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尚書中的民本思想歷史意義

尚書中的民本思想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3 08:26:42

① 民本思想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內(《盡心下容》)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君與民同憂,同樂。在現實社會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關於「民本」思想,孟子有具體闡述。他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其賢,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之可焉,然後去子。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對人民的認識,民本思想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問題嚴重,連年的戰爭,給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到了戰國後期,戰爭的規模又不斷升級。飽受戰爭之苦的是廣大平民。孟子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之戰,殺人盈城。

② 民本思想的意義及其在今天的影響

1.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不僅是儒家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國傳統文回化中最具進步性的思想答主題。它是以民為國家政治本體的一種思想體系。民貴君輕,民心向背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主旨。從總體上說,民本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對我國封建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於民本思想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一貫性,因此,在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民本思想仍有值得借簽的價值和意義。
2.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儒學的一個重要政治思想內容。自從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來,歷代的儒家學者都或多或少繼承了這一民本思想的傳統。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應有的積極意義。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許多被後人傳頌的清官、好官,就是身體力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典範。探討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內容和歷史意義,無疑對我們今天的廉政建設是有現實的重要意義的。
3.孔孟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政治思想的一顆明星,它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主要是重民思想、惠民思想、愛民思想與用民思想,對構建我國「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和諧社會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③ 民本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民惟邦平、民貴君輕、君舟民水等六個方面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民本思想對中國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作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著協調社會矛盾,限制和軟化專制暴政,培育「賢臣」和「明君」;為近代中國人民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和銜接點;鍛造了中華民族禦侮圖強的愛國主義;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建設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民本貌似民主,使許多人混淆民主思想與民本思想中重民、仁政之類的思想界限,誤把民本當民主,妨礙人們樹立正確的民主觀念,妨礙國家政治的民主化。
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中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顯著的特徵,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起源於夏商周三代,胎息於「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重民思想是民本思想的淵源。由於西周「德」的觀念的出現,使政治法律文化中神的因素被降低到最低點,人尤其是統治者個人的道德要求被大大提升,「禮樂文明」的人本主義特點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的民本思想。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子百家,尤其是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人物根據自己的社會理想,對民本思想進行了闡述,促進了民本思想的理論化系統化。四家的代表人物從不同的角度都提出有自己特色的民本思想。儒家堅持民本和君本的統一性,主張「仁政」、「德治」,大力宣揚為民謀利。法家則認為只有通過法律的手段才能達到至德的社會,強調君臣共同守法,在實行耕戰的國策中實現民眾的利益。道家則從「法自然」的高度,反對戰爭,主張「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無為政治。墨家則主張在「天」面前,君主和民眾是平等的,讓有才能的人參政議政,珍惜民力等。通過比較研究,我們認為:第一、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統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是一以貫之的;第二、民本和君本是對立統一的,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中,民本要為君本服務,但是君本也不得不時受制於民本;第三、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不同的政治主張背後有其一致的思想基礎——民本,民本思想導致了漢代以後的儒法合流;第四、古代的民本導致的「治民」傳統,對中國傳統法律的倫理特色的促成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自西漢以後,民本思想始終和中國君主制結合在一起,對緩和專制統治起了一定的歷史作用。隨著西方的入侵,古老的民本思想又起了溝通民主和民權的橋梁作用。 民本思想對傳統法律的影響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從法律的指導思想上來看,民本思想使法律的儒家化和「德主刑輔」成為必然的選擇;從立法來看,民本思想指導下的法律的制定是法律條文修改簡約,行政權和司法權不分,而且行政權大於司法權;從司法實踐上來看,恤刑慎刑和重刑的主張同時出現,民眾的權利意識淡薄,民事法律落後。 古代的民本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政治文化,代表了一種高明的協調論的東方式的思維方法。在當前,重提「民為先,穩為重,諧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民本思想應該有其應有的價值,一方面注重教育,調節官民關系,另一方面加強法律和道德的建設,傳統的民本思想可以發揮著使民主本土化的社會作用。

④ 西周民本觀念產生的意義是什麼

「保民」是為安邦治國,使民樂其業。這是政治的基本任務。如何治民,殷周兩代有一定思想差異。殷統治者把治理民眾這一政治任務稱為「畜民」、「承民」,並且把民眾稱為「畜民」。

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自國家產生之後,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性質也從原始社會轉入階級社會,表現為後來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中央集權的專制社會等。民本思想在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及變更之中一直存在並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4)尚書中的民本思想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發展: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敗,原來神聖不可動搖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亂,禮樂崩壞。現實已動搖了人們對於神聖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繫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觀點,強調人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觀能動,「天」的地位已開始動搖。

與此同時,從君主到一些大臣對「民」的認識都有了新的提高,認識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田氏代齊的重要手段就是收買人心,搞大斗出貨,小斗收進,結果「得齊民心」,「民眾歸之如流水」。

孔子提出的「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發展到孟子時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仁政思想,告誡統治者「愛民」、「利民」,輕刑薄賦,聽政於民,與民同樂。這標志著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明末清初,隨著激烈的階級斗爭和新的生產關系的因素產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極大發揮,就是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獨裁進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責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對君主把天下當作私產,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君的責任就在於「以天下萬民為事」。這種社會政治思想是進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

⑤ 《孟子》中的民本思想表現在哪些方面有什麼現實意義啊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民貴君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朱熹解釋說:「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於二者之存亡。」(《四書章句集注》)孟子接著上文說:「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可見在孟子的心裡,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誰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為天子第二個方面:民心決定論。孟子從桀、紂覆滅的歷史經驗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天下之得失在於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於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眾真心實意的擁護。桀、紂之失民,實際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湯、武無敵於天下,就在於「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順從了天下民眾之心。民心向背決定政權興衰,決定國家興亡!至於君王,孟子說是「君為輕」自然不能與人民相提並論。第三個表現是尚賢與民主,主張君王廣泛地聽取各階層的意見。他說:「國君進賢,……左右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孟子`梁惠王下》)「進賢」、任免和處置人都是比較重要的政事,孟子認為,對這樣的問題,不能只聽左右親近和諸大夫的意見,還要聽取國人的意見,並且還應該把國人的意見當作基本的依據。這個觀念,顯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因此可以說孟子也是中國民主思想的先驅者,是先秦的民粹主義思想家。而無論是孔子的「仁」,還是孟子的「民貴君輕」對現在的中國社會還是有不可估量的教益!

⑥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是怎樣發展民本思想的.且具有什麼意義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主要有李摯,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他們提出了反對君主專制獨裁的回民本思想答,但是在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思想家只能通過著書立說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也只能在小范圍內發展民本思想,比如王夫之的<<讀通鑒論>>,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這些書都宣揚了民本思想,其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希望能幫到你

⑦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麼積極意義

其一,順應了民意、約束了專制權力。其二,維護了社會秩序,保持了國家穩定。其三,加強了文化認同、鞏固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國家統一。其四,使百姓得到物質、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滿足。經濟上推行各種惠民政策,政治上愛民、寬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價值觀上重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於君,相對於統治者而言的,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而我們黨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7)尚書中的民本思想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它發端於商周交替之時。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

自國家產生之後,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性質也從原始社會轉入階級社會,表現為後來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中央集權的專制社會等。民本思想在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及變更之中一直存在並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明末清初,隨著激烈的階級斗爭和新的生產關系的因素產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極大發揮,就是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獨裁進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責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對君主把天下當作私產,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君的責任就在於「以天下萬民為事」。這種社會政治思想是進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

⑧ 孟子民本思想在歷史上的地位或作用

好久沒做歷史題,還有點小激動。很顯然,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他的的核專心思想是仁政屬,主張性善論。歷史作用就很虛幻了。正常來說答歷史作用的來來回回就是抨擊腐敗制度啦,推動社會發展啦等等,往好處講。例如。第一,孟子是儒家重民思想的完成者,後世的重民思想始終並未脫離孟子重民思想的基本框架。第二,孟子重民思想在實踐上表現為後代君主(特別是一個朝代前期的明君)對於仁政的重視。第三,仁政重民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建立在唯心主義性善論的基礎之上,這造就了中國古代思想里期盼道德高尚的賢人實行仁政的傳統。第四,一些進步思想家或政治家根據需要,對孟子的重民思想進行解釋或發揮,使之成為階級斗爭和思想斗爭的重要理論武器,特別是明末清初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以往往從孔孟那裡吸取重民的素材對封建專制主義進行猛烈的批判。

⑨ 簡述西周時期敬天保民思想基本內容和意義

基本內容:

一、要牢記商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不能貪圖安逸,荒怠政事。周公一再告誡人們,殷商王朝之所以喪國,就是因為「荒腆於酒」,作為繼商而立的周王朝的統治者,應該時刻牢記這一歷史教訓,「勿辯乃司民湎於酒」。

周公認為,周人雖然推翻了商王朝的統治,但並非從此就一勞永逸了,周王朝一旦失德,仍然要受到天的懲罰。「天降喪於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於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於不祥。」

這段話的大意是,我們周人雖然承受了原來為殷人所有的天命,但是我卻不敢說我們的基業永遠這樣牢固美好。

二、要體察民情。周公認為,治理民眾是十分嚴肅的事情,統治者應該謹慎小心,一刻也不能荒怠。

」治民祇懼,不敢荒寧「,要使周王朝的政治統治得以鞏固,就必須使民眾安樂,而能否使民眾安樂,則在於統治者能否體察民情,周公不止一次地告誡群臣子弟,要」知稼牆之艱難「,要知道民眾的痛苦,」知小民之依「。

體察民情,不能局限於了解民眾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體察民眾的心理。周公認為,小人的怨詈,往往產生於為政者的失政,如果為政者相率欺詐,小人則人怨詈,明哲的統治者就是要善於從小人的怨詈中聞知已過,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過錯。

三、要慎用刑罰。周公認為,刑罰是國家用來維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當,則將招致民怨。商王朝後期濫用刑罰,導致民怨沸騰,是應該汲取的歷史教訓。因此,周公主張統治者應該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罰。

《尚書·康誥》載周公告誡康叔封要「義刑義殺「。古代義與宜通,」義刑義殺「即宜刑宜殺,即刑罰的使用一定要適當。

至於如何才能做到用刑適當,周公認為,刑罰適當的關鍵在於按照國家既定的法典用刑,」勿用非謀非彝「,謀、彝意為常典常刑,統治者在動用刑罰的時候應該以此為根據,絕對不能隨心所欲地使用刑罰。

周公一方面主張統治者應該根據國家的法典使用刑罰,另一方面也主張統治者應該根據罪人的認罪態度,對於刑罰的輕重程度加以調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

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如果一個人犯了比較輕的罪過,但卻不思改悔,不反省,不認罪,這樣的人即使罪行並不嚴重,也非殺不可。

如果一個人犯了重罪,但卻有認罪悔改的表現,並且罪有緣由,則不可殺。同時,周公也主張在量罪定刑時,對於寇賊姦宄、殺人越貨、不友不孝、不從王命者要嚴加懲處,使刑罰能夠充分反映統治者的意志,起到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意義:

「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周公用「民情可見」的觀點解釋天命,把天命理解為可以認識的客體。在對待天命的態度上,雖主張要敬從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賴天命,周公甚至明確指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寧。」

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人文主義的發展路向。另外,周公強調從民情知天命的觀點,也表明他對於民眾的力量以及民眾在社會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視,這一思想實際上開啟了後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9)尚書中的民本思想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敬天」一語由周人提出,然其萌芽則在殷代。「敬」是尊崇、畏懼,「敬天」就是崇拜、順從以上帝為中心的鬼神世界。殷代「敬天」思想的萌芽,《盤庚篇》中有反映。

商王盤庚在誥命中反復強調「先王有服,恪謹天命」,不僅要照先祖遺訓辦事(「承於古」),更要按上帝指示辦事。殷人無「敬天」之名,而有「敬天」之實。「敬天」一語首見於周成王對周公旦的談話中。成王說:「公不敢不敬天之休……,公其以予億萬年,敬天之休。

」人們「敬天」,是因為天「命哲、命吉凶、命歷年」。「命哲」是決定政治道德法則,「命吉凶」是賜福降禍,「命歷年」是決定國祚。「哲」雖然是宗教理性,但具有積極意義。總之,「敬天」是殷周思想的基本原則,其他一切都要以此為依據。

「保民」是為安邦治國,使民樂其業。這是政治的基本任務。如何治民,殷周兩代有一定思想差異。殷統治者把治理民眾這一政治任務稱為「畜民」、「承民」,並且把民眾稱為「畜民」。

閱讀全文

與尚書中的民本思想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