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核心區主要是哪些地區
我國的首都北京是一個充滿歷史痕跡的城市,那裡有許許多多的北京老胡同兒,也有許許多多的古建築,但同時,它又是我國最先進最具有現代風格的一個城市,為了保證北京的城市發展,有對傳統的歷史文化進行保護,早在2018年我國就頒布了有關北京功能核心區的法章,所謂的首都功能核心區,主要包括了東城區和西城區,該區域是北京市開發強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區,而且這里的規劃建設工作必須緊密圍繞老城核心價值的保護與傳承,所以,首都功能核心區其實北京的老城保護區。
對待這樣一座歷史與現代同在的城市,我們應該實現應保盡保,最大限度留住歷史印記,保護好北京老城,講述好北京故事,講述好中國故事。
❷ 歷史風貌區與歷史文化街區有何不同
一 歷史風貌區,側重看得見摸得著的景物和建築,比如實實在在的舊樓房
二 而歷史文化街,除了有少部分的建築物和物品,也會有現代方法包裝的物品展示,比如用古代英雄做出來的動漫人物
❸ 西黃城根北街怎麼規劃的啊
給摟主個詳細的:)
1 總則
1.0.1 為加強皇城的整體保護,落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特製定本規劃。
1.0.2 皇城是北京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1.0.3 在本保護規劃范圍內進行各項建設活動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均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的有關規定,執行本規劃。
1.0.4 本規劃未涉及的控制指標和管理規定,應遵循國家及北京市的相關法規、規定執行。
1.0.5 本規劃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執行;如有重大調整,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
2 規劃依據
2.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12月)
2.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10月)
2.0.3 《北京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1987年6月)
2.0.4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
2.0.5 國務院關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1993年10月)
2.0.6 《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范圍規劃》(1999年4月)
2.0.7 《北京市區中心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1999年9月)
2.0.8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規定》(1994年)
2.0.9 《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2001年3月)
2.0.10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2年4月)
3 規劃指導思想及原則
3.1 規劃指導思想
3.1.1 把皇城作為一個整體加以保護,特別是搞好故宮等重點文物的保護。
3.1.2 正確處理皇城的保護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皇城內新的建設要服從保護的要求,保證皇城整體風貌與空間格局的延續。
3.1.3 要用辨證和歷史的觀點,正確認識和處理皇城的發展和變化,區別和慎重對待已有新建築。
3.1.4 貫徹「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努力改善皇城中的居住、工作條件和環境質量。
3.2 規劃原則
3.2.1 整體保護與分類保護相結合,最大限度保存真實歷史信息的原則。
3.2.2 有重點、分層次、分階段逐步整治、改善和更新的原則。
3.2.3 逐步、適度疏導人口的原則。
3.2.4 嚴格控制皇城內建設規模的原則。
3.2.5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原則。
4 規劃范圍
4.0.1 皇城的規劃范圍為東至東黃(皇)城根,南至東、西長安街,西至西黃(皇)城根、靈境胡同、府右街,北至平安大街。規劃佔地面積約6.8平方公里,皇城行政區劃分屬東城、西城兩區。
5 皇城的性質和歷史文化價值
5.1 皇城的性質
5.1.1 北京明清皇城以紫禁城為核心,以皇家宮殿、衙署、壇廟建築群、皇家園林為主體,以滿足皇家工作、生活、娛樂之需為主要功能。
5.1.2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皇城為具有濃厚傳統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
5.2 皇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5.2.1 北京皇城始建於元代,主要發展於明清時期。現今的皇城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格局與風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5.2.2 惟一性:明清皇城是我國現存惟一保存較好的封建皇城,它擁有我國現存惟一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建築群,是北京舊城傳統中軸線的精華組成部分。
5.2.3 完整性:皇城以紫禁城為核心,以明晰的中軸線為紐帶,城內有序分布著皇家宮殿園囿、御用壇廟、衙署庫坊等設施,呈現出為封建帝王服務的完整理念和功能布局。
5.2.4 真實性:皇城中的紫禁城、筒子河、三海、太廟、社稷壇和部分御用壇廟、衙署庫坊、四合院等傳統建築群至今保存較好,真實地反映了古代皇家生活、工作、娛樂的歷史信息。
5.2.5 藝術性:皇城在規劃布局、建築形態、建造技術、色彩運用等方面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反映了歷史上皇權至高無上的等級觀念。
6 土地分區和特徵
6.1 土地分區
6.1.1 根據皇城內土地使用特徵及街道的自然分布,按照由南至北、由東至西的原則,將皇城用地劃分為10個區域。
6.1.2 01區:皇城內故宮與勞動人民文化宮以東,五四大街以南的區域;
02區:皇城內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東街以東,五四大街以北的區域;
03區:由故宮、中山公園和勞動人民文化宮三部分組成的區域;
04區:景山公園所在的區域;
05區:中南海以東,文津街以南,故宮與中山公園以西的區域;
06區:北海以東,景山前街以北,地安門內大街、景山西街以西的區域;
07區:中南海所在區域;
08區:北海所在區域;
09區:文津街以南,中南海以西的區域;
10區:文津街以北,北海以西的區域。
6.1.3 10個區內各類規劃地塊有572個,在今後的改造中應參照地塊編號進行。
6.2 各分區的特徵
6.2.1 01、02、05、06、09五個區為傳統平房四合院建築相對集中的地區,胡同和四合院構成街區的主體。
6.2.2 03、04、07、08四個區為重大文物保護單位,是皇家建築群傳統風貌的精華,它們對皇城的保護具有決定性作用。
6.2.3 10區基本上為多層建築區,是新的建設對皇城沖擊最大的區域。
7 土地使用功能規劃
7.0.1 皇城的土地使用功能規劃為12類,包括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醫療衛生、教育科研、宗教福利、普通住宅、一類住宅、中小學和托幼、市政設施、綠地、道路廣場。
7.0.2 依照佔地規模大小,主要用地有:綠地226公頃,約占皇城面積的33%;居住用地123公頃,約佔18%;文化娛樂用地124公頃,約佔18%;道路廣場用地85公頃,約佔12%;行政辦公用地67公頃,約佔10%,其他用地佔9%。
7.0.3 規劃以調整為主,現有公園綠地、行政辦公用地、醫療衛生等用地面積基本不變。
7.0.4 原則上外遷與皇城性質不符的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
7.0.5 將地安門內大街兩側(道路紅線50米范圍內)規劃各10米寬的綠地;景山後街北側規劃5——10米寬的綠地;拆除景山西街東側、景山公園西牆外側房屋,規劃為綠地,為恢復歷史河道創造條件。
7.0.6 在原御河古河道所在的位置,規劃一條寬15——20米寬的綠帶,嚴格控制相關建設,恢復古御河。
8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
8.0.1 皇城內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3個,總佔地面積約369公頃,占皇城面積的54%,是皇城保護的核心內容。
8.0.2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佔地面積約234公頃,占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的63.7%;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8個,佔地面積約127公頃,占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的34%;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6個,佔地面積約3公頃,占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的1%;普查登記在冊文物有30個,佔地面積約5公頃,占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的1.3%。
8.0.3 皇城內擁有區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33個,其利用狀況可分為三類:利用基本合理、利用勉強合理、利用不合理。其中,利用基本合理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7個,利用勉強合理的文物保護單位有8個,利用不合理的文物保護單位有8個。
8.0.4 對佔用文物保護單位但不具備保護和合理利用條件的單位和居民,應採取措施予以外遷,修繕、騰退文物並改善其使用環境。
9 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的保護和利用
9.0.1 指那些尚未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建築形態或院落空間反映了典型的明清四合院格局或近代建築特徵的,具有真實和相對完整的歷史信息的傳統建築。
9.0.2 皇城內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或院落約有204個,占皇城院落總數的6.3%;這些建築或院落佔地約21公頃,占皇城面積的3%。
9.0.3 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應按照文物的保護要求對其進行保護,並掛牌明示。
9.0.4 對佔用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但不具備保護和合理利用條件的單位和居民,應採取措施予以外遷,修繕、騰退並改善其使用環境。
10 城廓、城牆、壇牆
10.0.1 現狀皇城的東、南城廓基本清晰;沿平安大街南側,西皇城根東側、靈境胡同北側結合環境整治規劃一條不少於8米的綠化帶,作為西、北皇城邊界的象徵。
10.0.2 在西安門、地安門所在位置兩側的用地中規劃小型綠地,示意皇城城門的所在地。
10.0.3 皇城內目前存留下來的城牆、壇牆遺存約有41處,大部分只存一些殘垣斷壁。其中依託於國家級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牆體一般保存較好,如故宮、景山等。對分布於平房區中的府、廟、壇牆,應隨著環境的整治加以保護、修繕和展示。
11 水系
11.0.1 歷史上皇城內的主要水系北海、中海、南海、筒子河、金水河至今保存完好,應嚴格予以保護。
11.0.2 御河皇城段、織女河、連接筒子河和菖蒲河的古河道、連接北海和筒子河的古河道,有的已被填埋,有的已改為暗溝。對古河道用地上的建設應加以嚴格控制,為將來恢復古河道創造條件。
12 綠化
12.0.1 皇城內的綠化系統可分為大型公園、小型公園、小型綠地、沿街行道樹以及分布在街坊、四合院中的樹木。
12.0.2 大型公園指景山公園、中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北海公園、中南海(暫不開放),五個公園總佔地面積約207公頃。
12.0.3 小型公園指東皇城根遺址公園和菖蒲河公園,兩個公園總佔地面積約7.7公頃。
12.0.4 沿城市主要道路兩側的帶狀綠地和分布在街區中的小型綠地,總佔地面積約11.3公頃。
12.0.5 沿街行道樹和分布在街坊、四合院中的樹木,是營造皇城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保護。
13 道路和胡同體系
13.0.1 與皇城直接關聯的道路、胡同體系可分為四類:
(1) 皇城周邊的城市幹道,包括長安街、平安大街、南北河沿大街、西皇城根南北街、靈境胡同和府右街,共計6條。
(2) 皇城內部的城市主要道路,包括地安門內大街、景山前街、後街、東街、西街、南北長街、西華門大街、南北池子、東華門大街、五四大街、文津街、府右街、西什庫大街、大紅羅廠街、愛民街,共計15條,均為城市次幹道。
(3) 皇城內部街區主要胡同,如陟山門街、沙灘北街、草嵐子胡同等,胡同寬度一般大於7米,可承擔部分城市支路的功能。
(4) 皇城內部街區次要胡同,如吉安所右巷、中老胡同、前宅胡同等,胡同寬度一般小於7米,主要用於組織街區中的非機動車和居民步行交通。
13.0.2 皇城內部的城市主要道路,應保持其現狀道路寬度與尺度基本不變。
13.0.3 應當盡量保護現有胡同的位置和格局,維持胡同的基本走向,保護並延續傳統的胡同名稱。
13.0.4 根據居民出行或改善街區市政設施條件的要求,允許適當打通或拓寬個別胡同,但總體上要滿足保護的要求。
14 建築高度控制
14.0.1 皇城是北京舊城保護的重要內容,必須嚴格保護其傳統的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
14.0.2 在皇城內,對現狀為1——2層的傳統平房四合院建築,在改造更新時,建築高度應按照原貌保護的要求進行,禁止超過原有建築的高度。
14.0.3 對現狀為3層以上的建築,在改造更新時,新的建築高度必須低於9米。
14.0.4 必須停止審批3層及3層以上的樓房和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築。
15 保護與更新方式
15.0.1 綜合現狀建築質量和建築風貌的評估,皇城內建築的保護與更新方式可分為6類。
15.0.2 文物類建築,指國家級、市級、區級以及普查登記在冊文物,這類建築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或北京市文物保護的相關法規進行保護和管理。
15.0.3 保護類建築,指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或院落,這類建築應參照國家或北京市文物保護的相關法規進行保護和管理,以修繕、維護為主。
15.0.4 改善類建築,指街坊中一般的平房四合院建築,這類建築應以修繕和按原貌翻建為主,對具有傳統四合院空間形態的建築,應保持四合院的空間肌理。
15.0.5 保留類建築,指街坊中和傳統風貌較協調的新建築,這類建築大部分為新建的仿四合院建築,與傳統風貌較協調,應予以保留。
15.0.6 更新類建築,指建築質量差又沒有傳統風貌特徵的破舊平房或對皇城傳統空間具有破壞作用的多層或高層建築。對破舊平房可採用改造的方式,恢復傳統四合院的形態;對破壞性的多、高層建築有條件時應予以拆除。
15.0.7 整飾類建築,指一時無條件拆除的多、高層建築或沿主要街道、胡同分布的一些被廣告牌、牆面磚、色彩所充斥的平房。對這類建築應通過統一的設計規則,對屋頂、牆面材料、色彩等要素統籌考慮,進行整飾。
16 市政設施規劃
16.0.1 排水設施:現狀皇城街坊內排水基本上以合流制為主。規劃皇城內的排水,在有條件的地區實行雨污分流,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實行雨污合流的排水體制。
16.0.2 供水設施:隨著房屋改建和道路系統的建設,逐步完善供水干、支線系統。
16.0.3 供熱設施:供熱應以清潔能源為主,能夠利用城市熱力管網的地區應充分利用城市集中熱力系統;熱力管道無法覆蓋的地區可以採用燃氣採暖或電採暖。
16.0.4 供氣設施:隨著房屋改建和道路系統的建設,逐步完善供氣干、支線系統和中低壓調壓設施。
16.0.5 通信設施:隨著房屋改建和道路系統的建設,逐步完善通信線路干、支線系統和電信局所。有線廣播電視網、寬頻網路應與通信線路統一規劃、建設。
16.0.6 供電設施:隨著房屋改建和道路系統的建設,逐步完善供電干、支線系統和開閉站、配電室;有條件地區應逐步將架空線入地。
16.0.7 市政管道布置:布置市政管道時應統籌規劃。局部路段市政管道設置如不能滿足規范要求,應採取特殊處理方式。
17 環境整治的實施
17.0.1 重塑皇城邊界,特別是皇城的西、北邊界,展示皇城牆的位置。
17.0.2 強化中軸線沿線的綠色景觀。沿景山前街、後街、西街、東街的一側或兩側,結合環境整治規劃一條連續的綠化帶。保護南北長街、南北池子街道兩側的行道樹木。
17.0.3 加強皇城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騰退和合理利用,加快對皇城內文物保護單位利用不合理情況的調整和改善,首先改善大高玄殿、宣仁廟、京師大學堂、智珠寺、萬壽興隆寺等文物的環境。
17.0.4 加強對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或院落的保護和修繕,先期選擇2——6片有價值院落(真如鏡胡同、張自忠故居、互助巷47號、會計司舊址、簾子庫、北河等周邊地區)比較集中的區域進行房屋修繕、騰退居民、拆除違章建築、改善居住環境的試點,為普通民居的保護積累經驗。
17.0.5 對在皇城環境整治過程中發現的,經考證為真實的歷史建築物或遺存,必須妥善加以保護,並加以標示。
17.0.6 採取措施分階段拆除一些嚴重影響皇城整體空間景觀的多、高層建築。近期需拆除的建築有:陟山門街北側的6層住宅樓、景山公園內搭建的圓形構築物、京華印刷廠煙囪、歐美同學會北側的市房管局辦公樓、北池子大街北端的北京證章廠辦公樓等5處;中期應重點整治主要道路兩側的多、高層建築。
17.0.7 對建築質量較好且與皇城風貌不協調的多層住宅,應予以整飾。對於現狀為平屋頂的多層建築,特別是居住建築應採取措施將平屋頂改造成坡屋頂,坡屋頂顏色以青灰色調為主。對新審批的建設項目,均應嚴格控制建築高度,採用坡屋頂(青灰色調)的形式,並不得濫用琉璃瓦。
17.0.8 結合住房產權制度的改革以及舊城外新區的土地開發,逐步向外疏解皇城內的人口,降低人口密度,使居住人口達到合理規模。
17.0.9加大拆除皇城內違法建設的力度,不在皇城內新建大型的商業、辦公、醫療衛生、學校等公共建築。
17.0.10在環境整治的基礎上,進一步宣傳皇城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重要意義,提高全民對皇城整體保護的意識,加快立法工作,制定《北京皇城保護規劃》實施管理辦法。
❹ 歷史文化街區 核心保護范圍 原樣復建可以嗎
第一章:總 則
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為指導,通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文物古跡及傳統民居的實地調查,在詳細考察街區的歷史變遷,綜合分析街區區個性特徵,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制定。
保護與整治規劃的目的在於指導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工作全面展開,統籌安排歷史街區內的各項建設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保持歷史街區的社會經濟活力,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特色文化旅遊的開發和經營。
本規劃受長沙市人民政府委託,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和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擔編制任務。
1.規劃依據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
1.4 《湖南省文物保護條例》
1.5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建設部(1994)14號令
1.6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建設部、國家文物局(1994)533號文
1.7 《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19號)
1.8 《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
1.9 《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送審稿)(2004年)
1.10《長沙市中心區E片控制性詳細規劃》
1.11長沙市規劃管理局《長沙市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設計要點》(長規函〔2004〕65號)
1.12長沙市文化局《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點》
2.規劃范圍
2.1 本次規劃的范圍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至衛國街,東到三泰街、三興街,規劃總用地面積為12.57公頃。
2.2 其中重點規劃地段為沿太平街、西牌樓、馬家巷、孚家巷、金線街、太傅里兩側的歷史街區核心保護區,用地面積為5.07公頃。
3.規劃原則
在全面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風貌的前提下,發揮歷史街區的潛在優勢,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現存的歷史遺產、人文資源,綜合發展旅遊事業,發展城市經濟,徹底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準。
通過本次規劃,促進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和協調發展,統籌安排各項開發建設項目,為改造更新提供技術指導。
3.1 文化內涵導向原則
充分挖掘太平街歷史街區和長沙的傳統民俗文化,建立民間文化保護機構,全面提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文化吸引力。
3.2 地域特色原真性保護
對傳統建築的修復以及新建建築的設計,應建立在對本地建築文化嚴謹調查的基礎上,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真實而的獨特魅力。
3.3 保護與發展互動原則
在對歷史街區的物質性遺產保護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對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並積極進行文化產業的挖掘,對傳統建築進行積極有效的保護性利用,在一定程度發掘歷史遺產的社會經濟價值。
4.規劃目標
4.1 規劃確定太平街歷史街區是以生活居住、旅遊觀光、商業服務、文化經營為主要職能,集中體現長沙民國傳統人文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
4.2 本次規劃主要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清代街巷格局,民國的民居風貌,長沙市街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三大文化特徵:
屈賈文化紀念地:主要通過對賈誼故宅保護與賈誼祠園林的恢復建設,以及相關文化設施如太傅書院等的建設,展現楚辭漢賦博大精深及屈原、賈誼、陶侃三人事跡中的人文魅力。
商業民俗傳承地:通過保護太平街、西牌樓的傳統商業建築,恢復若干老字型大小,以及對金線街兩邊長沙民俗作坊的開發展示來體現太平街歷史街區商業民俗的文化內涵。
辛亥革命策源地: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中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文物古跡,挖掘其在長沙近代史上的重要意義,建立建設小型的博物館。
5.規劃內容
5.1 本次規劃的內容包括保護與整治兩大部分。
5.2 保護規劃主要包括:分級保護的范圍劃定與保護要求,歷史街區的風貌景觀保護,歷史街區建築高度控制、各級文物古跡及傳統民居宅院的保護、土地利用與道路交通調整規劃等。
5.3 整治規劃主要包括:保護與更新模式、沿街重要界面立面整治、重點地段詳細設計等。
6.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
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由人工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組成。歸納如下表,需要針對各自的特點進行相應的保護。
太平街歷史街區保護要素構成表
人工環境 街巷格局 主要街道成魚骨狀,街巷普遍較窄,保持民國初年格局。
文保單位 賈誼故居、「四正社」舊址、魯班廟舊址、辛亥革命「共進會」舊址、孚嘉巷42號、乾益升糧棧
歷史建築 老通義油漆號、楊福和豆豉鞭炮庄、利生鹽號、楊隆泰釘子鋪、洞庭春茶館等
特色構築 金線街麻石路面、常懷井
景觀大樹 散布在各條街巷上的胸徑超過20厘米的大樹
人文環境 節慶習俗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過小年、除夕、春龍節、花朝節、觀音菩薩誕辰、上巳節、龍王節、天貺節、乞巧節、中元節、灶王節、老郎神壽誕
革命事跡 兩湖暴動、長沙起義
地方特產 湘綉、湘菜、湘蓮、湘粉、菊花石雕、瀏陽豆豉、菌油、棕編、白沙液酒、銅官陶瓷、瀏陽夏布、瀏陽紙傘、瀏陽花炮、紅繼木
歷史人物 屈原、賈誼、陶侃、焦達峰
奇聞掌故 呂洞賓與金線街、陶侃射蟒
7.保護框架的空間構成
根據太平街歷史街區的價值及其環境要素構成,可以將太平街的空間框架劃分為「五街三片一點」,即以五條特色街道串起來的三片傳統居住街坊(見保護框架規劃圖)。
「五街」是指:
太平街傳統商業街、金線街傳統風貌街、西牌樓傳統餐飲街、馬家巷和孚嘉巷傳統居住巷。
「三片」是指:
馬家巷孚嘉巷傳統居住街坊:以馬家巷、孚嘉巷為中心,東面到太平街,西面到衛國街,南到金線街的以傳統居住風貌為主要特色的地塊。
三泰街傳統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位於太平街以東,西牌樓以北,三泰街以西。
太傅里傳統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以太傅里位於太平街以東,西牌樓以南,西興街以西。
「一點」是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賈誼故居。
第三章:保護等級與范圍
8.歷史街區分級保護
根據現狀特徵以及國家對歷史街區保護的相關規定,在本次規劃中,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保護范圍劃分為二個層次:歷史文化風貌區(包括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
8.1歷史文化風貌區
歷史文化風貌區根據保護對象性質和措施的不同分為兩部分: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
8.1.1 保護范圍
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是指從沿太平街(北起長沙食品城,南至金線街口)、馬家巷(東起太平街,西至衛國街)、孚嘉巷(東起太平街,西至長沙港務招待所)、西牌樓(西起太平街,東至三泰街)、太傅里兩側傳統民居集中的區域。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范圍劃定為准。本次規劃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面積為5.07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包括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路,西起衛國街,東達三泰街、三興街的整個太平街歷史街區,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劃定為准。本次規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12.57公頃。
8.1.2 保護要求
對於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要求確保此范圍以內的建築物、街巷及環境不受破壞,如需改動必須嚴格按照保護規劃執行並經過上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審定批准。各種修建需在城鎮建設部門及文管會等有關部門嚴格監督下進行,其建設活動應以維修、整理、修復及內部更新為主。其建設內容應服從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要求,其外觀造型、體量、色彩、高度都應與保護對象相適應,較大的建築活動和環境變化應由上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會通過方可執行。
1) 古街市應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地面鋪裝應逐漸恢復傳統特色,採用麻石條鋪砌;原有電線桿、有線電視天線等有礙觀瞻之物應逐步轉入地下或移位;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廁、標牌、廣告、招牌、路燈等)應有地方傳統特色,不宜採用現代城市做法。
2) 街巷兩側建築功能應以傳統民居和傳統商業建築為主,鼓勵發展傳統商鋪茶肆和產商結合的手工作坊,建築的門、窗、牆體、屋頂等形式應符合風貌要求,色彩控制為黑、白、灰及黃褐色、原木色。
3) 傳統民居選擇相對完整地段成片加以維修恢復,保持原有空間形式及建築格局,古井、古樹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應予以保留並清理恢復,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建築應予以改造或拆除。
4) 對本區內保留的傳統民居建築應加強維修,建築色彩應取黑、白、灰、黃褐色等其他長沙傳統民居的色彩加以統一控制,建築裝飾、建築形式應採用民居形式的坡頂青瓦白脊房,建築門、窗、牆體、屋頂及其它細部必須嚴格按規劃管理確定的長沙傳統民居特色細部做法執行。建築功能主要為居住建築或民居旅館。
5) 建築物一層檐口高度控制為2.8~3.5M,二層檐口高度控制為6.5 M。
對於建設控制地帶,此范圍內的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管理等有關部門指導並同意下才能進行,其建築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以取得與保護對象之間合理的空間景觀過渡。在此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文物管理部門等批准,審核後才能進行。
1) 建築形式以坡屋頂為主,體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最大建築高度為四層;對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舊建築必須搬遷和折除,近期拆除有困難的都應改造其外觀和色彩,以達到環境的統一,遠期應搬遷和拆除。
2) 該范圍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文物管理部門指導並同意下進行,其建築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建築功能應以居住與公共建築為主。
8.2環境協調區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太平街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地完整性,根據歷史街區四個方向的不同情況,劃分出環境協調區。
8.2.1 保護范圍
環境協調區的范圍規劃為:西起湘江之濱,東到三泰街、三興街道路紅線外50米,北起五一路南側紅線,南至解放路紅線外50米。具體保護范圍以「保護范圍規劃圖」上的環境協調區范圍劃定為准。本次規劃環境協調區面積為23.98公頃。
8.2.2 保護要求
在此范圍內的新建建築或更新改造建築,必須服從「體量小、色調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綠化帶」的原則。其建築形式要求不破壞古鎮風貌的前提下,可適當放寬,該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批准、審核後方能進行。
對整個區域協調區,新建築應鼓勵低層,原則上不超過6層,街坊內部建築高度應嚴格按照「高度控制規劃圖」執行,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設行為,對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築,應停止其建設活動,並在適當的條件下予以改造。
9.建築及院落分級保護
經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現存建築的詳細調查和評估後,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優秀建築及宅院分為三級進行保護: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二級——不可移動文物、三級——優秀歷史建築。
9.1文物保護單位(一級)
9.1.1 保護范圍
保護等級為一級保護的范圍:劃定已經公布批準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本身和其組成部分的四至界線以內為絕對保護區。太平街歷史街區內目前共有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賈誼故居。
9.1.2 保護要求
所有的建築本身與環境均要按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行保護,不允許隨意改變原有狀況、面貌及環境。如需進行必要的修繕,應在專家指導下按原樣修復,做到「修舊如故」,並嚴格按審核手續進行。絕對保護區內現有影響文物原有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必須堅決拆除,且保證滿足消防要求。
建築形式:不能隨意改變現狀,不得施行日常維護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損環境、觀瞻的項目。在必須的情況下,對其外貌、內部結構體系、功能布局、內部裝修、損壞部分的整修應嚴格依據原址原樣修復,並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其它有關法令、法規所要求的程序進行,並保證滿足消防要求。
高度控制:保持現狀或根據原狀恢復。
9.1.3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
不容許在建設控制地帶內有超過文物保護建築的一般建、構築物,現狀存在的應堅決拆除。該范圍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管理等有關部門指導並同意下才能進行,其建築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以取與保護對象之間合理的空間景觀過渡。在此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文物管理部門等批准,審核後才能進行。
9.2 不可移動文物
根據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和長沙近現代歷史建築保護單位的劃定,及現場對歷史建築的調查審定,本次規劃共劃定不可移動文物6處。分別為馬家巷17號(共進會舊址)、孚嘉巷12號(四正社舊址)、太平街67號(乾益升糧棧舊址)、孚嘉巷14號(魯班廟舊址)、孚嘉巷42號、金線街麻石路面。
9.2.1 保護要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對於不可移動文物建築的立面、結構體系、基本平面布局、建築高度和有特色的內部裝飾不得改變,其他部分允許改變。建築維護修繕應優先採用舊料來更換損毀構建,修繕的原則是「只修不建,修舊如舊」。
附表:太平街歷史街區不可移動文物匯總表
編號 名稱 地址 建築面積 建築年代 房屋性質 進數 備注
13 共進會舊址 馬家巷17號 450 公私合用 二
18 四正社舊址 孚嘉巷12號 260 公房 二
09 乾益升糧棧舊址 太平街67號 500 公房 四
16 魯班廟舊址 孚嘉巷14號 270 清末民初 公房 一
14 孚嘉巷42號 孚嘉巷42號 480 民國 公房
37 金線街麻石路面。 金線街
9.3 優秀歷史建築
經過對太平街歷史街區的歷史遺存詳細踏勘和審核後,本次規劃共劃定優秀歷史建築25處。
9.3.1 保護要求
對於優秀歷史建築建築的立面、結構體系和建築高度不得改變,建築內部允許改變;建築修繕的重點是恢復其傳統建築與院落的布局,在細部做法上採用長沙地區的典型做法、樣式材質等,可以在對當地建築的特色提煉下,對無法恢復原樣的部分做一定的創意性設計。
第四章:高度控制規劃
10. 高度控制
為維護街區的歷史文化風貌,需要對街區的建設進行高度控制。具體如下:
文物保護單位:維持原有建築高度,不容許在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有超過文物保護建築的一般建、構築物,現狀存在的應堅決拆除。
重點保護建築和優秀歷史建築:維持原有建築高度。周邊20米范圍內有高度超過重點保護建築和優秀歷史建築的建、構築物,應降低層高或拆除。
控高二層區域:建築高度控制為二層坡屋頂傳統建築。建築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6.5m,屋脊總高不超過8m;結合現狀特點,允許建國以前傳統風貌建築維持原高。
控高四層區域:位於本次歷史街區規劃范圍內,建築高度控制在四層及四層以下,四層檐口高度在12.5米以下,總高度不超過14米。
控高六層區域:規劃范圍西向外至湘江岸邊,北至五一路南側紅線,東、南道路紅線外50米范圍內,建築高度控制在六層及六層以下,總高度不超過20米。
各控高區域的具體范圍詳見高度控制規劃圖。
附表:高度控制區域匯總表
區域名稱 面積(hm2) 比 例
維持原高 1.04 4.04%
控高二層 8.43 32.73%
控高四層 8.19 31.79%
控高六層 8.10 31.44%
11. 景觀視廊控制
為了保證湘江風光帶與太平街歷史街區的交融,新開辟的通向湘江的回龍街兩側應控制高度為二層。
為了保證金線街傳統風貌的完整性,金線街南側的新建建築須有一定的高度控制,即沿街道紅線南側15米的范圍內控制高度亦為兩層。
第五章:土地利用規劃
12.用地調整目標
根據保護與發展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原則,通過對現狀土地使用的合理調整,以達到科學合理地使用土地,從而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同時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發展文化及旅遊事業,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從用地功能結構上將整個規劃區劃分二個節點、三條軸線、五個區域。
節點:規劃有兩處,分別位於太平街的南北兩頭入口處。北節點規劃為公共服務中心節點,結合救火會舊址,設立一處「文夕」大火紀念廣場;南節點規劃為文化休閑廣場,主題為長沙市井萬象。
軸線:一條是太平街特色商業軸,以經營長沙傳統特產和展示太平街傳統特色經營為主;一條是金線街地方文化軸,以經營長沙傳統文化產品和手工作坊參與展示為主;一條是西牌樓休閑餐飲軸。
區域:分為三片傳統居住街坊,一片傳統園林區,一片文化創意區。傳統居住街坊有馬家巷傳統居住街坊、三泰街傳統居住街坊、太傅里傳統居住街坊。傳統園林區為結合賈誼故居進行更新復原的旅遊區。文化創意區為結合孚嘉巷西口的整治而新建的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商業區位。
詳見功能結構規劃圖。
13.用地調整措施
太平街歷史街區仍以居住用地為主,恢復傳統民居街坊,商業用地主要沿太平街、西牌樓兩側布置。文化娛樂用地主要沿金線街兩側、孚嘉巷西側布置。廣場空間主要設置在太平街北頭、南頭。公共綠地均布於各居住街坊內部,調整設立一處新的幼兒園,各居住街坊內部設置托兒所和老年人活動中心,在太平街北部東側設小區級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和診所一處。
附表:規劃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質 面積(m2) 比例
居住用地 38864 30.91%
商住用地 8088 6.43%
餐飲服務業用地 3659 2.91%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1437 1.14%
公園 2019 1.61%
醫療衛生用地 450 0.36%
商業用地 17853 14.20%
金融保險業用地 7320 5.83%
旅館用地 3146 2.50%
文化娛樂用地 6663 5.30%
影劇院用地 656 0.52%
圖書展覽用地 3166 2.52%
科研設計用地 913 0.73%
文化創意產業用地 3534 2.81%
文物古跡用地 9058 7.21%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431 0.34%
綠化用地 2833 2.25%
廣場用地 2128 1.69%
道路用地 11429 9.09%
社會停車場庫用地 2072 1.65%
合計 125719 100.00%
第六章:社會生活規劃
14.人口規劃
太平街歷史街區現有常住人口7359人,暫住人口1569人,共2953戶,居住用地面積約5.7公頃,人均居住用地面積只有約14.1平方米,居住密度偏大。住宅建築面積約142000平方米,居住人口密度為6.3人/100平方米,達到了居住舒適標准中的經濟型標准:4-7人/100平方米,但偏擁擠。
用地規劃中約五分之二的街區作為市級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和綠地,保留其它部分歷史街區作為居住用地,仍以居住為主,考慮到街區居住建築保留現狀多為二層,另有較多居住用地控高為四層,按容積率為1.5,人均居住建築面積25平方米(處於經濟型與舒適型標准之間,為4人/100平方米)的標准進行規劃,則街區人口規劃為約4500人,1500戶,人均居住用地面積約為16.8平方米。
根據規劃需遷出居民約4400人,1450戶。
15.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規劃對原來建築外部空間功能進行梳理打通,構成多級網狀的外部交往空間,形成主要道路 巷道 內部小廣場 私人院落的公共空間結構。
規劃安排一處新的幼兒園、一處新診所、一個老年人活動中心、一處小型影劇院。同時加強垃圾箱、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的統一管理和標准化設置。
太平街和西牌樓街作為主要旅遊服務性質的商業街道,同時要保持一定的為居民日常生活服務的商業設施。
風貌的要求。
本著「方便居民生活、有利旅遊發展、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持續發展」的規劃思路考慮技術要求。結合長沙的歷史街區特點,因地制宜,尋找最佳的技術途徑,節省用地和投資及運行費用。技術上安全可行,維護管理方便,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便於專業部門實施。。
況統零售商業風貌軸、西牌樓為傳統餐飲服務風貌軸、金線街為傳統商業居住風貌軸。
強化歷史街區的入口標志空間,保護街區內部的標志性景觀。在西牌樓東口與三泰街交接處恢復原有的明藩王府西牌樓,孚嘉巷西巷口復原太平門,馬家巷和金線街的街巷口建坊門,太平街南、北入口建設廣場空間,作為歷史街區標志性入口。街區內部利用救火會舊址建設「文夕」大火紀念廣場,突出朱昌琳故居和賈誼故宅作為街區內部的標志性游覽景觀特徵。
第十章:建築保護與更新模式
30. 保護更新模式
建築的保護與更新模式規劃是本著保護太平街歷史街區風貌和傳統空間格局的要求,充分考慮現狀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按建築的等級分類及其質量、風貌等的綜合調查評估,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建(構)築物提出分級保護和整治的方式措施:
修繕:針對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對其殘缺損壞的部分進行修補,對文物整體進行日常的維護保養。原則是修舊如故、只修不建。具體辦法參照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辦法。
修護:針對優秀歷史建築,對其進行不改變外觀特徵和內部結構格局的修理維護,其使用性質的改變需報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的專家評審通過方能進行。
改善:對一般歷史建築和歷史環境要素進行不改變其外觀特徵的維護、改建活動。
整修:針對一般建築中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建構築物和環境要素進行的改建活動。
暫留:針對質量較好,但與古鎮風貌沖突很大且不處於核心風貌保護區的紫線范圍內的一般建築,由於經濟社會原因而暫時無法更新拆除的,暫時保留,建議遠期更新拆除。
拆除:針對風貌極差、質量極差的一般建築,或該建築原址曾經有重要的古跡遺址,則根據規劃需要將其拆除,進行新的建設活動或對古遺跡進行復建,或開辟為綠化及開敞空間。
對文物建築(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築、一般歷史建築、一般建築、障礙建築等相對應的保護和整治措施列表如下:
附表:保護與整治策略表
類型 文物建築 優秀歷史建築 一般歷史建築 一般建築 障礙建築
保護與整治
方式 修繕 修護 改善 整修 暫留、拆除
附表:核心保護區范圍內的保護與整治模式
31. 規劃原則與目標
本著在社會中確認、尊重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則,對享用這些遺產的特殊習俗做法予以尊重,努力確保和支持創造、保養和承傳這些遺產的社會群體以及物質性的承載環境,保證這些遺產不僅作為歷史資料得到靜態的保存,還要使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得到應用與發展。
31.1 規劃原則
作為人類特殊的文化遺產,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標,其保護應遵從以下原則:
1) 原真性原則,作為盛行於特殊歷史時期被特殊群體所珍視的文化遺產,因其獨特的內涵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和保護,只有保證其內涵包括與內涵統一的形式的歷史真實性即原真性,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存在的依據。
2) 發展性原則,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社會性,在其保護過程中必須注重遺產隨社會環境條件的變遷而進一步得到發展,從而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3) 尊重性原則,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所依託群體的特殊性,在進行保護時,必須尊重享用這種遺產所必須遵從的習俗和儀式。
採納把 謝謝
❺ 西城區天仙胡同13號屬於什麼街道
西城區天仙胡同13號
附近街道居委會
214米
東太平街社區居委會
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127號
118米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溫家街社區居民委員會
北京市西城區向陽胡同與鬧市口大街交叉路口往東約100米(溫家街社區)
❻ 歷史文化街區久遠度怎麼劃分等級
根據《廣復東省歷史文化制街區、名鎮、名村評價指標表》,歷史久遠度反映街區、鎮、村歷史形成發展的久遠程度,具體評價由現存傳統建築、文物古跡最早修建年代來確定。其中現存傳統建築、文物古跡最早修建年代是指位於現狀街區、鎮、村建成區范圍之內,且目前尚存歷史傳統建築、文物古跡遺址的最早修建年代(歷史上經過部分或完全修復的,以尚能觀察到和鑒別的建築遺跡最早年代為准)。民初3分;明、清年代4分;元代及以前5分。
❼ 北京的宣武、崇文是什麼時候被合並區域劃分的
2010年7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宣武區,北京市原轄區,位於北京城區西南部,是原4個中心城區之一;總面積約19.0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4.4萬;原政府所在地設在廣安門南街68號。 2010年國務院批准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崇文區,曾是北京市四個中心城區之一,坐落在天安門廣場東南側。東部與朝陽區搭界,南部與豐台區相交,西部與宣武區毗鄰,北部與東城區接壤。2010年7月1日19時38分,崇文區正式撤銷,與東城區合並;自此,崇文區便成為歷史。
(7)西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劃分擴展閱讀
宣武區以「新北京、新奧運」為主題,以加快發展為基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大力實施城市建設帶動、結構優化升級和科教文化興區三大戰略。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區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宣武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城市面貌顯著改觀,區域經濟迅速崛起,投資環境日趨完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壯大,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宣武區還將全力優化區域發展環境,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創新,保持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重點建設國際傳媒大道,馬連道采購中心,琉璃廠文化區,大柵欄商貿區,牛街民族特色街和天橋民俗特色街等重點功能街區,推動全區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❽ 西城區新文化街60號門口那條路是單行線嗎
西城區新文化街60號門口的那條路是單行線,開車需要注意安全駕駛。
❾ 北京最時髦的一條街,是如何變成這樣的 –燕郊新移民
你好,
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短短 496 米的楊梅竹斜街在大柵欄的眾多胡同中看上去有些特別。
與相鄰熙攘的大柵欄西街作比,楊梅竹斜街要安靜許多,這里有原住民的人氣兒,也有舊胡同的韻味,幾年間不斷入駐的各式設計、創意店鋪以及設計機構正緩慢地改變著這條胡同的生態,不似前門大街一般大刀闊斧地商業改造,而是見縫插針似的,與原住民一道活化、更新本已落後的生態環境。
從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修城,一直到 20 世紀 30 年代,大柵欄就是繁盛商業中心的代名詞,是眾多書局、會館與商鋪的聚集之地。乾隆御賜給當時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梁詩正的宅邸就在這條街上,清末民初時北京高級綜合商業娛樂場所青雲閣亦在此地,再到後來,這條匯集了世界書局、中正書局、光華書局等 7 家出版社和書店的胡同還成了京城最重要的出版商業街。
但在胡同不斷被蠶食、風貌不斷惡化的今天,當更多不知曉此地的人直白生硬地念出大(da)柵(zha)欄(lan)三個字時,我們才意識到那個曾聚集了京城各路達官貴人、市井百姓和文化仕人的大柵欄(DASHILAR)真的不見了。
兩年前,楊梅竹斜街成為大柵欄區域最早開始騰退改造的街巷,1700 戶居民中遷出了 529 戶,留下的 1171 戶居民散落在各式大雜院中。西城區開始嘗試將零落的住戶合並到一處院落居住,騰出來的空間院落,一部分用於公廁、便民菜場等的建設,另一部分則留給了文創產業的開發。主導這一更新計劃的是隸屬於北京西城區國資委旗下的北京大柵欄投資責任有限公司,其成立的大柵欄跨界中心專門用來聯合各種跨界力量,共同探索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機更新模式。
所謂騰退改造,最重要的是改而不僅僅是退,我們去年曾經介紹過一眾國內外建築師針對前門東區的改造方案,其中,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做的「空/粒子」方案,採用了類似中醫裡面不破壞現有肌理,就是尋找胡同里的空地、角落,植入一些小型空間的方式,來發揮不同社區的功能。
而如果你有興趣打開「大柵欄更新計劃」的網站看看的話,可能會給那些從未去過大柵欄街區的人想要來一探究竟的沖動。
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歷史建築和胡同街區的生活質量瀕危,同時缺乏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可用的公共空間,這些公眾難題並不是簡單的重建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前門大街的大拆大建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它破壞了街區的原有肌理,空留下一個看似熱鬧的街口。另一個案例是南鑼鼓巷,整條街上充斥著同質化嚴重的商鋪,造成的結果便是外地遊客到此一游且過門不入。2011 年啟動的「大柵欄更新計劃」試圖用設計的力量避免再次發生。
2013 年,大柵欄跨界中心聯合北京國際設計周推出了一個名為「大柵欄領航員」的試點計劃,它既是「大柵欄更新計劃」的一個長期項目,也是北京國際設計周「大柵欄新街景」設計之旅的一個重要板塊。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都來到了這里,他們選擇與在地居民一起,激活社區。
去年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我們曾報道了來自北京的設計團隊眾建築(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做的「內盒院」項目,其實就是將一個預制模塊系統裝進老四合院里,不僅能夠保存原建築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亦能為住戶提供現代都市生活所需的節能高效的居住環境。
一開始不論設計師怎樣解釋這個項目的合理性,鄰里居民都覺得不會是好事情。正如大柵欄跨界中心的工作人員梁瑩所言,「這里的居民在沒有見到成果之前,跟他們說什麼都是沒用的,就覺得我們會誆他們。」但眼看著內盒院從設計到落成,住在隔壁的老人家看到摸到了實物,又轉而跟這些設計師商量起幫她們家改造的事情。
我去拜訪大柵欄跨界中心的當天,恰好碰到眾建築的團隊正在楊梅竹斜街 72 號建好的內盒院內開會。自內盒院做好以來,不只是周邊街巷的居民,更有許多外國人、設計界的人士前來參觀。
❿ 西城區新文化街屬於哪個街道
金融街街道,他們街道就在八中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