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心理學史的發展階段
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現代(科學)心理學的產生
艾賓浩斯曾經說過: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但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在中國,兩千多年前,儒家學說中就有論述心理學思想的不少論述。
在國外,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是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心理現象的著作。
三個德國人共同創立了科學的心理學
1、馮特在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在心理學史上,人們公認1879年是心理學的正式誕生之年,馮特被譽為「心理學之父」。
2、費希納創立了心理物理學
3、艾賓浩斯用實驗法研究高級心理現象
(二)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馮特建立心理學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進入派別林立的時代。
1、構造主義
代表人物,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意識可以分解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
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內省(即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的刺激情境下各種元素的結構。2、機能主義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爾。認為,心理學應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意識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是個人的,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功能的。
在研究方法上,機能主義認為不應局限於內省法,可以採用觀察、測驗、調查等方法。
機能主義對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過程起了推動作用。3、行為主義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其最重要的特點是:
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應研究行為。認為意識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進行觀察和測量。
2、個體的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環境因素影響被動學習的。反對遺傳決定論,代之以環境決定論。
3、把對動物研究得到的結果,(行為的原理原則),用來解釋人的行為。
4、格式塔心理學
代表人物是韋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是「形狀」或「組型」之意,有整體的意味,這個名稱代表了這個學派的宗旨。
特點:
1、反對把意識分解為元素。認為人的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知覺是心理組織的過程。
2、在知覺、學習、思維和問題解決方面做了大量實驗研究,有重要的貢獻。
3、名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5、精神分析論
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這一理論不僅是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也是20世紀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特點如下:
(1)理論觀點不是來自大學教授的書齋和實驗室,而是來源於精神病治療的臨床實踐;
(2)不以人的意識和正常行為為對象,而以人的無意識和異常行為為對象;
(3)不採用實驗法,而是用臨床方法(精神分析法)做為研究方法。
(4)在很長時間內被拒於心理學主流之外,有時也被稱為 「非學院派的心理學」。
6、人本主義心理學
被稱為當代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因為它既反對行為主義,又反對精神分析。
主張心理學應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應研究人不同於動物的一些復雜經驗。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是善良的,人不是受無意識的慾望驅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去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人類本性中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力。
7、認知心理學
20世紀40年代末,在資訊理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影響下,誕生了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家將人的認知過程類比為計算機的信息加工過程,用實驗法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
❷ 社會文化歷史心理學派文藝心理學有什麼重要特徵
社會文化歷史心理學派文藝心理主要有以下特徵:
1、缺失性體驗:是指主體對各種缺失(精神的和物質的)體驗。(缺失狀態有時是物質方面的,有時上受到疾病的折磨,有時是在藝術事業上挫折)
2、豐富性體驗:指的是藝術家獲得愛、友誼、信任、尊重和成就是的內心感受。豐富性體驗是一種歡悅、幸福的體驗,它使藝術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的心靈的美好。
3、高峰體驗:是藝術家經由自然或社會的某種外在刺激所喚醒的壓抑在內心的帶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體驗。(藝術家道出崇高體驗有兩種情況:一是奪口而出,勢不能遏。二是通過某一意味深長的敘述。)
4、優美體驗:是帶有歡悅成分的相對幽雅的平和的體驗(即美感)
5、崇高體驗的特徵:①崇高體驗是由衷的,誠摯的高尚體驗,它摒絕一切矯飾和虛偽②崇高體驗是遭受挫折的異常體驗③崇高體驗滲透著強烈的獻身沖動。
6、超越體驗:是指藝術家超越實用功利和超越個體實存時的經歷和感受。
7、愧疚體驗:是與自我評價有關的情緒感受,當個體因自己的某種行為違反內心的道德准則而引起了愧悔、內疚、自責的心理反應時的各種心理反應。
8、孤獨體驗:是超前意識而引起的十分寂寞,知音難尋的心境體驗。是指內在的情感,而不是外在生活方式(孤單)
9、神秘體驗:當主體通過神秘的感悟與「最高的存在」達到契合時,而產生一種迷狂的同一性體驗。
❸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史有哪幾個階段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初創、發展、成熟、完善階段:
一、作為獨立學科出現的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教育心理學著作《教育心理學》,後來又發展成為三卷《教育心理學大綱》,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基礎,因此被成為「教育心理學之父」。
在桑代克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著作,但是大多數都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教育學問題,主要都是一些關於學習的資料,教育心理學中活躍著的是兩種心理學的理論流派,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相互對立,並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
二、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的心理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的思想,兒童心理學,學科心理學,弗洛伊德的個性及社會適應以及生理問題,還有程序教學的興趣導致教育心理學成了一門比較混亂的學科,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爭論也相對平緩。
雖然行為主義也開始吸收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但是還是缺乏一種核心的理論體系來領導混亂的思想,因此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並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
60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開始趨於集中化,開始出現了公認的集中研究方向,教學心理,學習心理,評定測量以及課堂管理,教師心理這些內容都相繼出現並且形成了教育心理學的核心內容。
至此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式形成,而且開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教育心理學發揮其功能,為學校教育服務,隨著布魯納的課程改革運動的發展 ,認知主義逐漸被人們認可,人本主義也走上歷史舞台,為教育心理學貢獻其力量。
四、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8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隨皮亞傑和維果斯基思想的傳播,人們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化綜合,開始由學習理論轉向了學習心理中的學習動機,學習遷移等的發展,讓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更加的完整,並且為實踐做了更好的指導依據。
(3)文化心理學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
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對理解教育心理學也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系就像醫學與生物學、或工程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系。然後,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展、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特殊教育和課堂管理。
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在大學里,教育心理學專業通常設於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❹ 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1.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人是克斯坦羅琦。捷克的誇美紐斯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德國的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提出把教學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1867年出版《教育人類學》(此書的中譯本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一書。俄羅斯教育家兼心理學家卡普傑列夫(Л.Ф.Калтерев)的《教育心理學》一書於1877年出版。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體系,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使桑代克成為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測量實際上是進步教育時期的實驗教育時期的成果.大擴充了自己的內容。30 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 40 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 年代,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在美國,學習理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20 年代以後,行為主義在動物和人的學習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則以實用主義的「從做中學」為信條,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改革,對教育產生了相當深影響。
在前蘇聯,維果斯基強調教育與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並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論」。前蘇聯教育心學家重視結合教學與教育實際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學科心理學獲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 1908 年由房東岳譯、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1924 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一些學者進行了一定的科學研究,但研究問題的方法和觀點,大都模仿西方,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3.成熟與完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 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則注重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研究,它推動了前蘇聯的學制與課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列昂節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學習活動理論。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在 60 年代受十年動亂的沖擊,研究曾一度中斷。70 年代末,我國教育心理學重新繁榮。教育心理學家們自編了多本教材,同時,許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教育實際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規模、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❺ 誰提出著名的文化歷史論強調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
文化歷史學派,指的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S.Vygotsky,1896~1934)主張把歷史回研究作建立人類心理學的基本原答則,提出「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受社會規律的制約,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以及社會交互作用對認知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維果斯基的思想對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影響極大,他主要探討了思維和語言,兒童的學習,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問題,維果斯基和A.H列昂節夫及A.P魯利亞共同組成了文化歷史學派,又稱「維列魯學派」。
❻ 為什麼文化歷史背景對心理學很重要
當然是很重要的,這里有個不恰當的說法就是三人成虎。很多人都在說同一件事時,內你自然也會關注。身容邊的人都有這個想法時,久而久之你也會被感染。當一定的思想結合一定的形式,再建立了一定的群眾基礎後,它便成了習俗,當習俗繼續上升就成了文化
一個人長期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中,她就會自然地或多或少地按照那種文化的標准去看判斷事物去結交他人,久而久之,時間就將這種文化烙印在她的心理上了
心理學是研究人或生物大腦印象的一門介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科學,而心理現象主要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映像,也就是哲學上所說的物質決定意識。
所以說,要研究一個人或是一群人的心理活動與人腦思考過程,必須要清楚研究對象所知曉的知識或擁有情景,但就這方面而言,文化與歷史是深入人心的,是直接影響到人腦思考方式的。例如諸葛亮生存的時代,他只能發明木牛流馬,而不能發明飛機汽車,是他腦中並無飛機汽車的成像,因為他的文化與個人背景僅僅停留在三國初期。
因而 Historical – cultural context is important to think about for psychology
❼ 綜觀西方心理學的百年史,怎樣理解兩種文化的對立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就存在著兩種文化: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前者強調要將心理的自然特質版視為自己的研究權對象,採用自然科學實證的方法,依賴實驗與數據,強調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精密性;後者則突出了心理的社會特質,採用人文科學的描述、解釋方法,依賴經驗與現象,追求感性、豐富、生動的科學知識。由於兩種文化本身相互對立的特點決定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要伴隨心理學的發展,但二者的長期對立又使心理學面臨被分裂的危機,馮特在構建科學的心理學框架時就已經偏向於科學主義,事實上心理學發展至今仍然是以自然科學主義的心理學為其發展主流,當然這不能說科學主義就能獨立引導心理學向前發展,人文主義心理學也以它自身的優勢在心理學發展中尤其在科學主義心理學忽視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不可能長期對立下去,使心理學成為一整合統一的科學是現今心理學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而兩種文化的整合並非沒有希望,人文主義並沒有過分批判科學主義的方法論,心理學中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融為一體,可以將質與量、整體與分析結合並用,使心理學在方法論和應用上有更大的改進和提高。
❽ 關於顏色心理學的發展史〔請詳細一點,謝謝〕
人類從古代開始,歷經中世紀、文藝復興以至到19世紀中葉,對心理的探索和研究,都是處於一種無明確的研究目的、目標,無明確的研究思想、方法的混沌狀態下自發的或不自覺地進行的,夾雜在對哲學和神學的研究中。心理學的內容融匯或包括在哲學和神學的內容體系中,心理學家是由哲學家、神學家、醫學家或其他科學家兼任,心理學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辯的方法。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可以說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心理學專著。
心理學的真正歷史,是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才開始的。
馮特,是公認的第一個把心理學轉變成一門正式獨立學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學家。他的《生理心理學原理》是心理學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學專著。
心理學既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又是一門年輕的科學。
心理學在成為一門獨立科學之前的發展
古代東方的心理學思想
禁止解剖肉體造成對人體構造的不理解。在東方各國(而後在古希臘)都認為血液循環具有決定性意義,認為生命力的基礎是兩種因素:血液的濃度和血液中的空氣。古埃及的醫學紙莎草文獻認為,人類是一種「起源於用鼻子吸入萬靈氣體的生物」。中國醫學文獻認為心臟是身體之本,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氣是生命機能的基礎。氣在人體內與其他的組成部分相混合,既有生理的功能,也有心理的功能。它賦予人以語言的能力,成為「思維的動因」。
古印度到後來在「心臟中心」說的同時又出現「腦中心」說。
古希臘羅馬的心理學
樸素唯物主義的出現,使人們認為自然界的因果起源存在於自然界本身之中,而不是存在於超感覺世界中的、經不起邏輯分析和試驗研究(觀察)的、隨心所欲的力量的作用之中。
德漠克利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封建社會的靈魂學說
在歐洲,基督教取得勝利,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後,嚴重摧殘已經衰落的古代文化。它讓人們仇視一切以經驗和理智為基礎的知識,而強調教會教條的千真萬確。古跡被毀壞,圖書館被封被燒,書本被用以各種諸如取暖的莫名用途。
阿拉伯文化則向經驗、向對自然的實證知識接近。伊本-西拿和伊本-魯士德
文藝復興時期的心理學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心理學思想的歷史也是從對亞里士多德關於靈魂學說的爭論開始的。思想家們對亞里士多德學說持否定態度,在他們看來亞里士多德學說已被改造成符合教會和煩瑣哲學的教條。他們自己對世界不能作出解答時,便把希望寄託在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各種學說上。
十七世紀的心理學說
機械決定論。認為,活的軀體是一種機械繫統,不需要任何隱秘的質和靈魂對它加以解釋。意識是個人所固有的,通過內心觀察獲得關於本人心理狀態和動作的盡可能確切的知識的能力。激情是在人體內由於人的本性而形成的指使人趨利避害的行為調節器。
十八世紀的心理學說
牛頓物理學和哈勒生理學,決定了這一世紀自然科學的面貌。
十九世紀前半期的心理學說
反射學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心理學的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出現了以馮特、鐵欽納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學派,以詹姆士、杜威、安吉爾為代表的機能主義學派,以華生、托爾曼,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以維台默、考夫卡、苛勒為代表的格式塔學派,以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等等。這些學派的基本理論觀點不同,研究的范圍和方法不同,卻都想以自己的理論體系來統帥整個心理學,於是形成長期的爭論和對峙。這在一個新學科的開創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它表明這個學科的不成熟,也表明它正在發展壯大。到了20世紀30年代,有些學派萎縮了,有些學派發展了,新行為主義和新精神分析學派成為兩個比較有影響的學派。到了60年代,在美國出現了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人本主義心理學,它反對用機械論和還原論的觀點研究人,主張心理學應是人化的心理學,強調研究人的本性、價值、尊嚴和自由。與此同時,認知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它認為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強調心理學主要應研究人類認識的信息加工過程。還應該指出,二戰以後心理學的研究中心是在美國,其他國家多是學習和借鑒美國的心理學。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從本國實際出發研究心理學的傾向,這種傾向先是出現在歐洲、接著出現在亞洲。
我開設這個站點,目的就在於推進我國心理學的研究、發展和交流,結合中華民族特有文化和現實工作生活,多出成果,使我國的心理學研究水平能夠出現較大飛躍。
參考資料:
北大心理學專業聽課筆記之西方心理學史簡編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研究中心
古代前期的心理學觀念古希臘人信奉萬物有靈論。
秘教相信人死後可以得到快樂的永生。阿爾阜斯秘教的影響最大。
泰勒士(米利都學派):認為水是萬物的根源,萬物由水生成,消滅後復歸為水。 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自然現象的基礎不是物質的始源,而是數及其關系。數構成了宇宙的"秩序"――社會"秩序"的原型。畢達哥拉斯認為靈魂分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慾。理性在腦,智慧也在腦,情慾在心臟。動物只有後二者而沒有理性。只有人三者齊備,三者中只有理性是不死的。畢達哥拉斯由實驗發現了樂器的弦長與音高的關系是整數。
愛弗斯學派與埃利亞學派是對立的。前者是古代西方辯證法思想的代表;後者是古代西方形而上學思想的代表。赫拉克利特(愛弗斯學派)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變化是世界萬物的本質:以火代表萬物的根源;萬物由火生成。並認為人的身體是土,而人的靈魂是純凈的火.巴門尼德(埃利亞學派)認為只有思維、邏輯才能達到真理。
恩培多克勒(四根說):四根是土、水、火、空氣。他認為土、水、火、空氣是不能自動的,必須另有物使之運動。他稱這種物為愛、憎。愛使四根結合,憎使四根分離。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身體由四根構成。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心理特性依賴身體的構造;演說家是舌頭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藝術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
德謨克利特繼承並發揮留基伯的原子論,認為世界只是原子和虛空。靈魂是物質的,是細小圓滑如火那樣的原子構成的。
靈魂原子遍布全身,但特別集中於感官、腦、心臟和肝臟。腦是思想的器官,心臟是意氣的器官,肝臟是慾望的器官。
阿爾克美恩是西方第一個從事動物解剖的人。認為腦是感覺和思維的器官。
希波克拉底長於外科手術,善於診斷和治療,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他認為,一切病都是由於自然的原因,與神無關。著作《論聖病》是一本專論羊癇瘋的書,認為此病是由自然的原因造成的。他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他將四液說系統化。人體內有四種液體,粘液生於腦,黃膽汁生於肝,黑膽汁生於胃,血液出於心臟。並認為羊癇瘋是由於腦失去了粘液。他在《論水、空氣和地域》一書中,論述了地理環境,氣候等決定人的體質和民族的心理特性。
普羅泰哥拉第一個"智者",錯誤的相對主義的結論: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是普羅泰哥拉的後輩。他的論辯方法是先給對方提出關於某一事物的定義,然後層層追問,使對方陷入矛盾,這樣討論下去,可能得到關於這個事物的明確定義。這個最後定義,蘇格拉底自己稱這個方法為"產婆術"。是將人內部已有的知識引出來。亞里士多德稱蘇格拉底的這個方法為"歸納的論證"。
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等並與他的"理想國"的等級相應。靈魂分為理性,意氣和慾望,理性位於頭部,意氣位於胸部,慾望位於腹部橫膜與臍之間。柏拉圖認為事物的普遍性是在個別事物之外的,並且先於這些事物存在。他將這些普遍性稱為伊迭耶。只有對伊迭耶的認識才是真實的知識,所以真正的知識都是回憶,這就是他的知識即回憶說。
亞里士多德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他著《畀思黑》,有人譯為《靈魂論》。他把靈魂分為三等:植物只有滋長的靈魂,動物有感性的靈魂,人則有理性的靈魂。亞里士多德認為,人不僅有特殊感官如眼、耳、鼻、舌等,還有執行特殊感官的感覺以上,抽象思維以下的中間功能的"共同感官"。亞里士多德區分心理功能為認識和動求兩大類功能。
古代後期中世紀西方的心理學觀念
皮浪是懷疑學派的創始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達到心神恬靜。
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盧克萊修。伊壁鳩魯認為,萬物的基礎是在虛空中運動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盧克萊修長詩《物性論》以宣傳伊壁鳩魯主義。
格林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並有目的論的思想。世界除了開始與神有關外,其後與神沒有什麼關系。世界的一切受自然規律的支配。格林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格林對醫學有很大的功績,從他開始,腦作為心理的器官的看法才逐漸被鞏固下來。
最有影響的教父:奧古斯丁。奧古斯丁信奉二元論的心理學。認為,"心"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質的。奧古斯丁認為靈魂的活動和心理的活動是統一的,靈魂有三種功能:⑴自覺的記憶;⑵理智;⑶意志。
近代西方心理學
(一) 文藝復興時期從十四世紀下半葉起,便產生了資產階級反宗教、反神學的所謂"人文主義"運動,即是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運動。當時資產階級所謂的"文藝復興",決不是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為了借用古代那些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們的唯物主義科學思想來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作輿論准備。"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文化運動。其目的在於利用古代的文化以與中世紀的宗教文化相對抗。
波蘭傑出的天文科學家尼古拉·哥白尼恢復了古代希臘人的太陽中心說,是沖破中世紀宗教封鎖的開始。發表了《天體運行》論證了行星系是以太陽為中心而不是以地球為中心。這就是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日心說",也稱"地動說")。
塞爾維特發現肺循環。
哈維以動物的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是西方最先進的國家。達·芬奇的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義並是個多方面的天才。斐微斯《論靈魂與生命》《論科學》。他是人文主義者,他曾極力提倡改革教育,反對經院式教育。
17世紀的法國和荷蘭
笛卡兒是法國傑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數學家與自然科學家;他創立了解析幾何,第一個將代數方法應用到幾何學中去。笛卡兒的認知論是唯理論,他相信人有固有觀念亦稱天賦觀念。他看重追求知識的方法,不重視實驗方法,而偏重數學的演繹推理。他認為只有象數學那樣由明白無誤的公理推導出來的知識才是可靠的,一切直接或間接由感覺經驗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主觀上的明白清晰才是真理的標准,笛卡兒的真理標准使他得出靈魂存在的結論。"我思,故我在"。笛卡兒認為主觀上明白的觀念,並非來源於人的實踐經驗,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是人的"固有觀念",也稱天賦觀念。笛卡兒的唯理論,其實質是唯心的。因為真理不能憑主觀感覺作為標准。笛卡兒運用他的唯理論,進一步獲得了心物二元論的結論:
認為世界上有上帝,有靈魂(心),有物質,三者都是不依賴他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絕對獨立存在的只有上帝,靈魂與物質只是相對的獨立,它們須依靠上帝才能存在。認為心與身是兩種互相獨立的實體。心身交感論:笛卡兒認為,心能影響身,但是他又說身對心有著更大的影響。心身兩者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他對心身間的關系的看法是心身交感論。並選擇腦中的松果腺作為靈魂的駐所。在心理學史上笛卡兒被稱為反射動作學說的創始人。"反射"術語起用於笛卡兒,但其具體意思卻與後來的"反射"概念有著一定的距離。笛卡兒著《論情緒》認為有六種原始情緒:驚奇、愛悅、憎惡、慾望、歡樂、悲哀。其他情緒,雖然很多,但都是這六種情緒之中的某些種的組合。
❾ 文化心理學是研究什麼的
研究文化與心理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涵義有:①用心理學的觀點研究文化現象;②研究文化與人格之間的關系,包括文化與心理、文化與性格、文化與行為、文化與社會化等等之間的聯系。
文化心理學在西方是隨著對人及人的心理的研究發展起來的。19世紀後期德國心理學家W.馮特最早試圖從原始民族的語言、道德、風俗、宗教、藝術、法律等文化解釋人的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以說明人的社會文化性質。到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期,出現了法國的G.塔爾德,美國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一批社會心理學家,他們試圖從心理的角度研究社會文化的起源,說明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社會文化性質。特別是20世紀初期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C.H.庫利和G.H.米德的著作,更深刻地研究了人性、人的心理和行為與社會文化的關系,以說明人的社會文化本質。
文化心理學另一個來源是人類學。在19世紀早期,人類學主要研究人的生物進化,注重於體質人類學方面。這種研究並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質,也不能真正形成人的科學,於是人類學轉向了文化與心理的研究,產生了文化人類學。德國的A.巴斯蒂安在《歷史上的人》(1860)一書中,研究了人類原始自發心理與文化的統一性。英國的E.B.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用萬物有靈論的觀點研究了宗教的起源和發展。20世紀初,英國功能學派的社會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始從文化的功能方面解釋人的心理,以說明人的社會文化性質。40~50年代,一些文化人類學家不滿足於功能學派對人的文化心理的機械描述和解釋,轉向了個體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試圖從不同的民族文化類型和模式的角度解釋個人心理發展的歷程,出現了美國的E.薩皮爾、R.F.本尼迪克特、A.卡迪涅爾、M.D.薩林斯、R.林頓等一大批民族心理學派的文化人類學家。他們認為,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有不同的生活目的和價值取向,個人的心理是由其文化環境決定的。他們從文化方面研究兒童教育與人格的形成的社會化過程,從個體心理的差異方面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徵,從而說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類型和模式。
文化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沒有統一的模式,不同的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都不一樣。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①進化論的文化心理學理論,代表人物有巴斯蒂安、泰勒等文化人類學家,他們從人類的心理的進化研究文化的進化,求得二者的統一性;②功能論的文化心理學理論,代表人物有馬林諾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他們主要從文化的功能方面研究人的心理的發展,說明人的社會文化本質;③民族心理論,馮特和美國民族心理學派屬於這種觀點。他們主要以民族文化的特徵說明人的不同心理特徵及行為模式。
西方心理學家、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的文化心理學理論雖然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傾向,但在具體闡明人在不同文化環境、情境下心理和意識發生、建構的過程方面,也給人以啟示。
❿ 心理學發展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曾這樣概括地描述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1885)
作為一門科學的科學史,心理學的歷史卻十分短暫。19世紀中葉以後,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為心理學成為獨立的科學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德國感官神經生理學的發展,為心理學成為獨立的科學起了較為直接的促進作用。
到1874年《生理心理學原理》的出現,從此,心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開始了蓬勃發展的歷程。
科學心理學的發展
19世紀生理學和物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准備了必要條件。德國感官生理學家韋伯(1795—1878)首先確立了感覺的差別閾限定律。稍後,費希納(1801-1887)發展了韋伯的研究,運用心理物理法確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現象之間的函數關系。
他們的研究方法成為科學心理學研究的楷模。心理學從哲學中真正分離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主要由德國生理心理學家馮特(1832—1920)完成。1879年,
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用實驗的手段來研究心理現象,這被公認為是心理科學獨立的標志。
馮特反對用哲學思辨的方式探討心理現象,堅持用觀察、實驗以及數理統計等自然科學的方法去揭示心理過程的規律,因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並培養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馮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譽為「心理學獨立的宣言書」,是心理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體系的心理學專著。馮特是科學心理學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學史上第一位專業心理學家。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正如我國著名心理專家郝濱先生所言:「二百年前的人類尚未擁有科學心理學這一探索內在世界的途徑,但是人類探知精神世界的旅程卻早已揚帆起航!
二百年後的人類將以何種形式繼續這個旅途尚未可知,但是我無比的堅信,只要我們存在一天,這個腳步就絕不會停止」。科學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一百多年的時間。
在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人們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理論體系進行了數十年的爭鳴,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流派,最終在20世紀50年代達成基本的共識,使心理學不斷走向繁榮。國內心理學和催眠學研究工作者曹劍韓提出大腦運作理論,為心理展現邏輯帶來較好的理論模式。
另一方面,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學自身不斷分化,衍生出了眾多的心理學分支學科,使心理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0)文化心理學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起源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研究對象
動態性維度
1、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面。
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適用的心理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情感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
意志過程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以上三種過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個體有機統一的心理過程的三個不同方面。
2、個性心理(indivial mind)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合。包括個性傾向、個性特徵和個性調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現象的個別性一面。
個性傾向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它反映了人對周圍世界的趨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價值觀和世界觀等。
個性特徵是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它主要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
意識
1、意識(consciousness)是指現時正被個人覺知到的心理現象。例如,我們在進行記憶活動時,能覺知記憶活動的目的、記憶的對象、採用的記憶方法、達到的記憶效果,甚至能覺知自己的記憶特點、改變記憶策略等,這樣的記憶活動處於意識狀態。從意識對象上可以把其分為:
客體意識,指個人對於周圍世界的意識。
自我意識,指個人對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關系的意識。
在記憶心理學中,前者為記憶現象,後者為元記憶(matememory)現象。
2、無意識(unconsciousness)是指現時未被個人覺知到的心理現象。以記憶為例,有時我們並沒有某方面內容的記憶目的,也沒有想著要記住它,卻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甚至還很牢固。有時自己也不知道從哪裡獲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記憶。在記憶心理學中,前者是無意識記憶,後者是內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