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潔凈煤發展歷史

潔凈煤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08:15:46

『壹』 華魯恆升的發展歷程

山東華魯恆升集團的發展基本分為四個階段。
(一)1980年以前為維持生存階段。集團前身為德州化肥廠,1968年建廠時僅有年產合成氨5000噸、碳銨2萬噸的生產能力。由於受計劃經濟的束縛,企業長期舉步維艱,發展緩慢,生產能力低下,虧損嚴重,直至到了破產的邊緣。
(二)1980年-1990年是規模膨脹階段。1980年,改革開放激活了中國經濟,企業迅速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制定了「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技術改造為手段,形成規模效益」的發展戰略,拉開了技術改造的帷幕。至1989年,企業總計投資4000多萬元,進行了四次大的技術改造,淘汰了落後的設備和工藝,逐步實現了設備大型化和集散控制自動化,達到了年產6萬噸合成氨、20萬噸碳銨的生產能力,成為山東省化肥行業的排頭兵。
(三)1990年-2000年是調整結構階段。1990年,企業抓住國家鼓勵小氮肥企業改產小尿素的有利時機,經過充分准備和嚴密論證,在全國同行業首家興建了年產11萬噸尿素工程。之後,企業在經過多次改造年產量達到15萬噸尿素的基礎上,又實施了尿素翻番工程,使生產能力擴大到30萬噸/年,基本上達到了效益規模,從而確立了尿素在華魯恆升的主導產品地位。按照「提高技術含量,開發新產品,建立相關多元化格局」的發展戰略,從1994年開始,企業開始重點發展化工產業,陸續開發了以甲醇、甲醛、有機胺等一碳化工產品鏈,目前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DMF供應商。
集團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華魯恆升大氮肥項目是我國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技改示範項目,企業在克服了技術、資金、建設和開車四大風險後,現已全線建成投產,實現了大氮肥國產化技術、裝備和原料結構的重大突破,創造了全國第一套國產化大型潔凈煤氣化裝置、第一套國產化大型空分裝置、第一套國產化大型氨合成裝置等「十個全國第一」。該項目的開車成功還實現了以煤為原料生產合成氨及尿素技術的升級換代,為中國大型氮肥裝置國產化和相關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公司確立了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重點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以提升主業競爭力為核心的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公司將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潔凈煤氣化技術,不斷延伸產業鏈,壯大化肥,發展化工,帶動熱電,實現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未來幾年,華魯恆升將致力打造最具活力的員工隊伍、造就最具競爭力的氮肥企業、奠定最具競爭優勢的基礎化工原料供應商地位,成為大型煤化工基地。

『貳』 解決資源問題的最好辦法是() 歷史問題

解決資源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可持續發展)

『叄』 新能源」技術,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

前言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促進與保障作用。繼續加強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內容。我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面對新世紀,如何保持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本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能源結構的重點專項規劃,是指導「十五」能源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本規劃內容包括發展現狀和未來形勢的分析、「十五」發展戰略和目標、發展重點以及政策措施。

回頁首

一、能源發展現狀及「十五」面臨的形勢
(一)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經過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期困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源 「瓶頸」制約大大緩解,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基本適應了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能源產量迅速增加。2000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預計為10.89億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三位。原煤產量1996年曾達到13.97億噸,國家對小煤窯進行壓產後,2000年的產量為9.98億噸;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由1990年的1.38億噸和153億立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63億噸和270億立方米;發電量由1990年的6212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13500億千瓦時,其中水電由1990年的1267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2400億千瓦時。核電從無到有,2000年核電發電量164億千瓦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新能源的生產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源產量的迅速增長,使我國能源供需矛盾總體上趨於緩和。

2、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量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為2000年的61.03%;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的比重逐步提高,由1990年的23.8%上升為2000年的38.97%。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生產量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19.0%、2.0%、4.8%上升為2000年的20.94%、3.3%和9.6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優質能源生產比重有所提高。能源結構的調整,為提高我國能源質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善大氣環境等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3、能源工業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九五」時期我國煤炭工業基本建設速度雖然較「八五」時期放緩,但仍然開工建設了山西平朔安家嶺1500萬噸大型露天煤礦等一批礦井;天然氣建設步伐加快,投產了南海崖城13-1氣田及至香港管線,陝甘寧氣田及至北京、西安、銀川管線等項目;電力建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長江三峽水電站建設進展順利,四川二灘水電站投產,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大規模展開;以國產化率不斷提高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為依託的「乘風計劃」和為解決偏遠地區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光明工程」都取得了初步進展。

4、現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

煤炭工業已具備設計、施工、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綜合機械化採煤和運輸設備以及強力膠帶輸送機等現代化成套設備大量使用,並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年產500萬噸以上的工作面。

石油工業已形成從科學研究、勘探開發、地面工程建設到裝備製造的完整體系。復雜斷塊油氣勘探、油田早期注水分層開采、高含水油田穩油控水開發、聚合物驅提高採收率、復雜斷塊油田滾動勘探開發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原油加工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電力工業已基本掌握60萬千瓦亞臨界火電機組和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調試及運行技術;具備了修築240米雙曲拱壩、180米級各類大壩及施工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的能力;電網運行初步實現了自動化、現代化管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進入了以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超高壓和自動化為主要特徵的新階段。

能源工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僅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能源保證,而且有力地帶動了國內機械製造、電子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民族工業進步做出了貢獻。

5、能源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

煤炭工業將九十四個原國有重點煤礦以及企事業單位全部下放地方政府管理。煤價基本放開,煤炭生產、運輸和銷售全面進入了市場。煤炭工業企業改革取得進展,國有重點煤礦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公司制改革已經全面展開,一批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國有煤炭企業關閉破產工作開始實施。

石油天然氣工業重組了石油、石化兩大公司,實行勘探開發、加工利用、內外貿一體化,兩大公司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進行分離,並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原油、成品油價格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電力工業初步實現了政企分開,確立了「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國家監管」 的改革目標,並在部分省市進行改革試點。

通過改革,中國能源行業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機制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管理體制和價格體制逐步與國際接軌,為今後發展創造了條件。

6、節能工作成績顯著。

在「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方針指導下,我國節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九五」時期,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30%,預計由1995年的3.97噸標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2.77噸標准煤;年節能率達到7.2%,節能率居世界前列,節約和少用能源4.1億噸標准煤左右。

(二)能源發展中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能源發展雖然獲得了長足進步,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仍存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有些矛盾在新的形勢下顯得更加突出。

1、隨著能源供求總量矛盾的緩和,結構性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制約能源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能源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能源供應不足。由於長期能源緊張的歷史狀況,造成了能源工業發展「重能力增長,忽視質量結構優化」的傾向。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過高,特別是煤炭直接用於終端消費的比例過大;石油受資源條件限制,近年來產量徘徊不前,國內供需缺口越來越大,1993年起我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過低;水電開發程度低,只有18.5%,西部豐富的水能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煤層氣、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剛剛起步,其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能源行業內部發展不平衡,結構失調。煤炭工業採掘能力很大,但洗選、型煤、配煤和水煤漿等發展緩慢。石油工業新增可采儲量無法滿足產量增長的需要,儲采比下降。天然氣探明儲量增長較快,但下游市場開發緩慢,生產及輸送管道能力不能充分發揮。電力工業發電、輸電和配電結構矛盾突出,高壓輸電網發展滯後於電源建設,導致網架結構弱、輸電能力不足、運行可靠性低;城鄉配電網建設滯後,制約了生產用電的合理增長,影響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火電無序發展,火電設備單機容量過小,造成能源效率低下。

2、能源工業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盡管我國能源工業現代化程度比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鑒於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特點,潔凈煤技術開發和應用落後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如煤層氣地面開采、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加壓流化床鍋爐及煤氣化整體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等剛剛起步,急需加快開發利用步伐。

3、能源工業管理體制還遠遠不能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要求,改革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國有煤炭企業歷史形成的人員多、包袱重、效率低和競爭力差的問題依然存在,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確立。石油天然氣工業獨家壟斷的格局雖然已經打破,但競爭機制還遠未形成。電力工業壟斷體制沒有打破,地方和行業保護主義造成的市場壁壘還十分嚴重,公平競爭難以實現,電力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另外,在管理方面,電價過高且管理混亂,層層加價收費等現象還沒有完全糾正,電力緊張時期制訂的一些限制和懲罰用電的措施還沒有及時改變,抑制了電力市場的開拓。

4、節能提效工作亟待加強。

盡管節能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必須看到: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效益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高耗能產品能源單耗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而目前節能提效工作在思想觀念、政策引導和宏觀管理等方面還比較薄弱,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三)「十五」能源發展面臨的形勢
1、經濟全球化趨勢,特別是加入WTO將給我國能源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流,為我們利用國際能源資源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隨著我國加入WTO,開拓海外能源市場的外部阻力會逐步減小,發展的機遇增多、空間擴大。同時,隨著我國進口石油數量的不斷增加,國際突發事件和國際石油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我國石油的安全供應將產生重大影響。此外,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能源勘探、設計、生產、設備製造和服務等方面的企業將承受更大的國外競爭壓力。

2、國民經濟變化趨勢將對能源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隨著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預計「十五」期間,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穩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今後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所以,未來一段時期,能源需求彈性系數將處於較低水平,預計「十五」期間為0.4 左右,我國能源需求增長的壓力相對減小,為能源結構的調整提供了較大空間。

3、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使能源發展與保護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未來能源發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氣、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加快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逐步降低用於終端消費煤炭的比重,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是「十五」能源發展面臨的重要選擇。

回頁首

二、「十五」能源發展的戰略和主要目標
(一)「十五」能源發展戰略
「十五」期間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加大。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十五」能源發展戰略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優化能源結構作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西部開發」。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從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出發,在「十五」乃至更長的歷史時期內,必須繼續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供應的方針,煤炭作為能源主體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十五」期間應積極貫徹「走出去」戰略,充分重視建立與國力相適應的石油戰略儲備,實現進口能源渠道多元化,開發石油替代和節約技術,保證油氣供應。

優化能源結構:面對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清潔能源的迫切要求,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化我國一次能源結構,提高天然氣和水電等清潔、高效的優質能源的比重,減少煤炭終端消費的數量。同時,要抓住能源供應緩和的歷史機遇,不失時機地推進能源各行業的結構調整工作,實現均衡發展,提高能源工業總體發展水平。

提高能源效率:針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人均資源貧乏的現實,要在繼續堅持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把提高能源效率放到重要位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技術進步,發揮市場作用,促進提高能源效率。

保護生態環境:面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能源發展對大氣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開發清潔能源,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避免和減少能源開發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促進能源、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加快西部開發: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充分發揮西部能源資源優勢,在有利於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光明工程」等的實施。

分行業發展方針是:

煤炭工業: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調整煤炭建設布局,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提高煤炭工業整體素質,積極擴大煤炭出口。

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生產企業結構,繼續關閉非法開采和布局不合理以及資源浪費嚴重、缺乏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破產一批資源枯竭、扭虧無望的煤礦,充分發揮大礦生產能力;調整產品結構,積極發展煤炭深加工與非煤產業,限制和淘汰高灰高硫煤炭生產。

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通過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型煤、動力配煤、水煤漿、煤炭氣化和液化等潔凈煤技術,逐步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從而更好地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把推動煤炭液化技術產業化,開發石油替代資源作為「十五」乃至更長時期的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調整煤炭建設布局: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利用關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礦,關閉資源枯竭、扭虧無望和高硫煤礦所騰出的市場空間,重點安排好有效益的在建項目。考慮到煤礦建設周期長,為保證「十一五」及以後的煤炭供應,同時防止小煤窯的再度擴張,要適時開工建設一些資源條件優越、預期經濟效益高的能力接續和人員安置型項目,以改善老礦區的經濟效益,維護礦區社會穩定。

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增加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投入,積極擴大對外合作,建立和完善支持煤層氣發展的產業政策,使煤層氣開發有較大的突破,初步形成新興的煤層氣產業。

全面提高煤炭工業整體素質:通過大規模的資產重組、聯合以及技術改造提高單井規模、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

積極擴大煤炭出口:努力保持現有出口規模和穩定傳統用戶,大力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增加煤炭出口。

石油天然氣工業:加強勘探、經濟開發、油氣並舉、擴大開放、建立儲備。

加強勘探:繼續加大石油天然氣勘探工作力度,保證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的持續增長,為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奠定良好的資源基礎。

經濟開發:加強管理,運用新技術,降低成本。對新油氣田開發要優化總體開發方案,加強技術經濟論證,切實把「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原則落到實處。

油氣並舉:在繼續加強石油勘探開發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增加天然氣探明儲量和產量;同步加快輸氣管道和下游利用項目建設及市場開拓工作。

擴大開放:繼續擴大石油天然氣對外合作,吸引外資來我國進行風險勘探和合作開發;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海外石油天然氣開發和進口石油天然氣工作,逐步形成「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格局。

建立儲備:為保證石油安全供應、提高政府調控國內石油市場的能力,要加快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制度,逐步形成我國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十五」期間要爭取建成一定規模的國家戰略儲備能力,同時,鼓勵企業擴大儲備。另外,油氣進口要做到方式多樣化、地域多元化,提高抗風險能力。

電力工業:加快體制改革,重點加強電網建設,積極發展水電,優化火電結構,適當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發電。

加快體制改革: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引入競爭機制,由市場配置資源,由供需決定價格。進一步加快體制創新步伐,為電力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重點加強電網建設:「十五」期間,在繼續安排好農網城網建設的同時,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緊建設北、中、南三個輸電通道,形成「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二是重點發展跨省、跨地區輸電線路,積極推進區域電網互聯和全國聯網進程,初步完成不同來水特點流域電網之間、不同峰谷時段電網之間的聯系,實現電量補償調度,裝機互為備用,提高供電質量,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三是加強區域內主幹電網建設;四是同步建設電網二次系統。

積極發展水電:水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水能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根據西部大開發和電源結構調整的需要,優先安排調節性能好、水能指標優越的大中型水電站和流域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在電網供電能力不足的地區,因地制宜開發小型水電站;在水能資源缺乏、電網調峰困難的地區安排一些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

優化火電結構:根據我國以煤為主的電力結構特點,「十五」期間要高度重視火電結構調整工作。首先有計劃按步驟地關停超過經濟壽命的小火電,提高大機組的比重。第二,推進超臨界國產化、潔凈煤發電示範工程建設,以促進電力產業技術升級;第三,對已運行的燃煤機組逐步安裝環保設施,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第四,在有條件的地區,根據天然氣資源的開發進展,適當建設天然氣發電項目;第五,在缺水地區,研究啟動大型空冷機組試點工程。

適當發展核電、加快核電國產化:充分利用我國已經形成的核電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能力,以我為主、中外合作,以有競爭力的電價為目標,實現核電國產化。同時,積極支持我國自行開發新一代核電站工作,為「十一五」及以後核電的發展奠定基礎。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新能源開發當作實施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在資源條件好、具備並網條件的地區,發展大型並網風力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同時,以「乘風計劃」為龍頭,通過多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努力實現風電設備國產化並形成產業。

繼續加快農村能源商品化進程,在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風柴蓄獨立供電系統和生物質能轉化、地熱、小水電、薪炭林等。

能效:「十五」期間,要在繼續堅持合理使用資源的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來。要不斷完善節能提效法規體系建設,加強執法監督;制定能效標准和規范,強制淘汰高耗低效產品,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產品;重點抓好高耗能產業和產品的節能工作,系統更新落後的高耗能裝備。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把節約石油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採取各種措施,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費。

(二)「十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及2010年遠景設想
1、「十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

在能源總量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下,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能源效率、效益進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能源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能源設計、裝備製造、建設和運營體系;中西部能源開發取得明顯進展。

預計到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達到13.2億噸標准煤,比2000年增加2.28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11.7億噸,增加約1.72億噸,年均增長3.23%;石油1.65億噸,與2000年基本持平;天然氣500億立方米,增加230億立方米,年均增長13.19%;水電3558億千瓦時,增加1158億千瓦時,年均增長8.38%;核電等600億千瓦時,增加436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9.67%。

到2005年,全國發電裝機達到3.7億千瓦、年發電量1730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2%和5.08%。

能源結構 2005年與2000年相比,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下降3.8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等清潔能源比例達到17.88%,提高約5.6個百分點。

煤炭結構 到2005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50%,比2000年預計提高20個百分點。

石油天然氣結構 到2005年,力爭使石油儲采比穩中有升;天然氣市場開發取得顯著進展,使上游生產和輸送能力基本上得到發揮。

電力結構 發輸配比例趨於合理,農網、城網的建設與改造基本完成,跨區送電以及區域電網互聯取得明顯進展。在發電環節,水電、氣電、核電和潔凈煤發電等清潔電力在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31%,比「九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火電裝機中,完成對超期服役,特別是單機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凝汽常規燃煤、燃油機組的關停工作,爭取「十五」期間完成1420萬千瓦的關停目標,使3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機組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8%,提高到「十五」末的50%左右,使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從2000年的394克標准煤,減少到2005年的380克標准煤。

能源效率、效益 到2005年全國能源效率達到 36%,比1997年提高4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單位產值能耗下降15—17%,總節能量3.0—3.4億噸標准煤,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以碳計算)1.5億噸左右。

體制改革 到2005年,電力工業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國家監管」體制;煤炭、石油天然氣企業基本完成向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過渡。

中西部開發 「十五」期間要結合西部大開發的總體布署,制定西部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力爭在「西部油氣基地」和「西部電力基地」建設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同時,結合資源條件,通過大力發展小水電、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基本解決偏遠貧困農村無電鄉鎮用電問題。

『肆』 合成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德國化學家哈伯(F.Haber,1868-1934)從1902年開始研究由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於1908年申請專利,即「循環法」,在此基礎上,他繼續研究,於1909年改進了合成,氨的含量達到6上。這是工業普遍採用的直接合成法。

反應過程中為解決氫氣和氮氣合成轉化率低的問題,將氨產品從合成反應後的氣體中分離出來,未反應氣和新鮮氫氮氣混合重新參與合成反應。

合成氨反應式如下(該反應為可逆反應,等號上反應條件為:「高溫高壓」,下為:「催化劑」):

(4)潔凈煤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氨的主要用途:

氨的主要用途是氮肥、製冷劑、化工原料。無機方面主要用於制氨水、液氨、氮肥(尿素、碳銨等)、硝酸、銨鹽、純鹼。有機方面廣泛應用於合成纖維、塑料、染料、尿素等。

合成氨工業的特點:

1、農業對化肥的需求是合成氨工業發展的持久推動力。世界人口不斷增長給糧食供應帶來壓力,而施用化學肥料是農業增產的有效途徑。

氨水(即氨的水溶液)和液氨體本身就是一種氮肥;農業上廣泛採用的尿素、硝酸銨、硫酸銨等固體氮肥,和磷酸銨、硝酸磷肥等復合肥料,都是以合成氨加工生產為主。

2、與能源工業關系密切。合成氨生產通常以各種燃料為原料,同時生產過程還需燃料供給能量,因此,合成氨是一種消耗大量能源的化工產品。每噸液氨的理論能耗為 21.28GJ,實際能耗遠比理論能耗多,隨著原料、工廠規模、流程與管理水平不同而有差異。

日產 1000t氨的大型合成氨裝置生產液氨的實際能耗約為理論能耗的兩倍(表2[ 大型氨廠生產合成氨的實際能耗])。

3、工藝復雜、技術密集。氨合成是在高壓高溫和催化劑存在下進行的,為氣固相催化反應過程。由於氨合成催化劑(見無機化工催化劑)很易受硫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水蒸氣毒害(見催化劑中毒)。

而從各種燃料製取的原料氣中都含有不同數量的這些物質,故在原料氣送往氨合成前,需將有害物質除去。因此合成氨生產總流程長,工藝也比較復雜,根據不同原料及不同的凈化方法而有多種流程(見氨)。

『伍』 青島後海熱電有限公司的發展歷史

李滄區中部區域(李村商業區域)有近100萬平方米約1.5萬戶居民由於種種原因已經安裝暖氣而多年沒有實施集中供熱,自2005年底開始不斷上訪,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2006年1月區「兩會」期間,涉及李滄中部城區供熱的建議提案多達26份,李滄區政府還因此受到了代表、委員們的質詢。面對李滄區中部供熱的困境,青島市、區兩級政府啟動了《青島市重特大集中供熱應急預案》,經過綜合分析及技術經濟評估,決定由開源集團青島後海熱電有限公司全面負責李滄區中部的應急供熱工程。
工程於2006年6月開工建設,經各參戰單位的精心組織,科學設計,在配套費資金未能到位的情況下,克服了重重困難,先後投入1.55億元,僅用了4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應急供熱工程,及時向居民實施了集中供熱。向青島市、區兩級政、人大、政協遞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已施工的供熱管線可滿足800萬平方米居民供熱,供熱管線覆蓋區域包括東到308國道、南至李村河、西至重慶中路、北到老虎山以南近8平方公里的區域。
2006年4月,開源集團青島後海熱電有限公司被評為2003~2005年度李滄區環境保護工作先進單位,這是政府對後海熱電公司積極投身環保事業的肯定。後海熱電公司從設計開始,就充分考慮到環境保護這一重大課題。並通過專家論證,採用了國家推廣的潔凈煤燃料——水煤漿。水煤漿是由精煤、水、化學添加劑混合而成,具有石油一樣的流動性,便於管道輸送或儲存,其燃燒效率可達99%。
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實施青島市「綠色奧運計劃」,保護青島的大氣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開源集團青島後海熱電有限公司在建設中配套建設了年產50萬噸的水煤漿制備公司,並對開源集團所屬熱電公司及供熱公司進行脫硫環保綜合改造,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2004年第一批國債貼息支持。
青島後海熱電公司目前有5台鍋爐投入運行,總負荷465t/h,在新的擴建工程沒竣工前,可滿足6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集中供熱。根據規劃,開源集團青島後海熱電有限公司全部工程擴建完工後,可滿足1800萬平方米的供熱,完全可以保證李滄中部(800萬平方米)、西部地區(即老滄口地區900萬平方米)的單位和居民用熱。
截止到2013年一月後海熱電現下轄8個區域站,79個換熱子站。

『陸』 煤炭工業的發展歷史

世界煤炭工業 世界近代煤炭工業是從 18 世紀 6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開始的,煤炭是歐美各國工業化的動力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煤產量達到高峰。1913年,英國產煤292Mt,為歷史最高水平;世界煤產量為1320Mt,佔世界一次能源總產量的92.2%。從20年代開始,世界能源結構逐漸由煤炭轉向石油和天然氣,煤產量增長緩慢,1950年世界總產量為1820Mt。
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黃金時代,煤炭在世界能源系統中的地位迅速下降 ,1966 年被石油超過而退居第二位。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煤炭重新受到重視,生產和利用都有很大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成果,迅速滲透到煤炭領域,使這一古老的傳統產業發生巨大的變革,正在從根本上改變煤炭工業的面貌,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生產成本明顯下降,安全狀況大為改善,潔凈煤技術的研究開發將使煤炭成為干凈、高效和廉價的能源。這在高技術領先的美國尤為突出。1990年主要產煤國家煤炭工業主要指標如上頁表中所列。
中國煤炭工業 中國是世界最大產煤國。煤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1991年,煤佔一次能源消費量的76%,全國70%的工業燃料和動力、80%的民用商品能源、60%的化工原料是由煤炭提供的。原煤產量達1087.4Mt,其中統配煤礦佔44.2%,地方國營煤礦佔18.7%,鄉鎮和個體煤礦佔36.7%。年產10Mt以上的大型礦區有山西大同、西山、陽泉、晉城,河北開灤、峰峰 ,河南平頂山 、義馬,黑龍江鶴崗、雞西、雙鴨山,安徽淮北,江蘇徐州,遼寧阜新、鐵法,山東兗州。全國原煤入洗比重18.1%。出口煤炭20Mt。

『柒』 我國電力經過多少年的發展,才真正獲得並網的支持

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由於跨區跨省電力交易比較活躍,部分聯網輸電通道長期保持大功率送電。西電東送、川渝與華中等一批聯網工程已經投入運行, 2003年跨區交換電量達到862億千瓦時。

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經初步實現了全國聯網,初步實現了跨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電網間的電力電量交換更加頻繁,從1996年底開始一直穩居世界第2位。進入新世紀,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隨著青海黃河上游公伯峽水電站首台機組建成投產,我國水電裝機超過了1億千瓦,達到10830萬千瓦,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了40%。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華北與東北、德國、俄羅斯和日本。2003年底大陸已累計建成投產的脫硫機組裝置容量約1000萬千瓦,脫硫設施產生的SO2去除量為96,2004年末約有2000萬千瓦脫硫裝置投入運行或在建,近幾年新建火電機組幾乎均同步安裝煙氣脫硫裝置。全國電網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330/500千伏主網架,部分水資源缺乏地區實現了廢水「零排放」,2002年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7%.41億千瓦。1995年底結束向江河排灰,其中:水、火、核電分別達10830.6%,目前在建規模約4700萬千瓦,其中新鮮水量為397億噸,重復用水量為930億噸,水的重復利用率為70%。全國火電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 1.72億噸。

目前,西電東送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貴州到廣東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已先後投產運行、福建與華東;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8%、7.9%,電網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發電裝機容量繼1987年突破1億千瓦後、發展現狀

(一)電力建設快速發展

發電裝機容量,改善了8億農民的用電狀況,解決了近3000多萬無電農村人口的用電問題,而且加強了網架結構,緩解了城市配網高低電壓之間聯系薄弱的問題中國電力工業自1882年在上海誕生以來,經歷了艱難曲折、發展緩慢的67年,2000年達到了3億千瓦。發電量在1995年超過了1萬億千瓦時、發電量持續增長,在發展規模。潔凈煤燃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引進取得進展,已經掌握了低氮燃燒技術。水電,其容量占火電裝機容量的10。

(二)電力環保取得顯著成績

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電力工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控制煙塵排放,目前安裝電除塵器比例達到85%以上,煙塵排放總量較1980年減少32%以上,單位電量煙塵排放量減少了 88%,占總裝機容量的24,到 2004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達到4,到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電力工業體制不斷改革,在實行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利用外資和多渠道資金,超過美國在1979年創造的年新增裝機4100萬千瓦的世界歷史最高記錄。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容量約為6000萬千瓦,年末裝機容量將超過5億千瓦。

電源結構不斷調整和技術升級受到重視。水電開發力度加大、建設速度和技術水平上不斷刷新紀錄、跨上新的台階,運用多種電價和鼓勵競爭等有效政策的激勵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加拿大,5年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150萬千瓦,2004年我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100萬千瓦,其中粉煤灰為1、山西、陝西地區向京津唐電網送電能力逐步增加、全國聯網工程對調劑電力餘缺,目前約有近70套9F級燃機機組正在建設或前期准備中,大容量機組煙氣脫硝正在逐漸實施.2億噸.8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7.12億千伏安。截至2004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22,不僅提高了供電質量。裝機先後超過法國、英國.95億噸、渣為0.25億噸,下同)的電力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38億噸、渣為0.32億噸,2004年5月隨著三峽電站7#機組的投產,我國電源裝機達到4億千瓦、大亞灣/。1978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12萬千瓦,發電量達到2566億千瓦時,分別躍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開放之後.7%,在今後4年中將有60台以上的超臨界機組建成投產,60萬千瓦機組中超臨界機組已經佔有主導地位,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開始興建,到2010年將有10台以上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

關停了一大批耗能高、污染嚴重的小機組,降低了電價水平.9萬噸、可中斷交易等多種模式,呈現多樣化的良好局面,正在建設或開展前期工作的有10餘台。按照經濟性原則,2005年5月大陸首台9FA重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投入運行,燃氣輪機的裝機容量不久將達到 3000萬千瓦以上,總裝機容量達到了870萬千瓦。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到2004年底,已投運單機容量6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約55台,特別是近十年來,其中粉煤灰為0。

一,輸變電容量逐年增加,到2000年達到了1.37萬億千瓦時。進入新世紀,我國電力工業進入歷史上的高速發展時期,40萬千瓦等級的IGCC機組的技術引進及開發工作正在進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引進取得成果,電網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發電廠用電率從6.61%下降到5.95%;線路損失率從9.64%下降到7.59%;平均單機容量達到5.68萬千瓦。

全國火電廠工業用水總量為1327億噸、超短期,投產大中型機組逐年上升、32490,我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嶺澳、田灣為代表的三個核電基地,到1995年超過了2億千瓦。核電建設取得進展,經過20年的努力,適度建設燃煤電站,實施西電東送,隨著國家電網公司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的投產,交易類型出現了中長期、短期;千瓦時、701。干灰場得到普遍應用,向廣東送電規模已達1088萬千瓦。三峽到華東、廣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先後投產。蒙西,建成以秦山.4萬千瓦。2004年發電量達到21870億千瓦時。2000~2004年,2004年9月。

電網建設不斷加強。隨著電源容量的日益增長,我國電網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2000到2002年。我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西電東送」是我國的必然選擇。西電東送重點在於輸送水電電能,關停的小機組約1000萬千瓦。潔凈煤發電技術得到應用,採用引進技術自主設計製造的 30萬千瓦CFB鍋爐、核電和電網的環境保護得到高度重視。

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供電標准煤耗從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下降到2004年的376克/,電網最高運行電壓等級已經提高到750kV。1998年以來實施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特別是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成效顯著。

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發展迅速,節約了佔地和用水。灰渣綜合利用的水平不斷提高。在許多地區100%得到利用。

(三)電力科學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火電主力機型從50、60、70年代的5萬、10萬、20萬千瓦,發展到80年代利用引進技術生產30和60萬千瓦,進入新世紀以來60萬千瓦超臨界、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引進技術國產化進程明顯加快;水電具備了70萬千瓦機組的製造能力;核電可以自主設計生產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電網已具備750千伏及以下、額定電流4000安培及以下、短路電流水平63千安及以下交流輸變電設備研發及製造能力,產品類型涵蓋 「常規敞開式設備 」至「全封閉組合電器」在內的全系列。±500千伏及以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關鍵設備—晶閘管閥及換流變壓器已基本實現由國內成套供貨。交、直流輸電系統控制保護設備的技術水平已居於世界領先行列。

電力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一是火電機組參數等級、效率不斷提高,2004年上海外高橋二期工程90萬千瓦引進技術超臨界機組、河南沁北、江蘇常熟兩個 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成功投入運行,浙江玉環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及山東鄒縣、江蘇泰州等一批同類項目正在順利實施。二是水電建設代表了當今世界水平,建成了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水電工程。三是核電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秦山二期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已具備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的研發製造能力。四是超高壓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500千伏緊湊型、同塔多回、串聯補償等技術得到應用,2005年9月26 日,我國第一個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肅蘭州輸變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電網建設和輸變電設備製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現已開始規劃建設交流 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試驗示範工程。五是直流輸電技術快速發展,已先後建成單回輸送容量120萬千瓦的葛上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180萬千瓦的天廣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均為300萬千瓦的龍政、三廣及貴廣I回直流工程,在建和已建的直流線路工程的長度達到了7000公里,並已開展800千伏級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四)可再生能源發電取得進步

風力發電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從「七五」開始建設風力發電場,到2004年底,內地已建成43個風力發電場,累計裝機1292台,總裝機容量達到76.4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的0.17%。單機容量達到2000千瓦。

地熱發電得到應用。到1993年底,西藏地熱發電的總裝機達到28.13兆瓦,約佔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包括台灣在內)的94%;年發電量9700萬千瓦時,占拉薩電網約20%。

太陽能發電開始起步。至1999年,光伏發電系統累計裝機容量超過13兆瓦。2004年建成容量為1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這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總裝機容量第一的並網光伏發電系統,同時,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之一。

小水電建設取得巨大成績。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成小水電站4萬多座,裝機達2485萬千瓦,佔全國水電裝機的32,4%,佔世界小水電開發量的40%以上,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佔全國水電發電量的36.27%。

(五 )電力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電力的拉動作用巨大。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基本處於長期嚴重缺電的局面,電力供應短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電力工業快速發展,1997年開始實現了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區供大於求。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經濟方針,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電力需求增長也屢創新高。繼2001年用電增長9%之後,2002年增長11.8%、2003年增長15.4%、2004年增長 14.8%。經濟較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電力需求持續旺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電力供需狀況又趨緊張,發電裝機利用率(利用小時數)大幅提高,局部地區開始啟用限電措施。2003年~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平衡繼續總體偏緊。整體看來,由於人均發電裝機佔有量偏低,電力供應的高速增長仍難以滿足更快增長的電力需求,電力工業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六)結構性矛盾突出,技術升級任重道遠

電源結構有待優化。一是煤電比重很高,近幾年又增長較快,所佔比重進一步提高,水電開發率較低,清潔發電裝機總容量所佔比例較小;二是2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超過1億千瓦(4403台),其中10萬千瓦及以下有6570萬千瓦(3993台),加之目前各地小機組關停步伐明顯放緩、企業自備燃油機組增多,燃煤和燃油小機組仍佔有過高比重,投入運行的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僅55台,大型機組為數較少;三是在運行空冷機組容量約500萬千瓦,與三北缺水地區裝機容量相比,所佔比例低,其節水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四是熱電聯產機組少,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為27%;五是電源調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燃煤火電機組降負荷運行,調峰經濟性較差。

電力生產主要技術指標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火電機組參數等級不夠先進,亞臨界及以上參數機組佔40%,高壓、超高壓參數機組佔29%,高壓及以下參數機組占 31%;超臨界機組僅960萬千瓦,占火電裝機總量的2.95%。國產大機組的經濟性落後於相應進口機組,3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4~12g/kWh;6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20~23g/kWh,比進口超臨界機組高28~39.5g /kWh。在30萬千瓦、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主、輔機引進消化過程中,由於主、輔機出力、可靠性等因素影響,形成從標准上、設計和管理上要求增大輔機配備裕度,直接導致輔機運行偏離經濟工況,廠用電升高,機組經濟性下降。電網的平均損失率為7.71%,尚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清潔煤發電技術、核電技術的進步較慢,大型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設備及高壓直流輸電設備等本地化水平還比較低,自主開發和設計製造能力不強,不能滿足電力工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需要。

二、發展趨勢

未來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進入了世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均用電量超過1400千瓦時,進入了重工業化發展階段。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對電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電力建設任務艱巨

資源條件制約發展。我國水能、煤炭較豐富,油、氣資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我國煤炭探明保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國天然氣和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受技術因素限制,多為間歇性能源,短期內所佔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導積極開發。

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電力生產高度依賴煤炭,大量開發和燃燒煤炭引發環境生態問題,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壞,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積逐年擴大,溫室氣體和固體廢料的大量排放等。火力發電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我國淡水資源短缺,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華北和西北屬嚴重缺水地區。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我國的發展階段分析,未來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資源、人與自然之間沖突極為激烈的時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國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容量無法支撐的。

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尚屬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若按近幾年的用電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高達11萬億千瓦時,相應發電裝機24億千瓦,發電用煤將超過50億噸,是目前的6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中長期被GDP數字大幅上升掩蓋的不足正逐漸顯現,直接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憂。經濟增長方式需要根本性轉變,以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國產值單耗不斷下降,單位產值電耗從1980年的0.21千瓦時降至2000年的0.151千瓦時,下降了 0.059千瓦時。假如未來20年仍能保持這樣的下降幅度,按照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約可減少電耗3.22萬億千瓦時。節能提效空間巨大。

電網安全要求不斷提高。我國電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電網具有大規模輸送能量,實現跨流域調節、減少備用容量,推遲新機組投產,降低電力工業整體成本,提高效率等優點。但隨著目前電網進一步擴展,影響安全的因素增多,技術更加復雜,需要協調的問題更多,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圍更廣,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8·14美加電網事故造成大范圍停電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大電網的電力安全要求更高。

(二)電力發展需求強勁

經濟增長率仍將持續走高。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階段,重化工業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用電以工業為主,工業用電以重工業為主的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第二產業單耗水平總體上將呈下降趨勢。

從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來看,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電力消耗強度會有一個加大的過程,但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將加快發展,即使是高耗能行業,其電耗水平也應有較大下降。

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用電量增長。預計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電量增長,但考慮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負荷增長速度與電量增長速度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預計 201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30450億千瓦時左右,2005年~2010年期間平均增長6%左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不低於45000億千瓦時,後10年年均增長4%左右。

(三)電力發展趨勢特點鮮明

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電網建設,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在此方針的指導下,結合近期電力工業建設重點及目標,我國電力發展將呈現以下鮮明特點:

結構調整力度將會繼續加大。將重點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加快建設大型水電基地,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水電站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使水電開發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合理布局發展煤電,加快技術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提高煤電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實現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本土化、批量化的目標,全面掌握新一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製造技術,積極推進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研究和應用,到2020年核電裝機力爭達到 4000萬千瓦左右。在電力負荷中心、環境要求嚴格、電價承受力強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適當規模的天然氣電廠,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較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大電網覆蓋不到的邊遠地區,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地熱發電、潮汐電站、生物質能(秸稈等)與沼氣發電等;與垃圾處理相結合,在大中城市規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到2020年力爭使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超過4%。

預計到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6.7%,其中水電1.65億千瓦,煤電4.68億千瓦,核電1200萬千瓦,氣電3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1000萬千瓦。

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9.5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

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將會加快。

,分別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後我國(大陸

『捌』 新能源歷史

常見新能源形式概述
太陽能
太陽能一般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太陽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陽能的光熱轉換、光電轉換以及光化學轉換三種主要方式
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由太陽能導致或轉化成的能量形式。
利用太陽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陽電能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等。
太陽能可分為3種:
1.太陽能光伏 光伏板組件是一種暴露在陽光下便會產生直流電的發電裝置,由幾乎全部以半導體物料(例如硅)製成的薄身固體光伏電池組成。由於沒有活動的部分,故可以長時間操作而不會導致任何損耗。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錶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復雜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照明,並為電網供電。 光伏板組件可以製成不同形狀,而組件又可連接,以產生更多電力。近年,天台及建築物表面均會使用光伏板組件,甚至被用作窗戶、天窗或遮蔽裝置的一部分,這些光伏設施通常被稱為附設於建築物的光伏系統。
2.太陽熱能 現代的太陽熱能科技將陽光聚合,並運用其能量產生熱水、蒸氣和電力。除了運用適當的科技來收集太陽能外,建築物亦可利用太陽的光和熱能,方法是在設計時加入合適的裝備,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戶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釋放太陽熱力的建築材料。
3.太陽光合能:植物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因此,可以人為模擬植物光合作用,大量合成人類需要的有機物,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
核能
核能是通過轉化其質量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釋放主要有三種形式:
A.核裂變能
所謂核裂變能是通過一些重原子核(如鈾-235、鈾-238、鈈-239等)的裂變釋放出的能量
B.核聚變能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氫原子核(如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同時發生質量虧損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反應叫做核聚變反應,其釋放出的能量稱為核聚變能。
C.核衰變
核衰變是一種自然的慢得多的裂變形式,因其能量釋放緩慢而難以加以利用
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源利用率低
(2)反應後產生的核廢料成為危害生物圈的潛在因素,其最終處理技術尚未完全解決
(3)反應堆的安全問題尚需不斷監控及改進
(4)核不擴散要求的約束,即核電站反應堆中生成的鈈-239受控制
(5)核電建設投資費用仍然比常規能源發電高,投資風險較大
海洋能
海洋能指蘊藏於海水中的各種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溫差能、海水鹽度差能等。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環境等優點,是一項亟待開發利用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
波浪發電,據科學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蘊藏的電能高達90萬億度。目前,海上導航浮標和燈塔已經用上了波浪發電機發出的電來照明。大型波浪發電機組也已問世。我國在也對波浪發電進行研究和試驗,並製成了供航標燈使用的發電裝置。將來的世界,每一個海洋里都會有屬於我們中國的波能發電廠。波能將會為我國的電業作出很大貢獻。
潮汐發電,據世界動力會議估計,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發電量將達到1000-3000億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是法國北部英吉利海峽上的朗斯河口電站,發電能力24萬千瓦,已經工作了30多年。中國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廈潮汐電站,總容量達到3000千瓦。
風能
風能是太陽輻射下流動所形成的。風能與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蘊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廣泛,永不枯竭,對交通不便、遠離主幹電網的島嶼及邊遠地區尤為重要。
風力發電,是當代人利用風能最常見的形式,自19世紀末,丹麥研製成風力發電機以來,人們認識到石油等能源會枯竭,才重視風能的發展,利用風來做其它的事情。
1977年,聯邦德國在著名的風谷--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爾建造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電風車。該風車高150米,每個漿葉長40米,重18噸,用玻璃鋼製成。到1994年,全世界的風力發電機裝機容量已達到300萬千瓦左右,每年發電約50億千瓦時。
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來源於生物質,也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於生物中的一種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質能是貯存的太陽能,更是一種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轉化成常規的固態、液態或氣態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質能資源較為豐富,而且是一種無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生物質能利用現狀
2006年底全國已經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870萬口,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14萬處,畜禽養殖場和工業廢水沼氣工程2,000多處,年產沼氣約90億立方米,為近8000萬農村人口提供了優質生活燃料。
中國已經開發出多種固定床和流化床氣化爐,以秸稈、木屑、稻殼、樹枝為原料生產燃氣。2006年用於木材和農副產品烘乾的有800多台,村鎮級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近600處,年生產生物質燃氣2,000萬立方米。
地熱能
地球內部熱源可來自重力分異、潮汐摩擦、化學反應和放射性元素衰變釋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熱能是地球主要熱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有5500處地熱點,地熱田45個,地熱資源總量約320萬兆瓦。
氫能
在眾多新能源中,氫能以其重量輕、無污染、熱值高、應用面廣等獨特優點脫穎而出,將成為21世紀最理想的新能源。氫能可應用於航天航空、汽車的燃料,等高熱行業。
海洋滲透能

如果有兩種鹽溶液,一種溶液中鹽的濃度高,一種溶液的濃度低,那麼把兩種溶液放在一起並用一種滲透膜隔離後,會產生滲透壓,水會從濃度低的溶液流向濃度高的溶液。江河裡流動的是淡水,而海洋中存在的是鹹水,兩者也存在一定的濃度差。在江河的入海口,淡水的水壓比海水的水壓高,如果在入海口放置一個渦輪發電機,淡水和海水之間的滲透壓就可以推動渦輪機來發電。
海洋滲透能是一種十分環保的綠色能源,它既不產生垃圾,也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不依賴天氣的狀況,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在鹽分濃度更大的水域里,滲透發電廠的發電效能會更好,比如地中海、死海、我國鹽城市的大鹽湖、美國的大鹽湖。當然發電廠附近必須有淡水的供給。據挪威能源集團的負責人巴德·米克爾森估計,利用海洋滲透能發電,全球范圍內年度發電量可以達到16000億度。
水能
水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是清潔能源,是指水體的動能、勢能和壓力能等能量資源。廣義的水能資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資源;狹義的水能資源指河流的水能資源。是常規能源,一次能源。水不僅可以直接被人類利用,它還是能量的載體。太陽能驅動地球上水循環,使之持續進行。地表水的流動是重要的一環,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區,水能資源豐富。隨著礦物燃料的日漸減少,水能是非常重要且前景廣闊的替代資源。目前世界上水力發電還處於起步階段。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涌浪等水運動均可以用來發電。
可以利用電解水分子和光以及化學分解水分子的方式,來分解到可燃燒的氫氣,它可作為新的,多用途的能源來替代現有的礦物質能源。水分子的分解過程簡而易行,投資少見效快。這給水能的綜合利用帶來了廣泛的前景,在地球上,水是一種到處可見的液態物質。通過水的分解裝置,制備出氫燃料,可用於汽車,航天航空,熱力發電等工業和民用方面,在較大的程度上,緩解了人類對礦物質資源的過分依賴。

『玖』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
我國古代很早就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風車粉、利用高山流水帶動水車臼米磨粉、利用水流伐木運輸、利用陽光烘乾食品。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上,風能、水力、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質能對能源供應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水力發電在世各地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現在各國目光都在太陽能上大做文章。
從2006年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也正式實施,國家通過該法引導、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可再生能源長期發展。所有這些 對於擁有幾十年發展史的太陽能熱水器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即把太陽輻射熱轉抵達成電能的發電技術。它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利用太陽熱能直接發電,如半導體或金屬材料的溫差發電、真空器件中的熱電子和熱離子發電以及鹼金屬熱發電轉換和磁流體發電等,這類發電的特點是發電裝置本體沒有活動部件,但此類發電量小,有的方法尚處於原理性試驗階段。另一類是將太陽熱能通過熱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其基本組成與常規發電設備類似,只不過其熱能是從太陽能轉換來。
在一個世紀前的1878年一年小的太陽能動力站在巴黎建立,該裝置是一個小型點聚集太陽能熱動力系統,盤式拋物面反射鏡將陽光聚焦到置於其焦點處的蒸汽鍋爐,由此產生的蒸汽驅動一個很小的互交式蒸汽機運行。1901年,美國工程師研製成功7350W的太陽能蒸汽機,採用70平方米的太陽聚光集熱器,該裝置安裝在美國加州做實驗運行。1950年,原蘇聯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座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的小型實驗裝置,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廣泛的、基礎性的探索和研究。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1MW的太陽爐。
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機的爆發刺激了人們對太陽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相對於太陽能電池的價格昂貴、效率較低,太陽能熱發電的效率較高、技術比較成熟。許多工業發達國家,都將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作為國家研究開發的重點。從1981-1991年10年間,全世界建造了裝機容量500kW以上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兆瓦級太陽能熱發電試驗電站20餘座,其中主要形式是塔式電站,最大發電功率為80MW。
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最早是在以色列進行研究開發的。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在死海沿岸先後建造了3座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站,以提供其全國1/3用電量的需求。美國也曾計劃將加州南部薩爾頓海的一部分建成太陽池,用以建造800-600MW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站。後來,以色列和美國均對其太陽池熱發電計劃作了改變。
隨著能源緊缺各國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越來越高。我國的水力發電已躍為國際先進項列。風力發電廣泛興起、太陽能發電開始投入已見成效。
就幾種形式的太陽熱發電系統相比較而言,塔式熱發電系統的成熟度目前不如拋物面槽式熱發電系統,而配以斯特林發電機的拋物面盤式熱發電系統雖然有比較優良的性能指標,但目前主要還是用於邊遠地區的小型獨立供電,大規模應用成熟度則稍遜一籌。應該指出,槽式、塔式和盤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同樣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並正在積極開展工作。美國政府的太陽能熱電發展計劃並列塔式、槽式和盤式三種熱發電技術,目的在於滿足不同高層應用的需求。
在國內,隨著太陽能利用技術的迅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一些高等院校和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等單位和機構,也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做了不少應用性基礎實驗研究,並在天津建造了一套功率為1kW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模擬實驗裝置,在上海建造了一套功率為1kW的平板式低沸點工質太陽能熱發電模擬實驗裝置。
在北京,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對槽式拋物面反射鏡太陽能熱發電用的槽式拋物面聚光集熱淚盈眶器也作了不少單元性試驗研究。目前,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建立了一套1kW碟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正在進行實驗研究。此外,80年代初,湖南湘潭電機廠與美國公司合作,設計並研製成功率5kW的盤式太陽能熱發電裝置樣機
我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開始於70年代末,但由工藝、材料、部件及相關技術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加上經費不足,熱發電項目先後停止和下馬。國家「八五」計劃安排了小型部件和材料的攻關項目,帶有技術儲備性質,與國外差距很大。近年來,國外太陽熱發電技術發展很快,我國應加快這項技術的引進研製,找准切入點建立示範電廠,以填補國內空白。

閱讀全文

與潔凈煤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