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智能製造的起源來自於
智能製造,它是源自人工智慧研究,一般認為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前者是製造的基礎,後者是獲取和運用知識求解的能力。
通過這些智能製造,在不斷的進行的提升,一方展越來越在工業生產中產生的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尤其在工業,4.0中有的比較高的地位。
② 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
工業發展的進程相對說這個工業發展進程還是特別大的。我覺得因為這個工業發展相對來說也特別可以張照正
③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難點
即將到來的2020年是「中國製造2025」的第五年,也是智能製造業「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當前全球各國都將製造業放到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智能製造已成為高端製造業競爭的主戰場。圍繞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國務院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明確製造業強國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領域。智能製造工程作為五大工程之一,成為國家全力打造製造強國的重要抓手。
整體來看,智能製造產業市場潛力大,各地爭相搶占智能製造高地。目前,我國智能製造形成了4大聚集區:
環渤海地區:依託地區資源與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核心區域」與「兩翼」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其中,北京在工業互聯網及智能製造服務等軟體領域優勢突出。
長三角地區:培育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智能製造發展水平相對平衡。
珠三角地區:加快機器換人,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製造」主陣地。其中,廣州圍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核心區建設,深圳重點打造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產業製造基地、國際合作基地及創新服務基地。
中西部地區:落後於東部地區,尚處於自動化階段,依託高校及科研院所優勢,以先進激光產業為智能製造發展的「新亮點」,發展出了技術領先、特色突出的先進激光產業。
智能製造行業開發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④ 廣東省發展智能製造裝備需要突破點有哪些
《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下簡稱《規劃》)已經發布。《規劃》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 目標,抓住全球新一輪製造業變革和我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的機遇,以國際智能製造先進水平為標桿,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智能製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全面提 升智能製造創新能力,推進製造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轉變。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廣東已成為國內製造大省和全球重要製造基地。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93萬億元,其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為1.41萬億元。雄厚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和較為 完善的工業體系為智能製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支撐和市場空間,國際上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帶來的製造業變革,以及中國「四化同步」發展帶來的需求擴展和消費層次的提升也為廣東省智 能製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與此同時,廣東省製造業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在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和品牌、產業結構、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對外 依存度高,自主品牌企業尚未形成規模、缺乏核心競爭力。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資源和環境要素約束加劇等因素迫使全省製造業必須加快向「創新驅動」轉型,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服 務化升級,由「製造」轉向「智造」。
《規劃》指出,未來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強化企業在推進智能製造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 並統籌信息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廣東省將選擇條件成熟、需求迫切的行業和領域,集中資源開展智能製造示範應用,以智能製造示範基地為載體,培育一批智能製造大 型骨幹企業,帶動一批配套的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形成一批產業鏈完善、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智能製造集聚區和產業園區,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市場競爭力與前景的產品和企業。同時, ,廣東省將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著力提高智能製造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支撐能力。
《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全省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其中,2017年,全省先進製造業增加值超1.8萬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0%左右,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4年的48.1%提高到50%以上,其中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 2020年,全省先進製造業增加值超2.4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以上,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面向工業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25年,全省制 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基本建成製造強省。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5萬元/人。
《規劃》認為,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的主要任務首先是構建智能製造自主創新體系——突破智能製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智能製造創新平台,推動兩化 融合標准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和管理,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其次,廣東省還要發展智能裝備與系統,如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智能化基礎製造與成套裝備、培育發展系統集成 及應用、加強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建設等。第三,廣東省將實施「互聯網+製造業」行動計劃,包括加快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生產製造」發展、推進工業雲平台建設、促進工業大數據集 成應用。第四,廣東省要推進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包括實施「機器人應用」計劃、推動製造業新一輪智能化改造及推廣綠色製造。第五則是要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推動智能移動終端多樣化發展 ,提升家居產品智能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智能交通電子信息產品,培育發展智能醫療設備,推廣智能輕工消費品。最後則是完善智能製造服務支撐體系,包括加快發展工業設計、大力推進研發服務、 加快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和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等。
為保障《規劃》實施,廣東省將建立全省智能製造發展部門間聯席會議機制,全面推進體制機制深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並加強金融政策、財稅政策支持,推動智能製造集聚 發展。未來,廣東省還將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政策,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⑤ 中國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 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 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 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
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 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 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5)廣東智能製造歷史發展進程擴展閱讀
中國的文化
文學
從先秦始,詩經、楚辭、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章回小說、民國雜文,描繪了中華古代文學史的燦爛。
經史子集是傳統中國的學問。東晉李充正式確定甲乙丙丁即經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經史子集之名。唐初編成《隋書·經籍志》,這是正式以經史子集為類名的四部分類法中現存的第—部目錄。它分經史子集4部,下分40細類,
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六萬九千五百七十餘卷,譯本書千三百二十餘冊,釋藏七千零&八卷,書畫圖象等約二百餘種。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為八目。
繪畫
中國畫在中國被稱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墨和國畫顏色在帛或宣紙上作畫。
中國畫按照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及人物畫;按照技巧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壁畫、內畫;按照藝術層次可分為具象國畫和抽象國畫等。
中國畫擅長寫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
⑥ 廣州歷史發展進程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內兩城)容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⑦ 智能製造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智能製造是指具有信息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製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具體體現在製造過程的各個環節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如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智能製造大體具有四大特徵:以智能工廠為載體,以關鍵製造環節的智能化為核心,以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和以網通互聯為支撐。其主要內容包括智能產品、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等。目前,急需建立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大力推廣數字化製造,開發核心工業軟體。傳統數字化製造、網路化製造、敏捷製造等製造方式的應用與實踐對智能製造的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智能製造的發展軌跡:
智能製造源於人工智慧的研究。一般認為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礎,後者是指獲取和運用知識求解的能力。人工智慧就是用人工方法在計算機上實現的智能。近半個世紀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產品性能的完善化及其結構的復雜化、精細化,以及功能的多樣化,促使產品所包含的設計信息和工藝信息量猛增,隨之生產線和生產設備內部的信息流量增加,製造過程和管理工作的信息量也必然劇增,因而促使製造技術發展的熱點與前沿,轉向了提高製造系統對於爆炸性增長的製造信息處理的能力、效率及規模上。目前,先進的製造設備離開了信息的輸入就無法運轉,柔性製造系統(FMS)一旦被切斷信息來源就會立刻停止工作。專家認為,製造系統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驅動型轉變為信息驅動型,這就要求製造系統不但要具備柔性,而且還要表現出智能,否則是難以處理如此大量而復雜的信息工作量的。其次,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競爭的復雜環境,也要求製造系統表現出更高的靈活、敏捷和智能。因此,智能製造越來越受到高度的重視。
縱覽全球,雖然總體而言智能製造尚處於概念和實驗階段,但各國政府均將此列入國家發展計劃,大力推動實施。
1992年美國執行新技術政策,大力支持被總統稱之的關鍵重大技術(CriticalTechniloty),包括信息技術和新的製造工藝,智能製造技術自在其中,美國政府希望藉助此舉改造傳統工業並啟動新產業。
加拿大制定的1994~1998年發展戰略計劃,認為未來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驅動全球經濟和加拿大經濟發展的基礎,認為發展和應用智能系統至關重要,並將具體研究項目選擇為智能計算機、人機界面、機械感測器、機器人控制、新裝置、動態環境下系統集成。
日本1989年提出智能製造系統,且於1994年啟動了先進製造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包括了公司集成和全球製造、製造知識體系、分布智能系統控制、快速產品實現的分布智能系統技術等。
歐洲聯盟的信息技術相關研究有ESPRIT項目,該項目大力資助有市場潛力的信息技術。1994年又啟動了新的R&D項目,選擇了39項核心技術,其中三項(信息技術、分子生物學和先進製造技術)中均突出了智能製造的位置。
我國80年代末也將「智能模擬」列入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主要課題,已在專家系統、模式識別、機器人、漢語機器理解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最近,國家科技部正式提出了「工業智能工程」,作為技術創新計劃中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製造將是該項工程中的重要內容。
由此可見,智能製造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它是製造技術發展,特別是製造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是自動化和集成技術向縱深發展的結果。
⑧ 「廣東製造」如何躍向「廣東智造」
1月9日,國家級創新中心——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在廣州啟動,這意味著廣東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拉開大幕。其中的廣州力量分外亮眼,在廣東首批已建和籌建的國家級、省級6家創新中心中,有4家落戶廣州,包括國家級的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省級的廣東省機器人創新中心、廣東省輕量化高分子材料創新中心、廣東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創新中心紛紛落戶廣州,「廣州製造」向「廣州智造」「廣州創造」快速躍升。
目前,《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1年)》正在加快編制,促進全市IAB產業加快發展。力爭到2022年,全市IAB產業規模超10000億元,建成影響全球、引領全國的IAB產業集聚區。NEM領域,廣州重點布局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復合材料、先進合金材料、工程塑料及精細化工產品,加強石墨烯新材料、3D列印高性能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發與突破。2020年,全市NEM產值預計超5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