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峰山的歷史價值
其中,坐落在六峰山腹懸崖下的北帝廟,建於明朝正德五年,是聞名遐爾的道教專廟宇之一,據民屬間傳頌,廟的神靈可管東南亞,長期以來此廟宇已成為善男信女朝拜的聖殿。另外,位於六峰山西面的三海岩,與六峰山一脈相承,三海岩取滄海桑田三變之意而得名,清風、乳石、碑刻,被譽為三海岩三絕。「六月無三伏,四季沐清風。洞異乳石奇,妙手遜天工。看山如觀畫,游洞如讀史」。這就是三海岩的真實寫照,三海岩現存碑刻150餘幅,刻於洞府石壁上,皆是歷代名人雅士精心傑作,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歷史價值。
『貳』 歷史對我們來說,意義和價值在哪裡
歷史會讓一個人回頭去看看,
歷史就像是一本故事書,
看了之後能夠更好的理解這樣去面對一些事
『叄』 澳門歷史城區的具體價值
16 世紀中葉,因應中外貿易的新形勢,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貿易,澳門由此發展成19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也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貿易活動的興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一個融合歐、亞、非、美四洲人民的「華洋雜居」的國際城市由是誕生。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牆圍起的城市命名為「天主聖名之城」,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間,在這塊城區內,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義大利、美國、日本、瑞典、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朝鮮甚至非洲地區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帶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職業技藝,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蓋房子、建教堂、修馬路、築炮台以至闢建墳場,展開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類文化活動。在這種機遇下,澳門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當時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橋頭堡。
隨著外國人的定居,他們把自己的建築傳統越洋帶到澳門,使澳門成為近代西洋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建築物,無不顯露出與葡萄牙本土建築的密切關系。事實上,文藝復興後的一些主要建築形式、風格,結合亞洲其它地區不同的建築元素在澳門產生了新的變體,形成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 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傳教士以澳門為傳教基地,積極從事遠東地區的傳教工作,並由此創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這些傳教士來自不同的修會,他們為中國帶來了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及人文藝術,又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文化成就。而作為基地的澳門,在各修會的努力建設下,開創了許多「中國第一」的事業,如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中國第一所以西方金屬製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廠(聖保祿學院附屬印刷所)、中國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 ( A Abelha da China) 等等。由耶穌會在澳門開辦的聖保祿學院(現已不存)及聖若瑟修院,為天主教在遠東和中國的傳教事業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培養了大批中國籍的傳教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貢獻。
到19 世紀,隨著第一位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大陸,基督新教也以澳門為基地之一,積極開展傳教活動。比如中國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馬禮遜在澳門為其洗禮;此外,由馬禮遜編寫的《華英字典》也是在澳門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門開辦的「馬禮遜學校」更將近代西式學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國,培養出容閎等著名學生,對中國教育的現代化作為貢獻。
另一方面,澳門民間的媽祖崇拜,表現了澳門與中國閩粵沿海居民媽祖信仰一脈相承的關系。但是,由於社會和歷史環境的特殊性,澳門的媽閣廟在中國眾多的媽祖廟中又別具特色。它既有中國以至海外媽祖崇拜傳播和組織的典型特徵,又因澳門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接觸最重要的商港,使媽閣廟成為最早向歐洲傳播媽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里,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合力營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區。這些生活社區,除了展示澳門的中、西式建築藝術特色外,更展現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交融與尊重。這種中葡人民共同醞釀出來的溫情、淳樸、包容的社區氣息,是澳門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地方。
『肆』 大三巴牌坊歷史
澳門回歸日見臨近,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迎回歸的活動,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里舞龍、舞獅、集會、高歌。歷經400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佔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當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因為牌坊高大、精美,被視為澳門的象徵。
大三巴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里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葯在這里開始流入華廈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里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
大三巴還見證了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血淚屈辱。鴉片,最早就是從大三巴下的港口,由葡萄牙人輸入中國的,平均每年多達2萬箱。直至1946年,澳門吸食鴉片還算合法。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人追隨略強,以武力超過以大三巴為界的葡人居民區,向北擴戰,佔領整個澳門半島,開始對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還成為英國侵華的指揮所在基地。離大三巴不遠的花王堂街,曾是著名的「豬仔街」,沿街有300多家販賣華工的館所。當時的澳門,有數萬外國人專門從事人口買賣。他們採取誘騙、綁架等手段,將華工強制買賣輸出,很多人死於海上。1922年5月29日,葡軍在大三巴下公然槍殺70多名中國人,傷100多人。
輝煌新生的大三巴,正見證著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伍』 外灘的歷史文化意義與價值。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背景: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內遭受外國資本主義(19世紀70年代後容稱帝國主義)的踐踏和奴役,中西文化在上海激烈碰撞交融。 它見證了近代上海(乃至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侵略,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程。 應該說。上海外灘是一個不是\\「博物館」的中國近代史博物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陸』 藏山的歷史價值
藏山是中華滄桑變遷的一幅重彩畫卷:有藏山藏孤之歷史,然後才有版趙氏一脈,而後才有趙簡子、趙襄子權,才有韓趙魏三家分晉,方有立國二百多年的七雄之一趙國。倘若沒有趙氏孤兒一說,就不會在戰國時代列國紛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有趙國的位置……
為完善藏山旅遊景區,再現歷史的真實,1996年新建「春秋戰國城」,為景區增添了耐人尋味的一頁。「春秋戰國城」北靠笏峰,南依小東山,位於藏山祠龍風松東面,建築面積 1萬平方米。周圍山勢峭拔 ,林木茂盛 ,風景優美。建築整體布局按照中國古老的「八卦圖」設計,其中心為「百家壇」。由此輻射向八個方位,將群雄殿、將相府、忠烈館、古戰場等館室有機結合在一起,形亂而神凝。游覽者可感受與藏山祠「趙氏孤兒」故事發生在同一歷史時代列國爭雄、百家爭鳴的歷史氛圍。
景區成為陽泉市旅遊行業的納稅大戶,並帶動周邊「農家樂」等旅遊經濟迅速發展。藏山以頌揚高尚的民族忠義精神和古樸典雅的廟宇環境而榮獲「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等稱號,忠直、正義的傳統美德已根植於藏山文化之中。楊連富的旅遊經濟之夢隨「忠義文化」將不斷延伸。
『柒』 澳門的大三巴有什麼樣的歷史
大三巴,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文: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志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大三巴牌坊的奠基石,上有奠基年份1602年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與大炮台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兵營。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1990年代初,政府曾對聖保祿教堂的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修復工作,並發現了當時教堂背後的建築遺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及後在1996年,政府在該遺址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展出不少澳門教會的珍貴文物;同時,也在大三巴牌坊的背部安裝了鐵架樓梯,以供遊人參觀,可是樓梯的鐵架插了在牌坊的結構之內,此舉引來一些文物專家的不滿。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因其興建時朝教堂正面前壁右側已建成聖保祿修院,所以必須歪曲遷就。
特色
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翼龍,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 「念死者無為罪」;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而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制耶穌會聖人,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制炮工廠的出品。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的浮雕圖案。
由於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地標性建築之一,故政府會定期對牌坊進行檢查和修復。最近一次修復工作時,為確保遊客看到大三巴牌坊,當局仿效歐洲的做法並設計了一幅大型帆布,懸掛於工程排柵的最底層,帆布上印有大三巴牌坊底層的真實圖案,方便遊客拍照。此外,由於澳門的氣候較為潮濕,隨風飄揚的植物種子很容易便會停留在牌坊的石壁縫隙中生長成雜草,雜草的根會對牌坊結構構城損害,有見及此,當局也會定期派人除去雜草以回復牌坊的原貌。
此外,大三巴牌坊作為旅遊熱點,很多不同的活動如澳門國際音樂節的露天音樂會、藝穗巡遊和澳門國際青年舞蹈節也會在這里及鄰近的耶穌會紀念廣場舉行。而每逄哪吒誕,在大三巴牌坊的旁邊更會豎立一座傳統的中式牌坊,與大三巴牌坊本身構成一個強烈的中西對比。
澳門元5元硬幣上有大三巴牌坊的圖案。三巴的名字亦自2008年起用於太平洋熱帶氣旋用名,以取代「珍珠」。
『捌』 「大三巴牌坊」的宗教背景和旅遊價值是怎樣的
大三巴牌坊(Ruins of St.Paul),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為1580年竣工的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宗教背景
大三巴牌坊第三層的系列雕像由正中的無原罪聖母像為中心分界,以高低寬窄不一,第一對:左右均為中國佛教式的石獅子半身像。第二對:左為在圓球上展翅之鴿,右為雙箭交叉穿王冠。第三對:左為女身加魔鬼的頭和四肢,其胸為一鏢槍穿中,其右邊有漢文句為「鬼是誘人為惡」,其左邊有順時針方向的右旋十字。右為骷髏白骨一具,其左邊有漢文句為「念死者無為罪」,其右邊有逆時針方向的左旋十字。第四對:左為一聖母在大海上護導一艘三桅帆船,右為同一聖母足踏七頭之龍,其右上角有漢文句為「聖母踏龍頭」。第五對:左為三層雙龍或人頭的噴水柱及長方形水池,右為一棵生命或菩提)樹。
大三巴牌坊(5張)
第六對:在無原罪聖母像兩邊各有對稱的上、中、下三個天使像。以上六對雕刻不單具有明顯的非傳統的天主教的形式及內容,而且其中有三個雕像分別附刻一句漢文的說明文字。這是其餘各層沒有的,據澳門徐新先生考證的結果說:「在那個年代的巴洛克建築上,刻有中文字樣的只有澳門的聖保祿教堂。」在同時代的天主教堂的雕像中,只有這里是附有有深意的系列的漢文圖解說明,而非偶然出現的、個別孤立的、無甚深意的中文字樣。這一獨特的以漢文解說雕像的現象本身,已顯示出這一系列雕像具有來自中國的文化、宗教的淵源。科塞依羅亦曾指出:使用一些新的藝術圖形,無論是中文字,還是一些當時對於歐洲宗教建築藝術仍很陌生的東西,是大三巴牌坊這一宗教藝術建築最有特色的方面。例如魔鬼和死亡的形象,以及不同於特蘭託大會以後的宗教藝術圖形法的象徵主義表現手法。
大三巴牌坊
需要提及的是,在這一藝術傑作上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創新或者前所未有的東西,顯然都是耶穌會在中國傳教新方法的結果,即逐步適應政策的反映。這是一種不同於當時在非洲和美洲使用的「白板」TABULA RASA式傳教的華新傳教法,是由沙勿略構思,范禮安策劃,利瑪竇和羅明堅成功地加以實踐。
因此,除了新的傳教方式之外(無疑這在當時是居於首位的),還需要研究各方面的相應關系,以更好地了解作為一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耶穌會在澳門和中國藝術發展方面的情況。
以上之論,無疑是很正確和極富啟發性的。在對大三巴牌坊總體的看法上既贊同要「更好地了解作為一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但同時亦認為必須正視問題的另一方面,即同化中國文化的結果本身導致了被天主教正統派視為異化。如前所述,其結果最終導致了大三巴教堂不但成為廢墟,而且成為墳場的悲劇。前人特別是西方的研究者,由於對中國的宗教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對這牌坊中所具有的佛教內涵的雕像及三句漢文,往往只能作畫面及字面的淺解甚至是誤解。因此,有關牌坊是中西文化融合和同化結果的論述大都停留在淺表而又抽象的范圍內。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不可以永遠停留在圖像及文字的表面的淺解即止,而應在繼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探討其非傳統天主教的文化深層內容意義,究竟是來自中國的哪些宗教文化的背景故事。筆者認為,這第三層的雕像和文字,都有取材借鑒於佛教經典,特別是其中有關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今生的「本生經」或「本起經」的故事。我們必須把圖像和有關文句的真正來源和含義結合起來探討,才有可能真正收到揭秘解謎之效。
旅遊價值
聖保羅教堂建於1637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該景點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聖保羅教堂的前壁遺跡,也是澳門的名勝。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形起台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見證了澳門的歷史。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羅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現在的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牌坊」。 游覽大三巴牌坊,你除了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琢磨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3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1個銅像,銅像是由澳門早年的制炮工廠鑄造的。十字架下是1具鴿形銅像,據說是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則是1尊耶穌聖嬰雕像。 現在,大三巴牌坊已經成為澳門的象徵之一,也是遊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許多澳門人結婚時喜歡在此留下張婚紗照以作紀念。
『玖』 大三巴牌坊的宗教意義
大三巴牌坊第三層的系列雕像由正中的無原罪聖母像為中心分界,以高低寬窄不一,第一對:左右均為中國佛教式的石獅子半身像。第二對:左為在圓球上展翅之鴿,右為雙箭交叉穿王冠。第三對:左為女身加魔鬼的頭和四肢,其胸為一鏢槍穿中,其右邊有漢文句為「鬼是誘人為惡」,其左邊有順時針方向的右旋十字。右為骷髏白骨一具,其左邊有漢文句為「念死者無為罪」,其右邊有逆時針方向的左旋十字。第四對:左為一聖母在大海上護導一艘三桅帆船,右為同一聖母足踏七頭之龍,其右上角有漢文句為「聖母踏龍頭」。第五對:左為三層雙龍或人頭的噴水柱及長方形水池,右為一棵生命或菩提)樹。第六對:在無原罪聖母像兩邊各有對稱的上、中、下三個天使像。以上六對雕刻不單具有明顯的非傳統的天主教的形式及內容,而且其中有三個雕像分別附刻一句漢文的說明文字。這是其餘各層沒有的,據澳門徐新先生考證的結果說:「在那個年代的巴洛克建築上,刻有中文字樣的只有澳門的聖保祿教堂。」在同時代的天主教堂的雕像中,只有這里是附有有深意的系列的漢文圖解說明,而非偶然出現的、個別孤立的、無甚深意的中文字樣。這一獨特的以漢文解說雕像的現象本身,已顯示出這一系列雕像具有來自中國的文化、宗教的淵源。
科塞依羅亦曾指出:使用一些新的藝術圖形,無論是中文字,還是一些當時對於歐洲宗教建築藝術仍很陌生的東西,是大三巴牌坊這一宗教藝術建築最有特色的方面。例如魔鬼和死亡的形象,以及不同於特蘭託大會以後的宗教藝術圖形法的象徵主義表現手法。需要提及的是,在這一藝術傑作上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創新或者前所未有的東西,顯然都是耶穌會在中國傳教新方法的結果,即逐步適應政策的反映。這是一種不同於當時在非洲和美洲使用的「白板」TABULA RASA式傳教的華新傳教法,是由沙勿略構思,范禮安策劃,利瑪竇和羅明堅成功地加以實踐。
因此,除了新的傳教方式之外(無疑這在當時是居於首位的),還需要研究各方面的相應關系,以更好地了解作為一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耶穌會在澳門和中國藝術發展方面的情況。
以上之論,無疑是很正確和極富啟發性的。在對大三巴牌坊總體的看法上既贊同要「更好地了解作為一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但同時亦認為必須正視問題的另一方面,即同化中國文化的結果本身導致了被天主教正統派視為異化。如前所述,其結果最終導致了大三巴教堂不但成為廢墟,而且成為墳場的悲劇。前人特別是西方的研究者,由於對中國的宗教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對這牌坊中所具有的佛教內涵的雕像及三句漢文,往往只能作畫面及字面的淺解甚至是誤解。因此,有關牌坊是中西文化融合和同化結果的論述大都停留在淺表而又抽象的范圍內。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不可以永遠停留在圖像及文字的表面的淺解即止,而應在繼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探討其非傳統天主教的文化深層內容意義,究竟是來自中國的哪些宗教文化的背景故事。筆者認為,這第三層的雕像和文字,都有取材借鑒於佛教經典,特別是其中有關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今生的「本生經」或「本起經」的故事。我們必須把圖像和有關文句的真正來源和含義結合起來探討,才有可能真正收到揭秘解謎之效。
『拾』 大三巴的歷史在什麼朝代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語: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志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
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 。
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台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名勝,為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曾浴火重生。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里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中葯在這里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里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回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里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澳門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祿教堂遺址,「三巴」即「聖保祿」的粵語音譯。該教堂始建於1637年,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後一場大火將其燒得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此牆因類似中國傳統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