逐步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此後,無產階級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⑼ 試述五四運動的特點及意義,並分析五四運動的精神內涵。
五四復運動的歷史意義制
(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工人階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斗爭精神
(2)五四運動既是一次愛國的政治運動,又是一次文化運動,同時還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准備。
(4)五四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分水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精神的基本內涵
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和工人階級為達到愛國的目的,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積極倡導民主和科學的精神,進而推動了全社會的思想大解放。同時,愛國青年奔走呼號,不怕流血犧牲,為實現理想而苦苦追求,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探索的精神。
⑽ 試分析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的意義在於:①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地不妥協助地反帝反內封建的愛國運容動。這給予帝國主義和封建勢以沉重打擊。②五四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這表明中國工人階級已經有能力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③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時期,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④五四運動的指導力量是初步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開始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