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金華,一座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多彩的文化傳統、名人
⑴如: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大家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金華來旅遊觀內光。我們金容華有豐富的歷史遺存、深厚的文化底蘊、悠遠的人文傳承、秀美的山水風光。金華之旅一定會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意對即可) ⑵如:名稱:金華道情特色:道具簡單、表演方便、語言幽默,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地方曲藝。(意對即可) ⑶如:艾青,20世紀中國詩壇泰斗,他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傷痕累累的「母親」,他用樸素的語言傾訴他對土地的深愛。 |
㈡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金華,風光秀麗,花木蔥蘢.某廣場上一個形狀是平行四邊形的花壇(如圖),分別種有
∵AB ∥ EF ∥ DC,BC ∥ GH ∥ AD
∴GH、BD、EF把一個平行四邊形回分割成四個小平行四邊形,
∴一條對角答線可以把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分為二,
據此可從圖中獲得S 黃 =S 藍 ,S 綠 =S 紅 ,S (紫+黃+綠) =S (橙+紅+藍) ,
根據等量相減原理知S紫=S橙,
∴A、B、D說法正確,
再考查S 紅 與S 藍 顯然不相等.
故選C.
㈢ 金華地方有什麼文化歷史嗎
金華古稱婺州,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歷史和燦爛文化。現轄婺城區、蘭溪市、義烏市、東陽市、永康市、和金華縣、武義縣、浦江縣、磐安縣,總面積為10917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40多萬。是一座人文薈萃,教育鼎盛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山川秀麗,環境優雅的旅遊勝地;是一個生態環境良好,整潔亮綠,文明有序,居住舒適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
金華建置久遠,古屬越國地,秦人會稽郡。自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始名東陽。後歷名金華、婺州,或設郡、州、路、府、道,或設專區和地區。1985年金華撤地設市。
金華山川秀絕,人傑地靈,金華市區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川。即位於北山(金華山)和南山(仙霞嶺余脈)中間這塊「金衢盆地」中部最富饒的土地上。金華北山雙龍現為國家級風景區,層巒迭嶂,林木參天,岩洞奇特,有水石、風霧和洞天奇觀。尤以「一水穿開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的雙龍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飛」的冰壺洞和「洞落千尋通地脈,光生一線透天門」的朝真洞最為著名。景區內還有港澳台胞熟知的黃大仙祖宮。
金華的奇秀山水吸引了無數文人雅士,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登八詠樓賦詞:「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易安居士的慷慨之歌堪稱八詠樓之絕唱。袁吉《登金華山》,以「金華山色與天齊,一徑盤紆盡石梯。步步前登清漢近,時時回首白雲低」來描述當年北山風光。陳了昂的《登金華觀》、孟浩然的《寄赤松道士》、蘇軾的《卧羊山》、王安石的《山橋》等,更為金華之山光水色增輝添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金華山記》中生動地描述了北山三洞諸景。及至近代,郁達夫的《金華北山》、葉聖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岩洞》,寫得娓娓動人,饒有情趣。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到過雙龍。1996年12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登八詠樓欣然賦詩:「婺水悠悠江上樓,易安飄泊不勝愁,萬里江水今勝昔,八詠聲韻傾神州。」
金華文化燦爛古跡遍布。金華山是道教名山,雙龍洞有「三十六洞天」之稱,還是在香港、東南亞、北美等地香火有極的黃大仙出生、修道之仙地,現有黃大仙祖宮。太平天國侍王府,是我國目前保持原貌最完整、壁畫藝術最豐富、建築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遺跡。還有天寧寺大殿、八詠樓、法隆寺經幢,明月樓、城隍廟、古城牆、一覽亭等一批歷史文化遺跡。市域有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華物寶天華,名人輩出。如:駱賓王、貫休、宗澤、呂祖謙、陳亮、朱丹溪、宋濂、李漁。近現代,有黃賓虹、張書旗、吳茀之,張振擇、邵飄萍、何炳松、陳望道、馮雪峰、吳晗、潘漠華、艾青、朗靜山、嚴濟慈、蔡希陶等。他們的功績、成就,彪炳於史,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財富。
崇文重教,人才搖籃。金華人民崇尚教育,重視人才資本的投入,以「書香門第」,「耕讀家風」為榮。新中國成立後,金華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近幾年錄取高校、中專的考生每年達五、六千人,錄取人數、比例均居全省榜首。數以萬計的學生學業有成,散布於海內外。東陽市「百名博士匯一市、千名教授同故鄉」,傳為佳話。人才是金華的一大優勢,通過實施「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將有助於實現科教興經濟的相互結合與促進。
金華富有悠久的歷史潮流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教育底蘊,又有地方個性,詩詞戲曲,輩出傑作;文章書畫,代有名家。金華戲曲源遠流長,有400多年歷史的婺劇是金華文化藝術中的奇葩,具有渾朴粗獷、唱腔獨特、鼓樂豐富、武功見長的藝術特色。1962年,浙江婺劇進京演出的《斷橋》,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天下第一橋」。
㈣ 浙江金華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金華有多少年歷史了
秦、漢時金華為烏傷縣,三國吳寶鼎元年以其地處衢江之東,長山之陽而內置郡名東陽。金容華郡治即始於此。南朝梁改置縉州,陳撤州置郡,首用金華之名。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至元,金華之名在東陽郡與婺州之間搖擺。元初至元十三年,此置婺州路,至明朱元璋攻取而易其名為寧越府,後又改為金華府。至明成化七年,金華府已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八婺」之治,沿襲至清。
1949年5月7日,金華解放,設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區。10月,改其名為金華專區。1985年5月,撤金華地區,金華、衢州兩縣級市分別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縣制。
㈤ 金華始建於什麼時候
金華建制久遠,因位於金星與婺女(星)分野,而得名金華。
春秋時屬越,戰國後期越為楚所滅,遂屬楚。
秦、漢為烏傷縣(治所在今義烏境內),屬會稽郡(紹興)。東漢設長山縣。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以會稽郡西部設東陽郡(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治長山(今金華市區),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溪)、烏傷(今義烏)、永康、吳寧(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游)、新安(今柯城區、衢江區)、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9縣,治設長山。晉延其制。
南朝·梁紹泰二年(556)置縉州,陳天嘉三年(562)撤縉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金華」一名源於「金星與婺女爭華」之地。
隋開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復改婺州,並分置衢州。天寶元年(742)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婺州。宋延其制。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寧越府,至正二十年改金華府。
明成化八年(1472年)析遂昌、金華、蘭溪、龍游縣部分地置湯溪縣。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8縣,故有"八婺"之稱。
1912年廢府。1914年置金華道,轄區擴及原衢州、嚴州府。1927年廢道,各縣仍直屬於省。民國期間,行政督察區序號、轄縣、專署駐地時有變換。民國28年(1939年)6月,設磐安縣,劃縉雲縣之5鄉,永康縣之3鄉,天台縣之飛山鄉,東陽縣等都鄉,為磐安縣境。
1949年5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金華,設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區。10月,改名金華專區轄2市9縣。1955年3月,衢州專區撤銷並入。嗣後,金華專區轄縣(市)續有撤並、復置,並與杭州、麗水等毗鄰市地互有調整。1958年11月,撤銷湯溪縣。1968年4月,改為金華地區。
1985年5月,撤銷金華地區,原金華、衢州兩縣級市分別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並於金華城區設立婺城區,郊區設立金華縣,同時撤銷蘭溪縣,設立蘭溪市(縣級)。金華市轄婺城區、蘭溪市和金華、永康、武義、東陽、磐安、義烏、浦江7縣。原金華地區的龍游、開化、常山、江山縣劃歸衢州市管轄。
1988年5月,撤銷義烏縣設立義烏市(縣級),撤銷東陽縣設立東陽市(縣級)。1992年10月,撤銷永康縣設立永康市(縣級)。2000年12月,撤銷金華縣,與婺城區互有調整,縣境東部設立金華市金東區
㈥ 金華民俗文化特色有哪些
金華歷復史文化源遠流制長,自然景觀獨特,山水風光又多與文化相交融.該區長期受越文化的熏陶,而「吳越文化」無疑是華夏文化的重要分支;金華城市漫長的發展史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此外還具有顯著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特徵.在分析金華旅遊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旅遊開發應發揮其文化內涵豐富的優勢,重點發展高層次、深內涵的旅遊形式,如:山水文化旅遊、歷史文化旅遊、宗教文化旅遊及民俗文化旅遊.
㈦ 有哪些金華籍的歷史名人
如唐代駱賓王為初唐四傑之一,張志和首創漁歌體,革新了詞壇;詩僧貫休回「十六羅漢圖」為中答國古畫瑰寶。
南宋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和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名噪全國,金華被譽為「江南鄒魯」。
元代名醫朱丹溪創立滋陰學說,名揚國內外,明代宋濂為文質朴,文學理論觀點頗有影響,作品廣為流傳。
清代戲曲家李漁戲曲理論造詣極深,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近現代的陳望道、施復亮、曹聚仁、馮雪峰、邵飄萍、吳晗、艾青、黃賓虹、施光南、嚴濟慈等都是世界級名人。
1937年,杭州淪陷,金華一度成為東南抗日前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南京、上海、杭州、延安、武漢等地南來的文化名人雲集金華,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和中共中央東南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先後在金華成立,領導文化界的統一戰線工作。當時金華有13個抗戰文化團體、9種報紙、50多種刊物、12個抗戰劇團、20家書店,馮雪峰、林默涵、石西民、何家槐、聚紺弩、可是思、柯靈、張樂平等活躍在金華文壇上,當時金華被稱為「東南抗戰文化名城」。
㈧ 體現金華歷史文化底蘊的「二絕」是什麼
體現金華歷史文化底蘊的「二絕」是金華火腿和金華鬥牛。
㈨ 金華什麼時候被國家建設部列為 歷史文化名城
1996年,省政府批准金華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直到2007年,2228歲的古城終於進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序列。
㈩ 金華地方有什麼文化歷史嗎
金華古稱婺州,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歷史和燦爛文化。現轄婺城區、蘭溪市、義烏市、東陽市、永康市、和金華縣、武義縣、浦江縣、磐安縣,總面積為10917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40多萬。
金華是一座人文薈萃,教育鼎盛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山川秀麗,環境優雅的旅遊勝地;是一個生態環境良好,整潔亮綠,文明有序,居住舒適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
金華建置久遠,古屬越國地,秦人會稽郡。自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始名東陽。後歷名金華、婺州,或設郡、州、路、府、道,或設專區和地區。1985年金華撤地設市。
金華山川秀絕,人傑地靈,金華市區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川。即位於北山(金華山)和南山(仙霞嶺余脈)中間這塊「金衢盆地」中部最富饒的土地上。金華北山雙龍現為國家級風景區,層巒迭嶂,林木參天,岩洞奇特,有水石、風霧和洞天奇觀。尤以「一水穿開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的雙龍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飛」的冰壺洞和「洞落千尋通地脈,光生一線透天門」的朝真洞最為著名。景區內還有港澳台胞熟知的黃大仙祖宮。
金華的奇秀山水吸引了無數文人雅士,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登八詠樓賦詞:「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易安居士的慷慨之歌堪稱八詠樓之絕唱。袁吉《登金華山》,以「金華山色與天齊,一徑盤紆盡石梯。步步前登清漢近,時時回首白雲低」來描述當年北山風光。陳了昂的《登金華觀》、孟浩然的《寄赤松道士》、蘇軾的《卧羊山》、王安石的《山橋》等,更為金華之山光水色增輝添彩。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金華山記》中生動地描述了北山三洞諸景。及至近代,郁達夫的《金華北山》、葉聖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岩洞》,寫得娓娓動人,饒有情趣。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到過雙龍。1996年12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登八詠樓欣然賦詩:「婺水悠悠江上樓,易安飄泊不勝愁,萬里江水今勝昔,八詠聲韻傾神州。」
金華文化燦爛古跡遍布。金華山是道教名山,雙龍洞有「三十六洞天」之稱,還是在香港、東南亞、北美等地香火有極的黃大仙出生、修道之仙地,現有黃大仙祖宮。太平天國侍王府,是我國目前保持原貌最完整、壁畫藝術最豐富、建築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遺跡。還有天寧寺大殿、八詠樓、法隆寺經幢,明月樓、城隍廟、古城牆、一覽亭等一批歷史文化遺跡。市域有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華物寶天華,名人輩出。如:駱賓王、貫休、宗澤、呂祖謙、陳亮、朱丹溪、宋濂、李漁。近現代,有黃賓虹、張書旗、吳茀之,張振擇、邵飄萍、何炳松、陳望道、馮雪峰、吳晗、潘漠華、艾青、朗靜山、嚴濟慈、蔡希陶等。他們的功績、成就,彪炳於史,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財富。
崇文重教,人才搖籃。金華人民崇尚教育,重視人才資本的投入,以「書香門第」,「耕讀家風」為榮。新中國成立後,金華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近幾年錄取高校、中專的考生每年達五、六千人,錄取人數、比例均居全省榜首。數以萬計的學生學業有成,散布於海內外。東陽市「百名博士匯一市、千名教授同故鄉」,傳為佳話。人才是金華的一大優勢,通過實施「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將有助於實現科教興經濟的相互結合與促進。
金華富有悠久的歷史潮流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教育底蘊,又有地方個性,詩詞戲曲,輩出傑作;文章書畫,代有名家。金華戲曲源遠流長,有400多年歷史的婺劇是金華文化藝術中的奇葩,具有渾朴粗獷、唱腔獨特、鼓樂豐富、武功見長的藝術特色。1962年,浙江婺劇進京演出的《斷橋》,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天下第一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