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澳門歷史文化解說詞

澳門歷史文化解說詞

發布時間:2021-03-03 04:26:59

① 澳門歷史街區蘊涵了哪些文化

澳門歷史街區保存了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是我國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並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街區。同時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我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是上百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

澳門自16世紀中葉開埠之後迅速崛起,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與交匯之地,澳門憑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有利地位,在積極主動地引進西方文化和輸出我國文化的同時,致力於中西文化的融合與貫通,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現象。

在宗教方面,澳門逐漸兼容接納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澳門文化中也包括了中西不同的宗教。作為西方天主教文化在我國的最初傳播之地,中西文化首先在宗教領域展開,並一直都共生共存。

在清朝雍正皇帝禁教之前,澳門不僅有西式的教堂,比如聖母小堂、瑪爾定堂、三巴寺等,也有隨處可見的中國式寺廟,影響較大的有媽閣、蓮峰廟、普濟禪院、觀音堂等。這些教堂與寺廟在澳門的土地上互相融合,井水不犯河水,和諧地共存著。

在文化方面,出現了西方傳教士中化和澳門中國天主教徒西化的現象。如被人們稱為「西方漢學鼻祖」的利瑪竇到達澳門之後,開始學習漢文,講漢語,並著漢裝。入天主教的我國教徒則取葡萄牙名字,穿西服,做禮拜。

在語言方面,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就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在澳門,漢語、葡萄牙語、粵語、英語等各國語言都可以使用,並且出現了葡、粵兩種語言相互融合的現象。

中西語言文字的交流,也伴隨著外國人編寫的漢語學慣用書,如《華英字典》、《廣東省土話字匯》、《漢語網路詞典》、《簡易漢語教程》、《廣東方言文選》等的不斷出版而加快了步伐,可見當時中葡語言交流的普遍。

在風俗習慣方面,中西風俗在澳門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據《澳門紀略》記載:入教的澳門人「漸染已深,語言習性,漸化為夷」。不少中國人接受了西方的風俗和習慣,還有不少傳教士也按照我國的風俗習慣生活。

如在《澳門紀略》的《三巴寺僧圖》中,就畫著一位西洋教士頭戴四方平定巾,身穿大袖衫,腰系織帶,足履雙臉鞋,一副明代儒士的裝扮。

而在耶穌會在澳門設立的教堂三巴寺中,寺內的僧眾從明朝至清朝,一直都保持著利瑪竇著儒服儒冠、講漢話、習漢文的傳統。

在婚姻方面,澳門不少家庭在婚姻儀式中都採用了中西並用的方式。結婚時,新郎和新娘先穿唐裝旗袍,拜天地祖先,敬父母長輩,然後再穿著西裝和婚紗,到教堂行禮,接受神父的新婚祝福。

這表明,中西文化兼容已經融入了人們的行為模式中。此外,澳門中西居民互通婚姻的情形也非常普遍。

據《澳門紀略》記載,自明代以來,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得一唐人為婿,皆相賀。」這種中西血統的混合,既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的結果,也是中西文化深層交融的表現,這在素有「中西文化大熔爐」之稱的香港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樂器、繪畫方面,來自西方的音樂和繪畫都是通過宗教儀式而傳入我國的,主要有風琴、銅弦琴和西洋軍樂。

清康熙年間,有很多關於西洋風琴的記載,還出現了採用我國文學傳統的描寫方法來描述西洋風琴效果的《西洋風琴詩》。清朝副將郎亦傅巡邊到澳門之後,欣賞了西方教士的演奏之後,竟然仿製了一架在音色方面超過原器的風琴,並打算進獻給朝廷。

同時,澳門也出現了諸如亞歷山大、馬生、韋伯、柏黎、孔夫頓、義律、錢納利、波塞爾等著名的西方畫家。這些畫家用西方的繪畫技法描繪澳門的風物,然後出口到西方,為中西文化的交流寫下了珍貴的篇章。

西方文化自16世紀中葉在澳門與我國文化相碰,經過數世紀高密度的社會空間互動後,共生共存,最終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地步。

在澳門,居家過日子,門前一定要立個土地神牌位,每日敬供,香火不斷。開張舉行慶典之前,要舞龍耍獅,擺放供台,點香乞祖保佑。新船下海,要燃放鞭炮,求助平安。傳統節日,更是祭慶有加。各種傳統節日在澳門被過的如火如荼。

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和明崇禎時期的媽閣和普濟禪院,就是我國傳統文化在澳門立足紮根的標志性成果,具有閩、浙、粵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特質,是澳門本土文化的基礎。

中西風俗在澳門相互影響、融合,人們既可以過聖誕節、復活節等西方節日,也可以過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我國傳統節日。無論是我國還是西方的節日,在澳門必定要舉行相關的慶祝活動。

尤其是春節,所有的准備活動在節前的好多天就已經連續展開,從大年除夕晚開始至年初一的凌晨時分,澳門居民會大批湧向媽閣,進行還願或為來年祈求昌盛平安的事宜。人們還在指定的范圍之內鳴放爆竹和煙花慶祝,到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

每年農歷端午節時,在新口岸海面、水塘角海面和西灣對開海面都有龍舟競渡。此外,每逢與西方宗教、傳統習俗有關的節日,如「聖體耶穌大出遊」「聖母花地瑪出遊」「娘媽誕」「醉龍醒獅大會」等,也舉行慶祝活動。

或者是露天搭台表演戲曲、粵劇,或者是在教堂內舉行宗教彌撒及聖像出遊,形式多種多樣,充溢著異常鮮明的區域文化特徵。

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門的400多年間,澳門不但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以華人和華語為主的社會,而且在1887年12月清朝政府與葡萄牙簽訂《和好通商條約》之前,澳門一直都在中央帝制的管轄之下,按例向國家繳稅納賦。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西方文化雖然傳入澳門,卻始終沒有登堂入室占據統治地位,它的存在僅僅體現在建築風格、飲食癖好和習俗相貌等表層的文化上。

而真正支配澳門人思維、觀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禮義等的文化積淀,依然來自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支撐澳門文化的基石與主流。

澳門是東西方文明最早在東亞地區交融的場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價值在這片土地上共存。

② 澳門的歷史

澳門地區從近幾年的考古發掘,特別是十多年前及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南宋末年始有華民定居]一千幾百年內,澳門地區雖然有人跡所及,但畢竟還只是舟船隨季候風寄泊之地。人們推測澳門半島之有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於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蟲右加豪)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

[葡人未來澳已有媽閣廟]在明成化年間,由居澳的福建莆田、泉州以及廣東潮汕等地的居民集資,興建媽閣廟。 始建時的媽閣廟,位於娘媽閣,初名海覺寺。媽閣廟歷史逾五百年,葡人商船最早來澳的,是在媽閣廟涉頭登岸,詢問居民地名。據說"馬交"(MACAU)之名乃由此而來,實為閩語娘媽的一音之轉而至。媽閣廟是天後廟,是澳門三大古廟之首。未有葡人來澳,便已有媽閣廟,便已有華人居澳。

③ 澳門的歷史背景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她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蚝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蚝鏡。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後,她又名娘媽。 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在後來的四百多年時間里,東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

澳門自1999年回歸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依據澳門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而澳門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特色會予以保留並得以延續。

澳門的面積很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也是亞洲人均收入比較高的地區。

澳門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幾百年來,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

④ 澳門的歷史資料300字

澳門歷史:

澳門由秦朝起成為中國領土,從明朝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

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略的,是當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於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4)澳門歷史文化解說詞擴展閱讀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因此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

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這個名字源於媽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

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問當地人這里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拼寫為Macao。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為五星蓮花綠旗。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其長和寬之比為3:2。五顆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含苞待放的蓮花是澳門居民喜愛的花種,既與澳門古稱「蓮島」,舊稱的「蓮花地」、「蓮花莖」、「蓮峰山」相關,又寓意澳門將來的興旺發展;三片花瓣表示澳門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附屬島嶼組成;大橋、海水反映著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底色象徵著和平與安寧,寓意澳門四周是中國的領海。

⑤ 有關澳門的歷史資料

澳門由秦朝起成為中國領土,從明朝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 澳門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扎;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自古就是中國神聖的領土的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略的,是1999年前葡國 19世紀畫家錢納利筆下的聖保祿學院
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市名由來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因此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金蓮花標志
澳門這個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後,即媽祖,她又名娘媽。 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天後,名為媽祖閣。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問當地人這里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拼寫為Macao。
5000年前的先民足跡
澳門地區從近幾年的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南宋末年
一千幾百年內,澳門地區雖然有人跡所及,但畢竟還只是舟船隨季候風寄泊之地。人們推測澳門半島之有大量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敗退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於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 澳門威尼斯人酒店
居民點了。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十六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澳門仍然是荒涼一片,人煙稀薄,只有舟船寄泊。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約前3世紀:秦始皇一統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 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 1640年: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於西班牙,澳門被授「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 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布澳門為自由港,當時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 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交澳門地租及佔領關閘。 1849年8月29日:華人居民沈志亮刺殺亞馬留總督。 1851年:葡萄牙人佔領氹仔。 1863年:葡萄牙人侵佔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和石塘街。 1864年:葡萄牙人佔領路環。 1868年:清政府提出用100萬兩白銀收回澳門主權,葡萄牙人拒絕。 1869年:澳門設立第一家郵局。 1874年7月22日:澳門遭遇特大台風,八千多人死亡,超過二千艘船隻沉沒。 1875年5月31日:澳門遭遇特大台風,多人無家可歸。 1879年:葡萄牙人佔領龍田村。 1883年:葡萄牙人佔領望廈、荔枝灣、石澳及青洲。 1883年至1885年:澳門每年進口九萬擔鴉片,其中兩萬擔是走私鴉片。 1887年: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治理它處無異」。 1896年:葡萄牙企圖再佔領附近的大小橫琴島,但不成功。 1902年:大西洋銀行在澳門開業。 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葡萄牙屬中立國以及大量日僑居於巴西,所以沒有被日本佔領。 1926年:葡萄牙發生政變。同年年底,巴波沙上任澳門總督,是澳門第一位文人總督。 1929年:澳門郵政大廈落成,自動電話在澳門開始使用。 1955年:葡萄牙頒布《澳門海外省組織法》。 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准設賭。 1961年11月:澳門政府頒布《承投賭博娛樂章程》。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政變,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國的領土。 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工具──澳氹大橋落成啟用。 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簽訂。 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⑥ 澳門的歷史資料

  1. 澳門地區的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

  2. 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3. 澳門先秦屬百越地。從秦帝國起就成為中國領土,屬南海郡。澳門古稱濠鏡澳,與廣州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越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

  4. 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廣州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廣州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扎;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元代屬廣東道宣慰司廣州路,路治廣州,明代屬於廣州府,清朝後期前屬廣肇羅道廣州府,道治肇慶,府治廣州。

(6)澳門歷史文化解說詞擴展閱讀

澳門(葡語Macau、英語Macao),簡稱「澳」,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北鄰廣東省珠海市,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東與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貳島組成,陸地面積32.8平方公里,總人口65.6萬(截至2018年3月)。

澳門特別行政區(北緯22°11',東經113°33')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隔海東望即是香港,北方的澳門半島連接廣東珠海,而南方則是氹仔、路環和路氹城所組成的大島,屬海島市,暫未有正式的名稱。

澳門的總面積因為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擴大,已由19世紀的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32.8平方公里(包含2009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澳門填海造地360公頃合3.6平方公里的澳門新城區),面積約是華盛頓特區的1/6,新加坡的1/22、香港的1/34。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

⑦ 閱兵式——河南花車方陣解說詞

河南方陣的彩車主復題名為制「花開盛世」,整個彩車長15米、寬6米、高10米,將於整個遊行隊伍中第44個出場。
整個車身像一個巨大的搖籃,搖籃正中,擺放著被祥雲環繞的寶鼎,象徵著厚重的中原。
搖籃四周,牡丹怒放,金色的麥穗構成搖籃的邊沿,象徵著國泰民安。
底部翻騰的黃河浪花,給人以向前的力量。
車頭,花環形牡丹托起了兩個金黃色大字——「河南」。
車尾,是一朵設計誇張、造型別致、高高翹起的牡丹花,上揚的花瓣高達9米,彷彿迎風張開的巨帆、蓄勢待飛的鳳凰,達到視覺效果的高潮.

⑧ 澳門歷史簡介20字

澳門先秦屬百越地。從秦帝國起就成為中國領土,屬南海郡。澳門古稱濠鏡澳,與廣州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越海嶼之地。

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

澳門半島之有大量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敗退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

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於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16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

(8)澳門歷史文化解說詞擴展閱讀:

背景:

早在明朝,葡萄牙人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1583年,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自行成立澳門議事會進行葡萄牙社區的自治管理。

但葡萄牙仍每年付白銀予明政府與其後的清政府為地租。由於澳門有葡萄牙人聚居和日本倭寇的活動,明朝於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香山知縣蔡善繼以《條議制澳十則》加強對澳門的管治。

1614年,朝廷接納兩廣總督張鳴岡的上書,加強澳門的軍事防範。1616年,葡萄牙任命卡洛告為澳門總督(簡稱:澳督),但並沒有到任。1623年,葡萄牙任命馬士加路也為澳督。

並正式到澳門就職。最初只負責澳門防務,澳督官邸亦設於大炮台。1749年(乾隆十四年),清政府頒布《澳夷善後事宜條議》以完善對在澳外國人的法律,並將其葡文石碑豎立於議事亭。

1783年4月4日葡萄牙海事暨海外部部長以葡萄牙女王名義發布《王室制誥》後,議事會逐漸失去大部分權力,作為葡萄牙國家代表的澳門總督的權力則不斷擴充膨脹。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後,葡萄牙派代表與清朝欽差大臣愛新覺羅·耆英談判,要求豁免地租銀,並由葡萄牙軍隊駐防澳門半島。

清政府斷然拒絕葡萄牙的要求,但維持已給予葡萄牙的各樣優待。及至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單方面宣布澳門為自由港,除容許外國商船停泊進行貿易活動外。

更拒絕向清朝政府繳納地租銀。1846年4月澳督亞馬留上任後,隨即推行一系列殖民統治政策。1846年5月,亞馬留單方面宣布對澳門華籍居民徵收地租、人頭稅和不動產稅。

把只對葡萄牙居民實行的統治權,擴大到華籍居民。亞馬留之舉引起駐澳的清朝官員的嚴重抗議與交涉。從1849年開始,亞馬留將清朝官員趕出澳門和搗毀清朝海關。

並停止向清政府繳納地租銀。亞馬留的舉動,進一步激起了華籍居民的民憤。亞馬留在同年8月22日被刺殺身亡。1862年葡萄牙曾與清政府草簽《中葡和好貿易條約》。

欲將澳門地區轉為葡萄牙之屬地,但被發現而告終。直至1886年(光緒12年),葡萄牙與英國代表藉鴉片緝私征稅的合作與清政府談判。

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先後簽訂了《中葡里斯本草約》、《和好通商條約》,條約列明:「由中國堅准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

為避免主權徹底喪失,清政府保留了將澳門讓與他國的權利,葡萄牙若想將澳門讓與他國,必須經過中國同意。

澳門市名由來: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因此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

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

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金蓮花標志澳門這個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後,即媽祖,她又名娘媽。

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

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天後,名為媽祖閣。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

向問當地人這里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拼寫為Macao。

⑨ 澳門歷史介紹 50字

澳門總面積共32.8平方公里人口50餘萬,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閱讀全文

與澳門歷史文化解說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