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科學教育發展歷史

科學教育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04:06:05

Ⅰ 縱觀教育的歷史發展進程,教育本身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

首先從社會結構中分化出來的學校教育,是與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相聯系的傳統人文學科教育,因此,最早誕生的學校是宮廷學校、職官學校、寺廟學校和文士學校。古埃及的這些學校極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要求學生尊日神、忠國君、敬長官、孝雙親。以造就文士為重要目標,即訓練繼起的統治者和他們御用的爪牙;同時教授書寫、詞令。中國奴隸制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是別上下,分尊卑,維護世襲等級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樂」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頌揚帝王貴族,鼓舞軍心的音樂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駕車等作戰技術。「書」是語言文字的讀、寫以及文學歷史方面的知識。「數」是計算以及歷法天文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奴隸制社會的學校教育是脫離生產勞動的,主要讓奴隸主子弟學習禮義等統治之術。孔子的話可謂很好的注腳,他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②而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也基本上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和「五經」③是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歐洲奴隸社會中,從古希臘的學校教育到古羅馬的學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學生以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哲學、歷史、修辭等方面的知識,以培養他們從事政治活動的能力。在封建社會,僧侶壟斷了文化和學校教育,教會學校的教育內容是「七藝」④,各個科目都貫串著神學精神,以此來培養對上帝虔誠、服從教權與政權、進行宗教活動的教士。 自然科學教育從生產實踐中分離出來,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現代學校教育迅速步從生產實踐過程中分化、獨立出來,尤其在數學和天文學領域 發展較快。但在自然科學先是隸屬自然哲學,後又依附於神學的時代,不僅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大大削弱了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使自然科學沖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並獲得迅猛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並體現在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像不到的。」⑤正是這樣的時代,要求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既有培養統治人才的任務,又有培養生產技術人員的任務,自然科學的教育內容被廣泛引入學校,代數、三角、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逐漸成為學校的必修學科。從下面一張表中,可以看出文藝復興時期和在這個時代影響下的後來幾個世紀里,自然科學普遍發展,總結人們知識成果的學科不斷增加並日益分化。
自然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確立並加強,引起了學校教育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相應變化。班級授課制,實驗、演示、實習等教學方法以及幻燈等教學手段被廣泛地採用,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自身發展。在中國,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新的生產力的出現和西方自然科學的大量引入,學校課程除傳統學科外,也增加了算術、地理、博物、物理、化學、農業等自然科學課程。 當代社會日益發展成為高度科學化的信息社會,學校教育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校圍牆內的教育了。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而且從家庭、社會生活中接受的信息量與日俱增,這是一種潛移默化而又強大有力的教育。如學生的知識、品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電視節目、書刊報紙、參觀、旅遊和各種社交活動的影響。現代教育技術的發,不僅改變了傳統教育形式,也擴充了教育內容和情境。這一變化,引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校教育的效率,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學校教育與社會隔離的封閉狀態。
世界進入20世紀末,一股倡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思潮正在悄然興起。從歷史上看,偏執的人文教育雖弘揚了人類的理性,但由於科學技術發展不足,延緩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影響了人類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偏執重視科學和科學教育,忽視人類理性的提升,也同樣會給社會帶來禍患,因為科學技術既可給人類帶來生產的突破和生活的飛躍,也可給人類帶來數不清的災難。沒有理性把握的科學技術會成為災禍之源。進入21世紀以後,人類將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強化人文與科 學融合的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特徵之一。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在現實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與學校的正確關系;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確立政府與市場在發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與地方管理教育的許可權和關系,促進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促進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以保障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和創造性;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實用性。
具體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公共教育財政制度的建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考試、評價和用人制度改革,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社會參與制度的建立等許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體制改革的原則,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規,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統的教育管理體制,使教育主管部門的行政職能從管理型、計劃型向指導型、服務型轉變。通過政府教育管理權的下放,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以恢復教育的活力、創造力和多元化,實現學校的自主性、學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論及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時,楊東平等專家認為,當前包括教育在內的公共事業領域的改革,存在三種不同的動力和價值。
一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慣性。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國家主義的目標和價值具有很強的慣性,仍在當下的社會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徵是強調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國家利益,強調效率和發展。為此,習慣性地主張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國家掌控資源,實行集中計劃,在資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優先、重點扶持、輕視和歧視民辦教育等價值特點,形成教育系統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之間的「二元結構」。
二來自市場的動力和價值。市場經濟的發育改變了教育的外部環境,使市場機制、市場價值等極大地影響了教育發展。教育消費、教育成本分擔、教育投資、教育服務之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教育權利和教育利益開始受到重視。它主張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傾向用企業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動了入學機會和標準的多元化,同時具有將利益交換原則引入教育的傾向,試圖用「金錢面前的平等」改變「分數面前的平等」。它推動了教育地方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所謂的「地主效應」,如各地名牌大學招生本地化的趨勢。
三是教育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轉型期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被稱為是「內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會參與和利益博弈機制的情況下,由掌握重要資源的權力部門自己進行的改革。因而,在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實際關注的往往不是如何開放市場,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務,以及通過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過創收、收費等營利性的環節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開地設租尋租。它造成了基於壟斷而產生的部門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團,造成扭曲的市場和不公平競爭,極大地敗壞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們對市場化方向的懷疑。
基於上述認知,專家們強調,當前最突出的教育問題,表現為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確定和規范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功能、教育責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

Ⅱ 科學發展史的簡介

科學發展史的簡介
《科學發展史》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回的科學精神和答科學態度,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有著重要作用。本書以科學史實為載體,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科學史作為一門學科,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科學史的研究對象是科學技術的歷史;科學史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描述和記錄各門學科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同時,科學史作為一門學科,還要揭示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的規律。 本書內容豐富,趣味性強,既可作科學教育教材使用,又可供廣大教師進行教學時參考,還可作為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之讀本。

Ⅲ 請結合中外科學教育發展的歷史,談談科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存在哪些制約的因素

西方最早的是神學,後來逐漸衍生出相關的天文、地理等學科,但新興學科的發版展和教育的權改革受到了以教會為首的宗教勢力的干預和打擊。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是為統治階級選拔優秀的人才,主張「學而優則仕」。到了近代,主張格物致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育改革受人們追求自由的影響。
綜合來看,教育主要受政治的影響,只是政治代表不同,比如中國是政治,外國是宗教、貴族。只有教育真正獨立,教育改革才會成功。比如,戰爭時期,往往是教育發展的畸形黃金期。中國的西南聯大等,美歐更是不勝枚舉。

Ⅳ 結合中外科學教育發展的歷史,試談談中國科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有哪些制約因素

說的有道理來!
但教育改革又談何容自易?
首先是家長的教育觀念受幾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禁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家長只看成績不看素質。這樣教育就像流水線上的產品,同一個模樣,抹殺了人的個性,所謂的「差生」就成了被學校淘汰的「廢品」,看似「物競天擇」,實則與「屠殺」無異!
其次,國家要研究實施多樣性的育人機制,針對學生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班級的「分層教學」不等於「因材施教」,要把學生分類分班;國家也要為這樣的學生編寫特殊化的教材。現在校園事件層出不窮,逃課、迷戀上網、跳樓輕生、早戀、兇殺等都說明新時期教育面臨的困難,也說明了當今教育的失敗甚至罪惡!
再次,教育評價體系要真正改革!把「差生」的教育做為評價教師的重要指標之一等』
最後,考試內容和形式要改革.光喊素質教育口號,還是應試教育考試,這就是不倫不類。
中國人的孽根性就是和平不愛國,沒有憂患意識。

Ⅳ 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是什麼。世界的(最好有中國的)

1——先秦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2——隋唐教育的系統化隋唐時期由於政治、文化、科學內、容經濟等方面都發展迅速,國家教育模式也擺脫了漢代獨尊儒術的觀點,同時兼顧佛道思想,逐漸形成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兼通六藝的發展方針明朝教育的興盛[編輯] 教育機構逐步擴大和完善
3——民國教育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 院系調整與教育模式革命化
(具體看教育學基礎這本書)

Ⅵ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的第一個時期是

教育科學研究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萌芽時期

又稱直覺觀察時期。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是從古希臘持續到16世紀。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自然界、社會和教育進行正確的剖析,主要是通過直觀感覺,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當成一個整體進行觀察研究,並從中獲得最初的經驗認識。這一時期的研究方法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主要特徵有:①採用觀察、歸納、演繹、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理論。②初步運用辯證法。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隨著文字的出現、學校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帶來了各方面文化科學知識的積累和豐富,觀察法、總結法等教育研究方法開始為教育家自覺運用。歷史法、文獻法、測量評價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也隨之出現。

歷史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 中國古代許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查閱歷史文獻資料、對先輩教育言論進行註疏詮釋,就屬於歷史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

測量評價法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世界最早的測量評價方法。

思辨法和邏輯法 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觀察事實,用直覺和簡單的邏輯推理,概括性地把握現象一般性質的一種研究方法。在古代,思辨方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如我國的「五行說」、印度的「四元素說」、古希臘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的本原是火」等。亞里士多德對多種觀點進行概括,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提出了邏輯法,成為早期科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研究問題的思考模式,並對以後的科學研究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結法 古代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是通過經驗總結和思辨形成的。蘇格拉底對辯論過程進行總結,提出了「詰問—定義—總結」的教學三步法,即蘇格拉底助產術。昆體良對羅馬的教育情況進行了總結,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學的設想。

古代的教育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觀分析推斷的水平上,缺乏全面系統的邏輯論證、科學實驗的驗證以及精確的定量分析。

2、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的科學研究方法以分析為主,又被稱為方法論時期。時間大約從16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一時期的特徵主要有:①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著重揭示現象之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②將認識論和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歸納法和演繹法。③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④從自然科學中移植了實驗方法。

15世紀末期到16世紀末期,自然科學開始了科學、系統和全面的發展,實驗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伽利略第一個對實驗方法進行了研究,提出感覺經驗應該來源於觀察和實驗,開創了實驗方法、理性方法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研究途徑。另一個對實驗法進行系統研究的是英國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書中指出,科學應當是實驗科學,並主張使用歸納法來實現對經驗的歸納和升華。他提出了8個實驗原則:變化法、重復法、倒轉法、轉移法、消除法、應用法、連接法和偶獲法。

17世紀開始,經驗方法和理性方法的結合有了更廣泛的運用,數學方法、邏輯方法等各種科學方法也都有了發展。科學領域各種研究方法的形成,促進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為教育研究走向科學化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前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是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全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們大力提倡教育實驗,促進了教育實驗的開展。

實證主義的鼻祖,孔德(A.Comte)認為,社會科學要成為一門科學,就必須要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比較法、實驗法,要把觀察和推理結合起來。他最早提出了量化研究方法的思想,成為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人。

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教育研究中,以及實證主義的應用成為這個時期的最典型的特徵。

實驗法 第一個提出對教育進行實驗研究的是康德(I. Kant)。他指出,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要使教育成為科學,就必須提倡教育實驗。

1769-1804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在新莊創辦「貧兒之家」,進行教育實驗。

1825年,英國的歐文創設移民區「新和諧村」,進行教育實驗。

1879年,德國馮特首創心理實驗室,用實驗方法研究人的心理。

1882年,英國的高爾頓在倫敦設立人類學實驗室,研究個別差異問題。

1896年,美國的杜威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進行教育實驗。

1932-1940年間,美國的桑代克把動物學研究方法和心理實驗的方法運用到教育研究中,主張教育現象和教育理論必須要有嚴格的實驗驗證,並在美國進行了為期8年的大規模教育實驗研究。

我國教育實驗運動始於20世紀20年代,受當時美國教育實驗運動的影響,各地紛紛建立教育實驗區。到1935年,各種教育實驗區有193處,遍及全國各地。這期間的著名人物有陶行知、梁漱溟。

測量法 測量法在20世紀初,有了比較大的發展。

1864年,英國的菲雪爾(George Fisher)編制了最早的成績量表。

1895-1905年,美國的來斯(Rice)編制了算術、拼字、語言等的測驗。

1905年,法國的比奈(A. Binet)和西蒙(T. Simon)編制了比奈智力量表。

1909年,被稱為教育測量鼻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orndike)運用統計學原理,編制了書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標准測量工具,使教育測量走上科學化的道路。

桑代克在1918年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數量」,麥柯爾在1923年提出「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在這些觀點的影響下,教育測量運動在20世紀初蓬勃興起,為教育統計學和教育測量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調查法 19世紀以後,教育研究人員開始重視調查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教育調查開始走向規范化和科學化。

19世紀90年代,美國的霍爾(Stanley Hall)採用問卷法進行教育調查。

1897年,美國的來斯(Rice)進行了拼寫練習調查;

1910年,哈佛大學教授哈諾斯(Paul Hanus)進行了學校調查。

1911-1912年,紐約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學校調查。

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被廣泛移植,進入教育研究領域,使教育研究方法向科學化跨進了一大步。繼承、借鑒和創新,使得教育科學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方法體系。

3、形成獨立學科時期

進入20世紀以來,教育科學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這一時期的特點主要有:①教育科學研究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②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促進了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

綜合和人文成為這一時期的最典型特徵。隨著教育研究朝向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人們也發現了它的缺點,那就是——忽略人的心理特點、情緒因素、情境因素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由此,20世紀40年代以來,教育科學研究開始關注將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實地體驗、開放式訪談、個案調查、行動研究、參與式觀察等開始被引入教育現象的研究中,並與原有的方法進行綜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系統的教育科學研究體系。

幾個階段全在這了

Ⅶ 的歷史,談談科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存在哪些制約因素

首先是家長的教育觀念受幾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禁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專家長只屬看成績不看素質。這樣教育就像流水線上的產品,同一個模樣,抹殺了人的個性,所謂的「差生」就成了被學校淘汰的「廢品」,看似「物競天擇」,實則與「屠殺」無異!
其次,國家要研究實施多樣性的育人機制,針對學生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班級的「分層教學」不等於「因材施教」,要把學生分類分班;國家也要為這樣的學生編寫特殊化的教材。現在校園事件層出不窮,逃課、迷戀上網、跳樓輕生、早戀、兇殺等都說明新時期教育面臨的困難,也說明了當今教育的失敗甚至罪惡!
再次,教育評價體系要真正改革!把「差生」的教育做為評價教師的重要指標之一等』
最後,考試內容和形式要改革.光喊素質教育口號,還是應試教育考試,這就是不倫不類。
中國人的孽根性就是和平不愛國,沒有憂患意識。

Ⅷ 教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

隨便找本教育學的書,上面基本上都有教育學的發展歷史。一、教育學萌芽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民對教育的認識主要停留在經驗和習俗的水平,沒有形成系統的理性知識,沒有成為獨立的學科。但是有一些體現在哲學中的教育學思想,如,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荀子的《荀子》,莊子的《莊子》,韓愈的《師說》,朱熹的《四書集注》等等。其中《學記》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西方的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等等。
二、獨立教育形態的產生和發展。17世紀以後,隨著教育知識的積淀、教育實踐的豐富、以及教育經驗的積累,人民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認識逐步深入。近代以來學科分門別類的發展總趨勢和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奠定以及一些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們的不懈努力,使得教育學開始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
獨立教育學創立的標志主要有:研究對象方面,教育問題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使用概念和范疇方面,形成了專門反映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疇的體系;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方面;有了一些專門的系統的教育學著作;組織機構方面;出現了專門的教育學研究機構;
1650年,培根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首次明確提出建立教育學。1632年,誇美紐斯撰寫了近代最早一本教育學著作《大教學論》。1776年,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教育學。1806年,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成為教育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標志。
三、20世紀以來教育學的發展
20世紀是教育學活躍和發揮在那的世紀,這一階段突出的特點是,教育理論的多樣化。出現了眾多的教育流派,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的形成則打破了資產階級教育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1、實驗教育學;2、文化教育學;3、實用主義教育學;4、制度教育學;5、馬克思主義教育學;6、批判教育學;

Ⅸ 教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是什麼

教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簡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活動、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教育學的發展與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需要其他有關學科如哲學、心理學等的參與。

在教育尚處於萌芽和經驗階段,作為總結教育經驗、具有一定理論體系的教育學是不可能出現的,教育學還沒有成為獨立學科。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學、政治、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的,如中國古代的《論語》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國》等,雖然這些著作包含不少有關教育的論述,但都不能稱為教育專著。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應算中國的《學記》(一般認為成書於先秦);西方最早的教育專著當推古羅馬昆體良(約35—95)的《雄辯術原理》,但它們尚不具備比較完整的教育學體系。

英國學者培根(1561—1626)於1623年發表了《論科學的價值與發展》一文,在對科學的分類中,首次把教育學列為一門獨立學科。這時已經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科學分類已有了相當的發展。孔子(前551—前479)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身通六藝者72人。他還整理、編訂了《詩》《書》《禮》《易》《春秋》等文化典籍,並以其為教材教育弟子。其言論在他去世後,由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而成《論語》一書(其中也記載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為儒家經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資料。該書對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主張,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恥下問、身體力行、學思結合、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等,都有重要體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教育事業和教育科學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一批教育專著相繼問世。就其大者而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1592—1670)在1632年寫成的《大教學論》被認為是最早的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教育學著作。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於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學首次講授教育學,使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開設。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776—1841)又把倫理學和心理學引入教育學,於1806年發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學》,該書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學著作。他在倫理學基礎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基礎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論,形成了「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這個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在教師的主導下系統地傳授知識,即是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學模式,對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有著比較深遠的影響。

誇美紐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年輕時被選為捷克兄弟會牧師,並主持兄弟會學校。在捷克人民反抗德意志天主教會統治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後的第十年,他被迫流亡國外,繼續從事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他尖銳抨擊中世紀學校教育,主張「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他首創了班級授課制,提出統一學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擴大學科門類和內容,強調從事物本身獲取知識。他從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發,論證了教學的直觀性、系統性、自覺性和鞏固性等原則,還編寫了各種教科書。主要著作除《大教學論》外,還有《母育學校》《世界圖解》《語言和科學入門》《泛智學校》等。

19世紀末,「新教育運動」出現,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和忽視兒童等缺點給予抨擊。以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流派,發表了《學校與社會》等著作,強調「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從做中學」等教育和教學原則,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教學」,形成了「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之爭,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兩種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學模式的論爭,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的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誕生。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教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為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學的方法論基礎。20世紀以來,蘇聯和我國的教育學家根據並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對現代教育的若干問題進行研究,出現了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1930)、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1939年第一版,1947年修訂,1948年再版,1956年第三版)、加里寧的《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1945)等很有影響的著作。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教育學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源」與「流」的關系問題。教育學發展的「源」在教育實踐。教育實踐不僅是教育理論的源泉,而且是檢驗教育理論正確與否的標准。但當某一教育理論形成以後,就成為影響以後教育思想發展的「流」,成為現成的思想體系,反過來指導教育實踐的發展。任何教育實踐總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來進行的;經過實踐,最後對原有的教育理論作補充、修改或者突破,以至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論,而提出新的思想體系。教育學就是在這樣的實踐和理論相互作用、不斷反復而螺旋式上升和發展著。也可以說,教育學是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這種互動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Ⅹ 教育科學的發展體系

概況
在教育科學的基礎學科 ── 教育學的形成過程中,從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教育學一方面逐步與其他有關學科相結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學科,另一方面,它本身又逐步分化為許多相互聯系的不同教育學科。經過幾十年的結合與分化,所形成的一套教育科學體系,正在向完備的方向發展。
教育哲學
教育學原來是孕育在哲學之中的。17世紀,教育學開始從哲學中分化出來,逐步形成為比較完備的教育學科。教育學始終離不開哲學,不論那一位教育學家,在論述教育問題時,總是以一定的哲學觀點和方法為依據的。因此,19世紀中葉出現了「教育哲學」一詞,展開了教育學與哲學相結合的進程。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和探索,美國於1916年出版了唯心主義教育家J.杜威著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副題為《教育哲學引論》),標志著教育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形成。杜威以實用主義哲學為理論根據,吸取了歐洲新教育運動和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經驗,創立了實用主義教育哲學。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對以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為依據而形成的歐美教育體系,把按照邏輯順序組織教材,分科教學,系統傳授各種基本文化知識,強調教師的權威和強制性的紀律等稱作「傳統教育」。他強調學校教育應以兒童的活動和生活為中心,提倡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並把自己的實用主義教育稱為「現代教育」。20世紀30年代末,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給美國中小學帶來的不良影響日益暴露。於是出現了要素主義教育哲學、永恆主義教育哲學和新托瑪斯主義教育哲學。它們分別以不同的哲學理論為依據,反對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或強調數學、自然科學等基礎學科的教學,或強調傳授人類的文化遺產,都提倡教師的權威和作用,因而被稱為「新傳統教育派」,也叫「新赫爾巴特派」。與此同時,從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當中分化出改造主義教育哲學。以後,隨著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的興起,又出現了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分析主義教育哲學、結構主義教育哲學等派別。
教育心理學
教育學與心理學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思想家和近代教育家的教育論述中,或多或少的都包含一些心理學思想。19世紀末,在實驗心理學的推動下,通過實驗教育學者的研究和倡導,出現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的趨勢,並於20世紀初形成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教育心理學。經過近80年的研究,出現了許多學派。它研究人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各科教學中的心理問題,其中頗有科學的因素,對促進教育理論的科學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社會學
關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古代思想家們曾有一些論述。近代的教育家一般都把教育看作改良社會或維護社會現存秩序的工具。19 世紀,社會學興起以後,社會學家們提出了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各種看法。20 世紀初,乃有教育社會學問世。經過幾十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學體系。它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社會結構與教育的關系,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系,教育與兒童社會化過程的關系等。對這方面的研究,有的在加強教育與社會的聯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未來學
20世紀20年代以來,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急劇變化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隨著未來學的興起,在60年代初期產生了教育未來學。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根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對教育的規模、結構、內容、方法、技術、管理等進行預測,為制訂教育發展規劃和進行教育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教育史
自古以來的歷史文獻中,有不少關於教育的記載;歷代的教育家們也都用各自的觀點和方法總結了歷史上的教育經驗。到了近代,在教育事業日益發展的條件下,教育理論工作者在總結教育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教育史學科,並把它列為培養教育專業人才的必修課程。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有了該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它研究人類歷史發展各階段的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思想,探究教育發展變化的規律,用以指導當今的教育工作。隨著教育史研究的深入發展,在教育史領域里又分化出許多學科。大體看來,約有 3個方面:①分國教育史,如中國教育史、美國教育史、日本教育史、俄國教育史等。②斷代教育史,如中國的唐代教育、宋代教育、太平天國的教育等。③專題教育史,如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中國科舉史、中國書院史等。這些研究都為當今的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歷史經驗。
教育經濟學
自從教育產生以後,它就同社會經濟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經濟的發展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前提,這是十分明顯的,而教育事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卻是到近代才日益清楚地顯露出來的。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學的發展,有的經濟學者著手研究教育的經濟意義,並於 60 年代產生了教育經濟學。它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資及其經濟效益,並作出精確的計算。這不僅為論證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學的數據,而且為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教育發展規劃)提供了理論根據。
學校衛生學
學校教育如何保護和增強兒童健康,促進兒童發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近代的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洛克、盧梭、裴斯泰洛齊、斯賓塞等,在他們的教育論著中都提出了一些增強兒童健康,促進兒童發育的有益見解。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衛生學和醫學的發展,經過專家們的研究,乃出現了學校衛生學。它根據兒童和少年身體發育的規律,從營養,自然因素(包括日光、空氣、水等)的利用,外部條件(包括學校建築、學校場地等)的設計和控制,教育過程中的衛生保健、體育鍛煉等方面研究增進兒童健康,促進兒童發育的理論和方法,對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管理學
自從學校產生以後,就有一個如何管理教育的問題。古代教育事業的規模比較小,學校內部的事務也比較簡單,各級行政官吏和學校的主持人一般依靠經驗進行管理。19世紀下半葉以後,隨著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事業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學校內部的各項事務也日趨復雜,於是乃有教育管理的專門研究。20世紀以來,先後出版了許多教育管理方面的著作,隨著管理科學的形成,教育管理學的理論水平也不斷提高。它研究教育管理的本質、作用,教育管理的過程(包括管理職能、組織制度、教育管理計劃、教育評價、教育視導)等問題,在指導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質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較教育學
自從大工業發展以後,在生產的推動下,各國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國民教育制度。與此同時,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19世紀以來,各工業發達國家為了吸取外國的教育經驗,作為該國的借鑒,開展了比較教育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以後,先後出版了一些比較教育專著,而且研究規模越來越大,研究方法越來越多,研究成果也越來越豐富。它以一定的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教育學為基礎,對一些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為該國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提供借鑒。這方面的研究,在當前已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
教育統計學
20世紀以前的教育科學研究,大都偏重在定性敘述方面。20世紀以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里的應用,乃產生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教育統計學。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學科內容日益充實,由以描述統計為主,進展到以推斷統計為主。它通過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使人們更加精確地掌握教育情況,因此不僅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而且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教育工藝學
20世紀以來,在現代科學技術、工藝學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從20年代開始,經過視聽教育的研究,第一架教學機器的設計,心理學對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論證,電子計算機在教育上的應用等一系列過程,於60年代初形成了一門教育工藝學。它是運用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行為科學、工藝學等各門有關科學知識,對教育過程中的可操作因素(有關教育目標的教育情報、教材教具一類的媒體、教育方法、教育環境、師生行為、師生組織等)加以分析、選擇、組合和控制,進行實驗性研究,以便於取得最優教育效果的一門工藝學。它的出現,對於教育的科學管理,教育目標的選擇,教育的實施,現代化教育工具的設計和製作,均具有一定的或重要的意義。
教學法
在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相互結合、從而形成上述一系列新的教育學科的同時,教育學本身也逐步分化為許多學科。早在17世紀誇美紐斯著的《大教學論》中,已經有了一些關於中小學各科教學的論述。此後,隨著各科教學經驗的積累,師范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先後在培養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設置小學各科教學法(又稱分科教學法),在培養中學教師的高等師范學校,各系科分別設置相應的專業課教學法,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了小學語文教學法、中學語文教學法、自然教學法、數學教學法、外語教學法、地理教學法、歷史教學法、物理教學法、化學教學法等學科。中小學開設什麼課程,就有什麼課程的教學法學科。它們分別研究各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材體系、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對於提高中小學各科教學質量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於大學各門課程的教學法,也有了不少研究。
此外,還從教育學中分化出課程論、教學論、德育原理、體育研究、美育研究等學科。還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把教育學劃分為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特殊兒童教育學等。
現有的各門教育學科,分別對教育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已經形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教育科學體系。但是,這個體系還很不完備,各學科的發展也很不平衡,有不少問題還處於經驗描述階段。因而,整個教育科學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各個學科的研究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閱讀全文

與科學教育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