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商品期貨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大連商品交易所成立於1993年2月28日,是經國務院批準的三家期貨交易所之一,是內實行自律性管理的容會員製法人。
2、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1月26日,上海是中國期貨市場試驗起步最早的地區,1995年期貨市場整頓,批准上海金屬交易所、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及由石油、建材、農資、化工四家合並組建的上海商品交易所為試點期貨交易所;根據國務院1998年8月關於進一步整頓規范期貨市場的要求,上海三家交易所實行合並,組建上海期貨交易所,受中國證監會集中統一監督管理,於1999年12月正式營運。
3、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第一家期貨市場試點,由遠期現貨交易起步,於1993年5月28日正式推出標准化期貨合約交易,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由現貨市場起步向期貨市場發展的目標。1998年8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三家期貨交易所之一。
『貳』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1990年10月12日 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中國期貨市場誕生。
1992年9月 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開業。
1993年5月28日 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標准化期貨合約,實現由現貨到期貨過渡。
1993年11月4日 國務院發出《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中國期貨市場規范整頓開始。
1994年4月6日 國務院關停一些大期貨品種——鋼材、食糖、煤炭的期貨交易;同年9月29日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
1994年5月16日 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全面審核、嚴格控制國有企事業單位參與期貨交易、嚴格查處各種非法期貨經紀活動。
1994年10月 天津、長春聯合期貨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等14家試點交易所成立。
1998年8月 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將原14家期貨交易所合並為大連、鄭州、上海三家。
1998年11月24日 中國證監會批准重新修訂後的大豆、小麥、綠豆、銅、鋁、天然橡膠等六個合約。
2001年3月5日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寫入「十五」計劃綱要。
2002年6月1日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宣布新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和《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自2002年7月1日開始實施。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出台了《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4年,燃料油、玉米、棉花相繼上市交易。
『叄』 期貨的歷史
期貨交易是在交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後在期貨交易所內買賣各種實物商版品或金融商權品的標准化合約的交易方式。期貨交易者一般通過期貨經紀公司代理進行期貨合約的買賣,另外,買賣合約後所必須承擔的義務,可在合約到期前通過反向的交易行為(對沖或平倉)來解除。期貨交易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期貨交易是從現貨交易中的遠期合同交易發展而來的。在遠期合同交易中,交易者集中到商品交易場所交流市場行情,尋找交易夥伴,通過拍賣或雙方協商的方式來簽訂遠期合同,等合同到期,交易雙方以實物交割來了結義務。交易者在頻繁的遠期合同交易中發現:由於價格、利率或匯率波動,合同本身就具有價差或利益差,因此完全可以通過買賣合同來獲利,而不必等到實物交割時再獲利。為適應這種業務的發展,期貨交易應運而生。
『肆』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 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國的
期貨市場
是從1990年開始的。1990年10月12日鄭州糧食市場經批准成立,以
現貨交易
為基礎,引入
期貨交易
機制,邁出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
『伍』 華海期貨的發展歷史
華海期貨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一直以誠信為核心,以客戶專滿意為目標,以穩健經營、專業屬服務為基礎,本著敬業、勤奮、客戶第一的態度,真心實意為客戶服務。為公司在業內贏得了良好的信譽,並得到廣大客戶的好評。公司現有員工近百名,是一支具備較高業務素質並具有豐富市場經驗的團隊,其中管理層及主要技術骨幹均具有十年以上的期貨從業經歷。依託強大研發團隊,致力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專業高效的期貨投資服務,充分的實現公司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
華海期貨全力打造一流的交易平台,提供完整的信息、交易、結算服務,開通銀期轉帳業務,執行嚴格的保證金封閉管理以及一整套規范嚴謹的風險管理制度,為投資者提供安全快捷的交易通道。
華海期貨可為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提供套期保值、套利交易、投資組合等多種個性化的投資咨詢服務。公司具備完善的客戶培訓系統,資深研發人員將為客戶提供系列的專業培訓,講解期貨知識,傳授交易經驗。
『陸』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由中國期貨協會編制的09年新版期貨市場教程中,將我國期貨市場20年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理論准備與試辦(1987-1993)
介紹此階段,必須介紹期貨市場發展的原因,即中國期貨市場建立的背景——產生的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沿著兩條主線展開,即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
農產品價格的搞活,使得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此時,政府需要一個市場手段來防範農產品價格變動帶來的風險,因此一批學者提出了簡歷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設想。
1988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體改委、商業部等部門根據中央領導的只是,組織力量開始對期貨市場的研究,並成立了期貨市場研究小組,系統的研究了國外期貨市場的現狀和歷史。組織人員到國外期貨市場進行考察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期貨市場理論知識。
1990年10月12日,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進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開業,賣出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
1991年6月10日,深證有色金屬交易所宣告成立,並於1992年1月18日正式營業,同年5月28日傷害金屬交易所成立,1992年我國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成立。
2、中國期貨市場的清理整頓時期(1993-2000)
93年國務院發表了《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開始了第一次整頓。最終確定15家交易所為試點交易所。1998年,國務院又開始了第二次整頓,將15家交易所合並壓縮為3家。
此次整頓,使得我國期貨市場監管架構基本確立。使得我國期貨交易所得到治理。使得期貨經紀公司得到治理。對違規事件進行了處理。
3、中國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2000-今),表現有以下幾點,你可參考:
01年,全國人大批準的十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為我國期貨市場長達七年的清理整頓畫上了句號。
03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將關於期貨市場的發展方針寫入了黨的會議決議。
規范發展期貨市場的法律法規相機出台.《期貨從業人員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從業人員職業行為准則》.....
我國期貨交易量呈現恢復性增長並連創新高,相關數據,你可查閱相關資料。
我國期貨市場,不斷有新產品推出
鋼材、早秈稻、PVC.....是近期推出或將要推出了
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成立(2006年5月18日)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6年9月8日0
相關資料,你可以在查查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期貨市場的發展簡史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復雜,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場供求預期變化的遠期合約交易價格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產生了。
最初的期貨交易源於16世紀的日本,大阪。在日本的大米市場得到了發展。直到19世紀,仍是日本獨有,後來漸漸被全世界效仿。
1848年美國芝加哥的82位商人為了降低糧食交易風險,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正式開始。1865 年,CBOT 推出了標准化合約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1882 年,CBOT 開始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 1925 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 BOTCC )成立,同時規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進入結算公司結算。至此,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開始形成。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個中心,南北戰爭之後,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獲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濕度達到規定標准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商通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系,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個近代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還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還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現貨中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在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堪稱革命的變革,一是合約的標准化,二是結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標准期貨合約。合約標准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准化。標准化的期貨合約反映了最普遍的商業慣例,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非常方便地轉讓期貨合約,同時,使生產經營者能夠通過對沖平倉來解除自己的履約責任,也使市場製造者能夠方便地參與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合約標准化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結算出現了較大的困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起初採用的結算方法是環形結演算法,但這種結算方法既繁瑣又困難。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現代期貨市場的誕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從1848 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期貨市場的交易品種主要是商品期貨,他們可以分為以小麥、玉米、大豆等為代表的農產品期貨;以銅、鋁、錫、銀等為代表的金屬期貨和以原油、汽油、丙烷等為代表的能源期貨三大類型。
上世紀 70 年代,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數、外匯等金融期貨相繼推出,而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於 1982 年 10 月 1 日 在 CBOT 的上市,又為其他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交易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情況
我國的期貨市場發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實施階段(1988-1990年)
1990年10月,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准,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入期貨交易機制,作為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市場正式啟動。
第二個時期:迅猛發展階段(1990-1993年)
到 1993 年下半年,全國期貨交易所達 50 多家,期貨經紀機構近千家,期貨市場出現了盲目發展的跡象。
第三個時期:治理整頓時期(1993-1998)
1993年11 月,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199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國務院證券委《關於堅決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若干意見的請示》,開始對期貨交易所進行全面審核,到1998年,14 家交易所重組調整為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三家;35個期貨交易品種調減為12個;兼營機構退出了期貨經紀代理業,原有的294家期貨經紀公司縮減為180家左右。
1999年9月,一個條例、四個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構建了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監管框架。這樣,在經過幾年較大力度的結構調整和規范整頓,以《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四個管理辦法為主的期貨市場規劃框架基本確立,中國證監會、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交易所三層次的市場監管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期貨市場主體行為逐步規范,期貨交易所的市場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期貨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和理智,整個市場的規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在清理整頓過程中,我國期貨市場交易量有了比較大的下滑,但是從2000年開始,期貨市場逐步走出低谷。上海期貨交易所目前已經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銅期貨交易中心,2003年的成交量達到11166.29萬噸, 10年內增長了50多倍。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品種的交易量在2003年達到了2818.80萬噸,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貨交易中心,成交量僅次於美國的CBOT 。
2004 年1月31日 ,國家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對期貨市場的政策也由規范整頓向穩步發展轉變。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紛紛參股期貨公司,使期貨行業獲得新的資金流入。大米、股指期貨等新品種也即將推出。在我國加入WTO 、融入國際經濟大家庭之際,作為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重要金融工具,期貨市場將對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
『捌』 中國期貨的歷史還有期貨的定義中國期貨還有沒有發展謝謝了
期貨交易萌芽於歐洲,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歐洲就出現了中央交易所版和大宗易貨權交易,形成了按照既定時間和場所開展的交易活動。再次基礎上,簽訂遠期合同的雛形產生。在農產品收獲之前,商人往往先向農民預購農產品,等收獲以後,農民再交付產品,這就是國外原始的遠期交易。中國的遠期交易同樣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商人的鼻祖陶朱公范蠡就開展了遠期交易......
期貨與現貨對應,並由現貨衍生而來,通常指期貨合約,期貨交易即期貨合約買賣,它由遠期現貨交易衍生而來,與現貨交易相對應的交易方式。
『玖』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
一、期貨市場的發展過程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一)商品期貨——標的物為實物商品的期貨合約。
1、農產品期貨: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誕生以及1865年標准化合約被推出。
1. 穀物期貨——小麥、玉米、大豆
2. 經濟作物——棉花、咖啡、可可
3. 畜禽產品——黃油、雞蛋、生豬、活牛、豬腩
4. 林產品 ——木材、天然橡膠
2、金屬期貨: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當時的名稱是倫敦金屬交易公司,主要從事銅和錫的期貨交易。
1.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國際定價權)、錫、鉛、鋅、鋁、鎳、白銀
2. 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黃金(1974年推出,國際定價權)、白銀、銅、鋁
3、能源期貨:原油、汽油、取暖油、丙烷
1. 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
2. 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
(二)金融期貨
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
1、外匯期貨(第一種金融期貨)
1972年5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設立了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首次推出外匯期貨合約。
2、利率期貨
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GNMA)期貨合約,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率期貨合約。
1977年8月,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是迄今為止國際期貨市場上交易量較大的金融期貨合約之一。
3、股指期貨
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開發了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
(三)期貨期權
1. 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
2. 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具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主要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對現貨商、期貨商均有規避風險的作用。
3.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4. 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權錢交易)方興未艾(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
5.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權交易所。
二、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
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浮動匯率製取代固定匯率制,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出現了市場經濟貨幣化、金融化、自由化、一體化(電子化的結果)的發展趨勢,利率、匯率、股價頻繁波動,金融期貨應運而生,使國際期貨市場呈現一個快速發展趨勢,有以下特點:
1. 期貨中心日益集中——國際中心:芝加哥、紐約、倫敦、東京;區域中心:歐洲大陸、新家坡、香港、韓國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體現在交易品種增加,交投活躍,成交量大,輻射面廣,影響力強等方面。
1. 市場規模不斷壯大
2. 全球交易量增長速度非常快;
3. 交易量呈現加速增長現象;
4. 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的迅猛增長主要來自於美國以外的交易所。
5. 金融期貨的發展勢不可擋
2006年全球期貨、期權交易量中,金融期貨、期權的比例高達91%,商品期貨、期權的比例僅為9%。
1. 期權交易後來居上
2000年,全球期權(現貨期權和期貨期權)交易總量第一次超過了期貨交易的總量。
在期貨交易中,無論時買進還是賣出期貨,其面臨的高風險與高收益是對稱的,即買賣者可能大贏也可能大虧。然而,在期權交易中,兩者得到了分離。
1. 聯網合並發展迅猛(原因:1經濟全球化2競爭日益激烈3場外交易發展迅速)
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期貨交易所。
1. 交易方式不斷創新——公開喊價和電子化交易
2. 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3. 改制上市成為潮流——其形成根源是競爭。
2000年底,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成為美國第一家公司制交易所。
其他改制的著名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有限公司,納斯達克。
『拾』 期貨形成的歷史
一般認為,期貨交易萌芽於歐洲。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歐洲就出現了中央交易場所和大宗易貨交易,形成了按照既定時間和場所開展的交易活動。在此基礎上,簽訂遠期合同的雛形產生。在農產品收獲以前,商人往往先向農民預購農產品,等收獲以後,農民再交付產品,這就是國外原始的遠期交易。中國的遠期交易同樣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商人的鼻祖陶朱公范蠡就開展了遠期交易。
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現代城市的興起,遠期交易逐步發展成為集中的市場交易。英國的商品交換發育較早,國際貿易也比較發達。公元 1215年,英國的大憲章正式規定允許外國商人到英國參加季節性的交易會,商人可以隨時把貨物運進或運出英國,從此開啟了英國的國際貿易之門。在交易過程中,出現了商人提前購買在途貨物的做法。具體過程是:交易雙方先簽訂一份買賣合同,列明貨物的品種、數量、價格等,預交一筆訂金,待貨物運到時再交收全部貨款和貨物,這時交易才告完成。隨著這種交易方式的進一步發展,買賣雙方為了轉移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牟取更大的收益,往往在貨物運到之前將合同轉售,這就使交易進一步復雜化。後來,來自荷蘭、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商人還組成了一個公會,對會員買賣的合同提供公證和擔保。
期貨交易萌芽於遠期現貨交易。從歷史發展來看,交易方式的長期演進,尤其是遠期現貨交易的集中化和組織化,為期貨交易的產生和期貨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