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24年到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是中國共產黨的過渡時期,也就是我們的成長期,它的意義深遠。反帝國主義的同時也反封建主義。
Ⅱ 「北伐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北伐戰爭是一次來反對自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又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中國進入軍閥混戰的局面,人民渴望打倒北洋軍閥,結束軍閥的黑暗統治。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兩黨實現合作。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統一全中國的綱領。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確定準備北伐。6月5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速出師北伐案。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從廣東分三路正式出師北伐。第四軍葉挺獨立團擔任先遣隊,這是一支由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乾的隊伍,他們英勇善戰,敢打敢拼,多次報捷,贏得「鐵軍」的盛譽。北伐戰爭得到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有力支援,西路軍解放湖南,攻克武漢;中路軍解放江西;東路軍解放福建。到1927年初,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北伐軍佔領了半個中國,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是,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勢力在1927年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蔣介石集團竊取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形成了新的軍閥統治。
Ⅲ 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國民大革命在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基礎上通過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沉重打擊。
國民革命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它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要革命階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革命,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了有史以來革命的最高點,是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北伐戰爭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工農運動是這次革命的基礎,革命勢力席捲全國。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國民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卻使中國人民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使中國共產黨國民大革命在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基礎上通過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沉重打擊。
國民革命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它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要革命階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革命,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了有史以來革命的最高點,是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北伐戰爭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工農運動是這次革命的基礎,革命勢力席捲全國。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國民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卻使中國人民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使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為人接受,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得以擴大,中共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為革命建立了新起點。
合:加強了各革命力量的聯合,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的主張為人接受,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得以擴大,中共開始
Ⅳ 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大會在怎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發生的
大背景么···清朝滅亡後,隨著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北洋軍閥的混專戰,使中國政治局面處於一片屬混亂之中,且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日益加劇···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為國民革命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共成立後與國民黨聯合,進行國民革命···
我其實是來賺分的···我只是個學生···想了一點課本上的亂寫的···
Ⅳ 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三年國民大革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大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教育和鍛煉了各革命階級,提高了政治覺悟。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發揮了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在這一次革命中,黨明白必須建立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堅持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主要組織形式是軍隊,無產階級要實現對革命的領導,必須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裝。中國共產黨如果沒有一支自己掌握的軍隊,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建設。
(5)國民革命誓師北伐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國民大革命的失敗
北洋軍閥勢力的迅速崩潰,工農運動的高漲,使帝國主義列強感到震驚。一方面,他們在中國集結兵力、製造事端,企圖以武力相威脅,阻擋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另一方面,他們拉攏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共政變,以「清黨」為名,在東南各省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同年7月15日,當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並在其轄區內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搜捕和屠殺。
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終失敗。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不善於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共產國際不了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對於中國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許多問題的決斷和有關方針政策的實施。
Ⅵ 北伐戰爭的歷史意義
北伐戰爭 - 意義
北伐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版,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權軍隊,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國民革命軍能以少勝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軍事指揮而言,主要是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向北洋軍閥實力較為薄弱的湖南、湖北進軍,消滅吳佩孚軍,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軍,最後北上解決實力最雄厚的張作霖軍;發揚長驅直入,運動殲敵,窮追猛打,速戰速決,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審時度勢,靈活運用兵力,適時轉變戰法,保持戰爭的主動權;分化瓦解敵軍,補充擴大自己。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使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
Ⅶ 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大會是在是什麼歷史大背景下發生的
清朝滅亡後,隨著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北洋軍閥的混戰,使中國政治局面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且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日益加劇···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為國民革命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Ⅷ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有什麼歷史意義
國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由從南向北統一全中國的例子(另一回次是明朝對元朝的答北伐),雖然它所達成的統一,在很多方面來說都只是屬於形式上的,當時更有「軍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說法[6]。
五卅運動爆發後,隨著中國國民黨北伐運動的推進以及成功,中國反帝國主義愛國民族運動空前高漲,收回租界、收回教育主權、反西洋、反基督宗教和反帝國主義勢力的運動如火如荼,但是北伐長期造成的國力日漸衰弱和自己中國人自相殘殺的後果,使得日本三年後卻發動了九一八事件和八年抗戰的主因。
包遵信認為,「北伐」只是孫中山《建國大綱》中所設想的軍政、訓政和憲政三步驟中的「軍政」,是以武力掃除一切施行憲政之障礙,北伐是孫中山希望在中國實現憲政的第一步。
Ⅸ 國民軍的誓師北伐
1926年7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中國國民黨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國民革命軍在宣言表達了中國國民黨「為國請命,為國除奸,成敗利鈍,在所不顧,任何犧牲,在所不惜」的決心,號召全國民眾群起而助其革命一舉成功,並堅信國民革命一定能取得勝利。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舉行北伐誓師典禮,誓師大會在廣州東校場隆重舉行,黨政軍負責人和各界民眾5萬餘人參加大會。國民政府代表主席譚延闓授印,國民黨中央黨部代表吳稚暉授旗,蔣介石謹受宣誓畢,致答詞,並舉行閱兵式,由李濟深任總指揮,張治中任司禮。蔣介石發表宣言、通電和告廣東軍民書等,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名義,宣告北伐戰爭正式開始。北伐軍兵分3路,西路軍為主力,擔任正面作戰,兵力約5萬,進攻兩湖,直指武漢;中路軍保障西路側翼安全,進攻江西孫傳芳部;東路軍向敵兵空虛的浙閩進軍。第五軍留守廣州根據地。
出師北伐的國民革命軍序列
國民軍總司令蔣介石
總參謀長李濟深
總參謀次長白崇禧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黨代表繆斌
第二軍軍長譚延闓黨代表汪精衛副黨代表李富春(中共黨員)
第三軍軍長朱培德黨代表朱克靖(中共黨員)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黨代表廖乾吾(中共黨員)?
第五軍軍長李福林副黨代表李朗如
第六軍軍長程潛 副黨代表林伯渠(中共黨員)
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黨代表黃紹閎(留守廣西)
第八軍軍長唐生智黨代表劉文島
Ⅹ 誓師北伐意味著什麼
國民革命軍北伐,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專為主力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屬統一戰爭。因其戰爭過程由南向北進行,故又常簡稱為「北伐」,或稱「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復合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改旗易幟。至此,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